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和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其中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催化剂 D. 载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SO2会部分转化成SO3的过程中,SO2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飘尘只是起到了加快反应的作用,其自身的质量和性质都未发生改变,因此,飘尘在变化中起催化作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2.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 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B.浓硝酸见光或是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导致浓硝酸颜色变黄,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错误;C.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过程,故C错误;D.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可利用氨气设计喷泉实验,故D正确;故答案为D。‎ ‎3.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 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D. 在Z导管口排出无色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C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产生的气体X中含CO2、SO2;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和H2O,气体Y中含NO2;将X、Y同时通入足量BaCl2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3NO2+H2O=2HNO3+NO、3SO2+2HNO3+2H2O=3H2SO4+2NO、H2SO4+BaCl2=BaSO4↓+2HCl。‎ A.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C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A项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B项正确;‎ C. CO2不能被BaCl2溶液吸收,从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含CO2,C项错误;‎ D. 反应中有NO生成,在Z导管口NO遇空气中氧气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错误;‎ 答案选B。‎ ‎4.SO2能使浸过溴水的滤纸褪色,这说明了( )‎ A. SO2具有漂白性 B. 溴具有氧化性 C. SO2具有氧化性 D. 溴具有挥发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溴单质氧化生成硫酸,SO2+Br2+2H2O=H2SO4+2HBr,表现的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溴单质的氧化性,故答案为B。‎ ‎5.下列溶液中能用来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 ‎①澄清的石灰水;‎ ‎②氢硫酸;‎ ‎③氯水;‎ ‎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⑤氯化钡溶液;‎ ‎⑥品红溶液;‎ A. ①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澄清的石灰水与SO2和CO2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①不合题意;‎ ‎②氢硫酸与CO2不反应,与SO2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能鉴别,②符合题意;‎ ‎③氯水与CO2不反应,SO2能被氯水氧化而使氯水褪色,能鉴别,③符合题意;‎ ‎④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CO2不能,能鉴别,④符合题意;‎ ‎⑤氯化钡溶液与SO2和CO2都不反应,不能鉴别,⑤不合题意;‎ ‎⑥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能鉴别,⑥符合题意;‎ 综合以上分析,②③④⑥正确,故选C。‎ ‎6.下列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向该溶液中加入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 B. 向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C. 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HCl,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D. 向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HCl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该溶液中加入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这样操作溶液中可能有SO也有相同的现象,故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故A不符合题意;‎ B.向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这样操作溶液中可能有CO、SO、Ag+等离子也有相同的现象,故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故B不符合题意;‎ C.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HCl,无现象,这样可以排除CO、SO、Ag+的干扰,再加入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故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故C符合题意;‎ D.向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HCl沉淀不溶解,这样操作溶液中可能有Ag+离子也有相同的现象,故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把金属A放入盐B(NO3)2的溶液中,发生反应A+B2+=A2++B,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金属A一定能与水反应,B一定不能与水反应 B. 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酒精中,一定形成原电池 C. 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B(NO3)2的溶液中,一定有电流产生 D. 由A、B和B(NO3)2溶液构成的原电池,A一定是正极,B一定是负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为金属A放入盐B(NO3)2的溶液中,能发生反应A+B2+=A2++B,故常温下金属A一定不能与水反应,B一定不能与水反应,故A错误;‎ B.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酒精中,由于酒精是非电解质,故一定形成不了原电池,故B错误;‎ C.因为金属A放入盐B(NO3)2的溶液中,能发生反应A+B2+=A2++B,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B(NO3)2的溶液中,一定形成原电池,故有电流产生,故C正确;‎ D.由A+B2+=A2++B可知,A比B活泼,故由A、B和B(NO3)2溶液构成原电池,A一定是负极,B一定是正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NO不溶于水,对应D图像,S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体积水溶解40体积SO2‎ ‎,对应图像A,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应前的1/3,对于图像B,Cl2+H2O =HCl+HClO,HClO2HCl+O2↑,对应图像C,所以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B,答案选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B. 