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省三亚四中高考模拟数学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海南省三亚四中高考模拟数学文

2016 年海南省三亚四中高考模拟数学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 A={x||x|≤1},集合 B=Z,则 A∩B=( ) A.{0} B.{x|-1≤x≤1} C.{-1,0,1} D. 解析:集合 A={x||x|≤1}={x|-1≤x≤1},集合 B=Z, 则 A∩B={-1,0,1}. 答案:C. 2. 设 i 是虚数单位,复数 z=1+ 1 1 i i   在复平面上所表示的点为(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解析:复数 z=1+ = 2 1 i =1-i. z 所对应的点为(1,-1),在第四象限. 答案:D. 3. 已知向量 a =(m,-2),b =(4,-2m),条件 p: a ∥ ,条件 q:m=2,则 p 是 q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析:若 a∥b,则-2m2+8=0,解得:m=±2, ∴P:m=±2,而 q:m=2,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答案:B. 4. 函数 f(x)= 1 2 cos2x+ 3 sinxcosx 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A.( 3  ,0) B.( 6  ,0) C.(- 6  ,0) D.(- 12  ,0) 解析:∵f(x)= 1 2 cos2x+ 3 sinxcosx= 1 2 cos2x+ 3 2 sin2x=sin(2x+ ), ∴由 2x+ =kπ,k∈Z 可解得:x= 2 k  - ,k∈Z,故有,当 k=0 时,x=- . ∴函数 f(x)= 1 2 cos2x+ sinxcosx 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0). 答案:D. 5. 定义运算“*”为:a*b= 0 20ab ab a a    , < , ,若函数 f(x)=(x+1)*x,则该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 A. B. C. D. 解析:由题意, f(x)=(x+1)*x=   1 11 21xx xxx x         , < , , 由题意作出其函数图象如下, 答案:D. 6.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3 2 +2)π B.( 3 3 +4)π C.( 3 6 +2)π D.( +2)ππ 解析:该几何体为圆柱与半个圆锥组成, 其中圆柱的体积为π×12×2=2π, 半个圆锥的体积为 1 2 × 1 3 ×π×12× 221 = π; 故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2)π. 答案:C. 7.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结果是( ) A.6 B.8 C.10 D.15 解析:第一次运行,i=2,满足条件 i<5,s=1+2=3,i=3, 第二次运行,i=3,满足条件 i<5,s=3+3=6,i=4, 第三次运行,i=4,满足条件 i<5,s=6+4=10,i=5, 此时不满足条件 i<5,程序终止,输出 s=10. 答案:C. 8. 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 A,B 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 A,B 不共线的 一点 C,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ABC 的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 a,b,c): ①测量 A,C,b ②测量 a,b,C ③测量 A,B,a 则一定能确定 A,B 间距离的所有方案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解析:对于①,利用内角和定理先求出 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 bc sinB sinC = 解出 c, 对于②,直接利用余弦定理 cosC= 222 2 a b c ab  即可解出 c, 对于③,先利用内角和定理求出 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 c. 答案:A. 9. 