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100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自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100篇

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鲁芝传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第一篇鲁芝传1.C   2.C   3.B4.(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以”“先驱”)(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履正”“素无”)【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 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第二篇谢弘微传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 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第二篇谢弘微传1.D2.B3.B4.(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翻译】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産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産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産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歷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説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    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説:“亲戚之间争夺财産,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産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第三篇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 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第三篇曾公亮传1.(3分)B2.(3分)C3.(3分)C4.(10分)(1)(5分)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译出大意给3分;“虔”“处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译出大意给3分;“救正”“固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第四篇卢象昇传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射,娴将略熟习B.逐贼危崖高峻C.督天下援兵督促D.次顺义驻扎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③背负二十四矢□死A.①因②且③乃B.①为②而③以C.①因②而③以D.①为②且③乃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第四篇卢象昇传1.C2.B3.A4.D5.①卢象昇指挥军队奋力作战,(战场上)叫喊声震荡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弹打光了,箭也射完了。②全国(舆论)因此为候弘文感到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2)①卢象昇受到主和派牵制,可以指挥的军队人数不多。②卢象昇得不到友军的支援配合,只能孤军作战。【翻译】卢象升,宜兴人。象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了西山。象升击退了他们。贼寇逃回西山,围困冷水村。象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时,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追赶贼寇悬崖边,一个贼寇从山顶上射中了象升的额头,象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寇惊骇逃走了,并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侵犯他。”      (十年)九月,清军驻扎在牛兰。庄烈帝征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护卫。第三次赐给象升尚方宝剑,督率天 下的援兵。象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师。      当时,嗣昌、起潜主张议和。象升知道后,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这万一发生不幸,我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升上疏请求分派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名的部队归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      清军南下,分三路出兵……象升带领残剩的士卒,驻扎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升进军到贾庄。当时起潜带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驻扎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没有答应。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军。象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率右军,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明日清晨,清军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圈。象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他亲手击杀了几十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杨陆凯担心敌众伤残他的尸体,就自己伏在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了。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第五篇刘敞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 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堂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2.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①且②则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C.①且②则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第五篇刘敞传1.B2.B3.C4.D5.①(道路)很直并且平坦,不用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故意走这条路(引到这条路)?②王甲知道刘敞能够为自己申冤,才敢说出真相(才敢告诉刘敞),杀人凶手是富人陈氏。(2)①刘敞熟悉契丹的地形道路,指出契丹人故意绕远路的行为。②刘敞知道契丹人所不认识的异兽“駮”,说出它的音声形状;并且能够引经据典加以说明。【翻译】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第六篇花云传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遏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第六篇花云传1.D【D项中的“趣”字通常可以表示“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赶快”等意义。文中的“趣”实际表示副词用法的“赶快”。试卷中用“归顺”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A项“杖”的解释为“拿着”,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翼”解释为“保护”,是它的常用引申义。C项的“徇”解释为“掠取”,也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D项。】2.B【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第①句“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是说花云在遇贼时为保护太祖而冲入敌阵,显然与他艺高人胆大密切相关。第②句“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是贼人对花云的恐惧,与他的艺高人胆大无关。第③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既说明了他的勇敢,又表明他武艺高强。第④句“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虽能说明他勇敢不惧怕敌人,但反映不出他的武艺高强。第⑤句“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也是反映了他艺高和胆大两个方 面,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也只是说明了他的胆大,而无法反映他的艺高。根据以上解说,①③⑤三句均表现了花云艺高人胆大的情况,因而B项为正确选项。】3.B【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的概括是花云勇猛超群,深受太祖赏识,然后说到他保卫太祖,带兵打仗建功,受到提拔。C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然后说到他妻子殉节的具体情况。D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儿子历经艰险安全存活,然后说到他历险的情况。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不当之处。只有B项,概括花云至死不屈,这是对的,然后说到花云被害时,仍高声骂敌,这也不错;只是叙述朱文逊死于城池被攻破之后,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4.(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丁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乘”、“缘”、“攀”三个,这三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乘”指“趁着”,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缘”指“沿着”,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正是此义。“攀”当“攀爬”讲,一直沿用到现在。较难的词语例如“堞”,未列入关键词语,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思。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浮”、“莲实”两个,难度也不大。“浮”当“飘浮”讲,古今汉语是相同的。“莲实”中的“实”当果实讲,“莲实”即“莲子”,虽稍难一些,但考生也是应当能够掌握的。】【翻译】 花云,怀远人。体貌魁梧,肤色黝黑,勇猛无比。元至正十三年,他身佩宝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让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总被攻克。太祖准备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面进发,花云也跟着。突然遇到敌兵几千人,花云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敌兵大惊道:“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抵挡他的锋芒。”大军紧跟而至,于是攻下了滁州。太祖领军渡长江,花云率先过江。攻克太平以后,太祖因其忠勇而让花云做了贴身护卫。后又被提升为总管。领兵攻打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攻克了。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凶悍的强盗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走,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消灭。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升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八天不能出来,众多强盗结伙挡住 他们前行的道路。花云手持长矛,在战鼓和呐喊声中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身却未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用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合力迎敌,朱文逊战死。敌人连攻三天都不能入城,就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敌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发力,大吼一声,绳索全绷断了,他起身夺过看守人的刀,杀死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们主上的对手,为什么还不快点投降!”敌人很气怒,打破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用乱箭射他。花云痛骂敌人没有丝毫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造忠臣祠祭祀他。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告,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一旦城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坚守道义决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能让花家断了后代,你们好好抚养他长大吧。”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葬完她后,就抱起孩子出行,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在夜晚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汉军兵败,孙氏又回来偷出小孩,渡江逃跑,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抛入江中。孙氏靠漂浮的断木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孩子,一连七天都未死去。过了一年终于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着眼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花炜的五世孙向世宗请准,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第七篇何灌传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 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第七篇何灌传1.C【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2.D【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画定界限,修筑土堡,遏制辽人入境,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这句是何灌的建议,希望加价购粮,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并且取得了成功,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一次射出,即中靶心,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3.D【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徽宗召问他时,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说到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这却不符合事实,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4.(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是常用义,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古今汉语是相近的,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翻译】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 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第八篇萧燧传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 ,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第八篇萧燧传1.D【D项中的“阙”字通常可以表示“观阙”“空缺”“残缺”“缺少”等意义。文中的“察官阙”的“阙”表示动词用法的“空缺”。试卷中用“失职”来进行干扰,是从语意上二者较为接近来考虑的,当然不能确切符合原文文意。其余A项“属”的解释为“托付”,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怀”解释为“衔恨”,是它的常用引申义。C项的“易”解释为“更换”,也是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的词义。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D项。】2.C【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在题面上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首先要说明的是,“恪尽职守”是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意思,凡职务外的事均不算本职工作。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分辨文句的含意。第①句“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是说萧燧尚未主持漕台考试,秦桧亲党预先要他作弊时,萧燧的回答,虽然正气凛然,但却与他恪尽职守无关。第②句“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是他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皇上向他征询意见时,他所作的回答,显然是正常的职务行为。第③句“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是萧燧任左司谏时所作的工作,在工作范围之内,当然也是职务行为。第④句“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这一句与上一句的背景相同,萧燧仍是左司谏,他对皇上的劝谏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反映了萧燧的俭省为政,虽也可视为分内的事,但是并不典型。第⑥句“为请诸朝,发太 仓米振之”,也只是说明了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原管辖地区百姓的生活,但同本职工作却没有关系。我们在排列选项时,注意到第⑤句与其他句子的组合关系,未将它安排在全都正确的一项中。根据以上解说,C项中的②③④三句均表现了萧燧恪尽职守的情况,因而C项为正确选项。】3.A【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和分析。B项的概括是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然后说到他劝谏皇上亲君子远小人,得到皇上赞许。C项的概括是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然后说到他在严州的政绩卓著,后又调任婺州。D项的概括是萧燧回到朝廷任职,仍关注各地大事,然后说到他关注江、浙与广西的灾害和弊政,最后在他的帮助下这些困难得以解决。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只有A项,概括为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这是正确的;然后说到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时录取其子秦熺,这是无中生有的事,与原文意思不符。A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4.(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参考答案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常常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常常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杂糅”“内治”两个,这两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虽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很高。“杂糅”指“混杂”,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内治”指“国内安定太平”,“内”指国内;“治”在成语“长治久安”中也正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此句中较难的词语例如“浇浮”,未列入关键词语,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思。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与”“坐视”两个,难度也不大。“与”当“给予”讲,是它的常用义之一,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是相同的。“坐视”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表示的“不管不问”的意思,高中毕业生应该是能明白的。】 【翻译】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军,宋代行政区划名,此处应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萧燧生下来就聪颖异常,自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成绩列为优等(高第,考试成绩列为优等)。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的官职(推官,掌管司法事务的官员)。当时秦桧主掌朝政,他的亲信密告萧燧,秋试时他一定会在漕司主持考试(漕台,即漕司,又称转运司,是转运使的官署。宋景佑年间,命各路转运司类试现任官员的亲戚,试法同州府解试,合格者参加省试,此后形成制度,即漕试。故漕司便有了主管考试的功能),萧燧追问其中的缘故,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把他托付给你。”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当官就敢欺骗自己的良心吗!”秦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他就被调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的定额已经满了(员,官员的定额),萧遂到府院就任,换了一个人漕闱任职(漕闱,漕试试场),秦熺果然中举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值策对时(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阐述“官位应当选择合适的人才,不应当因人而选择官位。”皇上很高兴,撰写了《用人论》赐给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监察御史有了缺额(察官,监察御史的别称),朝中的议论大多属意萧燧,但因为他没有在县任职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之的朋友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堂叔王秬都在外担任地方官(持节,本指使节持符节出行,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者),因为有所仗恃,不做好事(善状,好的事迹),萧燧上奏都罢免了他们。当时正在重新讨论进攻北方的事,皇上拿这件事寻问萧燧,萧遂回答说:“如今有才德的人和无才德的人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谋求国内太平安定。如果依仗经济稍有宽裕,萌生骄傲之心,其后果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皇上说:“这是忠言啊。”萧燧趁机讽劝皇上严肃法令制度,包容正直的言论;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以赏赐财物,不可赋予权力。皇上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土地狭小财物匮乏,萧燧刚到任的时候,公家的钱不满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使财用丰足。两年之间,用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在严格限制职务升迁(靳,吝惜),没有功劳不给职位,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任命为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拦住道路,萧燧几乎不能动身上路,送他出境的人数以千计。婺州与严州相邻,人们都熟知他的 法规教令,不费什么辛苦就治理得很好。有一年闹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从婺州调粮食到严州,萧燧对他说:“东西两州不属同路(路,宋代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按理说不应当给粮食,但哪里忍心对于原管辖地区坐视不救呢?”为他们向朝廷请示,打开太仓的粮食赈济严州百姓。熙宁八年,召回朝廷,萧燧说:“江、浙连续两年遭受水旱灾害,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诸司对郡县征收财赋时要灵活变通(通融,变通办法,给人方便),不要只是一味催促逼迫。”熙宁十年,上书说广西诸郡的百姓身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庆典时推布恩泽(沛泽,盛大的恩泽),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第九篇李揆传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讠垔,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讠垔管内构求讠垔过失。讠垔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讠垔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第九篇李揆传1.C【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这份试卷主要是考查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代”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如“代替”、“交替”、“轮换”、“朝代”等义项。这里的“代”字应当表示“世世”、“世代”,即“世世代代”的意思。B项中的“属”是有多个义项的常用词,如“连接”、“归属”、“等类”等义项。这里的“属”字应当表示“撰写”的意思,在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没有什么困难。D项中的“恣”也有几个义项,如“放纵”、“肆意”等,这里的“恣”表示“任凭、听任”义,这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而C项“昧”字原本是“糊涂”、“不明 白”的意思,试题却用与“冒昧”义有联系的“冒犯”义来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解释。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C项为正确选项。】2.A【这里的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成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深受朝廷器重”这一信息点。第①句“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是说李揆上书给朝廷,受到皇上重视,下令中书进一步考查他的文章。这当然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②句“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是说李揆在“美声上闻”后,受到皇上的恩遇,得到任用。这也符合题干要求。第③句“遂制罢羽林之请”,说的是由于李揆的上疏,最终未采纳羽林军巡检的建议。第④句“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是说多年以后被贬斥的李揆,遇赦后得以重新任用,酌情调迁近处任歙州刺史。这一句较难理解。但细心的考生或许会发现,由于选项的安排,无论考生对这句话是否能理解,无论认为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均不影响答案的确定。第⑤句“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说的是元载任相后,将李揆徙为试秘书监,让他江淮养疾。第③、④、⑤句三句均不符合题干要求,属于干扰项。第⑥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是说元载被诛杀后,李揆得到重用,担任要职。这也符合题干要求。根据以上解说,A项中的①、②、⑥三句表现李揆深受朝廷器重,因而A项为正确选项。】3.C【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李揆自幼好学,美名上闻,步入仕途后主张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好评。B项的概括分析是李揆有远见卓识,得到皇上称赞,当时京城治安混乱,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D项的概括分析是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坎坷,他又自恃门第高贵,鄙薄元载,引起元怀恨在心,元任相后,对他进行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到处飘泊。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分析是李揆追求名利,受到非议,他任相时,论及大事甚为雄辩,却爱好名利。行文至此,还都是正确的。下文又说,他嫉妒吕讠垔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其中“捏造”、“自食其果”云云,虽然没有错误,但说吕讠垔地位超过自己,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C项所述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 4.(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对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认识,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时名”、“滞”“引进”三个,这是从翻译文句中找出的稍难一点的地方。“时名”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一用法,但这种词义的搭配还是不难理解的。译文用“当时本有声望”来对译“自有时名”,是考虑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使行文更为流畅一些。“滞”的词义是“停留”“滞留”,这类词义沿存于现代汉语中,译文表述为“停留”是正确的。“引进”的词义,古今汉语略有不同,古代当“引用”、“领进”、“推荐”讲,现代主要表示“引入”义,当然也可表示“引荐”义。译文表述为“推荐”,是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薄”“迁徙”、“盖”三个,“薄”是多义词,古代汉语中由“轻薄”“不厚道”引申为“轻视”“看不起”,译文用了“轻慢”,是力求更为传神。“迁徙”的基本意思是“迁移”,但在原文“移居”的语境中,译为“迁居”更为恰当。“盖”是副词,常用来表示不很确定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一般”之类。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例如“冗官”“牧守”等,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避开了,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图。】【翻译】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    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 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    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    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第十篇马文升传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 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第十篇马文升传1.A【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这里主要是考查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登”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登记”“上升”“提升”“立即”等义项。这里的“登”字又表示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意思,虽然意义较为特别,但有进士连用,学生应当能够理解。而试题却用表示“升职”义来进行干扰,由于进士不是“升职”而来的,这当然不符合上下文文意,是错误的。B项中的“录”也是一个多义项的常用词,这里是“记载”的意思。C项中的“振”通“赈”字,意思是救济,学生并不难理解。D项中的“勒”也有多个义项,如“约束”“率领”“强制”“雕刻”等,这里指雕刻。BC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有A项是错误的,因而A项为正确选项。】2.B【这里的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成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身爱民内容”这一概念,而不是停留在提出修身爱民的做法上。第①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这是说弘治帝要耕作象征意义的小块农田,教坊要表示庆贺,马文升制止时说的话,显然是符合题干要求的。第②句“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是说马文升在兵部时也能尽责,虽然并非分内的事,也言无不尽,话虽然说得很好,但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不属于劝谏内容。第③句“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说的是马文升希望老成饱学之士对太子进行教导,能对他“导之以正”,这种做法并非针对皇上,因而也不 符合题干要求。第④句“文升请命所司振恤”,是说马文升关心百姓生计,在水灾后请求皇上下令赈济灾民,这也与题干要求有较大差距。第⑤句“减膳撤乐,修德省愆”,这是说在南京、凤阳受灾后,马文升奏请皇上修身爱民的一些具体做法,当然是符合题干要求的。第⑥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也是上述奏请的内容,均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百姓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这当然也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以上解说,B项中的①⑤⑥三句均表现了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因而B项为正确选项。】3.D【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马文升政绩卓著,被委任为御史,功业主要有处理灾民善后问题,以及击败扰乱社会贼寇两个方面。B项的概括分析是马文升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奏事进言均得到皇上采纳,又能够严格要求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受到奸人的威胁和污蔑。C项的概括分析是马文升尽心本职工作,关注人民生计,任兵部尚书时,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代理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民。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D项的概括分析说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待他来决断,又建有显赫边功,以至在国外均有名声,这些都是正确的,没有不当之处。但下文又说“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原文只是说到了钧州,因为文升家在那里,就又离开了,试题的概括分析显然与原文不相符合。D项所述不准确,应是正确选项。】4.(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认识,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班列”“推心”“莫”三个,这是从翻译文句中找出的稍难一点的地方。“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这里据上下文文意译为“朝廷官员”。“推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用,但从成语“推心置腹”中仍可看出这一用法的意义,其实在文中就是诚 心诚意的意思。“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示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联系到具体语境,这里译为“没有人”。这个词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估计很少有学生会出现错误。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未尝”“时事”“辄”三处,“未尝”是“未曾”“不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例如“一整夜未尝合眼”。“时事”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当时的政事”、“世事”,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有明显的区别,虽然考生可能不易分辨,但从上下文文意中应该可以推导出来。“辄”字没有什么难度,作为副词表示“总是”“就”等意义。这套试题翻译中选用“莫”“辄”,是为了弥补没有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足。此外,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例如“耆硕”之类,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没有列入,这也体现了考查时力求降低难度的意图。】【翻译】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 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第十一篇韩文传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第十一篇韩文传1.D【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根据材料性质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这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韩文传》的内容适合于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本题A项中的“振”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振动”“振作”“整顿”等义项。这 里的“振”字应当通“赈”,表示“救济”的意思。B项中的“当”也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既可表示实词“抵挡”“面对”“应该”“判罪”,又可表示虚词“将要”之类意思。文中的“当”字表示“承担”,这在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C项中的“临”也有几个义项,如“来到”“接近”等,这里的“临”表示“面对”义,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而D项“著”字原本是“明显”“登录”等意思,在文中具体语境应该表示“登录”,试题却用与“明显”义有一定联系的“彰显”义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解释。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2.C【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有一个词“八虎”,加了引号,命题时仍然保留在文句中。这是因为断句着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停顿,因而我们只考查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标号所处的位置。这里的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个一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八人”后和“僚属”后,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3.B【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任职时,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的事情;在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其时年成歉收,他果断开仓取粮,平抑了米价。C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大臣;宦官刘瑾等为非作歹,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皇上不理政事,韩文采用郎中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宦官刘瑾等人的嚣张气焰。D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性格刚强,因而受到政敌陷害;刘瑾余恨未消,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后来又两次对他罚米,使韩文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得以复官,最后退休。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为人刚正不屈,敢于大胆奏议国事;武宗继位后,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行文至此,也还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又说,由于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 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其中的“着手压缩编制”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他作为户部尚书,只能呈上奏章,力请裁汰,而没有权力“压缩编制”,所以C项所述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4.(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译出大意超过了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这说明本段材料更多地是考查考生对整体文意的认识。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民业”“乃”两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稍微重要一些的地方。“民业”指民众的产业。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很少这样说,但这一词义还是能够推想出来的。“乃”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许多种用法,具体说来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等。文中的“乃”是副词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结果。译文表述为“才”,是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偕”“疏入”两处,“偕”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共同”“普遍”“和谐”,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的“偕”表示“共同”义,译文中用“与……一道”来表述是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疏入”是主谓短语,意思是“奏章呈进”的意思,“疏”这里特别表示给皇上的奏章。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另外一些难点,例如“赐田”“伏阙”等,由于较难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舍弃了,这也是出于体现降低难度的考虑。】【翻译】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 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絶。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第十二篇于休烈传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第十二篇于休烈传1.D【本题通常考查单音节的实词,有时也可考查双音节的词语,何时考查单音词,何时考查双音词,要根据材料本身的语言现象来决定。这份试卷主 要是考查双音节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属文”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词语,意思是“写文章”,例如《汉书》中就有“通《诗》《书》,能属文”的说法,《三国志》中也有“征善属文者以充之”的用例。B项中的“践祚”虽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词,但与古代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社会以帝王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因而特称帝王即位为“践祚”,含有礼尊帝王的意思。当然,大臣临时代行王政也可称为“践祚”,如《史记》中说“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D项中的“动荡”本指“波浪起伏”,又可比喻“局势不稳定、不平静”等,试题里的“动荡”标注为“动荡倾覆”义,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而C项中的“励精”原本是“振作精神”的意思,试题却用“专心致志”的含义来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根据题干要求,C项为正确选项。】