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姓名、考生号和座号。‎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B. 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海水提溴、海带提碘等都是物理变化过程 C. 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D. 新冠病毒、细菌等可用高温蒸煮、涂抹医用酒精等方法使其死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化石燃料燃烧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是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 B.海水中获取溴和碘,是溴离子、碘离子被氧化为单质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分别生成葡萄糖、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氨基酸,故C正确;‎ D.新冠病毒、细菌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高温蒸煮、涂抹医用酒精等方法能够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使其死亡,故D正确;‎ 故选B。‎ ‎2.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 A. 乙醇的分子式:C2H5OH B.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C. CH4分子的填充模型:‎ D.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A错误;‎ B.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错误;‎ C.CH4分子的填充模型为:,C正确;‎ D.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和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试剂 方法 A 溴苯(溴)‎ NaOH溶液 分液 B 乙烷(乙烯)‎ H2‎ 催化剂/加热 C 甲烷(乙烯)‎ 溴水 洗气 D 乙醇(水)‎ CaO 蒸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溴与NaOH反应后,与溴苯分层,然后分液可分离,故A正确;‎ B.不能确定乙烯的含量,易引入新杂质H2,故B错误;‎ C.乙烯与溴水能够发生加成反应,而甲烷不能,洗气可分离,故C正确;‎ D.乙醇与生石灰不反应,水与生石灰反应生成不挥发的氢氧化钙,然后蒸馏可分离,故D正确;‎ 故选B。‎ ‎4.下列褪色过程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的是( )‎ A. 甲烷和氯气混合光照后黄绿色消失 B. 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褪色 C. 裂化得到的汽油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后,溶液褪色 D. 将苯加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烷和氯气混合光照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的混合物和HCl,黄绿色消失,故A不符;‎ B.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褪色,是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不符;‎ C.裂化得到的汽油含有碳碳双键,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后,发生加成反应,溶液褪色,故C符合;‎ D.溴在苯中溶解度比水中大,将苯加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水中的溴被萃取到苯中,是物理过程,故D不符;‎ 故选C。‎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灼烧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 B. 过滤用到的仪器有烧杯、漏斗(带滤纸)、铁架台、玻璃棒 C. 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 D.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灼烧用到的仪器有坩埚、三脚架、酒精灯,A错误;‎ B.过滤用到的仪器有烧杯、漏斗(带滤纸)、铁架台、玻璃棒,B正确;‎ C.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分液时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水从上口倒出,C正确;‎ D.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正确;‎ 答案选A。‎ ‎6.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石蜡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裂解产生乙烯 B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C 乙醇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 乙醇具有还原性 D 在少量无水乙醇中加入金属Na,缓慢生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 CH3CH2OH是电解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蜡油分解可生成乙烯、丙烯等,但是无法确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一定是乙烯,故A错误;‎ B.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在硫酸铜溶液中变性,故B错误;‎ C.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乙醇会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正确;‎ D.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但CH3CH2OH不会电离,其为非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C。‎ ‎7.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和b不用导线连接时,铁片上会有气泡生成 B. 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C. 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逐渐变成浅绿色 D. 