某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 4H2O D. HNO3→NO→NO2,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加入NO3-后,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溶解Cu,A项错误;‎ 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如NH3,B项正确;‎ C.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产物正确,电荷守恒、原子守恒,C项正确;‎ D.稀硝酸与Cu反应产生NO,NO与O2反应产生NO2,均能通过一步实现转化,D项正确;‎ 答案选A。‎ ‎10. 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则图③试管中的现象是( )‎ A. 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B. 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不变色 C. 铜片溶解,放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无明显现象,因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②试管的溶液中仍然有NO3-,加入稀硫酸,相当于有硝酸存在,所以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NO,该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答案选A。‎ ‎11.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铝热反应和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某些化合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等,以此来解答。‎ 详解:A.浓硫酸稀释放热,为物理过程,A不选;‎ B.Zn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选;‎ C.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为吸热反应,C选;‎ D.CaO与水反应放热,D不选;‎ 答案选C。‎ ‎12.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生成1molH2O时放出热量245kJ B. H2O分解为H2与O2时放出热量 C. 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D. 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上图表示了1mol氢气和0.5mol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436kJ/mol+249kJ/mol-930kJ/mol=-245kJ/mol,所以生成1molH2O时放出热量245kJ,故A正确;‎ B.△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436kJ/mol+249kJ/mol-930kJ/mol=-245kJ/mol<0,所以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放热,所以水分解吸热,故B错误;‎ C.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C错误;‎ D.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大于水的,故D错误; 故选:A。‎ ‎13.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υ(NH3)、υ(O2)、υ(NO)、υ(H2O) 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υ(NH3)=υ(O2) B. υ(O2)=υ(H2O)‎ C. υ(NH3)=υ(H2O) D. υ(O2)=υ(NO)‎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同一反应同一时间段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其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可知:‎ A.,故A不正确;‎ B.,故B不正确;‎ C.,故C不正确;‎ D.,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 B. 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 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 ‎ D. 用 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A正确;‎ B.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水垢的处理,应用盐酸或醋酸,B错误;‎ C.C与SiO2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硅,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C正确;‎ D.CuS、HgS为不溶物,可利用Na2S做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D正确;‎ 答案选B。‎ ‎15.下列有关铜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喷有碱液的棉花是为了防止SO2污染环境 B. 将水注入反应后冷却的试管a中,溶液变为蓝色 C. 铜片表面先发黑,反应完全后试管a底部有白色固体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A. 二氧化硫是有毒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有毒;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依据浓硫酸强氧化性和吸水性分析解答; D. 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详解】A. 喷有碱液的棉花,可防止二氧化硫散失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其作用是吸收过量的SO2,防止环境污染,A项正确;‎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生成的硫酸铜过饱和而析出白色的固体,B项错误;‎ C. 浓硫酸强氧化性,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表面先发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生成的硫酸铜过饱和而析出白色的固体,C项正确;‎ D. 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D项正确;‎ 答案选B。‎ ‎16.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肯定只有SO2 B. 肯定没有Cl2、O2和NO2‎ C. 可能有Cl2和O2 D. 肯定只有NO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气体无色,排除了Cl2、N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一定含有SO2气体;将剩余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判断一定含有NO气体,则一定无O2,一定含有的气体是SO2、NO,一定没有的气体为Cl2、NO2、O2,答案选B。‎ ‎17.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所设计原电池装置,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装置中锌负极,铜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故A错误;‎ B.镁的金属性比锌的活泼性要强,所以该装置的总反应为Mg+Cu2+=Mg2++Cu,故B错误;‎ C.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铁溶液,则该电池的总反应为Zn+2Fe3+=Zn2++2Fe2+,故C错误;‎ D.