2.D【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这道题的命题思路是,先在整个一段文字中设置两处断句错误,在两个选项各设一处错误,第三项则有两处错误,而第四项无错误。本题在A、B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史馆”后和“恬然”后,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而D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答题时的断句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3.A【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概括和分析。B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能够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历经战乱之后,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使用,最终得到韦述家藏的《国史》一百余卷。C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对名利十分淡泊,终生好学不知疲倦;他虽然被贬职,却能恬然处之,并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各种要职,却没有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一直到去世。D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夫妇去世以后,尽享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又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同时派专人到他家去表示慰问。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妥当的地方。A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进入仕途后遭到杨国忠排挤,只能到地方任职。行文至此,还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不过下文却又说,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 职责的问题。按照原文的表述,肃宗确实问到于休烈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但休烈闪烁其词,并未正面回答。其中“直言不讳”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A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4.(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对文意的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翻译题在要求上对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又有对重点词语的认识。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罪己”“规过”两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较难一些的地方。“罪己”字面上指“归罪自己”,但常常表示君王能够自责,是君王为政为事开明的表现。“规过”的意思是改正过错,文中用于君王身上,是指尊长者能够作出表率。这一题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其兴也勃焉”,这是《左传·庄公十一年》中的话,用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短语无法翻译,于是译为较为常见的偏正短语“蓬勃兴起”,这是考虑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使行文更加流畅一些。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亲贤”“推毂”“曾”三个,“亲贤”较好理解,意思是“亲近贤人”。“推毂”则较难,本来的意思是“帮助人推车前进”,比喻为“助人成事”,又可以比喻为“推荐人才”,在原文的语境中,译为“推荐”显然更为恰当。“曾”是副词,常常用来表示情况出乎意料,可以译为“竟然”“却”之类。毋庸讳言的是,这两个文句中还有一些难点,例如“大庆”“位崇”等,由于不易理解,我们未将它们确定为关键词语,这正是为了要降低试题的难度。】【翻译】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 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第十三篇来护儿传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 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第十三篇来护儿传1.D【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B、C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所”字属上以及“护儿”属上,A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所”字属上后,后面“住白土村”的主语是谁就不清楚;C项“护儿”属上后,“军旅”和“护儿”并列,做“数见”的宾语,也说不通,同时下面“常慨然”句又缺损主语,所以也不妥。D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正好遇到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屡次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而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来护儿有功劳在其中。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2.C【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B项的“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等。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D项“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可指赴朝廷,例如《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后也可指赴京都,例如宋朝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范既脱,欲诣阙,而无裹粮。”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说到的“嗣位”指继承君位,这话是对的;但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泛泛地只说是长子继承制,不准确。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3.C【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 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少年已有大志,长大后秀拔超群。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于受到吴氏的教诲,少年时代便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远大志向;等到他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他在瀛州刺史任上实行善政,声名远播,多次受到嘉奖;炀帝嗣位后召他到朝廷任职,百姓舍不得他离开,上书请愿的有几百人之多。D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很有谋略。他讲究信用,注重友情,不贪钱财,不事产业;他用兵足智多谋,纪律严明,善待士卒,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项的分析概括说来护儿敢于直言劝谏,后来被奸人杀害;说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宇文化及要杀来护儿时,炀帝没有设法保护,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来护儿被抓时,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杀了,因而不可能再去保护他。原文说到来护儿被捕时,问“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告诉他“现在已经被抓起来了”,所以从原文看,当时炀帝也是不可能设法保护来护儿的。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4.(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军旅”“咨怨”“游幸”三处。“军旅”指军队,也可指军事;这里指军事、战事,应当不难理解。类似的例子如《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咨怨”指嗟叹怨恨。考生对“咨”表示嗟叹不应感到陌生,如《蜀道难》中的“侧身西望长咨嗟”;此外,仅据“怨”字也不难推测整个词语的意思与怨恨、抱怨有关。类似的例子如《陈书·宣帝纪》:“飞刍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宁忘咨怨。”“游幸”指帝王或后妃出游;这里指炀帝出游,这应该不难理解。类似的例子如《北史·雀光传》:“(陛下)专荐郊庙,止决大政,辅神养和,简息游幸,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凶逆”“王室”“泉壤”三处。“凶逆”指凶恶悖逆,也指凶恶悖逆的人,这里指后者。类似的例子如汉朝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王室”指朝廷,这个比较简单。类似的例子如《左传·僖公五年》:“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泉壤”指黄泉之下,地 下。类似的例子如《晋书·谢玄传》:“伏愿陛下矜其所诉,霈然垂怒,不令微臣衔恨泉壤。”】【翻译】来护儿,字崇善,不记事时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他从小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替国家剿灭叛贼来博取功名!”周围的人都对他的话感到吃惊,认为他志向宏大。长大以后,他的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适逢周朝军队平定淮南,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护儿常想建功立业。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护儿有战功,晋升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善政闻名。多次被文帝慰劳勉励。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牵车拦路恋恋不舍,连续几天不能出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先前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又是良刺史,可以说是兼得其美了。”大业六年,炀帝来到江都,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现在就是啊。”就赐给他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谒拜先人的坟墓,宴请同乡的父老。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家,畅饮一整天,朝廷上下都很羡慕他。十二年,炀帝出游江都,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停留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我的家乡,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炀帝听后,变色而起,好几天不让护儿进见。后来怒气消解了,才叫人引进,对护儿说:“你心中既然这样,我还有何指望!”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护儿甚为忌恨。那天早晨将去上朝,被叛贼捉住,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呢?”身边的人说:“现在已经被捉住了。”护儿叹息说:“我是大臣,担负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  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在行军用兵方面,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是异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处分严明,所有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力。第十四篇孙傅传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第十四篇孙傅传1.A【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B、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奏”字属上(相应地在“所论”后点断)以及“使者”属上(相应地让“所过”二字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A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B项的“奏”字属上,下文的“贬蕲州安置”就成了宰相的已经实现了的行为,而且“贬”的权限也应该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这里显然是不合事实的。D项的“使者”属上,割裂了“使者所过”的意义,同时又使“调夫治舟”成了使者的行为,造成上下文语意混 乱,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2.D【这也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这一题型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已经作过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只是尚未引起普遍重视而已。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由于是第一次大面积的考查,不宜太深,因而对难度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项的“登进士第”指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这是最简洁的表述方式,不枝不蔓。至于经过什么考试,考试在哪一级机构进行,全都略去,都是出于降低难度的考虑。B项的“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六部”“兵部”都是考生学习文言文时经常接触到的内容,应该不会陌生,而对“兵部”职守的描述,则紧紧围绕军官、军事等几个主要方面,难度也不是很大,考生不至于感到困惑。C项的庙号由文中的“钦宗”引发出来,选项中还举了三例庙号称谓构成中的“祖”“宗”,这与由“帝”构成的谥号是不同的称谓,该项虽有一些难度,但考生也会有一定的印象。以上三项的表述并无不当之处,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前面一半关于“太子”的表述没有问题,只是说到“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则是不准确的。虽然古代在并未设立太子制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内部,对于君主的儿子有时也可称太子,但毕竟是不合我国传统礼制的说法,事实上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这一选项虽然解析起来较为复杂,涉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王室立嗣制度的异同,但考生解答时无须也不可能考虑这一点,因而解答试题的难度并不大。D项的表述不准确,是正确选项。】3.C【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说孙傅任职以后,积极提出建议,他对时任尚书的蔡翛谈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只是他的建议 并未得到蔡翛的采纳。B项的概括分析是说孙傅向皇上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高度评价了祖宗的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同时批评了崇、观年间的法度,这些评价被时人赞许为名言。D项的概括分析是,孙傅舍身取义,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死后谥为忠定。当时孙傅随太子前往金营,受到守门者的劝阻,他表示自己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最终被金人召去,死在北方金廷。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C项的概括分析是,孙傅不惧金人,竭力设法保全太子。具体说到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孙傅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并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这一选项有两处不妥:一是“宦者”原文是“状类宦者”,即样子像是宦者的人,二者有距离;二是据原文,“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争斗”中杀死宦者的“都人”。这两处说法,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C项所述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4.(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对于译出大意的赋分也占不小的比例,说明很大程度上要兼顾对整体文意的考查。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国称帝”。“苟”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连词、副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这里用为假设连词,表示“如果”,较为容易。“死”字的用法也不是单纯的不及物动词,而是“为……而死”的意思,文中表示“为金人另立异姓这事而死”。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不吾索”涉及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不吾索”应理解为“不索吾”,也即参考答案中的“没有点名要我”。“面责”涉及名词用作状语,“面”是当面的意思,“面责之”指“当面指责他们”。“庶或”是语气副词,意思是“或许、也许”,而文中的“万一”表示发生可能性极小的副词,合起来用,如要让原文“庶或万一可济”中的“庶或”“万一”均得到落实,最好译为“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第十五篇孔子家语·颜回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于)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B.(之)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则)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D.(其)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第十五篇孔子家语·颜回1.B 2.C 3.A 4.C5.(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翻译】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说:“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走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中原来也有骗人的人啊。”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说:“东野毕的马走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颜回说:“我是根据施政规律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马的情况。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 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哀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说:“他所以是颜回,就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第十六篇朱晖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傲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注:①掾(yuàn)属:佐治的官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漏且尽,而求壁不可得A.B.试与他虫斗,虫尽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我数闻壁而未尝见,试请观之C.D.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第十六篇朱晖传1.B2.B3.D4.C5.(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或者:(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一定按照礼仪进退,众位儒生称赞他品德高尚。(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或者: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翻译】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城人士。朱晖早年死去父亲,是个孤儿,十三岁的时候,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婆家人从田间小路投奔进宛城。路上遇到一群贼人,持白刃劫诸妇女,掠夺衣服财物。昆弟宾客都惶恐,趴在地下都不敢动弹。朱晖拔剑上前道:“财物都可拿走,诸母衣不许动。今日是我朱晖死的日子了!”贼人看他年纪小小,其志气很壮,笑道:“小朋友把刀收起吧!”就舍弃他们而走掉了。  起初,光武帝与朱晖之父朱岑都在长安学习过,有旧交。等到光武即位后,找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朱晖不久困病离职,卒业于太学。性情矜持严厉,进止必守礼节。诸儒生称赞他品德很高。 永平初年,显宗的舅父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问候,朱晖避而不见。阴就又派家丞送礼,朱晖就闭门不受。阴就就听见了,叹息道:“真是有志之士呀,不要夺其气节。”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便送厚礼至其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我之所以不敢听命(行事),(当时)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现在相送,表明我们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意思。”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而提拔他,很有礼貌地待他。正月初一天明,刘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玉石。这时阴就为府卿,贵而骄,官吏傲而不守法。 刘苍坐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求玉石找不到,刘苍回头对掾属说:“怎么回事?”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玉石,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壁玉而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奉之于刘苍。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求他了。”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皇上听说称其勇 敢。后来当幸长安时,想严格调整宿卫,所以用朱晖作卫土令。再升为临淮太守。 朱晖好讲节操,有所拔用,都严厉执行。—些报怨之人,以义犯率,朱晖都替他们求其理,多得到生济。那些不义之囚,立即倒下。吏人对朱晖十分畏爱,作歌道:“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几年后,因违法免去官职。 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所忌,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讽他不与众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每石值钱千余,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族都归附他。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朱以老病请求退休。第十七篇杜环传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日:“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日:“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日:“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日:“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竞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5.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第十七篇杜环传1.C2.B3.A4.B5.(1)断句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丽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2)翻译①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靠他?②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不过路远不能去呀。”【翻译】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去投靠他?”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他看到 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他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哪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经过了十年,杜环在别的地方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罢了。”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而背弃离开对方,(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第十八篇聊斋志异·郭生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④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至。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竞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泚:弄脏。②狃:因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心恚愤而无如何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何前是而今非也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于是渐不信狐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5.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第十八篇聊斋志异·郭生1.D2.D3.B4.C5.(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2)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翻译】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郭生开始不以为然,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第十九篇周访传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卜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锼。伎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晓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日:“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日:“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因家庐江寻阳焉。『时有与访同姓名者…I弘因阵乱突围而出一l与贼战,斩首数百。f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f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一l访作长岐枨以距之一I又破之,奔于临贺3.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第十九篇周访传1.C2.A3.B4.C5.(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2)①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②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翻译】周访,字士达,祖先原来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江南居住,到周访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到吴国被平定后(西晋),他就把家安在了庐江浔阳。周访年少的时候就沉着坚毅,谦虚并且能够礼让他人,拿得起放得下(能够果断的割舍),经常救助和接济有困难的人,因此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周访担任县里掌管考查记录功劳的佐官,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考察和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去上任。  等到元帝渡江后(东晋),命周访参与镇东军务。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死罪。官吏错误地去抓捕周访,周访奋力击打来抓他的人,几十个人都被他打跑。而周访就到元帝那里投案自首,元帝没有惩罚他。不久元帝把周访任命为扬烈将军,派他去讨伐华轶。周访麾下的统武将军丁乾和华轶麾下的武昌太守冯逸互相勾结,周访就把丁乾抓起来并且杀了他。冯逸带领部队来攻打周访,周访带领部队打败冯逸的部队。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掉城池来回应周访,华轶的军队溃败,于是周访平定了江州。  元帝把周访任命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其他的部队一起讨伐杜弢。杜弢做桔槔来攻打官军的船只,周访做了长岐枨来抵御杜弢的攻击,桔槔就不能伤害到官军的船只。周访又用船运送军队前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就派杜弘领兵到海昏。周访带领部队步行去柴桑,偷渡过江,和叛军交战,杀了几百个敌军。叛军退守庐陵,周访又在庐陵围困杜弘。杜弘把大量宝物抛到城外。周访的士兵争抢着来捡这些宝物,杜弘就趁着周访阵地骚乱就突围出去。周访带领部队追击敌军,缴获了难以计算的鞍马铠仗(缴获了数不清的敌军物资)。杜弘跑到南康,南康太守带领军队迎头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到临贺。元帝又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已经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卒,勤于采用别人的意见。王敦很担忧周访,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发动叛乱。周访的威名已经显著(远播),远近的人都心悦归附。周访智勇过人,是东晋的中兴名将。周访性情谦虚,从来没有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说:“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有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周访说:“这是将士们努力拼命的结果,我周访又有什么功劳呢?”士人们因为这样(更加)敬重他。  周访操练士兵挑选精兵,打算尽力收复中原,慷慨激扬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周访擅长安抚招纳士民 百姓,人们都愿意为他而死。周访听说王敦有叛乱的心思,周访常常谈起这件事就咬牙切齿。王敦虽然有心里谋反的打算,所以(因此)在周访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为非作歹了。第二十篇李迪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B.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发兵捕之,久不得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周怀政之诛,帝怒甚D.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自用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分)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第二十篇李迪传1.B2.D3.C4.D5.(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①(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②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第二十一篇后鉴录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土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语诸将曰……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D.噫!我固无恙祸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3分)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第二十一篇后鉴录1.D2.B3.D4.C5.(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翻译】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 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第二十二篇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乎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B.A.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语其妻曰……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D.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妻泣而从之,病果瘳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第二十二篇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1.C2.B3.B4.D5.(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翻译】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必须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了张大眼睛、很丑、很奇怪的脸。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不来了。(罗提督)做官至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吹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罗提督年轻时是无赖之徒,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还没有到,众人认为要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时的事,一点都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详 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万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等到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 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第二十三篇陶澍传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草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来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耋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B.A.出为川东道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结为婚姻并开引河,导之入淮D.C.灾民赖之无失所澍毅然以身任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①总督蒋攸锯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①③⑤8.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第二十三篇陶澍传1.C2.D3.D4.C5.(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3)(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翻译】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 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第二十四篇张咏传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   推: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D.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D.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第二十四篇张咏传1.C2.C3.A4.C5.(1)①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已,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②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2)①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迸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翻译】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或: 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三十年也没找到(他)。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第二十五篇马理传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节选自《明史·马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B.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C.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D.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B.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C.伏阙的“阙”指宫阙,伏阙意为拜伏在宫阙下,多指臣子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D.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理师从名士,文章名声很大。他曾师从同乡尚书王恕及学政杨一清,他的文章得到杨一清的赞誉,也受到高丽使者的追捧。B.马理因言获罪,而且一犯再犯。他连同张衍瑞等人劝阻皇帝南巡,被施以杖刑,夺去俸禄;后又因与余宽等人争辩再次被处罚。C.马理据理力争,敢为官员请命。马理赞誉魏校等三人名声卓著,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官位为这三人请命,最终保全了这三人。D.马理学问纯熟,为人行为笃实。他与吕柟同为关中学者宗师;服丧期间将古礼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第二十五篇马理传(一)1.A(标点: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 下库藏。瑾败,落职。)2.B(“文武官吏”错,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归兵部,而非吏部。)3.A(马理并未师从杨一清。)4.(1)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外国人对他如此敬重。(关键词“安在”“何不仕”“所重”)(2)这时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竭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关键词“复”“当路者”“寝其事”)【参考译文】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闲居在家讲学著书。马理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看到马理、吕柟、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说:“康生的文章,马生、吕生的经学成就都很高,(他们)都是天下的才子。”马理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柟及林虑人马乡,榆次人寇天叙,安阳人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等人每日切磋学问,名震京都。高丽使者仰慕他们,把他们的文章抄录带回本国。马理因父母相继去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外国人对他如此敬重。正德九年中进士。当时杨一清做吏部尚书,立即提升马理为稽勋主事。不久调任吏部文选司,他告假归家。后被起用担任考功主事,与郎中张衍瑞等劝阻皇帝南巡。皇帝(不仅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而且)命令他们跪在宫殿门口,施以杖刑,夺去俸禄。不久,马理又告假返乡。他在家乡教授生徒,向他求学的人很多。嘉靖初年,朝廷起用他担任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在朝廷大殿上争论大礼问题。皇帝下诏将他们逮捕入狱,再施以杖刑,剥夺俸禄。之后多次调任考功郎中。已故户部郎中庄绎,正德年间首次提议由刘瑾考核天下库藏。刘瑾事败后,庄绎也被削职。这时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竭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嘉靖五年,考核地方官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出于私怨,想要免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肖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的职务。马理据理力争说:“这三个人督察学政,名闻天下,如果一定要免掉这三个人,请先把我马理免掉。”这件事才罢休。第二年考核京官,罢黜张璁、桂萼的党羽吏部郎中彭泽,而张璁、桂萼竟得到皇帝的同意,留用彭泽。马理提升为南京通政参议,请求辞官而去。在家闲居三年,又被起用担任光禄寺卿,不久又告假回家。过了十年,再度被起用担任南京光禄寺卿,不久告老还乡。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地震,马理与妻子都不幸蒙难。马理的学问品行纯正深厚, 居丧按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与吕柟都是关中学者的宗师。穆宗即位,追赠他为右副都御史。天启初年,追封他忠宪的谥号。第二十六篇林光朝传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封还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第二十六篇林光朝传 5.B(标点: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6.C(出:由京官调任地方官。)7.B(林光朝的仕途并非“一直不顺”,他曾担任过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宝谟阁直学士以及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要职,还曾受到皇帝金鱼袋和紫衣的赏赐;他也没有议论张说的罪行,只是因为没有祝贺张说任职签书枢密院事而被外放为官。)8.(1)(道的意义)《六经》已经阐发清楚,后代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的本义就越来越远了。(关键词“发明”“固”“道”)(2)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就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关键词“度”“不拜”“知婺州”)【参考译文】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听说吴中陆子正曾经跟从尹焞求学,于是前往尹焞处与他交游。从此他专心学习圣贤的实践之学,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问,一言一行必定遵循礼节,四方来向他求学的不下数百人。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通晓理解。他曾经说:“道的全部,完备齐全而又博大玄奥。(道的意义)《六经》已经阐发清楚,后代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的本义就越来越远了。”孝宗隆兴元年,林光朝五十岁,因为进士及第调任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因为在皇帝继位前蒙受恩宠而得到任用,台谏、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的驳议都不得施行。张阐从外地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急切想要免除龙大渊、曾觌的职务,因为觉得他们(有皇上撑腰)不可动摇,于是就以年老体病坚决辞官不去就职。而当时林光朝和刘朔正以名儒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廷对,对龙大渊、曾觌两人的罪行颇多议论,(惹怒了皇帝),因此林光朝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但大臣们对他推荐不停,于是林光朝被皇帝召试,在史馆任职,担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乾道八年,林光朝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官的职位依旧保留。