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玉田县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化 学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请涂在答题卡上)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 电烤箱 B. 铅蓄电池 C. 燃气灶 D. 硅太阳能电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电烤箱将电能转化成热能,故A不符;‎ B. 铅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不符;‎ C. 燃气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C符合;‎ D. 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 故选C。‎ ‎2.下列微粒中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等于其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的是 A. K B. Ca C. Mg D. 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元素原子至少有四个电子层,再根据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等于其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解析。‎ ‎【详解】A. K19号元素,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2+8=10,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8+1=9,故A不符;‎ B. Ca是20号元素,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2+8=10,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8+2=10,故B符合;‎ C. Mg是12号元素,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2+8=10,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2+0=2,故C不符;‎ D. S是16号元素,第一、第二层电子数总和=2+8=10,第三、第四层电子数总和=6+0=6,故D不符;‎ 故选B。‎ ‎3.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离子化合物是 A. Ba(OH)2 B. CaCl2‎ C. H2SO4 D. Na2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共价键,第IA族(H元素除外)、第IIA族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详解】A. Ba(OH)2氢氧化钡中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键,故A错误;‎ B. CaCl2氯化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B错误;‎ C. H2SO4中H-O、S-O均是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 D. Na2O2过氧化钠中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O原子之间存在非极性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键、化合物关系,解题关键:明确物质中存在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易错点D,注意过氧化钠中两个氧原子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4.在“H2O(l)→H2O(g)→H2和O‎2”‎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 A. 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 B. 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 C. 共价键、离子键 D. 共价键、共价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H2O(l)→H2O(g)→H2和O‎2”‎的变化过程中,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H2O(g)→H2和O2发生了化学变化,破坏了H-O共价键。‎ ‎【详解】在“H2O(l)→H2O(g)→H2和O‎2”‎的变化过程中,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H2O(g)→H2和O2发生了化学变化,破坏了H-O共价键,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所以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范德华力、共价键。‎ 故选B。‎ ‎5.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浓硫酸溶于水 B. Fe与稀硫酸反应 C. C+CO22CO D. 石灰石受热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或与水、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工业制水煤气、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详解】A.浓硫酸加水稀释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Fe与稀硫酸反应是置换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C+CO22CO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石灰石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解题关键: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易错点A,注意放热物理过程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6.用化学用语表示CH4+Cl2CH3Cl+H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错误的是 A. 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B. Cl的结构示意图:‎ C. CH4的比例模型: ‎ D. HCl的电子式:H∶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 B、氯原子是17号元素,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7。‎ C、甲烷是碳原子和氢原子间通过共价单键形成的空间正四面体结构;‎ D、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个H-Cl键,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标注;‎ ‎【详解】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17+20=37,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737Cl,故A正确;‎ B、氯原子是17号元素,核外电子分为三个电子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甲烷是碳原子和氢原子间通过共价单键形成的空间正四面体结构,CH4的比例模型: ,故C正确;‎ D、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中需要标出最外层电子,氯化氢正确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7.