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教学案文学案(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教学案文学案(全国通用)

专题12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1.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有关线面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的命题真假判断或充要条件判断等.‎ ‎2.以几何体的直观图、三视图为载体,考查考生识图、用图能力和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掌握情况.‎ ‎3.以多面体或旋转体为载体(棱锥、棱柱为主)命制空间线面平行、垂直各种位置关系的证明题或探索性问题,以大题形式呈现.‎ ‎1.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1)平面的基本性质 名称 图形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l⊂α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若A、B、C三点不共线,则A、B、C在同一平面α内且α是唯一的.‎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平面α与β不重合,若P∈α,且P∈β,则α∩β=a,且P∈a ‎(2)平行公理、等角定理 公理4:若a∥c,b∥c,则a∥b.‎ 等角定理:若OA∥O‎1A1,OB∥O1B1,则∠AOB=∠A1O1B1或∠AOB+∠A1O1B1=180°.‎ ‎2.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 定理名称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a∥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何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a∥α,a⊂β,α∩β=b,⇒a∥b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a⊂α,b⊂α,a∩b=P,a∥β,b∥β⇒α∥β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α∥β且γ∩α=a且γ∩β=b⇒a∥b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a⊂α,b⊂α,a∩b=A,l⊥a,l⊥b⇒l⊥α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a⊥α,b⊥α⇒a∥b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a⊥α,a⊂β,⇒α⊥β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α⊥β,b∈β,α∩β=a,b⊥a⇒b⊥α ‎3.熟练掌握常见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几何特征,明确各种几何体的直观图与三视图特征及相关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掌握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等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及公理,熟练进行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是解答相关几何题的基础.‎ ‎【误区警示】‎ ‎1.应用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时,必须按照定理的要求找足条件.‎ ‎2.作辅助线(面)是立体几何证题中常用技巧,作图时要依据题设条件和待求(证)结论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定理作图.注意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3.若a、b、c代表直线或平面,△代表平行或垂直,在形如⇒b△c的命题中,要切实弄清有哪些是成立的,有哪些是不成立的.例如a、b、c中有两个为平面,一条为直线,命题⇒α∥β是成立的.⇒α∥β是不成立的.‎ 考点一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 例1、 (1)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 A.α∥β且l∥α B.α⊥β且l⊥β 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答案】D ‎【解析】通解:若α∥β,则m∥n,这与m、n为异面直线矛盾,所以A不正确.将已知条件转化到正方体中,易知α与β不一定垂直,但α与β的交线一定平行于l,从而排除B、C.故选D.‎ 优解:构造图形如图所示,知D项正确.‎ ‎ (2)已知m,n表示两条不同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α,n∥α,则m∥n B.若m⊥α,n⊂α,则m⊥n C.若m⊥α,m⊥n,则n∥α D.