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终结性考试试卷一 论述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社会和谐之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请结合实际, 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100 分) 答: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社会和谐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只有始终关注民生、 不断改善民生, 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重视全民积极参与、 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希望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更可靠的食品安全、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发展是硬道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高水平民生, 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 只有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民生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 提出过高目标, 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 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只有这样, 改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 可持续的。 我国解决民生问题要以保基本为主, 并与补短板结合起来, 突出解决一些焦点问题、 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要补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的短板。 当前, 我国收入差距依然过大, 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任务艰巨, 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意义, 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增长, 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收入和消费方面, 推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 在风险保障方面, 推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 城乡统筹、 权责清晰、 保障适度、 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基本保障差距。 特别是适应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和照护服务保障体系。 探索个人责任封顶的医疗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问题。 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 多渠道保障、 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依然是硬道理。 离开经济发展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 空中楼阁。 但我们今天所要的发展, 是科学的发展, 是要以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的发展, 要防止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更要防止跌入“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陷阱。所以说, 千道理、 万道理,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大道理。 从当前的发展阶段看, 这个大道理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 要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持质量第一、 效益优先,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第二个要点是, 要围绕人们生活消费的新变化调整生产、 发展经济, 努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 多层次、 多样化的消费产品, 特别是注意适应中等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消费的快速增长; 第三个要点是, 要解决好在买方市场和商品充裕条件下新的结构性短缺, 这些新的结构性短缺往往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 难以单纯依赖市场满足供给, 必须辅之以社会政策, 比如蓝天白云、 清洁的空气、 干净的水, 比如低收入者的住房, 等等; 第四个要点是, 改善民生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不能不切实际地给老百姓画饼, 要防止福利民粹主义绑架民意, 要倡导艰苦奋斗, 倡导共建共治共享。 终结性考试试卷二 论述题: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 到了近代, 随着工业化的到来, 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的过程, 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结合实际, 阐述对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100 分) 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树立生态观念、 完善生态制度、 维护生态安全、 优化生态环境,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1)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 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 加快经济建设, 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4) 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 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 做大自然的朋友。 (5) 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系统,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 也再一次揭示了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我们必须要呵护自然生态, 保护野生动植物, 才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 更好地重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近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 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人类在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 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 资源问题(自然问题)、 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目前全世界有 10 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 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 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 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 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 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 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 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 “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 , 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 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 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 民族利益、 地区利益、 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是价值偏见.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 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 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关系, 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 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 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 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 必须走出“人类中心” 的误区, 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是万物的尺度, 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 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 , 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 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 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 等等, 就是对“人类中心论” 的否定. 其三, 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 同时要善待自然、 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 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 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 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 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 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是我党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始终与我们党的发展相伴随。结合实际, 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100 分) 答: 1. 高举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旗帜,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为促进香港、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 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 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3.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 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是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不管是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 只要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 社会进步, 人民幸福; 只要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我们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努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使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达到新的团结和联合。” 4. 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方针: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 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的职能, 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和爱国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共事, 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进一步经常化、 制度化和程序化, 加强各党派、 各团体、 各民族、 各阶层、 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 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 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 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