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铁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a和b不用导线连接时,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铁直接与稀硫酸反应;a和b用导线连接时,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铜作正极,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详解】A.a和b不用导线连接时,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铁直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有气泡,故A叙述正确;‎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铜作正极,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故B叙述正确;‎ C.根据A和B的分析可知,C叙述正确;‎ D.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即从铁流向铜,故D叙述错误;‎ 答案选D。‎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元素的气体单质呈黄绿色,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化合物ZWX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W的氢化物稳定性强于Y的氢化物 B. Z与Y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C. Z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 对应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为W>Z>X>Y ‎【答案】B ‎【解析】‎ ‎【分析】W元素的气体单质呈黄绿色可知W为Cl,此气体(Cl2)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化合物ZWX的溶液(NaClO),又因为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Z、X分别为O、Na,所以X、Y、Z、W分别为O、F、Na、Cl。‎ ‎【详解】A.因非金属性F>Cl,所以W的氢化物(HCl)稳定性弱于Y的氢化物(HF),A错误;‎ B.Z与Y形成的化合物为NaF,含有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B正确;‎ C.Z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a2O2,也可能是Na2O,Na2O2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Na2O中只含离子键,C错误;‎ D.同一周期,从左往右,阳离子的半径逐渐变小,阴离子的半径逐渐变小,但阴离子的半径大于同周期阳离子的半径;同主族,从上往下,各元素的离子半径逐渐变大,所以对应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为W >X>Y>Z,D错误;‎ 答案选B。‎ ‎9.X不同条件下能分别转化为Y或Z,转化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X→Y为放热反应 B. 加入催化剂曲线a变为曲线b C. 反应2X(g)=Z(g)吸收的热量为(E2-E1)‎ D. 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物分子的能量,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生成物Y的能量比反应物X高,反应X→Y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曲线a变为曲线b改变了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故B错误;‎ C.反应2X(g)=Z(g)放出的热量为(E2-E1),故C错误;‎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吸热反应中反应物断键放出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吸收的能量 D.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 B.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伴随能量变化,但伴随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的溶解,故B错误;‎ C.吸热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放热反应中反应物断键放出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吸收的能量,故C错误;‎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全部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因此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已知异丁醇和叔丁醇的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种醇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叔丁醇中所有的碳原子一定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C. 两种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后得到的酯相同 D. 100mL0.1mol·L-1异丁醇溶液与足量Na反应生成112mLH2(标况)‎ ‎【答案】CD ‎【解析】‎ ‎【详解】A.两种醇分子式均为C4H10O,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不选;‎ B.叔丁醇中与-OH相连的碳是四面体结构,四个碳位于三棱锥的四个顶点,所有的碳原子一定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故B不选;‎ C.两种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后得到的酯结构不相同,分别是、,故C选;‎ D.异丁醇溶液中的水也要与Na反应,故D选;‎ 故选CD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实验温度/K 有关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用时间/s 酸性KMnO4溶液 H‎2C2O4溶液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①‎ ‎293‎ ‎2‎ ‎0.02‎ ‎4‎ ‎0.1‎ ‎0‎ t1‎ ‎②‎ ‎293‎ ‎2‎ ‎0.02‎ ‎3‎ ‎0.1‎ ‎1‎ ‎8‎ ‎③‎ ‎313‎ ‎2‎ ‎0.02‎ ‎3‎ ‎0.1‎ ‎1‎ t2‎ A. 实验①②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实验①③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t2<8‎ D. 计算可得实验②中v(KMnO4)≈8.3×10-4mol•L-1•s-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①②对比,变量为H‎2C2O4溶液的浓度,所以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正确;‎ B.实验①③对比,变量不唯一,无法判断探究的是哪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 C.实验②③对比,单一变量为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实验③的温度更高,所以反应速率比实验②的要快,t2<8,C正确;‎ D.