一定条件下,0.5mol氢气和0.5mol碘晶体完全反应,生成1mol碘化氢气体,吸收26.5KJ的热,则下列热化学方程正确的是 A. H2 + I2 =2HI △H= + 53 kJ·mol-1‎ B. H2(g) + I2(s) =2HI(g) △H= + 26.5 kJ·mol-1‎ C. H2(g) + I2(s) =2HI(g) △H= + 53 kJ·mol-1‎ D. H2(g) + I2(s) =2HI(g) △H=-53 kJ·mol-1‎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成1mol碘化氢气体,吸收26.5KJ的热,结合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2molHI,吸热为26.5kJ×2=53kJ,结合物质的状态、焓变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详解】生成1mol碘化氢气体,吸收26.5KJ的热,结合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2molHI,吸热为26.5kJ×2=53kJ,结合物质的状态、焓变书写热化学方程式H2(g)+I2(g)=2HI(g)△H=+53kJ·mol-1,或1/2H2(g)+1/2I2(g)→HI(g)△H=+26.5kJ·mol-1,‎ A、应标明物质的状态,故A错误;‎ B、焓变计算错误,故B错误;‎ C、热化学方程式H2(g)+I2(g)=2HI(g)△H=+53kJ·mol-1,或1/2H2(g)+1/2I2(g)→HI(g)△H=+26.5kJ·mol-1,故C正确;‎ D、吸热反应,△H为正值,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解题关键:把握物质的状态、热量与物质的量关系,易错点A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应标明物质的状态.‎ ‎8.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红磷和白磷 B. 氕和氘 C. 水和双氧水 D. 正丁烷和异丁烷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 红磷和白磷为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不选;‎ B. 氕和氘两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故B不选;‎ C. 水和双氧水为相同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化合物,故C不选;‎ D. 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D选。‎ 故选:D。‎ ‎9.部分第ⅥA族元素的某种性质A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A可能表示 A. 原子半径 B. 电子层数 C. 氢化物的稳定性 D. 单质的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氧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详解】A、氧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A不选;‎ B、氧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故B不选;‎ C、氧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故C选;‎ D、氧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单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故D不选。‎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金属以碱金属为例、非金属以卤族元素为例熟记其元素周期律,类推到氧族元素,注意规律中的特例。‎ ‎10.近两年,我县电动汽车(标志为“”)逐渐增多,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动汽车使用时涉及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 B. 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的动力能量转换完全一致 C. 电动汽车充电、放电过程均有电子转移 D. 电动汽车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电动汽车上使用的是可充电电池,使用时涉及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故A正确;‎ B. 燃油汽车是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电动汽车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力能量转换不相同,故B错误;‎ C. 可充电电池都是利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电动汽车充电、放电过程均有电子转移,故C正确;‎ D. 电动汽车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11.将Al条插入6 mol·L-1盐酸中,反应过程中产生H2速率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中开始阶段产生气体速率较慢可能是因为Al条表面有氧化膜 B. 图1中影响t1~t2段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 C. 图1中影响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Cl-)‎ D. 图2可以表示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1反应速率与表面积大小、温度、浓度有关,t2之前反应速率与温度升高有关,t2之后反应速率与浓度减小有关。图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能量变化是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详解】A、图1中开始阶段产生气体速率较慢可能是因为Al条表面有氧化膜,氧化膜与酸反应时没有氢气产生,故A正确;‎ B、图1中影响t1~t2段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 C、t2后随反应进行,2Al+6H+=2Al3++3H2↑,氢离子浓度不断减小,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氢离子浓度减小,故C错误;‎ 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能量变化是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图2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12.某原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 + 2H+ ═ Zn2+ + H2↑。下列关于该原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 锌极质量不变 B. 正极材料可以为铁 C. 电解质溶液可以为稀硝酸 D. 电子从正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负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则负极为Zn,正极为比Zn不活泼的金属或惰性电极,电解质为HCl或H2SO4,但不能用硝酸,用硝酸不产生氢气。‎ ‎【详解】A. Zn为负极,失去电子,则Zn电极质量减少,故A错误;‎ B. 正极为比Zn不活泼的金属或惰性电极,则铁可作原电池的正极,故B正确;‎ C. 电解质为HCl或H2SO4,不能使用HNO3,HNO3具有强氧化性,反应不生成氢气,故C错误;‎ D. 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解题关键: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材料、电解质的选择,易错点C,注意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产生氢气,与题干不符。‎ ‎13.下列物质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稳定性:H2O > NH3‎ B. 原子半径:S>Cl C. 