已知 a>0,x,y 满足约束条件   1 3 3 x xy yax      ,若 z=2x+y 的最小值为 3 2 ,则 a=( ) A. 1 4 B. 1 2 C.1 D.2 解析: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阴影部分) 由 z=2x+y,得 y=-2x+z, 平移直线 y=-2x+z,由图象可知当直线 y=-2x+z 经过点 A 时,直线 y=-2x+z 的截距最小,此 时 z 最小. 由 32 2 1 xy x  = = ,解得 1 1 2 x y     = = , 即 A(1,- 1 2 ), ∵点 A 也在直线 y=a(x-3)上, ∴- =a(1-3)=-2a, 解得 a= 1 4 . 答案:A. 10. 已知点 An(n,an)(n∈N*)都在函数 f(x)=logax(a>0 且 a≠1)的图象上,则 a2+a10 与 2a6 的大小关系为( ) A.a2+a10>2a6 B.a2+a10<2a6 C.a2+a10=2a6 D.a2+a10 与 2a6 的大小与 a 有关 解析:∵点 An(n,an)(n∈N*)都在函数 f(x)=logax(a>0 且 a≠1)的图象上, ∴an=logan, ∴a2+a10=loga2+loga10=loga20, 2a6=2loga6=loga36, 当 0<a<1 时,loga36<loga20,即 a2+a10>2a6, 当 a>1 时,loga36>loga20,即 a2+a10<2a6, 故 a2+a10 与 2a6 的大小与 a 有关. 答案:D 11. 若函数 f(x)=2x3-3mx2+6x 在区间(2,+∞)上为增函数,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A.(-∞,2) B.(-∞,2] C.(-∞, 5 2 ) D.(-∞, ] 解析:f′(x)=6x2-6mx+6; 由已知条件知 x∈(2,+∞)时,f′(x)≥0 恒成立; 设 g(x)=6x2-6mx+6,则 g(x)≥0 在(2,+∞)上恒成立; ∴(1)若△=36(m2-4)≤0,即-2≤m≤2,满足 g(x)≥0 在(2,+∞)上恒成立; (2)若△=36(m2-4)>0,即 m<-2,或 m>2,则需:   2 2 30 1 2 20 m gm    < = ; 解得 m< 5 2 ; ∴m<-2,或 2<m≤ ; ∴综上得 m≤ ; ∴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D. 12. P 为双曲线 22 19 16 xy的右支上一点,M,N 分别是(x+5)2+y2=4 圆和(x-5)2+y2=1 上的 点,则|PM|-|PN|的最大值为( ) A.8 B.9 C.10 D.7 解析:双曲线 22 1916 xy,如图: ∵a=3,b=4,c=5, ∴F1(-5,0),F2(5,0), ∵|PF1|-|PF2|=2a=6, ∴|MP|≤|PF1|+|MF1|,|PN|≥|PF2|-|NF2|, ∴-|PN|≤-|PF2|+|NF2|, 所以,|PM|-|PN|≤|PF1|+|MF1|-|PF2|+|NF2| =6+1+2 =9. 答案: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 13. 高三某学习小组对两个相关变量收集到 6 组数据如下表: 由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直线方程 ˆy =0.82x+11.3,发现表中有两个数据模糊不清,则这两个 数据的和是_____. 解析:由表中数据得: x =35, y = 1 6 (151+m+n), 由于由最小二乘法求得回归方程 ˆy =0.82x+11.3, 将 =35, = (151+m+n),代入回归直线方程, 得 m+n=89. 答案:89 14. 直三棱柱 ABC-A1B1C1 的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AB=3,AC=4,AA1=2 6 ,∠BAC=90°,则 球的表面积_____. 解析:如图,由于∠BAC=90°,连接上下底面外心 PQ,O 为 PQ 的中点,OP⊥平面 ABC,则 球的半径为 OB, 由题意,AB=3,AC=4,∠BAC=90°,所以 BC=5, 因为 AA1=2 ,所以 OP= , 所以 OB= 25 76 42 所以球的表面积为:4π×OB2=49π. 答案:49π. 15. 设抛物线 x2=4y 的焦点为 F,经过点 P(1,4)的直线 l 与抛物线相交于 A、B 两点,且点 P 恰为 AB 的中点,则| AF |+| BF |=_____. 解析:| |+| |=AE+BD=2Pd 抛物线 x2=4y 故,准线方程为 y=-1 故点 P 到准线的距离是 5, 所以,| AF |+| BF |=AE+BD=2Pd=10 答案:10. 16. 观察下列等式: (1+1)=2×1 (2+1)(2+2)=22×1×3 (3+1)(3+2)(3+3)=23×1×3×5 … 照此规律,第 n 个等式可为_____. 