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盗传必究 一、选择题 1 .儒家所谓的“智"包含多种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方式方法的运用 B. 明智的政治态度 C.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D. 客观地分析事物把握世界的的能力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下面有关“礼”的说明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指一种等级关系 B. 指一种社会整合手段 C. 指一种礼仪 D. 指互相之间赠送的礼品 3. 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 西北亚文化圈 4. 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 A. 《苟子》 B. 《庄子》 C. 《商君书》 D. 《周易》 6. 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o A. 南移 巨的是( )o A.儒、墨、 道、 B.儒、墨、 道、 C.儒、道、 法、阴阳 D.儒、道、墨、 阴阳 5.以下著作中, 属于法家的是( )o B. 东移 C. 西移 D. 北移 7. 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不正确的是() o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对官吏的期望 C. 法制不健全的产物 D. 权力社会的产物 8. 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哲学依据是()o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山水本身的秀丽 C. 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9.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非常广泛,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o A. 导致中国民族经济的崩溃 B. 揭开了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 C. 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 D. 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 10. 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o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1 .在以下诸学派中,最为强调“孝道”的是()o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12.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思想,并将之视为 最 高范畴。 A. 夭理 B. 天命 C. 夭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13.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14. “舍生取义”是()的话。 A. 孟子 B. 孔子 C. 苟子 D. 墨子 15. 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o A. 《诗经》 B. 《春秋左氏传》 C. 《史记》 D. 《庄子》 16. 《四库全书》是()朝修订的。 A. 清 B. 明 C. 汉 D. 唐 17. “兼爱"是()的主张。 A. 孟子 B. 庄子 C. 苟予 D. 墨子 18. “杀身成仁”是()的话。 A. 孟子 B. 孔子 C. 墨子 D. 苟子 19 .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了人生的最佳道路是()0 A. 吾日三省吾身 B. 学而优则仕 C. 自强不息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A. 魏源 B. 冯桂芬 C. 孙中山 D. 郑观应 21. 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F 面所列,不正确的是()o A. 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 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 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 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22. 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A. 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D. 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23.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是()。 A. 苏轼 B. 林逋 C. 陆游 D. 辛弃疾 24.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以示与汉学区别。 A.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25.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唐 26.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o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7. “百家争鸣”是()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 A. 魏晋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五四” 28. 以下著作中,属于道家的是()。 A. 《论语》 B. 《庄子》 C. 《孟子》 D. 《商君书》 29. “无为”是()的主张。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30.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就开始的。 A. 先秦 B. 秦 C. 西汉 D. 唐 31.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A. 民主与博爱 B. 和平与民主 C. 民主与科学 D. 自然与科学 32. 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33.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34. 以下属于道家著作的是() A. 《道德经》 B. 《孟子》 C. 《商君书》 D. 《墨子》 35.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 B. 道教 C. 神仙家 D. 佛教 36. ()是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整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 A. 孔子 B. 孟子 C. 苟子 D. 董仲舒 37. 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大概是在()。 A. 先秦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38.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论语》 B. 《左传》 C. 《春秋》 D. 《国语》 39. 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 A. 《离骚》 B. 《九歌》 C. 《九章》 D. 《天问》 40.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 A. 士人 B. 君王 C. 官僚 D. 百姓 41. 唐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o A. 文化的融合 B. 磅礴的气象 C. 诗歌的繁荣 D. 儒学的复兴 42. 在文学史上,极具士人文化特征、堪与唐诗并称的文学样式是( A. 唐文 B. 宋诗 C. 宋词 D. 传奇 二、填? 空题 1. 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2. 魏晋时期,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导致了三教调和论的出现。 3. 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都称为色相。 4. 明代朱载靖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 I•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5. 针对不断涌来且表现出高势能文化特性的西学,明代的科学家在经过深入思索之后提出了欲求超 胜,必须会通的命题。 6. 明代朱载墙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 I•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7. 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一是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 化。 8. 在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中,严复提出了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 9. “五四”运动时期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为两千年封建文化敲晌了丧钟。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就在于“君”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可抗 拒 的道。 11. 爱国的表现有多种多样,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其次表现在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再次,表 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12. 中国书法所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13.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融合道教的太极理论,配置出太极生化万物之图,还专门写下了《太极图说》来 阐述其思想。 14. 西方的“博爱”可以说是先秦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最好对译,它还脱去了西方“博爱”的宗教色彩。 15. 唐代儒学复兴最初是以古文运动的形态和以诗为文的形式出现。 16. “自强不息” 一语出自易经。 17. 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18. 古代的中庸之道,从消极的方而看,它扼杀了个体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它又维护了传统的延续 性 和恒久性,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尽管在后来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19. 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 合 起来,第二种就是跟道教结合起来。 20. 在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中,严复提出了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他翻译的《天演 论》 中,阐述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21. “五•四”运动时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为几千年封建文化鸣响了丧钟。 22. 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任务是还要促其前进,使之现 代 化。 23. “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作为宗教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 作 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指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 24. 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 都 有极大的影响。 25. 先秦百家思想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26.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理性应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则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 对。 27.明代朱载培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 I•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三、筒述题 1. 简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的表现。 答:殷商文化带有浓郁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与神共舞。到西 周 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4 分) 这种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看出来: 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4 分) 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4 分) 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4 分)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4 分) 2. 简述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答: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士崛起,并在各个文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创造了一代辉煌的文化。(4 分)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诗歌是其集中体现。懒起的寒士们以一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大气兼容前此以往的 诗 歌传统,形成了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诗至唐代,无论内容、风格、形式、 技 巧,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6 分)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特质。以张旭、怀索为 代 表的狂草奔放不羁,最能反映唐代书法的精臆和旗帜。草书之外,篆、行、楷、隶诸体都各有大家,如 唐 诗的众体兼备一样。(6 分) 诗、书之外,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方而,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4 分) 3. 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人的几种不同态度。 答:明后期以耶稣会士为载体,西方科学、哲学、艺术传人中国。(5 分) 对待西学的传人,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以徐光启为代表,为西学所吸引,意识 到 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主张全面接受西学。(5 分)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仿”,主张禁绝西学。