当时,张说再次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因为没有前往祝贺,于是被外放担任广西提点刑狱,不久又调任广东。茶寇从湖北、湖南一直剽掠到江西,迫近岭南,他们的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又传书给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让他们各自率 军分别控制住要害之地。这时恰好有诏书调任林光朝担任转运副使,林光朝认为贼兵的气焰正处嚣张,就留在驻军中没有离开,督促两位将军拦击贼兵,接连挫败敌人,贼兵惊恐,连夜奔逃。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林光朝是个儒生,竟然还懂得兵法啊!”于是加封林光朝为宝谟阁直学士,又召拜为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没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当时,吏部侍郎谢廓然通过曾觌推荐,被赐予进士出身,担任殿中侍御史。诏命从宫中发出,林光朝非常愕然,说:“这样做是轻视台谏,让科举蒙羞啊。”立刻封还了诏命。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就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林光朝是个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在士人中素有威望。他在中书省任职还没发表什么言论时,有人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等到听说他驳还了谢廓然任命一事,士人们的议论才表示钦服。林光朝因为引病辞官,被提举江西太平兴国宫,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第二十七篇张敬达传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 皆百馀里。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选自《新五代①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注释】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B.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C.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D.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指我国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是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B.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名和字的词义相近,或相反。C.废帝,指废黜皇帝或被废黜的皇帝。废帝最早见于汉朝,汉废帝刘贺为第一人。废,即为废黜。而“废后”,是指被废的皇后,如汉武帝时的陈皇后。D.领,是古代兼代官职的词,指兼任。多指兼任较低的官职。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张敬达忠心耿耿,宁死不屈。当时在晋安被围困,艰苦支持,援军未至,直到后来没有食物,仍然能够不背叛朝廷。B.张敬达受朝廷重用,成为平叛主力。在忻州,屯驻的士兵聚众呼喊石敬瑭为“万岁”,虽然敬瑭斩杀三十多人,唐废帝仍怀疑敬瑭有二心,后来石敬瑭造反,废帝授权张敬达平反官职,意在分散敬瑭的兵力。C.张敬达擅长骑射,仕途顺利。张敬达年少时因为善于骑马射击而效力于唐庄宗,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D.张敬达气节高尚,感人肺腑。耶律德光为张敬达的忠诚而感动,知道敬达去世,还派人来收葬了他的尸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第二十七篇张敬达传(一)1.B(根据谓语“背”后面的宾语是“唐”,此处应断开。“不已”的主语是光远,它是句子的补语,此前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而”字在句子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2.A(A错误在“汉代”,节度使是唐代才出现的。)3.C(“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并不是“庄宗”时,原文是在“明宗”时,与原文不一致。)4.(1)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以羸弱的骑兵三千人,革鞭木镫,人马都不穿披上铠甲,向唐军进攻。(关键词:“羸”“甲胄”“趋”)(2)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关键词:“辄”“由是”“壁”)【参考译文】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年轻时因擅长骑射效力唐庄宗任厅直军使。明宗时,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士兵聚众鼓噪围住敬瑭呼喊“万岁”,敬瑭斩杀三十多人才制止他们。唐废帝怀疑敬瑭有二心,就派敬达担任北面副总管,用这种办法分散敬瑭的兵力。第二年夏天,调 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任用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造反。废帝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率军包围太原,石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狂风暴雨洪水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军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破敌行不行?”石敬瑭派人回报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盛,关键是要成功,不必速战。”使者还没有回报,两军已经交战。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以羸弱的骑兵三千人,革鞭木镫,人马都不穿披上铠甲,向唐军进攻。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张敬达收拾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唐废帝派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赵延寿屯驻在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但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援救张敬达的意思。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时间久了,粮食吃完,只能削树木筛粪喂来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完了。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以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远不断催促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向晋投降?”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投降。契丹主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的尸体。第二十八篇张鼎传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统七年进士。明年,都御史王文以御史多阙,请会吏部于进士选补。帝从之。尚书王直考鼎及白圭等十余人,晓谙刑名,皆授御史。而鼎得南京。寻改北,巡按山西。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①请蠲太原诸府税粮停大同转饷夫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律,官吏故勘平人致死者抵罪,时以给事中于泰言,悉得宽贳。鼎言:“小民无知,情贷可也。官吏深文巧诋,与故杀何异?法者,天下之公,不可意为轻重。”自是论如律。 景泰四年疏言。帝颇嘉纳。未几,复言:国家承平数十年,公私之积未充。一遇军兴,抑配横征,鬻官市爵,率行衰世苟且之政,此司邦计者过也。臣请痛抑末技,严禁游惰,斥异端使归南亩,裁冗员以省虚糜。开屯田而实边,料士伍而纾饟。寺观营造,供佛饭僧,以及不急之工,无益之费,悉行停罢。专以务农重粟为本,而躬行节俭以先之,然后可阜民而裕国也。倘忍不加务,任掊克聚敛之臣行朝三暮四之术,民力已尽而征发无已,民财已竭而赋敛日增。苟纾目前之急,不恤意外之虞,臣窃惧焉。章下户部。尚书金濂请解职,帝不许。鼎言亦不尽行。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帝善其言,下诏甄别,而大臣辞职并慰留。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侍郎张敏、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文渊致仕。鼎居官清勤,卓有声誉。御史练纲以敢言名,而鼎尤善为章奏。京师语曰:“左鼎手,练纲口。”自公卿以下咸惮之。鼎出为广东右参政。会英宗复位,以郭登言,召为左佥都御史。逾年卒。(节选自《明史·左鼎传》)【注释】①洊臻:再次来到,接连来到。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停/大同转饷夫/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B.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停大同转饷夫/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C.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停/大同转饷夫/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D.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停大同转饷夫/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录为三甲的都叫进士。 B.吏部,是“三省”中“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侍郎,副职称尚书,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D.黜罢,是表示免去官职的词语。黜(绌),废、贬退;免,罢免。如“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免”“夺”也是表示免去官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A.左鼎敢于针砭时弊,规范执法行为。左鼎能够体恤百姓,敢于批判官吏暴力执法,滥用职权等现象,并收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B.左鼎肃清官场风气,促进政治清明。左鼎和林聪等人敢于上疏陈述官场中奸恶邪僻官员不称职的情况,个别官员因此被免职。C.左鼎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践行节约。左鼎认为应以农业生产为根本,应亲自实行节俭做表率,这样以后可使人民殷实国家富裕,他还认为可以裁减冗杂人员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这些谏言被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D.左鼎人勤才高品优,声望突出显著。左鼎为官既廉洁又勤奋还十分善于写章奏,享誉京城,让人敬佩且敬畏。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遇军兴,抑配横征,鬻官市爵,率行衰世苟且之政,此司邦计者过也。(2)倘忍不加务,任掊克聚敛之臣行朝三暮四之术,民力已尽而征发无已,民财已竭而赋敛日增。第二十八篇张鼎传(二)5.D(“请蠲”前面省略主语“左鼎”,应在此词前断开。可据此排除A、C两项。“也先”蒙古族首领,人名作主语,中间不可断开。再者“请蠲”与后文的“停”形成对举关系,也应在“停”前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6.B(B错误出现在“长官称侍郎,副职称尚书”,事实是“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7.C(“这些谏言被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与原文“鼎言亦不尽行”不一致。)8.(1)一旦遇到战事兴起,强行摊派横征暴敛,出卖官爵,大都施行衰败时代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政策,这是为国家谋划者的过 错。(关键词:“抑配”“鬻”“司”。)(2)倘若忽视不努力去做,任凭搜刮聚敛的官吏实行朝三暮四的政策,人民的力量已用尽而征发没有止境,人民的财力已枯竭而赋税却日益增加。(关键词:“掊克”“征发”“日”。)【参考译文】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统七年进士。第二年,都御史王文认为御史多有空缺,请求皇帝在合适的时机让吏部在进士中选人补缺。皇帝听从了他。尚书王直考查左鼎和白圭等十多人,他们通晓刑律,都授任御史。而左鼎得以授任南京。不久改任北方,任山西巡按。当时英宗被劫持去北方,兵荒接连到来。左鼎请求免除太原各府税粮,停用大同转运军粮的人,以缓解他们的困苦。也先请求讲和,左鼎直言上疏不可以。不久因山东、河南饥荒,派遣左鼎巡视,百姓依靠他得以安宁。依照法律,官吏在审问百姓时故意致人死亡的抵罪,当时因为给事中于泰的进言,都得到宽恕。左鼎说:“百姓不懂规矩,酌情宽恕可以。官吏苛刻地援引法律,巧言加以诋毁,与故意杀人有什么区别呢?法律是天下的公理,不能任意减轻加重。”从此按法律定罪。景泰四年左鼎上疏,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不久,左鼎又进言说:“国家太平几十年,公私的积蓄都不充足。一旦遇到战事兴起,强行摊派横征暴敛,出卖官爵,大都施行衰败时代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政策,这是为国家谋划者的过错。臣请求彻底地抑制工商业,严厉禁止闲游懒惰,排斥异端使他们回归农田,裁减冗杂人员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开垦屯田而充实边疆,照料士卒而使军饷充足。寺观营造,供佛养僧,以及不紧急的工程,没有好处的耗费,都予以停止罢除。专门以从事农业重视粮食为根本,并亲自实行节俭做表率,然后可使人民殷实国家富裕。倘若忽视不努力去做,任凭搜刮聚敛的官吏实行朝三暮四的政策,人民的力量已用尽而征发没有止境,人民的财力已枯竭而赋税日益增加。如果只缓解目前的急情,不顾惜意外的忧患,我私下对此感到害怕。”奏章下到户部。尚书金濂请解除职务,皇帝不允许。左鼎的进言也没有全部施行。过了一个月,因为灾害怪异,和同官陈述纠正弊端抚恤人民的七件事。末尾说:“大臣中不乏奸恶邪僻之人,应罢免其中最严重的,以使政权的根本清明。”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下诏甄别官吏,而大臣辞职都予以劝慰挽留。给事中林聪请求皇帝明确命令左鼎等人指明实际的人弹劾上奏,左鼎、林聪等就共 同上疏陈述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侍郎张敏、通政使李锡不称职的情况。李锡被罢免,何文渊退休。左鼎为官清廉勤奋,声誉卓著。御史练纲以敢于进言闻名,而左鼎尤其善于写章奏。京城有句话说:“左鼎的手,练纲的口。”从公卿以下的都害怕他们。左鼎出任为广东右参政。恰逢英宗复位,因为郭登进言,被召入担任左佥都御史。过了一年去世。第二十九篇元勰传彭城王勰,字彦和。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封始平王。敏而耽学,不舍昼夜。勰政崇宽裕,丝毫不犯,淮南士庶,追其余惠,至今思之。初,勰之定寿春也,获萧宝卷汝阴太守王果数人,勰倾衿礼之,常参坐席。果承间进曰:“果等契阔生平,皓首播越,顾瞻西夕,余光几何。今遭圣化,正应力兹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张,乞还江外,以申德泽。”勰矜而许之,其为远人所怀如此。勰至京师,世宗临东堂引见,诏勰曰:“比凤皇未至苍黎二化故仰屈尊谟绥怀边附而寇竖昏迷敢斗淮楚叔父英略高明应机殄定凯旋今辰伏慰悲伫。”勰谢曰:“臣忝充戎帅,抚安新故,而不能宣武导恩,威怀遐迩。致小竖伯之,驱率蚁徒,侵扰边堡。非唯仰惭天颜,实亦俯愧朝列。春秋责帅,臣实当之。赖陛下慈深舍过,故使愚臣获免罪责。”勰雅好恬素,不以势利婴心。高祖重其事干,絷维不许。虽临崩遗诏,复世宗留连,每乖情愿,常凄然叹息。以诏旨殷勤,僶俛应命。性仁孝,言于朝廷,以其舅潘僧固为冀州乐陵太守。京兆王愉构逆,僧固见逼从之。尚书令高肇性既凶愎,贼害贤俊。又肇之兄女,入为夫人。顺皇后崩,世宗欲以为后,勰固执以为不可。肇于是屡谮勰于世宗,世宗不纳。因僧固之同愉逆,肇诬勰北与愉通,南招蛮贼。永平元年九月,勰及诸王宴于禁中,至夜,元珍将武士赍毒酒而至。向晨,以褥裹尸,舆从屏门而出,载尸归第,云王因饮而薨。及肇以罪见杀,论者知有报应焉。世宗为举哀于东堂。(选自《魏书·元勰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凤皇未至/苍黎二化/故仰屈尊谟/绥怀边附/而寇竖昏迷/敢斗淮楚/叔父英略高明/应机殄定/凯旋今辰/伏慰悲伫/B.比凤皇未至/苍黎二化故仰/屈尊谟绥/怀边附/而寇竖昏迷/敢斗淮楚/叔父英略高明/应机殄定/凯旋今辰/伏慰悲伫/C.比凤皇未至/苍黎二化/故仰屈尊谟/绥怀边/附而/寇竖昏迷/敢斗淮楚/叔父英略高明/应机殄定凯旋/今辰伏慰悲伫/D.比凤皇未至/苍黎二化故仰/屈尊谟绥/怀边/附而/寇竖昏迷/敢斗淮楚/叔父英略高明/应机殄定凯旋/今辰伏慰悲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庶指士族和平民百姓,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作四种:公、卿、士、庶,即皇室贵族称公;高级官员称卿;低层官员或读书人称士;普通人称庶。B.东堂,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殿的通用名称,常称为太极殿,太极东堂则是太极正殿的东厢房,一般简称“东堂”。C.崩,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第,在古代既指大官的住宅,还可以指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勰自幼聪慧,资质不同常人。机敏而特别好学,不舍昼夜。对官吏百姓都采取宽大的政策,以致许多人都思念他。B.元勰对待自己擒获的有德有才的人,总是非常诚挚地礼待,时常让他们参与同坐,对于他们所提的想法,也都予以答应。C.元勰深受世宗的器重,在世宗的挽留下,最终还是欣然接受诏命,让世宗备感欣慰和放心。D.元勰在宫中参加宴会时,被元珍瞒着世宗逼喝毒酒而亡,而对外的说法则是因饮酒而死,直到高肇因罪被杀,元勰的死因才得以真相大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果等契阔生平,皓首播越,顾瞻西夕,余光几何。(2)勰雅好恬素,不以势利婴心。高祖重其事干,絷维不许。 第二十九篇元勰传(一)1.A2.C(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曰崩,诸侯曰薨。)3.C(不是“欣然接受诏命”,而是“勉为其难接受任命”。)4.(1)我们几人长期分离,白头流亡,回头瞻望西方的夕阳,剩下的光阴不多。(关键词:“契阔”“播越”“顾瞻”)(2)元勰一向喜好恬静,不被权势利益牵绊自己的内心。高祖看重他的办事能力,挽留他不同意。(关键词:“婴”“事干”“絷维”)【参考译文】彭城王元勰,字彦和。自幼聪慧,资质不同常人。太和九年,封为始平王。他机敏而特别好学,不舍昼夜。元勰行政崇尚宽大,丝毫不侵犯,淮水以南的官吏民众,追述他留下的恩惠,至今思念他。起初,元勰平定寿春时,擒获萧宝卷的汝阴太守王果等几人,元勰诚挚地礼待他们,时常让他们参与同坐。王果利用闲暇进言说:“我们几人长期分离,白头流亡,回头瞻望西方的夕阳,剩下的光阴不多。现在遭遇圣人教化,正应尽自己的愚笨高龄,施展微小的才能,不过在南方家中百人,生死分离,乞求回到长江南,来展示魏国的恩泽。”元勰同情而答应他们。元勰就是这样地为远方人所思念。元勰到达京城,世宗前往东堂接见,诏令元勰说:“近来凤凰没到,为苍生黎民的教化,所以委屈尊贵的谋略,安抚怀柔边境归附者,然而敌寇昏乱迷惑,竟敢在淮楚地区交战。叔父策略高明,随机消灭平定他们,在今日凯旋,足以慰藉悲伤的思念。”元勰道谢说:“臣下愧任主帅,安抚新旧归附的人,而不能宣扬军威导以恩德,以威风怀柔远近。以致小贼伯之,驱赶带领部众,侵犯边境城堡。不仅上惭陛下,实在也下愧朝官。《春秋》中指责主帅,臣下实在相应。仰赖陛下仁慈深厚舍弃罪过,所以使愚臣得以免去罪责。”元勰一向喜好恬静,不被权势利益牵绊自己的内心。高祖看重他的办事能力,挽留他不同意。虽然逝世前留下遗诏,世宗又挽留,元勰每每违背心愿。他时常悲伤叹息,而因为诏书旨意殷切,就勉为其难接受任命。元勰性格仁慈孝顺,禀报朝廷,任命他的舅舅潘僧固为冀州乐陵太守。京兆王元愉作乱,僧固受逼迫顺从他。尚书令高肇性格凶残刚愎,杀害贤明杰出人士。另外高肇哥哥的女儿,入宫为夫人,顺皇后逝世,世宗想立她为皇后,元勰坚持认为不可以。高肇于是在世宗面前屡次诬陷元勰,世宗不听从。因僧 固附和元愉作乱,高肇诬蔑元勰北和元愉勾结,南面招集蛮人贼寇。永平元年九月,元勰及众位王侯在宫中饮宴,到了夜晚,元珍带着武士送毒酒前来。到了早晨,用被褥裹尸体,装在车上从小门出来,载着尸体回到第宅,说是王因饮酒而死。等到高肇因罪被杀,议论的人知道是有报应的,世宗在东堂为元勰发布丧事。第三十篇尉迟运传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纲之子也。少强济,志在立功。魏大统十六年,以父勋封安喜县侯,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俄而帝废,朝议欲尊立世宗,乃令运奉迎于岐州。以预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增邑五百户。保定四年,出为陇州刺史。地带汧、渭,民俗难治。运垂情抚纳,甚得时誉。运既职兼文武,甚见委任。齐将斛律明月寇汾北,运从齐公宪御之,攻拔其伏龙城。进爵广业郡公,增邑八百户。建德元年,授右侍伯,转右司卫。时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于是以运为右宫正。二年,帝幸云阳宫,又令运以本官兼司武,与长孙览辅皇太子居守。俄而卫剌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直党与运争门,斫伤运手指,仅而得闭。直既不得入,乃纵火烧门。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运率留守兵,因其退以击之,直大败而走。是日微运,宫中已不守矣。高祖嘉之,授大将军,赐以直田宅、妓乐、金帛、车马及什物等,不可胜数。宣帝即位,授上柱国。运之为宫正也,数进谏于帝。帝不能纳,反疏忌之。时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皆为高祖所亲待,轨屡言帝失于高祖。帝谓运预其事,愈更衔之。及轨被诛,运惧及于祸,问计于宇文孝伯。寻而得出为秦州总管,然运至州,犹惧不免。大象元年二月,遂以忧薨于州,时年四十一。(节选自《周书·尉迟运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卫剌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 B.俄而卫剌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C.俄而/卫剌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D.俄而卫剌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B.“授”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D.宫正即古代官名,在不同时期所指不同,在北周时期东宫官有左右宫正,为太子师之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尉迟运,年轻时就立下过功劳,也精明能干,因为到岐州奉迎世宗回朝而进爵的功勋,而很受世宗重视,多次被委以重任。B.尉迟运行军作战,特别勇猛,宇文直叛乱时,他坚守城门,在手指被砍伤的情况下,不惧危险,冒着熊熊大火,率留守军队击退宇文直的进攻。C.尉迟运因为忠谅鲠正被高祖选中来辅导匡正太子,在高祖前往云阳宫时,与长孙览一起辅助皇太子留守京都,两人都尽忠职守,是忠诚的臣子。D.尉迟运因为受到高祖的亲近,加上被委以宫正的职位,常对宣帝劝谏,使宣帝疏远猜忌他,后来因为担心不免于难而死在州刺史任上。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带汧、渭,民俗难治。运垂情抚纳,甚得时誉。(2)帝谓运预其事,愈更衔之。及轨被诛,运惧及于祸,问计于宇文孝伯。第三十篇尉迟运传(二)5.D6.A(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7.C(长孙览在宇文直作乱时,因为害怕, 而逃跑,不能称为“尽忠职守”,也不是“忠诚的臣子”。)8.(1)该州连接汧、渭,百姓难以治理。尉迟运亲自安抚接纳,当时人十分称颂。(关键词:“民俗”“垂情”“时誉”。)(2)宣帝认为尉迟运参与此事,更为怀恨。王轨被诛死,尉迟运害怕遭灾祸,向宇文孝伯请教如何处理。(关键词:“预”“衔”,关键句式:“被诛”。)【参考译文】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之子。年少即精明干练,立志要立下功劳。魏大统十六年,因为其父的功勋封为安喜县侯,食邑一千户。孝闵帝登基,授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皇帝被废,朝廷商议尊立世宗为帝,于是令尉迟运到岐州奉迎世宗回朝。以参预策立世宗的功勋,爵位进为周城县公,增加五百户食邑。保定四年,出朝任陇州刺史。该州连接汧、渭,百姓难以治理。尉迟运亲自安抚接纳,当时人十分称颂。尉迟运任职兼文武之官,很受器重。齐国将领斛律明月侵犯汾北,尉迟运随从齐公宇文宪率军抗击,攻拔其伏龙城。进爵位为广业郡公,增加八百户食邑。建德元年,授任右侍伯,转任右司卫。当时宣帝为东宫太子,亲近一些小人,多次有罪过。高祖于朝臣内选择忠谅鲠正的大臣辅导匡正太子。于是委任尉迟运为右宫正。二年,帝前往云阳宫,又下令尉迟运以本官身分兼任司武,与长孙览辅助皇太子留守京都。不久,卫剌王宇文直作乱,率领党徒攻打肃章门。长孙览害怕,逃往行在所。尉迟运正好在门内,宇文直率兵突然来到,来不及对左右人下令,自己亲手关门。宇文直部众与尉迟运争斗,砍伤尉迟运手指,终于将门关上。宇文直进不了门,便纵火烧门。尉迟运害怕火灭后,宇文直等能进门,下令将宫中木材和床等可以烧的都投入火中加大火势,又以膏油灌入火中,火势很猛。很长时间,宇文直不能入门,于是退走。尉迟运率领留守的军队,乘宇文直退走而追击,宇文直大败而逃。当时若不是尉迟运,皇宫可能失守。高祖加以嘉奖,授任大将军,赐给他宇文直的土地住宅、妓乐、金帛、车马和其他东西等,不可胜数。宣帝即位,授任上柱国。尉迟运任宫正时,常对宣帝加以劝谏。宣帝不能接纳,反而疏远猜忌他。当时尉迟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人都受到高祖的亲近,王轨常将皇帝的过失告知高祖。宣帝认为尉迟运参与此事,更为怀恨。王轨被诛死,尉迟运害怕遭灾祸,请教宇文孝伯如何处理。不久获准出朝任秦州 总管,不过尉迟运虽然到州任职,还是十分担心不免于难。大象元年二月,由于担忧而在州刺史任上死去,当时四十一岁。第三十一篇何继筠传何继筠,字化龙,河南人。父福进,历事后唐至周,累官忠武、成德、天平三节度。继筠幼时与群儿戏,必分行伍为战阵之象。晋初,补殿直。周祖讨三叛,表继筠从行。贼平,改供奉官。广顺初,福进镇真定,署衙内都校,尝领偏师出土门,与并人战,斩首数千级,以功领钦州刺史。契丹将高模翰率二千骑扰深、冀,以苇筏度胡卢河。继筠与虎捷都指挥使刘诚诲率兵拒之,至武强,获老稚千余人,模翰遁去。俄随福进入朝,为内殿直都知。福进卒,起复,为濮州刺史,领兵戍静安军。契丹内侵,继筠逆击败之,改棣州刺史。世宗征瓦桥关,命继筠以所部兵出百井道,破并人数千众。恭帝即位,以为西北面行营都监。建隆二年,升棣州为团练,以继筠充使。三年,命为关南兵马都监。乾德四年,加本州防御使。开宝元年秋,命昭义节度李继勋等征太原,以继筠为先锋部署。至涡河,与并人遇,击走之,夺汾河桥,败其众于城下,获马五百匹,擒其将张环、石赟以献。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翌日亭午,俟卿来奏捷也。”至期,帝御北台以俟。见一骑自北来,亟遣逆问之,乃继筠子承睿来献捷。生擒刺史二人,获生口百余,斩首千余级,马七百余匹,器甲甚众。初,并人恃契丹为声援,及捷奏,太祖命以所获首级、铠甲示城下,并人丧气。继筠以功拜建武军节度、判棣州。三年,来朝,诏赐鞍马、戎杖,令戍边。四年秋,来朝,疽发背。车驾幸其第,锡赍甚厚。未几,卒,年五十一。帝亲临之,为之流涕,从容谓侍臣曰:“继筠捍边有功,朕不早授方镇者,虑其数奇耳。今才领节制,果至沦没,良可惜也。”赠侍中,赙(音fù,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绢五百匹,中使护丧,令以生平所佩剑及介胄同葬。继筠深沉有智略,前后备边二十年,与士卒同甘苦,得其死力。善揣边情,边人畏伏,多画像祠之。(节选自《宋史·何继筠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B.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C.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D.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就是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B.行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C.团练,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唐代、宋代都设有团练使一职,如北宋苏轼曾任黄州团练副使。D.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也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继筠被周祖上表推荐随行讨伐三叛。平定叛乱后,他就由原先增补的殿直,改任为供奉官。B.何继筠在衙内都校任上曾率领偏师出土门,与并军作战,斩首数千级。因为有功,后来担任了钦州刺史。C.开宝二年,正驻兵阳曲的何继筠,被太祖急速召到了太祖所在地,并授以计谋策略,以抵御契丹。契丹大败后,何继筠因为立功被升为建武军节度使。D.建隆三年,何继筠来朝,皇帝下诏赏赐鞍马、戎杖,命令戍守边疆。四年秋,来朝,背上生了毒疮。皇帝亲自到他的住宅看望,还赏赐了很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擒刺史二人,获生口百余,斩首千余级,马七百余匹,器甲甚众。(2)四年秋,来朝,疽发背。车驾幸其第,锡赍甚厚。 第三十一篇何继筠传(一)1.C(标点: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援。继筠时屯兵阳曲县,驿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2.B(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3.D(不是“建隆三年”,是“开宝三年”。)4.(1)活捉了二个刺史,俘虏了一百多人,斩首了一千余级,缴获了七百多匹马和很多的兵器铠甲。(关键词“生”“获”“器甲”。)(2)四年秋,来朝,背上生了毒疮。皇帝亲自到他的住宅看望,还赏赐了很多。(关键词“发”“幸”“锡赍”。)【参考译文】何继筠,字化龙,河南人。父亲何福进,历官后唐到后周,多次升官至忠武、成德、天平三节度使。何继筠幼时与儿童们游戏,必定把儿童们分成两军作战列阵的样子。晋初年,被增补为殿直。周祖讨伐三叛,上表推荐何继筠随行。叛贼平定后,何继筠改任供奉官。广顺初年,何福进镇守真定,安排何继筠做了衙内都校,曾经率领偏师出土门,与并军作战,斩首数千级,因为有功担任了钦州刺史。契丹将领高模翰率领二千骑兵侵扰深州、冀州,用芦苇做成筏渡过胡卢河。何继筠与虎捷都指挥使刘诚诲率领军队抵御他们,到了武强,俘获契丹老幼一千多人,高模翰逃走。不久,随何福进入朝,担任了内殿直都知。何福进死了,何继筠服丧未满便被起用,担任了濮洲刺史,领兵戍守静安军。契丹入侵内地,何继筠迎击并打败了他们,后改任棣州刺史。世宗征伐瓦桥关,命令何继筠统领军队从百井路出击,打败并军数千人。恭帝即位,任命他为西北面行营都监。建隆二年,升棣州为团练州,命何继筠担任团练使。三年,任命何继筠为关南兵马都监。乾德四年,加官本州防御使。开宝元年秋,命令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等征伐太原,任命何继筠为先锋部署。到了涡河,与并军相遇,打跑了他们,夺取了汾河桥,在城下打败他们的军队,缴获马五百匹,捉住他们的将领张环、石赟来进献。二年春,太祖亲征晋阳,契丹来增援。何继筠当时驻兵阳曲县,急召他到太祖所在地,授以计谋策略,命令率领精锐骑兵几千人赶赴石岭关抵御契丹,对他说:“明天正午,等你来送捷报。”到了期限,太祖到北台等候。见一个骑马的人从北边奔来,急忙派人迎上去询问,原来是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来献捷报。活捉刺史二人,俘虏一百多人,斩首一千余级,缴获马七百多匹和很多的兵器铠甲。起初,并军依靠契丹作为自己的声援,捷报上奏 后,太祖命令用所获得的首级、铠甲在城下示众,并军(于是)丧失士气。何继筠因为立功升为建武军节度使、判棣州。开宝三年,何继筠来朝,皇帝下诏赏赐鞍马、戎杖,命令戍守边疆。四年秋,来朝,背上生了毒疮。皇帝亲自到他的住宅看望,还赏赐了很多。不久,何继筠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皇帝亲自吊唁,为他流泪,并从容地对侍臣说:“何继筠捍卫边疆有功,我不早授以藩镇之职的原因,就是担心他会遭遇一些奇特不幸的事情啊。如今刚刚担任节度使,果然就遭遇死亡,实在可惜啊。”于是赠官侍中,助丧绢五百匹,由中使(宦官)护丧,命令把他生平所佩带的剑以及铠甲、帽盔一同埋葬。何继筠深沉有智谋,前后守边二十年,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他们以死效力。他善于揣度边境的情势,边境人民很是敬畏佩服,很多人还画下他的像来供奉他。第三十二篇范式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②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③,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范式传》略有删节)【注释】①剋(kè):剋,同“克”,约定或限定(时间)。②醖(yùn):同“酝”,酿(酒)。③瘗(yì):坟墓。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B.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C.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D.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B.升堂:指走进厅堂。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后来也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C.上计掾史:汉代年终负责考核地方官吏的官员。上计,汉代年终考核地方官吏的方法。D.行状:指履历,事迹。现多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事迹的文章。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式跟张劭关系非常要好,两人分别时,范式还对张劭说两年后要去拜见他的母亲,并看望他的孩子。B.范式凭着讲信用、守诺言的美德,在两年后拜见张劭时,得到了张劭母亲的热情接待。C.范式与陈平子同在京师太学学习,虽然二人素昧平生,但陈平子认为范式是个可以把身后事相托的义士。 D.范式被长沙上计掾史上书表彰后,同时被三府征召了。后来,他又官至庐江太守,直到退休去世。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2)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③,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第三十二篇范式传(二)5.C(标点: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6.A(“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7.D(范式同时被三府征召是事实,但他拒绝了;后来他是死在太守任上的)8.(1)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徵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关键词“笃”“晨夜”“省视”)(2)当时范式出行正好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就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做自己的死友。(关键词“适”“省”“揖”)【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游历,成为一名儒生,他和汝南的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同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还会回京城。到时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些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应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走进厅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徵从早到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万分遗憾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了!”子徵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啊。”不久就死了。范式突然梦见元伯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边走边叫着:“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时下葬,我就要永归黄泉了。您如果还没忘记我,能不能来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叹了一声,眼泪也滚落下来。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范式便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了下葬的那天,快马奔赴到了那里。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道:“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路不同,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于是就暂时留守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这样,而后才离开。后来,范式又回到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叫陈平子的儒生,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陈平子染病快要死时,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 的范巨卿,是一个有气节、有壮志的贤士,我可以把自己死后的事情托付给他。我死后,你要把我的尸体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巨卿。他死后,他的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了。当时范式出行正好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就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做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陈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了京城后,上书表彰了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第三十三篇徐积传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中年有聩疾,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粟帛。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徐积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B.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C.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D.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B.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母亲。B.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绝不受。C.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D.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同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第三十三篇徐积传(一)1.D(标点: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2.B(“同年”不一定是同时入学的人。)3.C(“关心国事”的概括和“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的分析有误,文中只是强调徐积“不出户而知天下”。)4.(1)(徐积)曾经借了别人的书籍,过了一夜归还,借给他书的人欺骗他说书中有金叶子,徐积道歉而不辩解,卖了自己的衣服偿还别人。(关键词:“经宿”“绐”)(2)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是自己认为好 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事。(关键采分点:互文修辞手法、“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式。)【参考译文】徐积,字仲车,是楚州山阳人。他天性孝顺。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母亲让他读《孝经》,他就流泪不止。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早晚衣饰整齐向母亲问安。他跟从胡翼之求学。住在一间小屋里,天冷了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胡翼之送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他进京应举,不忍心丢下母亲。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率领同时考中的进士们拜见他母亲,并且送了一百两金子为他母亲祝寿,徐积谢绝不受。母亲去世时,他七天不进食,悲痛得吐出血来。他为母亲守墓三年,睡在草垫上,头枕着土块,丧服不离身,雪夜趴在墓旁,哭声不停。翰林学士吕溱经过他的茅屋恰好听到哭声,为他流下眼泪说:“如果鬼神有知,也会流泪的。”丧期满了以后,他也没有撤去祭祀的桌子,每天奉送祭品像平常一样。他中年的时候耳朵聋了,隐居在偏僻的乡里,可是四方的事情无所不知。有个客人从南越来,徐积和他谈论岭南山川的险易、镇守的疏密,嘴里说着,手里画着,好像数数一样熟悉。客人叹服说:“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徐公就是这样的人。”徐积从小到老,每天写一首诗,写文章大多打腹稿,口中念出给儿子记下。他曾经借了别人的书籍,过了一夜归还,借给他书的人欺骗他说书中有金叶子,徐积道歉而不辩解,卖了自己的衣服偿还别人。乡里人有了纠纷,大多到他那里找他解决。州里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赐给他粮食和衣物。元祐初年,朝中近臣共同进谏说:“徐积赡养父母以孝闻名,在乡里以廉正著称,他的道德和才学,在东南一带很出名。现在他年过五十,因为耳聋不能出来做官。朝廷正在下诏举荐内外学官,像徐积这样的贤才,应该在推荐的奏章中。”于是以扬州司户参军的身份担任楚州州学教授。每次给学生上课,教导学生说:“各位都想成为君子,如果为此而耗费了你的精力和钱财,你不想做,尚且说得过去。如果不需要你出力,也不需要你破费,为什么不做君子呢?如果同乡人都鄙视君子,父母也讨厌君子,你不想做君子,也说得过去。如果同乡人以做君子为荣耀,父母也希望你成为君子,为什么不做君子呢?”他又说:“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事。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不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成为小人,也没有这样的事。”听他讲课的人都 整理衣襟恭敬聆听。过了几年,使者又接连推荐他,他被调任和州防御推官,又改任宣德郎,任中岳庙监。去世时年龄七十六岁。第三十四篇欧阳德传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阴诋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婚亦竟不同日。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节选自《明史•欧阳德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B.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C.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D.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中者称为进士。  B.刑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长官为刑部尚书。  C.禁中,又称为“禁内”,帝王所居的宫内,因帝王所居之处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D.册立,古代帝王正式确立太子、皇后的仪式,被册立者方可称“太子”或“皇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德学行突出。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又被选为翰林编修,一直做到礼部尚书。B.欧阳德尊重师训。他跟随王守仁求学,应试时坦率阐发老师的主张又不盲目偏袒。C.欧阳德重视学术。他在六安、南京和都城任职时,都曾与学生或名士们研讨学术。D.欧阳德敢于直谏。他曾先后为皇子的婚期和康妃的葬礼进谏,都得到皇上的同意。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2)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第三十四篇欧阳德传(二)5.B(标点: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6.A(会试参加者为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7.D(欧阳德为康妃的葬礼进谏,并没有得到皇上的同意。)8.(1)父亲去世,欧阳德服丧期满,留在家中赡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人每日讲学。(关键词:“忧”“服阕”。)(2)欧阳德遇事从容不迫,制裁各位宗室尤其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候面临困难,其他人面面相对神情畏惧,(唯有)欧阳德神态自然。(关键词:“有执”“色战”。)【参考译文】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来到了赣州,跟从王守仁求学,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有暗中诋毁王守仁的意思,欧阳德与魏良弼等人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但不偏袒,最终在会试中及第。他被任命为六安州知州,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后调入北京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朝廷下诏选拔朝中有学问和品行的人为翰林,于是改任欧阳德为翰林编修。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监的诸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 卿。随后又被召入京担任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欧阳德服丧期满,留在家中赡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人每日讲学。后来因为被举荐担任原来的官职。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丧期未满就被任用为礼部尚书。服丧期满才赴任,皇上让他在无逸殿当值。当时皇太子的位置长时间没有确立,因为世宗被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迷惑,忌讳谈论设立皇太子一事,欧阳德恳请设立皇太子。恰好世宗有诏书命令二王出京(到他们的分封藩地),并在同日完婚。欧阳德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当出京,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亲的身份为儿子举办婚礼,其他王子都呆在宫内不得外出。宣宗和孝宗以兄长的身份为弟弟举办婚礼,王子们才能出宫。现在皇上为裕王举办婚礼与太祖为太子举办婚礼相同,请遵从太祖的制度。”世宗不同意。欧阳德又上奏说:“《会典》中关于婚礼的说法,太子成婚叫‘承宗’,其他分封的诸王成婚叫‘承家’。现在裕王成婚应该按照哪种说法?”世宗不高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然有典章制度。照你所说,为什么不直接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的礼仪禀告世宗。世宗更加不高兴,然而最终还是因为欧阳德的忠诚而原谅了他,二王的婚礼最后也没有在同一天举办。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上奏按成化年间纪淑妃的旧例(举行葬礼)。皇帝不同意。