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考数学(理)(苏教版,江苏专用)大一轮教师文档讲义:第八章8-4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判定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l⊥α 性质 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a∥b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 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若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2)范围:[0,]. 3.平面与平面垂直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①二面角: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2)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判定 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α⊥β 性质 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l⊥α 【知识拓展】 重要结论 (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2)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证明线线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 【思考辨析】 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 )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 ) (3)直线a⊥α,b⊥α,则a∥b.( √ ) (4)若α⊥β,a⊥β⇒a∥α.( × ) (5)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 √ ) 1.(教材改编)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如果平面α⊥平面β,且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平面β; ②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③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④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γ. 答案 ②③④ 解析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知①不正确,直线l可能平行平面β,也可能在平面β内,②③④正确. 2.设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m,直线a在平面α内,直线b在平面β内,且b⊥m,则“α⊥β”是“a⊥b”的____________条件. 答案 充分不必要 解析 若α⊥β,因为α∩β=m,b⊂β,b⊥m,所以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b⊥α,又a⊂α,所以a⊥b;反过来,当a∥m时,因为b⊥m,且a,m共面,一定有b⊥a,但不能保证b⊥α,所以不能推出α⊥β. 3.(2016·宿迁质检)对于四面体ABCD,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AB=AC,BD=CD,则BC⊥AD; ②若AB=CD,AC=BD,则BC⊥AD; ③若AB⊥AC,BD⊥CD,则BC⊥AD; ④若AB⊥CD,AC⊥BD,则BC⊥AD.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 答案 ①④ 解析 ①如图,取BC的中点M,连结AM,DM,由AB=AC⇒AM⊥BC,同理DM⊥BC⇒BC⊥平面AMD,而AD⊂平面AMD,故BC⊥AD.④设A在平面BCD内的射影为O,连结BO,CO,DO,由AB⊥CD⇒BO⊥CD,由AC⊥BD⇒CO⊥BD⇒O为△BCD的垂心⇒DO⊥BC⇒AD⊥BC. 4.(2016·徐州模拟)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平面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剩余的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填①③④⇒②与②③④⇒①中的一个 5.(教材改编)在三棱锥P-ABC中,点P在平面ABC中的射影为点O. (1)若PA=PB=PC,则点O是△ABC的________心. (2)若PA⊥PB,PB⊥PC,PC⊥PA,则点O是△ABC的________心. 答案 (1)外 (2)垂 解析 (1)如图1,连结OA,OB,OC,OP, 在Rt△POA、Rt△POB和Rt△POC中,PA=PC=PB, 所以OA=OB=OC,即O为△ABC的外心. (2)如图2,延长AO,BO,CO,分别交BC,AC,AB于H,D,G. ∵PC⊥PA,PB⊥PC,PA∩PB=P, ∴PC⊥平面PAB,AB⊂平面PAB,∴PC⊥AB, 又AB⊥PO,PO∩PC=P, ∴AB⊥平面PGC, 又CG⊂平面PGC, ∴AB⊥CG,即CG为△ABC边AB的高. 同理可证BD,AH为△ABC底边上的高, 即O为△ABC的垂心. 题型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 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 OD′=. 