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2007年真题-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执业药师考试】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2007年真题-1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2007 年真题-1 (总分:38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药剂学部分 A 型题(最佳选择题)(总题数:24,score:24 分) 1.某药师欲制备含有毒剧药物的散剂,但药物的剂量 仅为 0 分 05g,故应先制成 • A.10 倍散 • B.50 倍散 • C.100 倍散 • D.500 倍散 • E.1000 倍散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倍散的制备。 倍散是在小剂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 的稀释散,以利于下一步的配制。稀释倍数由剂量而 定:剂量 0.1~0.01g 可配成 10 倍散(即 9 份稀释剂与 1 份药物均匀混合的散剂),0.01~0 分 1g 配成 100 倍散,0 分 1g 以下应配成 1000 倍散。 2.能够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首关效应)的片剂 是 • A.舌下片 • B.咀嚼片 • C.分散片 • D.泡腾片 • E.肠溶片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片剂的特点。 舌下片(sublingual tablets)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 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舌下 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主要适用于急症的 治疗。 由于舌下片中的药物未经过胃肠道,所以可 以避免药物受胃肠液酸碱性的影响以及酶的破坏,同 时也避免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首过作用),如硝 酸甘油舌下片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吸收迅速、起效很 快。 3.关于物料恒速干燥的错误表述是 • A.降低空气温度可以加快干燥速率 • B.提高空气流速可以加快干燥速率 • C.物料内部的水分可以及时补充到物料表面 • D.物料表面的水分气化过程完全与纯水的气化 情况相同 • E.干燥速率主要受物料外部条件的影响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恒速干燥的特点。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中水分含量较多,物料表面的 水分气化并扩散到空气中时,物料内部的水分及时补 充到表面,保持充分润湿的表面状态,因此物料表面 的水分气化过程完全与纯水的气化情况相同,此时的 干燥速率主要受物料外部条件的影响,取决于水分在 物料表面的气化速率,其强化途径有:①提高空气温 度或降低空气中湿度(或水蒸气分压 p),以提高传热 和传质的推动力;②改善物料与空气的接触情况,提 高空气的流速使物料表面气膜变薄,减少传热和传质 的阻力。 4.在进行脆碎度检查时,片剂的减失重量不得超过 • A.0.1% • B.0.5% • C.1% • D.1.5% • E.2%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片剂的质量检查。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片重为 0.65g 或以下者取若干 片,使其总重约为 6.5g;片重大于 0.65g 者取 10 片。用吹风机吹去脱落的粉末,精密称重,置圆筒 中,转动 100 次。取出,同法除去粉末,精密称重, 减失重量不得过 1%,且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 的片。本试验一般仅作 1 次。如减失重量超过 1% 时,可复检 2 次,3 次的平均减失重量不得过 1%,并 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 5.软胶囊囊壁由干明胶、干增塑剂、水三者构成,其 重量比例通常是 • A.1:(0.2~0.4):1 • B.1:(0.2~0.4):2 • C.1:(0.4~0.6):1 • D.1:(0.4~0.6):2 • E.1:(0.4~0.6):3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软胶囊剂的制备。 囊壁具有可塑性与弹性是软胶囊剂的特点,也是剂型 成立的基础,它由明胶、增塑剂、水三者所构成,其 重量比例通常是,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 0.6):1。 6.软膏剂质量评价不包括的项目是 • A.粒度 • B.装量 • C.微生物限度 • D.无菌 • E.热原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中国药典》2005 年版在制剂通则项下规定,软膏 剂应作粒度、装量、微生物和无菌等项目检查。另 外,软膏.剂的质量评价还包括软膏剂的主药含量、 物理性质、刺激性、稳定性的检测和软膏剂中药物的 释放和经皮扩散等项目的评定。 7.适合于药物过敏试验的给药途径是 • A.静脉滴注 • B.肌内注射 • C.皮内注射 • D.皮下注射 • E.脊椎腔注射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皮内注射系注于表皮和真皮之间,一次注射量在 0.2ml 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青霉 素皮试等。 8.关于热原耐热性的错误表述是 • A.在 60℃加热 1 小时热原不受影响 • B.在 100℃加热热原也不会发生热解 • C.在 180℃加热 3~4 小时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 D.在 250℃加热 30~45 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 E.在 400℃加热 1 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热原的耐热性。 一般说来,热原在 60℃加热 1 小时不受影响,100℃ 也不会发生热解,在 180℃3~4 小时、250℃30~45 分钟或 650℃1 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虽然已经发 现某些热原具有热不稳定性,但在通常注射剂灭菌的 条件下,往往不足以破坏热原,这点必须引起注意。 9.关于热原的错误表述是 • A.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B.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阳性杆菌所产生的热 原 • C.