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矫正教育课件 矫正教育理论基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自学考试 矫正教育课件 矫正教育理论基础

矫正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矫正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矫正教育心理学基础 三、矫正教育社会学基础 四、矫正教育教育学基础 崇法尚德 求真求实 本次课内容 一、 矫正教育前提和基础的哲学思考 (一)矫正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实践本质及 其可塑性是矫正教育的认识前提。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进化、人的进步与 发展,都是与其社会实践本质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进化简图 1000年后的人类 • 人在社会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 动地改造人自身。 • 人的遗传素质是个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 条件;环境是人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影响的 中介;只有人作为主体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性 活动,才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矫正教育对象本身也是这种实践的主体,如 果没有矫正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 矫正教育活动就不会具有如此深刻的意义与 价值。 (三)唯物史观关于矫正教育实践性的论证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外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矫正教育方法论意义 • 第一,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矫正教育对 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矫正教育方法论意义 第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全 面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指导矫正教育工 作和改革。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矫正教育方法论意义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开展矫正教 育创新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矫正教育方法论意义 第四,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全面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矫正教育。 第二节 矫正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 一、矫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 二、与矫正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 三、心理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启示 二、与矫正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 (一)条件反射理论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三)差异交往理论 • (四)精神分析理论 (一)条件反射理论 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 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新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提出的, 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一 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总结 性的著作。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 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 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 察学习两种形式。 • 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方法,学习既 是反映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自我调 节过程;人的复杂行为,是通过观察、模 仿、再经认知过程运作而不断形成的; (三)差异交往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 兰在其1939年出版的代表作《犯罪学原理》 中提出的犯罪学理论。 • 萨瑟兰认为,与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 越轨行为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每一个 人都会受到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 • 人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而是有选择性,一个 人犯罪行为的形成,主要是选择了同有犯 罪行为的人交往并从中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 洛伊德(1856-1937)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 流派。其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结构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本能论、焦虑论等。 • 精神分析理论要点: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又称无意识)三个部分 三、心理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启示 • (一)条件反射理论为矫正教育提供了技 术手段 • (二)社会学习理论丰富了矫正教育的实 现途径 • (三)差异交往理论可以促进矫正教育场 所的文化环境建设 • (四) 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心理矫治工作 的分析基础 一、矫正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矫正教育心理学基础 三、矫正教育社会学基础 四、矫正教育教育学基础 崇法尚德 求真求实 本次课内容 第三节 矫正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 一、矫正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 二、矫正教育与社会化 • 三、社会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启示 一、矫正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用社会学的视角 研究犯罪原因及其治理就成为犯罪社会学的学 科使命。 • 社会学理论在进行犯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 对越轨行为的预防和犯罪的控制提出了系统的 对策,其中就包括矫正教育。 • 矫正教育机制的核心就是实现使违法犯罪人复 归社会的再社会化。 • 犯罪社会学家认为,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 为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既然在社会中迷失了方 向,只有让他们回到社会才能真正重塑人生。 • 犯罪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违法犯罪是社会化特 别是法律社会化过程的缺陷或障碍导致的。因此, 矫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使其重新社会化。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人类本性是最容易变化 的,因为导致行为的本性,随着外部影响的变化 而在道德或其他意义上都是变化的﹍﹍一切取决 于人性如何被唤醒和运用﹍﹍人类本性最基本的 特点就是可教育性。 • 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 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 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 犯罪社会学家认为,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犯 罪行为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既然在社会中 迷失了方向,只有让他们回到社会才能真正 重塑人生。 二、矫正教育与社会化 •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 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动物,那他就 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 --卡尔·马克思-- • 社会化的基本方式是个人经过一定的社会 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接受社会教化,将 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 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 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 而再社会化,则是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 对个体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 再教化过程。其基本类型有两种:其一是 主动再社会化,其二是强制再社会化,再 社会化是矫正教育重要机制欲核心价值。 • 复归社会的理论认为实现违法犯罪人员的 再社会化并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是离不 开现实社会的,要塑造一个人符合社会正 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就必须保持与社会 的互动联系。 • 违法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只有在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 环境中,才能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 社会规范化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模式,只有 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救助、 教育和矫治违法犯罪分子,才能收到良好 的效果。 • 再社会化是指针对社会化过程出现问题与 缺陷的对象,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其 进行的与其原有社会化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包括: • 社会规范再社会化 • 社会意识再社会化 • 社会角色再社会化 • 社会行为方式再社会化 矫正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 一、越轨理论 越轨的原因主要有 1 文化冲突理论 2 亚文化理论 3 标签理论 4 差异交往理论 矫正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 一、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有 1 符号互动论 2 社会交换论 3 拟据论 第四节 教育学基础 一、与矫正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要上学?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的一个小城附 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这两 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活到了十 七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 卡玛娜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 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 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 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喜 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 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十 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为啥行人乱穿马路? 建文帝朱允炆次子 朱文圭guī (公元1401--1457年),靖 难之变时,年仅两岁,城破后被幽禁在中 都广安宫。直至明英宗复辟,怜惜他无辜 被囚,遂将他释放,让他回到安徽凤阳老 家居住,并派宦官20人、婢妾10余人给他 差使,婚娶出入听随自便。但不久,获得 自由的朱文圭又因病去世,年寿57岁。由 于几十年不和外界接触 所以成了痴傻,连 牛马都不认识。 一、与矫正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 1、课程 2、教学论 3、德育论 二 教育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意义 • 1、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使教育成为矫正 工作的基本手段 • 2、教学论有助于提高矫正教育的课堂化教 学效果 • 3、德育论能够拓宽与深化矫正教育对象的 思想教育 思考 • 如何理解“罪犯是可以改造的”这一矫正 教育的基础性命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