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届高三数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0届高三数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1 江苏省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模拟试题 第 I 卷(必做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中全部内容。 一、填空题 1.已知集合  1,3,2 1A m   ,集合  23,B m ,若 B A ,则实数 m  _______ 2.已知复数 ( 2 )(1 )a i i  为纯虚数,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实数 a 的值是________. 3.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若输入的 n 是 30,则输出的变量 S 的值是______. 4.函数   2 1 3 4 lg xy x x   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 5.在某次数学测验中,5 位学生的成绩如下:78、85 、 a 、82 、69 ,他们的平均成绩为80 ,则他们成 绩的方差等于________. 6.某校开设 5 门不同的选修课程,其中 3 门理科类和 2 门文科类,某同学从中任选 2 门课程学习,则该同 学“选到文科类选修课程”的概率为______.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点 A 是抛物线 2 4y x 与双曲线   2 2 2 1 04 x y bb    的一个交点.若抛物 线的焦点为 F ,且 5FA  ,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 8.设{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n 为其前 n 项和,已知 a2a4=1,S3=7,则 S5=____________. 9.已知 P , A , B ,C 是球O 的球面上的四点, PA , PB , PC 两两垂直, PA PB PC  ,且三棱锥 2 P ABC 的体积为 4 3 ,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 10.若点 P 是曲线 2 lny x x  上任意一点,则点 P 到直线 2y x 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11.已知 , , ,a b c d R 且满足 3 3 2 a lna d b c    1,则 2 2( ) ( )a c b d   的最小值为_____. 12.已知 C 是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且 C 是线段 PQ 的中点,若 AB=5,PQ=1,PQ  与 AB  的夹角为120, 则 AP BQ   ________. 13.已知 是第二象限角,且 4sin 5   ,则 tan 2 4      的值为______. 14.已知函数 1 , 0 ( ) 1 , 0 x xxf x x xx        ,若函数 ( ) | ( ) |g x f x x m   恰好有 2 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 m 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 二、解答题 15.在 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sin sin )(sin sin ) sin (sin sin )B C B C A B A    . (1)若 ABC 面积为 3 ,求 ab 的值; (2)若 2 23 c b a  ,求 cos A. 16.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E 为侧棱 PD 的中点,O 为 AC 与 BD 的 交点. (1)求证: / /OE 平面 PBC; (2)若平面 PAD  平面 ABCD, 4AC  , 5AB  , 4sin 5ABC  ,求证: AC PD . 3 17.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过点 31 2      , ,且离心率 1e 2  . (1)求椭圆方程; (2)若直线  l y kx m 0k  : 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 M N, ,且线段 MN 的垂直平分线过定点 1G 08      , ,求 k 的取值范围. 18.