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安徽省合肥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55.0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大豆油中添加抗氧化剂(TBHQ)可延缓其酸败过程 B. 生石灰、硅胶、无水CaCl2、P2O5 等均可作食品干燥剂 C. 《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D. 《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采用低温提取青蒿素,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分析:A、食品中的抗氧化剂是为了防止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确保食品安全;B、食品干燥剂是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食品等都没有危害物质,并不是只要有吸水性的物质都能作食品干燥剂;C、理解甑、蒸、露几个字的含义,就能够正确答题;D、明确渍、绞的意义,可正确解答。 详解:A、大豆油是植物油脂,分子中含有不饱和C=C,易被空气氧化而变质,加入抗氧化剂可除去空气中具有氧化性的氧气,防止或延缓其酸败的过程,所以A正确; B、生石灰与水生成碱性的熟石灰,P2O5具有极强的吸水性,且与水反应,但生成的偏磷酸有毒,故不能用于食品的干燥剂,故B错误; C、将浓酒和糟放入容器中,加热使酒蒸汽上升,再用容器接收冷凝后的液体,这个过程就是实验室的蒸馏操作,所以C正确; D、把青蒿放入水中浸泡,并拧取其汁,这样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就是物质的溶解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所以D正确。本题答案选B。 点睛:要明确“抗氧化剂”的含义是能够除去具有氧化性物质的试剂,有的可加入食品中,而有的不能,如在食品包装袋中的还原铁粉;作为食品干燥剂一定具有吸水性的同时,对食品具有绿色安全无害性;对古文的理解,一定要理解关键字的含义。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11.2 L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C—H键的数目为2NA B. S2和S8的混合物共6.4 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2NA C. 0.5 mol熔融的NaHSO4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1.5NA D. 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为0.1N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乙烯含有4个碳氢键,丙烯含有6个碳氢键。标准状况下11.2 L乙烯和丙烯的物质的量是0.5mol,但不能确定二者的物质的量,因此不能计算混合气体中C-H键的数目,A错误;B.S2和S8的混合物共6.4 g,其中所含硫原子的物质的量是6.4g÷32g/mol=0.2mol。其个数一定为0.2NA,B正确;C.硫酸氢钠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则0.5 mol熔融的NaHSO4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1.0NA,C错误;D.浓硫酸再与铜的反应过程中浓度逐渐降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则含0.2mol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小于0.1NA,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 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0.1mol/L AgNO3溶液中:H+、K+、Cl-、Br- B. pH=1的溶液中:Na+、Be2+、Fe2+、NO3- C. 与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中:NH4+、HCO3-、SO42-、NO3- D. 在的溶液中:Na+、K+、CH3COO-、NO3- 【答案】D 【详解】A.在该溶液中Ag+与Cl-会形成AgCl沉淀,与Br-会形成AgBr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 pH=1的溶液显酸性,含有大量的H+,H+与、Fe2+、NO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与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在碱性环境中,OH-与NH4+、HCO3-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在酸性溶液中H+与HCO3-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 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含有大量的OH-,OH-与选项Na+、K+、CH3COO-、NO3-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 酸性:苯酚>HCO3- B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Fe(NO3)2已变质 C 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氯乙烷发生水解 D 在2 mL 0.01 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 mol·L-1 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答案】A 【详解】A.苯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则溶液变澄清,说明酸性:苯酚>HCO3-,选项A正确; B、Fe(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化后,相当于存在HNO3,会把Fe2+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色,不能确定Fe(NO3)2试样已变质,选项B错误; 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溶液中还存在过量的NaOH溶液,此时直接加入AgNO3 溶液,最终得到的褐色的Ag2O,选项C错误; D、在2 mL 0.01 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ZnS生成,因为Na2S溶液过量,所以再滴入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CuS,所以无法据此判断Ksp(CuS)与Ksp(ZnS)的大小关系,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5.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硬脂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OC2H5+H218O B. 常温时,0.1mol/L氨水的pH=11.1:NH3·H2ONH4++OH- C.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D. 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Cu2++2e-=Cu 【答案】A 【详解】A.硬脂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反应方程式为: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18OC2H5+H2O,A错误; B.常温时,0.1mol/L氨水的pH=11.1,则c(NH3·H2O)=0.1mol/L,c(OH-)=10-2.9mol/L< c(NH3·H2O),说明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4++OH-,B正确; C.在Na与Cl反应产生NaCl的过程中,Na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Na+,Cl原子获得1个电子形成Cl-,二者通过离子键结合,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C正确; D.在电解精炼铜时,阴极上溶液中的Cu2+获得电子变为Cu单质,故阴极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6.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 X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Z的 C. Y2W2与ZW2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D. 