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精英备考专题讲座 数列及其应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精英备考专题讲座 数列及其应用

数列及其应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等差和等比数 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前 n 项和公式,对增长率、分期付款等数列实际应用题多以客观 题和中低档解答题为主,对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相结合的综 合题的考查多属于中高档题,甚至是压轴题,难度值一般控制在0.3 ~ 0.7 之间. 考试要求(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 像、通项公式).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① 理 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题型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 1.已知等比数列 na 中,各项都是正数,且 1a 、 32 1 a 、2 2a 成等差数列,求 9 10 78 aa aa   ; 【 点 拨 】 依 据 等 差 中 项 的 概 念 先 求 等 比 数 列 的 公 比 , 再 利 用 等 比 数 列 的 性 质 )( 87 2 109 aaqaa  求值. 【解】依题意可得: 3 1 2 12 ( ) 22 a a a   ,即 3 1 22a a a ,则有 2 1 1 12a q a a q 可得 2 12qq ,解得 12q  或 12q  (舍) 所 以 8923 29 10 11 67 7 8 1 1 3 2 21 aa a q a q qqqa a a q a q q          ; 【易错点】(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只有一字之差,部分同学经常出现审题不仔细的现象;(2) 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性质混淆,概念模糊不清;(3)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公式 的变式不熟悉,往往要先计算 qda ,,1 等量,一旦计算量大一点,解题受阻. 变式与引申 1: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公差 ,0d 83 SS  . (1)求 11S 的值; (2)当 nS 为最小时,求 n 的值. 题型二: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 2 .( 2011 年 全国卷 理科第 17 题)等比数列 na 的 各 项 均 为 正 数 , 且 2 1 2 3 2 62 3 1, 9 .a a a a a   (Ⅰ)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Ⅱ )设 3 1 3 2 3log log ...... log ,nnb a a a    求数列 1 nb    的前项和. 【点拨】(1)等比数列中,已知两条件可以算出两个基本量 1,aq,再进一步求通项.(2)分组 求和、倒序相加、错位相减、裂项相消等是常用的求和方法,这里利用(1)的结论以及 nn ba , 的关系求 nb 的通项公式,根据裂项相消求数列 1 nb    前 n 项和 . 【解】 (Ⅰ)设数列{an}的公比为 q,由 2 3 2 69a a a 得 32 349aa 所以 2 1 9q  。有条件可知 a>0, 故 1 3q  。 由 122 3 1aa得 122 3 1a a q,所以 1 1 3a  。故数列{an}的通项式为 an= 1 3n 。 (Ⅱ ) 3 1 3 1 3 1log log ... lognb a a a    (1 2 ... ) ( 1) 2 n nn       故 1 2 1 12( )( 1) 1nb n n n n     12 1 1 1 1 1 1 1 1 2... 2((1 ) ( ) ... ( ))2 2 3 1 1n n b b b n n n             所以数列 1{} nb 的前 n 项和为 2 1 n n  【易错点】(1)没有注意条件 a>0,公比计算错;( 2)在求 nb 的通项公式时,遗漏了负号; 不会将 12 ( 1)nb n n  化为 1 1 12( )1nb n n    . 变式与引申 2 已知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并且 1a =1,对任意正整数 n, 241  nn aS ; 设 ,3,2,1(21   naab nnn ). (1)证明数列 }{ nb 是等比数列,并求 的通项公式; (2)设 }loglog 1{,3 2212   nn n n n CCTbC 为数列 的前 n 项和,求 nT . 3. 等比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已知对任意的 nN ,点 ( , )nnS ,均在函数 (0xy b r b   且 1, ,b b r 均为常数)的图像上. (1)求 r 的值; (2)当 b=2 时,记 1()4n n nb n Na  求数列{}nb 的前 n 项和 nT . 题型三:数列的实际应用 例 3. 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 随机地抽查了该校 100 名高三学生的视力 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 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 4 组 的频数从左到右依次是等比数列  na 的 前四项,后 6 组的频数从左到右依次是等 差数列 nb 的前六项. (1)求数列 na 和 的通项公式; (2)求视力不小于 5.0 的学生人数; (3)设    Nnba c a c a c n n n 1 2 2 1 1  ,求数列 nc 的通项公式. 