化学卷·2018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卷·2018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500℃左右比在室温时更有利于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 C.硫酸工业中,将黄铁矿粉碎后加入沸腾炉中 D.对2HI⇌H2+I2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 ‎2.现有可逆反应mA(g)+nB(g)=wC(g),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测得在同一时间内A每分钟减少0.15mol•L﹣1,B每半分钟减少0.05mol•L﹣1,C每分钟增加0.2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B.上述反应过程中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等于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D.若在前10s内B减少了xmol,则在前20s内A减少小于2xmol ‎3.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可确定为平衡状态标志的命题中正确的有(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消耗2n mol NO2; ②V正(O2)=2V逆(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⑧反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状态.‎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O2(g)═SO2(g)+H2O(g)△H12H2S(g)+SO2(g)═S2(g)+2H2O(g)△H2‎ ‎2H2S(g)+O2(g)═2 S(g)+2H2O(g)△H32S(g)═S2(g)△H4‎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 A.△H4= (3△H3﹣△H1)﹣△H2 B.△H4= (△H1+△H2)+△H3‎ C.△H4= (△H1+△H2)﹣△H3 D.△H4= (△H1﹣△H2)﹣△H3‎ ‎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HI(g)⇌H2(g)+I2(g)△H>0达到平衡时,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可采取的措施是 (  ) ‎ ‎①增大氢气的浓度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④增大压强⑤增大HI的浓度 ⑥扩大体积 ⑦加催化剂.‎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6.现将2mol气体A与1mol气体B充入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内,发生反应:2A+B⇌C+3D+‎ ‎4E,达到平衡后气体A的浓度减少一半,发现少量液滴生成,在相同的温度下测得反应前后压强分别为6.06×106Pa和8.08×106Pa,又测得反应共放出热量Q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压强一定增大 B.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1molA和0.5molB,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A(g)+B(g)⇌C(g)+3D(l)+4E(g)△H=﹣QkJ/mol D.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自发进行 ‎7.有起始体积相同的三个容器甲为固定容积,乙带有可移动的活塞,丙是固定容积的绝热容器.在起始温度相同时向其中分别充入1molA2和3molB2,发生如下反应A2+3B2⇌2Χ2,一段时间后都达到平衡,三容器中的A2的转化率大小为(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8.在某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mol的CO和0.1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akJ/mol(a>0)达到平衡后测得c(CO):c(CO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08akJ B.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CO转化率的一半 C.若改变条件,K增大则压强增大 D.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1L,该平衡正向移动 ‎9.根据相应的图象(图象编号与答案一一对应),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改变某一条件有如图所示变化,则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B.反应达到平衡时,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关系如图所示,若b=1,a为正整数,则P1<P2‎ C.从加入反应物开始,物质的百分含量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B一定是气体,D一定不是气体,C可能不是气体 ‎10.加热N2O5,依次发生的分解反应为①N2O5(g)⇌N2O3(g)+O2(g),②N2O3(g)⇌N2O(g)+O2(g);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6mol N2O5,加热到t℃,达到平衡状态后O2为8mol,N2O3为3.2mol.则t℃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10.7 B.8.5 C.32 D.64‎ ‎11.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有如图所示的关系曲线,根据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3>p4,y轴表示A的物质的量分数 B.若增大A的浓度,平衡体系颜色加深,C一定是有颜色的气体 C.p3<p4,y轴表示平衡常数K 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2.下列事实中一定能证明HClO是弱电解质的是(  )‎ ‎(1)pH相等的H2SO4和HClO与足量的强碱反应,HClO消耗的强碱体积大 ‎(2)用HClO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 ‎ ‎ (3)NaClO溶液中有HClO分子存在 ‎(4)HClO溶液有很强的氧化性 ‎ ‎(5)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O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6)盐酸与KClO溶液反应生成HClO ‎(7)1mol/L的HClO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A.(1)(2)(3) B.(1)(3)(6) C.(1)(2)(5)(6) D.(1)(3)(6)(7)‎ ‎13.在某温度下,将1mol A和2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C(g)+D(g),一段时间后达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ca(A)•c(B)=c(C)•c(D).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A 的转化率没有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 A.60% B.40% C.33.3% D.66.7%‎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溶于水的盐(CaCO3、BaSO4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③反应4A (g)+B(g)═2C(g)+D(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一定小于0‎ ‎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都能引发化学反应 ‎ ‎⑤熔融的电解质都能导电 ‎⑥勒夏特列原理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⑦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平衡后,给体系加压(压缩),活化分子数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只有⑤ D.均不对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2C(s)+O2(g)═2CO(g)△H=﹣221 kJ•mol﹣1,则C(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B.已知氢气燃烧热△H=﹣285.5 kJ•mol﹣1,则2H2O(l)=2H2(g)+O2(g)△H=+285.5 kJ•mol﹣1‎ C.