解析:题目中给出的前三个等式的特点是第一个等式的左边仅含一项,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含 有两项相乘,第三个等式的左边含有三项相乘,由此归纳第 n 个等式的左边含有 n 项相乘, 由括号内数的特点归纳第 n 个等式的左边应为: (n+1)(n+2)(n+3)…(n+n), 每个等式的右边都是 2 的几次幂乘以从 1 开始几个相邻奇数乘积的形式,且 2 的指数与奇数 的个数等于左边的括号数, 由此可知第 n 个等式的右边为 2n·1·3·5…(2n-1). 所以第 n 个等式可为(n+1)(n+2)(n+3)…(n+n)=2n·1·3·5…(2n-1). 答案:(n+1)(n+2)(n+3)…(n+n)=2n·1·3·5…(2n-1).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2,公差 d=3;数列{bn}中,Sn 为其前 n 项和,满足 2nSn+1= 2n(n∈N+). (1)记 cn= 1 1 nnaa ,求数列{cn}的前 n 项和 Tn; (2)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解析:(1)根据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出通项公式,进而确定出 cn 的通项公式,求 出数列{cn}的前 n 项和 Tn 即可; (2)根据 2nSn+1=2n,确定出 Sn 与 Sn-1,由 bn=Sn-Sn-1,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判断即可. 答案:(1)解:∵a1=-2,d=3, ∴an=a1+(n-1)×d=-2+3(n-1)=3n-5, ∴cn=   1 1 1 11 3 5 3 2 3 5 1 3 32nna a n n n n       , 则 Tn=   1 1111113 24 3 5 3 23 2 2 n nnn          ; (2)证明:∵2nSn+1=2n,∴Sn=1- 1 2 n ,Sn-1=1- 1 1 2n (n≥2 的正整数), ∴bn=Sn-Sn-1= - = - 1 2 × = 1 2 ×( )n-1(n≥2 的正整数), 当 n=1,b1=S1=1- 1 2 = ,满足上述通项公式, 则数列{bn}是以 b1= 为首项,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8. 解放军某部在实兵演练对抗比赛中,红、蓝两个小组均派 6 人参加实弹射击,其所得成 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1)根据射击数据,计算红、蓝两个小组射击成绩的均值与方差,并说明红军还是蓝军的成 绩相对比较稳定; (2)若从蓝军 6 名士兵中随机抽取两人,求所抽取的两人的成绩之差不超过 2 的概率. 解析:(1)记红、蓝两个小组分别为甲,乙,代入公式分别可得其均值和方差由其意义可得 结论; (2)由列举法可得总的基本事件,设 A 表示“所抽取的两人的成绩之差不超过 2”,找出 A 包 含的基本事件,代入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可得. 答案:(1)记红、蓝两个小组分别为甲,乙,则 x甲 = 1 6 (107+111+111+113+114+122)=113, x乙 = (108+109+110+112+115+124)=113, 2S甲 = [(107-113)2+2(111-113)2+(113-113)2+(114-113)2+(122-113)2]=2, 2S乙 = [(108-113)2+(109-113)2+(110-113)2+(112-113)2+(115-113)2+(124-113)2]= 88 3 , ∵ = , < , ∴红组的射击成绩相对比较稳定; (2)从蓝队 6 名士兵中随机抽取两人,共有 15 种不同的取法, (108,109)(108,110)(108,112)(108,115)(108,124)(109,110) (109,112)(109,115)(109,124)(110,112)(110,115)(110,124) (112,115)(112,124)(115,124) 设 A 表示“所抽取的两人的成绩之差不超过 2”,则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4 种, (108,109)(108,110),(109,110))(110,112), 故所求的概率为:P(A)= 4 15 19. 如图,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侧棱 PA⊥底面 ABCD,且 PA=2,E 是侧棱 PA 上的动点. (1)求四棱锥 P-ABCD 的体积; (2)如果 E 是 PA 的中点,求证:PC∥平面 BDE; (3)是否不论点 E 在侧棱 PA 的任何位置,都有 BD⊥CE?