若m∥α,m⊥n,则n⊥α ‎【答案】B ‎【解析】通解:对A,m,n还可能异面、相交,故A不正确;对B,由线面垂直的定义可知正确;对C,n还可能在平面α内,故C不正确;对D,n还可能在α内,故D不正确.‎ 优解:在正方体中,找出相应的m、n与面之间的关系,可知B正确.‎ ‎【方法规律】空间线面位置的判定方法 ‎1.借助空间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判断.‎ ‎2.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模型、四面体模型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结合有关定理,进行肯定或否定.‎ ‎3.借助于反证法,当从正面入手较难时,可利用反证法,推出与题设或公认的结论相矛盾的命题,进而作出判断.‎ ‎【变式探究】m、n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下面有四个命题:‎ ‎①m⊥α,n∥β,α∥β⇒m⊥n;②m⊥n,α∥β,m⊥α⇒n∥β;‎ ‎③m⊥n,α∥β,m∥α⇒n⊥β;④m⊥α,m∥n,α∥β⇒n⊥β.‎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①④‎ 考点二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例2、(2015·高考全国卷Ⅰ)(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点G为AC与BD的交点,BE⊥平面ABCD.‎ ‎(1)证明:平面AEC⊥平面BED.‎ ‎(2)若∠ABC=120°,AE⊥EC,三棱锥EACD的体积为,求该三棱锥的侧面积.‎ ‎【解析】(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 所以AC⊥BD 因为BE⊥平面ABCD,AC⊂平面ABCD,所以AC⊥BE,‎ 又BD∩BE=B,故AC⊥平面BED 又AC⊂平面AEC,所以平面AEC⊥平面BED.‎ ‎ (2)设AB=x,在菱形ABCD中,由∠ABC=120°,‎ 可得AG=GC=x,GB=GD=.‎ 因为AE⊥EC,所以在Rt△AEC中,可得EG=AC=x.‎ 由BE⊥平面ABCD,知△EBG为直角三角形,可得BE==x.‎ 由已知得,三棱锥EACD的体积 VEACD=×AC·GD· BE=x3=.‎ 故x=2.‎ 从而可得AE=EC=ED===.‎ 所以S△EAC=AE·EC=××=3,△EAD的面积与△ECD的面积相等.‎ 在△AED中 ,作EF⊥AD于F,由AE=ED知F为AD的中点,‎ ‎∴EF=== ‎∴S△EAD=AD·EF=×2×=.‎ 故三棱锥EACD的侧面积为3+2.‎ ‎【方法规律】证明线线平行与线线垂直的方法 ‎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二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四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 ‎2.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即高线的性质;②勾股定理;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两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的平面即可,l⊥α,a⊂α⇒l⊥a.‎ ‎【变式探究】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D∥BC,且BC=2AD,AD⊥CD,PB⊥CD,点E在棱PD上,且PE=2ED.‎ ‎(1)求证:平面PCD⊥平面PBC;‎ ‎(2)求证:PB∥平面AEC.‎ 证明:(1)因为AD⊥CD,AD∥BC,‎ 所以CD⊥BC,又PB⊥CD,PB∩BC=B,‎ PB⊂平面PBC,BC⊂平面PBC,‎ 所以CD⊥平面PBC,‎ 又CD⊂平面PCD,‎ 所以平面PCD⊥平面PBC.‎ ‎(2)连接BD交AC于点O,连接OE.‎ 因为AD∥BC,‎ 所以△ADO∽△CBO,‎ 所以DO∶OB=AD∶BC=1∶2,‎ 又PE=2ED,‎ 所以OE∥PB.又OE⊂平面AEC,‎ PB⊄平面AEC,‎ 所以PB∥平面AEC.‎ 考点三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问题 例3、如图(1),在Rt△ABC中,∠C=90°,BC=3,AC=6,D,E分别是AC,AB上的点,且DE∥BC,DE=2.将△ADE沿DE折起到△A′DE的位置,使A′C⊥CD,如图(2).‎ ‎(1)求证:DE∥平面A′BC;‎ ‎(2)求证:A′C⊥BE;‎ ‎(3)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F,使平面CFE⊥平面A′DE?若存在,求出DF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因为D,E分别为AC,AB上的点,且DE∥BC,又因为DE⊄平面A′BC,所以DE∥平面A′BC.‎ ‎(2)证明:因为∠C=90°,DE∥BC,所以DE⊥CD,由题意可知,DE⊥A′D,又A′D∩CD=D,所以DE⊥平面A′CD,所以BC⊥平面A′CD,所以BC⊥A′C,又A′C⊥CD,且CD∩BC=C,所以A′C⊥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所以A′C⊥BE.‎ ‎(3)线段A′D上存在点F,使平面CFE⊥平面A′DE.