已知中和热△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溶液与1 mol NaOH固体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热量28.7 kJ,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4 kJ•mol﹣1‎ ‎16.如图所示隔板Ⅰ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A(g)+3B(g)⇌2C(g)△H=﹣192kJ•mol﹣1.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向M、N中分别通入x mol A和y mol B的混合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平衡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的体积分数相等,则x一定等于y B.若x:y=1:2,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 C.若x:y=1:3,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A的转化率为90%‎ D.若x=1.4,y=1,N中达到平衡时体积为2L,C为0.4mol,则反应起始时M的体积为2.4L ‎ ‎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分)‎ ‎17.按要求用物质序号填空,下列物质中:①盐酸 ②蒸馏水 ③熔化的氯化钠 ④液态氯化氢⑤铜 ⑥液氨 ⑦SO3⑧冰醋酸 ⑨固态硫酸钡 ‎(1)导电但不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2)属于强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  ‎ ‎(3)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18.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要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2.0g燃料肼(N2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N2和水蒸气时,放出33.4KJ的热量,则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69.8KJ的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生成2.7g液态水和2.24LCO2(标准状况)并放出68.35KJ的热量.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19.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图象(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 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象反应Ⅰ中,此正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若p1>p2,则此反应的△S  0(填“>”或“<”),由此判断,此逆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2)在图象反应Ⅱ中,T1  T2(填“>”“<”或“=”),该正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  (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0.25℃时,已知溶液中pH=﹣lg c(H+),KW=C(H+)•C(OH﹣)=10﹣14,KW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0.1mol/L 的HA溶液中c(H+)=10﹣10,0.01mol/L的BOH溶液pH=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HA是  (填“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下同),BOH是  .‎ ‎(2)HA的电离方程式是  .‎ ‎(3)在加水稀释HA的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填字母).‎ A. B.‎ C.c(H+)与c(OH﹣)的乘积 ‎ D.c(OH﹣)‎ ‎(4)常温下pH=12的BOH溶液100mL,加0.001mol/L NaHSO4,使溶液的pH为11.(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应加  ml该浓度的 NaHSO4溶液.‎ ‎21.某实验小组欲用酸性KMnO4和H2C2O4反应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 CO2的量来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表:‎ 实验序号 ‎ A 溶液 ‎ B 溶液 ‎①‎ ‎20 mL 0.1 mol•L﹣1 H2C2O4 溶液 ‎ ‎30 mL 0.01 mol•L﹣1KMnO4 酸性溶液 ‎②‎ ‎20 mL 0.2 mol•L﹣1 H2C2O4 溶液 ‎ ‎30 mL 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 ‎(1)检验如图装置气密性的最简便方法为:  .‎ ‎(2)H2C2O溶液与酸性 KMn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实验探究的是  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CO2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填实验序号).‎ ‎(4)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4.48mL CO2(标准状况下),则在2min末,c(MnO4﹣)=  (若忽略溶液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5)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所示,积极探究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①  、②  、③K+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500℃左右比在室温时更有利于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 C.硫酸工业中,将黄铁矿粉碎后加入沸腾炉中 D.对2HI⇌H2+I2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 ‎【考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且存在平衡过程,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解答】解:A.在平衡:H2CO3⇌CO2(g)+H2O,开启啤酒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选;‎ B.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2NH3 (g)△H<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利用氨气生成,500℃左右温度与室温相比不利用氨气生成,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高,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将黄铁矿粉碎后加入沸腾炉中,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无关,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不选;‎ D.对2HI⇌H2+I2平衡体系,增加压强平衡不移动,但碘蒸汽浓度增大,使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A.‎ ‎ ‎ ‎2.现有可逆反应mA(g)+nB(g)=wC(g),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测得在同一时间内A每分钟减少0.15mol•L﹣1,B每半分钟减少0.05mol•L﹣1,C每分钟增加0.2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B.上述反应过程中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等于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D.若在前10s内B减少了xmol,则在前20s内A减少小于2xmol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在同一时间内A每分钟减少0.15mol•L﹣1,B每半分钟减少0.05mol•L﹣1,C每分钟增加0.2mol•L﹣1,则m:n:w=0.15:0.05:0.2=3:1:4,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B(g)=4C(g),结合平衡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解答该题.‎ ‎【解答】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B(g)=4C(g),‎ A.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A正确;‎ B.