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利用四棱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可; (2)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3)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证明. 答案:(1)∵PA⊥底面 ABCD,∴PA 为此四棱锥底面上的高. ∴V 四棱锥 P-ABCD= 1 3 S 正方形 ABCD×PA= ×12×2= 2 3 . (2)连接 AC 交 BD 于 O,连接 OE.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AO=OC, 又∵AE=EP,∴OE∥PC. 又∵PC 平面 BDE,OE  平面 BDE. ∴PC∥平面 BDE. (3)不论点 E 在侧棱 PA 的任何位置,都有 BD⊥CE.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BD⊥AC. ∵PA⊥底面 ABCD,∴PA⊥BD. 又∵PA∩AC=A, ∴BD⊥平面 PAC. ∵CE平面 PAC. ∴BD⊥CE. 2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动圆经过点(1,0)且与直线 x=-1 相切,若该动圆圆心的 轨迹为曲线 E. (1)求曲线 E 的方程; (2)已知点 A(5,0),倾斜角为 4  的直线 l 与线段 OA 相交(不经过点 O 或点 A)且与曲线 E 交 于 M、N 两点,求△AMN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直线 l 的方程. 解析:(1)由抛物线的定义求得抛物线方程. (2)直线和圆锥曲线联立方程组,构造关于 m 的函数,利用导数求得最大值. 答案:(1)由题意得圆心到(1,0)的距离等于直线 x=-1 的距离,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圆心 的轨迹方程为:y2=4x. (2)由题意,可设 l 的方程为 y=x-m,其中,0<m<5. 由方程组 2 4 yxm yx   = = ,消去 y,得 x2-(2m+4)x+m2=0,① 当 0<m<5 时,方程①的判别式△=(2m+4)2-4m2=16(1+m)>0 成立. 设 M(x1,y1),N(x2,y2),则;x1+x2=4+2m,x1x2=m2, ∴|MN|= 21 k |x1-x2|=4 又∵点 A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d= 5 2 m ∴S△=2(5-m) 1 m =2 3291525mmm 令 f(m)=m3-9m2+15m+25,(0<m<5) f'(m)=3m2-18m+15=3(m-1)(m-5),(0<m<5) ∴函数 f(m)在(0,1)上单调递增,在(1,5)上单调递减. 当 m=1 时,f(m)有最大值 32, 故当直线 l 的方程为 y=x-1 时,△AMN 的最大面积为 8 2 21. 已知函数 f(x)=x2+2alnx. (Ⅰ)若函数 f(x)的图象在(2,f(2))处的切线斜率为 1,求实数 a 的值; (Ⅱ)求函数 f(x)的单调区间; (Ⅲ)若函数 g(x)= 2 x +f(x)在[1,2]上是减函数,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先对函数求导,然后由由已知 f'(2)=1,可求 a (Ⅱ)先求函数 f(x)的定义域为(0,+∞),要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需要判断导数 f′(x)= 2x+ 2a x = 222xa x  的正负,分类讨论:分(1)当 a≥0 时,(2)当 a<0 时两种情况分别求解 (Ⅲ)由 g(x)可求得 g′(x),由已知函数 g(x)为[1,2]上的单调减函数,可知 g'(x)≤0 在 [1,2]上恒成立,即 a≤ 1 x -x2 在[1,2]上恒成立,要求 a 的范围,只要求解 h(x)= -x2, 在[1,2]上的最小值即可 答案:(Ⅰ)f′(x)=2x+ 2 a x = 222xa x  由已知 f'(2)=1,解得 a=-3. (Ⅱ)函数 f(x)的定义域为(0,+∞). (1)当 a≥0 时,f'(x)>0,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 (2)当 a<0 时 f′(x)=x ( )( )2?x a x a x     . 