氧化性:F2 >Cl2‎ D. 酸性:CH3COOH(醋酸)> H2C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A.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B、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D、由醋酸可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是由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详解】A.非金属性O>N,稳定性:H2O>NH3,故A正确;‎ B、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半径:S>Cl,故B正确;‎ C、非金属性F>Cl,对应单质的氧化性为F2>Cl2,故C正确;‎ D.由醋酸可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是由于酸性CH3COOH>H2CO3,不能利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错误;‎ 故选D。‎ ‎14.甲烷可制成燃料电池,其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极是正极 B. b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 +4H+=2H2O C. 电解质溶液可能为碱性溶液 D. 甲烷燃料电池具有无污染、高效率的优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烷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甲烷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由图看出,电解质为酸性,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a通入的是甲烷,甲烷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CO2+8H+,a为负极,故A错误;‎ B、电极b通入的是O2,O2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电极b为该原电池的正极,b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 +4H+=2H2O,故B错误;‎ C、电解质为酸性,故C错误;‎ D、甲烷燃料电池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具有无污染、高效率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15.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关于常用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Ⅱ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B. 元素周期表中有18列、16个族 C. 四、五、六周期中都含有18种元素 D. 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的周期序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周期表有7个周期,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ⅤⅢ族,短周期为1、2、3周期,其余为长周期,第ⅠA族H为非金属。‎ ‎【详解】A、ⅡA族的元素为碱土金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易失去电子,全部是金属元素,故A正确;‎ B、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ⅤⅢ族,故B正确;‎ C、只有四、五周期含有18种元素,第六周期25种元素,故C错误;‎ D、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的周期序数,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解题关键:把握周期表的横行、纵列与周期、族的关系,易错点C,注意短周期为1、2、3周期,其余均为长周期,但各周期的元素不一定相同。‎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B. 断裂化学键会释放能量,形成化学键会吸收能量 C.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相同条件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所放出的热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反应条件与反应中能量变化无关;‎ B、断裂化学键吸收热量;‎ C、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D、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详解】A. 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或吸热没有关系,如燃烧为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故A错误;‎ B. 断裂化学键会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故B错误;‎ C. 由于任何化学反应都会伴随能量变化,则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 由于反应热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系,相同条件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所放出的热量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解题关键: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焓变与反应条件,易错点C,任何化学反应都会伴随能量变化。‎ ‎17.下列各组反应(表中物质均为反应物),反应刚开始时,放出H2的速率最大的是 金属(粉末状)/mol 体积/ml 酸浓度/mol·L-1‎ 酸 反应温度/℃‎ A Mg ‎0.1‎ ‎10‎ ‎2‎ HCl ‎20‎ B Mg ‎0.1‎ ‎10‎ ‎2‎ H2SO4‎ ‎20‎ C Fe ‎0.1‎ ‎10‎ ‎18‎ H2SO4‎ ‎20‎ D Fe ‎0.1‎ ‎10‎ ‎2‎ HCl ‎20‎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Mg比Fe活泼,与酸反应较剧烈,铁遇浓硫酸钝化,不生成氢气,Mg与稀硫酸、盐酸反应时,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详解】铁遇浓硫酸钝化,不生成氢气,故C不符;Mg比Fe活泼,与酸反应较剧烈;B和A相比较,B氢离子浓度较大,反应速率较大。‎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题关键:注意内因是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明确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项C为易错点,铁遇浓硫酸钝化,不生成氢气。‎ ‎1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g H2O分子中共用的电子对数为4NA B. 质量为‎12 g 的‎12C含有的中子数为6NA C. 标准状况下,‎11.2L三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0.5NA D. 