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36.0分)‎ 1. ‎2019年11月第四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在上海举行,碳材料产品丰富,应用广泛,让人感到“碳为观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金刚石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 石墨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导电材料 C. 碳纤维、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高分子材料 D. 富勒烯是由60个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构成的分子 ‎【答案】B ‎【解析】解:A.‎同位素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石墨烯是碳单质,能导电,石墨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导电材料,故B正确; C.碳纤维是碳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碳纤维和光导纤维不属于高分子材料,故C错误; D.按碳元素的四价理论判断,富勒烯中碳形成单键和双键,所以富勒烯是由60个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构成的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A.同位素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B.石墨烯是碳单质,能导电; C.碳纤维是碳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按碳元素的四价理论判断,富勒烯中碳形成单键和双键。 本题考查了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 2. 反应CO‎2‎+2NH‎3‎‎-‎‎ 高压 ‎‎△‎CO(NH‎2‎‎)‎‎2‎+H‎2‎O可应用于工业合成尿素。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6‎‎8‎C B. NH‎3‎的电子式: C.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CO(NH‎2‎‎)‎‎2‎的结构简式:‎ ‎【答案】D ‎【解析】解:A.‎中子数为8的碳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14‎,原子符号为‎ ​‎‎6‎‎14‎C,故A错误; B.NH‎3‎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存在离子键,分子中存在3对共用电子对,氮原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氧原子的最外层为6个电子,氧原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CO(NH‎2‎‎)‎‎2‎分子中中心原子C原子上含有三个σ键一个π键,其结构简式为:CO(NH‎2‎‎)‎‎2‎,或:,故D正确; 故选:D。 A.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质量数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 B.氨气的电子式中漏掉了N原子的1对未成键电子对; C.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8‎,最外层为6个电子; D.CO(NH‎2‎‎)‎‎2‎分子中中心原子C原子上含有三个σ键一个π键,即含有碳氧双键、碳氮单键。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涉及核素符号、电子式、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 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Al‎2‎O‎3‎具有两性,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B. FeCl‎3‎具有氧化性,可用作铜制线路板的蚀刻剂 C. 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纸桨的漂白 D. 明矾水解后溶液呈酸性,可用于水的净化 ‎【答案】B ‎【解析】解:A、Al‎2‎O‎3‎是离子化合物,有较高熔点,可作耐火材料,与Al‎2‎O‎3‎具有两性无关,故A错误; B、FeCl‎3‎具有氧化性,能溶解Cu生成CuCl‎2‎,所以FeCl‎3‎可用作铜制线路板的蚀刻剂,故B正确; C、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强氧化剂HClO,HClO有漂白性,所以漂白粉用于纸桨的漂白与其在空气中不稳定无关,故C错误; D、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沉淀,达到净水目的,与明矾水解后溶液呈酸性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A、Al‎2‎O‎3‎是离子化合物,离子键较强,有较高熔点; B、FeCl‎3‎与Cu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表现出强氧化性; C、次氯酸钙能与CO‎2‎反应生成强氧化剂HClO; D ‎、明矾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作用强,使水中的悬浮物被吸附形成沉淀。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 1.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NH‎4‎‎+‎、Cl‎-‎、SO‎4‎‎2-‎ B. c(Al‎3+‎)=0.1mol⋅‎L‎-1‎的溶液中:K‎+‎、Mg‎2+‎、AlO‎2‎‎-‎、SO‎4‎‎2-‎ C. 澄清透明的溶液中:Fe‎3+‎、Ba‎2+‎、NO‎3‎‎-‎、Cl‎-‎ D. c(H‎+‎)=0.1mol⋅‎L‎-1‎的溶液中;K‎+‎、Na‎+‎、CH‎3‎ COO‎-‎、‎NO‎3‎‎-‎ ‎【答案】C ‎【解析】解: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Al‎3+‎、AlO‎2‎‎-‎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Ba‎2+‎、NO‎3‎‎-‎、Cl‎-‎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H‎+‎、CH‎3‎COO‎-‎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A.该溶液呈碱性,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铝离子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为澄清透明溶液; D.