该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Zn为负极,Cu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Zn+Cu2+=Zn2++Cu,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下列反应中,不能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 )‎ A. Na2SO3+2HCl=SO2↑+H2O+2NaCl B. SO2+2NaOH=Na2SO3+H2O C. SO2+2H2S=3S↓+2H2O D. SO2+Na2O=Na2S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利用强酸制弱酸,得到亚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Na2SO3+2HCl=SO2↑+H2O+2NaCl,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选项A不符合;‎ B.SO2能与碱反应:SO2+2NaOH=Na2SO3+H2O,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选项B不符合;‎ C. SO2能与H2S 反应是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2H2S=3S↓+2H2O,不能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选项C符合;‎ D. SO2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SO2+Na2O=Na2SO3,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C。‎ ‎19.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 NH4Cl与浓H2SO4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 N2+3H2 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答案】C ‎【解析】‎ ‎【详解】A.NH4Cl和H2SO4(浓)混合加热不反应,得不到大量氨气,不能用来实验室制备,选项A错误;‎ B.N2与H2反应生成氨气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且此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条件复杂,得到的产物不纯净,在实验室中不能实现,选项B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加热能够促进氨气的挥发,氨气为碱性气体,应选择碱性干燥剂干燥,可以用碱石灰干燥,选项C正确;‎ D.碳酸氢铵(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CO2↑+H2O,用P2O5是酸性氧化物,会吸收氨气,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0.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②氨水与稀硫酸的反应 ‎③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④Ba(OH)2与NH4Cl的反应 ‎⑤甲烷在O2中的燃烧 ⑥灼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 ‎⑦铝片与稀硫酸反应 ⑧铝热反应 ‎⑨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⑩钾与水的反应 A. ①⑤⑦⑧⑩ B. ①③⑤⑦⑩ ‎ C. ①②⑤⑦⑧⑩ D. ①③⑤⑥⑦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程中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①正确;‎ ‎②氨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有热量放出,但化合价无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②错误;‎ ‎③灼热的炭与CO2反应生成CO,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③错误;‎ ‎④Ba(OH)2与NH4Cl反应生成BaCl2和NH3和H2O,反应过程中无化合价的升降变化,且属于吸热反应,④错误;‎ ‎⑤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⑤正确;‎ ‎⑥灼热的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了CO和H2,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过程中吸收能量,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⑥错误;‎ ‎⑦铝片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且过程中放热,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又是放热反应,⑦正确;‎ ‎⑧铝热反应是以铝粉和氧化铁为主要反应物的放热反应,生成了铁和氧化铝,过程中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又是放热反应,⑧正确;‎ ‎⑨煅烧石灰石制石灰,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生成了CaO和CO2,过程中无化合价升降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⑨错误;‎ ‎⑩‎ 钾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氢氧化钾和氢气,有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⑩正确;‎ 答案选A ‎21.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CH3CH2OH):2CO(g)+4H2(g) 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 A. 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 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均为零 C. 反应体系中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D. CO和H2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乙醇 ‎【答案】C ‎【解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CO不能全部转化为乙醇,A项错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B项错误;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C项正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的依据,D项错误。 ‎ ‎22.一定条件下的某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t1时刻,v(正)>v(逆)‎ B. t2时刻,v(正)=v(逆)‎ C. t2时刻,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 t3时刻,反应停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在t1时刻,v(正)>v(逆),反应正向进行,正确;‎ B.t2时刻, v(正)=v(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 C.t2时刻,反应处于平衡状态,产生该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正确;‎ D.t3‎ 时刻,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反应仍然在进行,只是任何物质的浓度都保持不变,不是反应停止,错误。‎ ‎23.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2e-=ZnO+H2O;碳棒:O2+H2O+2e-=2OH-。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正极并被还原 B. 正极并被氧化 C. 负极并被还原 D. 负极并被氧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锌片发生反应: Zn+2OH--2e-=ZnO+H2O,电极反应中,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锌为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合理选项是D。‎ ‎2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下列关于此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N上有气体放出 B. M为负极,N为正极 C. 