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半期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8034Se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A. 80 B. 46 C. 34 D.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8034Se的含义,质子数为34,质量数为80, 故选C。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为氮原子,其核电荷数为7,第一、第二电子层分别含有2个、5个电子,故A正确; B.最外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10号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Ne,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9号元素为F元素,氟原子核外9个电子,该示意图中含有10个电子,表示的氟离子,故C错误; D.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该示意图中K层没有排满,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判断。对于原子而言,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H2O2电子式:H+[]2-H+ B. Cl-的结构示意图: C. 原子核中有10个中子的氧离子:188O2— D. HClO的结构式H-Cl-O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双氧水是共价化合物,两个氧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每个O原子又分别与一个H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故电子式为,故A项错误; B. 氯离子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故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项错误;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原子核中有10个中子的氧离子的质量数为18,表示为: ,故C项正确; D. 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和Cl原子形成共价键,故其结构式为H-O-Cl,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用语,涉及电子式、结构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点,明确这些化学用语的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区别 。 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比次外层的电子数少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D与C不能形成化合物 B. D的最高正价与B的最高正价相等 C. A、B、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的关系是C>B>A D. D元素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的代数和等于8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A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比次外层的电子数少3,说明为磷元素。则B为硫,C为氯元素,D为氧元素。A. 氯与氧能形成化合物二氧化氯等多种氧化物,故错误; B. 氧的最高正价不是+6,,硫的最高正价为+6,两者不相等,故B错误; C. A、B、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磷酸、硫酸和高氯酸,酸性强弱的关系是高氯酸>硫酸>磷酸,故正确; D. 氧的最低价是-2,但氧没有+6价,故其最高价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代数和不是8,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 HCl、MgCl2 B. Na2O、CO2 C. CaCl2、CH4 D. NH3、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晶体的类型和所含化学键的类型分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含有共价键。 【详解】A.HCl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MgCl2为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故A错误; B.Na2O为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CO2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故B错误; C.CaCl2为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CH4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故C错误; D.NH3、H2O两种物质都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所以化学键类型相同,故D正确。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键的类型,学生应注意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来解答。 6.根据元素周期律及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以下有关排序错误的是( ) A. 离子半径:S2﹣>Cl﹣>Ca2+ B. 原子半径:Ca>S>Cl C. 酸性:HClO3>HClO2>HClO D. 酸性:HIO4>HBrO4>HClO4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B.一般来说,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同一元素不同化合价的含氧酸其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D.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详解】A.S2-、Cl-、Ca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选项A正确; B.一般来说,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Ca>S>Cl,选项B正确; C.同一元素的不同化合价的含氧酸其化合价越高,则酸性越强,所以酸性:HClO3>HClO2>HClO,选项C正确; D.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应为HClO4>HBrO4>HIO4,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粒子半径比较的角度以及物质的性质的递变规律,难度不大。 7.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①酸性:HClO4>HBrO4>HIO4 ②碱性:Ba(OH)2>Ca(OH)2>Mg(OH)2 ③稳定性:HCl>H2S>PH3 ④还原性:F->Cl->Br-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酸性越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 【详解】①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非金属性Cl>Br>I,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HClO4>HBrO4>HIO4,故①正确; ②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Ba>Ca>Mg,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所以碱性:Ba(OH)2>Ca(OH)2>Mg(OH)2,故②正确; ③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非金属性增强,所以非金属性Cl>S>P,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稳定性:HCl>H2S>PH3,故③正确; ④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非金属性F>Cl>Br,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所以离子还原性:F-<Cl−<Br−,故④错误;所以①②③正确; 正确答案:C。 8.下列有关碱金属和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Li到Cs,单质的熔、沸点越来越高 B. 从F到I,单质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 C. 从F到I,前一种单质都能把后一种单质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D. 从Li到C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来越强,单质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A.Li到Cs,单质的熔、沸点越来越低,故A错误。 B.从F到I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越来越弱,故B错误。 C.F2比较活泼,先和水反应生成HF和O2,故C错误。 D.从Li到Cs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来越强,单质还原性越来越强,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故D正确,答案选D。 9.不能作为判断硫、氯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 ) A. 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C. 单质沸点的高低 D.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氯气的氧化性大于硫,所以非金属性:氯大于硫,可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A不选;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硫酸,所以非金属性:氯大于硫,可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B不选; C.单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C选; D.