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数学第五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数学第五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理科数学 第 1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2页(共 14页) 本试卷共 23题,共 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   2| 4 , 1,0,2,3A x x B    R ,则 A B I A. 2,3 B. 1,2,3 C. 1,0,2 D. 1,0,1,2,3 2.已知复数 z满足 (1 2i) 3 4iz    ,其中 i为虚数单位,则 | |z 为 A.1 B. 2 C. 5 D. 5 3.已知双曲线 2 2 1yx m   的焦距为 4,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A. 3 0x y  B.3 0x y  C. 3 0x y  D. 15 0x y  4.已知向量 ,a b   , | | 1a   , | | 2b   , ( )a b a     ,则 | 2 |a b    A.4 B. 2 3 C.3 2 D.12 5.已知 , ,a b c是直线, 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 , //a b b c^ ,则 a c^ ;②若 ,a b b c^ ^ , 则 //a c;③若 , //a b b ^ ,则 a ^ ;④若 , //a b ^ ,则 a b^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6.“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叫做“十二地支”.“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两者按照干支顺序相配, 构成了“干支纪年法”,其相配顺序为: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癸巳癸亥,60年为一个纪年周期,周而复始, 循环记录.按照“干支纪年法”,今年(公元 2020年)是庚子年,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周年(公元 2049年)是 A.己未年 B.辛巳年 C.庚午年 D.己巳年 7.已知 0.80.5a  , 0.5log 0.8b  , 0.8log 0.5c  ,则 , ,a b c的大小关系为 A. a b c  B. a c b  C.b a c  D.c b a  8.早在 17世纪人们就知道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件的 “概率”.18世纪末有人用投针试验的方法来估计圆周率, 20世 纪 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用数学方法在计算 机上大量、快速地模拟这样的试验成为可能,这种模拟方 法称为蒙特卡罗方法或随机模拟方法. 如右图所示的程序 框图就是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圆周率,(其中 ()rand 是 产生[0,1]内的均匀随机数的函数, *kN ),则 π的值约 为 A. m k B. 2m k C. 4 m k  D. 4m k 9.函数 ( ) ln( 1) ln(1 )f x x x= + + - 的图象大致是 2019—2020 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 第五次模拟考试(数学)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x y O 1 x y O 1 x y O 1 x y O 1 理科数学 第 3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4页(共 14页) A. B. C. D. 10.已知 π 2sin( ) 6 3   ,则 πsin( 2 ) 6   A. 1 9 B. 1 9  C. 5 9  D. 4 5 9 11.若函数 ( ) cos sinf x x a x= + 在区间 π π( , ) 4 2 是单调函数,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A. ( ,0] B. ( ,1] C. ( , 2] D.[ 1,1] 12.如图,三棱柱 1 1 1ABC ABC 的所有棱长都为 4,侧棱 1AA 底面 ABC, , ,P Q R分别 在棱 1 1 1, ,AA AB BC 上, 12, 3AP AQ B R   ,过 , ,P Q R三点的平面将三棱柱分为 两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截面是五边形 B.截面面积为3 15 C.截面将三棱柱体积平分 D.截面与底面所成的锐二面角大小为 π 3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 分. 13.甲、乙、丙三人参加知识竞赛.赛后,他们三个人预测名次的谈话如下: 甲:“我第二名,丙第一名”;乙:“我第二名,丙第三名”;丙:“我第二名,甲第三名”; 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每个人的预测都只猜对了一半,则这次竞赛第一名的是 . 14.