反应前后的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因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等,则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等于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故C正确;‎ D.若在前10s内B减少了xmol,则在前10s内A减少3xmol,在前20s内A减少大于3xmol,故D错误.‎ 故选AC.‎ ‎ ‎ ‎3.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可确定为平衡状态标志的命题中正确的有(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消耗2n mol NO2; ②V正(O2)=2V逆(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⑧反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状态.‎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NO2,因此v正=v逆;‎ ‎ ②平衡时符合2V正(O2)=V逆(NO);‎ ‎③在任何时候,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气体的浓度不变;‎ ‎⑤在任何时候,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不变;‎ ‎⑦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⑧反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状态,说明正逆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 ‎【解答】解: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NO2,说明反应v正=v逆,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同时消耗2n mol NO2,故①错误;‎ ‎②平衡时符合2V正(O2)=V逆(NO),故②错误;‎ ‎③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③错误;‎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气体的浓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错误;‎ ‎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不变,故⑥正确;‎ ‎⑦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故⑦正确;‎ ‎⑧反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状态,说明正逆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⑧正确;‎ 故选B.‎ ‎ ‎ ‎4.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O2(g)═SO2(g)+H2O(g)△H12H2S(g)+SO2(g)═S2(g)+2H2O(g)△H2‎ ‎2H2S(g)+O2(g)═2 S(g)+2H2O(g)△H32S(g)═S2(g)△H4‎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 A.△H4= (3△H3﹣△H1)﹣△H2 B.△H4= (△H1+△H2)+△H3‎ C.△H4= (△H1+△H2)﹣△H3 D.△H4= (△H1﹣△H2)﹣△H3‎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H2S(g)+O2(g)═SO2(g)+H2O(g)△H1①‎ ‎2H2S(g)+SO2(g)═S2(g)+2H2O(g)△H2 ②‎ ‎2H2S(g)+O2(g)═2 S(g)+2H2O(g)△H3③,‎ 将方程式×①+×②﹣③得2S(g)═S2(g),△H4进行相应的改变.‎ ‎【解答】解:H2S(g)+O2(g)═SO2(g)+H2O(g)△H1①‎ ‎2H2S(g)+SO2(g)═S2(g)+2H2O(g)△H2 ②‎ ‎2H2S(g)+O2(g)═2 S(g)+2H2O(g)△H3③,‎ 根据目标方程,把方程③反写,把方程②乘以;把方程①乘以;然后三者相加;即﹣△H3+△H2×+△H1×=(△H1+△H2)﹣△H3,‎ 故选C.‎ ‎ ‎ ‎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HI(g)⇌H2(g)+I2(g)△H>0达到平衡时,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可采取的措施是 (  ) ‎ ‎①增大氢气的浓度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④增大压强⑤增大HI的浓度 ⑥扩大体积 ⑦加催化剂.‎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即减小碘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从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角度考虑.‎ ‎【解答】解:①增大氢气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故正确;‎ ‎②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故错误;‎ ‎③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故正确;‎ ‎④增大压强,相当于缩小体积,各种气体的浓度都增大,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故错误;‎ ‎⑤增大HI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碘浓度增大,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故错误;‎ ‎⑥减小压强,各气体浓度减小,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故正确;‎ ‎⑦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故错误;‎ 故选A.‎ ‎ ‎ ‎6.现将2mol气体A与1mol气体B充入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内,发生反应:2A+B⇌C+3D+‎ ‎4E,达到平衡后气体A的浓度减少一半,发现少量液滴生成,在相同的温度下测得反应前后压强分别为6.06×106Pa和8.08×106Pa,又测得反应共放出热量Q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压强一定增大 B.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1molA和0.5molB,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A(g)+B(g)⇌C(g)+3D(l)+4E(g)△H=﹣QkJ/mol D.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自发进行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总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后混合气体物质的量=×3mol=4mol,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一半,说明A的物质的量减小一半,即有1molA反应,则有0.5molB反应,生成0.5molC、1.5molD、2molD,‎ A.该反应中放出热量,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增大,则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和增大;‎ B.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1molA和0.5molB,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C.有1molA反应放出QkJ热量,则2molA完全反应放出2QkJ热量;‎ D.该反应的焓变小于0,熵变大于0.‎ ‎【解答】解: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总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后混合气体物质的量=×3mol=4mol,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一半,说明A的物质的量减小一半,即有1molA反应,则有0.5molB反应,生成0.5molC、1.5molD、2molD,‎ A.该反应中放出热量,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增大,则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和增大,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则压强减小,故A错误;‎ B.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1molA和0.5molB,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 C.