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氢气和硫加热反应,所以非金属性:氯大于硫,可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D不选; 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比较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进行分析。 10.下列反应过程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的形成的是 A.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 B. 氯气和钠燃烧生成白烟 C. 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 D. 食盐水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反应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的形成,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存在共价键,所以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又有共价键的形成,故A错误; B. 2Na+Cl2=2NaCl中既有共价键(氯气)的断裂,又有离子键的形成,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氯化氢溶于水,氯化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只有共价键的断裂,故C错误; D. 食盐水蒸发结晶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有离子键形成,但无共价键断裂,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1.根据相关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氯化钠发生状态变化时,一定会破坏离子键 C. 物质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D. 都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只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只含共价键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如O2,故A错误; B.NaCl是离子晶体,状态发生变化,离子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离子键一定被破坏,故B正确; C.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化学键的强弱与分子的稳定性有关,故C错误; D.都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全部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但是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12.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性质,第3周期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 A. Na B. Si C. S D. C1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3周期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即氯元素。 故选D。 【点睛】同周期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能力越强,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能力越强。 13.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M B. 非金属性:X<Z C. 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两性 D.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推测元素的种类,进而分析元素性质。 【详解】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Y、Z元素处于周期表的第2周期,M、X元素处于周期表第3周期,所以M元素是Al,X是Si,由此进一步可推Y为N,Z为O。 A.根据推测的元素分析,原子半径M>Z,故A正确; B. O的非金属性强于Si,故B正确; C. 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Al(OH)3有两性,C正确; D. N的非金属性强于Si,所以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液态水汽化,吸热,为物理变化,故①错误; 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为吸热反应,故②正确; ③浓硫酸稀释,放热,为物理变化,故③错误; ④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故④正确;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为放热反应,故⑤错误; ②④正确,故答案为B。 【点睛】考查反应热与焓变,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吸热与放热反应为解答的关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C或氢气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某些复分解反应(如铵盐和强碱)。 15.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v(NH3)=v(O2) B. v(O2)=v(H2O) C. v(NH3)=v(H2O) D. v(O2)=v(NO)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则v(NH3):v(O2):v(NO):v(H2 O)=4:5:4:6,即:v(NH3)=v(O2)、v(O2)=v(H2O)、v(NH3)=v(H2O)、v(O2)=v(NO),故答案为D。 16. 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 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 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 B.原电池正极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电流则是从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正确; D.根据规定:正电荷的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所以在原电池中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外电路),错误。 故选D。 17.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因素是 A. 浓度 B. 压强 C. 温度 D. 反应物质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内因)和外界因素分析判断。 【详解】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影响因素,故选D。 18.在2A(g) +B(g)3C(g) +4D(g) 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mol/(L·S) B. V(B)═0.3 mol/(L·S) C. V(C)═0.8 mol/(L·S) D. V(D)═1 mol/(L·S) 【答案】B 【解析】 【详解】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表示的时候,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系数比,在比较的时候如果单位统一,直接将每种物质表示的速率直接除以其系数可直接得出大小,如A选项换算后为=0.25 mol/(L· s),B项换算后为0.3 mol/(L· s),C项换算后为=0.27 mol/(L· s),D项换算为==0.25 mol/(L· s),很显然B项最大。 答案选B。 19.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条件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 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C. 混合气体的密度 D.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C的同时消耗2n mol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 【详解】A项、反应物A(s)是固体,反应两边化学计量数相等,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相等,所以不能判断已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项、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总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所以不能判断已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项、反应两边化学计量数相等,总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A是固体,混合气体的质量会变大,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所以能已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项、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的同时消耗2n molB,都是正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不能判断已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之和相等的可逆反应来说,可从浓度、速率、百分含量等角度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20.