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新泰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 ,其中 为虚数单位,则 的虚部为( A ) A. B.1 C. D. 解: 虚部为-1,故选 A. 2.在△ 中, 为 边上的中线, 为 的中点,则 ( A ) A. B. C. D. 解:根据向量的运算法则,可得 1 21z i z i= + =, i 1 2 z z 1− i i− 1 1 2 11 , 1 ,z iz i iz i −= − = = − − ABC AD BC E AD EB = 3 1 4 4AB AC− 1 3 4 4AB AC− 3 1 4 4 +AB AC 1 3 4 4 +AB AC ( )1 1 1 1 1 1 2 2 2 4 2 4BE BA BD BA BC BA BA AC= + = + = + + ,所以 ,故选 A. 3.某校共有学生 3 000 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表所示,已知高一、高二年级共有男生 1 120 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 60 名学生,则应在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 C )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女生 456 424 y 男生 644 x z A.16 B.18 C.20 D.24 解:根据题意得,高一、高二学生总数是 1120+(456+424)=2000,∴高三学生总数是 3000-2000=1000.用分层抽样法在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数为 ×60=20.故选 C. 4.已知 5 件产品中有 2 件次品,其余为合格品,现从这 5 件产品中任取 2 件,恰有一件次 品的概率为( B ) A.0.4 B.0.6 C.0.8 D.1 解: 件产品中有 件次品,记为 , ,有 件合格品,记为 , , ,从这 件产 品中任取 件,有 种,分别是 , , , , , , , , , ,恰有一件次品,有 种,分别是 , , , , , ,设事件 “恰有一件次品”,则 , 故选 B. 5.(2015 新课标全国 I 理科)《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 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 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 8 尺,米堆 的高为 5 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 1 斛米的体积约为 1.62 立方尺, 1 1 1 3 1 2 4 4 4 4BA BA AC BA AC = + + = + 3 1 4 4EB AB AC= − 1 000 3 000 5 2 a b 3 c d e 5 2 10 ( ),a b ( ),a c ( ),a d ( ),a e ( ),b c ( ),b d ( ),b e ( ),c d ( ),c e ( ),d e 6 ( ),a c ( ),a d ( ),a e ( ),b c ( ),b d ( ),b e Α = ( ) 6 0.610 Ρ Α = = 圆周率约为 3,估算出堆放的米约有( B ) A.14 斛 B.22 斛 C.36 斛 D.66 斛 解:试题分析:设圆锥底面半径为 r,则 ,所以 ,所以米堆的体积 为 = ,故堆放的米约为 ÷1.62≈22,故选 B. 6.如图,平行六面体 中, , , ,则 (D) A. B. C. D. 解: , , .故选:D 7.在正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三棱柱) 中, , , 分 别为 和 的中点,当 和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时,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B ) 1 2 3 84 r× × = 16 3r = 21 1 163 ( ) 54 3 3 × × × × 320 9 320 9 1 1 1 1ABCD A B C D− 1 1AB AD AA= = = 1 120BAD BAA∠ = ∠ = ° 1 60DAA∠ = ° 1AC = 1 2 3 2 1 1AC AB AD AA= + + 2 2 2 1 1 1 12 2 2AC AB AD AA AB AD AB AA AD AA∴ = + + + ⋅ + ⋅ + ⋅ 1 1 11 1 1 2 1 1 2 1 1 2 1 1 22 2 2 = + + + × × × − + × × × − + × × × = 1 2AC∴ = 1 1 1ABC A B C− 2AB = E F 1 1AC 1 1A B AE BF 7 10 AE 1 1BCC B A. B. C. D. 解:设 ,以 为原点,过 作 的垂线为 轴, 为 轴, 为 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 , , , , , 和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解得 . , , ,平面 的法向量 , 与平面 所成角 的正弦值为: . 故选:B. 8.