实验②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为8s,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1×‎0.002L=0.00004mol,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mol/L,v(KMnO4)≈,D正确;‎ 答案选B。‎ ‎1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B. 能与乙醇或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C.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反应的Na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含有碳碳双键、醇羟基和羧基,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B.结构中含有羟基和羧基,能与乙醇或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B正确;‎ C.结构中含有羟基和碳碳双键,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C正确;‎ D.羟基和羧基能够与金属钠反应,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3molNa反应,羧基能够与NaHCO3反应,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1mol NaHCO3反应,反应的Na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D错误;‎ 故选D。‎ ‎14.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制备乙醇C2H4(g)+H2O(g)⇌C2H5OH(g)。乙烯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n(H2O)∶n(C2H4)=1∶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的∆H<0‎ B. 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1>p2>p3‎ C. 图中a、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 达到平衡状态a、c所需要的时间:a>c ‎【答案】BC ‎【解析】‎ ‎【分析】C2H4(g)+H2O(g)⇌C2H5OH(g)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结合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 ‎【详解】A.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乙烯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H<0,故A正确;‎ B.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C2H4(g)+H2O(g)⇌C2H5OH(g)平衡正向移动,乙烯转化率增大,根据图知,相同温度下,乙烯的转化率:p1<p2<p3 ,则压强p1<p2<p3 ,故B错误;‎ C.a点、b点的温度不同,而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同,平衡常数不同,故C错误;‎ D.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越短,a、c点的压强相等,但温度a<c,则反应速率a<c,所以达到平衡状态a、c所需要的时间:a>c,故D正确;‎ 故选BC。‎ ‎15.工业上主要采用甲醇与CO的羰基化反应来制备乙酸,发生反应如下:CH3OH(g)+CO(g)⇌CH3COOH(l)。在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0.20mol的CH3OH(g)和0.22mol的CO,测得甲醇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在T2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2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T1<T2‎ B. B点时CO的转化率约为72.7%‎ C. T1时,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B点大于A点 D. T2时向上述已达平衡的恒压容器中,再通入0.12molCH3OH和0.06molCO气体时容器体积变为‎4L,此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答案】B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可知,甲醇的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因此平衡常数T1>T2,故A错误;‎ B.根据图像,B点时CH3OH的转化率为80%,即反应的甲醇为0.16mol,则反应的CO为0.16mol,CO的转化率=×100%=72.7%,故B正确;‎ C.T1时,A点未达到平衡,此时甲醇的浓度大于B点甲醇的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因此温度为T1时,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B点小于A点,故C错误;‎ D.根据图像,温度为T2时, CH3OH的转化率为60%,即反应的甲醇为0.12mol,则反应的CO为0.12mol,平衡时甲醇为0.08mol,则反应的CO为0.10mol,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2L,平衡浓度分别为甲醇为0.04mol/L,CO为0.05mol/L。再通入0.12 mol CH3OH和0.06 mol CO的混合气体,容器体积变为‎4L,此时浓度分别为甲醇为=0.05mol/L,CO为=0.04mol/L,Qc==K=,平衡不移动,故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现有下列短周期元素性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原子半径(10‎-10m)‎ ‎0.66‎ ‎1.06‎ ‎030‎ ‎0.77‎ ‎0.99‎ ‎1.86‎ ‎0.70‎ ‎1.43‎ ‎1.17‎ ‎1.52‎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6‎ ‎+1‎ ‎+4‎ ‎+7‎ ‎+1‎ ‎+5‎ ‎+3‎ ‎+4‎ ‎+1‎ ‎-2‎ ‎-2‎ ‎-4‎ ‎-1‎ ‎-3‎ ‎-4‎ 已知:元素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溶液。‎ ‎(1)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其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 ‎(2)由①②③⑥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所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 ‎(3)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4)①②⑤三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填化学式),‎ ‎①⑥⑧三种元素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填离子符号)。