当 x 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函数 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 a ); 单调递增区间是( ,+∞). (Ⅲ)由 g(x)= 2 x +x2+2alnx 得 g′(x)= 2 2 x +2x+ 2 a x , 由已知函数 g(x)为[1,2]上的单调减函数, 则 g'(x)≤0 在[1,2]上恒成立, 即 +2x+ ≤0 在[1,2]上恒成立. 即 a≤ 1 x -x2 在[1,2]上恒成立. 令 h(x)= -x2,在[1,2]上 h′(x)= 2 1 x -2x=-( +2x)<0, 所以 h(x)在[1,2]为减函数.h(x) min=h(2)= 7 2 , 所以 a≤ . 22. 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切线 AB 与圆切于点 B,圆内有一点 C 满足 AB=AC,∠CAB 的平分线 AE 交圆于 D,E,延长 EC 交圆于 F,延长 DC 交圆于 G,连接 FG. (Ⅰ)证明:AC∥FG; (Ⅱ)求证:EC=EG. 解析:(Ⅰ)通过证明△ACD∽△AEC,推出∠ACD=∠AEC,然后证明 AC∥FG (Ⅱ)证明:连接 BD,BE,EG,证明△ABD≌△ACD,△ABE≌△ACE,然后证明 BE=EG. 答案:(Ⅰ)证明:∵AB 切圆于 B, ∴AB2=AD·AE, 又∵AB=AC, ∴AC2=AD·AE, ∴△ACD∽△AEC, ∴∠ACD=∠AEC, 又∵∠AEC=∠DGF, ∴∠ACD=∠DGF,∴AC∥FG (Ⅱ)证明:连接 BD,BE,EG 由 AB=AC,∠BAD=∠DAC 及 AD=AD,知△ABD≌△ACD,同理有△ABE≌△ACE, ∴∠BDE=∠CDE,BE=CE ∴BE=EG, ∴EC=EG 23. 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已知点 P 的直角坐标为(-1,5), 点 M 的极坐标为(4, 2  ).若直线 l 过点 P,且倾斜角为 3  ,圆 C 以 M 为圆心,半径为 4. (Ⅰ)求直线 l 的参数方程和圆 C 的极坐标方程; (Ⅱ)试判定直线 l 和圆 C 的位置关系. 解析:(1)设直线 l 上动点坐标为 Q(x,y),利用倾斜角与斜率的公式建立关系式得到 x、y 关于 t 的方程组,即可得到直线 l 的参数方程;由圆的性质和极坐标的定义,利用题中数据 可得圆 C 的极坐标方程; (2)将直线 l 与圆 C 都化成直角坐标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加以计算,得到圆心到 直线的距离比圆 C 半径大,从而得到直线 l 和圆 C 的位置关系. 答案:(1)∵直线 l 过点 P(-1,5),倾斜角为 3  , ∴设 l 上动点坐标为 Q(x,y),则 5 1 y x   =tan 3  = 3 , 因此,设 35 1 yt xt    = = , 得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5 1 3 yt xt    = = (t 为参数). ∵圆 C 以 M(4, 2  )为圆心,4 为半径, ∴圆心坐标为(0,4),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2+(y-4)2=16 ∵ 2 2 2xy y sin     = = ,∴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8sinθ. (2)将直线 l 化成普通方程,得 3 x-y+5+ =0, ∵点 C 到直线 l 的距离 d= 45| 3 | 13     = 1 2 (1+ )<4=r, ∴直线 l 和圆 C 相交. 24. 已知函数 f(x)=|x-2|+|x+1| (Ⅰ)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f(x)≥4-x; (Ⅱ)a,b∈{y|y=f(x)},试比较 2(a+b)与 ab+4 的大小. 解析:(Ⅰ)对 x 讨论,当 x<-1 时,当-1≤x≤2 时,当 x>2 时,去掉绝对值,解不等式, 即可得到解集; (Ⅱ)由于 f(x)≥3,则 a≥3,b≥3,作差比较,注意分解因式,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Ⅰ)当 x<-1 时,f(x)=1-2x,f(x)≥4-x 即为 1-2x≥4-x,解得 x≤-3,即为 x≤-3; 当-1≤x≤2 时,f(x)=3,f(x)≥4-x 即为 3≥4-x,解得 x≥1,即为 1≤x≤2; 当 x>2 时,f(x)=2x-1,f(x)≥4-x 即为 2x-1≥4-x,解得 x≥ 5 3 ,即为 x>2. 综上可得,x≥1 或 x≤-3. 则解集为(-∞,-3]∪[1,+∞); (Ⅱ)由于 f(x)≥3,则 a≥3,b≥3, 2(a+b)-(ab+4)=2a-ab+2b-4=(a-2)(2-b), 由于 a≥3,b≥3,则 a-2>0,2-b<0, 即有(a-2)(2-b)<0, 则 2(a+b)<ab+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