真菌也能产生热原 • D.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 E.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热原的概念。 热原(pyrogens)从广义的概念说,是指微量即能引起 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热原是微生物 的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 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真菌甚至病毒也能产 生热原。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 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 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lip opolysaccharide)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 的热原活性,因而大致可以认为内毒素=热原=脂多 糖。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异。热原的分子 量一般为 1×106 左右。 10.关于常用制药用水的错误表述是 • A.纯化水为原水经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等 适宜方法制得的制药用水 • B.纯化水中不含有任何附加剂 • C.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 D.注射用水可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 • E.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的溶剂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制药用水的知识。 纯化水为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 他适宜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注 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灭菌注射用水为注 射用水经灭菌所得的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 射用水是常用的制药用水。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 物制剂的溶剂或试验用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 注射用水为配制注射剂用的溶媒。灭菌注射用水主要 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11.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 A.肥皂类 • B.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 C.脂肪族磺酸化物 • D.聚山梨酯类 • E.卵磷脂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A、B、C 均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E 项为两性离子表 面活性剂。 12.混悬剂质量评价不包括的项目是 • A.溶解度的测定 • B.微粒大小的测定 • C.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 D.絮凝度的测定 • E.重新分散试验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混悬剂的质量评定包括流变学测定和微粒大小的测 定、沉降容积比的测定、絮凝度的测定和重新分散试 验。 13.具有 Krafft 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 A.十二烷基硫酸钠 • B.蔗糖脂肪酸酯 • C.脂肪酸单甘油酯 • D.脂肪酸山梨坦 • E.聚山梨酯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Krafft 点系指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随温度升 高溶解度增加,超过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大,这 一温度称为 Krafft 点,Krafft 点越高的表面活性 剂,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Krafft 点是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 B、C、D、E 四项均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 为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 14.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不包括 • A.水解 • B.氧化 • C.异构化 • D.结晶 • E.脱羧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药物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其降解反应途径也不尽相 同。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其他如 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在某些药物中也有发 生,有时一种药物可能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 解反应。结晶属于物理变化。 15.关于包合物的错误表述是 • A.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加合而成的分子 囊 • B.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过程 • C.药物被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 • D.包合物具有靶向作用 • E.包合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包合物的概述。 包合物是指一种药物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入另一种物 质的分子腔中而形成的独特形式的络合物。这种包合 物由主分子和客分子两种组分加合而成。主分子一般 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形成 分子囊。