‎ ‎(5)欲比较④和⑨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作为证据是_____(填字母)。‎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沸点 b.比较这两种元素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与碱反应的难易 ‎【答案】(1). (2). (3). 离子键和共价键 (4). Al(OH)3+OH-=[Al(OH)4]- (5). H2O、HCl、H2S (6). O2-、Na+、Al3+ (7). b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①②都有-2价,处于ⅥA族,②有+6价,则①为O、②为S;③⑥⑩都最高正价+1,处于ⅠA族,且⑥的原子半径较大、③的原子半径是所有元素中最小,则③为H,⑩为Li、⑥为Na;④⑨都有+4、-4价,处于ⅣA族,⑨的原子半径较大,则⑨为Si、④为C;⑦都有+5、-3价,处于ⅤA族,⑦的原子半径比C小,则⑦为N;⑤有+7、-1价,则⑤为Cl元素;⑧有最高正价+3,处于ⅢA族,原子半径大于磷元素,则⑧为Al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1)元素⑦为N,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其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故答案为:;;‎ ‎(2)由①②③⑥四种元素(O、S、H、Na)形成的化合物NaHSO4中,Na+与HSO 为离子键、O-H、S-O为共价键,NaHSO4所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3)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和Al(OH)3,NaOH和Al(OH)3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NaOH和Al(OH)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OH-=[Al(OH)4]-。故答案为:Al(OH)3+OH-=[Al(OH)4]-;‎ ‎(4)元素的非金属性:O>Cl>S,①②⑤三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O、HCl、H2S(填化学式),故答案为:H2O、HCl、H2S;‎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①⑥⑧三种元素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2-、Na+、Al3+(填离子符号)。故答案为:O2-、Na+、Al3+;‎ ‎(5)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沸点,比较的是物理性质,与非金属性无关,故a不选;‎ b.比较这两种元素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b选;‎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c选;‎ d.元素单质与碱反应不能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d不选;‎ 故答案为bc。‎ ‎17.如图为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 ‎(2)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类型是_____,在一定条件下A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程式是_____。‎ ‎(3)G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 ‎(4)已知下列信息,实验室用F和液溴发生反应的装置(夹持仪器略)如下:‎ F 溴 产物 密度/g·cm-3‎ ‎0.88‎ ‎3.10‎ ‎1.50‎ 沸点/℃‎ ‎80‎ ‎59‎ ‎156‎ 水中的溶解性 微溶 微溶 微溶 ‎①该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 ‎②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某学生取烧杯中溶液,滴入过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由此证明发生取代反应,该生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1). BC或BE (2). CE (3). 加成反应 (4). nCH2=CH2 (5). 羧基 (6). 导气兼冷凝回流 (7). +Br2 +HBr (8). 否,因为逸出的气体中还含有Br2,也能导致生成淡黄色沉淀 ‎【解析】‎ ‎【分析】A为乙烯,B为乙烷、C为正戊烷、D为乙炔、E为新戊烷、F为苯、G为乙酸、H为乙醇;‎ 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详解】(1)属于同系物的是BC或BE,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CE;‎ ‎(2) A为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A可发生加聚反应:nCH2=CH2;‎ ‎(3)G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羧基;‎ ‎(4)①该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是:将气体导出,同时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 ‎②F为苯,所以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r2 +HBr;‎ ‎③由表中信息可知,产物的沸点为‎156℃‎,而液溴的沸点为‎59℃‎,所以制备产物是温度是‎56℃‎,此时溴单质会挥发出来,能与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但这不能证明发生取代反应。‎ ‎18.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原电池是将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的装置。‎ ‎(2)下列不能用于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_____,理由是_____。‎ A.2HCl+CaO=CaCl2+H2O B.2CH3OH+3O2=2CO2+4H2O C.4Fe(OH)2+2H2O+O2=4Fe(OH)3‎ D.2H2+O2=2H2O ‎(3)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①写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25℃‎,100kPa时生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所放出或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已知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C-H O=O C=O O-H 键能/kJ·mol-1‎ ‎414‎ ‎497‎ ‎803‎ ‎463‎ 计算1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___kJ。‎ ‎(4)为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常将甲烷设计成燃料电池,装置示意图如图(其中A、B为石墨电极)。