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卷·2018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卷·2018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L0.1 mol•L﹣1的氨水中含有0.1NA个OH﹣‎ B.78gNa2O2固体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2NA C.常温下,23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含有NA个氧原子 D.常温下,4gCH4中含有4NA个C﹣H共价键 ‎2.如表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X Y W Z T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有共价键 C.物质WY2、W3X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T元素肯定是金属元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4.有一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表示的是A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T的关系.分析图中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p+q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p+q ‎5.在相同温度下,0.01mol•L﹣1 NaOH溶液和0.01mol•L﹣1的盐酸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水电离出的[H+]相等 B.由水电离出的[H+]都是1.0×10﹣12 mol•L﹣1‎ C.由水电离出的[OH﹣]都是0.01 mol•L﹣1‎ D.两者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大于57.3kJ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0kJ/mol可知,石墨没有金刚石稳定 D.在101kPa时,2g的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285.8kJ/mol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b,则a>b B.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1.0×10﹣13,则此溶液一定呈酸性 C.25℃时,将pH=4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7‎ D.25℃时,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液的pH=7,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1:10‎ ‎8.如图所示,是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2A+B⇌2C△H<0,A的最大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或Y两点相应,V(正)>V(逆)‎ B.Z、N两点表示未达平衡状态,且都是V(正)>V(逆)‎ C.W点表示非平衡状态,V(正)>V(逆)‎ D.相应反应速率大小的点:W>Y>N ‎9.一定温度下,将4molPCl3和2molCl2充入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PCl3+Cl2⇌PCl5,各物质均为气态.达平衡后,PCl5为0.8mol.若此时再移走2molPCl3和1molCl2,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PCl5的物质的量为(  )‎ A.0.8mol B.0.4mol C.0.4mol<x<0.8mol D.<0.4mol ‎10.已知在298K时下述反应的有关数据:‎ C(s)+O2(g)=CO(g)△H1=﹣110.5kJ/mol C(s)+O2(g)=CO2(g),△H2=﹣393.5kJ/mol 则C(s)+CO2(g)=2CO(g)的△H 为(  )‎ A.283.5kJ/mol B.172.5kJ/mol C.﹣172.5kJ/mol D.﹣504 kJ/mol ‎11.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根据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l)△H=﹣286kJ/mol,判断H2O分子中O﹣H键的键能为(  )‎ A.485.5 kJ/mol B.610 kJ/mol C.917 kJ/mol D.1 220 kJ/mol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13.已知:‎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1:3 C.1:4 D.2:3‎ ‎14.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15.向三份1mol/L 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4NO3、Na2SO3、FeCl3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3COO﹣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小、增大、减小 B.增大、减小、减小 C.减小、增大、增大 D.增大、减小、增大 ‎16.下列反应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由SO2和O2反应制SO3需使用催化剂 B.燃烧粉碎的黄铁矿矿石有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 C.硫酸生产中用98.3%的硫酸吸收SO3,而不用水或稀硫酸吸收SO3‎ D.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需采用高压 ‎17.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下可逆反应:M(g)+N(g)⇌P(g)+2L.在不同的条件下P的百分含量P%的变化情况如图,则该反应(  )‎ A.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 B.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C.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气体 ‎18.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 mol•L﹣1•s﹣1 B.v(B)=0.3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19.室温时,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C.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 D.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20.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2(g)+O2(g)⇌2NO(g),下列条件能加快其反应速率的是(  )‎ A.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B.体积不变,充入N2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He使压强增大 D.压强不变,充入气体Ne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利用钛白工业的副产品FeSO4(含TiO2+、Al3+)可以生产电池级高纯超微细草酸亚铁.其工艺流程如图:‎ ‎(1)已知过滤1得到的滤渣的主要成分是Al(OH)3、H2TiO3,请写出TiOSO4水解成 H2TiO3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铁粉的作用有:①除去溶液中的Fe3+,②  .