【点拨】(1)频率分布直方图是解决问题的关健;(2)已知前两项的频数,前 4 组的频数从 左到右依次是等比数列 的前四项,可求 na ,后 6 组的频数从左到右依次是等差数列 的前六项, 41 ab  , nb 的前六项和可求,得 nb ,( 3)求得 、 后,根据题设条件,按 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方法求出 nc . 【解】(1)由题意知 ,11001.01.01 a 31001.03.02 a 因此数列 na 是一个首项 11 a .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所以 13  n na , 2741  ab 又  621 bbb   321100 aaa  =100—(1+3+9) , 所以 db 2 566 1  =87, 解得 ,5d 因此数列 nb 是一个首项 271 b ,公差为—5 的等差数列, 所以 ,532 nbn  (2) 求视力不小于 5.0 的学生人数为 9)6532()5532(65  bb (3) 由 )(1 2 2 1 1   Nnba c a c a c n n n ① 可知,当 2n 时, n n n ba c a c a c    1 1 2 2 1 1  ② ①-②得,当 2n 时, 51   nn n n bba c ,  2,355 1    nNnac n nn , 又 ,22,22 12 1 1  cba c 因此数列 nc 是一个从第 2 项开始的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 数列 nc 的通项公式为       )2(35 )1(22 1 n nc nn . 【易错点】(1)不理解 41 ab  的意义,解题找不到切入点;(2)计算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时 忽略“全校 100 名学生”这个重要的已知条件,导致前两问的结果都不正确;(3)求出 na 、 nb 后,由题设条件不能正确地找出求 nc 的方法;(4)计算 nc 由①式变为②式时,缺少 2n 这 个条件. 变式与引申 4: 某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绿化荒沙地,每年比上一年多植相同亩 数的林木,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同亩数的土地沙化,具体情况为 下表所示: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新植亩数 1000 1400 1800 沙地亩数 25200 24000 22400 而一旦植完,则不会被沙化. 问:(1)每年沙化的亩数为多少; (2)到那一年可绿化完全部荒沙地. 题型四:数列综合题 例 4 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将输出的 x、y 值依次分别记为 200821 ,,,,, xxxx n  , 200821 ,,,,, yyyy n  . (1)求数列 nx 的通项公式 nx ; (2)写出 4321 ,,, yyyy ,由此猜想出数列 ny ; 的一个通项公式 ny ,并证明你的结论; (3)求 1 1 2 2 ( , 2008)n n nz x y x y x y x N n       . 【点拨】(1)程序框图与数列的联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鲜事物,因为程序框图中循环,与 数列的各项一一对应,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命题的新方向,应引起重视;(2)由循环体写 出数列的递推公式,再由递推公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解决问题 的关健;(3)掌握错位相 减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及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 解 】 ( 1 ) 由 框 图 , 知 数 列 }{ nx 中 2,1 11   nn xxx ∴ 1 2( 1) 2 1( *, 2008)nx n n n N n       (2)y1=2,y2=8,y3=26,y4=80. 由此,猜想 )2008,(,13  nNny n n 证明:由框图,知数列{yn}中, 231  nn yy , )1(311   nn yy , 311 y ∴ 数列{yn+1} 是以 3 为首项,3 为 公 比 的 等 比 数 列 , )2008,(,13   nNny n n ( 3 ) )13)(12()13(3)13(1 2 2211  n nnn nyxyxyxz =1×3+3×32+…+(2n-1)·3n-[1+3+…+(2n-1)] 记 Sn=1×3+3×32+…+(2n-1)·3n,① 则 3Sn=1×32+3×33+…+(2n-1) ×3n+1 ② ①-②,得-2Sn=3+2·32+2·33+…+2·3n-(2n-1)·3n+1=2(3+32+…+3n)-3 -(2n-1)·3n+1 13)12(331 )31(32   n n n = 11 3·)12(63   nn n 63·)1(2 1  nn ∴ .33·)1( 1  n n nS 又 1+3+…+(2n-1)=n2 ∴ 12( 1) 3 3 ( *, 2008)n nz n n n N n       . 【易错点】(1)根据框图不能正确写出数列的递推公式,解题受阻,(2)对数列求和的方法 及每种方法所适合的题型认识不清,盲目求和;(3)对指数运算不够熟悉,导致利用错位相 减法计算出的结果不正确. 变式与引申 5:已知数列{}na 中, 11 1 ,22 nna n a a,点( )在直线 y=x 上,其中 n=1,2,3…. (1)令 1 1n n nb a a ,   求证数列 nb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 的通项; ⑶ 设 分别为数列、 nn TS  、na  nb 的前 n 项和, 是 否 存 在 实 数  ,使得数列 nnST n  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试求出 .