在 ABC△ 中, 60A  , 5, 7AB BC  ,则 AC  . 15.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 a b    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 B、 ,直线 l过点B且与 x 轴垂直,点 P 是椭圆 C 上异于 A B、 的动点,直线 AP 与直线 l交于点 M ,若 OM PB ,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16.已知函数 2 2( ) (e 2 )e ( 4)x xf x ax a x    (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aR ),当 1a  时,函数 ( )f x 有 个零点;若函数 ( )f x 有四个不同零点,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 是 .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 题~第 21 题为必 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本题满分 12分) 已知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项和,满足 1 1a  , 2 ( 1)n nS n a 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1{ } nS 的前 n项和 nT . 18.(本题满分 12分) 一次大型考试后,年级对某学科进行质量分析,随机抽取了 40名学生成绩分组为 [50, 60), [60, 70), [70, 80), [80, 90), [90, 100],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从这 40名成绩在[50,60),[90,100]之间的同学中,随机选择三名同学做进一步 调查分析,记 X 为这三名同学中成绩在[50,60)之间的人数,求 X 的分布列及期望 ( )E X ; (2)(i)求年级全体学生平均成绩 x 与标准差 s的估计值(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 间的中点值为代表);(精确到1) (ii)如果年级该学科的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2( , )N   ,其中 , 分别近似为(i)中 的 x , s . 若从年级所有学生中随机选三名同学做分析,求这三名同学中恰有两名同学成 绩在区间 (62,95)的概率.(精确到 0.01 ) 附: 29 5.385 . 若 2( , )N   , 则 ( ) 0.68,P          理科数学 第 5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6页(共 14页) ( 2 2 ) 0.96P          19.(本题满分 12分) 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平面 ABCD,底面 ABCD为菱形, 4AB  , 60ABC  . (1)求证: PC BD ; (2)若 PB PD ,求二面角 A PD C  的余弦值. 20.(本题满分 12分) 已知动圆M 过定点 (4,0)N ,且截 y 轴所得弦长为8,设圆心M 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的方程; (2)若 ,A B为曲线C上的两个动点,且线段 AB的中点 P到 y 轴距离 4d  ,求 | |AB 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直线 AB方程. 21.(本题满分 12分) 已知函数 21( ) cos 2 f x x x  . (1)求 ( )f x 的最小值; (2)若不等式 cos 2xe x ax   对任意的 0x 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记分. 22.(本题满分 10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 xOy中,直线 l的参数方程为 51 5 2 54 5 x t y t         ( 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 O为极点, 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2 cos 2 4ρ θ  . (1)求直线 l的极坐标方程和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 (2)曲线C与直线 l交于点 ,A B,点 (1, 4)M  ,求 MA MB 的值. 23.(本小题满分 10分)[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已知函数 ( ) 2 | | 1f x x a x    . (1)当 1a  时,解不等式 ( ) 0f x  ; (2)若对任意 0x  , ( ) 0f x 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理科数学 第 7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8页(共 14页) 2019—2020 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理科数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60 分) (1)A (2)C (3)C (4)B (5)B (6)D (7)C (8)D (9)C (10)A (11)B (12)D 二、填空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20 分) (13) 丙 (14)8 (15) 2 2 (16)3 ; e 2a   三、解答题 17.