已知圆 的方程为 ,点 在直线 上,线段 为圆 的直径,则 的最小值为(B) A.2 B. C.3 D. 15 5 15 10 5 10 5 5 1AA t= B B BC x BC y 1BB z 3 3 3 1( 3,1,0), , , , (0,0, 0), , ,2 2 2 2A E t B F t 3( 2AE = − 1 2 )t 3( 2BF = 1 2 )t AE∵ BF 7 10 2 2 2 1| || | 72| cos , | 10| | | | 1 1 tAE BFAE BF AE BF t t − ∴ < > = = = + + 2t = ∴ 3( 2AE = − 1 2 2) 1 1BCC B (1,0,0)n = AE∴ 1 1BCC B α 3 | | 152sin 10| | | | 5 AE n AE n α = = = C 2 2( 1) ( 1) 2x y− + − = P 3y x= + AB C PA PB⋅ 5 2 7 2 .故选 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部分选对的得 3 分,有 选错的得 0 分。 9.已知直线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D ) A.直线 的倾斜角是 B.若直线 则 C.点 到直线 的距离是 D.过 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方程 是 解:对于 A.直线 的斜率 k=tanθ ,故直线 l 的倾斜角是 ,故 A 错误; 对于 B.因为直线 的斜率 k′ ,kk′=1≠﹣1,故直线 l 与直线 m 不垂直,故 B 错误; 对于 C.点 到直线 l 的距离 d 2,故 C 正确; 对于 D.过 与直线 l 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y﹣2 (x﹣2 ),整理得: ,故 D 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为 CD.故选:CD. 10.在某次高中学科知识竞赛中,对 4000 名考生的参赛成绩进行统计,可得到如图所 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分组的区间为 , , , , , ,60 分以下视为不及格,若同一组中数据用该组区间中间值作代表 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 ) ( ) ( ) ( )PA PB PC CA PC CB PC CA PC CA⋅ = + ⋅ + = + ⋅ − 2 2 2 2 3| | | | | | 2 2 2 PC CA PC = − = − ≥ − 5 2 = : 3 1 0l x y− + = l 6 π : 3 1 0,m x y− + = l m⊥ ( 3,0) l 2 (2 3,2) l 3 4 0x y− − = 3 1 0l x y− + =: 3= 3 π 3 1 0m x y− + =: 3 3 = ( )3 0, ( ) ( )2 2 3 3 0 1 3 1 ⋅ − + = = + − ( )2 3 2, 3= 3 3 4 0x y− − = )[40 50, )[50 60, )[60 70, )[70 80, )[80 90, [90 ]100, A.成绩在 的考生人数最多 B.不及格的考生人数为 1000 C.考生竞赛成绩的平均分约为 70.5 分 D.考生竞赛成绩的中位数为 75 分 解: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成绩在 的频率最高,因此考生人数最多,故 A 正 确;成绩在 的频率为 ,因此,不及格的人数为 ,故 B 正确; 考生竞赛成绩的平均分约为 ,故 C 正确; 因为成绩在 的频率为 0.45,在 的频率为 0.3, 所以中位数为 ,故 D 错误.故选:ABC. 11.如图,在棱长均相等的四棱锥 中, 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 , 分别 为侧棱 , 的中点,有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ABD ) A. ∥平面 B.平面 ∥平面 C.直线 与直线 所成角的大小为 D. 解:选项 A,连接 BD,显然 O 为 BD 的中点,又 N 为 PB 的中点,所以 ∥ON,由线面 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 ∥平面 ;选项 B, 由 , 分别为侧棱 , 的中点, )[70 80, [70 80, ) [40 60, ) 0.01 10 0.015 10 0.25× + × = 4000 0.25 1000× = 45 0.1 55 0.15 65 0.2 75 0.3 85 0.15 95 0.1 70.5× + × + × + × + × + × = [40 70, ) [70 80, ) 0.0570 10 71.670.3 + × ≈ P ABCD− O M N PA PB PD OMN PCD OMN PD MN 90 ON PB⊥ PD PD OMN M N PA PB 得 MN∥AB,又底面为正方形,所以 MN∥CD,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CD∥平面 OMN, 又选项 A 得 ∥平面 ,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 ∥平面 ; 选项 C,因为 MN∥CD,所以∠ PDC 为直线 与直线 所成的角,又因为所有棱长都 相等,所以∠ PDC= ,故直线 与直线 所成角的大小为 ;选项 D,因底面 为正方形,所以 ,又所有棱长都相等,所以 ,故 ,又 ∥ON,所以 ,故 ABD 均正确. 12.