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6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理)回扣11 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课件(全国通用)
回扣 11 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 考前回扣 基础回归 易错提醒 回归训练 Ⅰ 基础回归 1. 复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法则 (1) 复数 z = a + b i( a , b ∈ R ) 的分类 ① z 是实数 ⇔ b = 0 ; ② z 是虚数 ⇔ b ≠ 0 ; ③ z 是纯虚数 ⇔ a = 0 且 b ≠ 0. (2) 共轭复数 (4)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a + b i = c + d i ⇔ a = c 且 b = d ( a , b , c , d ∈ R ). 特别地, a + b i = 0 ⇔ a = 0 且 b = 0( a , b ∈ R ). (5) 复数的运算法则 加减法: ( a + b i)±( c + d i) = ( a ± c ) + ( b ± d )i ; 乘法: ( a + b i)( c + d i) = ( ac - bd ) + ( ad + bc )i ; 2. 复数的几个常见结论 (1)(1±i) 2 = ±2i. 3. 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1) 顺序结构:如图 (1) 所示 . (2) 条件结构: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 (3) 循环结构: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 4. 推理 推理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是三段论 . 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 (1) 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 (2) 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 5. 证明方法 (1) 分析法的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 . 推理模式: 框图表示 (2) 综合法的特点: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 . 推理模式 (3) 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 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 ) ,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 Ⅱ 易错提醒 1. 复数 z 为纯虚数的充要条件是 a = 0 且 b ≠ 0( z = a + b i , a , b ∈ R ). 还要注意巧妙运用参数问题和合理消参的技巧 . 2. 复数的运算与多项式运算类似,要注意利用 i 2 =- 1 化简合并同类项 . 3. 在解决含有循环结构的框图时,要弄清停止循环的条件 . 注意理解循环条件中 “≥” 与 “ > ” 的区别 . 4. 解决程序框图问题时,要注意流程线的指向与其上文字 “ 是 ”“ 否 ” 的对应 . 5. 类比推理易盲目机械类比,不要被表面的假象 ( 某一点表面相似 ) 迷惑,应从本质上类比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易盲目以为 n 0 的起始值 n 0 = 1 ,另外注意证明传递性时,必须用 n = k 成立的归纳假设 . 6. 在循环结构中,易错误判定循环体结束的条件,导致错求输出的结果 . III 回归训练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复数 z 满足 z (2 - i) = 1 + 7i ,则复数 z 的共轭复数为 A. - 1 - 3i B . - 1 + 3i C.1 + 3i D.1 - 3i √ 解析 ∵ z (2 - i) = 1 + 7i , 共轭复数为- 1 - 3i. 答案 解析 2. 复数 z 1 , z 2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关于直线 y = x 对称,且 z 1 = 3 + 2i ,则 z 1 · z 2 等于 A.13i B . - 13i C.13 + 12i D.12 + 13i √ 解析 z 1 = 2 + 3i , z 1 · z 2 = (2 + 3i)(3 + 2i) = 13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3.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少有一个钝角 . 假设正确的是 A. 假设至少有一个钝角 B. 假设至少有两个钝角 C. 假设没有一个钝角 D. 假设没有一个钝角或至少有两个钝角 √ 解析 原命题的结论为至少有一个钝角 . 则反证法需假设结论的反面 . “ 至少有一个 ” 的反面为 “ 没有一个 ” ,即假设没有一个钝角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4. 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A. 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三棱锥的性质 B.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铀是金属,所以铀能够导电 C. 高一参加军训有 12 个班, 1 班 51 人, 2 班 53 人, 3 班 52 人,由此推测 各 班 都超过 50 人 D. 在数列 { a n } 中, a 1 = 2 , a n = 2 a n - 1 + 1( n ≥ 2) ,由此归纳出 { a n } 的 通项 公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A. 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三棱锥的性质为类比推理 . B.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铀是金属,所以铀能够导电 . 由一般到特殊,为演绎推理 . C. 高一参加军训有 12 个班, 1 班 51 人, 2 班 53 人, 3 班 52 人,由此推测各班都超过 50 人为归纳推理 . D. 在数列 { a n } 中, a 1 = 2 , a n = 2 a n - 1 + 1( n ≥ 2) ,由此归纳出 { a n } 的通项公式为归纳推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z = ( m ∈ R , i 为虚数单位 ) 在复平面上的点不可能位于 A. 第一象限 B .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 第四象限 √ 答案 解析 由于 m - 1 < m + 1 ,故不可能在第四象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 若 输出 的 S 为 , 则判断框中填写的内容可以是 A. n = 6 B. n < 6 C. n ≤ 6 D. n ≤ 8 答案 解析 √ 解析 S = 0 , n = 2 ,判断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7. 以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流程图: 在此流程图中, ① , ② 两条流程线与 “ 推理与证明 ” 中的思维方法匹配正确的是 A. ① — 综合法, ② — 分析 法 B . ① — 分析法, ② — 综合法 C. ① — 综合法, ② — 反证法 D . ① — 分析法, ② — 反证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根据已知可得该结构图为证明方法的结构图 . 