证明:D′H⊥平面ABCD. 证明 由已知得AC⊥BD,AD=CD. 又由AE=CF得=,故AC∥EF. 因此EF⊥HD,从而EF⊥D′H. 由AB=5,AC=6得DO=BO==4. 由EF∥AC得==. 所以OH=1,D′H=DH=3. 于是D′H2+OH2=32+12=10=D′O2,故D′H⊥OH. 又D′H⊥EF,而OH∩EF=H,且OH,EF⊂平面ABCD, 所以D′H⊥平面ABCD. 思维升华 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及关键 (1)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有:①判定定理;②垂直于平面的传递性(a∥b,a⊥α⇒b⊥α);③面面平行的性质(a⊥α,α∥β⇒a⊥β);④面面垂直的性质. (2)证明线面垂直的关键是证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则需借助线面垂直的性质.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直的基本思想. (2015·江苏)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C⊥BC,BC=CC1.设AB1的中点为D,B1C∩BC1=E. 求证:(1)DE∥平面AA1C1C; (2)BC1⊥AB1. 证明 (1)由题意知,E为B1C的中点, 又D为AB1的中点,因此DE∥AC. 又因为DE⊄平面AA1C1C,AC⊂平面AA1C1C, 所以DE∥平面AA1C1C. (2)因为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所以CC1⊥平面ABC. 因为AC⊂平面ABC, 所以AC⊥CC1. 又因为AC⊥BC,CC1⊂平面BCC1B1, BC⊂平面BCC1B1,BC∩CC1=C, 所以AC⊥平面BCC1B1. 又因为BC1⊂平面BCC1B1, 所以BC1⊥AC. 因为BC=CC1,所以矩形BCC1B1是正方形, 因此BC1⊥B1C. 因为AC,B1C⊂平面B1AC,AC∩B1C=C, 所以BC1⊥平面B1AC. 又因为AB1⊂平面B1AC, 所以BC1⊥AB1.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 如图,四棱锥P-ABCD中,AB⊥AC,AB⊥PA,AB∥CD,AB=2CD,E,F,G,M,N分别为PB,AB,BC,PD,PC的中点. (1)求证:CE∥平面PAD; (2)求证:平面EFG⊥平面EMN. 证明 (1)方法一 取PA的中点H,连结EH,DH. 又E为PB的中点, 所以EH綊AB. 又CD綊AB, 所以EH綊CD. 所以四边形DCEH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E∥DH. 又DH⊂平面PAD,CE⊄平面PAD. 所以CE∥平面PAD. 方法二 连结CF. 因为F为AB的中点, 所以AF=AB. 又CD=AB, 所以AF=CD. 又AF∥CD,所以四边形AFCD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CF∥AD,又CF⊄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F∥平面PAD. 因为E,F分别为PB,AB的中点,所以EF∥PA. 又EF⊄平面PAD,PA⊂平面PAD, 所以EF∥平面PAD. 因为CF∩EF=F,故平面CEF∥平面PAD. 又CE⊂平面CEF,所以CE∥平面PAD. (2)因为E、F分别为PB、AB的中点,所以EF∥PA. 又因为AB⊥PA, 所以EF⊥AB,同理可证AB⊥FG. 又因为EF∩FG=F,EF⊂平面EFG,FG⊂平面EFG. 所以AB⊥平面EFG. 又因为M,N分别为PD,PC的中点, 所以MN∥CD,又AB∥CD,所以MN∥AB, 所以MN⊥平面EFG. 又因为MN⊂平面EMN,所以平面EFG⊥平面EMN. 引申探究 1.在本例条件下,证明:平面EMN⊥平面PAC. 证明 因为AB⊥PA,AB⊥AC, 且PA∩AC=A,PA⊂平面PAC,AC⊂平面PAC, 所以AB⊥平面PAC. 又MN∥CD,CD∥AB,所以MN∥AB, 所以MN⊥平面PAC. 又MN⊂平面EMN, 所以平面EMN⊥平面PAC. 2.在本例条件下,证明:平面EFG∥平面PAC. 证明 因为E,F,G分别为PB,AB,BC的中点, 所以EF∥PA,FG∥AC, 又EF⊄平面PAC,PA⊂平面PAC, 所以EF∥平面PAC. 同理,FG∥平面PAC. 又EF∩FG=F, 所以平面EFG∥平面PAC. 思维升华 (1)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面面垂直的定义;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2)在已知平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进行转化. 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线线垂直. (2016·江苏)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为AB,BC的中点,点F在侧棱B1B上,且B1D⊥A1F,A1C1⊥A1B1. 求证:(1)直线DE∥平面A1C1F; (2)平面B1DE⊥平面A1C1F. 证明 (1)由已知,DE为△ABC的中位线, ∴DE∥AC,又由三棱柱的性质可得AC∥A1C1, ∴DE∥A1C1, 又∵DE⊄平面A1C1F,A1C1⊂平面A1C1F, ∴DE∥平面A1C1F. (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1B1C1, ∴AA1⊥A1C1, 又∵A1B1⊥A1C1,且A1B1∩AA1=A1, A1B1,AA1⊂平面ABB1A1, ∴A1C1⊥平面ABB1A1, ∵B1D⊂平面ABB1A1,∴A1C1⊥B1D, 又∵A1F⊥B1D,且A1F∩A1C1=A1, A1F,A1C1⊂平面A1C1F, ∴B1D⊥平面A1C1F, 又∵B1D⊂平面B1DE, ∴平面B1DE⊥平面A1C1F. 