‎ ‎(2)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沉淀过程的反应温度为40℃,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除控制沉淀的粒径之外,还有  .‎ ‎(4)FeC2O4生成时,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原因是  .‎ ‎(5)过滤2得到的滤液经蒸发浓缩、  ,可得到副产品.‎ ‎22.将物质的量均为3.00mol物质A、B混合于5L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B⇌2C,在反应过程中C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1)T0对应的反应速率v(正)  v(逆)(用“=”、“>”或“<”表示,下同);‎ ‎(2)此反应的正反应为  热;(填“放”或“吸”)‎ ‎(3)X、Y两点A物质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Y  X;‎ ‎(4)温度T<T0时,C%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5)若Y点的C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5%,则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量为  mol.‎ ‎23.对可逆反应aA(g)+bB(g)⇌cC(g)+dD(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应满足以下关系: =K,K为一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其反应的K值只与温度有关,现有反应:CO(g)+H2O(g)⇌CO2(g)+H2(g)△H<0,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达到平衡时K  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 CO,3.0mol H2O,1.0mol CO2和5.0mol H2时,上述平衡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24.CH4、H2、C都是优质的能源物质,它们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①2CH4(g)+4O2(g)═2CO2(g)+4H2O(l)△H=﹣890.3kJ•mol﹣1‎ ‎②2H2(g)+O2(g)═2H2O(l)△H=﹣571.6kJ•mol﹣1‎ ‎③C(s)+O2(g)═CO2(g)△H=﹣393.5Kj•mol﹣1‎ ‎(1)在深海中存在一种甲烷细菌,它们依靠酶使甲烷气体与O2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存活,甲烷细菌使1mol甲烷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的能量  (填“>”、“<”或“=”)890.3kJ.‎ ‎(2)甲烷与CO2可用于合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CH4+CO2═2CO+2H2,1g CH4完全反应可释放15.46kJ的热量,则:‎ ‎①图1(所有物质均为气态)能表示该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填字母).‎ ‎②若将物质的量均为1mol的CH4与CO2充入某恒容密闭容器中,体系放出的热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CH4的转化率为  .‎ ‎(3)C(s)与H2(g)不反应,所以C(s)+2H2(g)═CH4(g)的反应热无法直接测量,但通过上述反应可求出C(s)+2H2(g)═CH4(g)的反应热△H=  .‎ ‎(4)目前对于上述三种物质的研究是燃料研究的重点,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物质的研究方向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寻找优质催化剂,使CO2与H2O反应生成CH4与O2,并放出热量 B.将固态碳合成为C60,以C60作为燃料 C.寻找优质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大气中的CO2与海底开采的CH4合成合成气(CO、H2)‎ ‎25.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表说明:‎ 产品标准 GB5461‎ 产品等级 一级 配 料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以I计)‎ ‎20~50mg/kg 分装时期 分装企业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  KIO3+  KI+  H2SO4═  K2SO4+  I2+  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 c.分离出下层液体d.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其中分液漏斗使用前须进行的操作是  ,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3)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  .‎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  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mg/kg.‎ ‎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L0.1 mol•L﹣1的氨水中含有0.1NA个OH﹣‎ B.78gNa2O2固体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2NA C.常温下,23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含有NA个氧原子 D.常温下,4gCH4中含有4NA个C﹣H共价键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 B、求出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过氧化钠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构成来分析;‎ C、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 D、求出甲烷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甲烷中含4molC﹣H 键来分析.‎ ‎【解答】解:A、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故溶液中的氢氧根的个数小于0.1NA个,故A错误;‎ B、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过氧化钠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构成,故1mol过氧化钠中含NA个阴离子,故B错误;‎ C、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23g混合物中含0.5molNO2,故含NA个氧原子,故C正确;‎ D、4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25mol,而1mol甲烷中含4molC﹣H 键,故0.25mol甲烷中含NA条C﹣H键,故D错误;‎ 故选C.‎ ‎ ‎ ‎2.如表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X Y W Z T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有共价键 C.物质WY2、W3X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T元素肯定是金属元素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W、X、Y、Z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W、Z处于第三周期,令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Y、Z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a+1、a+2、a+3,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故a+a+1+a+2+a+3=22,解得a=4,故W为Si、X为N、Y为O、Z为Cl、T为Ge,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解答.