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38 向量的数量积——数量积的投影定义(含数量积综合练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38 向量的数量积——数量积的投影定义(含数量积综合练习题)

- 1 - 微专题 38 向量的数量积——数量积的投影定义 一、基础知识 1、向量的投影: (1)有向线段的值:设有一轴 , 是轴上的有向线段,如果实数 满足 ,且当 与轴同向时, ,当 与轴反向时, ,则称 为轴 上有向线段 的值。 (2)点在直线上的投影:若点 在直线 外,则过 作 于 ,则称 为 在直线 上的投影;若点 在直线 上,则 在 在直线 上的投影 与 重合。所以说,投影往往 伴随着垂直。 (3)向量的投影:已知向量 ,若 的起点 在 所在轴 (与 同向)上的投影分别 为 ,则向量 在轴 上的值称为 在 上的投影,向量 称为 在 上的投影向量。 2、向量的投影与向量夹角的关系:通过作图可以观察到,向量的夹角将决定投影的符号,记 为向量 的夹角 (1) 为锐角:则投影(无论是 在 上的投影还是 在 上的投影)均为正 (2) 为直角:则投影为零 (3) 为钝角:则投影为负 3、投影的计算公式:以 在 上的投影 为例,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可以发现 (1)当 为锐角时, ,因为 ,所以 (2)当 为锐角时, ,因为 ,所以 即 (3)当 为直角时, ,而 ,所以也符合 综上可得: 在 上的投影 ,即被投影向量的模乘以两向量的夹角 l AB  AB   AB 0  AB 0   l AB A l A 'AA l 'A 'A A l A l A A l 'A A ,a b  a ,A B b l b ' ',A B ' 'A B l a b ' 'A B a b  ,a b   a b b a   a b   cosb   0  cosb     cos cosb b        0  cosb     cosb    0  cos 0  cosb   a b cosb   A A' - 2 - 4、数量积与投影的关系(数量积的几何定义): 向 量 数 量 积 公 式 为 , 可 变 形 为 或 ,进而与向量投影找到联系 (1)数量积的投影定义:向量 的数量积等于其中一个向量的模长乘以另一个向量在该向 量上的投影,即 (记 为 在 上的投影) (2)投影的计算公式:由数量积的投影定义出发可知投影也可利用数量积和模长进行求解: 即数量积除以被投影向量的模长 5、数量积投影定义的适用范围:作为数量积的几何定义,通常适用于处理几何图形中的向量 问题 (1)图形中出现与所求数量积相关的垂直条件,尤其是垂足确定的情况下(此时便于确定投 影),例如:直角三角形,菱形对角线,三角形的外心(外心到三边投影为三边中点) (2)从模长角度出发,在求数量积的范围中,如果所求数量积中的向量中有一个模长是定值, 则可以考虑利用投影,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寻找投影最大最小的问题 二、典型例题: 例 1:已知向量 满足 ,且 ,则 在 方向上的投影为( ) A.3 B. . C. D. 思 路 : 考 虑 在 上 的 投 影 为 , 所 以 只 需 求 出 即 可 。 由 可 得 : ,所以 。进而 答案:C 小炼有话说:本题主要应用投影的计算公式,注意在哪个向量投影,便用数量积除以该向量 的模长 例 2:如图,在 中, , 是边 上的高,则 ,a b  cosa b a b       cosa b a b        cosa b b a       ,a b  a ba b b          a b   a b a b a b b        ,a b  3, 2 3a b    a a b    b a 3 3 3 2 3 3 2 b a a b b    a b  a a b      2 0a a b a a b           9a b    9 3 3 22 3 a b b        ABC 4, 30AB BC ABC     AD BC AD AC  - 3 - 的值等于( ) A.0 B.4 C.8 D. 思路:由图中垂直可得: 在 上的投影为 ,所以 ,只需求出 的高即可。由已知可得 ,所以 答案:B 例 3 : 两 个 半 径 分 别 为 的 圆 , 公 共 弦 长 为 3 , 如 图 所 示 , 则 __________. 思路: 为两个圆的公共弦,从而圆心 到弦 的投影为 的中点,进而 在 上的投影能够确定,所以考虑计 算 和 时可利用向量的投影定义。 解:取 中点 ,连结 ,由圆的性质可得: 例 4:如图, 为 的外心, 为钝角, 是边 的中点,则 的值为( ) A. 4    B.       C.       D. 思路:外心 在 上的投影恰好为它们的中点,分别设为 , 所 以 在 上 的 投 影 为 ,而 恰 好 为 中 点 ,故考 虑 , 所 以 答案:B 小炼有话说:题目中遇到外心时,要注意外心的性质,即到各边的投影为各边的中点,进而 在求数量积时可联想到投影法。 