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2+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冲刺2019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
专题12 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自主热身,归纳总结】 1、 设α,β为互不重合的平面,m,n是互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③若α∥β,m⊂α,n⊂β,则m∥n; ④若α⊥β,α∩β=m,n⊂α,n⊥m,则n⊥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答案】.④ 【解析】:对于①,直线m可能在平面α内,故①错误;对于②,没有m与n相交的条件,故②错误;对于③,m与n也可能异面,故③错误. 2、已知平面α,β,直线m,n,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α,n∥β,m⊥n,则α⊥β; ②若α∥β,m∥α,n∥β,则m∥n; ③若m⊥α,n⊥β,m⊥n,则α⊥β; ④若α⊥β,m⊥α,n⊥β,则m⊥n. 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③④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D∥平面ABC1D1,BC∥平面ADC1B1,且BC⊥CD,又因为平面ABC1D1与平面ADC1B1不垂直,故①不正确;因为平面ABCD∥平面A1B1C1D1,且B1C1∥平面ABCD,AB∥平面A1B1C1D1,但AB与B1C1不平行,故②不正确.同理,我们以正方体的模型来观察,可得③④正确. 3、若α,β是两个相交平面,则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①若直线m⊥α,则在平面β内,一定不存在与直线m平行的直线; ②若直线m⊥α,则在平面β内,一定存在无数条直线与直线m垂直; ③若直线m⊂α,则在平面β内,不一定存在与直线m垂直的直线; ④若直线m⊂α,则在平面β内,一定存在与直线m垂直的直线. 【答案】:②④ 4、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l⊥α,m⊂β.给出下列命题: ①α∥β⇒l⊥m; ②α⊥β⇒l∥m; ③m∥α⇒l⊥β; ④l⊥β⇒m∥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答案】: ①④ 【解析】:①由l⊥α,α∥β,得l⊥β,又因为m⊂β,所以l⊥m; ②由l⊥α,α⊥β,得l∥β或l⊂β,又因为m⊂β,所以l与m或异面或平行或相交; ③由l⊥α,m∥α,得l⊥m.因为l只垂直于β内的一条直线m,所以不能确定l是否垂直于β; ④由l⊥α,l⊥β,得α∥β.因为m⊂β,所以m∥α. 5、 设b, c表示两条直线,α,β表示两个平面,现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b⊂α,c∥α,则b∥c;②若b⊂α,b∥c,则c∥α; ③若c∥α,α⊥β,则c⊥β;④若c∥α,c⊥β,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答案】: ④ 【解析】:①b和c可能异面,故①错;②可能c⊂α,故②错;③可能c∥β,c⊂β,故③错;④根据面面垂直判定α⊥β,故④正确. 6、在所有棱长都相等的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 下列四个命题: (1) BC∥平面PDF; (2) DF∥平面PAE; (3) 平面PDF⊥平面ABC; (4) 平面PDF⊥平面PAE.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答案】:(1)(4) 【解析】 由条件可证BC∥DF,则BC∥平面PDF,从而(1)正确;因为 DF与AE相交,所以(2)错误;取DF中点M(如图),则PM⊥DF, 且可证PM与AE不垂直,所以(3)错误;而DM⊥PM,DM⊥AM, 则DM⊥平面PAE.又DM⊂平面PDF,故平面PDF⊥平面PAE, 所以(4)正确.综上所述,正确命题的序号为(1) (4). 