‎ ‎【解答】解:W、X、Y、Z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W、Z处于第三周期,令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Y、Z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a+‎ ‎1、a+2、a+3,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故a+a+1+a+2+a+3=22,解得a=4,故W为Si、X为N、Y为O、Z为Cl、T为Ge,‎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分别为氨气、水、HCl,常温下水为液态,氨气、HCl为气体,故水的沸点最高,氨气分子之间都存在氢键,沸点比HCl的高,故A错误;‎ B.N、O和H形成的化合物硝酸铵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硝酸中只含共价键,故B正确;‎ C.物质SiO2、Si3N4均为原子晶体,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故C正确;‎ D.Ge元素位于Si的下方,为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A.‎ ‎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A.化学反应能量变化有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多种;‎ B.吸热反应不一定加热才能进行;‎ C.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判断.‎ ‎【解答】解: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多种,故A错误;‎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可能为放热反应,如铝热反应等,故B错误;‎ C.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如铝热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放热,反之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 ‎ ‎4.有一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表示的是A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T的关系.分析图中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p+q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p+q ‎【考点】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分析】采取“定一议二”原则分析,根据等压线,由温度对A的转化率影响,判断升高温度平衡移动方向,确定反应吸热与放热;‎ 作垂直横轴的线,温度相同,比较压强对A的转化率的影响,判断增大压强平衡移动方向,确定m+n与p+g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由图可知,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作垂直横轴的线,由图可知,温度相同,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即m+n>p+q,‎ 故选:A.‎ ‎ ‎ ‎5.在相同温度下,0.01mol•L﹣1 NaOH溶液和0.01mol•L﹣1的盐酸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水电离出的[H+]相等 B.由水电离出的[H+]都是1.0×10﹣12 mol•L﹣1‎ C.由水电离出的[OH﹣]都是0.01 mol•L﹣1‎ D.两者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考点】水的电离.‎ ‎【分析】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0=H++OH﹣,加入酸或碱后,增大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抑制水的电离,依据溶液中离子积常数计算水电离出离子的浓度.‎ ‎【解答】解:A、温度一定,溶液中存在离子积常数,0.01mol/L 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水=mol/L,0.01mol/L的盐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水=c(OH﹣)水=mol/L,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H+)相等,故A正确;‎ B、温度不一定是常温下,离子积常数不一定是10﹣14,计算出的水电离出的c(H+)不一定是1.0×10﹣12 mol/L,故B错误;‎ C、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温度不知,水电离出的c(H+)水=c(OH﹣)水=mol/L,故C错误;‎ D、酸、碱均抑制水的电离平衡,故D错误;故选A.‎ ‎ ‎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大于57.3kJ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0kJ/mol可知,石墨没有金刚石稳定 D.在101kPa时,2g的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285.8kJ/mol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A、硫蒸气变化为硫固体为放热过程;‎ B、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C、依据反应热量变化判断物质能量大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D、氢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答】解:A、硫蒸气变化为硫固体为放热过程,则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在氧气中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硫蒸气多,即前者放出热量多,故A错误;‎ B、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将含1molNaOH的溶液和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故B正确;‎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0kJ/mol可知,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C错误;‎ 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O2(g)═H2O(l)△H=﹣285.8KJ/mol,故D错误;‎ 故选:B.‎ ‎ ‎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b,则a>b B.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1.0×10﹣13,则此溶液一定呈酸性 C.25℃时,将pH=4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7‎ D.25℃时,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液的pH=7,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1:10‎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分析】A.