两城市 A 和 B 相距 20km ,现计划在两城市外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 AB 上选择一点C 建造垃圾处理场, 其对城市的影响度与所选地点到城市的距离有关,对城 A 和城 B 的总影响度为城 A 和城 B 的影响度之和, 记C 点到城 A 的距离为 xkm ,建在C 处的垃圾处理场对城 A 和城 B 的总影响度为 y ,统计调查表明:垃圾 处理场对城 A 的影响度与所选地点到城 A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比例系数为 4,对城 B 的影响度与所选地 点到城 B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比例系数为 k ,当垃圾处理场建在 AB 的中点时,对城 A 和城 B 的总影响 度为 0.065; (1)将 y 表示成 x 的函数; (2)判断 AB 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建在此处的垃圾处理场对城 A 和城 B 的总影响度最小?若存在,求出该 点到城 A 的距离;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 19.设函数    1 2 2 1xf x e ax a x    (其中 a 为实数). (1)若 0a  ,求  f x 零点的个数; (2)求证:若 1x  不是  f x 的极值点,则  f x 无极值点. 20.给定数列 na ,记该数列前i 项 1 2, , , ia a a 中的最大项为 iA ,该数列后 n i 项 1ia  , 2ia  , ….., na 中的最小项为 ,i i i iB d A B  , ( 1,2,3... 1)i n  . (1)对于数列:3,4,7,1,求出相应的 1d , 2d , 3d ; (2)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若对任意 n N  ,有 2 1(1 ) 3 3n nS a n      ,其中 0  且 1  , ①设 2 3( 1)n nb a    ,判断数列 nb 是否为等比数列; ②若数列 na 对应的 id 满足: 1i id d  对任意的正整数 1,2, 2i n   恒成立,求  的取值范围. 第 II 卷(附加题) 21.已知矩阵 4 0 0 1A      , 1 2 0 5B      ,列向量 X a b      . (1)求矩阵 AB ; (2)若 1 1 5 1B A X       ,求 a ,b 的值. 5 22.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为 6 3 x t y t    (t 为参数),以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 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 23 2 cos 3    . (1)写出曲线 1C 的普通方程和曲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已知点 P 是曲线 2C 上的动点,求点 P 到曲线 1C 的最小距离. 23.已知函数 2( ) 4f x x ax    , ( ) | 1| | 1|g x x x    . (1)当 1a  时,求不等式 ( ) ( )f x g x 的解集; (2)若不等式 ( ) ( )f x g x 的解集包含[–1,1],求 a 的取值范围. 24.设       2 0 1 21 1 1 1 , Nn n nx a a x a x a x n          .已知 1 1023 n i i a    (1)求 n 的值; (2)求 1 n k k ka   的值. 25.口袋中有大小、形状、质地相同的两个白球和三个黑球.现有一抽奖游戏规则如下:抽奖者每次有放 回的从口袋中随机取出一个球,最多取球 2n+1(n N  )次.若取出白球的累计次数达到 n+1 时,则终止取 球且获奖,其它情况均不获奖.记获奖概率为 nP . (1)求 1P ; (2)证明: 1n nP P  . 6 江苏省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模拟试题解析 1.1 【解析】由 B A , 2 1m   ,∴ 2 2 1m m  .解得 1m  , 验证可得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答案为:1. 2.2 【解析】由题,因为    ( 2 )(1 ) 2 2a i i a a i      是纯虚数, 所以 2 0a   ,则 2a  ,故答案为:2 3. 6i  【解析】执行程序框图,有 30n  , 0S  ; 不满足条件 2n  , 30S  , 28n  ; 不满足条件 2n  , 30 28S   , 26n  ; 不满足条件 2n  , 30 28 26S    , 24n  ; … 不满足条件 2n  , 30 28 26 4S      , 2n  ; 不满足条件 2n  , 30 28 26 4 2S       , 0n  ; 满足条件 2n  ,退出循环,输出  15 2 3030 28 26 4 2 2402S         . 4.   , 1 1,1   【解析】   2 1 3 4 lg xy x x    , 2 1 0 3 4 0 x x x      解得 1x  且 1x   即函数   2 1 3 4 lg xy x x    的定义域为   , 1 1,1   , 故答案为:   , 1 1,1   5.38 【解析】 5 位学生的成绩如下:78、85、 a 、82、69,他们的平均成绩为 80, 78 85 82 69 5 80a       ,解得: 86a  , 2 2 2 2 2 21[(78 80) (85 80) (86 80) (82 80) (69 80) ] 385s            , 则他们成绩的方差等于 38.故答案为:38. 7 6. 