有1molA反应放出QkJ热量,则2molA完全反应放出2QkJ热量,且反应前后压强之比为3:4,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E应该是液体,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A(g)+B(g)⇌C(g)+3D(g)+4E(l)△H=﹣2QkJ/mol,故C错误;‎ D.该反应的焓变小于0,熵变大于0,则△G=△H﹣T△S<0,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自发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 ‎ ‎7.有起始体积相同的三个容器甲为固定容积,乙带有可移动的活塞,丙是固定容积的绝热容器.在起始温度相同时向其中分别充入1molA2和3molB2,发生如下反应A2+3B2⇌2Χ2,一段时间后都达到平衡,三容器中的A2的转化率大小为(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在起始温度相同时向其中分别充入1molA2和3molB2,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而乙带有可移动的活塞,所以乙平衡是体积小于甲,则乙平衡相当在甲平衡的基础加压;反应A2+3B2⇌2Χ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丙平衡状态相当于在甲平衡的基础升高温度,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起始温度相同时向其中分别充入1molA2和3molB2,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而乙带有可移动的活塞,所以乙平衡是体积小于甲,则乙平衡相当在甲平衡的基础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A2的转化率乙>甲;反应A2+3B2⇌2Χ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丙平衡状态相当于在甲平衡的基础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2的转化率甲>丙,则A2的转化率大小为乙>甲>丙,‎ 故选:B.‎ ‎ ‎ ‎8.在某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mol的CO和0.1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akJ/mol(a>0)达到平衡后测得c(CO):c(CO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08akJ B.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CO转化率的一半 C.若改变条件,K增大则压强增大 D.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1L,该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设达到平衡时,CO转化xmol,利用三段式法计算,‎ ‎ CO(g)+H2O(g)⇌CO2(g)+H2(g)‎ 起始:0.2mol 0.2mol 0 0‎ 转化:xmol xmol xmol xmol 平衡:(0.2﹣x)mol(0.2﹣x)mol xmol xmol 根据在同一容器中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c(CO):c(CO2)=3:2,则有(0.2﹣x):x=3:2,‎ x=0.08mol,‎ 以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设达到平衡时,CO转化xmol,利用三段式法计算,‎ CO(g)+H2O(g)⇌CO2(g)+H2(g)‎ 起始:0.2mol 0.2mol 0 0‎ 转化:xmol xmol xmol xmol 平衡:(0.2﹣x)mol(0.2﹣x)mol xmol xmol 根据在同一容器中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c(CO):c(CO2)=3:2,则有(0.2﹣x):x=3:2,‎ x=0.08mol,‎ A、反应吸收的热量为0.08akJ,故A错误;‎ B、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CO转化率的相等,故B错误;‎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若改变条件,K增大,所以只能升高温度,而体积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压强增大,故C正确;‎ D、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1L,两边气体的计量数相等,则该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 ‎ ‎9.根据相应的图象(图象编号与答案一一对应),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改变某一条件有如图所示变化,则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B.反应达到平衡时,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关系如图所示,若b=1,a为正整数,则P1<P2‎ C.从加入反应物开始,物质的百分含量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B一定是气体,D一定不是气体,C可能不是气体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A.若a+b=c,改变的条件可能为增大压强;‎ B.若b=1,a为正整数,则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 C.由图可知,反应从正向开始,T2为平衡状态,升高温度,B的含量增大;‎ D.降温,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正反应速率大于你反应速率,则A、B是气体、C、D有一种为固体或液体符合平衡正向移动.‎ ‎【解答】解:A.若a+b=c,改变的条件可能为增大压强,则不一定为催化剂,故A错误;‎ B.若b=1,a为正整数,则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G的体积分数减小,则P1<P2,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从正向开始,T2为平衡状态,升高温度,B的含量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降温,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正反应速率大于你反应速率,则A、B是气体、C、D有一种为固体或液体符合平衡正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 ‎ ‎10.加热N2O5,依次发生的分解反应为①N2O5(g)⇌N2O3(g)+O2(g),②N2O3(g)⇌N2O(g)+O2(g);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6mol N2O5,加热到t℃,达到平衡状态后O2为8mol,N2O3为3.2mol.则t℃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10.7 B.8.5 C.32 D.64‎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公式可知,需要求N2O5、N2O3、O2浓度,N2O3、O2浓度好求,关键求N2O5的浓度,设分解的N2O3物质的量为x,反应过程中共生成N2O3(x+3.2)mol,则N2O5分解了(x+3.2)mol,再利用氧气总量8mol,求出x进一步求算.‎ ‎【解答】解:设分解的N2O3物质的量为x,反应过程中共生成N2O3(x+3.2)mol,在①反应中N2O5分解了(x+3.2)mol,同时生成O2(x+3.2)mol.在②反应中生成氧气xmol.‎ 则(x+3.2)+x=8,‎ 求得x=2.4‎ 所以平衡后N2O5、N2O3、O2浓度依次为 c(N2O5)==0.2molL﹣1‎ c(N2O3)==1.6molL﹣1‎ c(O2)==4molL﹣1‎ 反应①的平衡常数 K==32,‎ 故选:C.‎ ‎ ‎ ‎11.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有如图所示的关系曲线,根据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3>p4,y轴表示A的物质的量分数 B.若增大A的浓度,平衡体系颜色加深,C一定是有颜色的气体 C.p3<p4,y轴表示平衡常数K 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由左图中a、b的相对位置知,增压(因p2>p1),w(C)升高,故x=1;由b、c的相对位置知,升温(因为T1>T2),w(C)降低.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即该反应为:A(g)+B(g) 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由反应式可知,升温和降压均可使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由右图可知,y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可判断y为A的转化率或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量,结合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判断P3、P4的关系.