欧阳德遇事从容不迫,制裁各位宗室尤其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候面临困难,其他人面面相对神情畏惧,(唯有)欧阳德神态自然。当时,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为学识渊博而身居显要位置。于是欧阳德召集四方名士到灵济宫,与他们讨论“良知”之学,到场的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聚会,从此兴盛。欧阳德气度温和纯正,做学问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欧阳德晚年才被皇帝信任,皇帝将要重用他时,他却突然去世。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庄。第三十五篇令狐德棻传①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 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②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然其奏,下诏。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③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④永徽元年,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高宗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悦,赐以缯彩,迁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⑤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B.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C.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D.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B.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叫做“受禅”,但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C.从汉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D.《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了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到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事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德棻早年就以广涉文史书籍而出名,在高祖、太宗时期一直受到重用,其眼光敏锐,修史治典能力很强。B.令狐德棻认为编修国史很有必要,周、隋遭大业离乱,如不能及时编修,很多史料将无从考证,先祖功业也难以光耀。C.修史的起源,是从令狐德棻发起的,令狐德棻做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时,还监修了国史及《五代史志》。D.晚年的令狐德棻上表要求辞职,请求退休,博得了高宗的同意,并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在其死后加其谥号为“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2)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第三十五篇令狐德棻传 (一)1.C(通观全句,“所以”“昔”是句首词,这样就排除A、D两项,再根据句式结构的特殊性,很容易确定“君弱臣强”这样一个对称结构,B项显然错误,所以答案是C项。)2.C(C项是对于古代名号常识的考查,皇帝的庙号是从汉朝开始的,但是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唐朝以前,一些皇帝是没有庙号的。)3.A(根据第三段“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的表述,可以推知“在高祖、太宗时期一直受到重用”的表述是错误的,贞观即太宗之时曾被革职、免职过,所以答案选C。)4.(1)现在天下没有危险,每年粮食丰收,减少田赋税收、减免征战徭役,这是符合古代的道德风俗。(关键词:“无虞”和“合”。)(2)但这二位君主被妺喜、妲己的美色迷惑,杀害谏言的人,制造炮烙的刑罚,这是他们灭亡的原因。(关键采分点:“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这个被动句,和“是其所以亡也”这个判断句。)【参考译文】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人。德棻广涉文史书籍,很早就出名。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李渊从弟李神通)引荐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初年,担任起居舍人,升任秘书丞,和陈叔达等人受诏写《艺文类聚》。高祖问德棻,说:“男子戴帽,女子梳髻,互相争着高大,这是为什么呢?”德棻回答道:“帽和发髻在人头上,(互争高大)是国君(威严)的表现。晋朝将灭亡时,国君弱小而臣子强大,所以江左一带男子妇女,上衣小,裙子大。等到宋武帝(刘裕)受天命成为皇帝,国君的气象尊严,衣裳随之也改变了。这是最近的事,可以证明。”皇帝认为他说的对。在当时,经过大乱之后,经书典藉大多散失,秘藏图书淹没残缺,德棻第一个请皇帝重金悬赏,收求天下遗书,安排官吏修补抄录。没几年,图书典籍基本完备。德棻曾从容地对高祖说:“近代没有官定史书,梁、陈、齐文章书籍还有凭证,到周、隋两朝,历史事实大多遗失不全。现在当事人的所见所闻还能找到,历史事实还有凭证;一旦过了一代,历史事实都会湮没暗淡,无法搜寻。陛下接受皇位于隋朝,隋朝承继周朝,唐代两位祖先的功业大多在周朝建立,现在不评定编定,使它们各自成为一代君王的历史,那么先祖的功绩就不光耀,后代也就无法流传了。”皇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下诏让中书令萧瑀等撰写国史。但经历多年没有完成,就停了这件事。贞观三年,再次下诏撰写国史并定稿。德棻又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编修周史。修史的起源,是从德棻发起的。十年,周史完成后,皇帝赏赐四百匹绢。又以写成《氏族志》,赏赐二百匹帛。十五年,调任太子右庶子。 太子承乾被废除后,他也因犯罪被除去名籍,成为平民。后来任命为拜雅州刺史,又犯事被免官。恰逢撰写《晋书》,房玄龄上奏起用了他。参与选拔的一共有十八人,德棻是佼佼者,所以分类体例大多咨询他以后才确定下来。永徽初年,担任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和《五代史志》。唐高宗曾召集宰相和弘文学士聚坐中华殿,问道:“做什么可以称王?假如称霸呢?又应当把哪个摆在首位?”德棻回答道:“称王重视德化,称霸专任刑名。夏、殷、周全用仁德而称王,秦朝专任刑名而称霸,到了汉朝杂用王霸之道,魏、晋以来,王霸之道都丧失了。若用王霸之道,王道为先,而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皇帝又问:“现在做什么最重要?”回答道:“古代治政,清净内心、简化政事是根本。现在天下没有危险,粮食丰收,只有减少税收、减免征战徭役是首要的。”皇帝又询问禹、汤、桀、纣兴亡的原因,回答道:“《左传》说:‘禹、汤归罪于自己,他们的兴盛非常快;桀、纣归罪他人,他们的灭亡很迅速。’但这二位君主被妺喜、妲己的美色迷惑,杀害谏言的人,制造炮烙的刑罚,这是他们灭亡的原因。”皇帝听后感到愉悦,对他的回答给以丰厚的赏赐。升任国子祭酒,兼任崇贤馆学士。不久,又写成《高宗实录》三十卷,爵位是公爵。龙朔二年(662),他上表要求辞职,高宗同意,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在家中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为“宪”。第三十六篇袁炜传袁炜,字懋中,慈溪人。嘉靖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编修。炜性行不羁,为御史包孝所劾,帝宥不罪。进侍读。久之,简直西苑。撰青词,最称旨。三十五年,阁臣推修撰全元立掌南京翰林院,帝特用炜。炜疏辞,愿以故官供奉。帝大喜,立擢炜侍讲学士。甫两月,手诏拜礼部右侍郎。明年,加太子宾客兼学士,赐一品服。逾月迁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仍命入直。炜自供奉以后,六年中进宫保、尚书,前未有也。先是二月朔,日食微阴,炜言不当救护。礼部尚书吴山不从,得谴去。帝闻炜言善之,遂以代山。及七月朔,又日食。历官言食止一分五杪,例免救护。炜乃阿帝意上疏言:“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臣等不胜欣忭。”疏入,帝益喜。其冬,遂命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典机务。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四十四年春,疾笃,请假归,道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文荣。 炜才思敏捷。帝中夜出片纸,命撰青词,举笔立成。遇中外献瑞,辄极词颂美。帝畜一猫死,命儒臣撰词以醮。炜词有“化狮作龙”语,帝大喜悦。其诡词媚上多类此。以故帝急用之,恩赐稠叠,他人莫敢望。自嘉靖中年,帝专事焚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炜为“青词宰相”。而炜贵倨鲜淟,故出徐阶门,直以气凌之。与阶同总裁《承天大志》,诸学士呈稿,炜窜改殆尽,不以让阶。诸学士不平,阶第曰任之而已。其后炜死,阶亦尽窜改之。炜自负能文,见他人所作,稍不当意,辄肆诋诮。馆阁士出其门者,斥辱尤不堪,以故人皆畏而恶之。(节选自《明史·袁炜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B.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C.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D.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科举考试中,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青词又称绿章,是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后来文人客串,渐成一种文体,其形式工整、文字华丽。C.古人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其中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D.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叫谥号,如袁炜的谥号为“文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炜性行不羁,曾经被御史包孝弹劾,但世宗并没有治罪,在西苑值勤时,靠给世宗撰写青词得宠,眷遇日隆。B.有一次发生日食,历官认为日食时间很短,只有一分五杪,应免加救护,袁炜也认为不应该举行救护之礼,世宗最终采纳了袁炜的意见,并让他接替了吴山的职务。C.嘉靖帝非常爱好青词,那些善写青词者往往能够得到他的重用和提拔,直至进入内阁,当时的人们把袁炜称作是“青词宰相”。D.嘉靖年间,袁炜和徐阶一同总裁《承天大志》,但是对于学士们交上的稿件,袁炜不仅窜改殆尽,而且也不推让给徐阶过目,学士们气忿不平,但也无可奈何。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故帝急用之,恩赐稠叠,他人莫敢望。(2)而炜贵倨鲜淟,故出徐阶门,直以气凌之。第三十六篇袁炜传(二)5.B(可以先提取出“陛下”“是以”两个句首词语,剩下的句子按照结构的对称性都变成四字句即可。答案自然可以选出B项。)6.D(D项错在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的。)7.B(B项把袁炜取代吴山的时间弄错了,当时前后发生了两次日食,第一次日食时就“遂以代山”了。)8.(1)因此世宗赶忙不迭地任用他,对他的赏赐十分频繁,别的人不能和他相比。(关键词:“以故”和“稠叠”,“以故”即“因此”意,“稠叠”此处可意译为“频繁、多次”。)(2)可是袁炜傲慢自大,寡廉鲜耻,本来出自徐阶门下,竟然盛气凌人地对待徐阶。(关键采分点:一是“贵倨鲜淟”这个短语,对此我们可以用结构对称法推断,“倨”字可以从成语“前倨后恭”中推知是“傲慢”意,“贵倨”自然是“总是傲慢、以傲慢为贵”意,“鲜”由“鲜为人知”或“寡廉鲜耻”可推知是“少”意,然后从整体观照“贵倨鲜淟”这个短语,“淟”与“倨”应是一组反义词,所以“淟”应是“少善、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二是“直”,需要借助前后语句关系处理,“原本出自徐阶门下”,竟然“以气凌之”,显然之间是转折关系,理解为“竟然”。) 【参考译文】袁炜,字懋中,浙江慈溪人。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初任编修。A他为人不加检点,曾被御史包孝弹劾过,世宗宽恕了他,未予惩治。进为侍读很久以后,又被选择到西苑值勤,他写的宫体诗词最能令世宗满意。三十五年,阁臣推举修撰全元立出掌南京翰林院,世宗特意用袁炜担任这个职务。袁炜上书辞谢,表示愿意以原职侍候在皇上身边,世宗十分高兴,立刻提拔他为侍讲学士。才过两个月,又用手诏任用他当上了礼部右侍郎。第二年,加封他为太子宾客兼学士,赐给他一品官服。过一个月升为礼部尚书,加官为太子少保,仍奉命到西苑值勤。袁炜自从侍奉皇上以后,六年时间就做到宫保、尚书,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事。在此之前,二月初一发生日食,天色略微有些阴暗,袁炜说没必要加以救护。礼部尚书吴山不答应,被世宗调离职务。世宗听到袁炜的意见,认为很好,就让他接替了吴山。等到七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历官说日食只有一分零五秒,理应免加救护。袁炜于是迎合世宗的心意上书说“:陛下把天当父亲,把太阳当哥哥供奉,各种阴气都躲一边去了,一切东西都在太阳之下熠熠生辉。所以太阳光明,邪气灭绝,日食一回只有一分,跟没发生日食一个样。我们真是不胜欢喜。”他的奏疏递上后,世宗更高兴了。这年冬天,就让他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后经几次加官做到了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天,他病重了,请假回乡,死在路上,终年五十八岁。被追赠为少师,谥文荣。袁炜才思敏捷,世宗半夜递出一张纸,让他撰写宫体诗词,他举笔马上就能写成。每次碰上中央、地方上献来吉祥物,他都极力赞美。世宗养的一只猫死了,让儒臣写篇祷告词为它祈福。袁炜的祷词中有句话说这个福星将会“变成雄狮,化作飞龙”,世宗非常喜欢。他花言巧语向世宗献媚,经常就是这副样子。因此世宗赶忙不迭地任用他,对他的赏赐十分频繁,别的人不能和他相比。自嘉靖中期以后,世宗一心搞什么炼丹、祈祷,词臣都只是奉命撰写宫体诗词,写得好的立刻就加以提拔,直至进入内阁为止。当时人们都说李春芳、严讷、郭朴和袁炜是“青词宰相”。可是袁炜自高自大,寡廉鲜耻,本来出自徐阶门下,竟然盛气凌人地对待徐阶。他和徐阶一同总裁《承天大志》,学士们交上的稿件,袁炜窜改殆尽,也不推让给徐阶过目。学士们气忿不平,徐阶只是说由他改吧。后来袁炜死了,徐阶也把他改的稿子全窜改了一番。袁炜以会写文章自 负,看到别人的作品稍不如意就大加讥笑,翰林院的学士们出自他门下的,更被他训斥得难以忍受,因此人们都怕他也讨厌他。第三十七篇何泽传何泽,广州人也。父鼎,唐末为容管经略使。泽少好学,长于歌诗。举进士,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畋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庄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拜仓部郎中。明宗时,数上书言事。明宗幸汴州,又欲幸邺,而人情不便,大臣屡言不听;泽伏閤切谏,明宗嘉之,拜吏部郎中、史馆修撰。泽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尝于内殿起居,班退,独留,以笏叩颡,北望而呼曰:“明主,明主!”闻者皆哂之。  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而课州县出纸,号为“蠲纸”。泽上书言其敝,明宗下诏悉废户部蠲纸。  泽与宰相赵凤有旧,数私于凤,求为给谏。凤薄其为人,以为太常少卿。敕未出而泽先知之,即称新官上章自诉。章下中书,凤等言:“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以法。”乃以太仆少卿致仕,居于河阳。泽时年已七十,尚希仕进,即遣婢宜子诣匦上章言事,请立秦王为皇太子。秦王素骄,多不轨,遂成其祸,由泽而始。晋高祖入立,召为太常少卿,以疾卒于家。(《新五代史①》卷五十六《杂传》第四十四)【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B.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C.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 D.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会试中试的人称为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B.幸。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如“忽然有个诏书下来,说御驾亲幸泰山,要修汉武帝封禅的故事”。C.蠲纸。旧时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一种公文用纸,进贡此种纸可抵免税赋,故称“蠲纸”。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A.何泽敢于进言。庄宗好打猎,践踏庄稼,何泽特意在草丛中等着庄宗,当面责备他,且以死相威胁,庄宗不仅没生气,反而听从了他的话,且拜他为仓部郎中。B.何泽忠心耿耿。他曾在内殿住宿,下班以后,一人留在殿内,以笏叩额,望着北边大叫说:“明主,明主!”虽然有人笑他,但他的忠心不改。C.何泽勇于革除弊病。当时战乱频繁,百姓为逃避赋税兵役,往往采用割股、割乳的方法来自残,徐泽发现了这个弊病,请求朝庭废除“给蠲符”的做法,被朝廷采纳。D.何泽做官心切。他为做给谏,凭借旧交与宰相赵凤交好,虽然没有得到给谏一职,却得到了太常少卿。但他太过心急,朝廷未发布他就用新官职自称,最终告老还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2)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以法。第三十七篇何泽传(一)1.C(这句话讲五代的时候百姓在战乱中的疾苦,为了免除州县的兵役赋税,不惜以亲人生病或死亡为借口割大腿上的肉或乳房上的肉来自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判断自残有两类:一是“因亲疾以割股”,一是“既丧而割 乳庐墓”。自残的目的是“以规免州县赋役”,“规”为谋划的意思,因而与“免”不可拆开。因而选C。)2.A(A项错误在“通过会试中试的人称为进士”,进士是指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考中的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进士。)3.B(A、C、D三项与原文意思一致,唯B项“忠心耿耿”“忠心不改”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泽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此事讲他“邪佞”。)4.(1)陛下还没能够统一中国以停止战争,却暴敛疲惫民众以供军粮。(关键词:一、休兵,“一”,在这里是数词作动词,“统一”的意思,“休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2)泽还未下敕令就以新官自称,是轻视侮辱朝廷,请以法论罪。(关键词:拜、坐以法,“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拜命”是“授予官职的命令”,引申为“敕令”。“坐以法”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法坐”,译为“依法律定罪”。)【参考译文】何泽,是广州人。父亲叫何鼎,唐末为容管经略使。何泽少年时爱好学习,善于写诗歌。考中进士,当洛阳县令。唐庄宗喜欢打猎,多次踏坏农民庄稼,何泽就躲在田间等待庄宗,挡住马劝告说:“陛下没能统一天下来消除战事,却对疲惫的百姓横征暴敛来供给军需。现在庄稼快成熟了,你为什么要随意打猎踏坏农民那么多庄稼?叫老百姓如何交税?官吏怎样督促百姓种田?陛下不听臣的话,情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道陛下的过错。”庄宗大笑,为此停止打猎。授予何泽仓部郎中一职。明宗时,何泽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明宗到汴州,又想到邺,而将士不愿意,大臣们屡劝不听,何泽跪在门前恳切劝谏,明宗赞扬他,升他当吏部郎中、史馆修撰。何泽外表虽敢直言,但内心却奸邪便佞,曾在内殿住宿,换班退出时,一人留在殿内,用笏叩着额头,望着北边大叫说:“明主,明主!”听见的人都笑他。五代时,民众深受战争之苦,往往因亲人有病割大腿上的肉来孝敬,或者亲人死了割乳房献于坟墓,用这种办法逃避州县赋役。户部每年免除这些人赋役的的符文,不可计数,却叫州县出纸,称之为“蠲纸”。泽上书说明这种做法的弊端,明宗下诏完全废除户部蠲纸。 泽与宰相赵凤是老相识,多次私下找凤,要求当谏官。凤鄙视他的为人,叫他当太常少卿。敕令尚未发出而何泽已经知道了,立即以新官职上奏章自我陈诉。奏章下到中书讨论,凤等说:“泽还未下敕令就以新官自称,是轻视侮辱朝廷(的行为),请求以法(对他)论罪。”于是以太仆少卿身份退休,住在河阳,何泽当时已七十岁,还想当官,就派奴婢宜子把奏章投到匦里,请求立秦王为皇太子。秦王本来就很骄横,无法无天,终于造成祸乱,就是由何泽上书开始的。晋高祖当皇帝,召他当太常少卿,因为疾病死在家里。第三十八篇孔循传⑴孔循,不知其家世何人也。少孤,流落于汴州,富人李让阑得①之,养以为子。梁太祖镇宣武,以李让为养子,循乃冒姓朱氏。稍长,给事太祖帐下,太祖诸儿乳母有爱之者,养循为子,乳母之夫姓赵,循又冒姓为赵氏,名殷衡。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尽去天子左右,悉以梁人代之,以王殷为宣徽使,循为副使。  ⑵循与蒋玄晖、张廷范等共与弑昭宗之谋,其后循与玄晖有隙,哀帝即位,将有事于南郊,循因与王殷谗于太祖曰:“玄晖私侍何太后,与廷范等奉天子郊天,冀延唐祚。”太祖大怒。是时,梁兵攻寿春,大败而归,哀帝遣裴迪劳军,太祖见迪,怒甚,迪还,哀帝不敢郊。封太祖魏王,备九锡,太祖拒而不受。玄晖与宰相柳璨相次驰至梁自解,璨曰:“自古王者之兴,必有封国,而唐所以不即逊位者,当先建国备九锡,然后禅也。”太祖曰:“我不由九锡作天子可乎?”璨惧,驰去。太祖遣循与王殷弑何皇后,因杀璨及玄晖、廷范等,以循为枢密副使。  ⑶唐亡,事梁为汝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租庸使,始改姓孔,名循。庄宗时,权知汴州。明宗自魏兵反而南,庄宗东出汜水,循持两端,遣迎明宗于北门,迎庄宗于西门,供帐牲饩,其礼如一,而戒其人曰:“先至者入之。”明宗先至,遂纳之。  ⑷明宗即位,以为枢密使。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②者循族杀其家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循为人柔佞而险猾,安重诲尤亲信之,凡循所言,无不听用。明宗尝欲以皇子娶重诲女,重诲以问循,循曰:“公为机密之臣,不宜与皇子婚。”重诲信之,乃止。而循阴使人白明宗,求以女妻皇子,明宗即以宋王从厚娶循女。重诲始恶其为人,出循为忠武军节度 使,徙镇横海,卒于镇,年四十八,赠太尉。(《新五代③史》卷四十三《杂传》第三十一)【注】①阑得:捡到。②曲:酒母,此处指酒。当时朝廷有酒曲法。③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杀其家/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B.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杀其家/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C.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杀其家/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D.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杀其家/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如孤儿、遗孤、托孤。B.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C.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D.权知。全权负责的意思;“知”是主持,“权”赋予权利。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A.孔循出身低微,几易其姓。先是随捡得他的养父姓李;他的养父随梁太祖朱温姓朱,他又改姓朱;后又随梁太祖孩子的乳母的丈夫姓赵;唐朝灭亡之后才恢复原来的孔姓。B.孔循进献谗言,有仇必报。孔循与玄晖有矛盾,便向梁太祖进献谗言,挑起梁太祖与廷范的矛盾,让梁太祖发怒;后利用杀何皇后的机会,趁机把玄晖、廷范全杀了。C.孔循持两端。他任汴州职时,庄宗和明宗争天下,一个在城的西门,一个在城的北门,他两边都不得罪,以同样的礼仪招待,然而私下里打算谁先进入,就拥护谁。 D.拥有势力的梁太祖极为傲慢,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因他发怒,皇帝都不敢去郊天;皇帝为讨好他赐他九锡,他拒而不受,且扬言没有九锡,他一样可以当皇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晖私侍何太后,与廷范等奉天子郊天,冀延唐祚。(2)循为人柔佞而险猾,安重诲尤亲信之,凡循所言,无不听用。第三十八篇孔循传(二)5.D(明宗即位,以孔循为枢密使;事情是在明宗去了汴州,孔循留守时发生的。“幸”是古代帝王到某处,因而可以判断A、C有误,割裂了句意。“明宗幸汴州”,与之对应的是“循留守东都”,然后“(东都)民有犯曲者”,因而C项第二处断句有问题。对孔循滥杀,明宗知其冤,于是采取措施;此处的“因”是“于是”的意思,应划归下句,因而B项有误。)6.D(D项“权”为暂且的意思,“知”为主持之意,“权知”即暂代之意。)7.A(B、C、D三项与原文意思一致,唯A项“先是随捡得他的养父姓李”“恢复原来的孔姓”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只说李让“养以为子”,并没有说随了李姓;原文说“始改姓孔”,并没有讲他原来姓孔。)8.(1)蒋玄晖私下侍奉何太后,和张廷范等人侍奉天子在郊外祭天,希望延长唐的国统。(关键词:郊、祚,“郊”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郊外”;“祚”是“福、福运”,此处指唐朝的统治。)(2)孔循为人表面温和谄媚而实际阴险狡猾,安重诲尤其亲近信用他,大凡孔循说的话,没有不采用的。(关键词:亲信、听用,“亲信”是动词,“亲近信任”的意思;“听用”“听”是听取,“用”是“采纳”,此处为“听取采纳”的意思。)【参考译文】孔循,不知道他家世代是什么人。他从小孤苦,流落到汴州,富人李让捡到他,收养他作儿子。梁太祖镇守宣武,把李让作为养子,孔循于是就姓朱。孔循稍稍长大后,在梁太祖营帐中供事,梁太祖儿子的乳母喜爱他,收养他作儿子,乳母的丈夫姓赵,于是他又改姓赵,名叫殷衡。唐昭宗东迁到洛阳,梁太祖把天子手下的人全部驱除,完全用梁王手下的人来代替他们,任命王殷为宣徽使,孔循为副使。孔循和蒋玄晖、张廷范等人共同参与杀死唐昭宗的阴谋,后来孔循和蒋玄晖有矛盾,唐哀帝登位,将要在南郊祭祀,孔循于是和王殷向梁太祖进谗言 说:“蒋玄晖私下侍奉何太后,和张廷范等人侍奉天子在郊外祭天,希望延长唐朝的统治。”梁太祖大怒。这时,梁兵攻打寿春,大败而回,唐哀帝派裴迪犒劳军队,梁太祖见到裴迪,很愤怒,裴迪返回,唐哀帝不敢去郊外祭天。哀帝封梁太祖为魏王,备办九锡法物,梁太祖拒不接受。蒋玄晖和宰相柳璨相继急驰到梁为自己开脱,柳璨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必定有封国,而唐之所以没有立即让位,是因为应当先建国,设九锡,然后才禅让帝位。”梁太祖说:“我不由九锡而做天子,行吗?”柳璨害怕,飞驰离去。梁太祖派孔循和王殷杀何皇后,孔循又趁机杀掉柳璨和蒋玄晖、张廷范等人,梁太祖任命孔循为枢密副使。唐灭亡,孔循在梁任职,担任汝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租庸使,方才改姓孔,名叫循。唐庄宗时,孔循暂时管理汴州。唐明宗自从魏兵反叛后南逃,唐庄宗往东出汜水,孔循两面观望,派人在北门迎接唐明宗,在西门迎接唐庄宗,供给营帐牲口粮草,对两方礼节相同,而告诫他的人说:“先到的人让他进城。”唐明宗先到,于是接纳他进城。唐明宗登位,任命他为枢密使。唐明宗到汴州,孔循留守东都,百姓有触犯酒曲法的,孔循杀了他的全家,唐明宗知道他们冤枉,于是诏令天下废除酒曲禁令,准许老百姓可以制造酒曲。孔循为人圆滑谄媚且阴险狡猾,安重诲尤其亲近信用他,凡孔循说的话,没有不采用的。唐明宗曾打算让皇子娶安重诲的女儿,安重诲拿这事问孔循,孔循说:“你是掌管国家机密的臣子,不宜和皇子联姻。”安重诲相信他,于是作罢。而孔循暗中派人禀告唐明宗,请求把女儿嫁给皇子,唐明宗就让宋王李从厚娶孔循的女儿。安重诲从此开始憎恶他的为人,让孔循出任忠武军节度使,改任横海节度使,他死于任上,年龄四十八岁,死后赠太尉一职。第三十九篇王弼传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逾年,帅所部来归。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擢元帅。下兰溪、金华、诸暨。援池州,复太平,下龙兴、吉安。大战鄱阳,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从平武昌,还克庐州。拔安丰,破襄阳、安陆。取淮东,克旧馆,降士诚将硃暹,遂取湖州。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进围平江,弼军盘门。士诚亲帅 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士诚军殊死斗。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驰骑,挥双刀奋击。敌小却。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吴平,赏赉甚厚。从大军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克山西,走扩廓。自河中渡河,克陕西,进征察罕脑儿,师还。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论功,封定远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龙尾关。弼以兵由洱水趋上关,与沐英兵夹击之,拔其城,擒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以次悉平。加禄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出。明年复以副将军从蓝玉出塞。深入不见敌,玉欲引还。弼持不可,玉从之。进至捕鱼儿海,以弼为前锋,直薄敌营。走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尽获其辎重,语在玉传。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弼子六人,女为楚王妃。(选自《明史·王弼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B.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C.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D.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双刀用于战阵,约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时候开始出现。取其成“双”的美好意义,打斗时并不一定是两手各持一刀,只是佩成一对而已。双刀在军队中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B.宿卫,古时指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 C.二千石,官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二千石是太守的通称。D.世券,又称铁券。古时帝王颁赐功臣,使其世代享有朝廷特殊物资供应的凭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弼因擅使双刀,号称“双刀王”。元末天下大乱,王弼集结乡里依仗三台山建树栅自保。一年后,率部归顺朱元璋。B.王弼战功显赫,在平定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屡立奇功,于平江战役时痛击张士诚,阻止了张士诚的突围。C.王弼先后跟随沐英、傅友德、冯胜讨伐西番、立功云南、北伐出塞等,为明朝的边境稳定作出了贡献。D.洪武二十三年王弼跟随冯胜、傅友德等练兵山西、河南。次年三人被一起召还南京,而王弼被单独赐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2)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第三十九篇王弼传(一)1.C2.D(世券,又称铁券。古时帝王颁赐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3.D(“洪武二十三年”应为“洪武二十五年”,冯胜、傅友德和王弼先后被赐死)4.(1)常遇春率兵乘胜前进,吴兵大败,溺死在沙盆潭的人马很多。(关键词:“帅”“乘”定语后置。)(2)洪武十一年,协助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降服了朵甘诸酋和洮州十八族,斩杀和俘获很多。(关键词:“副”“征”。)【参考译文】王弼,原是定远人,后迁徙到临淮。擅长使用双刀,有“双刀王”之称。最初结交乡里豪杰,倚靠三台山建栅自保。过了一年,率领部属归附太祖。太祖知道他有才华,让他充任宿卫。他率部在湖州攻破了张士诚的部队,攻取了池州石埭,攻占婺源州,杀了敌守将铁木儿不花,占领敌城,俘获士卒三千。提升为元帅。挥师下兰溪、金华、诸暨,驰援池州,收复太平, 挥师下龙兴、吉安。大战鄱阳,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谅。随大军平武昌,回师攻克庐州,占领安丰,攻破襄阳、安陆。攻取淮东,攻克旧馆,迫使张士诚的将领朱暹投降,于是占领湖州。晋升为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进军围攻平江,王弼在盘门驻军。张士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出西门展开搏战,欲从常遇春的防卫处突破。常遇春分兵北濠截断了他的后卫部队,而另派兵与张士诚战斗。张士诚的军队拼死搏斗,常遇春抚着王弼的手臂说:“军中都称你为健将,能为我击败强敌吗?”王弼回答说:“行。”他策马挥舞双刀奋击,敌人退却。常遇春率兵乘胜前进,吴兵大败,溺死在沙盆潭的人马很多。张士诚的马狂奔,张士诚堕入水中,差点无救,乘着轿子入城,从此不敢再出战。吴地平定后,王弼得到的奖赏十分丰厚。  王弼跟从大军征讨中原,下山东,平定黄河南北,攻占元都城。攻克山西,赶跑扩廓。从河中渡黄河,攻克陕西,进而征讨察罕脑儿,回师。洪武三年(1370),授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一年,协助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降服了朵甘诸酋和洮州十八族,斩杀和俘获很多。评定战功,封为定远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到了大理,土酋段世扼守龙尾关。王弼带领部队从洱海向上关进军,和沐英的部队夹击,攻占敌城,活捉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依次得以全部平定。增加俸禄五百石,赐予铁券。  二十年任副将军,跟从冯胜北伐,降服了纳哈出。第二年,又任副将军跟从蓝玉出塞。深入边塞,但不见敌人踪迹。蓝玉打算回师,但王弼坚持认为不可,蓝玉听从他的意见。到了捕鱼儿海,以王弼为前锋,直捣敌营,赶走了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全部缴获了敌军辎重,这件事记载在《蓝玉传》中。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跟从冯胜、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练兵。第二年一同被召回,先后被赐死。削去爵位。王弼有儿子六人,女儿为楚王妃。第四十篇韦述传韦述,弘机曾孙。家厨书二千卷,述为儿时,诵忆略遍。父景骏,景龙中为肥乡令,述从到官。元行冲,景骏姑子也,为时儒宗,常载书数车自随。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举进士,时述方少,仪质陋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童子何业?”述曰:“性嗜书,所撰《唐春秋》三十篇,恨未毕,它唯命。”之问曰:“本求茂才,乃得迁、固。”遂上第。 开元开元初,为栎阳尉。秘书监马怀素奏述与诸儒即秘书续《七志》,五年而成。述好谱学,见柳冲所撰《姓族系录》,每私写怀之,还舍则又缮录,故于百氏源派为详,乃更撰《开元谱》二十篇。累除右补阙。张说既领集贤院,荐述为直学士,迁起居舍人。从封太山,奏《东封记》,有诏褒美。先是,诏修《六典》,徐坚构意岁余,叹曰:“吾更修七书,而《六典》历年未有所适。”及萧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初,令狐德棻、吴兢等撰武德以来国史,皆不能成。述因二家参以后事,遂分纪、传,又为例一篇。嵩欲蚤就,复奏起居舍人贾登、著作佐郎李锐助述绩。逮成,文约事详,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改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典掌图书,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淡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接士无贵贱与均。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安禄山乱,剽失皆尽,述独抱国史藏南山。身陷贼,污伪官。贼平,流渝州,为刺史薛舒所困,不食死。广德初,甥萧直为李光弼判官,诣阙奏事称旨。因理述“苍卒奔逼,能存国史,贼平,尽送史官于休烈,以功补过,宜蒙恩宥。”有诏赠右散骑常侍。(选自《新唐书·韦述传》,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B.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C.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D.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补阙: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秩从七品上,职责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分左右补阙,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B.起居舍人:官名。隋炀帝时始置,属内史省。主要职责是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C.封太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或其它山岳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以在泰山上举行的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所以人们经常将封禅和泰山联系起来,称为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以其特定的祭祀形式和独有的社会内容,成为历代帝王统一天下,改制应天的重大政治活动。秦始皇是第一个到泰山封禅的封建帝王。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专门负责营造皇宫的工程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述幼聪敏,性好著书。年少参加科举,得到了主考官宋之问的赏识,当年成功考取进士。B.开元初年,韦述参与由马怀素等主持的续写国家图书《七志》的工作,历时五年。C.韦述喜欢研究谱学,在秘阁中看到柳冲先撰写的《姓族系录》抄录带回家,详细了解各种姓氏的源流。于是撰写成《开元谱》二十卷。D.韦述家藏书2万余卷,皆手自校雠,并且品类齐全。因安史之乱中保存国史有功,韦述被任命做了右散骑常侍。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逮成,文约事详,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2)述典掌图书,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淡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第四十篇韦述传(二)1.B2.D(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3.D(赠:追赠,是死后而非生前)4.(1)等到完成,文笔简练、记事详明,萧颖士认为他是谯周、陈寿一类的史家。(关键词:“逮”“以为”。)(2)韦述掌管图书,达四十多年,当史官二十年,不追求荣誉钱财,为人是忠厚长者,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关键词:“典掌”“宗”。)【参考译文】韦述是韦弘机的曾孙。家中藏书两千卷,韦述还是儿童时,差不多都背熟了。他父亲是韦景骏,景龙年间,任肥乡县县令,韦述跟着他赴 任。元行冲是韦景骏姑母的儿子,是当时儒学宗师,常常随身携带着几车书。韦述到他家里去看书,废寝忘食,元行冲感到他与众不同,试着和他谈古代的事,他熟悉详尽,了如指掌。又要他写文章,他接过纸就一气呵成。韦述去考进士,当时他年龄还小,身材外貌都不起眼,考功员外郎宋之问说:“童子修的什么学业?”韦述说:“我生性喜欢读书,写了《唐春秋》三十篇,遗憾的是没写完,其他方面随您考察。”宋之问说:“我们本来就是选拔优异人才的,但得到了一位司马迁、班固。”他于是考中了。开元初年,他担任栎阳县县尉,秘书监马怀素奏请他和一些学者到秘书省续编《七志》,五年后写成了。韦述喜欢研究姓氏源流,看到柳冲写的《姓族系录》,每次都抽空抄一些带回去,到家后又誊正,因此详细了解了各种姓氏的源流,于是又撰写了《开元谱》二十篇。后累官任右补阙。张说主持集贤院,推荐他任直学士,后升任起居舍人。他跟随皇帝去泰山封禅,进献《东封记》,皇帝下诏褒奖他。此前,有诏命修订《六典》,徐坚构思了一年多,叹气说:“我相继修成了七书,但过了一年还不知《六典》修订怎么动笔?”到萧嵩推荐韦述修订,韦述摹仿周朝六官分辖属官,事情归于职掌,体例才确定了。当初,令狐德棻、吴兢等人写武德年以来的历史,都没写成,韦述在他们两人写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后来的史事,于是分为纪、传,又撰成例一篇。萧嵩想早点完成,又奏请起居舍人贾登、著作佐郎李锐帮助韦述撰写。等到完成,文笔简练、记事详明,萧颖士认为他是谯周、陈寿一类的史家。后调任国子司业、集贤学士,多次升官后任工部侍郎,封爵为方城县侯。韦述掌管图书,达四十多年,当史官二十年,不追求荣誉钱财,为人是忠厚长者,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他对待士人不论贵贱都平等相待。家中藏书有两万卷,都经亲手校勘,黄色黑色批校精确,禁中秘书省的书都比不上。古代草书、隶书的字帖,秘本图书,古代器具图录没有不具备的。安禄山叛乱,图书被剽劫散失一空。韦述怀抱国史将赛马场藏到南山中,但被叛军抓获,任命为叛贼官员。叛贼平定后,韦述被流放到渝州,被刺史薛舒关押侮辱,他绝食而死了。广德初年,他的外甥萧直任李光弼的判官,到朝廷报告事情受到皇帝赏识,乘机为韦述申诉道:“韦述仓促奔逃,能保全国史,叛贼平定后,都交给了史官于休烈,将功补过,应该蒙恩宽赦。”皇帝下诏赠官右散骑常侍。第四十一篇林润传 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临川知县。以事之南丰,寇猝至,为画计却之。征授南京御史。严世蕃置酒召润,润谈辨风生,世蕃心惮之。既罢,属客谓之曰:“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润到官,首论祭酒沈坤擅杀人,置之理。已,劾副都御史鄢懋卿五罪,严嵩庇之,不问。伊王典楧不道,数遭论列不悛,润复纠之。典楧累奏辨,诋润挟私。部科交章论王抗朝命,胁言官。世蕃纳其贿,下诏责让而已。润因言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请亟议变通。帝为下所司集议。会帝用邹应龙言,戍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浔州。世蕃留家不赴。龙文一诣戍所,即逃还徽州,数往来江西,与世蕃计事。四十三年冬,润按视江防,廉得其状,驰疏言:“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群盗,悉窜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而世蕃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近假名治第,招集勇士至四千余人。道路恟惧,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帝大怒,即诏润逮捕送京师。世蕃子绍庭官锦衣,闻命亟报世蕃,使诣戍所。方二日,润已驰至。世蕃猝不及赴,乃械以行,龙文亦从梧州捕至。遂尽按二人诸不法事,二人竟伏诛。润寻擢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选自《明史•列传九十八•林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B.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C.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D.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探花、榜眼。B.疏,指封建时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类似的有“章”“奏”“表”等。C.诽谤,原指从旁指责过失,后多为贬义,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D.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后引申为选拔、提拔,其义与“右迁”大致相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润为人足智多谋,他在去南丰办事的路上遇到贼寇,用计谋成功地使贼寇退却。B.林润为官正直,他在担任南京御史时,先后将犯有重罪的沈坤和鄢懋卿绳之以法。C.林润办事果断,他在查办严世蕃、罗龙文之案时,只用两天时间就抓捕了严世蕃。D.林润施行仁政,他的家乡兴化被倭寇攻陷,他特地上疏,请求朝廷免除赋税三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伊王典楧不道,数遭论列不悛,润复纠之。(2)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第四十一篇林润传(一)1.C2.A(进士的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3.B(林润虽然弹劾了鄢懋卿,但因为严嵩的庇护,鄢懋卿并没有被问罪。)4.(1)伊王典楧胡作非为,多次被人列举罪状告发却不改悔,林润又检举了他。(关键词设为:“不道”“论列”“不悛”。)(2)乡里人感激他。他死后灵柩运回到家乡,拦在路上迎接的乡亲们有四十里长,为他设立牌位祭奠哭拜了三天。(关键词设为:“德”“遮道”“凡”。)【参考译文】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官临川知县。因为有事到南丰,敌寇突然到来,林润谋划计策使敌寇退却。征授为南京御史。严世蕃置办酒席召来林润,林润谈辩风生,严世蕃内心忌惮他。 酒席散了以后,严世蕃叫人对林润说:“严侍郎告诉您,不要指责当世之事。”林润到任后,首先审判祭酒沈坤擅自杀人之罪,将他交给狱官。之后,弹劾副都御史鄢懋卿五大罪状,严嵩庇护鄢懋卿,没有对他问罪。伊王典楧胡作非为,多次被人列举罪状告发却不改悔,林润又检举了他。典楧多次上奏辩解,诋毁林润是挟私报复。各部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告发伊王抵抗朝命,威胁言官。严世蕃收取了伊王的贿赂(从中作梗),结果朝廷对伊王只是下诏责备而已。林润于是上言说宗室繁衍,每年提供的俸禄难以为继,请求立即商量变通。皇帝把这件事下到有关部门共同评议。正逢皇帝采用邹应龙的意见,将严世蕃贬戍雷州,他的同党罗龙文被贬戍浔州。严世蕃留在家里不到雷州去。罗龙文一到戍所,就逃跑回徽州,多次往来江西,与严世蕃计议事情。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天,林润巡视江防,查访到这种情况,急驰上疏说:“臣巡视上江,详细地查访江洋群盗,他们都流窜到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中。罗龙文在深山定居,乘坐大夫的车子,穿着名贵的衣服,有依恃险阻而不臣服之心。可是严世蕃日夜与罗龙文诽谤时政,迷藏动摇人心。近来他假借修建府第之名,招集勇士达到四千多人。人们感到纷扰惊惧,都说将要发生不测之变。请求早用刑法将他们治罪,以断绝祸根。”皇帝大怒,当即下诏令林润将他们逮捕押送到京师。严世蕃的儿子严绍庭是锦衣官,听到这个命令后急忙报告给严世蕃,让他到戍所去。刚刚二天,林润已经飞驰而至。严世蕃猝然间来不及赶到戍所,于是被戴上刑具上路,罗龙文也被从梧州抓捕到。于是全部查办了两人各种不法之事,他们两人最终被诛杀。林润不久被提升为南京通政司参议,历任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1567),林润以右佥都御史的官职巡抚应天诸府。下属官吏畏惧他的威名,都惊恐战栗。林润到任后,采用宽仁公平的措施,多行仁政,官吏百姓都心悦诚服。过了三年,林润死在官任上。年纪刚满四十岁。林润的乡郡兴化曾被倭寇攻陷,他特地上疏,请求朝廷免除赋税三年,发放国库的藏金赈济乡民。乡里人感激他。他死后灵柩运回到家乡,拦在路上迎接的乡亲们有四十里长,为他设立牌位祭奠哭拜了三天。第四十二篇张叔夜传张叔夜,字嵇仲,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州本汉金城郡,地最极边,恃河为固,每岁河冰合,必严兵以备,士不释甲者累月。叔夜曰:“此 非计也。不求要地守之,而使敌迫河,则吾既殆矣。”有地曰大都者,叔夜按其形势,画攻取之策,讫得之。建为西安州,自是兰无羌患。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给事中。时吏惰不虔,凡命令之出于门下者,预列衔,使书名而徐填其事,谓之“空黄”。叔夜极陈革其弊。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张叔夜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夜按其形势按:巡察B.使辽,宴射,首中的        的:靶心C.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不报报:报告D.钦宗手札趣入卫     趣:催促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B.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 C.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D.