例 5 :若过点 的直线 与 相交于 4 AC AD AD 2 AD AC AD    ABC sin 2AD AB ABC   2 4AD AC AD     1 2,r r ,M N AB AM AB AN AB       AB ,M N AB AB ,AM AN  AB AM AB  AN AB  AB T ,MT NT ,MT AB NT AB  21 9 2 2AM AB AT AB AB          21 9 2 2AN AB AT AB AB          9AM AB AN AB        O ABC 4, 2,AB AC BAC   M BC AM AO  5 6 7 O ,AB AC ,P Q AO ,AB AC 1 1,2 2AP AB AQ AC     M BC  1 2AM AB AC        2 21 1 1 1 1+ 52 2 2 2 2AM AO AB AC AO AB AO AC AO AB A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P l 2 2: 4O x y  - 4 - 两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思路:本题中因为 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不易用数量积定义求解,可考虑利用投影,即 过 作直线 的垂线, 垂足为 ,通过旋转 可发现,当 时, , 位于其他位置时, 点 始 终 位 于 的 反 向 延 长 线 上 , , 故 , 故 ,下面寻找最小值,即 的最大值,可得当 在 上的投影与 重合 时 , 最 大 , 即 为 , 此 时 直 线 即 为 直 线 。 所 以 。进而 的范围是 答案: 例 6:已知 ,且 的夹角为 ,点 是 的外接圆上优弧 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思路:题中 的模长为定值,考虑 即为 乘以 在 上的投影,从而 的最大值只需寻找投影的大小,观 察 图 形 可 得 只 有 当 与 同 向 时 , 投 影 最 大 。 即 ,只需计算 的模长即可 解:当 与 同向时, 在 上的投影最大 在 中, 即 ,A B OA OB  ,OA OB  B OA D AB OB OA  0OA OB   AB D OA OA OB OA OD     0OA OB    max 0OA OB   DO B OA C DA AC OP AB   2 min 4OA OB OA OD OA OC r            OA OB   4,0  4,0 1, 3OA OB   ,OA OB  150 C AOB AB OA OC  OA OA OC  OA OC OA OA OC  MC OA  max OA OC OA OD      OD MC OA OC OA  max OA OC OA OD       AOB 2 2 2 2 cos 7AB OA OB OA OB AOB    7AB  72 2 71sin 2 ABR AOB    7R  1 1 72 2OD ON ND OA R       - 5 - 答案: 例 7:如图,菱形 的边长为 为 中点,若 为菱形内任意一点(含 边界),则 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思路:在所给菱形中 方向大小确定,在求数量 积时可想到投影定义,即 乘以 在 上的投影,所以 的最大值只需要寻 找 在 上的投影的最大值即可,而 点也确定,所以只需在菱形内部和边界寻找在 投 影 距 离 最 远 的 , 结 合 图 像 可 发 现 的 投 影 距 离 最 远 , 所 以 ,再由 表示后进行数量积运算即可 解: 答案:9 小炼有话说: (1)从例 7 也可以看出投影计算数量积的一个妙用,即在求数量积最值时,如果其中一个向 量位置确定,那么只需看另一向量在该向量处的投影即可,这种方法往往能够迅速找到取得 最值的情况 (2)在找到取到最值的 点位置后,发现利用投影计算数量积并不方便(投影, 不便 于计算),则要灵活利用其他方法把数量积计算出来(寻求基底,建系等)。正所谓:寻找最 值用投影,而计算时却有更多方法供选择。 例 8:如图,在等腰直角 中, ,点 分别是 的中点, 点  max 1 72OA OC OA OD         1 72  ABCD 2, 60 ,A M   DC N AM AN  3 2 3 6 9 AM AM AN AM AM AN  AN AM A AM A C A  max AM AN AM AC      ,AD DC         max 1 2AM AN AM AC AD DM AD DC AD DC AD D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 3 92 2AD DC AD DC        N AM ABC 2AC BC  ,M N ,AB BC P - 6 - 是 内(包括边界)任一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思路:因为 点为 内任一点,所以很难用定义表示出 ,考虑利用投影定义。 由 长为定值,可得 为 乘以 在 上的投影,所以只需找到投影的范 围即可。如图,过 作 的垂线,则 点的投影为 ,当 在 点时, 在 上 的投影最大且为线段 的长,当 在 点时, 在 上的投影最小,为 ,分 别计算相关模长即可。在图中有条件可得: ,所以可 得: ,则 ,所以 ,由 , 为中点可得: 为 中点,从而 在 方向上的投影分别为 ,由 即可求得 的范围为 答案: 例 9 : 已 知 为 直 角 三 角 形 的 外 接 圆 , 是 斜 边 上 的 高 , 且 , ,点 为线段 的中点, 若 是 中 绕 圆 心 运 动 的 一 条 直 径 , 则 _________ 思路:本题的难点在于 是一条运动的直径,所以很难直接用定 义求解。考虑到 为直径,所以延长 交圆 于 ,即可得 , 则 在 上 的 投 影 向 量 为 。 