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7 发布 |
- 37.5 KB |
- 1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1.试卷号码:2208。 2.资料整理于2020年7月14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3.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5.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6.(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D.亨廷顿 7.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2.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3.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4.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6.(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7.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3.(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4.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ABCD)。A.受教育权利B.健康C.选择职业D.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5.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6.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7.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8.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ABD)。A.制度性团体B.协会性团体D.社会性团体 9.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10.“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合法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BC)。A.城市国家的观念B.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 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8.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一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集道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A.布坎南 2.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BCD)。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D.阶级分析方法 5.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6.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7.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8.(ABC)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A.美国B.法国C.英国 9.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10.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4.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5.(D)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D.技术革命 6.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ABC)理论的诞生。A.社会契约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 7.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ACD)。A.君主政体C.民主政体D.寡头政体 8.(C)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C.法国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D.亨廷顿 20XX年6月试题及答案 1.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A)。A.托马斯?阿奎那 2.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3.早在古希腊的时候,(D)就指出法律与秩序的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 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D.亚里士多德 4.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5.“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全选)。A.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B.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C.保卫国家不受侵犯D.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6.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7.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8.马克思主义分析(AC),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A.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C.社会发展 9.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10.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D)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哈贝马斯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 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己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4.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5.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全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6.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7.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9.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4.作为 1787 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全选)。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7.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9.(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10.(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 300 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2.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3.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全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4.(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6.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7.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全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9.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全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1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 )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全选)。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4.(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D.亨廷顿 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6.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复决权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7.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8. 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9.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10.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政治权力具有(全选)的特性。A.权威性与强制性B.扩张性C.排他性D.支配性 3.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4.(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5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5.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6.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8.(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9.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0.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2.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C.精英主义 3.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A)政党。A.核心会议型 4.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5.(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6.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8.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全选)。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4.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全选)。A.司法监督B.行政监督C.立法监督D.政党监督 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全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6.(C)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C.法国 7.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8.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10.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4.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全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5.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7.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全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8.(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盼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4.(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选举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6.(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7.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全选)。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9.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倡导保护环境 2.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B)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罗西 3.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4.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佣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5.(全选)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D.理论与策略 6.(A)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A.法国 7.“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 8.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9.(C)方案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理想主义 10.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全选)。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亚里士多德 2.(AD)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A.法国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4.(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5.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7.(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全选)。A.地理条件B.经济条件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2.(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D.亨廷顿 3.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自由 5.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ACD)。A.民主权 C.平等权D.自由权 7.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B.韩非 8.当今世界,(ABD)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法国B.中国D.日本 9.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10.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3.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4.两党制以(D)最为典型。D.美国 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6.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7.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2.(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3.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4.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5.(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6.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8.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9.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0.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C)。C.礼治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 5.(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6.(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全选)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平等权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 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全选)。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全选)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生存权D.自由权 7.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1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2.(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倡导保护环境 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全选)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毕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8.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全选)。A.行政机构B国家元首C.司法机构D.立法机构 9.渐进一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C)为典型。C.英国 1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D.收入平等 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5.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10.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 补充资料: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C.道德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B.德治C.礼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 亚里士多德 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 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经济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法B.势C.术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D.治国之道 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D.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B.伦理政治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D.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A.权威性B.扩张性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D.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B.规范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君权神授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生存权D.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A.政治权利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C.村民自治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A.复决权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政府C.市场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D.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社会主义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A.限任B.监督D.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苏维埃政权形式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私有制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C.阶级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D.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B.潘恩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制度化D.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A.法国D.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团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保守党D.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C.英国D.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D.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C.契约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D.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D.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选举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法国D.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义务B.责任D.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D.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B.公民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评价性B.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公民文化》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A.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民主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C.竞争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自由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C.国家干预 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D.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D.法国革命 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C.新右派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现代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政治制度化D.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政治秩序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A.宽容D.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D.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D.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D)。D.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D)正义。D.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ABD)。A.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B.权力结构的稳定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D.自治 139.(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ACD)民主制。A.代议制C.直接参与D.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A)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精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B.政府体制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BCD)。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二、填空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伦理与政治不分是___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统治 13.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_。无为而治 15.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16.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2.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13.19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14.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5.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____。马基雅维利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2.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13.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1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15.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16.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2.