醋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 A. 用图1所示装置收集SO‎2‎气体 B. 用图2所示装置检验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产生的乙烯 C. 用图3所示装置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 D. 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O‎2‎ ‎【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导管应长进短出收集,故A错误; 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褪色现象不能说明生成乙烯,故B错误; C.NaCl为可溶性固体,应选蒸发皿加热,不能选坩埚,故C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图中装置可制备并收集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NaCl为可溶性固体;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物质的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 1.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a(CH‎3‎COO‎)‎‎2‎溶液与硫酸反应:Ca‎2+‎+SO‎4‎‎2-‎=CaSO‎4‎↓‎ B. Cl‎2‎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Cl‎2‎+6OH‎-‎‎-‎‎  △  ‎‎ ‎Cl‎-‎+ClO‎3‎‎-‎+3H‎2‎O C. 电解K‎2‎MnO‎4‎碱性溶液制KMnO‎4‎:‎2MnO‎4‎‎2-‎+2H‎+‎‎-‎‎ 通电 ‎‎ ‎2MnO‎4‎‎+‎+H‎2‎↑‎ D. NaHCO‎3‎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HCO‎3‎‎-‎+Ba‎2+‎+OH‎-‎=BaCO‎3‎↓+H‎2‎O ‎【答案】D ‎【解析】解:A、‎(CH‎3‎COO‎)‎‎2‎Ca溶液与硫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CH‎3‎COO‎-‎+2H‎+‎+Ca‎2+‎+SO‎4‎‎2-‎=CaSO‎4‎↓+2CH‎3‎COOH,故A错误; B、Cl‎2‎与热的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ClO‎3‎,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6OH‎-‎=5Cl‎-‎+ClO‎3‎‎-‎+3H‎2‎O,故B错误; C、电解K‎2‎MnO‎4‎制KMnO‎4‎,阳极上MnO‎4‎‎2-‎放电生成MnO‎4‎‎+‎,阴极上水放电生成氢氧根,总反应方程式为:‎2K‎2‎MnO‎4‎+2H‎2‎O‎-‎‎ 通电 ‎‎ ‎2KMnO‎4‎+2KOH+H‎2‎↑‎,离子方程式为‎2MnO‎4‎‎2-‎+2H‎2‎O‎-‎‎ 通电 ‎‎ ‎2MnO‎4‎‎-‎+2OH‎-‎+H‎2‎↑‎,故C错误; D、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溶液,设量少的碳酸氢钠为1mol,根据其需要可知所需的钡离子为1mol,氢氧根为1mol,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A、漏写生成醋酸的离子反应; B、离子方程式两边不满足电荷守恒; C、电解K‎2‎MnO‎4‎碱性溶液制KMnO‎4‎阴极是水放电; D、碳酸氢钠少量,设碳酸氢钠为1mol,则根据其需要可判断出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水; ‎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 1.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B. BaCl‎2‎(aq)‎→‎NH‎3‎,CO‎2‎BaCO‎3‎(s)‎ ‎→‎NaSO‎4‎(aq)‎ BaSO‎4‎(s)‎ C. C‎6‎H‎5‎ONa‎→‎盐酸C‎6‎H‎5‎OH‎→‎Na‎2‎CO‎3‎(aq)‎CO‎2‎ D. ‎ ‎【答案】B ‎【解析】解:A.‎二硫化亚铁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得不到三氧化硫,所以,不能一步实现,故A错误; B.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BaCl‎2‎(aq)‎→‎NH‎3‎,CO‎2‎BaCO‎3‎(s)‎ ‎→‎NaSO‎4‎(aq)‎ BaSO‎4‎(s)‎可以一步实现,故B正确; C.苯酚酸性弱于碳酸,依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C‎6‎H‎5‎OH‎→‎Na‎2‎CO‎3‎(aq)‎CO‎2‎,不能一步实现,故C错误; D.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不能一步实现,故D错误; 故选:B。 A.二硫化亚铁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 B.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C.苯酚酸性弱于碳酸; D.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物质转化的应用,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及发生反应条件是解题关键,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较简单。 ‎ 2. 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原子是半径最小的原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B. 元素X与W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知识,侧重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推断元素的种类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 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在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则W为H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X为C元素;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则Y为Al;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原子序数大于Al,位于第三周期,故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Z为S元素, A.Y为Al,金属Al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都可以产生氢气,故A正确; B.X、W分别为H、C,H、C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乙炔、苯、苯乙烯等多种,故B正确; C.W、X分别为H、C,其氢化物分别为HCl、CCl‎4‎,四氯化碳分子中C、Cl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而HCl分子中的H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C错误; D.Z为S、X为C元素,C可与元素S可形成共价化合物CS‎2‎,故D正确。 