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已知数列,则5是这个数列的 A.第12项 B.第13项 C.第14项 D.第25项 【答案】B 【解析】根据已知的数列通项公式,列方程求出项数. 【详解】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由,解得,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2.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首先注意到数列的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其次数列各项绝对值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从而易求出其通项公式. 【详解】 ∵数列{an}各项值为,,,,,, ∴各项绝对值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an|=2n﹣1 又∵数列的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 ∴an=(﹣1)n(2n﹣1). 故选:C. 【点睛】 本题给出数列的前几项,猜想数列的通项,挖掘其规律是关键.解题时应注意数列的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否则会错. 3.在△ABC中,,则b=(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角,然后用正弦定理求得的值. 【详解】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由正弦定理得,解得.故选B.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往往是题目的隐藏条件,需要在做题时想到.本题属于基础题. 4.在等差数列中,若,是方程的两根,则的前11项的和为( ) A.22 B.-33 C.-11 D.11 【答案】D 【解析】a5,a7是方程x2-2x-6=0的两根,则a5+a7=2, S11==11 a6进而得到结果. 【详解】 等差数列{an}中,若a5,a7是方程x2-2x-6=0的两根, 则a5+a7=2,∴a6=(a5+a7)=1,∴{an}的前11项的和为 S11==11a6=11×1=11. 故选D. 【点睛】 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基础的计算题,对于等差数列的小题,常用到的方法,其一是化为基本量即首项和公差,其二是观察各项间的脚码关系,即利用数列的基本性质. 5.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 则(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把要求的代数式的分母提取,约分后可得答案. 【详解】 解:∵等比数列{an}的公比,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性质,是基础的计算题. 6.在中,已知,则的外接圆直径是( ) A.10 B.12 C.14 D.16 【答案】D 【解析】直接利用正弦定理。 【详解】 解:的外接圆直径(其中R指半径),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正弦定理,利用正弦定理求外接圆的直径,属基础题。 7.在等差数列中,,,则的前10项和为( ) A.-80 B.-85 C.-88 D.-90 【答案】A 【解析】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通项,于是可求得前10项和. 【详解】 设的公差为,则,,所以,,前10项和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比较基础. 8.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则 ( ) A.36 B.30 C.24 D.1 【答案】B 【解析】通过等差中项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由于,故,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难度较小. 9.如果等差数列中,那么 ( ) A.28 B.21 C.35 D.14 【答案】A 【解析】利用等差中项,进而可得结论。 【详解】 解:∵, ∴, ∴,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中项的性质,注意解题方法的积累,属于中档题. 10.己知数列是等比数列, 是和3的等差中项,则 ( ) A.16 B.8 C.2 D.4 【答案】D 【解析】由等差中求出,由此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式能求出的值 【详解】 解:∵数列是等比数列,1009是1和3的等差中项,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两项积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等比数列、等差中项的性质的合理运用. 11.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正数,且,则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等比数列中,若,且,所以有,故选A。 【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点评:简单题,等比数列中,若。 12.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 A.12 B.8 C.20 D.16 【答案】C 【解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成等比数列,由此能求出的值. 【详解】 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 成等比数列 又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四项和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合理运用. 二、填空题 13.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1)当时,,(2)当时,不适合上式,.所以答案应填:. 【考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易错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但这里,也就是说取从开始的正整数,学生易忽略使用的条件,直接下结论导致错误,漏掉求时的值,有的在求时的值时不是通过来求,而是把代入求得导致错误.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递推式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4.在△ABC中 ,则 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正弦定理可设,利用余弦定理可求的值. 【详解】 因为,故设, 所以,填. 【点睛】 本题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5.等比数列的各项为正数,且,则_____. 【答案】10 【解析】由已知得,从而,由此能求出结果. 【详解】 解:∵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 ∴ 【点睛】 本题考查对数式化简求值,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合理运用. 16.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__________.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由得,故答案为. 【考点】正弦定理. 三、解答题 17.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并求的最小值. 【答案】(1);(2),. 【解析】(1)先求出公差和首项,可得通项公式; (2)由(1)可得前项和,由二次函数性质可得最小值(只要注意取正整数). 【详解】 (1)设的公差为, 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 (2)由(1)得 因为 所以当或时,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30.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方法叫基本量法. 18.已知等差数列满足:,.的前n项和为. (Ⅰ)求及; (Ⅱ)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Ⅰ); (Ⅱ). 【解析】试题分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由已知可得 解得,则及可求;(2)由(1)可得,裂项求和即可 试题解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因为,,所以有, 解得,所以,. (2)由(1)知,, 所以, 所以, 即数列的前项和.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裂项求和 19.在中,,,分别是角,,的对边,且,, .求: ()的值. ()的面积. 【答案】();(). 【解析】分析:(1)由A与C度数求出B的度数,再由c及C的度数,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的值即可;(2)由b,c及sinA的值,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 详解: ()∵,,∴, 又,, ∴由正弦定理得:. (),,, , , , ∴, , . 点睛:此题考查了正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熟练掌握正弦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 20.已知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记,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2). 【解析】(1)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可得=,解得,即可得出. (2),再利用错位相减法即可求得. 【详解】 解:(1)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 ∴=, ∴,解得. ∴数列的通项公式。 (2)由(1)可得:, ∴ 即 在构造 ①式-②式得, 得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法求前n项和,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其中. (Ⅰ)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 (Ⅱ)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答案】(1)见解析;(2) 【解析】 分析:(1)先根据和项与通项关系得项之间递推关系式,再根据等比数列定义证结论,(2)根据分组求和法(一个等比数列与一个等差数列和)求数列的前项和 详解:解:(Ⅰ),① ∴当时,,解得; 当时,,② 由①-②得, ∴, ∴, 由得, 故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Ⅱ)由(Ⅰ)知,, ∴, 则的前项和, . 点睛:本题采用分组转化法求和,将原数列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和. 分组转化法求和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分段型(如 ),符号型(如 ),周期型 (如 ) 22.要测量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的C、D两点,并测得,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 【解析】在△ACD中,计算AC,在△BCD中,求BC,在△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结论. 【详解】 在△ACD中,∵∠ACD=30°,∠ADC=105°, ∴∠DAC=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且CD=200, ∴AD=. 同理,在△BCD中,可得∠CBD=45°, 由正弦定理得:, ∴ 在△ABD中,∠BDA=105°-15°=90° 由勾股定理得:AB=, 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 【点睛】 本题考查正弦定理的运用,考查勾股定理,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