在催化剂作用下2mol SO2与1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A、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水分子结构计算;‎ B、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原子结构分析计算;‎ C、依据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分析判断;‎ D、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详解】A、18gH2O所含的电子数对=‎18g/‎18g·mol-1×2NA=2NA,故A错误;‎ B、质量为‎12 g 的‎12C含有的中子数为=‎12g/‎12g·mol-1×6NA=6NA,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三氯甲烷不是气体,‎11.2L三氯甲烷物质的量不是0.5mol,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是可逆反应,用极端假设法,若二氧化硫转化率100%,生成的三氧化硫分子数为2NA,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小于2NA,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质量换算物质的量计算的方法,易错点C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易错点D可逆反应的分析判断。‎ ‎19.电池中负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直接反应会降低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称为自放电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干电池和铅蓄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干电池为一次性电源,铅蓄电池为二次电源 B. 干电池中MnO2的放电产物可能是KMnO4‎ C. 铅蓄电池存在自放电现象 D. 铅蓄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Pb-2e-+SO42-=PbSO4‎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干电池不可充电,为一次性电源,铅蓄电池可充电,为二次电源;‎ B、锌锰碱性干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和碳粉,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C、铅-氧化铅-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装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铅蓄电池中负极铅失电子生成硫酸铅。‎ ‎【详解】A、干电池不可充电,为一次性电源,铅蓄电池可充电,为二次电源,故A正确;‎ B、锌锰碱性干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和碳粉,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应该降低,故B错误;‎ C、铅-氧化铅-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装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存在铅与稀H2SO4存在自放电现象,故C正确;‎ D、铅蓄电池中负极铅失电子生成硫酸铅,负极反应式为:Pb-2e-+SO42-=PbSO4,故D正确。‎ 故选B。‎ ‎20.114号元素Fl(中文名“”)是主族元素,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Fl的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 B. Fl是第七周期第IVA族元素 C. Fl单质可能是半导体材料 D. Fl的原子半径大于同主族其他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14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周期第ⅣA族,结合元素周期律解析。‎ ‎【详解】A、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Fl的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故A正确;‎ B、Fl是第七周期第IVA族元素,故B正确;‎ C、半导体,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所以Fl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Fl是金属,是导体,故C错误;‎ D、从主族从上往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Fl的原子半径大于同主族其他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21.对CH4与CH3CH3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H4与CH3CH3互为同系物 B.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有四种产物 C.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D. CH3CH3与Cl2在光照下可以发生反应CH3CH3+Cl2CH3CH2Cl+HCl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 B、CH4和Cl2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物有5种;‎ C、根据取代反应的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进行判断;‎ D、CH3CH3与Cl2在光照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烃。‎ ‎【详解】A、CH4与CH3CH3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故A正确;‎ B、CH4和Cl2在光照下缓慢反应缓慢反应生成了气态的CH3Cl和HCl,液态的CH2Cl2、CHCl3和CCl4,共5种,故B错误;‎ C、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代烃,属于取代反应,故C正确;‎ D、CH3CH3与Cl2在光照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烃,故D正确;‎ 故选B。‎ ‎22.根据元素周期律,对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错误的是 事实 推测 A P与H2高温时反应,Cl2与H2光照能反应 S与H2在加热时能反应 B 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 HBr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 C N是非金属元素,P、As也是非金属元素 ⅤA族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 Mg与水反应缓慢,Ca与水反应较快 Ba(IIA族)与水反应更快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越易化合。‎ B、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C、ⅤA元素由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组成;‎ D、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越易化合,则S与H2在加热时能反应,故A正确;‎ B、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HBr的分解温度介于HCl、HI之间,故B正确;‎ C、ⅤA元素由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组成,除了N、P、As是非金属外,其余均为金属,故C错误;‎ D、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则Ba与水反应会更快,故D正确;‎ 故选C。‎ ‎23.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Y>Z B. 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Y>X C. Z和W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为离子化合物 D. Z、X、Y对应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Y为F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其原子序数小于F,则X为N元素;Z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则Z为Na元素;W与Y属于同一主族,则W为Cl元素。