7 10 【解析】某校开设 5 门不同的选修课程,其中 3 门理科类和 2 门文科类,某同学从中任选 2 门课程学习, 基本事件总数为 2 5 10n C  ,该同学恰好“选到文科类选修课程”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 2 1 1 2 3 2 7m C C C   .∴该同学“选到文科类选修课程”的概率是 7 10 mp n   .故答案为: 7 10 . 7. 2 3 3y x  【解析】设点 A(x,y),因为 5FA  ,所以x-(-1)=5,所以 x=4.所以点 A(4,±4), 由题得 2 2 2 16 16 16 161, 3 , .4 3bb b       所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4 3 23 32 3y x x    .故答案为 2 3 3y x  8. 31 4 【解析】∵{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且 a2a4=1, ∴设{an}的公比为 q,则 q>0,且 2 2 4 3 1a a a  ,即 a3=1. ∵S3=7,∴a1+a2+a3= 2 1 q + 1 q +1=7,即 6q2-q-1=0. 故 q= 1 2 或 q=- 1 3 (舍去),∴a1= 2 1 q =4.∴S5= 514 1 2 11 2           =8(1- 5 1 2 )= 31 4 . 9.12 【解析】三棱锥的体积为 21 1 4 3 2 3V PA PA     ,故 2PA  , 因为 PA , PB , PC 两两垂直, PA PB PC  ,故可把三棱锥补成正方体, 该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为三棱锥外接球的直径, 又体对角线的长度为 2 3 ,故球的表面积为  2 2 3 12S     . 10. 2 【解析】因为点 P 是曲线 2 lny x x  上任意一点,则点 P 到直线 2y x 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过点 P 的切 8 线与直线平行的时候,则 1' 2 1 1y x xx      ,即点(1,1)那么可知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点(1,1) 到直线的距离为 2 11. 9 5 ln2 2 3 e 【解析】因为 3 3 12 a lna d b c    , 所以可将 ( , )P a b , ( , )Q c d 分别看成函数 3lny x x  与 2 3y x  上任意一点,问题转化为曲线上的动点 P 与直线上的动点Q 之间的最小值的平方问题, 设 ( , 3 )M t t lnt 是曲线 3lny x x  的切点,因为 31y x    , 故点 M 处的切斜的斜率 31k t   ,由题意可得 31 2t   ,解得 3t  , 也即当切线与已知直线 2 3y x  平行时,此时切点 (3,3 3ln3)M  到已知直线 2 3y x  的距离最近, 最近距离 6 3 3 3 3 6 3 3 5 5 ln lnd      ,也即 2 2 2 2 29(2 ln3) 9( ) ( ) ln5 5 3 ea c b d      . 12. 3 2  ; 【解析】由 C 是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且 C 是线段 PQ 的中点, 且 PQ  与 AB  的夹角为120,可得 AC BC ,且    CP CQ 则 ( ) ( )AP BQ AC CP BC CQ AC BC AC CQ CP BC CP C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AC CQ CQ BC CP CQ AC CQ CQ CB CP C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C CB CQ CP CQ AB CQ CP CQ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3cos120 cos180 5 ( ) ( 1)2 2 2 2 2AB CQ CP CQ                  . 13. 1 3 【解析】  是第二象限角,且 4sin 5   ,  2 , 2 ,2 k k k Z          , 2 3cos 1 sin 5       , sin 4tan cos 3     ,  2 2tan 42tan tan 2 2 31 tan 2             ,又 , ,2 4 2k k k Z   Î + + Î , 9  θtan 02 > ,解得 tan 22   , tan 1 2 1 12tan 2 4 1 2 31 tan 2               . 14.  ( 1,0) 2 2  【解析】令函数     0g x f x x m    ,得 12 , 0 1( ) 2 , 1 0 1 , 1 x xx m f x x x xx xx               , 结合函数  y f x x  的图象知当  ( 1,0) 2 2m   时, 函数  y f x x  的图象与直线 y m 恰好有 2 个不同的交点,所以  ( 1,0) 2 2m   . 15.