稀释醋酸,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pH增大;‎ B.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1.0×10﹣13,水的电离受到抑制;‎ C.盐酸无论稀释多少倍,溶液仍呈酸性;‎ D.若所得混合液的pH=7,反应后溶液呈中性,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解:A.稀释醋酸,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pH增大,则a<b,故A错误;‎ B.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1.0×10﹣13,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故B错误;‎ C.盐酸无论稀释多少倍,溶液仍呈酸性,可接近7但小于7,故C错误;‎ D.若所得混合液的pH=7,反应后溶液呈中性,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因c(OH﹣)=0.1mol/L,c(H+)=0.01mol/L,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1:10,故D正确.‎ 故选D.‎ ‎ ‎ ‎8.如图所示,是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2A+B⇌2C△H<0,A的最大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或Y两点相应,V(正)>V(逆)‎ B.Z、N两点表示未达平衡状态,且都是V(正)>V(逆)‎ C.W点表示非平衡状态,V(正)>V(逆)‎ D.相应反应速率大小的点:W>Y>N ‎【考点】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图片知,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A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曲线,在该曲线上的X、Y点都是平衡状态,Z、W点都是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时V(正)=V(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图片知,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A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曲线,在该曲线上的X、Y点都是平衡状态,Z、W、N点都是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时V(正)=V(逆),‎ A.X或Y两点都是平衡点,所以V(正)=V(逆),故A错误;‎ B.Z、N两点表示未达平衡状态,要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应该向正反应方向元素,所以这两点都是V(正)>V(逆),故B正确;‎ C.W点表示非平衡状态,要使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应该减小A的转化率,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V(正)<V(逆),故C错误;‎ D.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W、Y、N三点的压强大小顺序是N>Y>W,所以相应反应速率大小的点:W<Y<N,故D错误;‎ 故选B.‎ ‎ ‎ ‎9.一定温度下,将4molPCl3和2molCl2充入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PCl3+Cl2⇌PCl5,各物质均为气态.达平衡后,PCl5为0.8mol.若此时再移走2molPCl3和1molCl2,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PCl5的物质的量为(  )‎ A.0.8mol B.0.4mol C.0.4mol<x<0.8mol D.<0.4mol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分析】达平衡后移走2.0mol PC13和1.0mol C12,重新到达的平衡,可以等效为开始加入2.0mol PC13和1.0mol C12到达的平衡,与原平衡相比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故平衡时PC15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的倍.‎ ‎【解答】解:达平衡后移走2.0mol PC13和1.0mol C12,重新到达的平衡,可以等效为开始加入2.0mol PC13和1.0molC12到达的平衡,与原平衡相比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故达新平衡时PC15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的倍,即达平衡时PC15的物质的量小于0.8mol×=0.4mol,‎ 故选D ‎ ‎ ‎10.已知在298K时下述反应的有关数据:‎ C(s)+O2(g)=CO(g)△H1=﹣110.5kJ/mol C(s)+O2(g)=CO2(g),△H2=﹣393.5kJ/mol 则C(s)+CO2(g)=2CO(g)的△H 为(  )‎ A.283.5kJ/mol B.172.5kJ/mol C.﹣172.5kJ/mol D.﹣504 kJ/mol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根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将反应①﹣②即可得目标反应,将反应热做相应变化即可.‎ ‎【解答】解:已知:C (s)+O2(g)=CO(g)△H=﹣110.50KJ/mol ①‎ ‎ C (s)+O2(g)=CO2(g)△H=﹣393.51KJ/mol ②‎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2﹣②可得:C (s)+CO2(g)=2CO(g)△H=(﹣110.50KJ/mol)×2﹣(﹣393.51KJ/mol)=+172.5KJ/mol,‎ 故选B.‎ ‎ ‎ ‎11.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根据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l)△H=﹣286kJ/mol,判断H2O分子中O﹣H键的键能为(  )‎ A.485.5 kJ/mol B.610 kJ/mol C.917 kJ/mol D.1 220 kJ/mol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化学反应中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注意每摩尔H2O中含有2molH﹣O键,据此计算.‎ ‎【解答】解:设O﹣H键的键能为xKJ/mol,各化学键键能为: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反应热的焓变:△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则反应H2(g)+O2(g)═H2O(l)△H=﹣286kJ/mol,△H=1×436kJ/mol+×498kJ/mol﹣2×xkJ/mol=﹣286kJ/mol,解得:x=485.5KJ/mol,‎ 故选A.‎ ‎ ‎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则a<b,据此结合选项判断.‎ ‎【解答】解: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则a<b,‎ A、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大于原来的50%,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移动,故A正确;‎ B、平衡向正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故B正确;‎ C、平衡向正反应移动,B的质量增大,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故C正确;‎ D、减小压强,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则a<b,故D错误;‎ 故选D.‎ ‎ ‎ ‎13.