包合物根据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状可分为 管形包合物、笼形包合物和层状包合物。 包合物能否形成及其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主分子和 客分子的立体结构以及二者的极性。客分子必须和主 分子的空穴形状及大小相适应。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 而不是化学过程,包合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二者间 的范德华力。包合物中的主分子和客分子比例一般为 非化学计量,主、客分子数之比可在较大范围内变 动。 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研究和应用很广泛。药物作为客 分子被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增大溶解度,影响药 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可以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 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药速度,使液态药 物粉末化,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 激性与毒副作用等。 16.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 C.包衣 • D.控制粒子大小 •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缓-控释剂的释药原理。 A、B、D、E 四项均属于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控释目 的。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增加黏度 以减小散系数、包衣、制成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 入剂、药树脂、乳剂等。 17.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 A.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 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 B.通过汗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 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 C.通过皮肤毛囊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 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 D.通过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 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 E.透过完整表皮进入表皮层,并在真皮积蓄发 挥治疗作用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入血 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而扩 散到皮肤上;穿透指药物透入表皮内起局部作用;吸 收指药物透过表皮后,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通过血 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18.粒径小于 3μm 的被动靶向微粒,静注后的靶部位 是 • A.骨髓 • B.肝、脾 • C.肺 • D.脑 • E.肾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微粒的靶向性。 一般未经修饰的微球主要为被动靶向,微球混悬液经 静脉注射后,首先与肺毛细血管网接触,而肺部毛细 血管网的直径为 3~11μm,因此大于 3um 的微球将 被肺有效截获,主要浓集于肺,可用于治疗肺部感 染、防止肿瘤向肺部转移等。小于 3μm 时一般被 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可利用其治疗肝、脾寄生 虫、真菌感染和酶缺乏等疾病。小于 0.1μm 的微球 有可能透过血管细胞的膜孔而离开血液循环,这些膜 孔取决于血管床的不同大小,胰、肠和肾的毛细血管 内皮的膜孔为 50~60nm,而肝、脾和骨髓的膜孔为 100nm,肿瘤区域的毛细血管壁由于炎症比正常者有 较大的渗透性。 19.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大 致是 • A.散剂>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片剂>包 衣片剂 • B.包衣片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 水溶液 • C.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 衣片剂 • D.片剂>胶囊剂>散剂>水溶液>混悬液>包 衣片剂 • E.水溶液>混悬液>散剂>片剂>胶囊剂>包 衣片剂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剂型吸收情况。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 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20.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 A.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 C.有饱和现象 •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促进扩散的知识。 促进扩散又称中介转运(mediated transport)或易化 扩散,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 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其转运 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 各种特征:有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 程,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 竞争性抑制。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不 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 21.