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叔夜从小喜欢谈论军事,依靠上辈的功劳而担任了兰州录事参军,以后多次调任地方和中央官职。B.张叔夜先是因弹劾蔡京而被贬官,后来又因上奏革除“空黄”的弊端,再次遭到蔡京忌恨而无法升迁。C.张叔夜治理军队有方,到达京城以后,他率领军队接受皇帝的检阅,因为军容整齐,深得皇帝赞许。D.张叔夜写信给金兵元帅,请求立太子为皇帝,结果惹怒了他们,被抓到金营,接着又被押送往金国。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2)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第四十二篇张叔夜传(二)5.C(报:批复。)6.B7.B(张叔夜没有亲自弹劾蔡京,而是因为受到堂弟的牵连被贬官的。)8.(1)辽人惊叹而诧异,要求看看他拉的弓,他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了辽人。(关键词设为:“叹诧”“引”“故事”)(2)皇帝派使者送去蜡书,把褒奖张叔夜的事情用文书传告各地,但最终没有军队前来救援。(关键词设为:“赍”“褒宠”“檄”。)【参考译文】张叔夜字嵇仲,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依靠上辈的恩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兰州本来是汉代金城郡,属地在最边缘的地方,依靠黄河作为险固的地形,每年黄河结冰期间,一定整军以备,士卒几个月盔甲都不离身。张叔夜说:“这不是上策。不找险要的地势防守,如果让敌人逼近黄河,那我方就危险了。”有个叫大都的地方,张叔夜巡视那里的地形,谋划攻取的策略,最终夺取了那里。后来朝廷把那里设为西安州,从此兰州就没有羌人的祸患了。 张叔夜出使辽国,宴席中比赛射箭,他首先射中目标。辽人惊叹而诧异,要求看看他用的弓,他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了辽人。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资料,上奏给朝廷。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把他贬为监西安草场。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召任为秘书少监,又提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当时的官吏惰于处理政事而且不忠诚,凡是出自门下省的命令,都预先列出官衔,让人写上名字然后慢慢填写政事,称为“空黄”。张叔夜极力陈述革除这种弊端。他升任为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就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钦宗改元靖康后,金兵南下,张叔夜再次上奏章请求拨给骑兵,与诸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奏章没有得到批复。朝廷将他调任邓州。金兵再次进犯,钦宗急忙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十一月底,张叔夜率兵到达京都,皇帝在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张叔夜入宫回话,他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钦宗像唐明皇躲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考虑到雍州。皇帝点头同意了。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张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军队铠甲明亮,在城门下拜舞。皇帝更加高兴,提升他为资政殿学士,皇帝下令让他带兵入城,不久又任签书枢密院。连续四天,与金兵大战,斩杀金环贵将两员。皇帝派使者送去蜡书,把褒奖张叔夜的事情用文书传告各地,但最终没有军队前来救援。城陷后,张叔夜受伤,父子仍拼死作战。皇帝的车驾再次出城,张叔夜趁进见皇帝的时机在马前叩拜进谏,皇帝说:“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能不亲自前往金营谈判。”张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嵇仲努力吧!”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张叔夜对孙傅说:“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他写信给金兵两员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顺应百姓的愿望。两位元帅大怒,追赶张叔夜,把他抓到军中,到了金营,张叔夜仍旧据理力争,于是被强迫跟从皇帝一起到金国去。去金国的途中,张叔夜一直不吃饭,只是喝些粥而已。到达白沟停留时,车夫说:“过界河了。”张叔夜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第二天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第四十三篇王汉忠传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 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咸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盗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汉忠没后,其子从吉诣阙上书讼父冤,因历诋群臣有行赂树党及蒙蔽边防屯戍艰苦之事。真宗命枢密王继英等问状,从吉止诵状中语,他无所对。上以从吉付御史,具伏,乃进士杨逢为之辞。从吉坐除名,配随州;逢杖配春州。(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盗/B.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盗/C.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盗/D.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诸侯王的府第,亦即王府。此处的“藩”与明、清的“藩台”之“藩”并不同义。B.领,兼任,一般是指较高级别的官职。“兼”“假”亦有与之相近或类似的义项。C.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斩馘,泛指战场杀敌。D.配,此指宋代常用的附加刑罚——配刑,按犯罪情节轻重分不刺面和刺面两种。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汉忠年轻时豪放不羁,力大尚武。曾因殴击乡邻而出走他乡。后于京城被太宗赏识,由此踏入仕途而官至高位。B.王汉忠骁勇善战,曾先后两度率部抗击契丹南侵,均获大胜。中山一战更是乘胜追击而俘获重要敌将。C.王汉忠身经两朝均受器重,即使获罪被贬,仍享定俸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的特殊恩宠。死后更被追赠为太尉,荫及诸子。D.王汉忠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乐善好施。喜读书,能作诗。对待幕宾佐吏有礼,时有盛名。但亦因骄矜自大而使众将不悦。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⑵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第四十三篇王汉忠传(一)1.D2.C(“指较高级别的官职”错,所兼之职,一般职级低于其本身官职)3.A(“由此踏入仕途而官至高位”错,其真正步入仕途应自太宗即位始)4.⑴(王汉忠)随行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勇猛,皇帝赞许他。⑵(王汉忠)数月后被召回京城,以有违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参考译文】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形体伟岸,善于骑射。节帅高继冲想将其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经过一夜被害者苏醒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看重他的材 力,将其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后,补为殿前指挥使,屡经升迁为内殿直都知。随行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勇猛,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投降,以其部下安抚城中。班师回京,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雍熙年间,改任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出任宾州团练使,历任冀、贝二州部署,迁任天雄军。端拱二年,入朝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兼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向南入侵,王汉忠会合诸军将其击败,杀敌甚多。真宗即位,自中山将其召回。不久又出任高阳关都部署,晋升为威塞军节度使。咸平三年,又任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契丹掳掠中山,王汉忠率领诸将在郊外布阵,契丹逃走,追杀斩获甚众,活捉其地位显要的将领,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使。咸平五年,罢西面经略使,任命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统率戍兵二万五千人,交付王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后被召回京城,以有违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固定的俸禄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尚未赴任,得暴病而死。追赠为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王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王从政、王从益为左右侍禁。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政整肃,每次出兵,清晨,必焚香祷告说:“愿军民不违犯我的法令,违者毫不宽恕。”所以其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颇有盛名,因此骄矜自大,众将不悦。王汉忠去世后,其子王从吉赴京上书为父伸冤,诋毁群臣有收受贿赂、树立党羽及蒙蔽边防屯戍艰苦之事。真宗令枢密王继英等查问案情,王从吉只背诵诉状中所说的,并无其他事实根据。皇帝将其交付御史,完全认罪,乃是进士杨逢为其提供诉辞。王从吉获罪被除去官籍,发配随州;杨逢被先施杖刑,发配春州。第四十四篇金声传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 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军。甫仓猝募数千人,皆市井游手,所需军装戎器又不时给。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势当速战,急出营柳林。亡何,甫连败于柳林、大井,乃结车营卢沟桥。歼戮殆尽,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而内外有职业者,亦得不时进见。政事得失,军民利病,庙堂举错,边塞情形,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岁月既久,品量毕呈。诸臣才不才,及才长短,岂得逃圣鉴。”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十六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B.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C.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D.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平台,实为明朝的皇帝处理朝政的一个固有制度。万历中期后实为废止,崇祯即位后重启此制。B.恤典,仅指朝廷对作战牺牲的将士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C.关防,此指官印,多为长方形。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其“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D.赠,即追赠,帝王给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其适用对象仅限于逝者。与“谥”貌似等同实则有异。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金声,休宁人。好学,精通科举考试的学问,名声很大。崇祯元年进士。清军逼近都城时,拜见皇上而慷慨陈辞,当面陈述紧急事务。B.申甫虽是僧人,国难当头之际仍能应诏而出,招募数千人组建军队。在所需军装兵器不能及时供给的情况下冒然出击,终致兵败身亡。C.申甫受命组军,金声以御史身份参谋其军。兵败后,金声耻于无功,希望能收纳残部组训新军,未获皇帝许可。此后上疏请求罢免受斥,皇帝亦未同意。D.南京城破、列郡望降之际,金声奋起抗清,聚集士民守卫绩溪、黄山,派兵驻守六岭。终因旧部投降而兵败被俘,与江天一一同赴死。8.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言甫受事日浅,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⑵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第四十四篇金声传(二)5.A6.B(“作战牺牲的将士”表述错,实为去世的官吏)7.C(A“慷慨陈辞”表述错,疏漏“乞”,此为请求,只是奏请拜见皇上。B“冒然出击”表述错。D“旧部投降”表述错。)8.⑴(金声)说申甫接受职事时间短,遗体上箭刃伤几乎遍布,如果不是喋血奋力作战便不会到这种地步。⑵必要使天下之人有才、无才以及才能长短,一一衡量不差,才可以斟酌使用。 【参考译文】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精通科举考试的学问,名声超过当代很多人。崇祯元年,成为进士,授任庶吉士。第二年十一月,大清军队逼近都城,金声慷慨请求当面陈述紧急事务,皇帝便召见对答于平台。申甫是僧人,喜好谈论军事,正私自制造战车火器。皇帝采纳金声之言,取来他的战车送入观览,授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上奏对答符合圣意,超级提拔为副总兵,敕令招募新军,见机行事。改任金声为御史,参谋其军。申甫匆忙之间招募数千人,都是市井游手好闲之人,所需要的军装兵器又不及时供给。而这时大清兵在郊区日久,形势应当速战,急忙出军结营于柳林。不久,申甫连续战败于柳林、大井,于是结车扎营于卢沟桥。被歼灭杀戮几乎死光,申甫也阵亡。金声非常悲伤,说申甫接受职事时间短,遗体上箭刃伤几乎遍布,如果不是喋血奋力作战便不会到这种地步。皇帝也为之悲伤,命令给予抚恤典例。金声以无功而感到羞耻,请求率领参将董大胜的士兵七百人,申甫的遗将古壁的士兵一百人,以及以义相从的豪杰数百人,练成一支军队,为刘之纶奇兵,以收到后期之功,皇帝不允许。不久,以清查核实军需结束,上奏缴回关防印信,请求按法律定罪,再次上疏请求罢免被斥责,皇帝都不同意。不久,金声上疏说:“陛下早晚焦虑辛劳,每天亲理天下之事,实际未曾熟悉天下之人。必要使天下之人有才、无才以及才能长短,一一衡量不差,才可以斟酌使用。过去,陛下多次召见群臣对答,问无所得,很少有适合圣心的,于是厌恶轻视他们。臣愚妄地认为陛下互通声气,使上下不隔还做得不够,不能认为召问对答没有益处。希望从今以后隔一天驾临文华殿,令京卿、翰林、台谏以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内值班,广泛咨询。而宫廷内外有职务之人,也得以随时进见。政事的得失,军民的利弊,朝廷的措施,边塞的情形,都与臣下在安闲之间得到研究。时间既久,人品才能都呈现出来。诸臣有才无才,以及才能长短,哪里能够逃过圣上的察鉴。”皇帝还来不及回复,金声再次上疏诚恳述说,终究不被采用,于是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十六年冬,朝廷大臣交相举荐,便命令征召任用,催促入京朝见,没有赴召而京城陷落。大清军队攻破南京,各郡望风出迎投降。金声聚集士民保守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响应他。九月下旬, 徽旧御史黄澍向大清投降,清兵从小路袭击打败了金声。金声被拘执到江宁,对门人江天一说:“你有老母,不可死难。”回答说:“天一同公起兵,可以不与公一起为义献身吗!”于是一同死去。唐王追赠金声为礼部尚书,谥文毅。第四十五篇郑珏传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鄴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卒,赠司空。(《新五代①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C.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D.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B.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宫女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C.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表达这个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A.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B.郑钰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钰献策,郑钰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C.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钰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D.郑钰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鄴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鄴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 (2)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第四十五篇郑珏传(一)1.D(解答此题,应先整体阅读文段,知道大概意思后再断句。文段讲明宗即位后想让任圜当宰相,但安重诲不愿他单独做宰相,于是征求孔循的意见,孔循因与郑珏在梁时关系好,并且说他生性谨慎且又年长,于是推荐郑珏。在此基础上断句就有把握了。A错在把安重诲的意思弄反了,变成了“不欲”是任圜的特点,“独相之”是安重诲的看法。B错在把孔循说的郑珏“性谨慎而长者”这两个特点分开了,只余“性谨慎”这一特点,“而长者”成为“乃拜郑珏平章事”的主语。C项同时犯了A、B两项的错误。)2.C(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对“大夫”与“士”死的称谓搞反了,应是“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3.A(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A项错在郑珏在后唐为平章事,是因为郑珏与枢密使孔循关系好,由他推荐而得到的这一职位,非张全义的举荐。)4.(1)郑珏年轻时依附张全义住在河南,多次考进士不中,张全义把郑珏嘱托给有关部门,才得以考中。(关键词设为:依、举、属。依,依附;举,中举;属,嘱托。)(2)唐明宗并不醒悟,上下议论纷纷,相互动摇,惟独郑珏称赞,认为应当去。(关键词设为:不省、汹汹、转相。不省,不醒悟;汹汹,议论纷纷;转相,相互。)【参考译文】郑珏,唐代宰相郑綮的本家孙辈。父亲郑徽,任河南府尹张全义的判官。郑珏年轻时依附张全义住在河南,多次考进士不中,张全义把郑珏嘱托给有关官吏,才得以考中。唐昭宗时,任监察御史。梁太祖登位,拜为左补阙。梁众大臣因张全义的缘故多次推荐他,几次升迁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梁末帝时,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庄宗从郓州进入汴州,梁末帝听说唐兵快到了,惊惶恐惧不知所措,和李振、敬翔等人相抱痛哭,因而召郑珏询问有什么计策,郑珏说:“我有一个计策,不知陛下能否实行?”梁末帝问他计策怎么样,郑珏说:“希望得到陛下的传国宝驰马进入唐军,以便延缓他们的行军速度,而等待救兵到来。”皇帝说:“事情危急了,传国宝固然不值得吝惜,只是你这一去,能不能了结这事?”郑珏低头慢慢考虑说:“只怕不容易了结这事。”于是旁边的人都大笑起来。 唐庄宗进入汴州,郑珏率领百官在路旁谒见。贬为莱州司户参军,酌情调任曹州司马。张全义在郭崇韬面前替他说话,又召为太子宾客。唐明宗登位,想任用任圜做宰相,而安重诲因任圜刚刚进用,不愿让他单独做宰相,拿这事询问枢密使孔循。孔循曾在梁做官,和郑珏关系好,因而说郑珏是过去梁的宰相,性格谨慎而又年长,于是拜郑珏为平章事。唐明宗进入汴州,六军家属从洛阳迁到汴州,而唐明宗又想去邺都,士兵们愁闷埋怨,大臣们不断谏阻。唐明宗并不醒悟,上下议论纷纷,相互动摇,惟独郑珏称赞,认为应当去。赵凤向安重诲极力谏阻,安重诲震惊害怕,入见唐明宗急切谏阻,才下诏不去。而郑珏又加以称赞,认为应当不去。郑珏身居相位既碌碌无为,又耳聋,孔循罢枢密使,郑珏心里不安,急忙藉生病请求离任。唐明宗多次挽留他,郑珏四次上书,于是拜为左仆射辞官居家,赏赐郑州的庄园一处。去世,赠司空。第四十六篇慕容彦超传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同产弟也。尝冒姓阎氏,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仓。少事唐明宗为军校,累迁刺史。唐、晋之间,历磁、单、濮、棣四州,坐濮州造麹受赇,法当死,汉高祖自太原上章论救,得减死,流于房州。契丹灭晋,汉高祖起太原,彦超自流所逃归汉,拜镇宁军节度使。杜重威反于魏,高祖以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都部署以讨之,以彦超为副。彦超与行周谋议多不协,行周用兵持重,兵至城下,久之不进。彦超欲速进战,而行周不许。行周有女嫁重威子,彦超扬言行周以女故,惜贼城而不攻,行周大怒。高祖闻二人不相得,惧有它变,由是遽亲征。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是时,汉兵顿魏城下已久,重威守益坚,诸将皆知未可图,方伺其隙,而彦超独言可速攻,高祖以为然,因自督士卒急攻,死伤者万馀人,由是不敢复言攻。后重威出降,高祖以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行周辞不敢受,高祖遣苏逢吉谕之曰:“吾当为尔徙彦超。”行周乃受,而彦超徙镇泰宁。 隐帝已杀史弘肇等,又遣人之魏杀周太祖及王峻等,惧事不果,召诸将入卫京师。使者至兗,彦超方食,释匕箸而就道。周兵犯京师,开封尹侯益谓隐帝曰:“北兵之来,其家属皆在京师,宜闭门以挫其锐,遣其妻子登陴以招北兵,可使解甲。”彦超诮益曰:“益老矣!此懦夫之计也。”隐帝乃遣彦超副益,将兵于北郊。周兵至,益夜叛降于周。彦超力战于七里,隐帝出劳军,太后使人告彦超善卫帝,彦超大言报曰:“北兵何能为?当于阵上喝坐使归营。”又谓隐帝曰:“官家宫中无事,明日可出观臣战。”明日隐帝复出劳军,彦超战败奔兗州,隐帝遇弑于北郊。(节选自《新五代①史·卷五十三杂传第四十一》)【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B.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C.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D.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胡须不同部位有不同说法,如唇上唇下的胡子称为“髭”,下巴处的胡子称为“髯”。B.“谕”指帝王不通过大臣传话给人民,而是用在城门口、闹市街区张贴文字的形式直接通告人民,后引申为告诉。C.“同产”指同一个母亲所生,也指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人,相当于后代常说的同胞兄弟。D.古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说法,“官家”二字指皇帝,表明皇帝兼三、五之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高行周与慕容彦超作为军队的正副长官,在行军打仗上因为策略不同而矛盾重重,以致最后相互揭短互相诬陷,汉高祖只好亲征,去调解二者的关系。B.慕容彦超在战术上主张“速攻”,但往往表现为冲动冒进,在攻魏城时,虽有汉高祖的支持,但面对重威的坚守,他的“急攻”还是让部队“死伤者万馀人”。C.汉高祖是个明辨是非的人,在弟弟彦超与高行周发生冲突的时候,能排除私情的干扰,认识到是彦超的过错,并要求彦超向高行周陪不是,任命高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时,有意把彦超调开。D.慕容彦超不知反省,一意孤行,在京师保卫战中,他盲目自信,听不进侯益的计策,还讥诮侯益“懦夫”,致使侯益“叛降于周”,最后不仅使保卫战失败,而且隐帝也因而被弑。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彦超与行周谋议多不协,行周用兵持重,兵至城下,久之不进。(2)彦超大言报曰:“北兵何能为?当于阵上喝坐使归营。”第四十六篇慕容彦超传(二)5.B(解答此题,要先了解本段内容。本段讲行周与彦超带兵打仗,一为正一为副,但二人行事风格不同,所以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最后白热化了,然后高祖对这一矛盾进行调解,高祖的调解重在指责自己的弟弟,安抚行周。A项错在把“遣人慰劳”的宾语“行周”做了下一句的主语,高祖“召彦超责之”变成了“行周召彦超责之”。C项错在把“见宰相涕泣”这一完整的句子割裂了,同时“泣涕以屎”“塞口以自诉”有违生活常识。D项错在“意稍解”的主语不明,彦超“诣行周”的要任务是“谢过”,达到的结果是“行周意稍解”。)6.A(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项错误在于“髯”指“两颊上的长须”而不是“下巴处的胡子”。)7.A(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A项错在“以致最后相互揭短互相诬陷”,慕容彦超扬言高行周因为女儿的关系不攻城,这是对高行周的诬谄,高行周只是“大怒”,并没有诬谄慕容彦超。)8.(1)慕容彦超和高行周的谋略多不一致,高行周用兵稳重,兵临城下后,很久不进攻。(关键词设为:不协、持重、久之。“不协”是不一致;“持重”是稳重;“久之”即过了很 久。)(2)慕容彦超口气很大地回答说:“北兵能做什么?我在战阵上大喝一声,可坐着不动就使他们回军营去。”(关键词设为:何能为、喝、坐。“何能为”是“能为何”的倒装,并表反问语气;“喝”是大喝一声;“坐”是坐着不动。)【参考译文】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的同母弟弟。曾冒姓阎,慕容彦超长着黑色的长须,号称阎昆仑。年轻时事奉唐明宗为军校,多次升迁做到刺史。唐、晋之间,历任磁、单、濮、棣四州刺史,因在濮州私造酒曲接受贿赂被治罪,依法应当处死,汉高祖从太原上书为其辩解,得以免死,流放到房州。契丹消灭晋,汉高祖在太原起兵,慕容彦超从流放地逃跑投奔汉,拜为镇宁军节度使。杜重威在魏州反叛,汉高祖任命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都部署来讨伐他,任命慕容彦超为高行周副手。慕容彦超和高行周的谋略多不一致,高行周用兵稳重,兵临城下后,很久不进攻。慕容彦超想速战速决,而高行周不同意。高行周有个女儿嫁给杜重威的儿子,慕容彦超扬言说高行周因为女儿的缘故,怜惜贼城而不进攻,高行周大怒。汉高祖听说两人相处不好,怕有别的变故,因此就亲自出征。慕容彦超多次藉故凌辱高行周,高行周不能忍受,见到宰相哭泣,用屎塞嘴诉苦。汉高祖知道慕容彦超理亏,派人慰劳高行周,召来慕容彦超加以斥责,又让他去向高行周谢罪,高行周怒气才渐渐消了。这时,汉兵在魏州城下已停留很久,杜重威的防守更加坚固,将领们都知道不能攻取,正在等待机会,而单单慕容彦超说可以迅速进攻,汉高祖认为不错,因此亲自督促士兵急攻,死伤一万多人,于是彦超不敢再谈进攻。后来杜重威出城投降,汉高祖任命高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高行周推辞不敢接受,汉高祖派苏逢吉告诉他说:“我会为你调走慕容彦超的。”高行周才接受任命,而慕容彦超调任镇守泰宁。汉隐帝杀掉史弘肇等人后,又派人到魏州杀周太祖和王峻等人,怕不能成事,召集将领们前来保卫京城。使臣到达兖州,慕容彦超正在吃饭,放下勺筷就上路。周兵侵犯京师,开封尹侯益对汉隐帝说:“北兵这次前来,他们的家属都要京师,应当关闭城门挫败他们的锐气,让他们的妻子儿女登上矮墙招降北兵,可以使他们放下武器。”慕容彦超讥诮侯益说:“侯益老了!这是懦夫的计策。”汉隐帝于是派慕容彦超作侯益的副手,率兵到北郊。周兵到后,侯 益在晚上反叛向周投降。慕容颜超在七里奋战,汉隐帝出来犒赏军队,太后派人告诉慕容彦超好好保卫皇帝,慕容彦超口气很大地回答说:“北兵能做什么?我在战阵上大喝一声,可坐着不动就使他们回军营去。”又对汉隐帝说:“陛下要是宫中无事,明天可以出来看我打仗。”第二天汉隐帝又出来慰劳军队,慕容彦超战败后逃向兖州,汉隐帝在北郊被杀。第四十七篇李常传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均输、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曰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 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舍曰李氏山房名:名称B.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谕:告诉C.废贪赃,审疑狱狱:案件D.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逋:拖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常年幼即喜书,少读书于庐山白石庵僧舍,为官以后,而留所藏书9000卷于室内,世人称为“李氏山房”。B.李常本来与王安石关系友好,王安石实行新法时,李常上疏反对“青苗法”,后被贬通判滑州。C.齐州地区多盗贼,李常在做齐州知州时设计将那些狡猾的盗贼捕获,刺字为兵,李常还通过他们了解到盗贼们聚集的地方,一举将他们捣毁。D.哲宗登基后,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司马光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李常不能胜任此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曰:“世无此风久矣。”(2)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第四十七篇李常传 (一)1.A(名:命名)2.C(可根据句中对称关系、虚词标志来断句)3.D(“司马光怀疑”错,应该是“有人怀疑”。)4.(1)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举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这种风气很久了。”(关键词设为:“荐”“改秩”“推”。)(2)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做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关键词设为:“劾”“徙”“拜”。)【参考译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举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这种风气很久了。”把他们俩人一起推荐上去。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均输法、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因此而罢休。他又上奏:“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请求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没有一天不上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们在自己的麾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破门而入,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了七百人,让盗贼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分别是崇尚廉耻,保存乡举,区别守宰,废除贪赃,审理有疑问的案件,选择儒学师长,修改役法。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你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就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就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 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任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求把诗赋、经义分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下诏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淳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做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改到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第四十八篇康茂才传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 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B.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C.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D.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B.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C.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地名中的阳、阴表明了其在山、水的位置,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D.追封,死后封爵。如康茂才死后被追封为“蕲国公”。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B.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假装作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D.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第四十八篇康茂才传 (二)5.B(可根据句中人名、句式和虚词标志来断句)6.A(明朝以前的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才只用一个年号)7.C(康茂才没有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8.(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事农作产业,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关键词设为:“以”“命”“兼”。)(2)吴军拦住海口,乘涨潮来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吴军。直捣淮安马骡港,攻克了敌军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关键词设为:“遮”“薄”“拔”。)【参考译文】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侍奉母亲孝顺。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转移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康茂才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宽释了他,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他的楼船。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事农作产业,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预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想让他们速来,一举破敌。得知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旧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骗陈友谅,表示愿做他的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击败了陈友谅八个指挥,收降士卒二万士人。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跟从救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各路。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逐逃敌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涨潮来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吴军。直捣淮安马骡港,攻克了敌军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驻军齐门。攻克平江后回军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跟从大将军进军谋划平定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洪武三年,康茂才再次跟从大将军征讨定西,攻取了兴元。回军途中,康茂才去世。追封为蕲国公,谥号“武康”。第四十九篇冒顿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单于有太子名冒顿①。后有所爱阏氏②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射而不悉射者,斩 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勿与。”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③。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毶、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节选自《史记·匈奴列传》)【注】①冒顿(mòdú)(?-前174):人名,姓挛鞮(luāndī),匈奴单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②阏氏(yānzhī):汉时匈奴王妻妾的称号。③瓯脱:古代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使冒顿质于月氏质:作人质B.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女子乎?爱:喜爱,宠爱C.地者,国之本也本:根本D.中国罢于兵革兵革:指战争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冒顿□为鸣镝,习勒其骑射②鸣镝□射而不悉射者,斩之③千里马,匈奴宝马□,勿与A.①乃②之③矣B.①以②之③矣C.①乃②所③也D.①以②所③也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B.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C.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D.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顿杀父弑君而自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但又是匈奴历史上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B.冒顿曾被秦国大将军蒙恬夺取了大片领地,后来利用楚汉战争千载难逢的良机,全部收复了蒙恬夺取的匈奴土地。C.冒顿刚到月氏作人质,头曼单于就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杀了冒顿。冒顿侥幸逃脱,且被父亲重用,但对父亲头曼单于已怀恨在心。D.东胡王得到冒顿的宝马和美人,不知是骄兵之计,误以为冒顿害怕自己,日益轻慢匈奴,骄傲轻敌,疏于防范,最终自食其果。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②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2)冒顿为什么能成功报仇并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请加以说明。第四十九篇冒顿传(一)1.B(爱:吝惜。可用各种实词词义推断法推断词义,如本句可用课文联想法,联想《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2.C(①乃:就,于是。用“以”或作“把”,或与“为”合成“以为”,都不通。②所:是“所”字结构,与动词“射”结成名词性短语。用“之”则理解成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讲不通。③也:表示判断。用“矣”就只是一般语气词,不能表示判断。做文言虚词选择填空题,一要充分利用文言语感,二要反复揣摩上下文语境。)3.D(该处标点为:“居顷 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文言断句题要在揣摩文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一些标志辅助点断,如本文句中名词代词“之”“东胡”“冒顿”“阏氏”一般可作主语或宾语。)4.B(“冒顿曾被秦国大将军蒙恬夺取了大片领地”无中生有。)5.(1)①头曼认为冒顿很勇敢,就命令他统率一万骑兵。(采分点:“以为”,认为;“将”,统率、率领;大意。)②匈奴与我们边界之间观察守望的那片荒弃的土地,匈奴不能涉足,我国想占有它。(采分点:“所”字结构,需译为名词性短语;“有”,占有;大意。)(2)冒顿能成功报仇,主要得益于他老谋深算,一步一步地训练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亲信骑兵。冒顿能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一是东胡国轻视冒顿,麻痹大意,毫无防备,不堪一击;二是冒顿能捕捉战机,不仅东奔西突,吞并侵占,而且还利用楚汉争霸中原、无暇顾及北地的良机,一举收复失地。【参考译文】头曼单于有一太子名叫冒顿。后来单于所爱的妻子生了小儿子,单于就想废掉冒顿,另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后,头曼单于紧接着就攻打月氏国。月氏国想杀了冒顿,冒顿就偷了月氏国的好马,骑着逃回了匈奴。头曼认为冒顿很勇敢,就命令他统率一万骑兵。冒顿就制作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骑兵骑射,并下令:“有不跟随我的响箭射杀指定目标的人,杀!”狩猎鸟兽时,有人不跟随响箭射杀目标,冒顿就杀了他们。不久后冒顿用响箭射杀自己那匹好马,左右的人有的不敢射杀,冒顿立刻杀了他们。冒顿再用响箭射杀自己的爱妻,左右的人有的很害怕,不敢射,冒顿又杀了他们。又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外出打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好马,左右的人都跟随他射杀。从此冒顿就知道他(现在的)随从都可以信任了。冒顿跟从他的父亲单于头曼狩猎,用响箭射杀头曼,他左右的人都跟着用响箭射杀单于头曼,再把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不顺从的大臣全部杀光了。冒顿自己做了单于。冒顿登基以后,当时东胡国很强盛,听到冒顿杀父自立的消息,就派使者来告诉冒顿,想得到头曼在位时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给东胡!”冒顿曰:“为什么跟人家做邻国却吝惜一匹马呢?”就把千里马给了东胡。过了一段时间,东胡以为冒顿害怕自己,就派使者来告诉冒顿,想得到单于的妻子。冒顿又询问左右,左右都生气地说:“东胡太无道,竟然想得到单于的妻妾!请允许我们攻打它。”冒顿说:“为什么跟人家做邻国却吝惜一个女子呢?”就选了自己所爱的一个妻子给了东胡。东胡王更加骄纵起来,(于是)向西侵犯。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块弃置的土地,没有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东胡与匈奴各自驻守边界,构筑防范汉人的土室。东胡派使者来告诉冒顿说:“匈奴与我们边界之间观察守望的那片荒弃的土地,匈奴不能涉足,我国想占有它。”冒顿询问群臣,群臣中有人说:“这是一块弃置的土地,给不给东胡都可以。”于是冒顿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给东胡!”那些说了可以给土地的人,都被杀了。冒顿旋即跨上战马,号令国人向东攻打东胡,下令有敢后退的人就杀!东胡当初轻视冒顿,不做防备。等到冒顿率领军队兵临城下,一交战,就大破东胡,杀了东胡王,掳掠东胡国的百姓和牲畜。冒顿打败东胡国后,又向西赶走月氏国,向南吞并楼烦国及黄河以南的白羊王,又全部收复了秦国派蒙恬夺下的匈奴土地,以及汉代的关隘、黄河以南过去的边塞,直到朝毶郡、肤施县,并侵犯燕国、代国。当时汉兵和项羽相互对抗,中原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坐强,拥兵三十余万。第五十篇僧圆泽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6-10小题。僧圆泽传苏轼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①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注】①泝,同溯,逆水而行。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次南浦次:停靠,停留B.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命:生命,引申为遗书C.却回烟棹上瞿塘却:但是D.拜谏议大夫,不就拜:授予官职。7.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禄山陷东都,登□居守死之②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③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A.①乃②也③其B.①以②者③之C.①以②者③其D.①乃②也③之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B.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C.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D.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登官居光禄卿,驻守洛阳惠林寺,安禄山攻陷洛阳,李登守卫惠林寺,兵败而死,他的儿子李源耿耿于怀,发誓不做官。B.李源践行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的誓言,很符合佛家修行的理念,是他和圆泽和尚十分投缘的信仰基础。C.圆泽向李源介绍说自己注定是要做这个姓王的妇女的儿子,如果自己不来,这个妇女怀孕三年也不能哺乳。D.圆泽迁就李源时感叹“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他已经知道自己此行必然死在路上,所以事先写好了遗书。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②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2)圆泽和李源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举出3处。第五十篇僧圆泽传(二)6.C(却:返,回,掉转。解答本题尤其要注重语境推断法,如“舟次南浦”,“南浦”是港口,“次”无疑就是“停靠、停留”;“命”“却”都是实词中的一词多义,也要根据语境推断是多义中哪一个义。“拜”则是文化常识。)7.C(①以:介词,因为,表示原因。用“乃”可以理解为“就”,但不通。②者:助词,帮助定语后置。用“也”可作语气词解,但不能帮助定语后置。③其:代词,作定语,表示“与圆泽生前的”。用“之”也可以表示“那个”,但不如“其”好。做文言虚词选择填空题,一要充分利用文言语感,二要反复揣摩上下文语境。)8.B(该处标点为:“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其中,“富而知音”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读断了;“源与之游”的“与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谓语“游”,不能断开。“促膝交语竟日”的“竟日”是“整天”的意思,补充修饰“促膝交语”,也不宜断开。)9.C(“乳”错误地理解 为“哺乳、喂奶”,应该是“分娩、生产”。)10.(1)①我已经和世间俗事隔绝了,怎么可以再到京城呢!(采分点:“以”,副词,已经;“岂”,怎么、难道,表反诘语气;大意。)②现在既然遇见了,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快去投生吧。(采分点:“既”,连词,既然;“无可逃者”,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者”表示停顿,不译;“生”,投生;大意。)(2)①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整天促膝相谈。②二人相约共游四川青城山、峨嵋山。③圆泽体谅李源的苦衷,即使早已知道此行自己必然死在路上也迁就李源。④圆泽死后李源万分悲痛后悔,决意不再入川,而回寺潜心修行,等待十三年后的约定。⑤李源信守诺言,十三年后从洛阳来到杭州赴生前之约。⑥李源终生不违誓言,皇上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就任。