‎ ‎【详解】由分析可知:X为N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W为Cl元素 A、氟离子和钠离子都含有2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Y>Z,故A正确;‎ B、非金属性N<F,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氢化物稳定性Y>X,故B正确;‎ C、Na和Cl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正确;‎ D、N、Na的最高价分别为+5、+1,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故D错误;‎ 故选D。‎ ‎24.已知:稀Na3AsO3溶液、稀碘水和稀NaOH溶液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sO33- (aq)+I2(aq)+2OH-(aq)AsO43-(aq)+2I-(aq)+H2O(l) ,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c(AsO43-)为a mol·L-1。下列说法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c(I) = ‎2a mol·L-1 B. v(I-) = 2v(AsO33-)‎ C. c(AsO43-)/c(I)不再变化 D. 溶液的pH不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详解】A、当c(AsO43-)=a mol·L-1时,由方程式可知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此时c(I-)=‎2a mol·L-1,不能确定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同一个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都存在v(I-)=2v(AsO33-),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c(AsO43-)/c(I)=1/2是定值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溶液pH不变时,则c(OH-)也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25.常温下,二氯化二硫(S‎2C12)是橙黄色有恶臭的液体,它的分子结构与H2O2相似,熔点为l93K,沸点为41lK,遇水水解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褪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S‎2C12晶体中存在离子键 B. S‎2C12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C. S‎2C12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S‎2C1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S2Cl2的分子结构与H2O2相似,熔点为193K,沸点为411K,熔沸点较低,则存在分子,应为共价化合物,对应晶体为分子晶体,S2Cl2的电子式为,结合水解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解析。‎ ‎【详解】A、S2Cl2晶体熔沸点较低,应为分子晶体,则一定不存在离子键,故A错误;‎ B、S2Cl2为分子晶体,在液态下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则不能导电,故B错误;‎ C、S2Cl2的电子式为,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S2Cl2溶于水H2O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褪色,水解方程式为:2S2Cl2+2H2O=SO2↑+3S↓+4HCl,水解生成的SO2气体易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C。‎ ‎26.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下表是某次反应时NH3的浓度变化:‎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c(NH3)(mol·L-1)‎ ‎0‎ ‎0.30‎ ‎0.44‎ ‎0.50‎ ‎0.50‎ ‎0.5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0 min时,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4mol·L-1·min-1‎ B. 增大压强和降低温度均能加快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C. 由图表可知,该反应在15~20 min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D. 反应中气体混合物的密度保持不变,说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A、计算氨气的反应速率,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反应速率v=△c/△t;‎ B、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降低;‎ C、反应在15~20 min时,氨的浓度保持不变,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D、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体积也保持不变,反应中气体混合物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详解】A、由表中数据计算0~10min时,计算氨气的反应速率v(NH3)=0.44mol·L-1/10min=0.044mol/(L·min)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3v(NH3)/2=3×0.044/2 mol/(L·min)=0.066mol/(L·min),故A错误;‎ B、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降低,故B错误;‎ C、反应在15~20 min时,氨的浓度保持不变,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体积也保持不变,反应中气体混合物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影响平衡的因素分析、平衡标志的判断,难点A,先求氨的速率,再换算成氢的速率;易错点D,不管是否达到平衡,反应中气体混合物的密度保持不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分)‎ ‎27.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描述,完成下列问题:‎ ‎(1)图实验中烧杯壁变凉,说明该反应的△H___________0。‎ ‎(2)图实验在光照下反应的现象是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图表示b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请在图中画出a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量筒内液面上升并产生白雾、 器壁上有油状液滴 (3). ‎ ‎【解析】‎ ‎【分析】‎ ‎(1)放热反应,△H小于0,吸热反应,△H大于0;‎ ‎(2)甲烷与氯气(Cl2)混合后在光照下可以发生下列反应:CH4+Cl2 CH3Cl+HCl;CH3Cl+Cl2 CH2Cl2+HCl;CH2Cl2+Cl2 CHCl3+HCl;CHCl3+Cl2 CCl4+HCl,得到的产物中有气态的CH3Cl和HCl,液态的CH2Cl2、CHCl3和CCl4,由此分析反应的现象;‎ ‎(3)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中,同时向a中放入少量的CuSO4溶液,发生:Zn+Cu2+=Zn2++Cu,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但生成的氢气少.