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

202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 间的 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司空图“韵味”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孔子“兴观群怨”说 D. 严羽“妙悟”说 2.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 了“地 籁”、“人籁”还有()。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3.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原则有“六 义”,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 芜,六则文 丽而不淫。 A. 情真 B. 情深 C. 情浓 D. 情远 4.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辨 B. 诗体 C. 诗法 D. 诗评 5. “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 支配和协领 C. 从属和边缘 D. 核心和主宰 6.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o A. “团圆之趣” B. “悲剧之情” C. “同情之举” D. “机趣神韵”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 《水浒传》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8.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而、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 和象征 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 形象 B. 画面 C. 声音 D. 历史 9.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 格, 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纳 B. 伊瑟尔 C. 孔德 D. 拉封丹 10.接受美学强调()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A. 作者 B. 读者 C. 评论者 D. 主人公 二、筒答题(每小题 12分,共 36 分) 11.简要说明刘勰的“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答:(D 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 “因 '“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 (2)刘勰“通变”说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文 学 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 相续、 递变革新的规律。 (3)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如同 时 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每个要点 4 分) 1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答:(1)情节的完备;(4 分) ⑵情节的整-;(4 分) (3)情节的严密。(4 分) 13.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而” ?请简要说明。 答:(1)声音层面。(3 分) (2) 意义层面。(3 分) (3) 意象和隐喻层面。(3 分) (4) 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而。(3 分) 三、论述题(每题 22分,共 44 分) 14.从下而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 述 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 文 学之事,其内足以搏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 于观物者, 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答:(1) “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6 分)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⑵“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6 分)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 感 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5 分) “不隔”的含义,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 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因而 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 了“境 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5 分) 15.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答:一方而,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 了人 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 批评或传 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 提出的“症 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 形象的新思路。 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 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 来的。(12分) 另一方而,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 日梦, 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 环境中生成 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旦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 人)具有相对独 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木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 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 犯 o (10 分) (简答题与论述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以给相应 分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