解:(1) 2 ( 1)n nS n a  , 1 12 n nS na  2)(n≥ , 相减得 12 ( 1)n n na n a na    , 1( 1) n nn a na   , 1 1 1 1 1 n na a a n n       , na n . (2) 2 ( 1) ( 1)n nS n a n n    , 1 2 1 12( ) ( 1) 1nS n n n n      , 1 2 1 1 1 1 1 1 1 1 22(1 ) 2 2 3 1 1n n nT S S S n n n                 . 18.解:(1)由直方图,40名同学中成绩在[50,60),(90,100]之间的同学的人数均为 4, 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 0,1,2,3 3 4 3 8 1( 0) 14 CP X C    , 1 2 4 4 3 8 3( 1) 7 C CP X C    2 1 4 4 3 8 3( 2) 7 C CP X C    , 3 4 3 8 1( 3) 14 CP X C    X 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P 1 14 3 7 3 7 1 14 1 6 6 1( ) 0 1 2 3 1.5 14 14 14 14 E X          . (2)(i) 55 0.1 65 0.3 75 0.4 85 0.1 95 0.1 73x            (分), 2 2 2 2 2(55 73) 0.1 (65 73) 0.3 (75 73) 0.4 (85 73) 0.1 (95 73) 0.1 116 2 29 11 s                   (ii)由(i), 1 1(62 95) ( 2 ) 0.68 0.96 0.82 2 2 P P                 , 记“三名同学中恰有两名同学成绩在区间(62,95)”为事件 A, 则 2 2 3( ) 0.82 0.18 0.36P A C    . 19.解:(1)证明:连接 AC 交 BD于点O. 因为 ABCD为菱形,所以 AC BD . 因为 PA 平面 ABCD, BD 平面 ABCD, 所以 PA BD .又由于 PA AC A , PA平面 PAC , AC 平面 PAC , 理科数学 第 9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10页(共 14页) 所以 BD 平面 PAC ,又因为 PC 平面 PAC , 所以 PC BD . (2)解:因为 PA 平面 ABCD,AD 平面 ABCD,AB 平面 ABCD,所以 PA AD , PA AB ,所以 PAB PAD△ △ ,即 PB PD . 在菱形 ABCD中, 60ABC  ,得 120BAC  ,则 4 3BD  ,又因为 PB PD ,所以 2 6PB PD  .在Rt PAB△ 中, 2 2PA  . 取 PC中点 E,连接 EO.在 PAC△ 中,AC中点O,所以 EO // PA.又因为 PA  平面 ABCD,所以 EO 平面 ABCD.在菱形 ABCD中, AC BD . 如图,以点O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向量OB  ,OC  ,OE  的方向为 x轴,y轴,z轴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由题意知, (0,2,0)C , (0, 2,0)A  , ( 2 3,0,0)D  , (0, 2,2 2)P  , 所以 (0,0,2 2)AP   , ( 2 3,2,0)AD    , (2 3,2,0)DC   , (0, 4,2 2)CP    . 设平面 PAD的法向量为 ( , , )m x y z  , 则 0, 0, AP m AD m           即 0, 3 0. z x y      所以可取 (1, 3,0)m   . 设平面 PCD的法向量为 ( , , )n x y z  , 则 0, 0, DC n CP n           即 3 0, 2 2 0. x y y z        所以可取 ( 1, 3, 6)n    . 所以 | | 10cos , 10 m nm n m n          .所以二面角 A PD C  的余弦值为 10 10 . 20.解:(1)设动圆圆心  ,M x y ,则  2 2 2 24 4x y x    , 化简整理得 2 8y x ,故曲线C的轨迹方程为 2 8y x . (2)设直线 AB方程为 x my n  , 由 2 8 x my n y x     消去 x得 2 8 8 0y my n   , 所以 2 2=64 32 0,2 0m n m n     , 1 2 1 28 , 8y y m y y n    , 21 2 1 2 4 4 2 2P x x y yx m n m n        , 24 4n m  , 2 22 4 2 0m n m      , 2 2m  。 2 2 2 2 2 1 2 1 2 1 2| | 1 | | 1 ( ) 4 1 64 32AB m y y m y y y y m m n          2 2 2 2 12(1 )(128 64 ) 8 (1 )(2 )m m m m      ≤ , 当且仅当 2 21 2m m   ,即 2 1 2 m  (满足 2 2m  )时,取得最大值, 此时 2 , 2 2 m n   ,直线 2: 2 0 2 AB x y   . 