已知:‎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1:3 C.1:4 D.2:3‎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n==5mol,设H2与C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代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计算热量即可解答.‎ ‎【解答】解: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n==5mol,设H2与C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 2 571.6kJ ‎ x 285.8x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 1 890kJ ‎ y 890ykJ 则,‎ 解得x=1.25mol,y=3.75mol,‎ 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5mol:3.75mol=1:3,‎ 故选B.‎ ‎ ‎ ‎14.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考点】水的电离.‎ ‎【分析】A、氨水溶液显碱性,纯水显中性,碱中氢氧根浓度大于水中的;‎ B、硫酸氢钠能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C、醋酸根水解对水的电离起到促进作用;‎ D、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则pH值减小.‎ ‎【解答】解:A、向水中加入氨水,溶液由中性到碱性,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所以平衡逆向移动,c(OH﹣)增大,故A错误;‎ B、NaHSO4═Na++SO42﹣+H+,其中电离出的氢离子使c(H+)增大,但是温度不变,KW不变,故B正确;‎ C、CH3COONa中的醋酸根水解对水的电离起到促进作用,电离平衡右移,c(H+)降低,故C错误;‎ D、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KW增大,则pH值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 ‎ ‎15.向三份1mol/L 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4NO3、Na2SO3、FeCl3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3COO﹣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小、增大、减小 B.增大、减小、减小 C.减小、增大、增大 D.增大、减小、增大 ‎【考点】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分析】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 ‎【解答】解: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 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硝酸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向醋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铵会促进醋酸根离子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减小;‎ 亚硫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所以向醋酸钠溶液中加亚硫酸钠会抑制醋酸根离子的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 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向醋酸钠溶液中加氯化铁会促进醋酸根离子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减小,故选A.‎ ‎ ‎ ‎16.下列反应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由SO2和O2反应制SO3需使用催化剂 B.燃烧粉碎的黄铁矿矿石有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 C.硫酸生产中用98.3%的硫酸吸收SO3,而不用水或稀硫酸吸收SO3‎ D.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需采用高压 ‎【考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且存在平衡移动,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解答】解:A.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没有影响,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燃烧粉碎的黄铁矿,固体表面积较大,能加快反应速率,与勒沙特列原理无关,故B错误;‎ C.不能用水吸收三氧化硫而用98.3%的浓硫酸,若用水或稀硫酸吸收,轻易形成酸雾,且吸收速度慢,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 D.对N2(g)+3H2(g)⇌2NH3(g)△H<0,正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使氨的产率提高,就要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就要降温并且加压,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D正确.‎ 故选:D.‎ ‎ ‎ ‎17.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下可逆反应:M(g)+N(g)⇌P(g)+2L.在不同的条件下P的百分含量P%的变化情况如图,则该反应(  )‎ A.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 B.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C.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气体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依据图象分析,相同条件下,先拐先平温度高,压强大,依据ⅠⅡ可知温度越高P%越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结合ⅡⅢ,压强越大P%越小,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 ‎【解答】解:依据图象分析,相同条件下,先拐先平温度高,压强大,依据ⅠⅡ可知温度越高P%越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结合ⅡⅢ,压强越大P%越小,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L为气体;‎ 故选B.‎ ‎ ‎ ‎18.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 mol•L﹣1•s﹣1 B.v(B)=0.3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化学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解答】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 =0.25,‎ B. =0.3,‎ C. =0.27,‎ D. =0.25,‎ 则反应速率最快的为B,‎ 故选B.‎ ‎ ‎ ‎19.室温时,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C.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 D.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考点】pH的简单计算.‎ ‎【分析】A.一水合氨为弱碱,混合液中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 B.