题型三 垂直关系中的探索性问题 例3 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CF⊥平面DEF,AB⊥BC. (1)设平面ACE∩平面DEF=a,求证:DF∥a; (2)若EF=CF=2BC,试问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平面DFG⊥平面CDE?若存在,请确定G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在三棱台ABC-DEF中,AC∥DF,AC⊂平面ACE,DF⊄平面ACE,∴DF∥平面ACE. 又∵DF⊂平面DEF,平面ACE∩平面DEF=a, ∴DF∥a. (2)解 线段BE上存在点G,且BG=BE,使得平面DFG⊥平面CDE. 证明如下: 取CE的中点O,连结FO并延长交BE于点G, 连结GD,GF ∵CF=EF,∴GF⊥CE. 在三棱台ABC-DEF中,AB⊥BC⇒DE⊥EF. 由CF⊥平面DEF⇒CF⊥DE. 又CF∩EF=F,∴DE⊥平面CBEF,∴DE⊥GF. ⇒GF⊥平面CDE. 又GF⊂平面DFG, ∴平面DFG⊥平面CDE. 此时,如平面图所示,延长CB,FG交于点H, ∵O为CE的中点,EF=CF=2BC, 由平面几何知识易证△HOC≌△FOE, ∴HB=BC=EF. 由△HGB∽△FGE可知=,即BG=BE. 思维升华 同“平行关系中的探索性问题”的规律方法一样,一般是先探求点的位置,多为线段的中点或某个三等分点,然后给出符合要求的证明. (2016·北京东城区模拟)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M为棱AC的中点.AB=BC,AC=2,AA1=. (1)求证:B1C∥平面A1BM; (2)求证:AC1⊥平面A1BM; (3)在棱BB1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平面AC1N⊥平面AA1C1C?如果存在,求此时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连结AB1与A1B,两线交于O点,连结OM, 在△B1AC中,∵M,O分别为AC,AB1中点, ∴OM∥B1C, 又∵OM⊂平面A1BM,B1C⊄平面A1BM, ∴B1C∥平面A1BM. (2)证明 ∵侧棱AA1⊥底面ABC,BM⊂平面ABC, ∴AA1⊥BM, 又∵M为棱AC中点,AB=BC,∴BM⊥AC. ∵AA1∩AC=A,∴BM⊥平面ACC1A1, ∴BM⊥AC1. ∵AC=2,∴AM=1. 又∵AA1=,∴在Rt△ACC1和Rt△A1AM中, tan∠AC1C=tan∠A1MA=. ∴∠AC1C=∠A1MA, 即∠AC1C+∠C1AC=∠A1MA+∠C1AC=90°, ∴A1M⊥AC1. ∵BM∩A1M=M,∴AC1⊥平面A1BM. (3)解 当点N为BB1中点,即=时, 平面AC1N⊥平面AA1C1C. 证明如下: 设AC1中点为D,连结DM,DN. ∵D,M分别为AC1,AC中点, ∴DM∥CC1,且DM=CC1. 又∵N为BB1中点,∴DM∥BN,且DM=BN, ∴MBND为平行四边形,∴BM∥DN, ∵BM⊥平面ACC1A1,∴DN⊥平面ACC1A1. 又∵DN⊂平面AC1N,∴平面AC1N⊥平面AA1C1C. 17.立体几何证明问题中的转化思想 典例 (14分)如图所示,M,N,K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CD,C1D1的中点. 求证:(1)AN∥平面A1MK; (2)平面A1B1C⊥平面A1MK. 思想方法指导 (1)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问题的指导思想是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相互转化,交替使用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线线关系是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的基础.证明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如证明平行时常用的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证明垂直时常用的等腰三角形的中线等; (3)证明过程一定要严谨,使用定理时要对照条件、步骤书写要规范. 规范解答 证明 (1)如图所示,连结NK.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四边形AA1D1D,DD1C1C都为正方形, ∴AA1∥DD1,AA1=DD1, C1D1∥CD,C1D1=CD. [2分] ∵N,K分别为CD,C1D1的中点, ∴DN∥D1K,DN=D1K, ∴四边形DD1KN为平行四边形, [3分] ∴KN∥DD1,KN=DD1,∴AA1∥KN,AA1=KN, ∴四边形AA1KN为平行四边形,∴AN∥A1K. [4分] ∵A1K⊂平面A1MK,AN⊄平面A1MK, ∴AN∥平面A1MK. [6分] (2)如图所示,连结BC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C1D1,AB=C1D1. ∵M,K分别为AB,C1D1的中点, ∴BM∥C1K,BM=C1K, ∴四边形BC1KM为平行四边形,∴MK∥BC1. [8分]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B1⊥平面BB1C1C, BC1⊂平面BB1C1C,∴A1B1⊥BC1. ∵MK∥BC1,∴A1B1⊥MK. ∵四边形BB1C1C为正方形,∴BC1⊥B1C. ∴MK⊥B1C. [12分] ∵A1B1⊂平面A1B1C,B1C⊂平面A1B1C,A1B1∩B1C=B1,∴MK⊥平面A1B1C. 又∵MK⊂平面A1MK, ∴平面A1B1C⊥平面A1MK. [14分] 1.