‎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为:A(g)+B(g) 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A.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物质的量分数应减小,故A错误;‎ B.若增大A的浓度,平衡体系颜色加深,有颜色的气体也可能为A,故B错误;‎ C.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不受压强的影响,故C错误;‎ D.由右图可知,y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可判断y为A的转化率或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量,p3>p4,说明增大压强,y值增大,则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 ‎ ‎12.下列事实中一定能证明HClO是弱电解质的是(  )‎ ‎(1)pH相等的H2SO4和HClO与足量的强碱反应,HClO消耗的强碱体积大 ‎(2)用HClO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 ‎ ‎ (3)NaClO溶液中有HClO分子存在 ‎(4)HClO溶液有很强的氧化性 ‎ ‎(5)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O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6)盐酸与KClO溶液反应生成HClO ‎(7)1mol/L的HClO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A.(1)(2)(3) B.(1)(3)(6) C.(1)(2)(5)(6) D.(1)(3)(6)(7)‎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分析】常温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酸根离子能够水解的酸为弱酸,根据HClO的电离程度及次氯酸根能否水解判断该酸是否是弱电解质,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pH相等的H2SO4和HClO与足量的强碱反应,HClO消耗的强碱体积大,说明HClO没有完全电离,是弱酸,故正确;‎ ‎(2)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的浓度有关,弱电解质的浓度大时导电实验中灯泡也很亮,没有对比实验,无法说明HClO是弱电解质,故错误;‎ ‎(3)NaClO溶液中有HClO分子存在,说明次氯酸根发生了水解,HClO为弱酸,故正确;‎ ‎(4)HClO溶液有很强的氧化性,氧化性强弱与酸性强弱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说明HClO是弱酸,故错误;‎ ‎(5)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O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只能说明HClO是一元酸,不能说明其酸性强弱,故错误;‎ ‎(6)盐酸与KClO溶液反应,生成HClO,说明HClO的酸性比盐酸弱,是弱电解质,故正确;‎ ‎(7)1mol/L的HClO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只能说明HClO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故错误.‎ 故选B.‎ ‎ ‎ ‎13.在某温度下,将1mol A和2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C(g)+D(g),一段时间后达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ca(A)•c(B)=c(C)•c(D).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A 的转化率没有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 A.60% B.40% C.33.3% D.66.7%‎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平衡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ca(A)•c(B)=c(C)•c(D),则平衡常数K=1,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A 的转化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a+1=1+1,故a=1,设转化的B的物质的量为xmol,表示出平衡时各组分物质的量,结合平衡常数列方程计算解答.‎ ‎【解答】解:平衡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ca(A)•c(B)=c(C)•c(D),则平衡常数K=1,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A 的转化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a+1=1+1,故a=1,‎ 设转化的B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 ‎ A(g)+B(g)⇌C(g)+D(g)‎ 起始量(mol):1 2 0 0‎ 转化量(mol):x x x x 平衡量(mol):1﹣x 2﹣x x x 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可以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计算平衡常数,故=1,解得x=,故B的转化率为×100%=33.3%,‎ 故选:C.‎ ‎ ‎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溶于水的盐(CaCO3、BaSO4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③反应4A (g)+B(g)═2C(g)+D(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一定小于0‎ ‎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都能引发化学反应 ‎ ‎⑤熔融的电解质都能导电 ‎⑥勒夏特列原理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⑦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平衡后,给体系加压(压缩),活化分子数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只有⑤ D.均不对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分析】①电解质的强弱和物质的溶解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的移动和氯离子浓度之间没有关系;‎ ‎③根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H﹣T△S<0来判断;‎ ‎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要有一定的取向;‎ ‎⑤熔融的电解质都能导电 ‎⑥勒夏特列原理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⑦给体系加压(压缩),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解答】解:①电解质的强弱和物质的溶解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溶于水的盐(CaCO3、BaSO4等)在熔融状态下都完全电离,都是强电解质,故错误;‎ ‎②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的移动和氯离子浓度之间没有关系,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颜色不变,故错误;‎ ‎③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H﹣T△S<0,反应4A (g)+B(g)═2C(g)+D(g)△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H大于零时,低温下不自发,故错误;‎ ‎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当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故错误;‎ ‎⑤熔融的电解质不一定都能导电,如HCl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故错误;‎ ‎⑥勒夏特列原理用于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在外界条件的改变下是否会发生移动,故错误;‎ ‎⑦给体系加压(压缩),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错误;‎ 故选D.‎ ‎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2C(s)+O2(g)═2CO(g)△H=﹣221 kJ•mol﹣1,则C(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B.