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解答题的解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解答题的解法学案

‎【概述】 解答题是高考试卷中的一类重要题型,通常是高考的把关题和压轴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层次和选拔功能.目前的高考解答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综合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型解答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解答题综合考查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抓住解答题得分要点,是高考决胜的必要条件.复习的后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1.高考阅卷速度以秒计,规范答题少丢分 高考阅卷评分标准非常细,按步骤、得分点给分,评阅分步骤、采“点”给分.关键步骤,有则给分,无则没分.所以考场答题应尽量按得分点、步骤规范书写.‎ ‎2.不求巧妙用通法,通性通法要强化 高考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高考评分细则只对主要解题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给出详细得分标准,所以用常规方法往往与参考答案一致,比较容易抓住得分点.‎ ‎3.干净整洁保得分,简明扼要是关键 高考已实行 上阅卷,若书写整洁,表达清楚,一定会得到合理或偏高的分数,若不规范可能就会吃亏.若写错需改正,只需划去,不要乱涂乱划,否则易丢分.‎ ‎4.狠抓基础保成绩,分步解决克难题 ‎(1)基础题争取得满分.涉及的定理、公式要准确,数学语言要规范,仔细计算,争取前3个解答题及选考不丢分.(2)压轴题争取多得分.第(Ⅰ)问一般难度不大,要保证得分,第(Ⅱ)问若不会,也要根据条件或第(Ⅰ)问的结论推出一些结论,可能就是得分点.‎ ‎【模板和细则】 “答题模板”是指针对解答数学解答题的某一类型,分析解题的一般思路,规划解题的程序和格式,拟定解题的最佳方案,实现答题效率的最优化;‎ 评分细则是阅卷的依据,通过认真研读评分细则,重视解题步骤的书写,规范解题过程,做到会做的题得全分;对于最后的压轴题也可以按步得分,踩点得分,一分也要抢.‎ 模板一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例1【2017·全国卷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的面积为.‎ ‎(1)求sin Bsin C;‎ ‎(2)若6cos Bcos C=1,a=3,求△ABC的周长.‎ ‎【答案】(1).(2)3+.‎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思路】(1)首先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asinB=,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把边转化成角可得sinBsinC的值;(2)首先利用sinBsinC的值以及题目中给出的6cosBcosC=1,结合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求出B+C,进而求出A,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a的值求出bc的值,最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出b+c,进而求出△ABC的周长.‎ ‎【评分细则】‎ ‎1.利用面积公式,得等式,2分.‎ ‎2.利用正弦定理,得边角关系,2分.‎ ‎3.利用公式化简,2分. ‎ ‎4.利用已知条件,结合(1)的结论求出角A,2分.‎ ‎5.利用题设,结合余弦定理,求b+c,3分.‎ ‎6.求得周长,1分.‎ ‎【高考状元满分心得】‎ ‎1.牢记公式,正确求解 在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类解答题中,通常涉及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诱导公式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些公式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牢记公式和定理.如本题第(2)问要应用到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 ‎ ‎2.注意利用第(1)问的结果 在题设条件下,如果第(1)问的结果第(2)问能用得上,可以直接用,有些题目不用第(1)问的结果甚至无法解决,如本题即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求解.‎ ‎3.写全得分关键 在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类解答题中,应注意解题中的关键点,有则给分,无则不得分,所以在解答题时一定要写清得分关键点,如第(1)问中,没有将正弦定理表示出 的过程,则不得分;第(2)问中没有将面积表示出 则不得分,只有将面积转化为得分点才得分.‎ ‎【趁热打铁】△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 C(acos B+bcos A)=c.‎ ‎(1)求C;‎ ‎(2)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答案】(1)C=.(2)5+.‎ ‎ ‎ ‎(2)由余弦定理及C=得 ‎7=a2+b2-2ab·,8分 即(a+b)2-3ab=7,‎ 又S=ab·sin C=ab=,‎ 所以ab=6,10分 所以(a+b)2-18=7,a+b=5,11分 所以△ABC的周长为a+b+c=5+.