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本节主要考查:(1)数列的有关概念,递推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判定方法、 性质、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公式,数列求和及数列的应用(2)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而函 数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数列常与导数、不等式、三角、解析几何、概率及算法等 知识点交融命题,解决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证明不等关系等问题(3)简单的递推公 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分组求和、倒序相加、裂项求和、错位相减等数列求和方法(4)着重 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点评:(1)“巧用性质、减少运算量”在等差、等比数列的计算问题中非常重要,树立“目 标意识”,“需要什么,就求什么”,既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条件,又要时刻注意解题的目标; (2)数列中 nS 与 na 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型,要切 实注意 ns 与 na 之间关系的转化.如:       )2(, )1(, 1 nSS nSa nn n n , =    n k kk aaa 2 11 )( 等; (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是必考内容,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 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公式的变式及适用范围,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 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如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 相加法等; (5)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 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 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解答数列综合问题要善于综合运用函数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以及特例分 析法,一般递推法,数列求和及求通项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数列与解析几何的综合问 题解决的策略往往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部分,先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以及数形结合得到数 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再利用数列知识和方法求解. 习题 3-1 1.(2011 安徽文数).若数列  na 的通项公式是 ( ) ( )nan    g ,则 a a a    L (A) 15 (B) 12 (C )  (D)  2.等差数列{an},{bn}的前 n 项和分别为 Sn、Tn,若 n n T S = 13 2 n n ,则 11 11 b a =_________. 3.数列 na 中, 1 2a  , 1nna a cn ( c 是不为零的常数, 1 2 3n  ,,, ),且 1 2 3a a a, , 成等比数列. (1)求 c 的值; (2)求 na 的通项公式; (3)求数列 }{ n n cn ca   的前 n 项之和 nT . 5 .已知数列 nx 满足 ,2 1 4 3.1,,2 1 1 * 1      nn n nn xaxNnxx 设且 且 .2)12(32 2123212 nnn naanaaaT   (1)求 nx 的表达式; (2)求 nT2 ; 【答案】 变式与引申 1【解析】根据题意,点 ),( nSn 适合抛物线有以下特点①开口向上,②过原点, ③对称轴 5.52 83 x ,( 1)由对称性可知,另一交点为 )0,11( ,表明 011 S .(2)当 nS 为最小时, 65或n . 变式与引申 2 【 解 析 】 ( 1 ) ),2(24,24 11   naSaS nnnn 两 式 相 减 : ),2(44 11   naaa nnn *),(2)2(2,2)(42 ,2),2)((4 1111121 111 Nnbaabaaaaab aabnaaa nnnnnnnnnn nnnnnn     ,21   n n b b }{ nb 是以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25,523,24,2 112121121  baaaaaaab 而 *)(23 1 Nnb n n   (2) ,23 1 nn n bC ,)1( 1 2log2log 1 loglog 1 1 222212    nnCC nn nn 而 ,1 11 )1( 1  nnnn .1 11)1 11()4 1 3 1()3 1 2 1()2 11(  nnnTn  3.解 (1)因为对任意的 nN ,点 ( , )nnS ,均在函数 (0xy b r b   且 1, ,b b r 均为常数) 的图像上.