(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洛阳守军驻扎在惠林寺,已故去的光禄卿李登就驻守在寺里。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李登因为镇守此地而死。他的儿子李源,年轻时因为是官家子弟,奢侈豪放,擅长唱歌,名噪一时。父亲李登死后,李源悲愤不已,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在惠林寺住了五十多年。寺里有个僧人叫圆泽,富裕而又精通音乐,李源和他交往,关系十分密切,整天促膝相谈,人们难以揣测。一天,两人相约去游览四川青城山、峨嵋山,李源想从荆州逆三峡而上,圆泽想取道长安斜谷由陆路入川。李源不同意,说:“我已经和世间俗事隔绝了,怎么可以再到京城呢!”圆泽沉默了很久,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从荆州逆三峡而上。船停靠在南浦口,他们看见一个穿花缎衣裤背着水罐正在河边取水的妇人,圆泽望着她就哭泣:“我不愿走这条路,就是因为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为什么,圆泽说:“这个妇人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她怀孕三年了!我不来,她就不分娩。现在既然遇见了,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快去投生吧。三天后她给婴儿洗澡的时候,请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一笑为证。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你到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李源悲痛后悔不已,就为他准备沐浴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即分娩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一下,李源就把一切因缘都告诉了王氏,王家就拿钱出来把圆泽安葬在山下。李源就没有再往前走,而是回到惠林寺。李源询问圆泽的徒弟,徒弟说圆泽早就写好遗书了!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与圆泽生前的约定。到约定的地方时,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打着牛角唱出的歌声:“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很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我的身体虽然变了心性却长在。”李源喊道:“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是个守信约的人。可惜我俗缘未了,不能和你亲近,我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才会见面。”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掉转船头寻访瞿塘峡吧!”牧童掉头离开,不知道往哪里去了。这以后三年,大臣李德裕向皇上举荐李源,说他是忠臣的儿子,十分孝顺。于是皇上封李源为谏议大夫,李源不肯就任。李源最终死在惠林寺,享年八十岁。第五十一篇顾觊之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觊之初为郡主簿。谢晦为荆州,以为南蛮功曹,仍为晦卫军参军。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秉权,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 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东迁、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绩修,莫能尚也。元凶弑立,朝士无不移任,唯觊之不徙官。世祖即位,迁御史中丞。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大明元年,征守度支尚书,领本州中正。四年,致仕,不许。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得病,吐蛊虫十余枚。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律伤死人,四岁刑;妻伤夫,五岁刑;子不孝父母,弃市,并非科例。三公郎刘勰议曰:“赐妻痛往遵言,儿识谢及理,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曰:“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加左军将军,出为吴郡太守。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位号,觊之不受,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时普天叛逆,莫或自免,唯觊之心迹清全,独无所与。太宗甚嘉之,东土既平,以为左将军、吴郡太守,加散骑常侍。泰始二年,复为湘州刺史,常侍、将军如故。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谥曰简子。(选自《宋书·顾觊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能尚也尚:在……之上,比得上B.善于莅民莅:来到,到达C.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比:邻近D.子不孝父母,弃市弃市:死刑2.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自宋世为山阴,务简□绩修,莫能尚也。②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得病,吐蛊虫十余枚。③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位号,觊之不受。A.①且②因③以B.①而②因③以C.①而②而③之D.①且②而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B.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C.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D.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觊之为官识时务,刘义康当权时,看到殷景仁和刘湛的矛盾已显露,顾觊之就以脚病的借口辞官回家。B.顾觊之为官善治理,他在先后担任山阴令及湘州刺史时,治理地方都政绩显著。C.对待唐赐一案,刘勰与顾觊之意见不同,认为其妻与子虽无伤害丈夫和父亲的动机,但也不应同情与原谅。D.明帝太始初年,天下大乱,四处造反,几乎没有哪个人不受影响。只有顾觊之立场坚正纯贞,对于那些叛逆者一个也不支持。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②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2)顾觊之对唐赐案的判决结果是什么?试简述其理由。第五十一篇顾觊之传(一)1.B(管理,治理)2.B(而,连词,表并列;因,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3.C4.C(原文说“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可见刘勰对此持同情态度。)5.(1)①(顾恺之)在家时每天晚上常在床上走来走去,家里其他人都对此感到很惊异,但不知他这样做的意图。(采分点:答出省略的主语“顾恺之”,答对“异”字。)②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什么麻烦事,他白天把县衙门帘放下来,门外空荡寂静。(采分点:答对“约”字。)(2)结果: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张氏是犯法。理由:张氏忍心剖开丈夫的肚子,儿子唐副又不阻拦。【参考译文】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县人。  顾觊之最开始做吴郡主簿,谢晦任荆州刺史时,让顾觊之当他的南蛮功曹,同时兼任他的卫军参军。谢晦欣赏他的朴素而高雅的风度,对他倍加重视。当时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当权,殷景仁和刘湛的矛盾已显露,顾觊之不想和殷景仁过多接触,于是以脚病的借口辞官回家。在家时每天晚上常在床上走来走去,家里其他人都非常惊异,但不知他为什么这样。后来刘义康被贬谪和废去官爵,朝廷中很多人因为受牵连而遭到惩罚。而顾觊之却再当东迁县令和山阴县令。山阴县有百姓三万户,是海内大县,前后到任的长官,即使日夜不停地奔波,事情仍然处理不好。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什么麻烦事,他白天把县衙门门帘放下来,门外空荡寂静。在宋朝建国以来的所有山阴政务中,这时的事务最少而政绩最突出,没有第二个人能赶上。元凶刘邵杀文帝自立为皇帝。朝廷人物无不迁官,只有顾觊之没有变动。孝武帝当了皇帝,顾觊之升为御史中丞。孝武即位的第二年,出外当湘州刺史,他善于管理老百姓,政绩斐然。大明元年(457),调为度支尚书,兼任本州中正。大明二年,转任吏部尚书,大明四年,顾觊之要辞官退休,皇帝没有同意。  当时沛郡相县人唐赐到邻村人朱起的母亲彭氏家里喝酒,回来便病了,吐下蛊虫十多条。死前对他的妻子张氏说:他死后要把他的肚子剖开弄清病的原因。之后张氏亲手剖开她丈夫的肚子察看,唐赐的五脏都弄成了碎片。沛郡相县的官员认为张氏竟做出剖开丈夫的肚子的事情,唐赐的儿子唐副又不阻拦,因为这事发生在大赦之前,法官们不能判决。当时法律规定:伤害死人,判徒刑四年;妻子伤害丈夫,判徒刑五年;儿子不孝顺父母,判死刑,都不符合本案的条例。三公郎刘勰认为:“唐赐的妻子悲痛地按丈夫的话去做,他的儿子懂得逊让也懂得大理,细细体会这事的前后,他们没有伤害丈夫和父亲的动机,我认为应该原谅。”顾觊之认为:“法律规定移动路头的尸体,也属不合法,况且是自己的妻子儿女,竟然忍心做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对他们不应顾及小的情面,应该按照法律处理,判定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张氏是犯法。”诏书同意顾觊之的判决。  明帝太始初年,四方各镇同时反叛。顾觊之家在寻阳,寻阳王刘子房给顾觊之授予爵位名号,顾觊之拒绝了,说:“礼规定年到六十不穿军装,只因精力衰退,不再能习惯军事生活。况且我年将八十,余年不多,在家里等死而已,我不敢接受您的任命。”孔觊等人不能说服他。当时全国同时造反,几乎没有哪个人不受影响。只有顾觊之立场坚正纯贞,叛逆一个也不支持。明帝非常赞赏他。东方平定后,让他当左将军,吴郡太守,加官散骑常侍。泰始二年(466),再当湘州刺史,常侍照旧。泰始三年(467)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赠为镇军将军,常侍、刺史照旧。谥号称为简子。第五十二篇崔猷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6—10小题。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汉尚书寔之十二世孙也。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寻为吏部尚书李神隽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既退,帝目送之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门。”即以本官奏门下事。大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十四年,侯景据河南归款,遣行台王思政赴之。太祖与思政书曰:“崔宣猷智略明赡,有应变之才,若有所疑,宜与量其可不。”思政初顿兵襄城,后欲于颍川为行台治所,遣使 人魏仲奉启陈之。并致书于猷论将移之意。猷复书曰:“夫兵者,务在先声后实,故能百战百胜,以弱为强也。但襄城控带京洛,寔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颍川既邻寇境,又无山川之固,贼若充斥,径至城下。辄以愚情,权其利害,莫若顿兵襄城,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遣郭贤镇守。而表里胶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能为患。”仲见太祖,具以启闻。太祖即遣仲还,令依猷之策。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限内有事,不烦赴援。过此以往,惟朝廷所裁。太祖以思政既亲其事,兼复固请,遂许之。及颍川没后,太祖深追悔焉。十六年,□疾去职。世宗即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时依周礼称天王,又不建年号,猷以为世有浇淳,运有治乱,故帝王以之沿革,圣哲因时制宜。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秦汉称皇帝,建年号。朝议从之。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其后水军果败,□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开皇四年卒,谥曰明。(选自《周书·崔猷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员外散骑侍郎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B.忠孝之道,萃此一门萃:集中C.猷以为世有浇淳浇:浅薄D.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敦:注重7.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有织成文绣者。②十六年,□疾去职。③其后水军果败,□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A.①乃②以③而B.①其②因③则C.①乃②因③则D.①其②以③而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B.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C.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 D.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猷初入仕途时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久就被吏部尚书李神隽推荐,被授予通直散骑侍郎的官职。B.太庙刚刚落成,祭祀时竟有优伶表演,郊庙祭官也多是冒充的,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了。C.世宗即位时,依照《周礼》称为天王,也不建年号,崔猷认为应遵照秦、汉之例,称为皇帝,建立年号。D.晋公宇文护想要发兵南征,在其他大臣的意见均被驳回之后,崔猷独自进言,表示反对。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若有所疑,宜与量其可不。②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2)崔猷对王思政要将治所从襄城移往颍川的计划持何态度?试简述其理由。第五十二篇崔猷传(二)6.D(敦:促进)7.A(乃,副词,竟然;以,介词,因为;而,连词,表递进。)8.B9.D(原文说:“公卿莫敢正言”,可见其他大臣并未提出意见。)10.(1)①你如果有什么疑难,可与他商量这事可不可行。[采分点:答对“所疑”,答出省略成分“他”(崔猷)]②应当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异变,怎么能穷尽武力,一味讨伐,而使上天加重谴责?(采分点:答对“重”字。)(2)崔猷的态度:反对。理由:①襄城控制京师,实在是当今的险要之地,如有动静,容易接应。②颍川既邻近敌境,又无山川屏障,敌人如果大举入侵,可一直抵达城下。 【参考译文】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实的十二代孙。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大事。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隽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家中遇难,从小路入函谷关。朝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动。退下时,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这一家。”于是命他以原有官职上奏门下省诸事。  大统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时,还要安排优伶表演杂戏摔跤等活动,郊庙祭官也多是兼职。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升任京兆尹。当时婚姻礼制废弛,嫁娶之时,多有音乐。民间富家,衣服奢华,竟有在衣服上绣出图案的。崔猷又请求禁止,也下令施行。   十四年,侯景占据黄河以南,表示归附,派行台王思政前往。太祖写信给王思政说:“崔宣猷智略明达,有应变才能,如果有什么疑难,可与他商量决定。”王思政原来驻兵襄城,后来打算在颍川设立行台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启上奏。又写信给崔猷,讨论移立治所。崔猷回信说:“行军打仗,必须先有声势,后有实力,才能百战百胜,由弱变强。襄城控制京师,实在是当今的险要之地,如有动静,容易接应。颍川既邻近敌境,又无山川屏障,敌人如果大举入侵,可一直抵达城下。权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派郭贤镇守。这样就会内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发生意外,也难以造成祸患。”魏仲见到太祖,汇报了上述情况。太祖当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计策行事。王思政再次上启,请求与朝廷立下条件:敌军如果水攻,请求以一周时间为限;陆攻,请求以三年为期。在此期限内有事,无须救援。超过期限,由朝廷决定。太祖认为王思政亲任其事,又一再请求,就答应了他。后来颍川沦陷,太祖十分后悔。十六年,因病离职。世宗即位,调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当时,君主依照《周礼》称为天王,又不建年号,崔猷认为世风有浅薄有淳厚,运数有清平有动乱,所以帝王由此承续,圣人因时制宜。如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慑天下,请求遵照秦、汉之例,称为皇帝,建立年号,朝廷议论,采纳了他的建议。天和二年(567),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朝臣们不敢当面劝阻。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东征,死伤大半,近来虽加安抚,而元气未复。近日彗星出现,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应当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异变,怎么能一味讨伐,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如今陈国保境安民,共同促进睦邻关系。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接受其叛臣,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只不过是贪图对方的土地。仔细看看历史,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宇文护不听。后来水军果然失败,裨将元定等人沦落江南。开皇四年(584)去世,谥号为“明”。第五十三篇王叔文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王叔文者,越州山阴人也。以棋待诏,粗知书,德宗令直东宫。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诸生称赞其美,叔文独无言。罢坐,太子谓叔文曰:“向论宫市,君独无言何也?”叔文曰:“皇太子之事上也,视膳问安之外,不合辄预外事。”太子谢之曰:“苟无先生,安得闻此言?”由是重之。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定为死交。   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其日,召自右银台门,居于翰林,为学士。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请用为宰相。   叔文初入翰林,自苏州司功为起居郎,俄兼充度支、盐铁副使,数月,转尚书户部侍郎,领使、学士如故。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削去学士之职。制出,叔文大骇。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叔文在省署,不复举其职事,引其党羽窃语,谋夺内官兵柄,乃以故将范希朝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韩泰副之。初,中人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中尉乃止诸镇无以兵马入。希朝、韩泰已至奉天,诸将不至,乃还。无几,叔文母死。前一日,叔文置酒馔于翰林院,宴诸学士及内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 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   叔文未欲立皇太子,顺宗既久疾未平,群臣中外请立太子,既而诏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监国,贬为渝州司户,明年诛之。(选自《旧唐书·王叔文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宗令直东宫直:值班B.因言宫市之弊弊:弊端C.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恶:厌恶D.辟排门相干干:冒犯2.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寡人见上,当极言□②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削去学士之职③会边上诸将各□状辞中尉A.①之②乃③因B.①也②则③因C.①之②乃③以D.①也②则③以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B.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C.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D.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叔文因擅长下棋任翰林院待诏,略知诗书,唐德宗时,担任太子侍读,深得太子喜欢。B.王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关系很好,就请求韦执谊任命自己做宰相。 C.王叔文在母亲去世前的一天,摆下酒席,宴请诸位学士和宦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人,并说自己如此尽心竭力处理国家事务,是想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D.王叔文本不想为顺宗立皇太子,但中央和地方官吏都请求立太子,不久诏书颁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代理天子处理国政,把王叔文贬到渝州,第二年就把他杀了。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定为死交。②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2)王叔文倡导的改革,持续146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永贞革新”,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其失败的原因。第五十三篇王叔文传(一)1.D(干:求取)2.C3.A4.B(应该是王叔文就请求皇上任命韦执谊为宰相)5.(1)①(王叔文)秘密结交想寻机快速升迁的当时的知名人士,和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为生死之交。(采分点:补出主语“王叔文”、定语后置句)②羊士谔诽谤我,我想用杖刑杀死他,但因韦执谊懦弱没能办成。(采分点:非、遂)(2)①内部不和。王叔文和韦执谊本来关系很好,后来两人出现了分歧。如有个叫羊士谔的人,公然诽谤王叔文,王叔文大怒,决意要杖杀羊士谔,而韦执谊坚决反对,不予承办。又如王叔文要杀刘辟,也遭韦执谊竭力反对。②失去靠山。“永贞革新”,虽说是由王叔文等人推动的,却是在唐顺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可惜,顺宗在即位前,突患喑疾,口不能言;即位后,顺宗病重,宦官俱文珍等勾结朝中旧派官僚,迫使顺宗退位,立广陵王为太子,从此改革派失去了靠山。(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王叔文是越州山阴县人。因擅长下棋任翰林院待诏,略知诗书。唐德宗命他侍奉太子。太子曾和侍读们议论政事,谈到宫市的弊端,太子说:“我见皇上时,将尽力陈述这看法。”众侍读称赞太子的仁德,只有王叔文不说话。众人散去,太子对王叔文说:“刚才谈论宫市,为什么只有您不说话?”王叔文说:“皇太子侍奉皇上,除按礼节问候饮食身体外,不应擅自干预宫外事务。”太子感谢他说:“如果没有先生,我怎能听到这话!”从此看重叔文。王叔文秘密结交想寻机快速升迁的当时知名人士,和韦执谊、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十几人,结为生死之交。  唐德宗去世,已经宣读了遗诏,当时唐顺宗卧病已久,不再干预众多政务,住在宫中挂着帘幕,百官 呈上奏议,他从帘幕中决定是否可行。一天,皇帝把王叔文从右银台门召进宫中,进入翰林院,任学士。王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要好,就请求任命韦执谊为宰相。王叔文刚进入翰林院,从苏州司功参军升任起居郎,不久就兼任度支、盐铁副使,几个月后,王叔文又任尚书省户部侍郎,仍旧兼任副使、学士。宦官俱文珍讨厌他玩弄权势,就免去了他学士的职务。命令发出,王叔文大惊。王伾为他请求,才允许三五天进一次翰林院,终于免去了内廷职务。  王叔文在尚书省的官署里,不再履行公务,召集他的党羽私议,策划夺取宦官兵权。于是让老将范希朝统领京城西北各镇行营兵马使,让韩泰任范希朝的副手。起初,宦官们还没觉察,等到边境诸位将领各自打报告向神策护军中尉道别,并说将隶属范希朝,宦官们才察觉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神策护军中尉就通知诸将不要把兵马交出。范希朝、韩泰已抵达奉天,诸将不去参见,只好返回京师。不久,王叔文母亲去世了。在去世前的一天,王叔文在翰林院摆下酒席,宴请诸位学士和宦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人,饮酒间,王叔文对诸位说:“我母亲病重了,近来尽心竭力处理国家事务,不论事情的好坏难易都不躲避,是想报答皇上的看重和知遇之恩。”又说:“羊士谔诽谤我,我想用杖刑杀死他,但因韦执谊懦弱没能办成。我生平不认识刘辟,他就转达韦皋的意愿要求总领三川节度,刘辟闯门求官,想抓住我的手,难道不是行凶者吗?我已令人打扫木场,准备将他处斩,而韦执谊坚持不让。”  王叔文不想为顺宗立皇太子,但唐顺宗长期患病没能治好,中央和地方官吏都请求立太子,不久诏书颁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代理天子处理国政,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参军,第二年又将他处死。第五十四篇方国珍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6-10小题。方国珍,黄岩人。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元至正八年,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艘,梗海道。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讨之,兵败,□所执,胁使请□朝,授定海尉。寻叛,寇温州。元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兵往讨,复败,被执。乃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之降。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亡入海。使人潜至京师,赂诸权贵,仍许降,授徽州路治中。国珍不听命,陷台州,焚苏之太仓。元复以海道漕运万户招之,乃受官。寻进行省参政,俾以兵攻张士诚,士诚遣将御之昆山。  太祖已取婺州,使主簿蔡元刚使庆元。国珍谋于其下曰:“莫若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变。”众以为然。于是遣使奉书进黄金于太祖,太祖复遣镇抚孙养浩报之。国珍请以温、台、庆元三郡献,且遣次子关为质。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太祖察其情,以书谕曰:“吾始以汝豪杰识时务,故命汝专制一方。汝顾中怀叵测,欲觇我虚实则遣侍子。夫智者转败为功,贤者因祸成福,汝审图之。”是时国珍岁岁治海舟,为元漕张士诚粟十余万石于京师,元累进国珍官至江浙 行省左丞相衢国公,分省庆元。国珍受之如故,特以甘言谢太祖,绝无内附意。及得□谕书,竟不省。吴元年克杭州。国珍遣间谍假贡献名觇胜负,又数通好于扩廓帖木儿及陈友定,图为掎角。太祖闻之怒,贻书数其十二罪,复责军粮二十万石。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参政朱亮祖攻台州,国瑛迎战败走。国珍帅所部遁入海,其部将相次降,国珍乃遣子关奉表乞降。  太祖怜之,遂促国珍入朝,面让之,国珍顿首谢。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之官。数岁,卒于京师。 (选自《明史·方国珍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叛,寇温州寇:侵犯B.太祖复遣镇抚孙养浩报之报:报告C.太祖闻之怒,贻书数其十二罪贻:送给D.遂促国珍入朝,面让之让:责备7.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兵败,□所执②胁使请□朝,授定海尉③及得□谕书,竟不省。A.①而②以③所B.①为②于③因C.①而②以③因D.①为②于③所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B.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C.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D.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至正八年,方国珍与其兄其弟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B.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去书信和礼物,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C.朱元璋攻克了平江后,命令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珍出兵迎战,战败逃到海上。D.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被封为广西行省左丞,俸禄照领,但留居京师不赴任所。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寻进行省参政,俾以兵攻张士诚,士诚遣将御之昆山。②国珍遣间谍假贡献名觇胜负,又数通好于扩廓帖木儿及陈友定,图为掎角。(2)文中说方国珍“阴持两端”,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第五十四篇方国珍传(二)6.B(报:回复)7.D8.C9.C(“方国珍”应该是方国瑛)10.(1)①不久进升行省参政,让他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赋分点:进行、俾、省略句)②(方国珍)派间谍借向朱元璋进献的名义窥测胜负,又屡次与扩廓帖木儿和陈友定联系,企图形成犄角的形势。(赋分点:假、贡献、觇、状语后置句)(2)①对于元朝政府时降时叛。元至正八年,方国珍率领几千人入海,打劫元政府的漕运粮食,元政府派出多批官员招降,方国珍忽降忽叛。②对于朱元璋阳奉阴违。方国珍一面说要献出三郡,敷衍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封给他的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的官职。朱元璋攻克杭州后,方国珍又派人打着进献的名义,前往窥测情况,同时与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联络。(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方国珍,黄岩人。身材高大,面色黝黑,身体像瓠一样白,力气大得可以驱赶那些正在狂奔的马。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元至正八年(1348),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兵败,被方国珍抓了,方国珍迫使他向朝廷提出请求,授职方国珍为定海尉,不久反叛,侵犯温州。元朝任命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带兵前往征讨,孛罗帖木儿也兵败被俘。元朝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降他。方国珍再次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来派人潜至京城,贿赂朝中权贵,允许他投降,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拒不听 命,率军攻陷台州,焚烧苏之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他,方国珍这才投降,并接受这一官职。不久元朝晋升方国珍为行省参政,让他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方国珍和他的下属商量说:“不如暂且表示顺从,借他的力量作为声援以观其变。”下属觉得他说的在理。于是,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奉献黄金。朱元璋又派镇抚孙养浩答复他。方国珍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朱元璋拒绝了人质,而且给予厚赐,将他送回;又派博士夏煜前去,拜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方国珍名义上奉献三郡,实则心存二心。朱元璋觉察到这种情况,便写信告诫方国珍说:“我开始认为你是识时务的豪杰,这才命你专制一方。你却居心叵测,想探听我的虚实便派你儿子来,想推却所封官爵则自称年老有病。历来聪明者可转败为功,贤能者可因祸得福,你好好考虑吧。”当时方国珍年年修造海船,为元朝漕运张士诚的十多万石粟到京城,元朝因此多次提升方国珍,直到命他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分管庆元,方国珍也受之如故;而对朱元璋却以甜言蜜语加以谢绝,绝无依附之意,直到收到朱元璋晓谕他的信,还不醒悟。  吴元年(1367)攻克杭州后,方国珍仍然占据着他的地域,派间谍借向朱元璋进献的名义窥测胜负,又屡次与扩廓帖木儿和陈友定联系,企图形成犄角的形势。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人送去书信,历数他的十二条罪状,又责令他缴交军粮二十万石。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迎战,战败逃走。方国珍率部逃亡到海上,其部将相继投降。方国珍这才派儿子方关奉表乞降。朱元璋可怜方国珍,便于是催促方国珍入朝拜见,当面责备他道:“你来得不是太晚了吗?”方国珍叩头认错,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到任上,数年之后,死于京城。第五十五篇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 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选自方苞文集《左忠毅公逸事》)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视学:担任学政,主管人才选拔B.逆阉防伺甚严逆阉:指太监魏忠贤及党羽C.面额焦烂不可辨面额:面貌、面目D.漏鼓移则番代漏鼓:古代计时的工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行入古寺微指左公处B.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C.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D.乃奋臂以指拨眦或劝以少休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左光斗“爱惜人才”的一组是()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③召入,使拜夫人④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⑤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⑥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史可法还在古寺苦读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左光斗发现了他是个人才。等到考试,未有阅卷就当面签署他为第一名,并让他拜见夫人,收为私人。B.左光斗因得罪阉党下了厂狱,被酷刑折磨得皮开肉绽,筋骨尽脱,但他斗志不减,宁死不屈。为国事后继有人,避免受奸人陷害,把前来探监的史可法赶走。C.史可法从恩师身上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奉命防御流贼,几个月不脱衣就寝,恪尽职守,表现出国家栋梁之才的优秀品质,说明左光斗的期望没有落空。D.本文用了映衬的写法,写史可法实则着眼点但仍在左光斗身上。史可法严于职守,表明左光斗当年慧眼识人,史可法礼敬左光斗家属,表明恩师当年的教诲感人之深。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译文:(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译文:(3)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译文:第五十五篇左忠毅公逸事(一)1.C(“面额”在这里是脸和额头,其它各项正确。)2.D(A“微”第一个作“隐藏身份”解,第二个作“暗暗地”解;B“则”第一个作“是,原来是”有确认作用的副词,第二个作“只,仅仅” 副词;C“而”,两个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连接抱着左公膝就哭起来两个动作;第二个“而”表状态修饰,作“……地”解;D两个“以”都是介词,解作“用”,第二句是介词结构后置“或以少休劝(之)”。)3.C(③④⑥不正确,③把史可法引见给夫人④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期望⑥写史可法忠于职守。)4.A(有两处错:“未有阅卷”和“收为私人”。)5.译文:(1)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注意实词“覆、户”的含义,补出介词“为”的宾语“之”。)(2)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注意“躬、造、第”的含义。)(3)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撑呢?(注意实词“复、昧”的含义,虚词“者”的用法和疑问语气。)【参考译文】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微服私访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见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罢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弄权作恶的太监防备看管得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将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铲,装做打扫粪便的人,看守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待的地方,左公仅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撑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小步紧走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来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用稍微休息一下劝他,他说:“我对上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第五十六篇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①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③以兵解,文少保④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 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⑤以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八弟⑥已亡,其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馀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烈,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注】①江都,指扬州。②白下,指南京。③颜太师,唐德宗时太子太师颜真卿,被叛军所杀。④文少保,南宋宰相文天祥。⑤可程,史可法的二弟史可程变节降敌。⑥史可法的八弟史可刚为国捐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督相史忠烈公督相:以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身份督师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有旧:有老交情C.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知:确实知道D.出疏纠之纠之:捉拿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誓与城为殉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B.大兵如林而至忠烈大骂而死 C.乃以衣冠葬之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D.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忠义和刚烈”的一组是()①吾誓与城为殉②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③忠烈大骂而死④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⑤梅花如雪,芳香不染⑥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治二年,扬州城被清兵围攻,史可法知道情势不可挽回,为不辱督相之使命,他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B.史可法殉难后,人们纷纷传说他没有死,抗敌义军都假托忠烈的名义起事,有人甚至以他来讥讽投敌的洪承畴。C.作者认为忠义是圣贤立身的准则,不必拘泥于出世入世之说,那些神仙怪诞的说法,像画蛇添足一样,是多余的。D.史可法的家人都表现得守志保节。八弟阵亡,他的夫人为夫守节自杀而死。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译文:(2)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译文:(3)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译文:第五十六篇梅花岭记 (二)1.D“纠之”是揭发弹劾的意思,这里是指史可法大义灭亲揭发二弟可程变节。2.B两个“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两个“为”第一个作动词“成为、作为”;第二个作动词“帮助”。C两个“以”第一个“用”介词;第二个“以”作“因为”连词。D两个“者”第一个有指代作用,可以译为……的人;第二个是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呢”。)3.D(①②③⑥全是表现史可法的忠义和刚烈,⑥表现史可法忠于明朝,检举揭发二弟可程变节投敌。④是史可法的遗言。⑤赞叹史可法忠烈节操像梅花一样。)4.D(文中说到史可法的二弟可程叛变,没有坚守节操。)5.(1)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以”因、因为;“执”表被动语态,“白下”南京的古称。)(2)当时因为她的死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权势而不敢表彰她。(注意“以、其、莫、者”的准确含义。)(3)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注意“圣贤家法”、“出世入世”的理解,语意的贯通和语气的强烈感。)【参考译文】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成为殉难之物,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像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 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八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清军大将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的死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权势而不敢表彰她。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弹劾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第五十七篇范文程传范文程,字宪斗,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天聪三年,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以功授世职游击。五年,师围大凌河,降其城,而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世祖(顺治帝)即位,命隶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女子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顺治二年,江南既定,文程上疏言:“治 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从之。上勤于政治,屡幸内院,进诸臣从容谘访。文程每以班首承旨,陈对称上意。尝值端阳,诸臣散直差早,上曰:“乘藉天休,猥图安乐,人情尽然。特欲逸必先劳,俾国家大定,其乐方永。不然,乐亦暂耳。”上尝命遣官莅各省恤刑,文程言:“前此遣满汉大臣巡方,虑扰民,故罢。今四方水旱灾伤,民劳未息,宜罢遣使。”上从之。文程论政,务简要,持大体,多类是。十一年八月,上加恩辅政诸臣,特加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文程疏谢,因自陈衰病,乞休。九月,上降温谕,进太傅兼太子太师,致仕。上以文程祖宗朝旧臣,有大功于国家,礼遇甚厚。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圣祖即位,特命祭告太宗山陵,伏地哀恸不能起。康熙五年八月庚戌,卒,年七十。上亲为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谥文肃,御书祠额曰:“元辅高风。”(节选自《清史稿·范文程传》,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自将略永平略:攻取B.诸臣散直差早“直”通“值”,值班。C.上尝命遣官莅各省恤刑莅:到D.文程疏谢谢:感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勤于政治②有大功于国家B.①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 ②以功授世职游击C.①而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②两次深入而复返D.①因怀疑贰②因自陈衰病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清朝皇帝对范文程器重的一项是()①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 ②每以班首承旨,陈对称上意 ③上降温谕,进太傅兼太子太师④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⑤进诸臣从容谘访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历经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等多朝帝王,颇受器重,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死后加谥文肃,康熙帝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并御书祠堂匾额。B.范文程是一位很有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世祖初即位,他便向世祖上言进取中原,江南一平定,他又上疏开科考,广揽人才,受到嘉奖。C.范文程是位直言敢谏的大臣,为了让遭受水旱灾害的百姓劳得到休息,免于扰累,他曾劝阻世祖派遣官员到各省审理案狱。D.范文程退休后仍蒙清帝恩宠,他患病时,皇上曾亲调药饵赏赐他,还派遣画师到他的府第为他画像,并收藏在内府。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译文:(2)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女子是图。译文:(3)特欲逸必先劳,俾国家大定,其乐方永。译文:第五十七篇范文程传(一)1.D(谢:辞谢)2.D(A、①介词,在……方面;②介词,对B、①介词,用、拿;②介词,凭借C、①连词,表转折,可是;②连词,不译D、连词,于是,就)3.C(②是说范文程位高权重,陈奏答对合乎皇上的心意。