已知氢气燃烧热△H=﹣285.5 kJ•mol﹣1,则2H2O(l)=2H2(g)+O2(g)△H=+285.5 kJ•mol﹣1‎ C.已知中和热△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溶液与1 mol NaOH固体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热量28.7 kJ,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4 kJ•mol﹣1‎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A、燃烧热指的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定义要点:①可燃物必须为1mol.②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CO2,H→H2O(液);‎ B、燃烧热指的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正逆反应焓变数值相同,符合相反;‎ C、中和热指的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注意NaOH固体溶解要放热;‎ D、中和热指的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要吸热.‎ ‎【解答】解:A、燃烧热指的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定义要点:必须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CO2,H→H2O(液),而2C(s)+O2(g)=2CO(g)△H=﹣221 kJ•mol﹣1,是碳的不完全燃烧,故A错误;‎ B、燃烧热指的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定义要点:可燃物必须为1mol,已知氢气燃烧热△H=﹣285.5 kJ•mol﹣1,则2H2(g)+O2(g)=2H2O(l)△H=﹣285.5×2kJ•mol﹣1 =﹣571.0kJ•mol﹣1 ,故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H=+571.0 kJ•mol﹣1,故B错误;‎ C、因为NaOH固体溶解要放热,所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溶液与1 mol NaOH固体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故C错误;‎ D、中和热指的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含2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生成0.5mol水时,放出28.7kJ的热量,即中和热的数值为57.4kJ/mol,但稀醋酸为弱酸,电离吸热,故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应小于57.4kJ/mol,所以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4 kJ•mol﹣1,故D正确;‎ 故选D.‎ ‎ ‎ ‎16.如图所示隔板Ⅰ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A(g)+3B(g)⇌2C(g)△H=﹣192kJ•mol﹣1.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向M、N中分别通入x mol A和y mol B的混合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平衡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的体积分数相等,则x一定等于y B.若x:y=1:2,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 C.若x:y=1:3,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A的转化率为90%‎ D.若x=1.4,y=1,N中达到平衡时体积为2L,C为0.4mol,则反应起始时M的体积为2.4L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M容器保持恒容,N容器保持恒压,由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系数和不等,所以两个平衡态也不一样,‎ A、让M、N中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相等,那么在M或N中,反应前后不论限度多少,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假定反应的A为zmol,利用三段式表示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进而表示出A的体积分数,据此判断;‎ B、由于x:y=1:2,即y=2 x,设反应中消耗掉amolA,用a表示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表示出转化率,据此比较;‎ C、题目中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1molA完全反应,放热192 kJ,根据实际放出的热量计算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进而表示出转化率进行判断;‎ D、根据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利用三段式计算出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根据压强一定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比计算.‎ ‎【解答】解:M容器保持恒容,N容器保持恒压,由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系数和不等,所以两个平衡态也不一样,‎ A、让M、N中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相等,那么在M或N中,反应前后不论限度多少,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假定反应的A为zmol,则:‎ ‎ A(g)+3B(g)⇌2C(g)‎ 起始:x y 0‎ 反应:z 3z 2z 平衡:x﹣z y﹣3z 2z 故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为,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则x=y,故A正确;‎ B、x:y=1:2,即y=2 x,设反应中消耗掉amolA,则:‎ ‎ A(g)+3B(g)⇌2C(g)‎ 初始(mol):x 2x 0 ‎ 变化(mol):a 3a 2a 故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故B正确;‎ C、题目中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若1molA完全反应,放热192 kJ,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1mol=0.9mol,故A的转化率为,故C错误;‎ D、若x=1.4,y=1,N中达到平衡时体积为2 L,含有C 0.4 mol,则:‎ ‎ A(g)+3B(g)⇌2C(g)‎ 起始:1.4 1 0‎ 反应:0.2 0.6 0.4‎ 平衡:1.2 0.4 0.4‎ 故A、B、C的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2mol、0.4mol、0.4mol,则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2mol,‎ 根据压强一定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比,设平衡时体积为VL,则,所以V=L,初始M、N容积相同,所以体积为L,故D错误;‎ 故选CD.‎ ‎ ‎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分)‎ ‎17.按要求用物质序号填空,下列物质中:①盐酸 ②蒸馏水 ③熔化的氯化钠 ④液态氯化氢⑤铜 ⑥液氨 ⑦SO3⑧冰醋酸 ⑨固态硫酸钡 ‎(1)导电但不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⑤ ‎ ‎(2)属于强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 ④⑨ ‎ ‎(3)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②⑧ ‎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⑥⑦ .