【解析】(1)因为 (sin sin )(sin sin ) sin (sin sin )B C B C A B A    ,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得 ( )( ) ( )b c b c a b a    , 化简得 2 2 2a b c ab   , 在 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cos 1 2 2 a b cC ab    ,因为 (0, )C  ,所以 3C  , 又 ABC 面积为 3 ,可得 1 sin 32 ab C  ,所以 ab=4. (2)因为 2 23 c b a 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所以 2 sinC sin 2sin3 B A  ,因为 A B C    ,所以 2 sinC sin( ) 2sin3 A C A   由(1)得 3C  ,所以 2 sin sin 2sin3 3 3A A       , 化简得 3 3 3sin cos2 2 3A A  ,所以 1sin 6 3A      . 10 因为 20 3A   ,所以 6 6 2A      , 所以 2 2 2cos 1 sin6 6 3A A               , 所以 cos cos cos cos sin sin6 6 6 6 6 6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3 1 1 2 6 1 3 2 3 2 6      16.【解析】(1)因为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O 为 AC 与 BD 的交点, 所以 O 为 BD 的中点.又因为 E 为侧棱 PD 的中点,所以 / /OE PB . 又因为 PB  平面 PBC ,OE  平面 PBC ,所以 / /OE 平面 PBC . (2)在 ABC 中,因为 4AC  , 5AB  , 4sin 5ABC  , 由正弦定理 sin sin AC AB ABC ACB   ,可得 45sin 5sin 14 ABCAB AAC CB      , 所以 90ACB  ,即 AC BC . 又因为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 /AD BC ,所以 AC AD . 又因为平面 PAD  平面 ABCD , 平面 PAD 平面 ABCD AD , AC  平面 ABCD ,所以 AC  平面 PAD . 又因为 PD  平面 PAD ,所以 AC PD . 17.【解析】(1) 椭圆的离心率 1e 2  , 2 2 1 31 4 4 b a     ,即 2 24 3b a ;① 又椭圆过点 31, 2      ,∴ 2 2 1 9 14a b   ,② 由①②得 2 4a  , 2 3b  ,∴椭圆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 2 2 14 3 y kx m x y     消去 y 整理得 2 2 23 4 8 4 12 0k x mkx m     , 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   2 2 2 264 4 3 4 4 12 0m k k m      , 整理得 2 24 3m k  ……(1),设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弦 MN 的中点 A 0 0,x y , 11 则 2 1 2 1 22 2 8 4 12,3 4 3 4 mk mx x x xk k      ,∴ 0 2 4 ,3 4 mkx k    ∴ 2 0 0 2 2 4 3 3 4 3 4 mk my kx m mk k        , ∴点 A 的坐标为 2 2 4 3,3 4 3 4 mk m k k      , ∴直线 AG 的斜率为 2 2 2 3 243 4 4 1 32 3 4 3 4 8 AG m mkk mk mk k k       , 又直线 AG 和直线 MN 垂直,∴ 2 24 · 132 3 4 m kmk k     ,∴ 23 4 8 km k   , 将上式代入(1)式,可得 22 23 4 4 38 k kk       ,整理得 2 1 20k  , 解得 5 5 10 10k k  或 .∴实数 k 的取值范围为 5 5, ,10 10                  . 18.【解析】(1)由题意得  2 2 4 0 20400 ky xx x     , 又 当 10 2x  时, 0.065y  , 9k  ,  2 2 4 9 0 20400y xx x     . (2)     2 2 2 4 2 5 3204 9 0 20400 400 x y xx x x x         , 令  2 320 320,720t x   ,则 5 1 230400 161040 y t t        , 当且仅当 480t  ,即 4 10x  时,等号成立, 弧 AB 上存在一点,使建在此处的垃圾处理场对城 A 和城 B 的总影响度最小. 19.【解析】(1)由题意得        1 12 2 1 1 2 1x xf x e ax a e a x          ,所以  1 0f   , 又   1 2xf x e a   ,且 0a  ,所以   0f x  恒成立,从而函数  y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 12 所以当  ,1x  时,   0f x  ;当  1,x  时,   0f x  . 