关于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的错误表 述是 • A.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为:年龄一般为 18~40 岁,体重为标准体重±10%的健康自愿受试者 • B.在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 应首先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 剂为标准参比制剂 • C.采用双周期交叉随机试验设计,两个试验周 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药物的 10 个半衰期 • D.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 3~5 个半衰期或采 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 Cmax 的 1/10~1/20 • E.服药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一致,受试制剂 和参比制剂最好为等剂量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 性试验。 设计原则包括: (1)研究对象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一般在人体内 进行。应选择正常、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其选择条件 为:年龄一般为 18~40 周岁,男性,体重为标准体重 ±10%。 (2)参比制剂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必须有 标准参比制剂作对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合格。其 选择原则为:进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应选用静脉注 射剂为标准参比制剂。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 效研究时首先应考虑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 场主导制剂作为标准参比制剂。只有在国内外没有相 应的制剂时,才考虑选用其他类型相似的制剂为参比 制剂。 (3)试验制剂 安全性应符合要求,应提供溶出度、稳 定性、含量或效价等数据。测试的样品应为符合临床 要求的放大试验样品。 (4)试验设计 在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中为 了克服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通常采用同一受 试者中于不同时期分别服用受试制剂和标准参比制 剂。对于一个受试制剂,一个标准参比制剂的两制剂 试验,通常采用双周期交叉随机试验设计,以抵消试 验周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两个试验周期之间不应少 于药物 10 个半衰期,通常间隔 1 周或 2 周。 取样点的设计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服药前取空白血 样,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 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每个时相内应有足够的取样 点,一般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前部至少取 4 个 点,峰后部取 6 个和 6 个以上的点,峰时间附近应有 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包括空白)不少于 12 个 点。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 3~5 个半衰期或采样 持续到血药浓度为 Cmax 的 1/10~1/20。对于血药浓 度-时间曲线变化规律不明显的制剂,如缓、控释制 剂,取样点应相应增加。在不能用血药浓度测定时, 可采用尿药法进行,尿样的收集频率必须足够能够用 来估算活性成分或代谢物的尿排泄程度和速度。 (5)服药剂量的确定 在进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研究时,药物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一致。若因血药 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有限,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应以 安全为前提,所用剂量不得超过临床最大用药剂量。 受试制剂和标准参比制剂最好为等剂量。不能用等剂 量时,应说明原因,计算生物利用度时应作剂量调 整。对于用普通制剂为标准参比制剂时,尤其是心血 管类药物时,剂量设计应慎重,不一定非要求与试验 制剂等剂量。 22.关于单室静脉滴注给药的错误表述是 • A.k0 是零级滴注速度 • B.稳态血药浓度 Css 与滴注速度 k0 成正比 • C.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 • D.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 99%,需滴注 3.32 个半 衰期 • E.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 k0/k 的负荷剂量,可使 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单室模型药代动力学特 征。 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时体内药量与时间的关系 式为 C=k0(1-e-kt)/Vk。式中:k0 为零级滴注速度,稳 态血药浓度:Css=k0/Vk,即 Css 与 k0 成正比。 稳态时体内血药浓度恒定,体内药量 [*]fss=C/Css=99%,所需半衰期个数 n =-3.323lg(1- fss)=6.64。故本题选 D。 23.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 • A.溶解度改变 • B.分散状态改变 • C.粒径变化 • D.颜色变化 • E.潮解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A、B、C、E 四项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配伍变化包 括变色、混浊和沉淀、产气等。 24.关于生物技术药物特点的错误表述是 • A.生物技术药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或多肽类药 物 • B.临床使用剂量小、药理活性高 • C.在酸碱环境或体内酶存在下极易失活 • D.易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多为口服给药 • E.