所 求 ,而由 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从而 。考虑与已知条件联系求出直径 上的各段 线段长度。由射影定理可得: ,且 ,所以解得 , 再 由 为 的 中 点 可 得 , 所 以 ,进而 ABC AN MP  P ABC AN MP  AN AN MP  AN MP AN M AN M F P B MP AN FE P A MP AN AF 5, 1AN CN BN   BE AE Rt ACN Rt BEN   5= 5 AN NE NECN BN  6 55AE AN NE   FM BE∥ M F AE ,MB MA  AN 3 35, 55 5 5,AN  AN MP   3,3  3,3 M ABC OB AC 6, 2 2AC OB  AO OC P OA DE M M PD PE   DE DE EP M Q DQ QE PD PE PQ PD PE PE PQ     PE PQ PE PQ AP PC   AC 2 8AO CO OB   6AO CO AC   2, 4AO OC  P OA 1, 5AP PC  5PE PQ AP PC    5PD PE PE PQ       M CA O B P D E M CA O B P D E Q - 7 - P A BC I D F E 答案: 例 10 : 已 知 为 线 段 上 一 点 , 为 直 线 外 一 点 , 为 上 一 点 , 满 足 , , , 且 ,则 的值为( ) A. B. C. D. 思 路 : 从 条 件 上 判 断 很 难 用 代 数 方 式 求 解 , 所 以 考 虑 作 图 观 察 几 何 特 点 , 则 。由 及所求 可想到投影与数量积的关系, 即 在 上 的 投 影 相 等 , 即 可 得 到 平 分 。 再 分 析 ,且 为 的单位向量,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和向量平分 , 而 与和向量共线,从而 平分 ,由此可得 为 的内心,作出内切圆。所求 也可视为 在 上的投影,即 ,由内切圆性质可得: ,所 以 , 且 有 ,可解得 答案:C 小炼有话说:本题用到向量运算中的两个几何意义,从而将表达式与图形特征联系起来:一 个是向量投影的定义;一个是两个模长相等向量(如单位向量)的和平分向量夹角。 三、历年好题精选(数量积三种求法综合) 5 C AB P AB I PC 4PA PB   10PA PB   PA PC PB PC PA PB          0AC APBI BA AC AP                  BI BA BA    2 4 3 5 10PA PB AB     PA PC PB PC PA PB         BI BA BA    PC ,PA PB  PC APB  0AC AP AC APBI BA AI AC AP AC A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C AP AC AP      ,AC AP  PAC AI AI PAC I APB BI BA BA    BI BA BF PD PE AD AF BF BE           4PA PB PD AD BE PE AF BF               10AF BF AB   3BI BA BF BA       P A BC I - 8 - 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中,已知 , ,则 的值是 . 2、已知 的半径为 1,四边形 为其内接正方形, 为 的一条直径, 为正方形 边界上一动点,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3、已知点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的内切圆内(含边界)的一动点,则 的取 值范围是( ) A. B. C. D. 4、已知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个点,且满足 ,则 的最小值 为( ) A. B. C. D. 5 、如图, 是半径为 1 的圆 上两点,且 ,若 点 是圆 上任意一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6 、( 2015 , 福 建 文 ) 设 , 若 ,则实数 的值等于( ) A. B. C. D. 7、(2015,天津)在等腰梯形 中,已知 ,动点 和 分别在线段 和 上, 且, 则 的最小值为 ____ 答案: 8 、( 2015 , 山 东 ) 已 知 菱 形 的 边 长 为 ,则 ( ) A. B. C. D. ABCD 8, 5AB AD  3 , 2CP PD AP BP      AB AD  O ABCD EF O M ABCD ME MF  M ABCD MA MB   0,1  2,1  3,1  4,1 , ,P M N PM PN  PM PN  1 4 1 2 3 4 1 ,A B O 3AOB   C O OA BC     1,2 , 1,1 ,a b c a kb        b c  k 3 2 5 3 5 3 3 2 ABCD / / , 2, 1, 60AB DC AB BC ABC     E F BC DC 1, ,9BE BC DF DC      AE AF  29 18 ABCD , 60a ABC   BD CD   23 2 a 23 4 a 23 4 a 23 2 a BA D C E F O A B C - 9 - 9、(2015,福建)已知 ,若 点是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 ,则 的最大值等于( ) A. B. C. D. 10、(2016,无锡联考)如图,已知正方形 的边长为 2,点 为 的中点.