‎ ‎12分 ‎ 模板二 立体几何 例2【2017课标1,理1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且.‎ ‎(1)证明 平面PAB⊥平面PAD;‎ ‎(2)若PA=PD=AB=DC,,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以F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为单位长度,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F-xy .‎ 由(1)及已知可得A(,0,0),P(0,0,),‎ B(,1,0),C(-,1,0),2分 所以=(-,1,-),=(,0,0),学 ‎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面面垂直的判定,以及二面角余弦值的求解,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思路】(1)由题意易证出AB垂直平面PAD,从而证明面面垂直;(2)首先在平面PAD内作PF⊥AD,垂足为F,从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求出平面PCB与平面PAB的法向量,最后求出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评分细则】‎ ‎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分.‎ ‎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分.‎ ‎3.建系得各点坐标,2分.‎ ‎4.求出法向量n,2分 ‎5.求出法向量m,2分 ‎6.利用公式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2分 ‎【高考状元满分心得】‎ ‎1.写全得分步骤 在立体几何类解答题中,对于证明与计算过程中得分点的步骤,有则给分,无则没分,所以对于得分点步骤一定要写.如第(1)问中的AB⊥AP,AB⊥PD,AP∩PD=P;第(2)问中的建系及各点坐标,两平面法向量的坐标.学 ‎ ‎2.注意利用第(1)问的结果 在题设条件下,立体几体解答题的第(2)问建系,要用到第(1)问中的垂直关系时,可以直接用,有时不用第(1)问的结果无法建系,如本题即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建系.‎ ‎3.写明得分关键 对于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有则给分,无则没分.所以在解立体几何类解答题时,一定要写清得分关键点,如第(1)问中一定要写出判断AB⊥平面PAD的三个条件,写不全则不能得全分,如OH∩EF=H一定要有,否则要扣1分;第(2)问中不写出cos〈m,n〉=这个公式,而直接得出余弦值,则要扣1分. ‎ ‎【趁热打铁】【2017浙江,19】(本题满分15分)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 ‎(Ⅰ)证明 平面PAB;‎ ‎(Ⅱ)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Ⅰ)见解析;(Ⅱ).‎ ‎【解析】‎ 试题解析 ‎ ‎ ‎ ‎ ‎ MH是MQ在平面PBC上的射影,所以∠QMH是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设CD=1.‎ 在△PCD中,由PC=2,CD=1,PD=得CE=,‎ 在△PBN中,由PN=BN=1,PB=得QH=,‎ 在Rt△MQH中,QH=,MQ=, ‎ 所以sin∠QMH=, 所以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模板三 函数与导数 例3【2017课标1,理21】已知函数.‎ ‎(1)讨论的单调性;‎ ‎(2)若有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答案】‎ ‎(1)(i)若a≤0,f(x)在(-∞,+∞)单调递减. ‎ ‎(ii)若a>0, f(x)在(-∞,-ln a)单调递减,在(-ln a,+∞)单调递增.(2)(0,1).‎ ‎ (2)(i)若a≤0,由(1)知,f(x)至多有一个零点.1分 ‎(ii)若a>0,由(1)知,当x=-ln a时,f(x)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f(-ln a)=1-+ln a.‎ ‎①当a=1时,由于f(-ln a)=0,故f(x)只有一个零点;1分 ‎②当a∈(1,+∞)时,由于1-+ln a>0,‎ 即f(-ln a)>0,故f(x)没有零点;1分 ‎③当a∈(0,1)时,1-+ln a<0,即f(-ln a)<0.‎ 又f(-2)=ae-4+(a-2)e-2+2>-2e-2+2>0,‎ 故f(x)在(-∞,-ln a)有一个零点.‎ 设正整数n0满足n0>ln-1,‎ 则f(n0)=en0(aen0+a-2)-n0>en0-n0>2n0-n0>0.‎ 由于ln-1>-ln a,因此f(x)在(-ln a,+∞)有一个零点.‎ 综上,a的取值范围为(0,1).4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运算以及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零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1)对函数求导,导函数含有参数,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判断函数的单调性;(2)结合第一问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存在两个零点的条件,进而确定参数的范围.‎ ‎【评分细则】‎ ‎1.求出定义域、导数,2分.‎ ‎2.讨论a≤0,1分.‎ ‎3.讨论a>0时,利用f′(x)>0,f′(x)<0求单调区间,2分.‎ ‎4.利用(1)得a≤0时零点个数,1分 ‎ ‎5.当a=1时,零点个数为1,不符合题意,1分.‎ ‎6.当a>1时,零点个数为0,不符合题意,1分.‎ ‎7.当0b>0),四点P1(1,1),P2(0,1),P3(–1,),P4(1,)中恰有三点在椭圆C上.