故选C。 ‎ 1. 如图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可以循环流动的新型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u电极为负极 B. PbO‎2‎电极反应式为PbO‎2‎+2e‎-‎+4H‎+‎=Pb‎2+‎+2H‎2‎O C. 放电后循环液中CuSO‎4‎与H‎2‎SO‎4‎物质的量之比变大 D. 若将Cu换成Pb,则电路中电子转移方向不变 ‎ ‎【答案】B ‎【解析】解:A、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为负极,故A正确; B、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4‎‎2-‎+2e‎-‎=PbSO‎4‎+2H‎2‎O,故B错误; C、由总反应Cu+PbO‎2‎+2H‎2‎SO‎4‎=CuSO‎4‎+PbSO‎4‎+2H‎2‎O可知,放电时硫酸转化为硫酸铜,则CuSO‎4‎与H‎2‎SO‎4‎物质的量之比变大,故C正确; D、若将Cu换成Pb,铅仍作负极,则电路中电子转移方向不变,故D正确; 故选:B。 由图可知电池总反应为Cu+PbO‎2‎+2H‎2‎SO‎4‎=CuSO‎4‎+PbSO‎4‎+2H‎2‎O,则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PbO‎2‎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4‎‎2-‎+2e‎-‎=PbSO‎4‎+2H‎2‎O,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根据原电池原理来分析解答,知道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即可解答,注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粗铜电解精炼时,粗铜、纯铜依次分别作阴极、阳极 B. ‎5.6‎ g Fe在足量Cl‎2‎中充分燃烧,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6.02×‎‎10‎‎23‎ C. 室温下,稀释‎0.1‎ mol⋅‎L‎-1‎ NH‎4‎Cl溶液,溶液中c(NH‎3‎⋅H‎2‎O)‎c(NH‎4‎‎+‎)‎增大 D. 向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中c(CO‎3‎‎2-‎)‎c(SO‎4‎‎2-‎)‎减小 ‎【答案】C ‎【解析】解:A.‎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含铜离子的电解质溶液,故A错误; B.‎5.6 gFe物质的量为‎0.1mol,足量Cl‎2‎中完全燃烧生成氯化铁,转移电子数为‎0.3‎NA,故B错误; C.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加水稀释促进铵根的水解,溶液中c(NH‎3‎⋅H‎2‎O)‎c(NH‎4‎‎+‎)‎增大,故C正确; D.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BaCO‎3‎(s)+SO‎4‎‎2-‎⇌BaSO‎4‎(s)+CO‎3‎‎2-‎(aq)‎,c(CO‎3‎‎2-‎)‎c(SO‎4‎‎2-‎)‎‎=‎Ksp(BaCO‎3‎)‎Ksp(BaSO‎4‎)‎,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故比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A.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 B.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C.室温下,稀释‎0.1mol⋅L‎-1‎NH‎4‎Cl溶液,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正向进行; D.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c(CO‎3‎‎2-‎)‎c(SO‎4‎‎2-‎)‎‎=‎Ksp(BaCO‎3‎)‎Ksp(BaSO‎4‎)‎; 本题考查了电解精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 2.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淀粉KI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再通入足量SO‎2‎,溶液先出现蓝色,后蓝色褪去 还原性:‎SO‎2‎>I‎-‎>C‎1‎‎-‎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 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D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I‎-‎>Cl‎-‎,故A正确; B.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褪色,由溶液褪色不能说明生成乙烯,故B错误; C.‎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可知前者水解显碱性、后者电离显酸性,则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故C错误; D.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的浓度未知,且为沉淀生成,不能比较Ksp‎(AgBr)‎、Ksp‎(AgCl)‎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A.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碘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HI; B.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褪色; C.‎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可知前者水解显碱性、后者电离显酸性; D.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的浓度未知,且为沉淀生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电离与水解、沉淀生成、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 1.