‎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能导电的物质含有自由电子或自由离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盐酸是混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但都含自由离子所以能导电;‎ ‎②蒸馏水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 ‎③熔化氯化钠是强电解质且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 ‎ ‎④液态氯化氢是强电解质,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 ‎⑤铜是单质所以不是电解质,但能导电;‎ ‎⑥液氨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⑦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⑧冰醋酸是弱电解质,没有自由离子所以不导电;‎ ‎⑨固态硫酸钡是强电解质,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 ‎(1)导电但不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①⑤;‎ ‎(2)属于强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④⑨;‎ ‎(3)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②⑧;‎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⑦;‎ 故答案为:(1)①⑤(2)④⑨(3)②⑧(4)⑥⑦.‎ ‎ ‎ ‎18.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要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H2O(g)═CO(g)+H2(g)△H=+131.28kJ•mol﹣1 ‎ ‎(2)已知2.0g燃料肼(N2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N2和水蒸气时,放出33.4KJ的热量,则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 ‎ ‎(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69.8KJ的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Al(s)+3O2(g)═2Al2O3 (s)△H=﹣3339.6kJ•mol﹣1 ‎ ‎(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生成2.7g液态水和2.24LCO2(标准状况)并放出68.35KJ的热量.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2H5OH(l)+3O2(g)=2CO2(g)+3H2O(l)△H=﹣1367 KJ/mol .‎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1)由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则1mol碳与水蒸气反应,吸收10.94KJ×12=131.28kJ,并注意物质的状态来解答;‎ ‎(2)根据2.0g的物质的量为: =0.0625mol,可知1mol N2H4(l)在O2(g)中燃烧,生成N2(g)和H2O(g),放出534.4kJ热量,据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69.8kJ热量,则4Al(s)+3O2(g)═2Al2O3 (s)△H=﹣1669.8 kJ•mol﹣1×2=﹣3339.6kJ•mol﹣1,由此分析解答;‎ ‎(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生成2.7g水物质的量==0.15mol,2.24L CO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0.1mol,n(C)=0.1mol,n(H)=0.3mol,n(O)==0.05mol,n(C):n(H):n(O)=0.1mol:0.3mol:0.05mol=2:6;1,化学式为C2H6O,物质的量为0.05mol,并放出68.35kJ热量,1mol有机物燃烧放热1367KJ,由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由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则1mol碳与水蒸气反应,吸收10.94KJ×12=131.28kJ,‎ 则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H=+131.28kJ•mol﹣1,‎ 故答案为:C(s)+H2O(g)═CO(g)+H2(g)△H=+131.28kJ•mol﹣1;‎ ‎(2)根据2.0g的物质的量为: =0.0625mol,可知1mol N2H4(l)在O2(g)中燃烧,生成N2(g)和H2O(g),放出534.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故答案为: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 ‎(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69.8kJ热量,则4Al(s)+3O2(g)═2Al2O3 (s)△H=﹣1669.8 kJ•mol﹣1×2=﹣3339.6kJ•mol﹣1,故答案为:4Al(s)+3O2(g)═2Al2O3 (s)△H=﹣3339.6kJ•mol﹣1;‎ ‎(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生成2.7g水物质的量==0.15mol,2.24L CO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0.1mol,n(C)=0.1mol,n(H)=0.3mol,n(O)==0.05mol,n(C):n(H):n(O)=0.1mol:0.3mol:0.05mol=2:6;1,化学式为C2H6O,物质的量为0.05mol,并放出68.35kJ热量,1mol有机物燃烧放热1367KJ,热化学方程式为:C2H6O(l)+3O2(g)═2CO2(g)+3H2O(l)△H=﹣1367kJ/mol;故答案为:C2H5OH(l)+3O2(g)=2CO2(g)+3H2O(l)△H=﹣1367 KJ/mol.‎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19.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图象(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 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象反应Ⅰ中,此正反应为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若p1>p2,则此反应的△S < 0(填“>”或“<”),由此判断,此逆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高温 .‎ ‎(2)在图象反应Ⅱ中,T1 > T2(填“>”“<”或“=”),该正反应为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 不能 (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1)反应Ⅰ中恒压下温度升高,α(A)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H<0;恒定温度时压强越大,α(A)越大,说明此a+b>c,即为熵减反应,△S<0;放热、熵减反应只能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2)“先拐先平数值大”T2温度下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3)恒温下压强变化对α(A)没有影响,说明a+b=c,△S≈0,若T1<T2,恒压下温度越高α(A)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则△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解答】解:(1)反应Ⅰ中恒压下温度升高,α(A)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p1>p2知恒定温度时压强越大,α(A)越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说明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a+b>c),即为熵减反应,△S<0.放热、熵减反应只能在低温下自发进行,如逆反应自发进行,应在高温下,‎ 故答案为:放热;<;高温;‎ ‎(2)反应Ⅱ中先拐先平温度高,T1温度下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故答案为:>;放热;‎ ‎(3)反应Ⅲ中在恒温下压强变化对α(A)没有影响,说明压强变化不能影响平衡,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a+b=c),反应过程中熵变很小,△S≈0,若T1<T2,恒压下温度越高α(A)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又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则△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故答案为:不能.‎ ‎ ‎ ‎20.25℃时,已知溶液中pH=﹣lg c(H+),KW=C(H+)•C(OH﹣)=10﹣14,KW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0.1mol/L 的HA溶液中c(H+)=10﹣10,0.01mol/L的BOH溶液pH=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HA是 弱电解质 (填“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下同),BOH是 强电解质 .‎ ‎(2)HA的电离方程式是 HA⇌H++A﹣ .‎ ‎(3)在加水稀释HA的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AD (填字母).