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状态与X的相同 【答案】D 【分析】本题明显是要从黄绿色气体入手,根据其与碱溶液的反应,判断出YZW是什么物质,然后代入即可。 【详解】黄绿色气体为氯气,通入烧碱溶液,应该得到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所以YZW为NaClO,再根据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和Z同族,得到W、X、Y、Z分别为O、F、Na、Cl。 A.同周期由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由上向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所以短周期中Na(Y)的原子半径最大,选项A错误; B.HCl是强酸,HF是弱酸,所以X(F)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弱于Z(Cl)的,选项B错误; C.ClO2的中心原子是Cl,分子中只存在Cl和O之间的极性共价键,选项C错误;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O2或O3均为气态,X的单质F2也是气态,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相对比较简单,根据题目表述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元素,再代入四个选项判断即可。要注意选项D中,标准状况下氧气、臭氧、氟气的状态为气体。 7.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某课外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检验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和⑤中分别盛放足量NaOH溶液和CuO,可检验生成的CO B. 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对产物检验产生影响 C. 若将④中无水CaCl2换成无水硫酸铜可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 D. 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未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 【答案】A 【解析】A、利用②③除去CO2,④中的无水氯化钙将气体干燥后,如果⑤中的黑色CuO固体变红,⑥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产生;故A正确;B. 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CO2、O2等对产物检验产生影响,所以B错;C. 因混合气体经过了②澄清石灰水,③氢氧化钠溶液,所以若将④中的无水CaCl2换成无水硫酸铜不能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了,故C错;D. 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未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是错的,可能为铁,也可能为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故D错;答案:A。 点睛:本实验抓住亚铁离子的不稳定性,进行判断处理。因为亚铁离子非常容易被氧化,所以先赶净装置中的空气,回答了充入N2的目的;检验CO产生,应先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再利用CO的还原性检验即可。 8.体育竞技中服用兴奋剂既有失公平,也败坏了体育道德。某种兴奋剂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与苯酚属于同系物,遇FeCl3溶液呈紫色 B. 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能证明其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 C. 该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 1mol该物质分别与浓溴水和H2反应时最多消耗Br2和H2分别为1mol和7mol 【答案】C 【分析】由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碳碳双键、酚-OH,结合烯烃、酚的性质及苯环的平面结构来解答。 【详解】A.苯酚同系物中只含1个苯环,该物质含2个苯环,不是苯酚同系物,但含酚-OH,遇FeCl3溶液呈紫色,A错误; B.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酚-OH、醇-OH等均能被氧化,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不能能证明其结构中碳碳双键、酚羟基两种基团至少存在一种,B错误; C.苯环、碳碳双键均为平面结构,且直接相连的原子在同一平面内,则该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C正确; D.酚-OH的邻对位与溴水发生取代,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则1mol该物质与浓溴水反应,消耗溴单质的物质的量为4mol;苯环与碳碳双键均与氢气发生加成,则1mol该物质与氢气反应时,消耗氢气为7mol,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官能团及其性质,明确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即可解答,注意根据同系物的概念进行辨析,结合酚、烯烃的性质来解答,选项A为解答的易错点。 9.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SO2 B. 验证漂白性 C. 收集SO2 D. 尾气处理 【答案】B 【详解】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稀H2SO4与铜片不反应,故A错误;B.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其漂白性,故B正确;C.SO2密度比空气大,应“长进短出”,故C错误;D.SO2不与NaHSO3反应,所以无法用NaHSO3溶液吸收SO2,故D错误。答案:B。 10.菲斯科(FiskerInc.)公司宣布正在开发的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是现有电池的2.5倍,续航里程可达500英里(约804公里),最快充电时间可以分钟计,钴酸锂(LiCoO2) 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M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许特定的离子通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LixC6+Li1-xCoO2=C6+LiCoO2 B. M为电池的正极 C. 放电时,N为负极,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 充电时,M为阳极,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A 【分析】根据图中锂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M为原电池的负极,N为原电池的正极。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许特定的离子通过,负极反应为:LixC6-xe-=C6+xLi+,正极电极反应:Li1-xCoO2+xLi++xe-=LiCoO2,电池总反应为:LixC6+Li1-xCoO2=C6+LiCoO2,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LixC6+Li1-xCoO2=C6+LiCoO2,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M为原电池的负极,故B错误; C.放电时,N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充电时,M为阴极,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A。 11.已知常温下浓度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的pH如下表: 溶质 NaF NaClO Na2CO3 pH 7.5 9.7 11.6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2CO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