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_____、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社会 13.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4._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统治 13.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潜意识 14._____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而理性地妥协 15.宪法和_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16.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用权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无为而治 12.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__。议行合一原则 13. ______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政治冷漠 14.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15.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和理性精神。秩序原则 16.目前,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被制度化为______和单一制。联邦制 20XX年6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13.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15.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____国家。法理型权威 16.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____、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社会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2.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___。公共利益 13.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____的问题。来源和归属 14.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15.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___原则进行政治活动。个人利益最大化 1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19 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3.____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政治冷漠 14.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15.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16.现代民主宪政包括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1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1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16.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3.____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秩序 14.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用权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____崇尚自由的意识形态。权威 15.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16.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____观念。政治正义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和____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法家 12.对____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国家政治 13.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14. ____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宽容而理性地妥协 15.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6.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在中国历史上,____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权力 12.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____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人治 13.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14. 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____的。政治权力 15.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非攻 16.____放治文化律律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2.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13.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法自然 15.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普选制 16.伦理与政治不分是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____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政治过程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____的社会关系。公共性 13.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14.中国古代的____、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都是人们所设想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良好社会。大同世界 15.道家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 1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人 12. 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用权 15.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霸道 16.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13.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和多党制。一党居优制 14.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____。政治改革 15.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6.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____、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经济基础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12.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____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人治 13.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和霸道。王道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15.宪政制度将___、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选举制度 16.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2.公共权力具有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3.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4.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5.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非攻 6.-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2.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4.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___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宪政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3.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4.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2.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信访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原则。议行合一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____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代议制度 2.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____的理解。政治合作 3.作为政治理论,_____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自由主义 4.政治社团_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 6.儒家和_____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法家 补充资料: 1.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法家 4.直到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6.亚里士多德把____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国家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上层建筑和 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9.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 11.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2.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____问题。价值中立 14.____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伦理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____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20.____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 21.____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23.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24.____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共利益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学说。人民主权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____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利益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____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政治协商会议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____、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人民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____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传统型权威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 34.政府以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____。分权原则 37.____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专制君主制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____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权威性 40.____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个人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与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国家 社会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____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____。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48.政治社团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49.____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一元主义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____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军人集团 51.____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政治秩序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53.____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____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56.____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57.政治____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合法性危机 58.____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0.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普选制 64.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____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合法方式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___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民主权利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____,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 70.根据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71.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73.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74.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____。法律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78.____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79.____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第三条道路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____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83.政治____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正义观 84.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86.____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 87.____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 88.建设社会主义____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政治文明 89.____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 90.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____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93.____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代议制民主 94.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96.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____的典型。暴民统治 98.19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00.具有现代化和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1.______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 2.______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专制君主制 3.__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4.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5.______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 6.______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一元主义 7.__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8.______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 9.______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代议制民主 10._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1.______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第三条道路 12.______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 13.______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共利益 14.______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15.______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 16.______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 17.______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18.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9.______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 20.__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 21.______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政治秩序 22.__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23.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24.__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25.______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伦理 26.______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 27.19世纪,由于__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28.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29.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__。议行合一原则 30.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31.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__与__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国家、社会 3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3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无为而治 3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__学说。人民主权 35.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 36.根据__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37.根据马克思的理解,______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38.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__。公共利益 39.公共权力具有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40.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统治 4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______、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人民 4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43.建设社会主义______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政治文明 44.经验事实表明,__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45.具有现代化和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46.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__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47.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48.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______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传统型权威 49.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______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50.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______,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 51.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5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 53.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______。分权原则 54.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霸道 5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56.我们把人民运用其___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民主权利 5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 58.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5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60.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62.宪法和__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63.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64.选举权和__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65.亚里士多德把______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国家 66.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67.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__。普选制 68.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______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军人集团 69.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70.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__。信访 71.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法家 7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73.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______的典型。暴民统治 74.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75.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______。政府权力 7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77.政府的______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权威性 78.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79.政府以__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80.政治______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合法性危机 81.