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从血中消除较快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 生物技术药物绝大多数是生物大分子内源性物质,即 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临床使用剂量小,药理活性 高,副作用少,很少有过敏反应。但这类药物稳定性 差,在酸碱环境或体内酶存在下极易失活;分子量 大,时常以多聚体形式存在,很难透过胃肠道黏膜的 上皮细胞层,故吸收很少,不能口服给药,一般只有 注射给药一种途径,这对于长期给药的病人而言,是 很不方便的;另外很多此类药物的体内生物半衰期较 短,从血中消除较快,因此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较短, 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B 型题(配伍选择题)(总题数:10,score:14 分) • A.定方向径 • B.等价径 • C.体积等价径 • D.有效径 • E.筛分径 【score:1 分】 (1).粉体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称为【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根据沉降公式(Stocks 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称 为【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粉体粒子大小的表示 方法。 粒子大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1)定方向径:即在显微 镜下按同一方向测得的粒子径。(2)等价径:即粒子的 外接圆的直径。(3)体积等价径:即与粒子的体积相同 球体的直径,可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得。(4)有效径:即 根据沉降公式(Stocks 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因此 又称 Stocks 径。(5)筛分径:即用筛分法测得的直 径,一般用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来表 示。 • A.±15% • B.±10% • C.±8% • D.±7% • E.±5% 【score:1 分】 (1).0g 及 1.0g 以下颗粒剂的装量差异限度是 【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0g 以上颗粒剂的装量差异限度是 0g 以上颗粒 剂的装量差异限度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项 目。 [*] •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B.硫酸钙 • C.微晶纤维素 • D.淀粉 • E.糖粉 【score:1.50】 (1).黏合力强,可用来增加片剂硬度,但吸湿性较强 的辅料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黏合剂”使用的辅料 是【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可作为黏合剂使用和胃溶型薄膜包衣的辅料是 【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片剂常用辅料。 糖粉:糖粉系指结晶性蔗糖经低温干燥粉碎后而成的 白色粉末,其优点在于黏合力强,可用来增加片剂的 硬度,并使片剂的表面光滑美观,其缺点在于吸湿性 较强,长期贮存,会使片剂的硬度过大,崩解或溶出 困难,除口含片或可溶性片剂外,一般不单独使用, 常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微 晶纤维素部分水解而制得的聚合度较小的结晶性纤维 素,具有良好的可压性,有较强的结合力,压成的片 剂有较大硬度,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黏合剂” 使用。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HPMC):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胃溶型薄膜 衣材料,因其溶于冷水成为黏性溶液,故亦常用其 2%~5%的溶液作为黏合剂使用。 • A.普通片 • B.舌下片 • C.糖衣片 • D.可溶片 • E.肠溶衣片 【score:1.50】 (1).要求在 3 分钟内崩解或溶化的片剂是 【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要求在 5 分钟内崩解或溶化的片剂是 【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要求在 15 分钟内崩解或溶化的片剂是 【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片剂的质量检查。 普通片剂的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取药片 6 片,分别 置于上述吊篮的玻璃管中,启动崩解仪进行检查,各 片均应在 15 分钟内全部崩解。如有 1 片崩解不完 全,应另取 6 片,按上述方法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舌下片的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按上述装置和方法检 查,各片均应在 5 分钟内全部崩解或溶化。如有 1 片 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 6 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可溶片的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水温为 15℃~ 25℃,按上述装置和方法检查,各片均应在 3 分钟内 全部崩解或溶化。如有 1 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 6 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 A.18g • B.19g • C.20g • D.36g • E.38g 【score:1 分】 (1).某药的置换价为 0.8,当制备栓重 2g、平均含药 0.16g 的 10 枚栓剂时,需加入基质可可豆脂 【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某药的置换价为 1.6,当制备栓重 2g、平均含药 0.16g 的 10 枚栓剂时,需加入基质可可豆脂 【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栓剂置换价的计算。 置换价(f)即栓剂中药物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 由此可得 35、36 题中栓剂中与药物同体积基质重量 分别为 0.2g、0.1g,故而需加入可可豆脂的重量分 别为: (2-0.2)*10=18g(35 题) (2-0.1)*10=19g(36 题) • A.