设点 是 所在平面内一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 A.若 ,则点 是边 的中点 B. 若,则点 在边 的延长线上 C.若 ,则点 是 的重心 D.若 ,且 ,则 的面积是的 面积的 解:A 中: , 即: ,则点 是边 的中点 B. , 则点 在边 的延长 线上,所以 B 错误. C. PD OMN PCD OMN PD MN 60 PD MN 60 2 2 2AB AD BD+ = 2 2 2PB PD BD+ = PB PD⊥ PD ON PB⊥ M ABC 1 1 2 2AM AB AC= + M BC 2AM AB AC= − M BC AM BM CM= − − M ABC AM xAB yAC= + 1 2x y+ = MBC△ ABC 1 2 1 1 2 2AM AB AC= + 1 1 1 1 1 1 2 2 2 2 2 2AM AB AC AM AB AC AM⇒ = + ⇒ − = − BM MC= M BC 2AM AB AC= − AM AB AB AC BM CB⇒ − = − ∴ = M CB 设 中点 D,则 , ,由重 心性质可知 C 成立. D. 且 设 ,所以 ,可知 三点共线,所以 的面积是 面积的 ,故选择 ACD 三、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如图,在 中, , ,D 为 BC 边上的点,且 , ,则 _1_____. 解:∵ ∴ ,且 为 的中点, ∴在直角三角形 中可求得 , BC AM BM CM= − − 2AM BM CM MB MC MD= − − = + = AM xAB yAC= + 1 2x y+ = 2 2 2 ,2 2 1AM xAB yAC x y⇒ = + + = 2AD AM= 2 2 ,2 2 1AD xAB yAC x y= + + = , ,B C D MBC△ ABC 1 2 ABC BAC 120∠ = AB AC 2= = AD BC 0⋅ = CE 2EB= AD AE⋅ = 0AD BC⋅ = AD BC⊥ D BC 30B C∠ = ∠ = ° ADB 1AD = 0AD DE⋅ = ∵ ∴ ,故答案为 1. 14.已知点 ,直线 与线段 相交,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解:由直线 ,即 ,此时直线恒过点 , 则直线 的斜率 ,直线 的斜率 , 若直线 与线段 相交,则 ,即 , 所以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15.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为平面 ABC 外一点,其中 若 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 解: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所以 ,而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所以 ,即 ,解得 , 所以 ,点 ,则 , 则由点到平面距离公式可得 ,故答案为: . 16.已知空间四边形 中, , , ,若平面 平面 ,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表面积为__ ________. 解: 2( ) ( )AD AE AD AD DE AD AD DE⋅ = ⋅ + = + ⋅ 1AD AE⋅ = (0,0,1)P 11 0( ) 2 3, )0(A B,, ,,, ABC (1, ),1m P ABC 6 3 11 0( ) 2 3, )0(A B,, ,,, ( )1,1,3AB = − ABC (1, ,1)n m= 0AB n⋅ = 1 3 0m− + + = 2m = − (1, 2,1)n = − (0,0,1)P ( )1, 1,1AP = − − 2 6 36 AP n d n ⋅ = = = 6 3 ABCD 2AB BD AD= = = 1BC = 3CD = ABD ⊥ BCD 16 3 π 如图:由于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到 A,B,D 三点距离相等的点在重心 O 且垂直是 平面 ABD 的直线上,又因为 ,所以到 B,C,D 三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过 BD 中点 E 且与平面 BCD 垂直的直线上,两直线的交点是 O,所以球心为 O.半径 R= , .填 . 四、解答题:本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17.(本小题 10 分)已知直线 恒过定点 . (1)若直线 经过点 且与直线 垂直,求直线 的方程; (2)若直线 经过点 且坐标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 3,求直线 的方程. 