以 为 圆心, 为半径,作弧交 于点 .若 为劣弧 上的动点,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1 、(2016 ,南京金陵中学期中)如图,梯形 中, ∥ ,若 , 则 _______ 12、已知圆 的直径为 ,点 是圆周上异于 的一点,且 ,若点 是圆 所在平面内 一点,且 ,则 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13、如图,在半径为 1 的扇形 中, 为弧上的动点, 与 交于点 , 则 最小值是__________ 14、如图,已知圆 ,四边形 为圆 的内接正方形, 分别为边 的中点,当正方形 绕 圆心转动时,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 ,AB AC AB AC tt      P ABC 4AB ACAP AB AC       PB PC  13 15 19 21 ABCD E AB A AE AD F P EF PC PD  ABCD AB , 6, 2CD AB AD DC   12AC BD    AD BC   O BC A ,B C 1AB AC  P O 9AB ACAP AB AC       PB PC  2 3 9 76 81 AOB 60 ,AOB C   AB OC P OP BP     2 2: 4 4 4M x y    ABCD M ,E F ,AB AD ABCD M ME OF  8 2,8 2    8,8  4,4 4 2,4 2   F EA C B o M x y D - 10 - 15、在直角梯形 中, , ,且 , 是 的中点,且 ,则 的值为( ) A. B. C. D. 16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中, ,点 在 边上,且 ,则 ( ) A. B. C. D. ABCD AB CD∥ 2BAD   1 12AB AD CD   M AB 2BN ND  CM AN  5 4 5 4 7 6 7 6 ABCD 2, 1, 3AB AD A     M AB 1 3AM AB DM DB   3 2 3 2 1 1 - 11 - 习题答案: 1、答案: 解析: , , 所以 , 即 ,解得 . 2、答案: 解析:以 为坐标轴建系,则 ,设 ,所以 的最小值只需找到 的最小值 即正方形边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数形结合可得: 3、答案:C 解析:考虑如图建立坐标系,可得: ,内切圆方程为: ,故 设 ,则 设 ,可得 , 再由 可得: ,所以 4、答案:B 解析:设 ,则由 可得: 22 1 4AP AD DP AD AB        3 3 4 4BP BC CP BC CD AD AB            1 3( ) ( )4 4AP BP AD AB AD AB          2 21 3 2 16AD AD AB AB       1 32 25 642 16AD AB      22AD AB   1 2 EF    1,0 , 1,0E F  ,M x y    1 . , 1 .ME x y MF x y         2 2 1ME MF x y      ME MF  2 2x y  2 2 min 1 2x y   min 1 2ME MF        1, 1 , 1, 1A B   2 2 1x y     cos , sin , 0,2 ,0 1M r r r         1 cos , 1 sin , 1 cos , 1 sinMA r r MB r r              22 2 2cos 1 1 sin 2 sinMA MB r r r r            22 sinf r r     2 22 , 2f r r r r      0 1r     2 22 1,0 , 2 0,3r r r r      1,3MA MB       1,0 cos ,sinP M   PM PN   cos , sinN   - 12 - ,其中 当 时,可得 5、答案: 解 析 : 方 法 一 : 以 为 原 点 , 为 轴 建 系 , 则 , 设 ,则 。所以 方法二:考虑 在 上的投影为 中点 ,利用数量积投影定义数形结合可知 取最大值时, 与 重合;当 取最小值时, 在 反向延长线与圆 的交点处, 经计算可得: 6、答案:A 解析:由已知可得: ,因为 ,所以 7、答案: 解析:因为 , , ,    cos 1,sin , cos 1, sinPM PN          0      2 2 2 2 1 1cos 1 sin 2cos 2cos 2 cos 2 2PM PN                    1cos 2   min 1 2PM PN     3 1,2 2     O OA x   1 31,0 , ,2 2OA B        cos ,sinC   1 3cos ,sin2 2BC          1 3 1cos ,2 2 2OA BC            B OA OA M OA BC  C A OA BC  C OA O 3 1,2 2OA BC          1, 2c k k   b c  31 2 0 2b c k k k          29 18 1 ,9DF DC  1 2DC AB  1 1 9 1 9 9 9 18CF DF DC DC DC DC AB                   AE AB BE AB BC        1 9 1 9 18 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 9 1 9 1 9118 18 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19 94 2 1 cos12018 18             2 1 17 2 1 17 2929 2 18 9 2 18 18         - 13 - 当且仅当 即 时 的最小值为 . 