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图甲是‎2A(g)+B(g)⇌2C(g)‎ 的A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变化曲线,说明压强P‎1‎‎<‎P‎2‎ B. 图乙是MgCl‎2‎⋅6H‎2‎O在空气中加热时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说明最终固体为MgCl‎2‎ C. ‎ 图丙是室温下V‎0‎mL ‎0.10mol⋅L‎-1‎MOH加水稀释至VmL,pH随lgVV‎0‎的变化曲线,说明MOH是强碱 D. 图丁是HA、HB溶液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曲线,说明HA酸性小于HB ‎【答案】B ‎【解析】解:A、‎2A(g)+B(g)⇌2C(g)‎ 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即有压强P‎1‎‎<‎P‎2‎,故A正确; B、由图,‎20.3gMgCl‎2‎⋅6H‎2‎O(‎即为‎0.1mol)‎在空气中加热时,镁离子要水解,得到氢氧化镁、氯化氢,氯化氢挥发,氢氧化镁继续分解,最终得到产物为‎4.0g氧化镁‎(0.1mol)‎,故B错误; C、由图可知,lgVV‎0‎的值增加1,即稀释10倍,pH值下降1,符合强碱的稀释规律,故C正确; D、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小,说明在稀释过程中不断的有离子电离出来,说明HA酸性小于HB,故D正确; 故选:B。 A、‎2A(g)+B(g)⇌2C(g)‎ 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B、gMgCl‎2‎⋅6H‎2‎O在空气中加热时,镁离子要水解,氢氧化镁继续分解,最终得到氧化镁; C、lgVV‎0‎的值增加1,即稀释10倍,pH值下降1,符合强碱的稀释规律; D、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小,说明在稀释过程中不断的有离子电离出来。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平衡的移动、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等,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注意弱酸的电离。 ‎ 1. 室温下,Ka‎(HCN)=6.2×‎‎10‎‎-10‎,Ka1‎‎(H‎2‎C‎2‎O‎4‎)=5.4×‎‎10‎‎-2‎,Ka2‎‎(H‎2‎C‎2‎O‎4‎)=5.4×‎10‎‎-5‎.‎若溶液混合引起的体积变化可忽略,室温时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    )‎ A. ‎0.1mol⋅L‎-1‎NaCN溶液与等体积、等浓度盐酸混合:c(Na‎+‎)=c(Cl‎-‎)>c(H‎+‎)>c(HCN)>c(CN‎-‎)‎ B. 向‎0.1molL‎-1‎NaHC‎2‎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pH=7‎;c(Na‎+‎)c(HC‎2‎O‎4‎‎-‎)+c(C‎2‎O‎4‎‎2-‎)+c(H‎2‎C‎2‎O‎4‎)‎,故B错误; C.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CN‎-‎>HC‎2‎O‎4‎‎-‎,所以溶液中存在c(CN‎-‎)K,则平衡逆向移动,此时v‎(‎正)7‎,其目的是______。 ‎(2)‎阳极室逸出CO‎2‎和______‎(‎填化学式‎)‎:H‎2‎S在阳极上转化为SO‎4‎‎2-‎而除去,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3)‎利用甲烷可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除去。已知: ‎2NO(g)+O‎2‎(g)=2NO‎2‎(g)‎;‎△H=a kJ⋅mol‎-1‎ 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CH‎4‎(g)+2NO‎2‎(g)=N‎2‎(g)+CO‎2‎(g)+2H‎2‎O(g)‎;‎△H=c kJ⋅mol‎-1‎ 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______kJ⋅mol‎-1‎。 ‎(4)‎H‎2‎O‎2‎在催化剂aFeOOH的表面上,分解产生‎⋅OH.⋅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生反应。反应后所得产物的离子色谱如图1所示。 ‎①‎写出‎⋅OH氧化N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②‎当H‎2‎O‎2‎浓度一定时,NO的脱除效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的原因是______,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5)‎将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示意如图‎3(A、B为多孔性碳棒‎)‎。持续 通入甲烷,在标准状况下,消耗甲烷体积VL。 ‎①O7‎,有利于酸性气体CO‎2‎和H‎2‎S的吸收,并转化为HS‎-‎(‎或S‎2-‎‎)‎、HCO‎3‎‎-‎(‎或CO‎3‎‎2-‎)‎, 故答案为:将H‎2‎S转化为HS‎-‎(‎或S‎2-‎‎)‎,部分CO‎2‎转化为HCO‎3‎‎-‎(‎或CO‎3‎‎2-‎)‎; ‎(2)‎电解池中,HS‎-‎(‎或S‎2-‎‎)‎、HCO‎3‎‎-‎(‎或CO‎3‎‎2-‎)‎移向阳极与酸生成H‎2‎S、CO‎2‎,阳极上OH‎-‎(‎或H‎2‎O)‎、H‎2‎S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O‎2‎、SO‎4‎‎2-‎,电极反应为‎4OH‎-‎-4e‎-‎=O‎2‎↑+2H‎2‎O(‎或H‎2‎O-4e‎-‎=O‎2‎↑+4H‎+‎)‎、H‎2‎S+4H‎2‎O-8e‎-‎=10H‎+‎+SO‎4‎‎2-‎,所以阳极室逸出CO‎2‎和O‎2‎,H‎2‎S转化为SO‎4‎‎2-‎而除去, 故答案为:O‎2‎;H‎2‎S+4H‎2‎O-8e‎-‎=10H‎+‎+SO‎4‎‎2-‎; ‎(3)①2NO(g)+O‎2‎(g)=2NO‎2‎(g)‎;‎△H=a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③CH‎4‎(g)+2NO‎2‎(g)=N‎2‎(g)+CO‎2‎(g)+2H‎2‎O(g)‎;‎△H=ckJ⋅mol‎-1‎ 盖斯定律计算‎①×2+③×2-②‎得到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 故答案为:‎2a+2c-b; ‎(4)①⋅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反应生成硝酸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OH+NO=HNO‎3‎+H‎2‎O, 