硬脂酸 • B.液体石蜡 • C.吐温 80 • D.羟苯乙酯 • E.甘油 【score:1 分】 (1).可用作乳剂型基质防腐剂的是【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可用作乳剂型基质保湿剂的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乳剂型基质的常用附 加剂。 O/W 型乳状基质易蒸发失去水分使乳膏变硬,常需加 入保温剂。常用的保湿剂有甘油、丙二醇和山梨醇 等,用量为 5%~20%,它们还能防止皮肤上的油膜发 硬和乳膏的转型。O/W 型乳状基质的外相是水,在贮 存过程中可能霉变,故需加防腐剂。常用的防腐剂有 羟苯酯类、氯甲酚、三氯叔丁醇和洗必泰等。 • A.醋酸纤维素膜 • B.硝酸纤维素膜 • C.聚酰胺膜 • D.聚四氟乙烯膜 • E.聚偏氟乙烯膜 【score:2 分】 (1).不耐酸、碱,溶于有机溶剂,可在 120℃、30 分 钟热压灭菌的是【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适用于弱酸、稀酸、碱类和普通溶剂滤过的是 【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用于酸性、碱性和有机溶剂滤过,并且可耐受 260℃高温的是【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4).具有耐氧化性和耐热性能,适用于 pH 值为 1~ 12 溶液滤过的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微孔滤膜的种类。 微孔滤膜的种类:①醋酸纤维素膜:适用于无菌滤过、 检验分析测定,如滤过低分子量的醇类、水溶液、酒 类、油类等。②硝酸纤维素膜:适用于水溶液、空 气、油类、酒类除去微粒和细菌。不耐酸碱,溶于有 机溶剂,可以在 120℃、30 分钟热压灭菌。③醋酸纤 维与硝酸纤维混合酯膜:性质与硝酸纤维素膜类同, 但实验表明,可适用于 pH 值 3~10 范围,10%~20%的 乙醇,50%的甘油,30%~50%的丙二醇,而 2%聚山梨 酯 80 对膜有显著影响。④聚酰胺(尼龙)膜:适用于滤 过弱酸、稀酸、碱类和普通溶剂,如丙酮、二氯甲 烷、醋酸乙酯的滤过。⑤聚四氟乙烯膜:用于滤过酸 性、碱性、有机溶剂的液体。可耐 260℃高温。⑥耐 溶剂专用微孔膜:除 100%乙醇、甲酸乙酯、二氯乙 烷、酮类外,有耐溶剂性。可作为酸性、碱性溶液, 一般溶液的滤过。⑦聚偏氟乙烯膜 (PVDF):滤过精度 0.22~5.0μm,具有耐氧化性和耐热的性能,适用 pH 值为 1~12。 A 型、一般型<50℃(压差 0.3MPa),高温型<80℃(压差 0.2MPa),B 型< 90%(压差 0.2MPa)。⑧其他还有聚碳酸酯膜、聚砜 膜、聚氯乙烯膜、聚乙烯醇醛、聚丙烯膜等多种滤 膜。 • A.维生素 C104g • B.依地酸二钠 0.05g • C.碳酸氢钠 49g • D.亚硫酸氢钠 2g • E.注射用水加至 1000ml 上述维生素 C 注射液处方中 【score:1.50】 (1).用于络合金属离子的是【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起调节 pH 的是【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抗氧剂是【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维生素 C 注射液的处 方设计。 维生素 C 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故显强酸性。注射 时刺激性大,产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氢钠,使维生素 C 部分地中和成钠盐,以避免疼痛。同时碳酸氢钠起 调节 pH 的作用,以增强本品的稳定性。 影响本品稳定性的因素还有空气中的氧、溶液的 pH 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等。因此生产上采取充填 惰性气体、调节药液 pH、加抗氧剂及金属络合剂等 措施。但实验表明抗氧剂只能改善本品色泽,对稳定 制剂的含量没有作用,亚硫酸盐和半胱氨酸对改善本 品色泽作用较显著。 • A.5:2:1 • B.4:2:1 • C.3:2:1 • D.2:2:1 • E.1:2:1 干胶法制备乳剂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 水:胶的比例是 【score:1.50】 (1).植物油:水:胶【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挥发油:水:胶【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3).液体石蜡:水:胶【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乳剂的制备方法。 干胶法:又称油中乳化剂法。本法的特点是先制备初 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植物油比例为 4:2:1,挥发油比例为 2:2:1,液体石蜡比例为 3:2:1。 • A.洗剂 • B.搽剂 • C.含漱剂 • D.灌洗剂 • E.涂剂 【score:2 分】 (1).用于清洗阴道、尿道的液体制剂是 【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黏膜的液体 制剂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专供涂抹、敷于皮肤外用液体制剂是 【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4).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体制剂是 【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本组题考查外用液体制剂分类。 灌洗剂(irrgating solutions)主要是指清洗阴道、 尿道的液体制剂。洗胃用的液体制剂亦属灌洗剂。主 要用于黏膜部位的清洗或洗除某些病理异物等。灌洗 剂具有防腐、收敛、清洁等作用。一般用药物低浓度 水溶液,多在临用前新配制,使用时应加热至体温。 涂剂是指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口腔或喉部 黏膜的液体制剂。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 液。也可用乙醇、植物油等作溶剂。甘油能使药物滞 留于口腔、喉部的黏膜,有滋润作用,对喉头炎、扁 桃体炎等均起辅助作用。如复方碘涂剂。 洗剂(lotions)系指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 制剂。洗剂一般轻轻涂于皮肤或用纱布蘸取敷于皮肤 上应用。 搽剂(liniments)系指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的液体制 剂。用乙醇和油作分散剂。有镇痛、收敛、保护、消 炎、杀菌、抗刺激作用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