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D. 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M是活泼金属,所以M是负极,失去电子。N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 ‎【详解】A、N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N极得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是2H++2e-=H2↑,故A正确;‎ B、M是活泼的金属,所以M是负极,失去电子,N为正极,故B正确; ‎ C、该装置为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C正确;‎ D、电流方向应由正极(N)流向负极(M),故D错误;答案选D。‎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X(s)=Y(s),则X比Y稳定 C. 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更多 D.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判断一般不能通过反应条件来简单地确定,而必须通过反应前后吸收与放出的总能量比较来确定,也可以通过反应物与生成物键能的总大小来比较。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如碳的燃烧、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也不一定都需要加热,如Ba(OH)2·8H2O与NH4Cl反应,在室温时就可以发生。错误;B、X(s)=Y(s)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X(s)的总能量大于Y(s)的总能量,因此Y比X稳定。错误;C、相同条件下,同一物质在气态时具有的能量最多,液体时次之,固态时最少,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因为生成物是一样的,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会比硫固体放出的要多。错误;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旧键断键吸收的能量是不等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正确;故选D。‎ ‎2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B. 10.0 mL 2 mol·L ﹣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 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 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和Fe发生钝化,且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和铁片制取氢气,应该用适当提高稀硫酸浓度的方法来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降低,故B错误;‎ 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D.减小压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减少,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27.如图: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M极变粗,N极变细符合这种现象的是( )‎ A. M是铜,N是锌,R是硫酸溶液 B. M是锌,N是铜,R是硫酸铜溶液 C. M是银,N是锌,R是硝酸银溶液 D. M是铁,N是铜,R是硝酸铜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M极变粗,N极变细,说明M极是正极,N极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要在正极上被还原析出金属单质。‎ A.M极反应为2H++2e-==H2,无法析出金属单质,故A不符合;‎ B.锌比铜活泼作负极,M极变细,故B不符合;‎ C. N是锌,发生的反应为Zn-2e-==Zn2+,锌溶解,N极变细,M极发生的反应为Ag++e-==Ag,M极变粗,故C符合;‎ D.铁比铜活泼,为负极,发生反应Fe-2e-==Fe2+,M极变细,故D不符合。‎ 本题选C。‎ ‎28.下列方法对2SO2(g)+O2(g)2SO3(g)的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 A. 加入SO3 B. 容积不变,充入N2‎ C. 压强不变,充入N2 D. 降低温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加入SO3,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B选项,容积不变,充入N2,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B正确;C选项,压强不变,充入N2,反应体系的体积增大,相当于压强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C错误;D选项,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B。‎ ‎29.关于A(g)+2B(g)=‎3C(g)的化学反应,下列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 v(A)=0.6 mol·L-1·min-1 B. v(B)=1.2 mol·L-1·min-1‎ C. v(C)=1.2 mol·L-1·min-1 D. v(B)=0.03 mol·L-1·s-1‎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同一个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可以都转化成用A表示的速率,从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详解】A. v(A)=0.6 mol·L-1·min-1;‎ B. v(B)=1.2 mol·L-1·min-1,转化成用A表示的速率为1.2 mol·L-1·min-1÷2=0.6 mol·L-1·min-1;‎ C. v(C)=1.2 mol·L-1·min-1,转化成用A表示的速率为1.2 mol·L-1·min-1÷3=0.4 mol·L-1·min-1;‎ D. v(B)=0.03 mol·L-1·s-1,统一单位:v(B)=0.03 mol·L-1·s-1×60s/min=1.8 mol·L-1·min-1,转化成用A表示的速率为1.8 mol·L-1·min-1÷2=0.9 mol·L-1·min-1;所以速率最快的是D;‎ 故选D。‎ ‎30.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 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变化 ④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氯化氢的方法制备氨气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而不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①错误;②NH4NO3加热到‎190℃‎时分解生成一氧化二氮和水,若加热到‎300℃‎左右时分解生成氮气、硝酸和水,②错误;③向硝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同时自身被还原生成一氧化氮,③错误;④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冷却时又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④错误;答案选D。‎ 二、填空题(共40分)‎ ‎31.I.实验室常用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B、C所示。‎ ‎ ‎ ‎(1)实验室可以用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 检查C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与氧气反应 如图是某学生设计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其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并收集X气体,则X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________。‎ ‎①CO2  ②NO  ③Cl2  ④H2‎ II.