由已知到可知,进而得到结论的应为综合法,由未知到需知,进而找到与已知的关系为分析法 , 故 ①② 两条流程线代表 “ 推理与证明 ” 中的思维方法是 ① — 综合法, ② — 分析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8.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是 n = 6 ,则输入整数 p 的最小值 为 A.15 B.16 C.31 D.3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列表分析如下: 是否继续循环 S n 循环前 0 1 第一圈 是 1 2 第二圈 是 3 3 第三圈 是 7 4 第四圈 是 15 5 第五圈 是 31 6 第六圈 否 故当 S 值不大于 15 时继续循环,大于 15 但不大于 31 时退出循环,故 p 的最小正整数值为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9. 小明用电脑软件进行数学解题能力测试,每答完一道题,软件都会自动计算并显示出当前的正确率 ( 正确率=已答对题目数 ÷ 已答题目总数 ) ,小明依次共答了 10 道题,设正确率依次为 a 1 , a 2 , a 3 , … , a 10 . 现有三种说法: ① 若 a 1 < a 2 < a 3 < … < a 10 ,则必是第一道题答错,其余题均答对; ② 若 a 1 > a 2 > a 3 > … > a 10 ,则必是第一道题答对,其余题均答错; ③ 有可能 a 5 = 2 a 10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 解析 ①② 显然成立, ③ 前 5 个全答对,后 5 个全答错,符合题意,故选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下列类比推理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 类比 “ 实数的乘法运算满足结合律 ” ,得到猜想 “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满足结合律 ” ; ② 类比 “ 设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则 S 4 , S 8 - S 4 , S 12 - S 8 成等差数列 ” , 得到 猜想 “ 设等比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积为 T n ,则 T 4 , 成 等比数列 ” ; ③ 类比 “ 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相互平行 ” ,得到猜想 “ 空间中 , 垂直 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相互平行 ” ; ④ 类比 “ 设 AB 为圆的直径, P 为圆上任意一点,直线 PA , PB 的斜率存在,则 k PA · k PB 为常数 ” ,得到猜想 “ 设 AB 为椭圆的长轴, 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直线 PA , PB 的斜率存在,则 k PA · k PB 为常数 ” . A.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④ 由圆中 k PA · k PB 为- 1 ,而类比到椭圆: ① 类比 “ 实数的乘法运算满足结合律 ” ,得到猜想 “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满足结合律 ” 不成立,即 a · b · c ≠ a ·( b · c ) ,这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决定的 . ③ 类比 “ 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相互平行 ” ,得到猜想 “ 空间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相互平行 ” 不成立,空间中可能出现相交,异面的情况 . 故选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11. 图中的实心点个数 1,5,12,22 , … ,被称为五角形数,其中第 1 个五角形数记作 a 1 = 1 ,第 2 个五角形数记作 a 2 = 5 ,第 3 个五角形数记作 a 3 = 12 , 第 4 个五角形数记作 a 4 = 22 , … ,若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 a n = 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题观察所给的图形,对应的点分别为 1,1 + 4,1 + 4 + 7,1 + 4 + 7 + 10 , … ,可得点的个数为首项为 1 ,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的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12. 在 △ ABC 中, AD 平分 ∠ A 的内角且与对 边 BC 交于 D 点, 则 , 将 命题类比到空间:在三棱锥 A - BCD 中,平面 ADE 平分二面角 B - AD - C 且与 对棱 BC 交于 E 点,则可得到的正确命题结论为 _________ _ _. 解析 在 △ ABC 中,作 DE ⊥ AB , DF ⊥ AC ,则 DE = DF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结果是 ________. 答案 解析 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S = (log 2 2 - log 2 3) + (log 2 3 - log 2 4) + … + [l og 2 n - log 2 ( n + 1)] = 1 - log 2 ( n + 1) ,由 S <- 4 , 可得 1 - log 2 ( n + 1) <- 4 ⇒ log 2 ( n + 1) > 5 ,解得 n > 31 , 所以输出的 n 为 3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在平面上,如果用一条直线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那么截下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按图所标边长,由勾股定理有 c 2 = a 2 + b 2 . 猜想正方形换成正方体,把截线换成如图的截面,这时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 O - LMN ,如果用 S 1 , S 2 , S 3 表示三个侧面面积, S 4 表示截面面积,那么类比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复数 z = ( m 2 + 3 m - 4) + ( m 2 - 10 m + 9)i( m ∈ R ) , (1) 当 m = 0 时,求复数 z 的模; 解 当 m = 0 时, z =- 4 + 9i , 解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答 (2) 当实数 m 为何值时,复数 z 为纯虚数; 即当 m =- 4 时,复数 z 为纯虚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答 (3) 当实数 m 为何值时,复数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即当- 4 < m < 1 时, 复数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1)tan 10°tan 20° + tan 20°tan 60° + tan 60°tan 10° = 1 ; (2)tan 5°tan 10° + tan 10°tan 75° + tan 75°tan 5° = 1. 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 解答 解 若 α , β , γ 都不是 90° ,且 α + β + γ = 90° ,则 tan α tan β + tan β tan γ + tan α tan γ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