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线l,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________. ①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一定平行于平面α; ②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一定垂直于平面α; ③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一定平行于直线l; ④垂直于直线l的平面一定与平面α,β都垂直. 答案 ④ 解析 对于①,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与平面α平行或相交,故①错误; 对于②,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与平面α垂直、斜交、平行或在平面α内,故②错误; 对于③,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与直线l平行或相交,故③错误;易知④正确. 2.(2016·常州模拟)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m∥β,β⊥α,则m⊥α; ③若m⊥β,n⊥β,n⊥α,则m⊥α; ④若m⊥n,n⊥β,β⊥α,则m⊥α. 答案 ③ 解析 ①中,由m⊥n, n∥α,可得m⊂α或m∥α或m与α相交,错误;②中,由m∥β,β⊥α,可得m⊂α或m∥α或m与α相交,错误;③中,由m⊥β,n⊥β,可得m∥n,又n⊥α,则m⊥α,正确;④中,由m⊥n,n⊥β,β⊥α,可得m与α相交或m⊂α或m∥α,错误. 3.(2016·无锡模拟)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直线________上. 答案 AB 解析 由AC⊥AB,AC⊥BC1,∴AC⊥平面ABC1. 又∵AC⊂平面ABC,∴平面ABC1⊥平面ABC. ∴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两平面交线AB上. 4.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垂直底面A1B1C1,底面三角形A1B1C1是正三角形,E是BC中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CC1与B1E是异面直线; ②AC⊥平面ABB1A1; ③AE与B1C1是异面直线,且AE⊥B1C1; ④A1C1∥平面AB1E. 答案 ③ 解析 ①不正确,因为CC1与B1E在同一个侧面中,故不是异面直线;②不正确,由题意知,上底面ABC是一个正三角形,故不可能存在AC⊥平面ABB1A1;③正确,因为AE,B1C1为在两个平行平面中且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故它们是异面直线;④不正确,因为A1C1所在的平面与平面AB1E相交,且A1C1与交线有公共点,故A1C1∥平面AB1E不正确. 5.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把△ABD和△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后,某学生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BD⊥AC; ②△BAC是等边三角形; ③三棱锥D-ABC是正三棱锥; ④平面ADC⊥平面ABC.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由题意知,BD⊥平面ADC,故BD⊥AC,①正确;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平面ABD⊥平面ACD,所以AB=AC=BC,△BAC是等边三角形,②正确;易知DA=DB=DC,又由②知③正确;由①知④错. 6.如图所示,直线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点M为线段PB的中点.现有结论:①BC⊥PC;②OM∥平面APC;③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等于线段BC的长.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对于①,∵PA⊥平面ABC,∴PA⊥BC, ∵AB为⊙O的直径,∴BC⊥AC,∴BC⊥平面PAC, 又PC⊂平面PAC,∴BC⊥PC; 对于②,∵点M为线段PB的中点,∴OM∥PA, ∵PA⊂平面PAC,OM⊄平面PAC, ∴OM∥平面PAC; 对于③,由①知BC⊥平面PAC,∴线段BC的长即是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故①②③都正确. 7.(2016·镇江模拟)已知a、b、l表示三条不同的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α∩β=a,β∩γ=b,且a∥b,则α∥γ; ②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a∥β,b∥α,b∥β,则α∥β; ③若α⊥β,α∩β=a,b⊂β,a⊥b,则b⊥α; ④若a⊂α,b⊂α,l⊥a,l⊥b,则l⊥α.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②③ 解析 在三棱柱中,三条侧棱互相平行,但三个侧面所在平面两两相交,故①错误;因为a、b相交,假设其确定的平面为γ,根据a∥α,b∥α,可得γ∥α,同理可得γ∥β,因此α∥β,②正确;由两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垂直,易知③正确;当且仅当a、b相交时结论正确,④错误. 8.