解:直线 可化为 , 由 可得 ,所以点 A 的坐标为 . (1)设直线 的方程为 , 将点 A 代入方程可得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2)①当直线 斜率不存在时,因为直线过点 A,所以直线方程为 , 符合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 3. ABD△ Rt BCD 2 3 3 16 3S π= 16π 3 3 1 0mx y m+ − − = A l A 2 5 0x y+ − = l l A l l 3 1 0mx y m+ − − = ( )3 1 0m x y− + − = 3 0 1 0 x y − = − = 3 1 x y = = ( )3,1 l 2 0x y n− + = ( )3,1 1n = − l 2 1 0x y− − = l 3x = l ②当直线 斜率不存在时,设直线 方程为 ,即 因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3,所以 ,解得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综上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或 . 18.(本小题 12 分)如图,在 中,已知 为线段 上的一点, . (1)若 ,求 , 的值; (2)若 , , ,且 与 的夹角为 时,求 的值. 解:(1)∵ ,∴ ,即 2 , ∴ ,即 x= ,y= . (2)∵ =3 ,∴ =3 +3 ,即 4 +3 , ∴ .∴x= ,y= . ·( ) = = ×22- ×42+ ×4×2× =-9. 19.(本小题 12 分)如图,在△ABC 中,A(5,–2),B(7,4),且 AC 边的中点 M 在 y 轴上,BC 的中点 N 在 x 轴上. l l 3 1y kx k= − + 3 1 0kx y k− − + = 2 3 1 3 1 k k - + = + 4 3k = − l 4 3 15 0x y+ − = l 3x = 4 3 15 0x y+ − = OAB∆ P AB OP x OA y OB= ⋅ + ⋅ BP PA= x y 3BP PA= 4OA = 2OB = OA OB 60° OP AB⋅ BP PA= BO OP PO OA+ = + OP OB OA= + 1 1OP OA OB2 2 = + 1 2 1 2 BP PA BO OP+ PO OA OP OB= OA 3 1OP OA OB4 4 = + 3 4 1 4 3 1OP·AB OA OB4 4 = + OB OA− 1 3 1OB·OB OA·OA OA·OB4 4 2 − + 1 4 3 4 1 2 1 2 (1)求点 C 的坐标;(2)求△ABC 的面积. 解:(1)由题意,设点 , 根据 AC 边的中点 M 在 y 轴上,BC 的中点 N 在 x 轴上, 根据中点公式,可得 ,解得 ,所以点 的坐标是 . (2)因为 , 得 . ,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即 , 故点 到直线 的距离 , 所以 的面积 . 20.(本小题 12 分)如图,在三棱锥 中,平面 平面 , , ,若 为 的中点. ( ),C x y 5 02 4 02 x y + = + = 5 4 x y = − = − C ( )5, 4− − ( )5, 2A − ( )7,4B AB 2 2(7 5) (4 2) 2 10= − + + = 4 2 37 5ABk += =− AB 2 3( 5)y x+ = − 3 17 0x y− − = C AB 15 4 17 28 10 10 d − + −= = ABC∆ 1 1 282 10 282 2 10 S AB d= ⋅ = × × = S ABC− SBC ⊥ ABC 2SB SC AB AC= = = = 2BC = O BC (1)证明: 平面 ; (2)求异面直线 和 所成角; (3)设线段 上有一点 ,当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时,求 的长. 解:(1)∵ , ,∴ , ∵平面 平面 , 平面 平面 , 平面 ,∴ 平面 . (2)∵ , , ∴ , , 如图,分别以 , , 为 轴, 轴, 轴的非负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 , , , ∴ , , ∵ , ∴异面直线 和 所成角为 . SO ⊥ ABC AB SC SO M AM SAB 30 15 OM SB SC= BO OC= SO BC⊥ SBC ⊥ ABC SBC ABC BC= SO ⊂ SBC SO ⊥ SBC 2SB SC AB AC= = = = 2BC = BS CS⊥ BA CA⊥ OB OA OC x y z ( )0,1,0A ( )1,0,0B ( )0,0,1S ( )1,0,0C − ( )1, 1,0AB = − ( )1,0, 1SC = − − 1 1cos , 22 2 AB SC AB SC AB SC ⋅ = = = ⋅⋅ AB SC 3 π (3)设 为平面 的法向量, ∵ , , ∴ ,即 ,设 , , ∴ , 设 与平面 所成角为 , ∵ ,∴ , , , , (舍), ,∴ 的长为 . 21.(本小题 12 分)某校两个班级 100 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的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 图如图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如下表: 组号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分组 ( ), ,m a b c= SBA ( )1, 1,0AB = − ( )1,0, 1SB = − 0 0 a b a c − = − = ( )1,1,1m = ( )0,0,M t [ ]( )0,1t ∈ ( )0, 1,AM t= − AM SAB θ sin cos , m AM