‎ A. B.‎ C.c(H+)与c(OH﹣)的乘积 ‎ D.c(OH﹣)‎ ‎(4)常温下pH=12的BOH溶液100mL,加0.001mol/L NaHSO4,使溶液的pH为11.(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应加 450 ml该浓度的 NaHSO4溶液.‎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分析】KW=C(H+)•C(OH﹣)=10﹣14,KW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0.1mol/L 的HA溶液中c(H+)=10﹣10,溶液中HA中的氢离子未全部电离,说明HA为弱酸,0.01mol/L的BOH溶液pH=12.溶液中氢离子浓度=0.01mol/mol,说明BOH为强碱,‎ ‎(1)完全电离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 ‎(2)HA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 ‎(3)在加水稀释HA的过程中,促进HA电离平衡正向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微粒浓度减小,溶液中存在离子积常数,温度不变,离子积常数不变;‎ ‎(4)常温下pH=12的BOH溶液中c(OH﹣)=mol/L=0.01mol/L,硫酸氢钠是强酸酸式盐,其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相当于强酸性溶液,硫酸氢钠溶液中c(H+)=0.001mol/L,混合溶液pH=11>7,混合溶液中mol/L=0.001mol/L,则混合溶液呈碱性,混合溶液中c(OH﹣)==0.001mol/L,据此计算V值.‎ ‎【解答】解:KW=C(H+)•C(OH﹣)=10﹣14,KW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0.1mol/L 的HA溶液中c(H+)=10﹣10,溶液中HA中的氢离子未全部电离,说明HA为弱酸,0.01mol/L的BOH溶液pH=12.溶液中氢离子浓度=0.01mol/mol,说明BOH为强碱,‎ ‎(1)上述分析可知,HA为弱酸为弱电解质,BOH是强碱属于强电解质,故答案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 ‎(2)HA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为:HA⇌H++A﹣,故答案为:HA⇌H++A﹣;‎ ‎(3)在加水稀释HA的过程中,促进HA电离平衡正向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微粒浓度减小,溶液中存在离子积常数,温度不变,离子积常数不变,‎ A.加水稀释促进电离,之比可以比较物质的量之比,则比值增大,故A正确;‎ B.加水稀释促进电离,之比可以比较物质的量之比,比值减小,故B错误;‎ C.温度不变,溶液中离子积常数不变,c(H+)与c(OH﹣)的乘积不变,故C错误;‎ D.加水稀释,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c(H+)与c(OH﹣)的乘积不变,c(OH﹣)增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4)常温下pH=12的BOH溶液中c(OH﹣)=mol/L=0.01mol/L,硫酸氢钠是强酸酸式盐,其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相当于强酸性溶液,硫酸氢钠溶液中c(H+)=0.01mol/L,混合溶液pH=11>7,混合溶液中mol/L=0.001mol/L,则混合溶液呈碱性,混合溶液中c(OH﹣)==0.001mol/L,x=450mL,‎ 故答案为:450mL.‎ ‎ ‎ ‎21.某实验小组欲用酸性KMnO4和H2C2O4反应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 CO2的量来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表:‎ 实验序号 ‎ A 溶液 ‎ B 溶液 ‎①‎ ‎20 mL 0.1 mol•L﹣1 H2C2O4 溶液 ‎ ‎30 mL 0.01 mol•L﹣1KMnO4 酸性溶液 ‎②‎ ‎20 mL 0.2 mol•L﹣1 H2C2O4 溶液 ‎ ‎30 mL 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 ‎(1)检验如图装置气密性的最简便方法为: 先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再轻轻向外拉(或向内压)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恢复原位,表明气密性良好 .‎ ‎(2)H2C2O溶液与酸性 KMn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 ‎(3)该实验探究的是 浓度 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CO2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②>① (填实验序号).‎ ‎(4)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4.48mL CO2(标准状况下),则在2min末,c(MnO4﹣)= 0.0052mol/L (若忽略溶液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5)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所示,积极探究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①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 产物Mn2+是反应的催化剂 、③K+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考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分析】(1)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拉动活塞,松手后观察活塞是否复原可检查气密性;‎ ‎(2)KMnO4和H2C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锰离子、二氧化碳、水,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 ‎(3)对比①②实验可探究草酸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中A溶液的浓度比①中大;‎ ‎(4)先求出反应的n(MnO4﹣)的物质的量,再求出反应后的浓度;‎ ‎(5)根据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在减小,要加快反应的条件还可能是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 ‎【解答】解:(1)检验装置气密性的简便方法为先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再轻轻向外拉(或向内压)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恢复原位,表明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先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再轻轻向外拉(或向内压)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恢复原位,表明气密性良好;‎ ‎(2)KMnO4和H2C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锰离子、二氧化碳、水,KMnO4和中锰降低了5价,1个H2C2O4分子中有2个+3价的C,所以升高1×2=2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可以确定KMnO4和H2C2O4比例关系为2:5,根据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故答案为: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3)对比①②实验可探究草酸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中A溶液的浓度比①中大,化学反应速率大,相同时间所得CO2的体积大,‎ 故答案为:浓度;②>①;‎ ‎(4)CO2的物质的量为: =0.0002mol,设2min末,反应消耗的n(MnO4﹣)为x,‎ ‎ 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 2 10‎ ‎ x 0.0002mol 解得 x=0.00004mol 反应剩余的高锰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0×10﹣3L×0.01mol•L﹣1﹣0.00004mol=0.00026mol c(MnO4﹣)===0.0052mol/L;‎ 故答案为:0.0052;‎ ‎(5)研究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2所示发生变化,则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率,‎ ‎②产物Mn2+是反应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该反应放热;产物Mn2+是反应的催化剂.‎ ‎ ‎ ‎2017年1月4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