(5 分) 在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以方以智为代表,以冷静理智的态度 对 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神学的伪妄。(5 分) 4. 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答: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 “不耕而 食”成为可能。(5 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借才能重 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 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 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5 分) 5. 简述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及其基本特点。 答:先秦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予、孟子、 苟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3 分) 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 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3 分) 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 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3 分) 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3 分) 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在对社会现象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 “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为观念。(3 分) 6. 简述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民意识全面成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主要有三个方而的表现: 第 一,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4 分) 第二,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好货”观念风行。 (4 分) 第三,市民文学。明代市民文学取代了士大夫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 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作品均有明显的市民文化痕迹。(4 分)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做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 融 汇埋下了伏笔。(3 分) 7. 简述西向时期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殷商文化带有很浓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到 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而看出来:(6 分) 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3 分) 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3 分) 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3 分) 8. 简述魏晋时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答: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 人 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 人 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 人 不见我。”无不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10 分) 在审美追求上,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如顾恺之的绘画,陶 渊明的诗,王羲之的书法,《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无不体现出他们各有千秋的个性特征。(5 分) 9. 简述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现代新儒学兴起具有国内和国外的双重背景,在双重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掀起东方文化思潮,形 成 新儒学。(5 分) 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5 分) 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 确 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5 分) 10.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 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白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5 分)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 试的成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 誉, 使唐代士人从一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入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而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 胸襟。 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 唐代士 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5 分)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 士 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 在 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5 分) 11. 简述萤仲舒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答:黄仲舒继承先秦以来原始学术中天人相通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王权天授”和“天人感应”之 说,在改造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建构起完整的天下一统的系统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人 们 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统一规律进行解释的精神追求,标志着我国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完成, 使 儒学进一步系统化和理性化,为儒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我国“人世”哲学的代表。(8 分) 但由于其学术渊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中多灵异灾变、阴阳消息之说,因而其学说兴盛不久,即产 出 谶讳灾异之学这一儒学怪胎。甚至为东汉时道教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黄仲舒这一封闭而严密的儒学体系,不仅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而旦还极大地影响了我 们 的民族文化心理,阴阳消息,三统循环,犹如一只永恒的怪圈,使我们形成白我封闭、因循守旧、盲目 自 信的民族性格,更为消极的是,它还使我们产生出听天由命、不思进取、排斥创新的民族劣根性。(7 分) 12. 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答: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 个 十分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 南 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5 分)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 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5 分)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5 分) 13. 简述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3 分)首先,理学重新构 筑起“礼”的封建秩序。(3 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3 分) 再次,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积极的因子。(3 分) 此外,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一系列 的 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3 分) 14. 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 分)其二,西 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 分)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 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夭国和 义 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 向,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6 分) 15. 简述宋型文化的特点。 答:宋代文化形态全而走向成熟,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市俗文化也是异彩纷呈。(5 分)宋代文 官 政治,使文人的文化气质得以充分展现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柔美细腻的宋词,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除 此之外,宋诗的理趣瘦劲,宋文的舒徐委备,宋画的典雅精致、妙达趣旨,无不体现出宋型文化格调高 雅、 神韵超然的特色。(5 分) 与之相呼应,宋代的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带有一 种 特殊的野俗气息。瓦舍之中,百戏荟萃,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官 调 等,无所不包,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从而在 审 美情趣上也跟文人士大夫空灵含蓄的文化相区别。(5 分) 16.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答: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5 分) 一是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 氏春秋》中。(5 分) 二是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 想 为统治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以制度文 化 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5 分) 17. 简述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答: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3 分) 域外文化大量涌人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木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 有 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 唐 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 观 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7 分)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木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 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 的 根本保证。(5 分)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18. 简述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答: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 学、 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3 分) 理学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 造 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 “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 显 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 个 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 分) 理学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 “外王” 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 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 “理”本体。构筑起理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 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 分)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朱熹将 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 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 描 绘出“诚意一一正心——修身一一齐家一一治国一 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 后儒 士的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4 分) 19.简述明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的表现。 答:明朝统治者将封建集权全面推向专制主义。在国家体制上,从朱元璋起就废除相权,分割军权,将 之收归皇帝一人之手。(5 分) 还大建特务机构,针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强制推行封建一统的价值观念,扫除主体意识的觉醒和 异 端思想的萌芽。(5 分) 在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还利用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钳制士子的人生和思想,让他 们 成为封建制度的可怜殉葬品。封建专制主义,由此走向极端。(5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