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在AB1,BC1上(M,N不与B1,C1重合),且AM=BN,那么①AA1⊥MN;②A1C1∥MN;③MN∥平面A1B1C1D1;④MN与A1C1异面.以上4个结论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①③ 【解析】 过M作MP∥AB交BB1于P,连接NP,则平面MNP∥平面A1C1,所以MN∥平面A1B1C1D1,又AA1⊥平面A1B1C1D1,所以AA1⊥MN.当M与B1重合,N与C1重合时,则A1C1与MN相交,所以①③正确. 【问题探究,变式训练】 : 例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E是BC的中点,求证: (1) 平面AB1E⊥平面B1BCC1; (2) A1C∥平面AB1E. 【解析】: (1)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C1⊥平面ABC.因为AE⊂平面ABC,所以CC1⊥AE 因为AB=AC,E为BC的中点,所以AE⊥BC. 因为BC⊂平面B1BCC1,CC1⊂平面B1BCC1, 且BC∩CC1=C,所以AE⊥平面B1BCC1. 因为AE⊂平面AB1E, 所以平面AB1E⊥平面B1BCC1 (2) 如图,连结A1B,设A1B∩AB1=F,连结EF.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A1B1B为平行四边形,所以F为A1 B的中点.又因为E是BC的中点,所以EF∥A1C 因为EF⊂平面AB1E,A1C⊄平面AB1E, 所以A1C∥平面AB1E. 【变式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PC,CA=CB,M是AB的中点,点N在棱PC上,点D是BN的中点.求证: (1) MD∥平面PAC; 又因为CE⊂平面BEC,所以AH⊥CE.(14分) 【变式6】、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高为,其底面边长为2.已知点M,N分别是棱A1C1,AC的中点,点D是棱CC1上靠近C的三等分点.求证: (1) B1M∥平面A1BN; (2) AD⊥平面A1BN. 【解析】: (1) 如图,连结MN,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1ACC1是矩形. 因为M,N分别是棱A1C1,AC的中点, 所以四边形A1ANM也是矩形,从而MN∥A1A.(2分) 又因为A1A∥B1B,所以MN ∥B1B. 所以四边形B1BNM是平行四边形,则B1M∥BN.(4分) 因为B1M⊄平面A1BN,BN⊂平面A1BN, 所以B1M∥平面A1BN.(6分) (2)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BN⊂平面ABC,所以AA1⊥BN. 因为N是正三角形ABC的边AC的中点,所以AC⊥BN. 又因为A1A∩AC=A,A1A,AC⊂平面A1ACC1,所以BN⊥平面A1ACC1. 因为AD⊂平面A1ACC1,所以BN⊥AD.(10分) 在平面A1ACC1中,tan∠A1NA·tan∠DAC=·=1,所以∠A1NA与∠DAC互余,得AD⊥A1N.(12分) 因为AD⊥BN,AD⊥A1N,BN∩A1N=N,且A1N,BN⊂平面A1BN,所以AD⊥平面A1BN.(14分) 【关联1】、 如图,正三棱柱A1B1C1-ABC中,点D,E分别是A1C,AB的中点. (1) 求证:ED∥平面BB1C1C; (2) 若AB=BB1,求证:A1B⊥平面B1CE. 【解析】 (1) 连结AC1,BC1,因为AA1C1C是矩形,D是A1C的中点,所以D是AC1的中点.(2分) 在△ABC1中,因为D,E分别是AC1,AB的中点, 所以DE∥BC1.(4分) 因为DE⊄平面BB1C1C,BC1⊂平面BB1C1C, 所以ED∥平面BB1C1C.(6分) (2) 因为△ABC是正三角形,E是AB的中点, 所以CE⊥AB. 又因为正三棱柱A1B1C1ABC中,平面ABC⊥平面ABB1A1,平面ABC∩平面ABB1A1=AB,CE⊂平面ABC, 所以CE⊥平面ABB1A1.从而CE⊥A1B.(9分) 在矩形ABB1A1中,因为==,所以Rt△A1B1B∽Rt△B1BE, 从而∠B1A1B=∠BB1E.因此∠B1A1B+∠A1B1E=∠BB1E+∠A1B1E=90°,所以A1B⊥B1E. 