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钡;‎ C.一水合氨为弱碱,混合液中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 D.醋酸为弱酸,混合液中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解答】解:常温下溶液的pH一定小于7,则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A.pH=3的盐酸浓度为0.001mol/L,pH=11的氨水浓度大于0.001mol/L,等体积混合,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故A错误;‎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故B错误;‎ C.pH=3的硫酸中氢离子的浓度为0.001mol/L,pH=11的氨水浓度大于0.001mol/L,等体积混合,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故C错误;‎ D.pH=3的醋酸与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等体积反应,由于醋酸为弱酸,则混合液中醋酸过量,反应后溶液呈酸性,故D正确;‎ 故选D.‎ ‎ ‎ ‎20.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2(g)+O2(g)⇌2NO(g),下列条件能加快其反应速率的是(  )‎ A.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B.体积不变,充入N2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He使压强增大 D.压强不变,充入气体Ne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内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对于反应N2+O2⇌2NO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据此结合选项的内容解答.‎ ‎【解答】解:A.增大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单位体积活化分子的数目减少,反应速率减慢,故A错误;‎ B.体积不变充入N2使压强增大,对于反应N2+O2⇌2NO,氮气为反应物,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C.体积不变充入He使压强增大,但对于反应N2+O2⇌2NO,充入He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不变,活化分子的数目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D错误;‎ D.压强不变充入He,相当于是增大体系的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减小,活化分子的数目减少,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 故选B.‎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利用钛白工业的副产品FeSO4(含TiO2+、Al3+)可以生产电池级高纯超微细草酸亚铁.其工艺流程如图:‎ ‎(1)已知过滤1得到的滤渣的主要成分是Al(OH)3、H2TiO3,请写出TiOSO4水解成 H2TiO3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TiOSO4+2H2O=H2TiO3↓+H2SO4 ;铁粉的作用有:①除去溶液中的Fe3+,② 与溶液中的H+反应,调节pH值,使Al3+水解完全生成Al(OH)3沉淀 .‎ ‎(2)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NH3•H2O+Fe2+=Fe(OH)2↓+2NH4+ .‎ ‎(3)沉淀过程的反应温度为40℃,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除控制沉淀的粒径之外,还有 NH3•H2O和Fe(OH)2受热都易分解 .‎ ‎(4)FeC2O4生成时,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原因是 氢氧化亚铁易被O2氧化 .‎ ‎(5)过滤2得到的滤液经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可得到副产品.‎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分析】副产品FeSO4(含TiO2+、Al3+)中加入水和铁粉,将少量重金属离子等除去,得到比较纯净的FeSO4溶液,向FeSO4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和草酸反应生成高纯超微细草酸亚铁沉淀,‎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Fe可以与氢离子反应调节pH;‎ ‎(2)一水合氨水是弱碱不能拆,与亚铁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据此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即可;‎ ‎(3)氨水受热易分解,难溶性碱也具有热不稳定性,据此解答即可;‎ ‎(4)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5)从溶液中得到晶体,需经过蒸发浓缩溶液、冷却结晶以及过滤洗涤等操作.‎ ‎【解答】解:(1)反应物为TiOSO4和H2O,已知产物为H2TiO3,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另一产物为硫酸,因此化学方程式为TiOSO4+2H2O=H2TiO3↓+H2SO4;由于Fe2+被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容易被氧化为Fe3+,铁粉的还原性比Fe2+强,因此可以防止Fe2+被氧化,另外Fe能与H+反应生成Fe2+,降低了氢离子的浓度,调节pH值,使Al3+水解完全生成Al(OH)3 沉淀,‎ 故答案为:TiOSO4+2H2O=H2TiO3↓+H2SO4;与溶液中的H+反应,调节pH值,使Al3+水解完全生成Al(OH)3 沉淀;‎ ‎(2)一水合氨是弱碱,与亚铁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氨水不能拆,沉淀不能拆,故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NH3•H2O+Fe2+=Fe(OH)2↓+2NH4+,‎ 故答案为:2NH3•H2O+Fe2+=Fe(OH)2↓+2NH4+;‎ ‎(3)氨水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氢氧化亚铁也具有热不稳定性,容易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水,故答案为:NH3•H2O和Fe(OH)2受热都易分解;‎ ‎(4)在沉淀反应中产生的中间产物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以FeC2O4生成时,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故答案为:氢氧化亚铁易被O2氧化;‎ ‎(5)从溶液中得到晶体,需经过蒸发浓缩溶液、冷却结晶以及过滤、洗涤等操作,故答案为: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 ‎ ‎22.将物质的量均为3.00mol物质A、B混合于5L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B⇌2C,在反应过程中C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1)T0对应的反应速率v(正) = v(逆)(用“=”、“>”或“<”表示,下同);‎ ‎(2)此反应的正反应为 放 热;(填“放”或“吸”)‎ ‎(3)X、Y两点A物质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Y > X;‎ ‎(4)温度T<T0时,C%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反应未达平衡,仍在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5)若Y点的C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5%,则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量为 1.8 mol.