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 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 A. -44.2kJ·mol-1 B. +44.2kJ·mlo-1 C. -330kJ·mol-1 D. +330kJ·mlo-1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条件可知如下反应: H2(g)+O2(g) H2O(l);ΔH=-285.8 kJ·mol-1 ① C2H4(g)+3O2(g)2CO2(g)+2H2O(l);ΔH=-1 411.0 kJ·mol-1 ② C2H5OH(l)+3O2(g)2CO2(g)+3H2O(l);ΔH=-1 366.8 kJ·mol-1 ③ 根据盖斯定律则②-③可得:C2H4(g)+H2O(l)C2H5OH(l);ΔH=-44.2 kJ·mol-1 答案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16分)。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一部分,表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元素。 A B D E F C G H (1)上述元素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的可能是________(填名称); (2)D的氢化物比G的氢化物稳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3)在一定条件下,A与E可形成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态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该物质溶于水后的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4)现有另一种元素X,其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上表中所列元素中最大的,则X是周期表中第_____族元素; (5)“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内需要有一种化合物来吸收航天员呼出的CO2 ,你认为该物质应该是由上表中的________元素组成的(填元素符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吸收原理:_____________。飞船中需要制造一种适合航天员生存的人工态环境,最好在氧气中充入一种稀释气体,该气体的电子式为________。 【答案】 (1). 金刚石 (2). D的非金属性比G强 (3). (4). 碱 (5). ⅦA (6). C、F (7). 2Na2O2+2CO2===2Na2CO3+O2 (8).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确定A是H,B是He,C是Na,D是C,E是N,F是O,G是Si,H是Cl,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确定A是H,B是He,C是Na,D是C,E是N,F是O,G是Si,H是Cl; (1)上述元素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的是属于原子晶体的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故该物质为金刚石; (2)元素的非金属性C>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所以C的氢化物比Si的氢化物稳定,故:D的非金属性比G强; (3)在一定条件下,H与N可形成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态化合物氨气,氨气是氮原子和氧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氨水显碱性; (4)结合周期表分析可知,氟元素是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它可以与几乎所有的单质反应,所以该元素为F,位于第ⅦA族; (5)由钠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过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2Na2O2+2CO2═2Na2CO3+O2,常被用作供氧剂,故选C、F;氮气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常用作保护气,其电子式为:。 三、实验题(14分)。 22.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浓度为1.00 mol/L、2.00 mol/L,大理石有细颗粒和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5℃、35℃,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0 mL,大理石用量为10.00 g。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空: 实验编号 温度(℃) 大理石规格 HNO3浓度(mol/L) 实验目的 ① 25 粗颗粒 2.00 (Ⅰ)实验①和②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Ⅱ)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Ⅲ)实验①和④探究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5 粗颗粒 _______ ③ _______ 粗颗粒 2.00 ④ _________ 细颗粒 ______ (2)实验①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见下图。计算实验①中70 s~90 s范围内用HNO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在O~70、70~90、90~200各相同的时间段里,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 【答案】 (1). 1.00 (2). 35 (3). 25 (4). 2.00 (5). 大理石规格 (6). 0.01 mol/(L·s) (7). 0-70 【解析】 【分析】 (1)(I)实验①和②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Ⅲ)实验①和④中大理石的规格不同; (2)先根据图象,求求出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反应求出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最后计算反应速率;曲线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实验①和②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硝酸的浓度不同,应该选1.00mol/L硝酸;由于①和③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温度不同,应该选35℃;由于实验①和④大理石规格不同,因此探究的是固体物质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实验①和④中温度和硝酸的浓度均相同; (2)由图可知70s至90s,生成CO2的质量为0.95g-0.84g=0.11g,物质的量为=0.0025mol,根据反应CaCO3+2HNO3=Ca(NO3)2+CO2↑+H2O可知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2×0.0025mol=0.005mol,又溶液体积为0.025L,所以HNO3减少的浓度△c==0.2mol/L,反应的时间t=90s-70s=20s,所以HNO3在70s-90s范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mol•L-1•s-1;根据图像可知在O~70、70~90、90~200各相同的时间段里曲线的斜率最大是0-70时间段内,因此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0-70。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反应速率的计算,注意信息中提高的条件及图象的分析是解答的关键,本题较好的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控制变量法的灵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四、综合题(10分)。 2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电流表指针____(填“偏转”或“不偏转”),两极反应式为:正极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________(填Mg或Al),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下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碳块组成。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镁逐渐溶解,铝上有气泡冒出 (2). 偏转 (3). 2H++2e-===H2↑ (4). Mg-2e-===Mg2+ (5). Al (6). 2Al+2NaOH+2H2O===2NaAlO2+3H2↑ (7). O2+2H2O+4e-===4OH- 【解析】 【分析】 根据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失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燃料电池中,通入正极的一极氧气,通入负极的一极氧气是燃料,负极的电极反应=总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和。 【详解】(1)镁、铝和稀硫酸构成了原电池,自发进行的反应是镁和硫酸反应,金属镁做负极,电极反应:Mg-2e-=Mg2+,金属铝为正极,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所以可看到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故答案为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2H++2e-=H2↑;Mg-2e-=Mg2+; (2)镁、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构成了原电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铝和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总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铝失电子,为负极,金属镁作正极; (3)氢气、氧气和氢氧化钾溶液构成了原电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氢气和氧气之间的反应,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正极上通的是氧气,B极是正极,电极反应:O2+2H2O+4e-=4OH-。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需要注意掌握以镁、铝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电极反应不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