⑤说的是世祖处理政事)4.B(并未获世祖嘉奖)5.(1 )清太祖见他魁梧英俊,与他交谈,器重他的才识,回头对周围的诸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好好对待他。”(得分点:译对“伟、器、顾”各1分,句式“此名臣后也”,1分)(2)中原百姓一定认为我大清没有远大志向,仅仅是图求得到金帛子女。(得分点:译对“以……为”与“惟……是图”各1分,大意1分)(3)不过要安逸必须先从长远大处着想,只有使国家大治安定,才能永远享受安乐。(得分点:译对“特、逸”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范文程,字宪斗,是宋朝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的十七世孙子。他的先世祖辈明朝初年由江西被贬后流放到沈阳,于是成为了沈阳人,居住在抚顺所。少年时就喜爱读书,为人聪明机智,沉着果断,与他的兄长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的秀才。天命三年,清太祖攻克抚顺后,文寀、文程一同前去拜见清太祖。清太祖见他魁梧英俊,与他交谈,器重他的才识,回头对周围的诸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好好对待他。”清太宗继位后,召命范文程在身边助理朝中政务。天聪三年,明军包围大安口的清兵,范文程率军使用火器反攻,解除明军围攻。清太宗亲自率军攻打永平,留下范文程守卫遵化,明军前来偷袭,范文程率先领兵迎战,敌兵战败逃跑。范文程因战功显赫被授予世职游击。天聪五年,清军围攻大凌河,守城明朝官兵投降,但投降的蒙古士卒内,却有暗中杀害部将叛逃的,此事令清太宗勃然大怒,范文程从容前去劝说,使五百名将被处死的士卒得到宽赦。清世祖即位后,诏命范文程家族隶属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统率清军讨伐明朝,范文程上书说:“中原百姓遭受分离和丧乱之苦,饱受战乱的毒害,思考选择新的君主,以期望能够安居乐业。我清军从前放弃遵化,屠戮永平,两次深入明境折回。中原百姓一定认为我大清没有远大志向,仅仅是图求得到金帛子女,于是对我大清心存疑虑,怀有二心。清军现在出征,应当申严纪律,秋毫不犯,明白告谕百姓我大清攻夺中原的意图:为官的仍照原职录用,为民的恢复家业生产,任用贤能之才,救济无家可归的贫苦人。这样做的话,黄河以北的地区,可以发布公文,不战而得。”顺治二年,清军平定江南后,范文程上疏说:“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士为百姓的佼佼者,得到士心,就能取得民心。请求恢复乡试、会试,广开士人登科及第的出路。”清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清世祖勤理国家政务,屡屡驾幸内院,召见诸位大臣从容咨商国事。范文程常常以文臣首辅秉承圣旨,陈奏答对颇合清世祖的心意。曾经有一次正值端午节,各位值班当差的大臣散朝稍微早些,清世祖说:“凭借依靠天赐福佑,众人希图安乐,是人之常情。不过要安逸必须先从长远大处着想,只有使国家大治安定,才能永远享受安乐。不然的话,安乐也是暂时的。”清世祖曾经诏命派遣官员到各省审理案狱,范文程说:“在此之前要派遣满、汉大臣巡视地方,因为担心扰累百姓,所以取消不行。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劳累不得休息,应当停止派遣前往。”清世祖同意他的意见。范文程评论政务,务求简明扼要,秉持大体,多半都像上述所说的。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世祖加恩赏赐辅位大臣,特别加封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奏疏辞谢,就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准予退休。九月,清世祖温旨慰谕,晋升 范文程为太傅兼太子太保,批准他退休。清世祖念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赏赐礼遇丰厚:范文程患病时,清世祖曾亲自调制药丸赏赐;派遣画师到他的府第为他画像,收藏在内府;赏赐他的御用衣饰物品,多不胜数。清圣祖康熙即位后,特命他前往太宗山陵祭告,(范文程)因哀伤过度趴在地上不能起来。康熙五年八月庚戌,范文程去世,享年七十岁。清圣祖亲自给他撰写祭文,派遣礼部侍郎黄机前来宣读谕祭,刻立碑文记述功绩,谥号文肃,清圣祖御书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第五十八篇万里寻兄记(清)黄宗羲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而曰作:站起来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景皇惟恐其兄之入②舂陵,今之道州B.①循其柄而视之②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C.①吾为寻兄至此②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D.①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②穷天地之所覆载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译文:(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译文:(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译文:第五十八篇万里寻兄记(二)1.D(“视”应为“比”,全句意思为“拿来与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2.D(A、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助词,的B、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可是、但C、①介词,为了;②动词,作为D、助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3.B(A项②“踰十年不归”、C项①“见伞而心动”是写其兄长的,D项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是写兄弟二人的,不符合要求。)4.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 而归”,“挽”义为“拉,牵引”,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5.(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得分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得分点:“榜、冀、即、或”的理解)(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得分点:“人子、间关踣顿、闻”)【参考译文】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在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而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第五十九篇皎然上人 皎然,字清昼,吴兴人。俗姓谢,宋灵运之十世孙也。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羽于寺旁创亭,以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赋诗,时称“三绝”。真卿尝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高僧集上人文十卷,藏之,刺史于頔为之序。李端在匡岳①,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题云“昼上人”是也。时韦应物以古淡矫俗,以尝拟其格,得数解为贽②,韦心疑之。明日,又录旧制以见,始被领略,曰:“人各有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但以所诣自名可也。”公心服之。往时住西林寺,定余多暇,因撰序作诗体式,兼评古今人诗,为《昼公诗式》五卷,及撰《诗评》三卷,皆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公性放逸,不缚于常律。初,房太尉琯早岁隐终南峻壁之下,往往闻湫中龙吟,声清而静,涤人邪想。时有僧潜戛三金以写之,惟铜酷似。房公往来他日至山寺闻林岭间有声因命僧出其器叹曰此真龙吟也大历间有秦僧传至桐江皎然戛铜椀效之以警深寂。缁人③有献讥者,公曰:“此达僧之事,可以嬉禅。尔曹胡凝滞于物,而以琐行自拘耶?”时人高之。公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诗集十卷。(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注】①匡岳:庐山。②贽:初次见人时所执的礼物。③缁人:黑衣人,指僧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名:题名B.至是声价藉甚藉:狼藉C.时有僧潜戛三金以写之写:摹拟D.时人高之高:认为……见解高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时有僧潜戛三金以写之B.刺史于頔为之序为《昼公诗式》五卷题云“昼上人”是也C.此真龙吟也因撰序作诗体式D.因命僧出其器3.下列各句中,都能直接表现皎然诗文成就的一项是()①皎然赋诗,时称“三绝”②刺史于頔为之序③明日,又录旧制以见④公性放逸,不缚于常律⑤时有僧潜戛三金以写之⑥整顿狂澜,出色骚雅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皎然是个僧人,他出家前本姓谢,是南朝宋代谢灵运的第十代玄孙。B.李端曾自称是皎然的门下弟子,诗友们和皎然相处得很好,赠给皎然的诗都在题中称他为“昼上人”。C.韦应物用古雅淡泊的诗风矫正诗坛流行的风气,并赞赏皎然诗歌的古雅淡泊风格,皎然对此心悦诚服。D.皎然生性放达,不愿被常规束缚。夜深人静,他敲击铜碗摹拟龙鸣来警示寺院众僧,引来非议。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房公往来他日至山寺闻林岭间有声因命僧出其器叹曰此真龙吟也大历间有秦僧传至桐江皎然戛铜椀效之以警深寂。(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各有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译文:②尔曹胡凝滞于物,而以琐行自拘耶?译文:第五十九篇皎然上人(一)1.B(可用语境推断法:B.“藉”的陈述对象是“声价”,为“盛大”“响亮”之意。不可误解为“声名狼藉”,将“藉”理解为“狼藉”。A.“名”可用课文联想法:《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C.可用语境推断法:上文说有龙吟的声音,这里的“写”当为“摹拟”。D.可用结构推断法:“高”是形容词带宾语,必先活用为动词,多数情况下是意动用法。)2.D(A.介词,用/目的连词,来。B.读wèi,介词,替/读wéi,动词,撰写。C.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助词,表判断。D.两句“因”均为副词,就。)3.A(句②“刺史于頔为之序”的“之”指代《皎然集》,固然能表现皎然的诗文成就,但属间接表现。句④描述皎然的性情;句⑤说有一个和尚暗地里敲击三种金属来摹拟龙吟的声音。)4.C(“赞赏皎然诗歌的古雅淡泊风格”曲解文意,韦应物建议皎然应坚持自己的诗歌风格。)5.(1)房公往来/他日至山寺/闻林岭间有声/因命僧出其器/叹曰/此真龙吟也/大历间/有秦僧传至桐江/皎然戛铜椀效之/以警深寂。(2)①人各有所长,大概出于天赋。你(丢掉自己的风格)来仿效我,就失去自己原有的长处了。②你们为什么被外物限制住,用琐细的规矩来束缚自己呢?【参考译文】皎然,字清昼,吴兴人。他出家前本姓谢,是南朝宋代谢灵运的第十代玄孙。皎然皈依佛门之初,在杼山学习佛经,和灵彻、陆羽一起住在妙喜寺。陆羽在寺旁修建一座亭子,因亭在大历八年癸丑、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成,湖州刺史颜真卿就把它命名为“三癸亭”,皎然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这样,陆羽建亭、颜真卿题名、皎然赋诗这三件事当时被称为“三绝”。颜真卿曾经在刺史府第召集文士撰写《韵海镜源》一书,皎然也参预了撰写,到“三癸亭”建成时,皎然的名气更加响亮。贞元年间,集贤殿御书院征集高僧的文集,搜求到皎然上人的十卷诗文收藏,湖州刺史于頔为《皎然集》作了序。李端在庐山时,住在皎然的住处,自 称是皎然的门下弟子。那时的名人都与皎然友好往来,赠给皎然的诗都在题中称他为“昼上人”。当时韦应物用古雅淡泊的诗风矫正诗坛流行的风气,(皎然)曾仿效韦应物的风格,作了几首诗作为给韦应物的见面礼,韦应物不明白皎然的用意。第二天,皎然又抄录了自己过去写的诗来给韦应物看,韦应物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对皎然说:“人各有所长,大概出于天赋。你丢掉自己的风格来仿效我,就失去自己原有的长处了。你只用这次拿来的诗代表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皎然心悦诚服。皎然从前住西林寺时,入定之余有不少闲暇时间,就撰文评介写诗的体式,兼及评论古人今人的诗,写成了《昼公诗式》五卷,还撰著《诗评》三卷,这些著作都议论精当,取舍公允,整饬诗海狂澜,弘扬《离骚》《诗经》的传统。皎然生性放达,不愿被常规束缚。当年,太尉房琯隐居终南山峻峭的崖壁之下,常常听到深潭中龙在鸣叫,声音清朗而平静,能洗净心中的邪念。当时有位僧人暗地里敲击三种金属来摹拟那个声音,只有铜的声音极其相似。后来太尉房琯到这座山寺来,听见树林山岭间的一种声音(很像深潭中龙吟的声音),(房琯)就叫僧人拿出那个摹拟龙吟的铜器(敲打),感叹道:“这真是龙吟的声音啊。”大历年间,有个秦地的僧人把这种方法带到了桐江。夜深人静,皎然敲击铜碗摹拟龙鸣,用来警示寺院众僧。众僧中有人对此说了一些讥讽的话,皎然就对他们说:“这是旷达的僧人所做的事,可以用来让众僧娱乐。你们为什么被外物限制住,用琐细的规矩来束缚自己呢?”当时的人都认为皎然见解高明。皎然的外学也超出常人,诗兴清闲安适,列入第一流、第二流也不过分。他著有诗集十卷。第六十篇李光地传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 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作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第四十九》,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卒:副词,终于C.皆命光地校理校:考察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坐:因犯……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杀滹沱之势 上切责之B.以父丧归皇太子允礽以疾废C.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因以撼光地D.谁能作古文者知朕亦无过光地者3.下列各组中都能体现李光地谨慎勤勉、始终一节的一项是()①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②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③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④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⑤其扶植善类如此⑥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地幼时聪颖异常,仰慕古贤,学习勤奋。为官后回乡探望亲人,正遇上有人造反,派人来招纳他,被他坚决拒绝,他又派人向朝廷密报,受到皇上嘉奖。B.李光地有爱民之心,能体恤民情。受命疏导漳河不久,他就上奏陈述疏通新河道占用了霸州等七个县的民田百余顷,请求豁免相应赋税,皇上准奏。C.皇上下令编纂《朱子全书》和阐释《周易》取正、宋儒的人性天理之学等精义的很多书籍,都由李光地负责,每天召他进便殿研究探讨,说明他学识渊博,并深得皇上信任,被引为知己。D.皇太子允礽因为有病被废除太子职位,康熙命令大臣们保举上奏几位皇子谁可以担任太子,李光地一言不发是因为之前皇上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生气了。5.断句和翻译。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⑵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译文:②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译文:第六十篇李光地传(二)1.C(C.校:考订、考证。均可用语境推断法解:A.“间道”前有“遣使”,后有动词“赴”,必是秘密行动,从大路走不安全。B.“卒”修饰“平台湾”,应该是副词“终于”;C.“校理”的是古书,只能是考订、考证,不是实地的考察行为;D.“坐”的是“戴名世狱”,“狱”是案件,只能是“因犯……罪”。)2.B.(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王鸿绪等人。B.“以”都是介词,因为。C.连词,因为/副词,就。D.助词,表示句中停顿,无意/后“者”,代词:“……的人”,表示人物。)3.A.(“谨慎勤勉,始终一节”指李光地处事谨慎、办事努力,始终保持忠君的节操,句①③④都能体现。句②是皇上给李光地分配工作任务;句⑤体现李光地正直,爱扶植好人好事;句⑥说李光地被同僚嫉妒。)4.D(D.李光地一言不发不是因为他生气了,而是他言行谨慎的表现。)5.⑴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⑵①皇上得到奏疏十分感动,嘉奖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读学士。②(李光地)并举荐内大臣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地理状况,懂得军事,可委以重任。【参考译文】李光地,字晋卿,是福建安溪人。幼时聪颖异常,致力于学习,仰慕古贤。康熙九年考中进士,量才授官为庶吉士,任命为编修。康熙十二年,李光地请求探望亲人回到故乡。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郑锦占据着泉州,李光地事奉亲人隐藏在山谷中,郑锦和耿精忠都派人招纳李光地,李光 地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李光地将奏疏藏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皇上得到奏疏十分感动,嘉奖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读学士。李光地因为父亲去世而返回安溪。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强盗蔡寅纠结一万多人,用白头巾作为旗号,掠夺安溪。李光地招募乡里一百多个勇敢的人据守安溪,断绝蔡寅的粮草通道,强盗只好撤离。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他上朝问对,说:“郑锦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塽幼小羸弱,他的部下争权夺利,应该赶紧攻克他。”并举荐内大臣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地理状况,懂得军事,可委以重任。皇上采纳他的建议,终于平定了台湾。当初,京城附近地区多次遭受水灾,皇上因为漳河与滹沱河合流之处容易泛滥,命令李光地疏导漳河从旧河道引入运河,减缓滹沱河的水势。不久李光地上奏陈述霸州等七个县因为疏通新河道,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相应赋额,皇上准奏。从此下游更加通畅,没有了水灾。皇上褒奖李光地治理漳河与滹沱河的政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皇上在理学方面很用心,喜欢读阐述六经的书,下令编纂《朱子全书》和阐释《周易》取正、宋儒的人性天理之学等精义的很多书籍,都任命李光地组织考订整理,每天召他进便殿研究探讨。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因为有病被废除太子职位,康熙命令大臣们保举上奏几位皇子谁可以担任太子。尚书王鸿绪等举荐皇子允禩,皇上严词斥责他们。皇上问李光地为什么一言不发,李光地上奏道:“以前皇上您拿太子生病想废除太子职位的事问臣,臣上奏说慢慢调理医治太子的病才是天下的福气,臣没有告诉别人啊。”李光地被皇上这样信任,同僚大多忌妒他,凡是李光地称赞举荐的人,大多被排挤,忌妒他的同僚就通过这些手段来摇动李光地的地位。桐城贡士方苞因戴名世的案件犯罪将被判处死刑,皇上有一次偶然说到侍郎汪霦死后还有谁能写古文,李光地说:“只有戴名世一案牵涉到的方苞能写。”方苞因此得以释放,被召入南书房。李光地扶植好事就像这样。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皇上派恒亲王允祺前往祭奠,赏赐黄金千两,谥号为文贞;派工部尚书徐元梦护送他的灵柩回故乡。皇上又晓谕大臣:“李光地处事谨慎、清廉勤奋,节操始终如一,学问渊博。我了解他最真切,理解我的人没有超过李光地的!”第六十一篇计财三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仍不可使富也。何谓习俗?吉、凶①之礼既亡,则以其相沿者为礼。婚之筐篚②也,装资也,宴会也;丧之含殓③也,设祭也,佛事也,宴会也,刍灵④也。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相勉矣。何谓蛊惑?佛也,巫也。佛一耳,而有佛之宫室,佛之衣食,佛之役使,凡佛之资生器用无不备,佛遂中分其民之作业矣。巫一耳,而资于楮⑤、钱、香、烛以为巫,资于烹宰以为巫,资于歌吹婆娑以为巫,凡斋、蘸、祈、赛⑥之用无不备,巫遂中分其民之资产矣。 何谓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 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黄宗羲《计财篇》)【注】①吉、凶:婚、丧之事。②筐篚(fěi):圆形盛物竹器。③含殓:古时将珠宝放于死者口中含之入棺,后以此泛称入殓。④刍灵:古丧礼中用草扎成之人、马。⑤楮(chǔ):树名,后指纸钱。⑥斋、蘸、祈、赛:斋戒、设坛、祈祷、酬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者以之相高高:提高B.佛遂中分其民之作业矣作:劳作C.投巫驱佛投:抛弃D.妄议抑之妄:胡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而民间之习俗未去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B.则以其相沿者为礼富者以之相高C.凶一循于礼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D.治之以末妄议抑之3.下列与“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盖皆本也B.则仍不可使富也。C.丧之含殓也,设祭也D.贫者以相勉矣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富民的原则和方法,提醒治国者应该在轻赋敛的同时,还要在除恶习等方面下功夫,其观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本文分析了妨碍民富的三种不良行为:习俗、蛊惑、奢侈,并批评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点。C.作者认为治理国家不应贬抑商业,而应合理发展,生产销售百姓必需的产品,才是根本。D.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论点,鲜明突出,运用了总分总式结构,使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语言多用排比,气势酣畅。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何谓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 译文:②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译文:第六十一篇计财三(一)1.A(高:比高,攀比。)2.D(A.前为连词,表转折,但/后为助词,与“前”、“后”、“来”、“往”等连用,相当于“以”。B.均为介词,前为“按照”,后为“用”。C.均为介词,前为“对”;后为“在”。D.均为代词,它们。)3.A(题干所给句子为判断句。A.为判断句,标志词“皆”;B.为省略句,“使〈之〉富;C不是判断句。D.为省略句,以〈之〉相勉)4.D(“总分总式结构”错,应为“层进式”。)5.(1)何谓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2)①在制造丝绸衣服的作坊,做一件衣裳用掉十个人穿衣的布匹。②有为诡奇不实的活动出售货物的,都不能切合百姓运用,一律坚决杜绝它们,也差不多是拯救弊端的一个方面。【参考译文】治理天下的人已经减轻国家的赋税了,但是民间的习俗不去掉,毒害不铲除,奢侈不改变,那么仍然不能使百姓富起来。什么叫习俗?婚丧的礼制已经不存在了,就把那些延袭下来的做法作为规定。结婚时用装锦绣的竹筐,给嫁妆钱,举办宴会;丧事给死者含玉装殓,设置祭坛,请和尚做法事,举办宴会,用纸人纸马。富人拿这些互相比较等次高低,穷人用这互相勉励。什么叫蛊惑?就是兴办佛事,崇尚鬼神。佛只有一个,但要建筑佛庙,备办佛的衣饰贡品,安排奉佛的僧侣,凡是供给佛的用品没有不完备的,佛事活动把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用去了一半。巫神只有一个,但是要花费钱财卖纸钱香烛来敬奉巫神,花费钱财屠宰牲畜烹调祭肉来祭奉巫神,花费钱财请人唱歌跳舞来敬奉巫神,凡是供给斋戒设坛祈祷酬神的用品没有不完备的,巫事活动把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用去了一半。 什么叫奢侈?其中最严重的,是歌舞场所,是酒馆,是制造丝绸衣服的作坊。在歌舞场所的花费,一个晚上用掉中等人家的全部家产;在酒馆的花费, 一顿饭吃掉一年的粮食;在制造丝绸衣服的作坊,做一件衣裳用掉十个人穿衣的布匹。 因此,要用根本的方法治理国家,使百姓的婚丧习俗全部遵循古代的礼制,抛弃巫神,驱逐佛出境,我认为学校教育倡明以后就可以做到。用次一等的方法治理国家,娱乐歌舞场所有禁令,酒馆饭店有禁令,除麻布粗帛外都有禁令。现在那些交通发达的集市、商铺,十家有九家,有为佛事来出售货物的,有为巫神来出售货物的,有为娱乐歌舞出售货物的,有为诡奇不实的活动出售货物的,都不能切合百姓运用,一律坚决杜绝它们,也差不多是拯救弊端的一个方面。这就是古代英明的君主崇尚根本而压制枝叶的办法。现在的学者不考究,认为工商业是次要的事情,胡乱地议论贬抑它们。工匠本来是英明的君主所要他们来的,商人又要使他们愿意在本国的路上奔走(经商),原来这些都是治国的根本啊。第六十二篇周勃传周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加绛侯。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而宠久即祸及身矣。”勃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袭,皆推亚夫,因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营门。营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内,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 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多之久之,敕为太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吴奔壁东南隅,而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又使卒焚其粮草,吴兵绝食,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追击,遂尽虏之,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至穷困。悲夫!(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时著名军事家。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属:通“嘱”,嘱托B.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缓急:紧急的事C.吴兵绝食,乃引而去绝食:拒绝饮食D.购吴王千金购:悬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处尊位,而宠久即祸及身矣吴奔壁东南隅,而太尉使备西北B.因封亚夫为条侯汉兵因追击C.已而之细柳军多之久之D.天子且至孝文且崩时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表现亚夫严格治军的效果的一组是()①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②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③军中不得驱驰④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⑤多之久之,敕为太尉⑥吴奔壁东南隅,而太尉使备西北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周勃为人刚强质朴,不喜爱文辞学问,不尊重儒生和游说之士。凭借战功获得尊贵的地位,多次受到皇帝重用。B.文帝从周勃的儿子中挑选贤能的人,继承绛侯封号,众人都推举亚夫,文帝封亚夫为条侯,来接续绛侯的爵位。C.周亚夫用兵有谋略,吴、楚等国叛乱时,吴军声东击西,被亚夫识破,亚夫又派兵烧掉了吴军粮草,大败吴军。D.司马迁对周亚夫用兵、处事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连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都不能超过他。5.断句与翻译。(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其率先之!译文:②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至穷困。悲夫!译文:第六十二篇周勃传(二)1.C(绝食,没有粮食。)2.D(A.连词,如果/连词,但是。B.连词,于是,就/介词,趁机。C.动词,到/助词,凑足音节。D.均为副词,将 要。)3.B(①为周勃所为;②为士兵的表现,实为亚夫治军严格的效果;③为军中禁令,不是严格的效果;④为天子的表现,为严格的效果;⑤为天子对亚夫的奖赏,是其治军严格之效果。⑥为亚夫有智的表现。)4.D(司马迁对周亚夫用兵持肯定态度,对其为人处事持否定态度,认为其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5.(1)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2)①我下令让列侯都去自己的封地,有些人还没有走,丞相可要带头先去啊!②(他)自满自足(认为自己完满)而不学习,能守节操但不懂得谦虚,最后到了穷途困窘的境地,真令人悲伤啊!【参考译文】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来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加封为绛侯。赐给黄金五千斤,管理享用一万户的县域。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我下令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希望丞相带头先去吧!”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孝文帝从周勃的儿子中挑选贤能的人,继承绛侯封号,众人都推举亚夫,文帝因而封亚夫为条侯,接续绛侯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便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便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去细柳慰劳军队,军中官兵都披持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营门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 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庄重,靠在军车的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从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能受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怎么可能去侵犯他呢!”称赞他很久,文帝便授予周亚夫太尉的官职。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吴、楚等国叛乱。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可是太尉却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不能攻入。太尉让士兵烧掉吴军的粮草,吴兵没有食物,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汉兵趁机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之头,过了一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原来做平民的时候,是个粗陋朴实的人,才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就身居将相之位,吕氏家族想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危难,使朝廷恢复正常。即使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怎超过他呢!周亚夫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即使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但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后到了穷途因窘的境地,真令人悲伤啊!第六十三篇君山月夜泛舟记吴敏树①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②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③。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④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 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⑤,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渝渝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注】①吴敏树。清朝岳阳人②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③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④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与“超上人”同。⑤湾碕(qí):弯曲的岸边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环绕B.尝以著之诗歌著:著作C.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危:危险D.余顾语坡孙顾:顾念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余舟行缓B.余四人寻山以归…… 次第过之然月下舟中仰视之C.乃不见乃命酒肴D.岳州城也似不啻也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是作者等泛舟所见的一组是()①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②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③根抱一巨石,方丈余④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⑤平视之,已做横长状⑥山周七里有奇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译文: ②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译文:第六十三篇君山月夜泛舟记(一)1.A(B.著:写,写下;C.危:高,高大;D顾:回头。)2.C,乃,副词,就。(A.第一个“以”介词,根据,按照;第二个“以”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B.第一个“之”代词,代渔船灯火;第二个“之”代词,代古樟。D.第一个“也”助词,表判断语气,第二个“也”助词,表陈述语气。3.C(①不是所见,作者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作者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⑥是《(岳州地方)志》的记载4.B(大家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是由作者对坡孙说的:“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一句引起的。)5.(1)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2)①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②有几户人家搭棚住在山坳里,是沙洲上为躲避水灾而来的。【参考译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没有比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更好的了。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月夜泛舟环游君山。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超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 ,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第六十四篇陆树德传陆树德,字与成,尚书树声弟也。嘉靖末进士。除严州推官。行取当授给事、御史,会树声拜侍郎,乃授刑部主事。隆庆四年改礼科给事中。穆宗御朝讲,不发一语。树德言:“上下交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训万几?”不报。屡迁都给事中。六年四月 诏辍东宫讲读,树德言:“自四月迄八月,为时甚遥,请非盛暑,仍御讲筵。”不听。穆宗颇倦勤,树德言:“日月交蚀,旱魃为灾,当及时修省。”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帝不悦,疏皆留中。内臣请祈福戒坛,已得旨,树德言:“戒坛度僧,男女扰杂,导淫伤化。陛下欲保圣躬,宜法大禹之恶旨酒,成汤之不迩声色,何必奉佛。”未几,穆宗崩,神宗嗣位,中官冯保挤司礼孟冲而代之。树德言:“先帝甫崩,忽传冯保掌司礼监,果先帝意,何不传示数日前,乃在弥留后。果陛下意,则哀痛方深,万几未御,何暇念中官。”疏入,保大恨。比议祧庙,树德请毋祧宣宗,仍祀睿宗世室,格不行。已,极陈民运白粮之患,请领之漕臣,从之。树德居言职三年,疏数十上,率侃直。会树声掌礼部,乃量迁尚宝卿,历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树德素清严约束僚吏屏绝声伎山东民壮改民兵戍蓟门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罢其戍役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帝不从,而为免增输之数。德府白云湖故民田,为王所夺,后已还民,王复结中官谋复之。树德争不得,乞休归。久之卒。 (《明史·卷二百二十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树声拜侍郎会:适逢B.屡迁都给事中迁:升迁C.上下交为泰泰:高大D.穆宗颇倦勤倦:厌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乃授刑部主事B.乃在弥留后大禹之恶旨酒 成汤之不迩声色C.而为免增输之数为王所夺何必奉佛D.何不传示数日前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均能说明陆树德“刚直清严”的一项是()①请非盛暑,仍御讲筵②请祈戒坛③居言职三年,疏数十上④量迁尚宝卿⑤辍东宫讲读⑥罢其戍役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陆树德是尚书陆树声的弟弟,中进士后,授职严州推官,正要提拔他担任御史时,正好树声做了侍郎,于是他就改任刑部主事。B.陆树德敢于直谏,敢于批评朝政,不怕得罪皇帝,皇帝患了病,他却又能亲自去买药,体现了他的忠诚。C.穆宗驾崩、神宗嗣位期间,宦官冯保趁机排挤掉司理监官孟冲而代之,树德上奏追究此事,严词反对,冯保恨之入骨。D.陆树德任监察言官三年,上疏几十次,耿直无私,得到朝廷器重,历任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东。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树德素清严约束僚吏屏绝声伎山东民壮改民兵戍蓟门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罢其戍役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先帝甫崩,忽传冯保掌司礼监,果先帝意,何不传示数日前,乃在弥留后。译文: ②已,极陈民运白粮之患,请领之漕臣,从之。译文:第六十四篇陆树德传(二)1.C(“泰”,好运。)2.B(A.副词,于是/副词,却,竟然;B.两个“之”,均为助词,取消独立性;C.动词,“是”/表被动;D.副词,表反问语气/疑问代词,“为什么”。)3.C(②是内臣的行为⑥是皇帝所为)4.B(陆树德没有亲自为皇上买药。)5.(1)树德素清严/约束僚吏/屏绝声伎/山东民壮改民兵/戍蓟门/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罢其戍役/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2)①先帝刚刚驾崩,忽然听说冯保执掌司礼监。如果是先帝的旨意,为什么不在前几天宣布呢,却在先帝临终之后。②不久,他极力向皇上陈述百姓运输白粮的苦恼,请求交给漕臣负责,皇上同意了。【参考译文】陆树德,字与成,尚书陆树声的弟弟。嘉靖末年中进士,任命为严州推官。按正常考核选官他应当授给事、御史职,因为恰逢树声作了侍郎,于是任命他为刑部主事。隆庆四年陆树德改任礼科给事中。穆宗皇帝亲临朝廷商讨大事,竟然不说一句话。陆树德说:“上下应相互沟通国家才能有好运,今天却隔阂如此,拿什么宣扬您的圣德,教诲天下人呢?”皇上不予回答。多次迁官后任都给事中。六年四月皇上下诏停东宫讲读,陆树德说:“从四月到八月,为时尚远,请求如不是盛暑,皇上还是亲临讲座。”皇上不听。穆宗颇厌倦辛劳,陆树德说:“日食和月食交替出现,旱灾严重,(面对这些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反省”皇帝患病了,陆树德又请皇上谨慎使用药饵,妥善保养圣体。仲夏炎热的日子,应该更加注意起居生活。皇帝不大高兴,所奏上疏皆被留于禁中。宦官请求祈福戒坛,并已得到圣旨,陆树德说:“戒坛上做法事的僧众,男女混杂,容易引出淫乱之事,有伤风化。皇上要保持御体的安康,应该效法大禹厌恶酒肉,成汤不近声色,何必信奉佛事呢?”不久,穆宗驾崩,神宗继位,中官冯保挤掉司礼孟冲取而代之。陆树德称:“先帝刚刚驾崩,忽然听说冯保执掌司礼监。如果是先帝的旨意,为什么不在前几天宣布呢,却在先帝临终之后。 果真是陛下的意思,则哀痛正深,政事未理,哪有空闲顾念到中官呢?”奏疏交上,冯保非常恨他。等到议论宗庙时,陆树德建议不要把(朱瞻基)作为明宣宗来祭祀,还是应该作为明睿宗来祭祀,没有被采纳。不久,他极力向皇上陈述百姓运输白粮的苦恼,请求交给漕臣负责,皇上同意了。陆树德任监察言官三年,上疏十数次,耿直无私。等到树声执掌礼部,(为避嫌没越级提拔他)于是他改任尚宝卿。历任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陆树德一向清正、严明,约束部下甚严,摒弃声色。山东民壮改为民兵,戍守蓟门,隆庆末年朝廷命令每年交银二万四千两,免去他们戍守的劳役。不久,又命令增加到三万两,陆树德请求按照河南的惯例,不交银两。皇上不听从,只是免去增加的银两。德府白云湖过去是老百姓的私田,为藩王侵占。后来还给了百姓,但藩王又勾结宦官谋议侵夺。陆树德力争不成,乞求回乡。很久之后就去世了。第六十五篇池北书库记□朱彝尊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翫①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刘歆之《七略》,郑默、荀勖之《中经》、《新簿》,其后四部、《七录》,代有消长。民间所藏,赐书之外,无多焉耳!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民间镂版,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②,今则操一囊金,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诵四子书,治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可立取科第。而贾人牟利,亦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非是则不顾,至以覆酱,裹面,糊蚕箔。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此士君子衋伤③于心,而先生书库之设,藏之惟恐不亟也。彝尊经乱,先世之遗书莫有存者。及壮,糊口四方,经过都市,残编断帙,至典衣予直,积之二十年矣。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然未尝无出于藏书家目录之外者。譬之于海,九川四渎无不趋焉。而滮池瀱汋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奉先生之命,遂为先生记之。(选自《四库全书》集部卷六十六) 【注】①翫:游逛。②南面百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指做侯王。③衋(xì)伤:伤痛。④滮池瀱(jì)汋:泛指小水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望甲齐东甲:居……首位B.目耕肘书耕:耕耘C.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泯灭:消失D.至典衣予直直:通“值”,价值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顾士之勤于钞写积之二十年矣B.今则操一囊金非是则不顾C.日中集奉钱所入民间所藏D.每以月之朔望翫慈仁寺悉以购书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抄本之宝贵难得的一组是①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②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③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④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⑤经过都市,残编断帙,至典衣予直⑥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名为“记”,却以议论为主,这种写法与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脉相承。B.作者认为古代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要读通四五十卷书,就一定可以考取功名。C.本文还具有文化史的意义,它提供了明清时代有关目录、版本的一些历史情况。D.从抄本流传到雕本流传,这是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却加以批评,未免有失偏颇。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而滮池瀱汋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翻译:②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 翻译:第六十五篇池北书库记(一)1.B.耕:比喻读书。(文言实词解答主要运用多种语意推断法,本题主要运用语境推断法:上文讲藏书库,下文讲抄录书籍,可见“目耕”字面义虽是“用眼睛耕耘”,本义却是比喻读书。也可以用结构推断法:“目耕肘书”是并列结构,“肘书”是抄写,反推“目耕”即是读书。)2.C.“所”字结构。(A.前“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后“之”:代词,书。B.前“则”:连词,表转折,却;后“则”:连词,表承接,就。D.前“以”:介词,引介时间,在;后“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考生需准确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课文经典例句,举一反三,形成熟练的迁移能力。)3.A.(一般用排除法解答。②说的是雕本,对象错。④“之”指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对象错。⑤作者“典衣予直”的书籍未必全是手抄本。)4.B.“一定可以考取功名”的说法绝对化。(D项是对作者的贬抑,是干扰项,应仔细分辨。应重视“一定”“可能”“也许”“大都”“全部”“所有”“已经”“尚未”等用于混淆文意的副词。)5.(1)而滮池瀱汋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一些语言标志来帮助断句。“焉、矣”是句末语气词,“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是对偶句,可作断句的标志。)(2)①古代的人竭心尽力去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全不珍惜它们,任由它们湮没消逝。②把(这些书)(和)藏书家的目录查验一下,(我这些书)仅仅只有藏书家目录的十分之二三。【参考译文】池北书库,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新城人王渔阳先生聚集书籍的屋子。新城的王氏家族,名望在齐东数第一,先辈留传下来的书籍不少啊,但是,战争和火灾之后流散遗失了一半。先生从开始做官到现在,阅读手抄,借读的书总是根据原本抄录一个复本。每月初一、十五游逛慈仁寺,整天拿着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买书,但三十年了书库也没有填满。唐代以前,书籍大多藏在官府。刘歆的《七略》,郑默、荀勖的《中经》、《新簿》,以后的经史子集、《七录》,历朝都有增减。民间的藏书,除皇帝所赐的书以外,并不多啊!自从雕版印刷盛行,因而书籍容易得到,民间雕镂的版本,没有进贡朝廷的将近十分之九,因此官府的藏书反而不如民间多。古代拥有万卷书的人,自夸超过做侯王,现在却(只需要)拿一袋钱,到江浙的书市,万卷书籍可以立刻到手。但是在博览群书的人看来,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宋、元的雕本一天天地接近消失,幸好在水灾火灾、战乱劫夺之后还有仅存的,借助抄本得以流传下来。