‎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1)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均为3.00mol的物质A、B,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温度达到T0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说明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即平衡状态,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C的物质的量分数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4)反应还没有到达平衡,反应正向进行,随着温度升高,生成的C越来越多;‎ ‎(5)设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方程式知:平衡状态时A的物质的量=(3﹣x)mol,B的物质的量=(3﹣)mol,C的物质的量=xmol,C的物质的量分数=×100%=25%,从而计算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 ‎【解答】解:(1)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均为3.00mol的物质A、B,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温度达到T0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说明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即平衡状态,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答案为:=;‎ ‎(2)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C的物质的量分数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左移,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Y点温度大于X点,则X点反应速率小于Y点,故答案为:Y>X;‎ ‎(4)温度T0前,反应还没有到达平衡,反应向正反应进行,随着温度升高,生成的C越来越多,‎ 故答案为:反应还没有到达平衡,反应向正反应进行;‎ ‎(5)设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方程式知:平衡状态时A的物质的量=(3﹣x)mol,B的物质的量=(3﹣)mol,C的物质的量=xmol,C的物质的量分数=×100%=25%,x=1.8mol,‎ 故答案为:1.8.‎ ‎ ‎ ‎23.对可逆反应aA(g)+bB(g)⇌cC(g)+dD(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应满足以下关系: =K,K为一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其反应的K值只与温度有关,现有反应:CO(g)+H2O(g)⇌CO2(g)+H2(g)△H<0,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达到平衡时K 小于 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 CO,3.0mol H2O,1.0mol CO2和5.0mol H2时,上述平衡向 逆反应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1)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泽尔平衡常数减小;‎ ‎(2)反应混合物各物质的量系数相同都为1,利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计算浓度商Qc,根据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的关系判断,Qc>k平衡向逆反应进行,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K平衡向正反应进行.‎ ‎【解答】解:(1)该反应的△H<0,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后平衡向着吸热的逆向移动,则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所以950℃的平衡常数K<1,‎ 故答案为:小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 CO,3.0mol H2O,1.0mol CO2和5.0mol H2时,设此时容器体积为VL,泽尔此时的浓度商Qc=≈1.67>K=1,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逆反应.‎ ‎ ‎ ‎24.CH4、H2、C都是优质的能源物质,它们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①2CH4(g)+4O2(g)═2CO2(g)+4H2O(l)△H=﹣890.3kJ•mol﹣1‎ ‎②2H2(g)+O2(g)═2H2O(l)△H=﹣571.6kJ•mol﹣1‎ ‎③C(s)+O2(g)═CO2(g)△H=﹣393.5Kj•mol﹣1‎ ‎(1)在深海中存在一种甲烷细菌,它们依靠酶使甲烷气体与O2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存活,甲烷细菌使1mol甲烷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的能量 = (填“>”、“<”或“=”)890.3kJ.‎ ‎(2)甲烷与CO2可用于合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CH4+CO2═2CO+2H2,1g CH4完全反应可释放15.46kJ的热量,则:‎ ‎①图1(所有物质均为气态)能表示该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D (填字母).‎ ‎②若将物质的量均为1mol的CH4与CO2充入某恒容密闭容器中,体系放出的热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CH4的转化率为 63% .‎ ‎(3)C(s)与H2(g)不反应,所以C(s)+2H2(g)═CH4(g)的反应热无法直接测量,但通过上述反应可求出C(s)+2H2(g)═CH4(g)的反应热△H= ﹣74.8kJ•mol﹣1 .‎ ‎(4)目前对于上述三种物质的研究是燃料研究的重点,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物质的研究方向中可行的是 C (填字母).‎ A.寻找优质催化剂,使CO2与H2O反应生成CH4与O2,并放出热量 B.将固态碳合成为C60,以C60作为燃料 C.寻找优质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大气中的CO2与海底开采的CH4合成合成气(CO、H2)‎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1)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1,得到甲烷细菌使1mol甲烷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的热量;‎ ‎(2)①甲烷与CO2可用于合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CH4+CO2═2CO+2H2,1g CH4完全反应可释放15.46kJ的热量,计算1mol甲烷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分析图象判断;‎ ‎②依据①计算得到的反应的焓变,图中中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放热155.8KJ,计算反应的甲烷得到转化率;‎ ‎(3)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l);△H1=﹣890.3kJ/mol;‎ ‎②2H2(g)+O2(g)═2H2O(l)△H=﹣571.6kJ•mol﹣1‎ ‎③C(s)+O2(g)=CO2(g);△H2=﹣393.5kJ/mol 反应C(石墨,s)+2H2(g)=CH4(g)可以是②+③﹣①得到,由此分析解答;‎ ‎(4)A.