所以得 n nS b r, 当 1n  时, 11a S b r   , 当 2n  时, 1 1 1 1 ( ) ( 1)n n n n n n n na S S b r b r b b b b             , 又因为{ na }为等比数列, 所以 1r  , 公比为b , 所以 1( 1) n na b b  (2)当 b=2 时, 11( 1) 2nn na b b    , 11 111 4 4 2 2n nn n nnnb a     则 2 3 4 1 2 3 4 1 2 2 2 2n n nT       3 4 5 1 2 1 2 3 4 1 2 2 2 2 2 2n nn nnT        相减, 得 2 3 4 5 1 2 1 2 1 1 1 1 1 2 2 2 2 2 2 2n nn nT         = 31 2 11(1 )1122 1221 2 n n n     12 3 1 1 4 2 2nn n     所以 11 3 1 1 3 3 2 2 2 2 2n n n n nnT       变式与引申 4 变式与引申 5 解:(1)由已知得 11 1 ,2 ,2 nna a a n   2 2 1 3 3 1 3, 1 1 ,4 4 2 4a a a        又 1 1,n n nb a a   1 2 1 1,n n nb a a     2 1 1 2 1 1 122 )1( 1 1 1 1 1 1 1 121              nn nn nn nn nn nn n n aa aa aa nana aa aa b b {}nb 是以 3 4 为首项,以 1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I)知, 13 1 3 1( ) ,4 2 2 2 n n nb       1 311,22nn naa      21 311,22aa      32 2 311,22aa      1 1 311,22nn naa      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1 21 3 1 1 1( 1) ( ),2 2 2 2n na a n         1 1 1 11(1 )3 1 3 1 3221 ( 1) (1 ) 2.12 2 2 2 21 2 n n nna a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3 2.2n nan    (3)存在 2  ,使数列{}nnST n  是等差数列. 12 12 1 1 13( ) (1 2 ) 22 2 2nn nS a a a n n          11(1 ) ( 1)22321 21 2 n nn n       221 3 3 33(1 ) 3.2 2 2 2nn n n n n       12 1 31(1 ) 3 1 3 342 (1 ) .1 2 2 2 21 2 n nn nnT b b b              数列{}nnST n 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nnSTAn B An   、 B 是常数) 即 2 ,nnS T An Bn   又 2 1 3 3 3 33 ( )2 2 2 2nn nn nnST         2 313(1 )(1 )2 2 2n nn     当且仅当102 ,即 2  时,数列 为等差数列. 习题 3-1 1. 【答案】A 【解析】法一:分别求出前 10 项相加即可得出结论; 法二: 1 2 3 4 9 10 3a a a a a a       ,故 a a a      L .故选 A. 2. 【答案】 32 21; 【解析】 11 11 b a = 2 )(21 2 )(21 2 )( 2 )( 211 211 211 211 bb aa bb aa     = 32 21 1213 212 21 21  T S . 3. 【解析】(1) 1 2a  , 2 2ac, 3 23ac , 因为 1a , 2a , 3a 成等比数列, 所以 2(2 ) 2(2 3 )cc   , 解得 0c  或 2c  . ∵c≠0,∴ 2c  . (2)当 2n≥ 时,由于 21a a c, 322a a c, 1 ( 1)nna a n c   , 所以 1 ( 1)[1 2 ( 1)] 2n nna a n c c       . 又 1 2a  , 2c  ,故 22 ( 1) 2( 2 3 )na n n n n n       ,, .当 1n  时,上式也成立, 所以 2 2( 1 2 )na n n n    ,, . (3)令 n n n n n cn cab )2 1)(1(    nn bbbbT  321 nn )2 1)(1()2 1(3)2 1(2)2 1(0 432   ……① 143 )2 1)(1()2 1)(2()2 1(2)2 1(02 1  nn n nnT  ……② ①-②得: n n n nT 2 1)2 1(1 1   4. 【分析】(1)根据函数的导数求切线方程,然后再求切线与 x 轴的交点坐标;(2)尝试求出通 项||nnPQ 的表达式,然后再求和. 【解】(Ⅰ)设 11( ,0)kkPx ,由 xye  得 1 11( , )kx kkQ x e   点处切 线方程为 11 1()kkxx ky e e x x    由 0y  得 1 1(2 )kkx x k n    。 ( Ⅱ) 110, 1kkx x x     ,得 ( 1)kxk   , ( 1)kx k kkP Q e e 1 1 2 2 3 3 ...n n nS PQ PQ PQ PQ     高 考 资 1 1 2 ( 1) 1 11 ... 11 nn n e e ee e e ee              ①—②,得 221232 2 2 122 1 2 1 2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nn n nT  .2 1 22 1 6 1 6 1 2 12 2 11 2 114 1 2 3 2222 2 2 nnn n n n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319 1 2 1 32 1 9 1 9 1 2 22 2               n nn n nnT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