又因为CE,B1E⊂平面B1CE,CE∩B1E=E, 所以A1B⊥平面B1CE.(14分) 例2、如图,在四棱锥中,,,点为棱的中点. (1)若,求证:; (2)求证://平面. 【解析】: 证明:(1)取的中点,连结, 因为,所以△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因为,所以△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又,所以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 (2)由为中点,连,则, 又平面,所以平面. 由,以及,所以, 又平面,所以平面. 又,所以平面平面, 而平面,所以平面. 【变式1】、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E,F分别为棱BC,CD上的点,且BD∥平面AEF. (1)求证:EF∥平面ABD; (2)若BD⊥CD,AE⊥平面BCD,求证:平面AEF⊥平面ACD. 【解析】:(1)因为BD∥平面AEF, BDÌ平面BCD,平面AEF∩平面BCD=EF, 所以 BD∥EF. 因为BDÌ平面ABD,EFË平面ABD, 所以 EF∥平面ABD. (2)因为AE⊥平面BCD,CDÌ平面BCD, 所以 AE⊥CD. 因为 BD⊥CD,BD∥EF, 所以 CD⊥EF, 又 AE∩EF=E,AEÌ平面AEF,EFÌ平面AEF, 所以 CD⊥平面AEF. 又 CDÌ平面ACD, 所以 平面AEF⊥平面ACD. 【变式2】、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点在棱上(异于点,),平面与棱交于点. (1)求证:; A B C D E F P (第16题) (2)若平面平面,求证:. 【变式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AP=AD, M,N分别为棱PD,PC的中点. 求证:(1)MN∥平面PAB; (2)AM⊥平面PCD. 【解析】(1)因为M,N分别为棱PD,PC的中点, 所以MN∥DC, 又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AB∥DC, 所以MN∥AB. 又平面PAB,平面PAB, 所以MN∥平面PAB. (2)因为AP=AD,M为PD的中点, 所以AM⊥PD.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AD, 又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CD⊥AD,又平面ABCD, 所以CD⊥平面PAD. 又平面PAD,所以CD⊥AM. 因为CD,平面PCD,, 所以AM⊥平面PCD. 【易错警示】立几的证明必须严格按教材所给的公理、定理、性质作为推理的理论依据,严禁生造定理,在运用定理证明时必须在写全定理的所有条件下,才有相应的结论,否则会影响评卷得分. 【变式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E为侧棱PA的中点. (1) 求证:PC∥平面BDE; (2) 若PC⊥PA,PD=AD,求证:平面BDE⊥平面PAB. 易错警示 在立体几何中,一定要用课本中允许的有关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将定理的条件写全,不能遗漏,否则,在评分时将予以扣分,高考阅卷对立体几何题证明的规范性要求较高. 【关联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C⊥BD,AC与BD交于点O,且平面PAC⊥平面ABCD,E为棱PA上一点. (1) 求证:BD⊥OE; (2) 若AB=2CD,AE=2EP,求证:EO∥平面PBC. 【解析】(1) 因为平面PAC⊥ 平面ABCD,平面PAC∩ 平面ABCD=AC,BD⊥AC,BD⊂平面ABCD, 所以BD⊥平面PAC. 又因为OE⊂平面PAC,所以BD⊥OE.(6分) (2) 因为AB∥CD,AB=2CD,AC与BD交于点O, 所以CO∶OA=CD∶AB=1∶2. 又因为AE=2EP,所以CO∶OA=PE∶EA, 所以EO∥PC. 又因为PC⊂平面PBC,EO⊄平面PBC, 所以EO∥平面PBC.(14分) 【关联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AA1=AB,D是AB的中点. (1) 求证:BC1∥平面A1CD; (2) 若点P在线段BB1上,且BP=BB1,求证:AP⊥平面A1CD. 