21.解:(1) 21( ) cos , ( ) ( ) sin , ( ) 1 cos 0 2 f x x x h x f x x x h x x         , ( ) sinf x x x   在 ( , )  上为增函数,又 (0) 0f   , O P A B D Cx y z E 理科数学 第 11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12页(共 14页)  ( ,0)x  , (0) 0f   , ( )f x 单调递减; (0, )x  , (0) 0f   , ( )f x 单调递增, min( ) (0) 1f x f  . (2)方法 1:①当 1a  时, 2 2 cos 2 1 2 1 2 2 x x xx xe x ax e ax e x            , 设 2 ( ) 1 2 x xg x e x    ,则 ( ) ( ) 1xp x g x e x    , ( ) 1xp x e   , 0x  , ( ) 1 0xp x e    , ( )g x 单调递增, 又 (0) 0g  , ( ) 1 0xg x e x     , ( )g x 单调递增, 又 (0) 0g  , ( ) 0g x  , cos 2 ( ) 0xe x ax g x      , cos 2xe x ax   , ②当 1a  时, cos 2 1 2 1x x xe x ax e ax e ax          , 设 ( ) 1xh x e ax   ,则 ( ) xh x e a   ,令 ( ) 0, lnxh x e a x a     , (0, ln )x a , ( ) 0xh x e a    , ( )h x 单调递减, 又 (0) 0h  , (0, ln )x a  , ( ) 1 0xh x e ax    ,  cos 2 0xe x ax    ,不合题意. 由①②知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1a  . 方法 2:(分离参数法) 当 0x  时, 0 cos0 2 0e a    成立, 当 0x  , cos 2cos 2 x x e xe x ax a x        , 设 cos 2( ) xe xF x x    ( 0x  ) 2 2 ( sin ) ( cos 2) ( 1) sin cos 2( ) x x xe x x e x x e x x xF x x x           设 ( ) ( 1) sin cos 2xG x x e x x x     ,( 0x  ), ( ) cos ( cos ) (1 cos ) 0x xG x xe x x x e x x x        ( )G x 单调递增, 又 (0) 0G  , ( ) 0G x  , ( ) 0F x  , ( )F x 单调递增, 0 ( ) lim ( ) x F x F x    . 0 0 0 cos 2 sinlim ( ) lim lim 1 1 x x x x x e x e xF x x         , 1a  . 方法 3:设 ( ) cos 2 ( 0)xg x e x ax x     , 则 ( ) ( ) sinxp x g x e x a    , ( ) cosxp x e x   , 0x  , ( ) 0p x  , ( )p x 单调递增, ①当 1a  时, ( ) (0)=1 0p x p a   ,即 ( ) 0g x  , ( )g x 单调递增, ( ) (0) 0g x g  恒成立, ②当 1a  时, (0) 1 0p a   , (ln( 1)) 1 sin(ln( 1)) 0p a a     , 0 (0, ln( 1)]x a   ,使 0 0( ) ( ) 0p x g x  , 0(0, ),x x ( ) 0g x  , ( )g x 单调递减, ( ) (0) 0g x g  ,不合题意。 由①②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a  . 22.解:(1)曲线 2 2 2 22 2: cos 2 4, (c 4os sin ) 4,C ρ θ θ yρ xθ     ; 直线 l的普通方程为 2 6 0x y   ,极坐标方程为 2 cos sin 6 0ρ θ ρ θ   . (2)将 51 5 2 54 5 x t y t         代入 2 2 4x y  中,得 23 18 5 95 0t t   , 1 2 1 2 + 6 5 95 3 t t t t       , 1 2,t t 均为正,则 1 2= 6 5MA MB t t   . 23.解:(1)当 1a  时, ( ) 2 | | 1 0f x x x     , 理科数学 第 13页(共 14页) 理科数学第 14页(共 14页) 原不等式等价于 2 2 1 0 x x x       或 20 2 1 0 x x x        或 0 2 1 0 x x x       , 解得 3 2 x  ,解集为 3{ | } 2 x x  . (2)当0 2x  时, ( ) 2 1 3 ( 1)f x x ax a x       , 依题意有 ( 1) 3 0a x   恒成立,则有2( 1) 3 0a    , 1 2 a  , 当 2x  时, ( ) 2 1 (1 ) 1f x x ax a x       , 依题意有 (1 ) 1 0a x   恒成立,则有1 0a  ,且 2(1 ) 1 0a   , 1 2 a  , 综上, a的取值范围是 1( , ] 2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