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长为2,AC=BC=1,∠ACB=90°,D是A1B1的中点,F是BB1上的动点,AB1,DF交于点E.要使AB1⊥平面C1DF,则线段B1F的长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设B1F=x, 因为AB1⊥平面C1DF,DF⊂平面C1DF, 所以AB1⊥DF. 由已知可得A1B1=, 设Rt△AA1B1斜边AB1上的高为h, 则DE=h. 又2×=h, 所以h=,DE=. 在Rt△DB1E中, B1E= =. 由面积相等得× =x, 得x=. 9.如图,PA⊥圆O所在的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O上的一点,E,F分别是点A在PB,PC上的射影,给出下列结论: ①AF⊥PB;②EF⊥PB;③AF⊥BC;④AE⊥平面PBC.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由题意知PA⊥平面ABC,∴PA⊥BC. 又AC⊥BC,且PA∩AC=A, ∴BC⊥平面PAC,∴BC⊥AF. ∵AF⊥PC,且BC∩PC=C, ∴AF⊥平面PBC, ∴AF⊥PB,又AE⊥PB,AE∩AF=A, ∴PB⊥平面AEF,∴PB⊥EF. 故①②③正确. 10.如图,在直二面角α-MN-β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α,一直角边AC⊂β,BC与β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则AB与β所成的角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如图所示,作BH⊥MN于点H,连结AH, 则BH⊥β,∠BCH为BC与β所成的角. ∵sin∠BCH==, 设BC=1,则BH=.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AB=, ∴AB与β所成的角为∠BAH. ∴sin∠BAH===, ∴∠BAH=. 11.(2016·四川)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CD,AD∥BC,∠ADC=∠PAB=90°,BC=CD=AD. (1)在平面PAD内找一点M,使得直线CM∥平面PAB,并说明理由; (2)证明:平面PAB⊥平面PBD. (1)解 取棱AD的中点M(M∈平面PAD),点M即为所求的一个点,理由如下: 连结BM,CM. 因为AD∥BC,BC=AD, 所以BC∥AM,且BC=AM, 所以四边形AMCB是平行四边形,从而CM∥AB. 又AB⊂平面PAB,CM⊄平面PAB. 所以CM∥平面PAB. (说明:取棱PD的中点N,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上任意一点) (2)证明 由已知,PA⊥AB,PA⊥CD. 因为AD∥BC,BC=CD=AD, 所以直线AB与CD相交, 所以PA⊥平面ABCD, 从而PA⊥BD. 又BC∥MD,且BC=MD. 所以四边形BCDM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M=CD=AD,所以BD⊥AB. 又AB∩AP=A,所以BD⊥平面PAB. 又BD⊂平面PBD, 所以平面PAB⊥平面PBD. 1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面AED⊥平面ABCD,EF∥AB,AB=2,BC= EF=1,AE=,DE=3,∠BAD=60°,G为BC的中点. (1)求证:FG∥平面BED; (2)求证:平面BED⊥平面AED; (3)求直线EF与平面BED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如图,取BD的中点O,连结OE,OG. 在△BCD中,因为G是BC的中点, 所以OG∥DC且OG=DC=1. 又因为EF∥AB,AB∥DC, 所以EF∥OG且EF=OG, 所以四边形OGF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FG∥OE. 又FG⊄平面BED,OE⊂平面BED, 所以FG∥平面BED. (2)证明 在△ABD中,AD=1,AB=2,∠BAD=60°, 由余弦定理可得BD=,进而∠ADB=90°, 即BD⊥AD. 又因为平面AED⊥平面ABCD,BD⊂平面ABCD, 平面AED∩平面ABCD=AD, 所以BD⊥平面AED. 又因为BD⊂平面BED, 所以平面BED⊥平面AED. (3)解 因为EF∥AB,所以直线EF与平面BED所成的角即为直线AB与平面BED所成的角. 过点A作AH⊥DE于点H,连结BH. 又平面BED∩平面AED=ED, 由(2)知AH⊥平面BED, 所以直线AB与平面BED所成的角即为∠ABH. 在△ADE中,AD=1,DE=3,AE=, 由余弦定理得cos∠ADE=,所以sin∠ADE=, 因此,AH=AD·sin∠ADE=. 在Rt△AHB中,sin∠ABH==. 所以直线EF与平面BE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3.在直角梯形SBCD中,∠D=∠C=,BC=CD=2,SD=4,A为SD的中点,如图(1)所示,将△SAB沿AB折起,使SA⊥AD,点E在SD上,且SE=SD,如图(2)所示. (1)求证:SA⊥平面ABCD; (2)求二面角E-AC-D的正切值. (1)证明 由题意,知SA⊥AB, 又SA⊥AD,AB∩AD=A, 所以SA⊥平面ABCD. (2)解 在AD上取一点O,使AO=AD, 连结EO,如图所示. 又SE=SD,所以EO∥SA. 所以EO⊥平面ABCD. 过O作OH⊥AC交AC于H,连结EH,则AC⊥平面EOH, 所以AC⊥EH, 所以∠EHO为二面角E-AC-D的平面角. 已知EO=SA=. 在Rt△AHO中,∠HAO=45°,OH=AO·sin 45°=×=. tan∠EHO==2,即二面角E-AC-D的正切值为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