则函数  y f x 在 ,1 上单调递减,在 1, 上单调递增, 因为  1 0f a   ,   10 0f e   ,函数  y f x 在 ( ,1] 上单调递减且图象连续不断, 所以函数  y f x 在 ,1 上恰有1个零点, 因为  1 0f a   ,  2 2 0f e   ,函数  y f x 在 1, 上单调递增且图象连续不断, 所以函数  y f x 在 1, 上恰有1个零点, 综上所述,当 0a  时,函数  y f x 有 2 个零点; (2)由(1)知,当 0a  时,函数  y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 又  1 0f   ,当 1x  时,   0f x  ;当 1x  时,   0f x  . 所以, 1x  是函数  y f x 的极小值点. 同理当 0a  时, 1x  也是函数  y f x 的极小值点. 当 0a  时,由   1 2 0xf x e a    得  1 ln 2x a   ,且  y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  1 ln 2x a   时,   0f x  ;当  1 ln 2x a   时,   0f x  , 从而函数  y f x 在   ,1 ln 2a   上单调递减;在   1 ln 2 ,a   上单调递增. 若  1 ln 2 1a   ,即 1 02 a   ,则当   1 ln 2 ,1x a   时,   0f x  ,当  1,x  时,   0f x  , 则 1x  是函数  y f x 的极值点; 同理若  1 ln 2 1a   ,即 1 2a   ,则 1x  也是函数  y f x 的极值点; 若  1 ln 2 1a   ,即 1 2a   ,   0f x  ,则函数  y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此时 1x  不是函数  y f x 的极值点. 综上可知,若 1x  不是函数  y f x 的极值点,则 1 2a   ,函数  y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从而函数  y f x 无极值点. 20.【解析】(1) 1 3A  , 1 1B  , 1 2d  ; 2 4A  , 2 1B  , 2 3d  ; 3 7A  , 3 1B  , 3 6d  . 13 (2)①当 1n  时, 1 1(1 ) 1a a     ,所以 1 1a  ; 当 2n  时,由 2 1(1 ) 3 3n nS a n      ,则 1 1 2 1(1 ) ( 1)3 3n nS a n        , 两式相减得 1 2(1 ) 3n nna a a        ,即 1 2 3n na a   , 所以 1 1 1 2 2 2 3 3( 1) 3( 1)n n n nb a a b                 . 因为 1 1 2 3 1 3( 1) 3( 1)b a        , 所以当 1 3   时, 1 3 1 03( 1)b     ,故 0nb  , 所以数列 nb 满足 1 ( 2)n n b nb     , 即数列 nb 是以 3 1 3( 1)     为首项, 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当 1 3   时, 1 3 1 03( 1)b     ,故 0nb  ,数列 nb 不是等比数列. ②由①知,当 1 3   时, 13 1 2 3( 1) 3( 1) n na        ; 当 1 3   时, 2 3( 1)na    . 又    1 2 1 2max , , , min , , ,i i i i nd a a a a a a     ,    1 1 2 1 2 3max , , , min , , ,i i i i nd a a a a a a       , 由于    1 2 2 3min , , , min , , ,i i n i i na a a a a a      , 所以由 1i id d  ,可得,    1 2 1 2 1max , , , max , , ,i ia a a a a a   . 所以  1 2 1 1max , , , i ia a a a  对任意的正整数 1,2,3, , 2i n   恒成立, 即数列 na 的前 1n  项单调递增是题设成立的必要条件,易知 1 3   . 因为 1i i id a a   , 1 1 2i i id a a    , 14 所以  1 2 1 2 1 2 1 3 1 3 12 1 2 ( 1)3( 1) 3( 1) i i i i i iid d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 1  时,由 1n na a  ,得 3 1 03( 1)     ,解得 1  , 此时 1 0i id d   ,不符合 1i id d  ,舍去; 当 0 1  ,由 1n na a  ,得 3 1 03( 1)     ,解得 1 13   , 此时 1 0i id d   ,符合 1i id d  . 综上所述,  的取值范围是 1 ,13      . 21.【解析】(1) 4 0 1 2 4 8 0 1 0 5 0 5AB                  ; (2)由 1 1 5 1B A X       ,解得 5 1X AB      4 8 5 28 0 5 1 5                  , 又因为 aX b      ,所以 28a  , 5b  . 22.