8、答案:D 解析: 9、答案:A 解析:以 为坐标原点,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 为单位 向 量 , 坐 标 为 , , 则 所 以 , 因 为 ,所以 10、答案: 解 析 : 可 依 正 方 形 以 为 坐 标 轴 建 系 , 则 , 其 中 , , , 其中 ,所以当 时, 取到最小值,为 11、答案:0 解析:依题意可得: 2 1 9 2   2 3  AE AF  29 18     2 2 23cos120 2BD CD AD AB AB AB AD AB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A  1,0 , 0,B C tt      ,AB AC AB AC        1,0 , 0,1    1,4 1,4AP P   1 1, 4 , 1, 4PB PC tt            1 11 4 16 17 4PB PC t tt t               1 14 2 4 4t tt t    17 4 13PB PC     5 2 5 ,AB AD  cos ,sinP   0, 2          0,2 , 2,2D C    2 cos ,2 sin , cos ,2 sinPC PD               2cos 2 cos 2 sin 5 2cos 4sin 5 2 5sinPC PD                     1tan , 0,2 4        2    PC PD  5 2 5 1 3DC AB       1 3AC BD AD DC AD AB AD AB AD AB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1 123 3AD AB AD AB         6AB AD    x y B C A P - 14 - 12、答案:C 解析:因为 为直径,所以可知 ,设 ,则 ,以 为原点, 所在直线为轴建系,可得 ,且 为 的单位向量, 则坐标分别为 ,所以 ,即 , 可 得 到 , 则 , 由 可得 13、答案: 解析:点 在 上的投影为 中点 ,故考虑使用投影计算数量积的最值。可知 在线 段 上 时 , , 设 , 则 ,所以 的最小值为 14、答案:B 解析: 设 ,其中 ,则由 可得: 15、答案:D   22 2 03 3AD BC AD BA AD DC AD AB AD AB AD 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C AB AC AB t  1 0AC tt  A ,AB AC   1,0 , 0,B t C t      ,AB AC AB AC     ,AB AC     1,0 , 0,1      9 1,0 9 0,1 1,9AB ACAP AB AC           1,9P   11, 9 , 1, 9PB t PC t            982PB PC t t          9 92 6t tt t    76PB PC   1 16 O AB AB M P BM 0OP BP   10 2BP x x      21 1 1 2 4 16OP BP MP BP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OP BP  1 16    1 1 1,2 2 2OF OA OD ME DA OA OD            2 21 4ME OF OA OD        4 2cos ,4 2sinA     0,2  2DMA    4 2cos ,4 2sin 4 2sin ,4 2cos2 2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1 4 2cos 4 2sin 4 2sin 4 2cos4ME OF                   8cos 8,8   - 15 - 解析:如图可依直角建立坐标系,则 ,所以 ,由 可知 ,所以 ,所以 16、答案:D 解析:可知 , 由已知可得: ,代入可得:      2,0 , 0,1 , 1,1C A B 1 ,12M      2BN ND  1 1,3 3N      3 1 2,1 , ,2 3 3CM AN               7 6CM AN    1 3DM DA AM DA AB        DB DA DB      2 21 4 1 3 3 3DM DB DA AB DA AB DA DA AB AB                       2cos 13DA AB DA AB         1DM DB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