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四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7讲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
第7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 2.方位角 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3.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诊 断 自 测 1.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45°的方向.( ) (2)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 2.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图所示,∠ACB=90°, 又AC=BC, ∴∠CBA=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 答案 B 3.如图,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面内,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18 km,速度为1 000 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30°,经过1 min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75°,则山顶的海拔高度为(精确到0.1 km,参考数据:≈1.732)( ) A.11.4 km B.6.6 km C.6.5 km D.5.6 km 解析 ∵AB=1 000×=(km),∴BC=·sin 30°=(km). ∴航线离山顶h=×sin 75°=×sin(45°+30°)≈11.4(km).∴山高为18-11.4=6.6(km). 答案 B 4.(必修5P11例1改编)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m米,∠BAC=α,∠ACB=β,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解析 在△ABC中,∠ABC=π-(α+β),AC=m,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AB==. 答案 C 5.轮船A和轮船B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C,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15 n mile/h,则下午2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n mile. 解析 设两船之间的距离为d, 则d2=502+302-2×50×30×cos 120°=4 900, ∴d=70,即两船相距70 n mile. 答案 70 6.(2017·湖州调研)一缉私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距离12 n mile的海上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逃窜,若缉私艇的速度为14 n mile/h,缉私艇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追去,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走私船,则追上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h, α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 解析 如图所示,A,C分别表示缉私艇、走私船的位置,设经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AB=14x,BC=10x,∠ACB=1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240·x·cos 120°,解得x=2.故AB=28,sin α==,即所需时间为2小时,sin α=. 答案 2 考点一 测量高度问题 【例1】 (2015·湖北卷)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 解析 在△ABC中,AB=600,∠BAC=30°,∠ACB=75°-30°=45°,由正弦定理得=,即=,所以BC=300(m).在Rt△BCD中,∠CBD=30°, CD=BCtan∠CBD=300·tan 30°=100(m). 答案 100 规律方法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方向(位)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 (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训练1】 (2017·郑州一中月考)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山高CD. 解 由已知得,∠BCA=90°+β,∠ABC=90°-α,∠BAC=α-β,∠CAD=β.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 ∴AC==. 在Rt△ACD中,CD=ACsin∠CAD=ACsin β=. 故山高CD为. 考点二 测量距离问题 【例2】 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同时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α,∠ACD=β,∠CDB=γ,∠BDA=δ.在△ADC和△BDC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和BC,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解 ∵∠ADC=∠ADB+∠CDB=60°,∠ACD=60°, ∴∠DAC=60°,∴AC=DC=(km). 在△BCD中,∠DBC=45°, 由正弦定理,得BC=·sin∠BDC=·sin 30°=(k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 45° =+-2×××=. ∴AB=(km). ∴A,B两点间的距离为 km. 规律方法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训练2】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AB=. 若测得CA=400 m,CB=600 m,∠ACB=60°,试计算AB的长. 解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ACB, ∴AB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 ∴AB=200(m), 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 m. 考点三 测量角度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________方向. 解析 由已知∠ACB=180°-40°-60°=80°, 又AC=BC,∴∠A=∠ABC=50°,60°-50°=10°, ∴灯塔A处于灯塔B的北偏西10°. 答案 北偏西10° 规律方法 解决测量角度问题的注意事项 (1)首先应明确方位角或方向角的含义. (2)分析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再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后,注意正弦、余弦定理的结合使用. 【训练3】 如图,两座相距60 m的建筑物AB,CD的高度分别为20 m,50 m,BD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的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CAD等于( ) A.30° B.45° C.60° D.75° 解析 依题意可得AD=20m,AC=30m, 又CD=50 m,所以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AD== ==,又0°<∠CAD<180°,所以∠CAD=45°, 所以从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45°. 答案 B [思想方法] 1.利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时:(1)要理解题意,整合题目条件,画出示意图,建立一个三角形模型;(2)要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3)三角函数模型中,要确定相应参数和自变量范围,最后还要检验问题的实际意义. 2.在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要注意边角关系相互制约,推理题中的隐含条件. [易错防范] 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