‎ ‎①B是该电池的_____(填“正”或“负”)极。CH4在该装置中的作用是_____,K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②已知甲烷与氧气完全氧化时每生成1mol液态水释放能量约为400kJ,又知该甲烷燃料电池每发1kW·h电能生成‎216g水,则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_____(1kW·h=3.6×106J)。‎ ‎【答案】(1). 化学 (2). 电 (3). A (4). 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 (5). CH4+2O2CO2+2H2O (6). 808 (7). 正 (8). 负极反应物 (9). 作离子导体 (10). 75%‎ ‎【解析】‎ ‎【详解】(1)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能用于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才能形成电流,A中的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 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②计算1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时,用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即414kJ×4+497kJ×2-803kJ×2-4×463kJ=-808kJ;‎ ‎(4)①B极通入的是空气,起到提供氧气的作用,B为正极;A极通入的是甲烷,B为负极; KOH溶液的作用是作离子导体;‎ ‎②甲烷与氧气完全氧化时每生成1mol液态水释放能量约为400kJ,又知该甲烷燃料电池每发1kW·h电能生成‎216g水,则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 ‎19.利用淀粉可实现下列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糖类为人体提供能量,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葡萄糖分子式可表示为C6(H2O)6,则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6个H2O b.糖类都有甜味,具有CnH2mOm的通式 c.麦芽糖水解生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葡萄糖和果糖 d.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①,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_____。若要证明淀粉完全水解且生成葡萄糖,取少量两份水解液,一份_____(描述实验操作和现象,下同),证明淀粉水解完全;另一份_____,证明生成葡萄糖。‎ ‎(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反应③并验证产物,设计了甲、乙两套装置(图中的夹持仪器均未画出,“△”表示酒精灯热源),每套装置又可划分为I、Ⅱ、Ⅲ三部分。仪器中盛放的试剂为a﹣无水乙醇(沸点:‎78℃‎);b﹣铜丝;c﹣无水硫酸铜,d—为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已知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有明显现象)。‎ ‎①对比两种方案,简述甲方案的优点_____。‎ ‎②集中两种方案的优点,组成一套完善合理的方案,按照气流从左至右的顺序为_____(填写方法如:甲I、乙Ⅱ等)。‎ ‎③‎ 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研究表明通入氧气速率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鼓气速率过快,反应体系温度反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为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 ‎(4)如果用CH3CH218OH实现反应⑤,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 ‎(5)实验室欲从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得到乙酸乙酯,分离流程如下:‎ 加入的试剂是_____,无水Na2SO4的作用是_____。‎ ‎【答案】(1). d (2).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3). 滴入少量碘水,如果不变蓝 (4). 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5). 采用水浴加热,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得到平稳气流 (6). 乙I、甲Ⅱ、乙Ⅲ (7). 过量的气体将反应体系中的热量带走 (8). 调节分液漏斗活塞,控制双氧水滴加速率 (9). CH3CH218OH+CH3COOH CH3CO18OC2H5+H2O (10). 饱和碳酸钠溶液 (11). 吸收水分 ‎【解析】‎ ‎【分析】①淀粉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②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③乙醇与氧气在铜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乙醛,④乙醛催化氧化生成乙酸,⑤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详解】(1)a.葡萄糖分子式可表示为C6(H2O)6,但葡萄糖分子中不含H2O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不选;‎ b.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纤维素,也不一定符合CnH2mOm的通式,如脱氧核糖为C5H10O4,故b不选;‎ c.麦芽糖水解生成的是葡萄糖,没有果糖,故c不选;‎ d.淀粉和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d选;‎ 故答案为:d;‎ ‎(2)①‎ 淀粉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若要证明淀粉完全水解且生成葡萄糖,取少量两份水解液,一份滴入少量碘水,如果不变蓝,证明淀粉水解完全;另一份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生成葡萄糖。故答案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滴入少量碘水,如果不变蓝;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3)①甲方案的优点采用水浴加热,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得到平稳气流。故答案为:采用水浴加热,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得到平稳气流;‎ ‎②集中两种方案的优点,乙I对生成的氧气进行干燥,甲Ⅱ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乙Ⅲ干燥乙醛,三部分装置组成一套完善合理的方案,按照气流从左至右的顺序为乙I、甲Ⅱ、乙Ⅲ(填写方法如:甲I、乙Ⅱ等)。