故答案为:‎3⋅OH+NO=HNO‎3‎+H‎2‎O; ‎②‎H‎2‎O‎2‎浓度一定时,NO的脱除效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的原因是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OH浓度增大,与NO混合更充分,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的原因是:‎⋅OH分解成O‎2‎和H‎2‎O,NO的脱出效率下降, 故答案为: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OH浓度增大,与NO混合更充分;‎180℃‎以后,‎⋅OH分解成O‎2‎和H‎2‎O,NO的脱出效率下降; ‎(5)n(KOH)=2mol/L×2L=4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 ‎①‎当‎07‎,有利于CO‎2‎和H‎2‎S的吸收; ‎(2)‎电解池中,HS‎-‎(‎或S‎2-‎‎)‎、HCO‎3‎‎-‎(‎或CO‎3‎‎2-‎)‎移向阳极与酸生成H‎2‎S、CO‎2‎,阳极上H‎2‎S、OH‎-‎(‎或H‎2‎O)‎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3)①2NO(g)+O‎2‎(g)=2NO‎2‎(g)‎;‎△H=a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③CH‎4‎(g)+2NO‎2‎(g)=N‎2‎(g)+CO‎2‎(g)+2H‎2‎O(g)‎;‎△H=ckJ⋅mol‎-1‎ 盖斯定律计算‎①×2+③×2-②‎得到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 ‎(4)①⋅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反应生成硝酸和水; ‎②‎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OH分解成O‎2‎和H‎2‎O; ‎(5)n(KOH)=2mol/L×2L=4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根据甲烷的量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结合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产物及发生的反应。 ‎(6)‎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的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应用、化学平衡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图象信息分析判断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化学反应原理、正确分析图象信息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外界条件对反应体系中不同反应的同时影响,此题难度不小。 ‎ 1. CuSCN是一种生物防腐涂料,可用CuSO‎4‎、NaSCN、Na‎2‎SO‎3‎作原料,并用乙二醇或DMF作分散剂进行制备。 ‎(1)Cu‎+‎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2)NaSCN中元素S、C、N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Na‎2‎SO‎3‎中SO‎3‎‎2-‎的空间构型为______‎(‎用文字描述‎)‎。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可以任意比例互溶,除因为它们都是极性分子外,还因为______。 ‎(4)OHC-N(CH‎3‎‎)‎‎2‎分子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______;‎1 mol DMF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 ‎【答案】‎1s‎2‎2s‎2‎2p‎6‎3s‎2‎3p‎6‎3‎d‎10‎  N、C、S  三角锥形  HOCH‎2‎CH‎2‎OH与H‎2‎O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sp‎2‎和sp‎3‎  11mol ‎【解析】解:‎(1)Cu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亚铜离子,所以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ⅡA族和ⅤA族大于相邻族电离能,所以S、C、N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S; SO‎3‎‎2-‎中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6+2‎‎2‎‎=4‎,有1对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故答案为:N、C、S;三角锥形;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都含有氢键,且都为极性分子,二者互溶,所以可以任意比例互溶; 故答案为:HOCH‎2‎CH‎2‎OH与H‎2‎O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4)‎有机物中OHC-N(CH‎3‎‎)‎‎2‎,1个醛基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2‎,2个甲基碳原子,杂化方式:sp‎3‎;OHC-N(CH‎3‎‎)‎‎2‎,含有11个σ键,则1 mol DMF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11 mol; 故答案为:sp‎2‎和sp‎3‎; 11 mol。 ‎(1)Cu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亚铜离子;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ⅡA族和ⅤA族大于相邻族电离能;SO‎3‎‎2-‎中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6+2‎‎2‎‎=4‎,有1对孤电子对,据此判断空间构型;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都含有氢键,且都为极性分子,二者互溶; ‎(4)‎有机物中连4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3‎,连3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2‎,连2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1‎,共价键中单键都是σ键,双键、三键中只有一个σ键。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组成,化学键,原子轨道的杂化,明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熟悉第一电离能规律,原子杂化轨道理论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