‎ ‎【详解】(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H大于0;‎ ‎(2)甲烷与氯气(Cl2)混合后在光照下可以发生下列反应:CH4+Cl2 CH3Cl+HCl;CH3Cl+Cl2 CH2Cl2+HCl;CH2Cl2+Cl2 CHCl3+HCl;CHCl3+Cl2 CCl4+HCl,得到的产物中有气态的CH3Cl和HCl,液态的CH2Cl2、CHCl3和CCl4,由此分析反应的现象,甲烷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产物均无色,所以试管中气体颜色会变浅,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状的液体,一氯甲烷和HCl是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量筒内液面上升并产生白雾;‎ ‎(3)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中,同时向a中放入少量的CuSO4溶液,发生:Zn+Cu2+=Zn2++Cu,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用时少于b,但生成的氢气少也少于b,图象应为。‎ ‎28.将高温水蒸气通到硫氰化钠的表面,会发生反应:4NaSCN + 9H2O(g) = Na2CO3 + Na2S + 3CO2 + 3H2S + 4NH3。请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CO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具有10e-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种。‎ ‎(4)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元素简单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__ (填离子符号);属于第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5)Na2S、H2S、H2O三种物质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H2O、NH3 (3). (4). 4 (5). S2- (6). O>N>C (7). Na2S>H2O>H2S ‎【解析】‎ ‎【分析】‎ ‎(1)CO2是共价化合物,其结构式为O=C=O,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有2对电子;具有10e-的物质是H2O、NH3;‎ ‎(2)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反应中得到2个电子,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电子,生成离子化合物。据此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3)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上述反应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物质H2O 、CO2 H2S、NH3;‎ ‎(4)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元素简单离子有Na+和S2-,S2-比O2-多一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的是S2-;‎ 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属于第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O>N>C;‎ ‎(5)从晶体类型,氢键等角度分析。‎ ‎【详解】(1)CO2是共价化合物,其结构式为O=C=O,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有2对电子,CO2的电子式;具有10e-的物质是H2O、NH3;‎ ‎(2)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反应中得到2个电子,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电子,生成离子化合物。据此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3)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上述反应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物质H2O 、CO2 、H2S、NH3,共4种;‎ ‎(4)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元素简单离子有Na+和S2-,S2-比O2-多一个电子层,离子半径S2->O2->Na+,离子半径最大的是S2-;‎ 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属于第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O>N>C;‎ ‎(5)Na2S是离子晶体,熔点高于分子晶体,H2S、H2O是分子晶体,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水熔点高于硫化氢。Na2S、H2S、H2O三种物质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Na2S>H2O>H2S。‎ ‎29.某学习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K与M、N均断开,发生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K与M相连、与N断开,石墨为_________(填电极名称)。‎ ‎(3)若K与N相连、与M断开,石墨电极处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CuCl2溶液换成精制饱和食盐水,仍保持K与N相连、与M 断开,此时装置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此反应过程中转移1mol电子,理论上共产生标准状况下气体__________________L。‎ ‎【答案】 (1). Fe + Cu2+ = Fe2+ + Cu (2). 正极 (3). 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4). 2Cl-+2H2O Cl2+H2+2OH- (5). 22.4‎ ‎【解析】‎ ‎【分析】‎ ‎(1)铁比铜或活泼,K与M、N均断开时,铁可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2)K与M相连时,为铜铁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石墨为正极;‎ ‎(3)K与N相连时,石墨为阳极,铁为阴极,以此解答.‎ ‎(2)根据方程式,每转移1mol电子,即产生 1mol气体。‎ ‎【详解】(1)铁比铜或活泼,K与M、N均断开时,铁可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 + Cu2+ = Fe2+ + Cu 。‎ ‎(2)若K与M相连、与N断开,为铜铁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石墨为正极,(填电极名称)。‎ ‎(3)若K与N相连、与M断开,石墨为阳极,发生2Cl--2e-=Cl2,石墨电极处的现象为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4)若将CuCl2溶液换成精制饱和食盐水,仍保持K与N相连、与M断开,石墨为阳极,发生2Cl--2e-=Cl2↑,铁为阴极,发生2H2O+2e-=2OH-+H2↑,此时装置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Cl-+2H2O Cl2↑+H2↑+2OH- 。根据方程式,每转移1mol电子,即产生 1mol气体,现此反应过程中转移1mol电子,理论上共产生标准状况下气体‎22.4L。‎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质知识,难点:电极判断和电极反应,注意区别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0.