【解析】(1)消去参数t 得到 3 6y x  ,故曲线 1C 的普通方程为 3 6 0x y   2 2 23 2 cos 3    ,由 x cos y sin        ,得到  2 2 23 2 3x y x   , 即 2 2 13 x y  ,故曲线 2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13 x y  (2)设点 P 的坐标为 3cos ,sin  , 点 P 到曲线 1C 的距离 3cos 2 sin 6d     10cos 6 2     所以,当  cos 1    时, d 的值最小,所以点 P 到曲线 1C 的最小距离为 6 10 2  . 23.【解析】(1)当 1a  时,不等式    f x g x 等价于 2 1 1 4 0x x x x       .① 15 当 1x   时,①式化为 2 3 4 0x x   ,无解; 当 1 1x   时,①式化为 2 2 0x x   ,从而 1 1x   ; 当 1x  时,①式化为 2 4 0x x   ,从而 1 171 2x    . 所以    f x g x 的解集为 1 17{ | 1 }2x x     . (2)当  1,1x  时,   2g x  . 所以    f x g x 的解集包含 1,1 ,等价于当  1,1x  时   2f x  . 又  f x 在 1,1 的最小值必为  1f  与  1f 之一,所以  1 2f   且  1 2f  ,得 1 1a   . 所以 a 的取值范围为 1,1 . 24.【解析】(1)令 1x  得, 0 2na  ;令 0x  得, 0 1 2 1na a a a    所以 1 2 1 2 1023n na a a      ,则 10n  . (2)对 2 0 1 2(1 ) (1 ) (1 ) (1 )n n nx a a x a x a x        两边求导得 1 1 1 2(1 ) 2 (1 ) (1 )n n nn x a a x na x        令 0x  , 10n  得 1 10 n k k ka    25.【解析】(1)根据题意,每次取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为 2 5 ,取出的球是黑球的概率为 3 5 , 所以 1 2 1 2 2 2 2 3 44( )5 5 5 5 125P C      ; (2)证明:累计取出白球次数是   1n 的情况有: 前 n 次取出 n 次白球,第 n +1 次取出的是白球,概率为 12( )5 n n nC  前 n+1 次取出 n 次白球,第 n +2 次取出的是白球,概率为 1 1 2 3( )5 5 n n nC     LLLL 前 2n﹣1 次取出 n 次白球,第 2n 次取出的是白球,概率为 1 1 2 1 2 3( ) ( )5 5 n n n nC      前 2n 次取出 n 次白球,第 2n +1 次取出的是白球,概率为 1 2 2 3( ) ( )5 5 n n n nC   16 则 1 1 1 1 1 2 1 2 2 3 2 3( ) ( ) ( ) ( )5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P C C C               1 1 0 1 1 1 2 1 2 1 2 2 3 2 3 3 3( ) ( ) ( ) [ ( ) ( ) ]5 5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C                因此 2 0 1 1 1 1 1 2 2 1 2 2 2 3 3 3( ) [ ( ) ( )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P P C C C C                 1 0 1 1 1 1 2 1 2 2 3 3 3( ) [ ( ) ( )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            1 0 1 1 1 1 2 2 1 2 2 2 3 3 3( ) {[ ( ) ( )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              0 1 +1 +1 +2 2 2 +1 2 +1 2 +2 3 3 3 3[ ( ) ( ) + ( )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C         则 1 1 1 1 1 2 1 2 2 2 1 2 2 2 3 3 3( ) [ ( ) ( ) ( )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 nP P C C C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2 2 2 1 2 2 2 3 3( ) ( ) ( )5 5 5 n n n n n n n nC C C          1 1 1 1 2 1 2 2 2 3 3( ) ( ) ( )5 5 5 n n n n n nC C        因为 1 1 1 1 1 2 1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3 3 2 3 1( )5 5 5 5 5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C C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 1 1 2 1 2 3 1( ) ( ) ( ) 05 5 5 n n n n n nP P C         ,因此 1n nP P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