‎ 理由如下:因为A′C⊥CD,所以,在Rt△A′CD中,过点C作CF⊥A′D于F,由(2)可知,DE⊥平面A′CD,‎ ‎【变式探究】已知Rt△ABC中,AB=3,BC=4,∠ABC=90°,AE=2EB,AF=2FC,将△AEF沿EF折起,使A变到A′,使平面A′EF⊥平面EFCB.‎ ‎(1)试在线段A′C上确定一点H,使FH∥平面A′BE.‎ ‎(2)试求三棱锥A′EBC的外接球的半径与三棱锥A′EBC的表面积.‎ 解:(1)AB=3,BC=4,∠ABC=90°,AF=2FC,所以EF=BC=,在A′C上取点H,使A′H=2HC,连接HF,再在A′B上取点K,使A′K=2KB,连接HK,EK,可知,KH∥BC,且KH=BC,可知KH∥EF,且KH=EF,所以四边形EFHK为平行四边形,FH∥EK,EK⊂平面A′EB,FH⊄平面A′EB,所以FH∥平面A′EB,故H点为A′C的靠近C点的三等分点.‎ ‎(2)由题意可知,A′E⊥平面EFCB,‎ BC=4,EB=1,A′E=2,‎ A′B===,‎ 设三棱锥A′EBC的外接球半径为R,可知(2R)2=A′E2+BE2+BC2,(2R)2=4+1+42=21,所以R=.‎ 三棱锥A′EBC的表面积为S=S△A′BC+S△A′BE+S△BEC+S△A′EC ‎=×4×+×1×2+×4×1+×2× ‎=3++2.‎ ‎ 1.(2017·高考全国卷Ⅰ)如图,在下列四个正方体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Q为所在棱的中点,则在这四个正方体中,直线AB与平面MNQ不平行的是(  )‎ ‎∴AB∥平面MNQ.‎ D项,作如图④所示的辅助线,则AB∥CD,CD∥NQ,∴AB∥NQ,又AB⊄平面MNQ,NQ⊂平面MNQ,∴AB∥平面MNQ.故选A.‎ ‎2.(2017·全国卷Ⅲ)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CD的中点,则(  )‎ A.A1E⊥DC1 B.A1E⊥BD C.A1E⊥BC1 D.A1E⊥AC ‎【答案】C ‎【解析】如图,由题设知,A1B1⊥平面BCC1B1,从而A1B1⊥BC1.‎ 又B‎1C⊥BC1,且A1B1∩B‎1C=B1,‎ 所以BC1⊥平面A1B1CD,又A1E⊂平面A1B1CD,所以A1E⊥BC1.‎ ‎3.(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四面体ABCD中,△ABC是正三角形,AD=CD.‎ ‎(1)证明:AC⊥BD;‎ ‎(2)已知△ACD是直角三角形,AB=BD.若E为棱BD上与D不重合的点,且AE⊥EC,求四面体ABCE与四面体ACDE的体积比.‎ ‎∴AE=EC=2,‎ 在△ABD中,设DE=x,根据余弦定理cos∠ADB== ‎==.‎ 解得x=,∴点E是BD的中点,则VDACE=VEACE,‎ ‎∴=1∶1.‎ ‎4.(2017·全国卷Ⅱ)如图,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AB=BC=AD,∠BAD=∠ABC=90°.‎ ‎(1)证明:直线BC∥平面PAD;‎ ‎(2)若△PCD的面积为2,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为正方形,则CM⊥AD.(5分)‎ 因为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PM⊥AD,PM⊥底面ABCD.(7分)‎ 因为CM⊂底面ABCD,所以PM⊥CM.(8分)‎ 设BC=x,则CM=x,CD=x,PM=x,PC=PD=2x,取CD的中点N,连接PN.‎ 则PN⊥CD,所以PN=x.‎ 因为△PCD的面积为2,‎ 所以×x×x=2,解得x=2或x=-2(舍去).(10分)‎ 于是AB=BC=2,AD=4,PM=2.‎ 所以四棱锥PABCD的体积V=××2=4.(12分)‎ ‎1.(2016·浙江卷)已知互相垂直的平面α,β交于直线l,若直线m,n满足m∥α,n⊥β,则(  )‎ A.m∥l      B.m∥n C.n⊥l D.m⊥n ‎【答案】C ‎【解析】因为α∩β=l,所以l⊂β.‎ 因为n⊥β,所以n⊥l.‎ ‎2.(2016·高考山东卷)已知直线a,b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内,则“直线a和直线b相交”是“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2016·北京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C⊥平面ABCD,AB∥DC,DC⊥AC.(导学号 55410121)‎ ‎(1)求证:DC⊥平面PAC;‎ ‎(2)求证:平面PAB⊥平面PAC;‎ ‎(3)设点E为AB的中点,在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PA∥平面CEF?说明理由.‎ 证明:(1)因为PC⊥平面ABCD,DC⊂平面ABCD,‎ 所以PC⊥DC.‎ 又AC⊥DC,PC∩AC=C,PC⊂平面PAC,AC⊂平面PAC,‎ 所以CD⊥平面PAC.‎ ‎(2)证明:因为AB∥CD,CD⊥平面PAC,‎ 所以AB⊥平面PAC,AB⊂平面PAB,‎ 所以平面PAB⊥平面PAC.‎ ‎(3)解:棱PB上存在点F,使得PA∥平面CEF.‎ 证明如下,取PB的中点F,连接EF,CE,CF,又因为E为AB的中点,‎ 所以EF为△PAB的中位线,‎ 所以EF∥PA.‎ 又PA⊄平面CEF,EF⊂平面CEF,‎ 所以PA∥平面CEF. ‎ ‎4.(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PAB;‎ ‎(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 VNBCM=·S△BC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