‎ ‎(1)求C的方程;‎ ‎(2)设直线l不经过P2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的和为–1,证明 l过定点.‎ ‎【答案】(1)+y2=1. (2)以l过定点(2,-1).‎ ‎ ‎ ‎(2)设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分别为 1, 2.‎ 如果l与x轴垂直,设l x=t,由题设知t≠0,且|t|<2,可得A,B的坐标分别为(t,),(t,-).‎ 则 1+ 2=-=-1,得t=2,不符合题设.‎ ‎2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是一道综合能力较强的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思路】(1)利用椭圆的性质,容易排除点P1(1,1)不在椭圆上,从而求出椭圆方程;(2)利用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解,在解题中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评分细则】‎ ‎1.利用椭圆的性质排除P1,1分.‎ ‎2.由已知列出关于a2,b2的方程,求出椭圆方程,4分.‎ ‎3.当 不存在时,求t,判断与题不符,2分.‎ ‎4.将直线x1方程,代入椭圆,得方程,用韦达定理表示,2分.‎ ‎5.求出 与m的关系式,3分.‎ ‎6.求出定点,1分.‎ ‎【高考状元满分心得】‎ ‎1.正确使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牢记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a2、b2,如本题第(1)问就涉及椭圆的性质 判断点在不在椭圆上.‎ ‎2.注意分类讨论 当用点斜式表示直线方程时,应分直线的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求解,易出现忽略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导致扣分,如本题第(2)问中首先要求出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 ‎3.写全得分关键 在解析几何类解答题中,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得到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弦长,目标函数,……等一些关键式子和结果都是得分点,在解答时一定要写清楚.‎ ‎【趁热打铁】【2017浙江,21】(本题满分15分)如图,已知抛物线,点A,,抛物线上的点.过点B作直线AP的垂线,垂足为Q.‎ ‎(Ⅰ)求直线AP斜率的取值范围;‎ ‎(Ⅱ)求的最大值.‎ ‎【答案】(Ⅰ);(Ⅱ)‎ ‎【解析】‎ 试题解析 ‎ ‎(Ⅰ)设直线AP的斜率为 ,则,∵,∴直线AP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Ⅱ)联立直线AP与BQ的方程 解得点Q的横坐标是,因为|PA|==‎ ‎|PQ|= ,所以|PA||PQ|=‎ 令,因为,所以 f(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上单调递减,因此当 =时,取得最大值.‎ 模板五 数列 例5【2017天津,理18】已知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且公比大于0,,,. ‎ ‎(Ⅰ)求和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 ‎【答案】 (1)..(2).‎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思路】(Ⅰ)运用基本量法先求出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求出{bn}的通项公式,然后用基本量法求出等差数列{an}的公差和首项,从而求出其通项公式;(Ⅱ)数列{a2nb2n-1}是由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相乘而得到的,运用错位相减法求出数列{a2nb2n-1}的前n项和.‎ ‎【评分细则】‎ ‎1.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列出方程,求q及通项,2分.‎ ‎2.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求a,d及通项,2分.‎ ‎3.由(Ⅰ)的结论,求出a2n,b2n-1,求出a2n·b2n-11分.‎ ‎4.列出Tn及4Tn,2分.‎ ‎5.利用错位相减法求-3Tn,3分.‎ ‎6.求得Tn,2分.‎ ‎【高考状元满分心得】‎ ‎1.牢记等差、等比数列的an及Sn公式.求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首先考虑性质的运用,如果不能用性质,才考虑使用基本量法,在使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一定要弄清楚参与运算的项数和没有参与运算的项数.‎ ‎2.注意利用第(1)问的结果 在题设条件下,如果第(1)问的结果第(2)问能用得上,可以直接用,有些题目不用第(1)问的结果甚至无法解决,如本题即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求得an,bn.‎ ‎3.写全得分关键 写清解题过程的关键点,有则给分,无则没有分,同时解题过程中计算准确,是得分的根本保证.如本题第(1)问要充分体现等差(比)数列基本量的运算.第(2)问利用错位相减法求Tn,计算要求更高,往往很多学生计算出错导致失分.‎ ‎【趁热打铁】【2016高考浙江理数】设数列满足,.‎ ‎(I)证明 ,;‎ ‎(II)若,,证明 ,.‎ ‎【答案】(I)证明见解析;(II)证明见解析.‎ ‎ ‎ ‎[ | ]‎ ‎(II)任取,由(I)知,对于任意,‎ ‎,‎ 故 ‎.‎ 从而对于任意,均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