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为吸热反应;‎ B.将固态碳合成C60,以C60作燃料,产物相同;‎ C.大气中的CO2和海底开采的CH4合成合成气(CO、H2),具有可行性;‎ ‎【解答】解:(1)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1,得到甲烷细菌使1mol甲烷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的热量等于890,.3kJ•mol﹣1,‎ 故答案为:=;‎ ‎(2)①甲烷与CO2可用于合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CH4+CO2═2CO+2H2,1g CH4完全反应可释放15.46kJ的热量,计算1mol甲烷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15.46KJ×16=247.36KJ,反应焓变△H=﹣247.36KJ/mol,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CO2(g)═2CO(g)+2H2(g),△H=﹣247.36KJ/mol,符合能量变化的图象只有D符合,‎ 故答案为:D; ‎ ‎ ②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CO2(g)═2CO(g)+2H2(g),△H=﹣247.36KJ/mol,图象可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放出热量155.80KJ,则反应的甲烷物质的量==0.63mol,甲烷转化率为63%,‎ 故答案为:63%;‎ ‎(3)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l);△H1=﹣890.3kJ/mol;‎ ‎②2H2(g)+O2(g)═2H2O(l)△H=﹣571.6kJ•mol﹣1‎ ‎③C(s)+O2(g)=CO2(g);△H2=﹣393.5kJ/mol 盖斯定律计算,②+③﹣①得到,反应C(石墨,s)+2H2(g)=CH4(g)△H=﹣74.8 kJ•mol﹣1,‎ 故答案为:﹣74.8 kJ•mol﹣1;‎ ‎(4)A.甲烷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可知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将固态碳合成C60,以C60作燃料,产物相同,研究方向不可行,故B错误;‎ C.大气中的CO2和海底开采的CH4合成合成气(CO、H2),具有可行性,利用优质催化剂、太阳能实现转化,故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C;‎ ‎ ‎ ‎25.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表说明:‎ 产品标准 GB5461‎ 产品等级 一级 配 料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以I计)‎ ‎20~50mg/kg 分装时期 分装企业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 1 KIO3+ 5 KI+ 3 H2SO4═ 3 K2SO4+ 3 I2+ 3 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I2+SO32﹣+H2O=2I﹣+SO42﹣+2H+ .‎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 c.分离出下层液体d.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其中分液漏斗使用前须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是否漏水 ,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abdc (填序号)‎ ‎(3)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 滴最后一滴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 1.0×10﹣5 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mg/kg.‎ ‎【考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分析】(1)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高和降低相同,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 ‎(2)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Na2SO3稀溶液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硫酸钠,I2具有氧化性,被还原为I﹣,结合反应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分液漏斗使用前须进行检漏,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其操作为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分离出下层液体,据此答题;‎ ‎(3)①溶液呈蓝色,随反应I2+2S2O32﹣=2I﹣+S4O62﹣进行,溶液中没有碘,溶液由蓝色为无色;‎ ‎②根据(1)中反应方程式计算;‎ ‎③根据I原子守恒找出碘酸钾中碘原子与碘单质的关系式分析计算.‎ ‎【解答】解:(1)该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为:KIO3→I2,I元素由+5价→0价,一个KIO3分子得5个电子;KI→I2,I元素由﹣1价→0价,一个KI分子失一个电子,所以得失电子的最小公倍数为5,KIO3的计量数为1,KI的计量数为5,其它元素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所以反应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故答案为:1;5;3;3;3;3;‎ ‎(2)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Na2SO3稀溶液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硫酸钠,I2具有氧化性,被还原为I﹣,结合反应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离子方程式,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故答案为:I2+SO32﹣+H2O=2I﹣+SO42﹣+2H+;‎ ‎②分液漏斗使用前须进行检漏,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其操作为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分离出下层液体,所以操作顺序为abdc,‎ 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abdc;‎ ‎(3)①碘遇淀粉变蓝色,所以溶液呈蓝色,随反应I2+2S2O32﹣=2I﹣+S4O62﹣进行,溶液中没有碘,溶液由蓝色为无色,说明反应到终点,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所依据的现象是:滴最后一滴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故答案为:滴最后一滴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②b中生成的碘在c中反应I2+2S2O32﹣═2I﹣+S4O62﹣,所以 ‎ I2 ~~~~~~2S2O32﹣,‎ ‎ 1mol 2mol ‎ 1.0×10﹣5mol 2.0×10﹣3mol•L﹣1×0.0025L×=2.0×10﹣5mol,‎ 故答案为:1.0×10﹣5;‎ ‎③根据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可知 ‎ I~~~~~KIO3~~~~~3I2‎ 碘酸钾中的碘 127g 3mol ‎ ‎ m 1.0×10﹣5mol 所以m=×10﹣5g,‎ 所以设每千克食盐中含碘××10﹣5g=g=mg,‎ 即为mg/kg,‎ 故答案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