【解析】 (1)连结AC1,交A1C于点O,连结OD. 因为四边形AA1C1C是矩形,所以O是AC1的中点. (2分) 在△ABC1中, O,D分别是AC1,AB的中点, 所以OD∥BC1. (4分) 又因为OD⊂平面A1CD,BC1⊄平面A1CD, 所以BC1∥平面A1CD.(6分) (2) 因为CA=CB,D是AB的中点,所以CD⊥AB﹒ 又因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ABC⊥侧面AA1B1B,交线为AB, CD⊂平面ABC,所以CD⊥平面AA1B1B﹒ (8分) 因为AP⊂平面A1B1BA,所以CD⊥AP. (9分) 因为BB1=AA1=BA ,BP=BB1, 所以==,所以Rt△ABP∽Rt△A1AD, 从而∠AA1D=∠BAP, 所以∠AA1D+∠A1AP=∠BAP+∠A1AP=90°, 所以AP⊥A1D.(12分) 又因为CD∩A1D=D,CD⊂平面A1CD,A1D⊂平面A1CD, 所以AP⊥平面A1CD.(14分) 【关联3】、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平面ABC,PA⊥PB,M,N分别为AB,PA的中点. (1) 求证:PB∥平面MNC; (2) 若AC=BC,求证:PA⊥平面MNC. 【解析】 (1) 因为M,N分别为AB,PA的中点, 所以MN∥PB.(2分) 因为MN⊂平面MNC,PB⊄平面MNC, 所以PB∥平面MNC.(4分) (2) 因为PA⊥PB,MN∥PB,所以PA⊥MN. (6分) 因为AC=BC,AM=BM,所以CM⊥AB. (8分) 因为平面PAB⊥平面ABC,CM⊂平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所以CM⊥平面PAB. (12分) 因为PA⊂平面PAB,所以CM⊥PA. 因为PA⊥MN,MN⊂平面MNC,CM⊂平面MNC,MN∩CM=M,所以PA⊥平面MNC. (14分) 【关联4】、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PA⊥平面ABCD,M是AD的中点,N是PC的中点. (1) 求证:MN∥平面PAB; (2) 若平面PMC⊥平面PAD,求证:CM⊥AD. 【解析】 (1) 如图,取PB的中点E,连结AE,NE. 因为E,N分别是PB,PC的中点, 所以EN∥BC且EN=BC. 因为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M是AD的中点, 所以AM∥BC且AM=BC,(3分) 所以EN∥AM且EN=AM,四边形AMN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AE,(5分) 因为MN⊄平面PAB,AE⊂平面PAB,所以MN∥平面PAB.(7分) (2) 如图,在平面PAD内,过点A作AH⊥PM,垂足为H. 因为平面PMC⊥平面PAD,平面PMC∩平面PAD=PM, 因为AH⊂平面PAD,AH⊥PM, 所以AH⊥平面PMC,从而AH⊥CM.(10分) 因为PA⊥平面ABCD,CM⊂平面ABCD, 所以PA⊥CM.(12分) 因为PA∩AH=A,PA,AH⊂平面PAD, 所以CM⊥平面PAD, 因为AD⊂平面PAD,所以CM⊥AD.(14分) 例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棱BC上一点. (1) 若AB=AC,D为棱BC的中点,求证:平面ADC1⊥平面BCC1B1; (2) 若A1B∥平面ADC1,求的值. 【解析】: (1) 因为AB=AC,点D为BC中点,所以AD⊥BC.(2分) 因为ABC-A1B1C1 是直三棱柱,所以BB1⊥平面ABC. 因为AD⊂平面ABC,所以BB1⊥AD.(4分) 因为BC∩BB1=B,BC⊂平面BCC1B1,BB1⊂平面BCC1B1, 所以AD⊥平面BCC1B1. 因为AD⊂平面ADC1,所以平面ADC1⊥平面BCC1B1.(6分) (2) 连结A1C,交AC1于O,连结OD,所以O为AC1中点.(8分) 因为A1B∥平面ADC1,A1B⊂平面A1BC,平面ADC1∩平面A1BC=OD,所以A1B∥OD.(12分) 因为O为AC1中点,所以D为BC中点, 所以=1.