故答案为:乙I、甲Ⅱ、乙Ⅲ;‎ ‎③通入氧气速率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关系曲线可知,鼓气速率过快,反应体系温度反而下降的原因是过量的气体将反应体系中的热量带走,为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操作是调节分液漏斗活塞,控制双氧水滴加速率。故答案为:过量的气体将反应体系中的热量带走;调节分液漏斗活塞,控制双氧水滴加速率;‎ ‎(4)酯化反应的实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如果用CH3CH218OH实现反应⑤,反应方程式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2H5+H2O。故答案为: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2H5+H2O;‎ ‎(5)实验室欲从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得到乙酸乙酯,要除乙酸(中和),除乙醇(溶解),使乙酸乙酯顺利析出,加入的试剂是饱和碳酸钠溶液,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水分。‎ ‎20.甲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能源紧张的今天,甲醇的需求也在增大。甲醇的一种合成方法是:CO(g)+2H2(g)⇌CH3OH(g) ΔH<0‎ ‎(1)①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能判断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CH3OH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b.生成CH3OH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相等 c.氢气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②‎ 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的某一个条件,下列变化能说明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填字母)。‎ a.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化学平衡常数K值减小 d.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2)某温度下,将1.0molCO与2.0molH2充入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在第5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若在第10min、20min时分别改变反应条件,甲醇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反应开始到5min内,生成甲醇的速率为_________,H2的平衡转化率α=_____%。比较甲醇在7~8min、12~13min和25~27min内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υ(7~8)、υ(12~13)、υ(25~27)表示]的大小_____。‎ ‎(3)恒压条件下,将1.0molCO与2.0molH2充入‎2L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实验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由图像可知,a_____(填“>”“<”或“=”)10。‎300℃‎、aMPa时用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Kp=_____(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用含a的式子表示)。‎ ‎②在B点对反应容器降温的同时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的平衡状态可能是图中A~E点中的_____点。‎ ‎【答案】(1). ac (2). bc (3). 0.025mol·L-1·min-1 (4). 25 (5). v(12~13)>v(7~8)=v(25~27) (6). > (7). (49/a2)MPa-2 (8). D ‎【解析】‎ ‎【详解】(1)①‎ a.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所以CH3OH的浓度不再改变可以说明反应平衡,故a符合题意;‎ b.生成CH3OH和消耗CO均为正反应,只要反应进行生成CH3OH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就相等,不能说明反反应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平衡正向进行时氢气被消耗,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当体积分数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符合题意;‎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所以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恒容,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c;‎ ‎②a.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正反应速率增大后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逆反应速率增大后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故b符合题意;‎ c.该反应焓变小于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故c符合题意;‎ d.加入氢气平衡正向移动,且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c;‎ ‎(2)设平衡时△n(CO)=a,则△n(H2)=‎2a,△n(CH3OH)=a,则平衡时容器内n(CO)=(1.0-a)mol,n(H2)=(2.0‎-2a)mol,n(CH3OH)=a,根据题意有=10%,解得a=0.25mol,容器体积为‎2L,所以v(CH3OH)==0.025mol·L-1·min-1;氢气的转化率为=25%;7~8min、25~27mi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甲醇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为0,12~13min处于非平衡状态,甲醇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不为0,所以v(12~13)>v(7~8)=v(25~27);‎ ‎(3)①该反应为气体减少的反应,所以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CO的转化率越大,a点CO的平衡转化率大于同温度下10MPa时的转化率,所以a>10;据图可知‎300℃‎、aMPa时CO的平衡转化率为80%,所以平衡时△n(CO)=0.8mol,则△n(H2)=1.6mol,△n(CH3OH)=0.8mol,所以平衡时n(CO)=0.2mol,n(H2)=0.4mol,n(CH3OH)=0.8mol,容器恒压,则p(CO)==MPa,p(H2)=MPa,p(CH3OH)=MPa,则Kp=‎ ‎;‎ ‎②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即在B点对容器降温加压,重新平衡后应位于B点的左上方,即D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