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N元素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 N ‎②‎ ‎③‎ ‎④‎ ‎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第4周期、与⑤同族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 ‎(2)①的单质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可用于制造电池和储存氢气,其氢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其氢化物电子式为___________;写出该氢化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镓(Ga)与②同主族,写出镓的氧化物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③元素的非金属性比④______(填“强”或“弱”),列举一个化学事实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元素存在N2和N4等同素异形体。已知N4为正四面体结构,N—N键能为167 kJ·mol-1;N≡N键能为942 kJ·mol-1。写出N4(g)转化为N2(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氪 (2). (3). LiH+H2O =H2↑+ LiOH (4). Ga2O3 + 2OH- = 2GaO2-+H2O (5). 弱 (6). 酸性:H2SO4<HClO4(或稳定性:H2S<HCl等,合理即可) (7). N4(g)= 2N2(g) △H=-882 kJ·mol-1‎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各元素为①Li②Al③S④Cl⑤Ar ‎(1)第4周期与⑤Ar同族元素的名称:氪;‎ ‎(2)氢化锂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其氢化物电子式为;‎ ‎(3)模仿三氧化二铝与碱的反应,写出Ga2O3 与 OH- 反应生成GaO2-的离子方程式;‎ ‎(4)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可从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等多方面比较。‎ ‎(5)该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据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详解】(1)第4周期与⑤Ar同族元素的名称:氪;‎ ‎(2)氢化锂电子式为;氢化锂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锂,化学方程式:LiH+H2O =H2↑+ LiOH ;‎ ‎(3)模仿三氧化二铝与碱的反应,写出Ga2O3 与 OH- 反应生成GaO2-的离子方程式:Ga2O3 + 2OH- = 2GaO2-+H2O;‎ ‎(4)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S非金属性小于Cl,酸性:H2SO4<HClO4(或稳定性:H2S<HCl等,合理即可)。‎ ‎(5)该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6×167kJ·mol-1-2×942kJ·mol-1=-882kJ·mol-1,则该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4(g)=2N2(g)△H=-882 kJ·mol-1.‎ ‎【点睛】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相互关系及应用,涉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结构等知识点,难点(5)焓变可以通过键能或反应热进行计算.‎ ‎31.把1molX气体和1molY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X(g)+2Y(g)nZ(g)+2W(g) △H<0,2min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测得生成0.1 mol·L-1 W,以Z 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 请完成下列问题:‎ ‎(1)n= ____________。‎ ‎(2)2min末时Y的转变率_________。‎ ‎(3)起始容器内压强与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之比_________。‎ ‎(4)已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若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下列条件变化,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升高温度 b.再充入1molX气体 c.增大容器容积 ‎【答案】 (1). 4 (2). 20% (3). 20/21 (4). b ‎【解析】‎ ‎【分析】‎ 列出三段式进行分析 ‎3X(g)+2Y(g)nZ(g)+2W(g) ‎ 起始浓度mol·L-1 0.5 0.5 0 0‎ 变化浓度mol·L-1 0.15 0.1 0.2 0.1 ‎ 平衡浓度mol·L-1 0.35 0.4 0.2 0.1‎ ‎(1)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的值.‎ ‎(2)Y的转化率=反应的Y物质的量/Y起始物质的量×100%;‎ ‎(3)起始容器内压强与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之比=起始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与平衡时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之比;‎ ‎(4)3X(g)+2Y(g)4Z(g)+2W(g) △H<0是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以此分析。‎ ‎【详解】2min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测得生成0.1 mol·L-1 W,以Z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Z平衡浓度为0.1 mol·L-1·min-1×2min=0.2 mol·L-1。列出三段式:‎ ‎3X(g)+2Y(g)nZ(g)+2W(g) ‎ 起始浓度mol·L-1 0.5 0.5 0 0‎ 变化浓度mol·L-1 0.15 0.1 0.2 0.1 ‎ 平衡浓度mol·L-1 0.35 0.4 0.2 0.1‎ ‎(1)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的值.‎ 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0.2mol/(L·min):0.1mol/(L·min)=n:2,解得n=4;‎ ‎(2)Y的转化率=反应的Y物质的量/Y起始物质的量×100%=0.1mol/0.5mol×100%=20%;‎ ‎(3‎ ‎)起始容器内压强与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之比=起始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与平衡时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之比=(0.5+0.5):(0.35+0.4+0.2+0.1)=20:21;‎ ‎(4)3X(g)+2Y(g)4Z(g)+2W(g) △H<0是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 a.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故不符;‎ b.再充入1molX气体,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符合;‎ c.增大容器容积,减慢反应速率,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不符;‎ 故选b。‎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