(14分) 【变式1】、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AC=DB=DC,点E是BC的中点,点F在线段AC上,且=λ. (1) 若EF∥平面ABD,求实数λ的值; (2) 求证:平面BCD⊥平面AED. 【解析】 (1) 因为EF∥平面ABD,EF⊂平面ABC,平面ABC∩平面ABD=AB,所以EF∥AB.(3分) 又E是BC的中点,点F在线段AC上, 所以F为AC的中点. 由=λ得λ=.(6分) (2) 因为AB=AC=DB=DC,E是BC的中点, 所以BC⊥AE,BC⊥DE.(9分) 又AE∩DE=E,AE,DE⊂平面AED, 所以BC⊥平面AED.(12分) 而BC⊂平面BCD, 所以平面BCD⊥平面AED.(14分) 【变式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D=CD=AB,AB∥DC,AD⊥CD,PC⊥平面ABCD. (1) 求证:BC⊥平面PAC; (2) 若M为线段PA的中点,且过C,D,M三点的平面与PB交于点N,求PN∶PB的值. 【解析】 (1) 连结AC.不妨设AD=1. 因为AD=CD=AB,所以CD=1,AB=2. 因为∠ADC=90°,所以AC=,∠CAB=4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所以AC2+BC2=AB2. 所以BC⊥AC.(3分) 因为PC⊥平面ABCD,BC⊂平面ABCD,所以BC⊥PC.(5分) 因为PC⊂平面PAC,AC⊂平面PAC,PC∩AC=C, 所以BC⊥平面PAC.(7分) (2) 因为AB∥DC,CD⊂平面CDMN,AB⊄平面CDMN, 所以AB∥平面CDMN.(9分) 因为AB⊂平面PAB,平面PAB∩平面CDMN=MN, 所以AB∥MN.(12分) 在△PAB中,因为M为线段PA的中点, 所以N为线段PB的中点, 即PN∶PB的值为.(14分) 【关联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D为AB的中点. (1) 与BC平行的平面PDE交AC于点E,判断点E在AC上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 若PA=PB,且锐角三角形PCD所在平面与平面ABC垂直,求证:AB⊥PC. 【解析】(1) E为AC的中点.理由如下: 平面PDE交AC于点E,即平面PDE∩平面ABC=DE, 而BC∥平面PDE,BC⊂平面ABC,所以BC∥DE.(4分) 在△ABC中,因为D为AB的中点,所以E为AC的中点.(7分) (2) 因为PA=PB,D为AB的中点,所以AB⊥PD,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PCD所在平面内过点P作PO⊥CD于点O,因为平面PCD⊥平面ABC,平面PCD∩平面ABC=CD,所以PO⊥平面ABC.(10分) 因为AB⊂平面ABC,所以PO⊥AB. 又PO∩PD=P,PO,PD⊂平面PCD,所以AB⊥平面PCD. 又PC⊂平面PCD,所以AB⊥PC.(14分) 【关联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且PB=PD. (1) 求证:BD⊥PC; (2) 若平面PBC与平面PAD的交线为l,求证:BC∥l. 【解析】 (1) 如图,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PO.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BD⊥AC.(2分) 又因为O为BD的中点,PB=PD,所以BD⊥PO.(4分) 又因为AC∩PO=O,所以BD⊥平面APC. 又因为PC⊂平面APC,所以BD⊥PC.(7分) (2)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BC∥AD.(9分) 因为AD⊂平面PAD,BC⊄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11分) 又因为BC⊂平面PBC,平面PBC∩平面PAD=l. 所以BC∥l.(14分) 【关联3】、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已知平面PBC⊥平面ABC. (1) 若AB⊥BC,CP⊥PB,求证:CP⊥PA: (2) 若过点A作直线l⊥平面ABC,求证:l∥平面PB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