镁与稀硝酸的反应为:Mg+HNO3(稀)——Mg(NO3)2+NO↑+H2O(未配平)‎ ‎(4)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__,HNO3表现了___________(选填“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 ‎【答案】(1). 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2).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或热手巾捂圆底烧瓶,如果导气管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拿去热毛巾后,导气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 ②④ (4). b (5). ③ (6). NO (7). 氧化性,酸性 ‎【解析】‎ ‎【详解】I.(1)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Ca(OH)2与NH4‎ Cl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或用浓氨水在CaO作用下制备氨气,前者需要加热,后者无需加热,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药品是浓氨水和CaO;检查C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的操作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或热手巾捂圆底烧瓶,如果导气管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拿去热毛巾后,导气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捂住圆底烧瓶,看到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收集气体的方法的选择可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如气体与氧气反应则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有颜色与收集方法无关,与热稳定性无关;b装置由于气体进入后不能排出集气瓶的空气,所以b装置无法用于收集气体;故答案为:②④;b;‎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收集X气体,是固体液体加热制备的气体,气体不能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重,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且需进行尾气处理的气体,故:‎ ‎①CO2制备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气体无需尾气吸收装置,故①错误;‎ ‎②NO 可以制备但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②错误;‎ ‎③Cl2是固体和液体加热制备,用浓硫酸干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有尾气吸收装置,故③正确;‎ ‎④H2制备不需要加热,氢气比空气轻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③;‎ II.(4)该反应中,HNO3中的N元素由+5价转化为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成还原产物,故还原产物是NO,此过程中HNO3表现了氧化性,但是还有部分HNO3中N的化合价并未改变,这部分硝酸则表现了酸性,故答案为:氧化性和酸性。‎ ‎32.I.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探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在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II.某学习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2Ag++Cu=Cu2++2Ag设计成的原电池如右图所示。‎ ‎ ‎ ‎(3)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上述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 ;‎ ‎(4) 负极的电极材料为_____________;‎ ‎(5)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放 (2). 吸 (3). 低于 (4). 电能 (5). Cu (或铜) (6). Ag+ + e- = Ag ‎【解析】‎ ‎【详解】I.(1)通过实验现象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a)中的反应放热反应;(b)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放 吸;‎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由于(b)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加上吸收的能量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答案为:低于;‎ II.(3) 原电池就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答案为:电能;‎ ‎(4) 从原电池的反应式2Ag++Cu=Cu2++2Ag可知,Cu转化为Cu2+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负极的电极材料为Cu(或铜);‎ ‎(5) 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应该是Ag+得到电子还原为Ag,故正极的电极反应;Ag+ + e- = Ag,故答案为:Ag+ + e- = Ag。‎ ‎33.某温度下,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写下列空白:‎ ‎(1)从开始至2 min,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_______v(逆),2 min时,v(正)_______v(逆)。(填“>”或“<”或“=”)‎ ‎(4)若X、Y、Z均为气体,在2 min时,向容器中通入氩气,增大体系压强,X的化学反应速率将______,若加入适合的催化剂,Y的化学反应速率将______。(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5)若X、Y、Z均为气体,下列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______。‎ a.X、Y、Z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 b.气体混合物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c.反应已经停止 d.反应速率v(X)︰v(Y)=2︰1‎ e.(单位时间内消耗X的物质的量)︰(单位时间内消耗Z的物质的量)=3︰2‎ ‎【答案】(1). 0.15mol·L-1·min-1 (2). 3X + Y2Z (3). > (4). = (5). 不变 (6). 变大 (7). be ‎【解析】‎ ‎【详解】(1)从开始至2min,X的物质的量减少了1mol-0.7mol=0.3mol,浓度是0.3mol/L,则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2min=0.15mol·L-1·min-1;‎ ‎(2)从开始至2min,Y的物质的量减少了1mol-0.9mol=0.1mol,Z增加了0.2mol,则根据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3)1min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v(逆),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v(正)=v(逆);‎ ‎(4)若X、Y、Z均为气体,在2min时,向容器中通入氩气,增大体系压强,由于物质的浓度不变,则X的化学反应速率将不变,若加入适合的催化剂,Y的化学反应速率将变大;(5)a.X、Y、Z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 b.正反应体积减少,则气体混合物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反应没有停止,c错误;‎ d.反应速率v(X)︰v(Y)=2:1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则没有处于平衡状态,d错误;‎ e.(单位时间内消耗X的物质的量):(单位时间内消耗Z的物质的量)=3: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一定处于平衡状态,e正确;‎ 答案选be。‎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