m AM m AM θ ⋅ = = ⋅ 2 130 15 3 1 t t −= ⋅ + ( )2 26 6 15 2 1t t t+ = − + 23 10 3 0t t− + = ( )( )3 3 1 0t t− − = 3t = 1 3t = OM 1 3 [ )50,60 [ )60,70 [ )70,80 [ )80,90 [ ]90,100 (1)求频率表分布直方图中 的值; (2)根据频率表分布直方图,估计这 100 名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3)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第三、四、五组中随机抽取 6 名学生,将该样本看成一个 总体,从中随机抽取 2 名,求其中恰有 1 人的分数不低于 90 分的概率. 解:(1)由题意得 10a+0.01×10+0.02×10+0.03×10+0.035×10=1,所以 a=0.005. (2)由直方图分数在[50,60]的频率为 0.05,[60,70]的频率为 0.35,[70,80]的频率 为 0.30,[80,90]的频率为 0.20,[90,100]的频率为 0.10,所以这 100 名学生期中考试 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的估计值为:55×0.05+65×0.35+75×0.30+85×0.20+95×0.10=74.5 (3)由直方图,得: 第 3 组人数为 0.3×100=30,第 4 组人数为 0.2×100=20 人, 第 5 组人数为 0.1×100=10 人. 所以利用分层抽样在 60 名学生中抽取 6 名学生, 每组分别为:第 3 组: 人,第 4 组: 人,第 5 组: =1 人.所以第 3、4、5 组分别抽取 3 人、2 人、1 人. 设第 3 组的 3 位同学为 A1,A2,A3,第 4 组的 2 位同学为 B1,B2,第 5 组的 1 位同 学为 C1,则从六位同学中抽两位同学有 15 种可能如下: (A1,A2),(A1,A3),(A1,A3),(A2,A3),(A1,B1),((A1,B2),(A2, a 30 6 360 × = 20 6 260 × = 10 6 160 × = B1),(A2,B2),(A3,B1),(A3,B2),(A1,C1),(A2,C1),(A3,C1),(B1, C1),(B2,C1), 其中恰有 1 人的分数不低于 9(0 分)的情形有:(A1,C1),(A2,C1),(A3,C1), (B1,C1),(B2,C1),共 5 种.所以其中第 4 组的 2 位同学至少有一位同学入选的概 率为 . 22.(本小题 12 分)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 平面 ABCD,四边形 ABCD 为菱 形, ,点 M,N 分别在棱 FD,ED 上. (1)若 平面 MAC,设 ,求 的值; (2)若 ,平面 AEN 平面 EDC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求 BE 的长. 解:(1)解:连接 , ,设 , 因为四边形 为菱形,所以 为 与 的中点, 连接 ,因为 ∥平面 ,且平面 平面 , 所以 ∥ ,因为 为 的中点,所以 为 的中点, 即 ; (2) ,又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则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又因为 平面 ,可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5 1 15 3 = BE⊥ 2= =AB AF //BF FM FD λ= λ 1, 2 ENAB AD ND ⊥ = 60° AC BD AC BD P= ABCD P AC BD MP BF MAC BFD ∩ MAC MP= BF MP P BD M FD 1 2 FM FD λ = = AB AD⊥ AB BC∴ ⊥ BE⊥ ABCD 则 , , , 设 ,则 , 因为 ,所以 , 所以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 又 , 由 即 ,取 ,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 又 由 得 ,取 , 因为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 所以 , 解得 ,即 的长为 . (2,0,0)C (2,2,0)D (0,2,0)A BE a= )(0,0,E a 1 2 EN ND = 1 3EN ED= 2 2 2 2 2( , , )3 3 3 aN AEN ( )1 1 1 1, ,n x y z= ( ) ( )0, 2, , 2,2,a EE aA D= − = − 1 1 0 0 n AE n ED ⋅ = ⋅ = 1 1 1 1 1 2 0 2 2 0 y az x y az − + = + − = ( )1 0, ,2n a= ECD ( )2 2 2 2, ,n x y z= ( ) ( )0, 2,0 , 2,2,DC ED a= − = − 2 2 0 0 n DC n ED ⋅ = ⋅ = 2 2 2 2 2 0 2 2 0 y x y az − = + − = ( )2 ,0,2n a= AEN EDC 60 1 2 2 1 2 2 1c 4os60 24 4 n n n n a a ⋅ = = = + ⋅ + 2a = BE 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