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化学高频热点1化学与传统文化增分练含解析
高频热点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9·石家庄检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烷衣”,其中“碱”指的是K2CO3 B.《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C.《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 D.《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的是CH4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B项错误;草木灰指的是K2CO3,故A项正确;硝石(KNO3)灼烧时火焰为紫色,该方法利用焰色反应,故C项正确;该过程发生反应:HgSHg+S、Hg+S===HgS,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项正确。 答案 B 2.(2019·衡水三调)中国古代人民常用如图所示装置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一种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瓶,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操作方法是( ) A.升华 B.过滤 C.萃取 D.蒸馏 解析 根据文中“以泄汗液,以器贮之”以及图示可知该操作适用于液体并需要加热。升华是通过加热使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故不选A项;过滤不需加热,故不选B项;萃取无需加热,故不选C项;蒸馏是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来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衡水五调)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四千多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6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解析 在酿造过程中,酒中酒精与空气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醋酸,所以不只发生水解反应,故A项错误;司母戊鼎是用青铜制成的,所以是青铜制品,属于铜合金,故B项正确;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故C项正确;青蒿素的提取工艺有: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故D项正确。 答案 A 4.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下列技术的运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B C D 古代用铜矿石等冶炼铸造青铜器 古人在龟甲上镌刻文字 粮食酿酒 古人用明矾溶液清除后母戊鼎表面的锈斑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变化。A项古代用铜矿石等冶炼铸造青铜器,Cu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项古人在龟甲上镌刻文字仅仅是物质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正确;C项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是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项明矾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与水解生成的酸反应,生成铜离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答案 B 5.(2019·衡水联考)中华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天工开物》中载有“……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击火生,祸不可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KNO3属于易燃品 B.KNO3的焰色反应为紫色 C.KNO3属于强电解质 D.KNO3中混有NaCl可用重结晶法提纯 解析 由信息知,KNO3受撞击爆炸,属于易爆品,A项错误;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B项正确;KNO3属于强电解质,C项正确;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故KNO3中混有NaCl可用重结晶法提纯,D项正确。 答案 A 6.《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溶解 B.萃取 C.过滤 D.蒸馏 6 解析 泡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其中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萃取、溶解、过滤的操作方法,没有涉及蒸馏,故选D。 答案 D 7.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场景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黑火药受热爆炸 B.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分解 C.蜡炬成灰泪始干——石蜡的燃烧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的冶炼 解析 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为CaCO3===CaO+CO2↑,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未发生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项;黑火药受热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NO3+3C+SK2S+N2↑+3CO2↑,该反应中C、S、N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A项;石蜡是一种有机物,它与氧气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项;铁的冶炼是将铁元素从其氧化物中还原成单质铁的过程,铁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项。 答案 B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B.《开宝本草》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中对硝酸钾的提取过程没有涉及到升华操作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和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D.“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中的“柳絮”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糖类,故D项错误;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项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先加水溶解,然后蒸发结晶得到硝酸钾晶体,所以没有涉及到升华操作,故B项正确;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C项正确。 答案 D 9.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 A 《淮南万毕术》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B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涉及化学变化 6 C 《天工开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 D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解析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项正确;“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意为青蒿一把,用2升水浸泡,捣碎后取汁,此过程是用物理的方法提取青蒿素,D项正确。 答案 B 10.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明末学者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中说:“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赤色固体可能是Fe2O3 B.“青矾厂气”可能是CO和CO2 C.青矾可能是NH4Al(SO4)2·12H2O D.青矾宜密闭贮藏,防止还原变质 解析 “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说明“青矾”的颜色为绿色,所以应为FeSO4·7H2O,“烧之赤色”说明经煅烧后,分解成Fe2O3,化学方程式是: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赤色固体可能是Fe2O3,A项正确;因“青矾”是FeSO4·7H2O,属于硫酸盐,分解生成的是SO2和SO3,不可能分解生成CO和CO2,B项错误;NH4Al(SO4)2·12H2O是铵明矾,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青矾是FeSO4·7H2O,C项错误;FeSO4·7H2O中含有Fe2+,在空气中会被氧气氧化变质,所以宜密闭贮藏,防止氧化变质,而不是防止还原变质,D项错误。 答案 A 11.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对古代文献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B.苏轼在《石炭(并引)》中记载:“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寔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该描述中“投泥泼水愈光明”是指高温时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两种可燃性气体燃烧 6 C.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火药的描述是:“味辛、酸,有小毒。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乃焰消、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该描述中的“焰消”指的是硝酸钾 D.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该描述中的“一锻一轻”是由于铁中含碳量降低 解析 丹砂烧之成水银,是指硫化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单质汞,是化学变化,不是熔融成液态,故A项错误;高温条件下,碳和水发生反应:C+H2O(g)CO+H2,即在高温条件下,把水滴在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故B项正确;火药爆炸的原理是硝酸钾、硫和木炭反应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焰消”指的是硝酸钾,故C项正确;“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精铁中含有碳,说明炼“纯钢”的过程是减少含碳量的过程,故D项正确。 答案 A 12.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以下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 化学解释 A 《开宝本草》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制取KNO3可“煎炼而成”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B 《格物粗谈》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文中的“气”是指乙烯 C 《本草纲目》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D 《徐光启手迹》 “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 “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 解析 制取KNO3要利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乙烯有催熟果实的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A项,“煎炼而成”涉及蒸发结晶操作,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来制取KNO3 6 ,错误;B项,成熟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促进未成熟红柿成熟,正确;C项,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为蒸馏,正确;D项,根据“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判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 答案 A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