政治______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正义观 8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______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合法方式 83.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______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84.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______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利益 85.政治社团__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86.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87.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个人 88.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______问题。价值中立 89.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90.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91.直到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 92.中国__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9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 94.中国人民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政治协商会议 9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______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9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______。法律下的自由 97.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______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公民的意志 98.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三、名词解释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19.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元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聘,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面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9.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XX年6月试题及答案 17.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利益集团: 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8.有限政府: 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政治心理: 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以情感卷入。 18.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 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1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8.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9.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8.政治共识: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9.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18.比例代表制:指的是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19.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8.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9.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法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2.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元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2.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补充资料: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4.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1.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3.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4.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四、简答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22.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呀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 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再次,权力是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22.“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普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额了公共领城与私人领城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3分)(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0XX年6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政治权利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2.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1.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2.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2.现代国家的远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2.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 21.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2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1)暴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遏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22.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1.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 则为限度。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2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21.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 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申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良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拳源,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补充资料: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6.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7.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8.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9. 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5.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6.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1)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8.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五、论述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第一,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第二,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第三,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第四,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第五,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第六,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第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 重的冲击。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XX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它犹如一个政治百货商场,决定什么利益可以展示出来,什么利益应该被留在仓库,什么利益不可以成交。”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贏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 ,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20XX年6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0XX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它犹如一个政治百货商场,决定什么利益可以展示出来,什么利益应该被留在仓库,什么利益不可以成交。”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贏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利的损害。 第三, 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象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 (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容。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象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第二,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第三,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第四,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政府的权力信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第五,特定的职能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暑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容。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是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二是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三是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 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利的损害。 第三, 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民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近代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人权和个人自由权利思想、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权力制衡和“有限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个人独立和宽容精神为传统的民主思想注入了新的成分,从而使民主观念发生了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如下: (一)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在古代希腊,民主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体现为“全体人民的统治”,即“自治”。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所有城邦事务都由公民大会来决定,政府不过是一种由非职业官员所组成的“业余政府”。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政治事务的日益复杂,使现代人不得不修改这种传统的民主观念。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和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民主观念谋求变革的一种体现。在由他们所阐发的现代民主观念中,“民主方法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换言之,现代民主并非人民的“管理”和“统治”,而是一种保证由比较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意愿的“精英”人物(政治领袖)来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根据这种观念,民主与专制的区别并不在于“多数统治”还是“少数统治”,而在于“少数”是否通过选举竞争而产生并受到多数的制约;人民的作用也并不在于亲自去管理社会事务、做出政治决定,而在于通过投票等多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者或政治统治者。所以,民主的标志就是公民可以和平地任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用和解雇他们的“老板”。 (二)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民主”。雅典人不仅用投票和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军队的首领和法官的人选;甚至用同样的方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雅典民主的极端化使民主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被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而大受贬斥。古希腊民主实践以及后来的某些极权政治为现代人提供的深刻教训在于:要防止民主异化为暴政,仅靠公民在广泛的范围内享有参与集体活动的自由即“政治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其享有充分的、不可干涉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即“个人自由”或“消极自由”。基于上述认识,自由主义理论家们,如洛克、密尔、托克维尔、波普等人,将“公民自由”的概念引入民主政治的范畴之中,阐明了一种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理论,使民主的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依据自由的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可供选择的最为优良的、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同时,还必须为它设置必要的防范措施;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公共权力的无限性,为了削弱这种无限权威,就必须给公共权力规定一个明确和固定的界限,并为私人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民主必须被限定在“公共领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自由为限度;民主必须被限定在作为公共准则的法律的范围之内,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三)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即“人民”通过亲自参加“人民大会”,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决策或管理活动,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很少;二是政府的职能必须十分简单,而且政治程序操作起来无须专门的知识和训练。显然,对于无论在地域,还是在人口,抑或在社会事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远非古希腊城邦所能相比的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已不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可以为人们所能接受的修正办法就只能是实行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了。所谓“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就是人民通过选举,选择代表行使国家统治权力。今天,在政治制度设计中,国家统治权力被分解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个主要部分,人民权力主要体现为选择专业化的代表和官员,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实施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古希腊人没有“个人权利”观念,也不具备宽容精神,其民主趋向于形成种“整体化的社会”,这种社会一旦对某一个体的反对意见或某种“不和谐音”失去兴趣和耐心,就可能通过社会强制的方式施加惩罚。一些引起人们嫉羡的人物往往会由于其思想和行为的与众不同而被公民投票处以放逐,乃至极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即是典型的例子。有鉴于此,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大力倡导个人主义的同时,将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宽容精神输入到民主观念中,并使其在制度上得以体现。根据这种观念,社会生活没有终极答案; 每个人都有权就公共事务发表并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又不具备强迫他人服从己见的权利;在彼此独立的见解中,尽可能地寻求一致,保持最大限度的宽容;在事务的同时,给少数人提供一个变成多数的机会。这种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由执政党与在野党构成的现代政党制度。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答: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第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第二,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第三,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的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四,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第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 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第一,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第二,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第三,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第四,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第五,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补充资料: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第一,价值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 第二,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第三,神学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第四,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第五,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3.试述政治权力的特性。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4.试述政府的特性。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第一,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第二,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第三,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第四,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 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第五,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5.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6.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党的基本功能)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 (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是私域的范畴,它以公民个人为本位,强调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利益分配中应有的资格,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是公域的范畴,是国家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成员的强制性力量。因此,对权利与权力进行划分首先意味着权利的领域变成权力的边界,意味着国家权力不得任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权利乃国家权力止步之处”,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为此,必须分配给社会领域广泛的权利,以增强抗衡权力的强度;必须优化权利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和健全与权力结构相平衡的权利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权利救济的机制,提高公民的普遍权利意识。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9.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 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0.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第一,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第二,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第三,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第四,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第一,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第二,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第二,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第三,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第四,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第一,暴力方式。第二,压力方式。第三,命令方式。第四,规范方式。第五,说服方式。第六,奖酬方式。第七,处罚方式。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第一,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第二,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三,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第四,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6.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 第二,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第三,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第四,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第五,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第六,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7.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政治色彩浓厚。 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8.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9. 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第三,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第二,自由原则。第三,理性原则。第四,平等原则。第五,宽容原则。第六,同意原则。第七,宪政主义原则。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第一,家庭。 第二,学校。 第三,大众传播工具。 第四,社会政治组织。 第五,政治符号。 第六,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5.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6.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第一,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第二,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第三,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第四,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8.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第一,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 第二,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第三,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