只是勤于抄写的读书人,一百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专攻四书,任选五经中的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就可以考取一定的科别和等第。而书商牟利,也只谋求像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那样急功近利),不是这一类(科举考试用书)就不经营,以至于很多书只好用来盖酱坛子、裹面条、糊养蚕用的竹席。古代的人竭心尽力去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全不珍惜它们,任由它们湮没消逝,这是令有道德修为的读书人伤心的事情,但是王先生设书库(收藏好书),(很多人)想留住好书惟恐还来不及呢。我经历了乱世,没有先辈留传下来的书籍。等到壮年,到处找饭吃,经过都城市镇,断简残编(无所不搜),乃至典当衣物来付书款,积累书籍有二十年了。把(这些书)(和)藏书家的目录查验一下,(我这些书)仅仅只有藏书家目录的十分之二三,但是未尝没有超出藏书家目录之外的书。用大海来打比方,(藏书家的目录)就像许多大江大河无不百川归海。但(我的藏书也像)小河流汇聚起来而不干涸,鸟儿见了它喝一喝,鱼儿得到它游一游,也可以以自己的乐趣为乐,而忘记自己身世的困厄。我明年就要回去,将寻访王先生的书库,借抄我没有的藏书。尊奉先生的命令,于是我替先生写了这篇书库记。第六十六篇庞统传庞统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伐人之国而以为欢B.又喜将军之去将军因此执之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D.此上计也非仁者之兵也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③退还白帝,连引荆州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于是他渐渐出了名。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策略,任由其选择。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写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D.庞统憨厚耿直,即使是刘备说得不对,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绝不向刘备道歉。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翻译:②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翻译:第六十六篇庞统传(二)1.D.谢:认错,道歉,谢罪。(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应多掌握常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尤其是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2.D.均为语气助词,表判断。(A.前“而”:连词,表承接,就;后“而”:连词,表转折,却。B.前“之”:助词,取消主谓语的独立性;后“之”:代词,他们。C.前“为”:动词,担任;后“为”:介词,替。考生需准确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课文经典例句,并形成熟练的迁移能力。)3.B.(一般运用排除法。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4.C.“曾多次写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本选项故意歪曲了“使发遣将军还荆州”的意思。解题时应反复推敲原文,不要曲解原意。)5.(1)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一些语言标志来帮助断句。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宾语,如“颍川”、“统”、“夜”、“之”、“冠冕”等,还有一处顶真修辞,也可作断句的标志。)①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②刘备觉得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参考译文】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20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谈到夜间。司马徽非常惊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庞统于是渐渐出了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庞统)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他就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的境内,还没有恩情信义,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往北征讨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到达,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隘,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前,派人告诉他们,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样子;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兴(见到)您离开,估计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趁机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就进军成都,这是中策。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的谋划攻打益州,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引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以此为乐,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又歌又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没有谢罪的意思,依然吃喝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靖侯。第六十七篇宣子索环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贰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③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注】①韩宣子:即韩起,晋国大夫,充赴郑国的使臣。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上卿。③字: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宣子谒诸郑伯谒:拜见B.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属:恰巧C.吾非偷晋而有贰心偷:苟且D.一共一否,为罪滋大滋:生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鬼神而助之②盍求而与之B.①是以弗与,忠信故也②执政弗义,弗敢复也C.①将何以给之D.②无礼以斥之①世有盟誓,以相信也②故能相保,以至于今3.下列各句,全都是子产认为不给宣子环的原因的一组是①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②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③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 ④吾又失位,韩子成贪 ⑤执政弗义,弗敢复也⑥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国处于大国晋国的威势之下,执政的子产审时度势与之周旋,以维护郑国的尊严。B.面对晋国国君的贪求,子产不顾大臣反对,敢于坚持己见,其外交策略有利于郑国。C.韩宣子出使郑国,多方谋求玉环成双,此举无礼于郑国,遭到理所当然的婉拒。D.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约”,他们有稳定的主仆关系,商人对国君必须信守忠诚。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译文: ②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译文:第六十七篇宣子索环(一)1.B(语境推敲法。A谒:请求C偷:轻视D滋:更加)2.D(比较区分法。A项都是连词,①表假设,②表承接。B项都是语气助词,①表判断,②表肯定。C项①②都是代词,均代大国。D项①是介词,表凭借②是连词,表时间延伸)3.C(排除法。①是子产的借口,②是子大叔、子羽的劝言;⑤是韩宣子所为)4.B(对照原文法。贪求玉环的是晋国使臣韩宣子)。5.(1)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原文标点: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2)①译文:况且我们因为玉环买来罪过,不也太细小不值吗?②译文: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迫你买卖,没有人乞求强取。【参考译文】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官府库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与韩宣子,(我们都)不能薄待。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鬼神如果再帮他,从而激起晋国发怒,后悔怎么来得及?您为什么吝惜一只玉环,用它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何不找来给他呢?”子产说:“我不是薄待晋国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终侍奉晋国,因此不给他,是讲忠信的缘故啊。我听说君子并不担心没有人给自己送财物,而担心身居高位却没有好的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担忧没有礼仪来安定它的地位。那些大国的人,对小国下命令,如果(他们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那将用什么来供给他们?有时供给,有时不供给,造成罪过更加大。对大国的要求,不按照礼义来指责他们,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将要做他们的边境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来求取玉环,他就太贪婪邪恶了,难道这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我们还会失去诸侯地位,韩宣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况且我们因为玉环买罪,不是太细小不值吗?”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买卖了,商人说:“一定要告诉执政大夫子产。”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前些日子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不敢再请求了。现在,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谨以此作为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清除这块土地,砍去野草杂木,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凭借这互相信赖。(盟誓)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迫你买卖,没有人乞求强取。你有赚钱的买卖和珍贵的宝物,我不会干预过问。’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到今天。现在您带着友好来到我们国家,却告诉我们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我们背弃盟誓呀,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信诸侯,是一定不会做的。如果大国命令要(我们)供给没有限度,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做的。我如果献上玉环,不知道有什么好处,谨敢私下告诉您。”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求取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回它。”第六十八篇山之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①鄂:通“萼”,花蕾。韡:音wěi,繁盛。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过而尤之曰过:经过 B.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让:移走C.子既貌取以为良既:既然  D.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贱:轻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主人渐其故花②以其犹奇于新也B.①且嫌庭之空也②牡丹之来也C.①花之怨以死也诚宜②宜黜汝旧,以让吾新D.①不自怒而怒花②性果而识暗也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④   D.②⑤⑥4.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移植花木不宜在冬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怪怒旧牡丹,是错上加错。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5.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译文: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译文:第六十八篇山之叟(二)1.A(语境推敲法。过:拜访)2.B(比较区分法。A都是代词,分别是“那些”“它们”。B都是助词,均为取独。C连词,分别表修饰、表目的。D连词,分别表转折、表并列)3.C(排除法。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4.D(对照原文法。A项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项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项文中主人对旧牡丹始终没有“怨”。)5.(1)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原文标点: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2)①译文: 您没见过那些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 ②译文: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参考译文】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那些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来让给我这新来的花。’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一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性命也就送掉了。既然这样,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他物,性情专断而见识短浅,自以为是而不和他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来警戒自己。第六十九篇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亲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韪其是而矫其非韪:正确B.受命翦商翦:消灭C.即收付廷尉治罪收:逮捕 D.士大夫多矜救之矜:同情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卓从其言故特为其号B.而怀其私遇皆画像而颂焉C.乃斟酌群言邕乃自书丹于碑D.杨雄、班固之徒董卓国之大贼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邕“旷世逸才”一组是()①好辞章、数术、天文②闲居玩古,不交当世③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④汉世之事,谁与正之⑤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⑥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邕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换换衣服,平常不脱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坚持七十多天,说明他生性非常孝顺。B.蔡邕亲自用朱砂把经文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说明蔡邕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气。C.董卓被杀,蔡邕深为叹息。尽管他认为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但他认为与董卓私人恩情也不可忘记。D.蔡邕才能出众,知道汉世的许多事情。他曾经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可惜由于王允的一念之差,蔡邕冤死狱中。但他的忠孝和才华却青史留名。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译文:②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译文: 第六十九篇蔡邕传(一)1.A(韪,这里当作动词用,“肯定……正确”。)2.C(A.其,前者代指蔡邕,译为“他的”,后者代指太公,译为“这个”;B.而,前者表示转折,却;后者表递进,并且;C.乃,两者都表示“于是,就”的意思;D.之,前者表示“这样,这一类”,后者译为“的”。)3.C(②表示蔡邕性格爱好。③和④从侧面表现了蔡邕的才能;⑤说的是蔡邕对董卓的劝告。⑥表明了蔡邕想接受刑罚,继续完成汉史的心愿。排除②⑤⑥,选C。)4.C(“尽管他认为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原文无出处。“董卓是国家的叛贼”是王允的说法。)5.(1)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原文标点如下: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2)①现在上天杀死这有罪的人,你却反而悲痛他,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翻译注意点:天,上天。不可和“今天”混同。其他关键词:相,单向指代。为逆:一同作恶。)②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没有犯什么罪名,杀掉他恐怕会使众人失望吧?(翻译注意点:素,一向;坐,犯……罪;无乃:恐怕……吧。)【参考译文】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地人。他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换换衣服,平常不脱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坚持七十多天。少年时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研究算术和天文,弹得一手好琴。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于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杨雄、班固等人自问自答的文章形式,于是对以上诸人的言论,加以审视,他们说的对的就采纳,他们说的错的就加以纠正,著作《释诲》一文,以此来自戒自励。建宁三年,被召任命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典图籍距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多有错误,浅俗的学者据以穿凿附会,贻误后来的求学者。熹平四年,他就与杨赐等上奏请求订正《六经》文字。汉灵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把经文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立在太学门外。晚生后学都据此来改正经书中的错误。那些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常常每天有千余辆车子,把大街小巷都塞满了。初平元年,任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到长安,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门客想尊崇董卓比于姜太公,号称尚父。董卓为此与蔡邕商议,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朝,受命消灭商朝,所以才特别给他这样的名号。现在您的权威和盛德,诚然很高,但是和姜太公相比,我认为现在还不能这么做。应等到关东地方平定了,皇帝从长安迁回旧都洛阳,然后再说。”董卓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面部表情也表现出来。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说:“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作为国家的臣子,应该同仇敌忾,但你却念念不忘他对你的私人恩情,忘记了大节!现在上天杀死这有罪的人,你却反而悲痛他,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立刻逮捕蔡邕,将他交给廷尉治罪。蔡邕诉说表示谢罪,请求在自己额上刺字,砍去双脚,能够将汉史接着写完。士大夫大都同情相救蔡邕,但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骑马赶来对王允说:“伯喈具有绝代的出众才能,知道许多汉世的事情,将要完成后汉史,成为一代大典。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没有犯什么罪名,杀掉他恐怕会使众人失望吧?”王允没有采纳,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士大夫和儒者没有不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听说以后叹息说:“有关汉代的史事,再找谁请教呢?”兖州、陈留一带的人都画了蔡邕的像而赞颂他。第七十篇吕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 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微时妃也微:指地位微贱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C.号令一出太后一:大都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2.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面哪一句和其他三句不同类?()A.欲立其子代太子B.赵相徵至长安C.欲召赵王并诛之D.将兵居南北军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一组是()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⑥元年,号令一出太后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B.赵王如意立为赵王以后,好几次差点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段断句。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译文:②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译文:第七十篇吕后本纪(二)1.C(全,都。)2.B(赵王被征召到长安,属被动句。其他三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3.A(③是吕后经常留守,不在皇上身边,逐渐被疏远。⑥是吕后夺权后开始发号施令,治理天下。)4.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原文无出处。)5.(1)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原文标点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2)①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去世,太后哭得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翻译注意点:崩、其、解。)②等到吕家的人都入宫掌权,这样的话太后才会安心,你们也能幸免灾祸。(翻译注意点:居中、用事、幸、脱。)【参考译文】吕太后是高祖微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女儿鲁元太后。等到高祖做了汉王,娶了定陶的戚姬,很宠爱她,(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慈柔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认为如意和自己相似。戚姬受宠,经常跟随高祖到关东,日夜哭泣,想立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吕后年纪大了,经常留守,很少见到高祖,越发被疏远了。如意立为赵王以后,好几次差点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的计谋,太子才没有被废黜。吕后为人刚强坚毅,帮助高祖平定天下,诛杀大臣的事也大多靠吕后出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于长乐宫去世,太子即位称帝。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于是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到永巷,又召见赵王。使者往返三次,赵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祖把赵王托付给我,因为赵王年纪小。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有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就派人去召赵相。赵相被召到长安后,吕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赵王上路,还没到长安。孝惠帝仁慈,知道太后发怒了,就亲自到霸上迎接赵王,和他一起入宫,起居饮食都亲自陪着赵王。太后想杀赵王,但找不到机会。孝惠帝元年十二月,孝惠帝早晨出去射箭。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听说他独自在家,就派人强迫他喝下了有毒的鸩酒。等到天亮,孝惠帝回来时,赵王已经死了。于是就调淮阳王刘友做赵王。太后又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睛,用火烧聋 了她的耳朵,还给她灌哑药,让她住在厕所里,把她叫作“人猪”。过了几天,就叫孝惠帝来观看人猪。孝惠帝看了,问了以后才知道是戚夫人,于是大哭,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来。孝惠帝派人求见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我是太后的儿子,不能再治理天下了。”孝惠帝从此每天饮酒,荒淫作乐,不理朝政,所以总是有病。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去世。发丧时,太后哭,却没有眼泪。留侯的儿子张辟彊做侍中,十五岁,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去世,太后哭得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丞相说:“什么原因?”辟彊说:“皇帝没有年长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些人。现在您请求任命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带兵统率南北军,等到吕家的人都入宫掌权,这样的话太后才会安心,你们也能幸免灾祸。”丞相于是按辟彊的主意办。太后高兴了,她的哭状才悲哀起来。吕氏的权势从此兴起。又大赦天下。九月辛丑,安葬孝惠帝。太子即位称帝,拜谒高庙。元年,号令都由太后发出。第七十一篇臧焘传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焘议曰:“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近摹二汉不配之典。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议者从之。顷之,去官。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服阕,除临沂令。义旗建,为太学博士。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风尚。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著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入补尚书度支郎,改掌祠部。袭封高陵亭侯。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迁通直郎,高祖镇军、车骑、中军、太尉咨议参军。高祖北伐关、洛,大司马琅邪王同行,除大司马从事中郎,总留府事。高祖受命,征 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飱,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其年卒,时年七十。(节选自《宋书·臧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B.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C.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D.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教:古代的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B.服阕:古制,父母及祖父母逝后均需服丧三年,期满除孝服,称“服阕”。C.鸱尾:古代的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外形略如鸱尾,因称。D.金章紫绶: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臧焘好学自励有操守。他是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年少好学,精通《三礼》。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邻里称道。B.臧焘淡泊功名喜归隐。他曾和弟弟臧熹一道辞去官职,远离人世纷扰,自耕自种,俭约为生而侍奉双亲十多年。C.臧焘颇受高祖器重。高祖曾写信给他,谈及战事频仍,后辈学业荒废,寒门难闻书声,希其能为劝勉学业、兴复儒学出力。D.臧焘有主见善议事。他认为征西将军、京兆尹四位府君不应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一意见获得当时不少学者的赞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⑵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飱,不改其旧。第七十一篇臧焘传10.【参考答案】C 【解题说明】整句话的意思是:尊号立好了,则对于父母的无尽哀思得到伸扬;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依附儿子来给予称号,同时表明了母亲尊贵的原由。一举而符合三义,本来就是圣明君主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举而允三义”是解读关键,“情申”“义显”“所由”即是所言“三义”,明此,句读自清。)11.【参考答案】B【解题说明】服丧三年不含“祖父母”12.【参考答案】B【解题说明】A.根据原文“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臧焘好学自励有操守”这个概括与后面的分析都是准确的。B.根据原文“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该项分析是正确的,但是概括为“臧焘淡泊功名喜归隐”则不准确。与弟一同放弃仕途,是因母老家贫,耕种侍亲,更多体现的还是其孝,而非归隐之志。C.根据原文: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风尚。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著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弘之。”“臧焘颇受高祖器重”这个概括与后面的分析是正确的。D.根据原文“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臧焘有主见善议事。这个概括与后面的分析是正确的。 13.【参考答案】⑴现今能传授经书的并不难寻,然而投师求学的却没有听说,这不只是有志于学习的人少,也许是劝勉诱导还做得不够吧。【评分细则】关键词翻译占3分:经师、赴业、劝诱各1分,经师:传授经书;赴业:投师求学;劝诱:劝勉诱导。大意对即可给分。大意分2分。如何给大意分呢?主要是看翻译是否改变了原意,改变了原意的,一处扣1分,扣完2分即止。例如。“并不难寻”改为“难寻”;“没有听说”改为“有听说”;“有志于学习的人少”改为“有志于学习的人多”;“做得不够”改为“做得够”。⑵高祖受命登基,召拜为太常,(臧焘)虽是外戚显贵,却更能自我约束,住茅屋吃蔬菜,不改变原有的习惯。【评分细则】关键词翻译占3分:“虽外戚贵显”为判断句且需补主语,得1分。“茅屋蔬飱”为词类活用,得1分。“冲约”翻译为“能自我约束”或者直译为“淡泊俭约”亦可。大意分2分。主要是看翻译是否改变了原意,改变了原意的,一处扣1分,扣完2分即止。例如“受命”,理解为“性命”改变了原意,扣1分。“拜”,理解为“拜见”,改变了原意扣1分。【参考译文】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是武敬皇后的哥哥。臧焘年少时爱好学习,精通《三礼》。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邻里称道。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臧焘建议说:“(臣以为追尊宣太后一事)应当远依《春秋》考宫的古义,近学两汉不配祀的典制,尊号立好了,则对于父母的无尽哀思得到伸扬,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依附儿子来给予称号,同时表明了母亲尊贵的原由,一举而符合三义,本来就是圣明君主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辞去官职。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养双亲十多年。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而出名。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高祖镇守京口时,写信给臧焘说:“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郎朗读书声。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仍,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喜务正,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怎么能不广泛传播古代的典籍,大力鼓励学习的风气呢?此处人士,晚辈众多,四处寻 访,仰慕美好的法度。然而正如荆山之石虽然内含宝玉,还须开掘使之晶莹,幽兰鲜花尽管内怀馨香,还要播扬使之散发,独自学习则难以明悟,这道理明确地记载在《礼记》上。现今能传授经书的并不难寻,然而投师求学的却没有听说,这不只是有志于学习的人少,也许是劝勉诱导还做得不够吧。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臧焘又参高祖中军军事,入朝补尚书度支郎,改而执掌祠部。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之事。如今征西将军至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于是上奏议,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升为通直郎,任高祖镇军、车骑、中军、太尉咨议参军。高祖北伐关、洛,大司马琅邪王一同出征,任命臧焘为大司马从事中郎,总揽留府之事。高祖受命登基,召拜为太常,臧焘虽然身为外戚显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屋吃蔬菜,不改变原有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永初三年,退职,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第七十二篇许均传许均,开封人。建隆中应募为龙捷卒,征辽州,以功补武骑十将,赐锦袍、银带。开宝中,迁武骑副兵马使。从曹彬征金陵,率众陷水砦,流矢贯手。改本军使。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端拱初,补指挥使。从李继隆、秦翰赴夏州。擒赵保忠,令均率兵卫守。改龙卫第四指挥使,俄屯夏州,贼来犯境,一日十二战,走之。又从石普击贼于原州牛栏砦,获牛羊甚众。普表上其功,迁第三军指挥使。咸平初,以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戍秦州。王均之乱,遣乘传之蜀,隶雷有终麾下,守鱼桥门,又从秦翰追杀贼党于广都,降其众七千余。驿召授东西班都虞候、领顺州刺史。五年,稍迁散员都虞候。尝召见,访以北面边事,翌日,真拜磁州刺史、深州兵马钤辖。六年,改泾州驻泊部署。数月,知镇戎军。尝出巡警,至陇山木峡口,真宗以其无故离城,虑有狂寇奔突,诏书戒敕。俄以其不明吏治,用曹玮代之,徙为邠州驻泊部署,改永兴军部署。时有王长寿者,本亡命卒,有勇力,多计虑,聚徒百余。是春,抵陈留剽劫,县民捕之不获,朝廷遣使益兵,逐之澶、濮间。会契丹南侵,夹河民庶惊扰,长寿结党愈众,人皆患之。 均至胙城,长寿与其徒五千余人入县钞掠,均部下徒兵裼袒与斗。均以方略诱之,生擒长寿,斩获恶党皆尽。上以方御敌,未欲因捕贼奖均。但赏均部下卒,被伤者赐帛迁级焉。明年,追叙前劳,擢为本州团练使,寻出知代州。四年秋,均被疾,以米锐代还,未至而均卒。(节选自《宋史·许均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B.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C.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D.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指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此处的意思与“出师表”的“表”意思相同。B.乘传,指乘坐驿车。古有“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是皇上对臣子的殊荣。C.追叙,是追行叙功奖励之意。这里特意强调许均在剿捕王长寿贼众时功劳之大。D.代还,指古代在京城以外做官的朝臣,由朝廷任命其他人接替官职后返回故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均出身士卒,因功屡次升迁。任武骑十将时,被皇上赐予锦袍、银带,升任武骑副兵马使后,跟随曹彬征讨金陵,率众攻陷水砦时,以手接箭。B.许均作战英勇,屡次战败敌人。曾在戍守夏州时,一天之内,与来犯的贼寇作战十二次,最后击退了贼寇。后又因平贼有功升任第三军指挥使。C.许均深谙边事,深受皇上信任。在他任散员都虞候时被皇上召见,回答了关于北面边事的问题,很合皇上心意,第二天便被授予磁州刺史等职。 D.许均施计擒贼,斩获全部恶党。王长寿多计谋,聚众甚多,县里百姓一直未能捕获。后来许均巧施谋略,生擒了王长寿,并将其余党一网打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出巡警,至陇山木峡口,真宗以其无故离城,虑有狂寇奔突,诏书戒敕。(2)会契丹南侵,夹河民庶惊扰,长寿结党愈众,人皆患之。第七十二篇许均传10.【参考答案】B【解题说明】原文标点应为“从征河东,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创。迁副指挥使,前后屡被赏赉。出屯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为乱,均从巡检使周莹悉擒杀之。”可根据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确定断句位置。11.【参考答案】D【解题说明】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12.【参考答案】A【解题说明】A项概括准确,但是分析的时候不准确。问题出现在对“流矢贯手”理解有误,理解为“以手接箭”是错误的,应是“手被流箭贯穿”。13.【参考答案】(1)曾外出巡逻,到陇山木峡口,宋真宗认为他无故离开城,担忧有贼寇横行,皇帝诏书告诫他。(2)恰逢契丹向南入侵,夹河的百姓惊动扰乱,王长寿聚集的党羽更多了,人们都很担忧。【评分细则】(1)共5分,关键词“巡警”“奔突”“戒敕”翻译准确各1分,巡警,巡逻;奔突,横行;戒敕,告诫。翻译意思相近即可给分。大意分2分,整体意思没有改变,即可给分。 (2)共5分,关键词“会”“惊扰”“患”翻译准确各1分,会,恰逢;惊扰,惊动扰乱;患,担忧。大意分2分,整体意思没有改变,即可给分。【参考译文】许均,开封人。建隆年间响应招募成为龙捷卒,征讨辽州,因功补任为武骑十将,赐给锦袍、银带。开元年间,调任武骑副兵马使。随从曹彬征讨金陵,率众攻陷水砦,手被流矢贯穿。改任本军使。跟随征讨河东,攻打隆州城,率先登城,攻破了城池,身中八处创伤。迁任副指挥使,前后多次被赏赐。出任戍守杭州,妖僧绍伦结党作乱,许均跟随巡检使周莹全部擒杀了。端拱年初,补任指挥使。跟从李继隆、秦翰前赴夏州。擒住赵保忠,让许均率士兵守卫。改任龙卫第四指挥使,不仅戍守夏州,贼兵前来进犯边境,一天打了十二次战斗,击退了贼军。又跟随石普在原州牛栏砦击退贼军,获得牛羊很多。石普上表许均的功劳,迁任第三军指挥使。咸平初年,以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的身份戍守秦州。王均作乱,派他乘坐驿车到蜀地,隶属雷有终部下,戍守鱼桥门,又跟随秦翰在广都追杀贼党,投降的贼众有七千多人。朝廷以驿马传召授任许均东西班都虞候、领顺州刺史。咸平五年,逐渐升任散员都虞候。曾被召见,皇上询问他北面边境的事情,第二天,授予磁州刺史、深州兵马钤辖。咸平六年,改任泾州驻泊部署。数月之后,主管镇戎军。曾外出巡逻,到陇山木峡口,宋真宗认为他无故离开城,担忧有贼寇横行,皇帝诏书告诫他。不就因他政绩不明,用曹玮接代了他,迁任为邠 州驻泊部署,改任永兴军部署。皇帝将要巡察澶州,下诏许均和知府向敏中以及凤翔的梁鼎一同统领各州巡检逮捕讨贼的事情,行至河阳,下诏他们前赴皇帝巡行处。当时有个叫王长寿的人,本是逃亡的士兵,有勇气和力气,多计议和谋虑,聚众百余人。这年春天,抵达陈留抢劫,县里百姓没有捕获他,朝廷派遣使者增加军队,追赶他到澶州、濮州之间。恰逢契丹向南入侵,夹河的百姓惊动扰乱,王长寿聚集的党羽更多了,人们都很担忧。许均到胙城,王长寿和他部下五千多人进入县城抄掠,许均部下的步兵脱去衣服和他们战斗。许均设计引诱他们,活捉了王长寿,全部斩杀和俘获他的余党。皇帝因为他正抵御敌人,没有因捕获贼人而奖赏许均。但是上次许均部下士卒,受伤的人赐给丝帛晋升官职了。第二年,追叙以前的功劳,擢升为本州团练使,不久出任代州知州。景德四年秋,许均遭受疾病,由米锐接任他回朝任职,还没有到就去世了。第七十三篇李重进传李重进,其先沧州人。周太祖之甥,福庆长公主之子也,生于太原。汉初,从周祖征河中。广顺初,迁内殿直都知,领泗州刺史,改小底都指挥使。三年,加领泗州防御使。重进年长于世宗,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世宗嗣位,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从世宗征刘崇,战于高平,不利,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其众遁,唯重进勒兵不动。既而太祖先以麾下犯敌,世宗躬率卫兵合势,周师复振,崇遂大败。以功领忠武军节度。世宗亲征淮南,命重进将兵先赴正阳。俄闻李谷攻寿春不克,退保正阳,促重进兵助之。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又刻木为战形,立阵前,号“揵马牌”,皮囊贮铁蒺莉以布战地。时周师未朝食,吴师奄至,周师望其阵皆笑之。一鼓而败,斩首万余级,追奔二十余里,杀大将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数十人,降三千人,获戈甲三十万。世宗大悦,诏书褒谕,即以重进代谷为行营招讨使,赐袭衣、金带、玉鞍、名马。显德三年,以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时李继勋主寿春,重进驻军城北,闻城南洞屋为淮人所焚,将议退军。会太祖自六合归,道出寿州,因驻师旬余,重进倚以为援,兵威复振。吴人大惧,以重进色黔,号“黑大王”。张永德屯下蔡,与重进不协。永德每宴将吏,多暴重进短,后乘醉谓重进有奸谋,将吏无不惊骇。 永德密遣亲信乘驿上言,世宗不之信,亦不介意。二将俱握重兵,人情益忧恐。重进遂自寿阳单骑直诣永德帐中,命酒饮,亲酌谓永德曰:“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永德意解,二军皆安。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节选自《宋史·李重进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B.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C.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D.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内殿直都知,领泗州刺史”中,领,是古代官职变化的词语,指的是在担任本职之外兼任其他相对较高的职位,也就是说“泗州刺史”是要比“内殿直都知”官位要高。“加领泗州防御使”是官级提升。B.“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中,顾命,是临终之命。周祖病危,召见重进接受临终遗命,这表明周祖对重进的看重。C.“世宗嗣位”中,嗣位,是指继承君位,就是世宗继承了周祖的君位。李重进是周祖的外甥,世宗是周祖的儿子,李重进与世宗之间是表亲,周祖让李重进拜见,确定君臣关系,暗示让李重进辅助世宗。D.“杀大将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数十人”裨,本义指帝王礼服的替代品、次等礼服。裨将,是与前一句“大将”相对应的,泛指军中的副将、低级军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重进出身显贵,英勇善战。多次因军功受封赏;吴人非常害怕,并因为他的脸色黑,称他为“黑大王”。B.李重进临危不退。世宗征讨刘崇时战况不利,李重进能够坚守阵营不退缩,最终把握时机大败刘崇。C.李重进心胸宽广。张永德多次诋毁李重进,可是李重进却亲自到他帐中,用国家的利益来打动张永德。D.李重进深受世宗信任。张永德有关李重进的进言,世宗不相信不介意,反把游说李重进的人员都诛杀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德每宴将吏,多暴重进短,后乘醉谓重进有奸谋,将吏无不惊骇。(5分)(2)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5分)第七十三篇李重进传10.B(3分。标点参考: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又发战棹二百艘以张断桥之势,列阵鼓噪而北,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11.A(3分。领,是兼任其他较低职位,“泗州刺史”是要比“内殿直都知”官位要低。) 12.D(3分。“把游说李重进的人员都诛杀了”不准确,文中写“假他事诛藏珍”,而不是都杀了。)13.(1)张永德每次宴请将领官吏,大多揭露李重进的短处,后来趁着酒醉说李重进有阴谋,将领官吏没有不吃惊害怕的。(5分。“暴”揭露,“乘醉”趁着酒醉,各1分,句意3分。句意3分按照如下办法落实打分:前两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第三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第四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2)我和你都是国家的心腹之臣,共同尽力,一起辅助朝廷,你为何怀疑我这么深啊。 (5分。“肺腑”心腹,“奖”辅助,各1分,句意3分。句意3分按照如下办法落实打分:第一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第二、三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第四句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参考译文】李重进,祖先是沧州人。他是周太祖的外甥,福庆长公主之子,生在太原。后汉初年,跟随周祖征讨河中。广顺初年,升任内殿直都知,兼任泗州刺史,改任小底都指挥使。三年,加官兼任泗州防御使。李重进比世宗年纪大,到周祖病重时,召来李重进接受临终遗命,让他拜见世宗,以定君臣的名分。世宗继位后,任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跟随世宗征讨刘崇,在高平作战,不利,大将樊爱能、何徽带领军队逃走,惟有李重进统兵不动。不久太祖先指挥部下进击敌人,世宗亲自率领卫兵会合,后周军又振作起来,刘崇于是大败。他因功领忠武军节度使。世宗亲征淮南,命令李重进统领军队先行赶赴正阳。不久听说李谷攻打寿春没有攻下,退守正阳,催促李重进的军队援助他。吴人认为李谷退走是害怕,就发兵三万多,旌旗辎重绵延几百里,又发战船二百艘摆开断桥的阵势,列阵擂鼓吶喊向北行进,横向布置了上万个拒马物,都贯穿锐利的刀刃,用铁索连结;又把木头雕成作战的形状,树立在军阵前,称为“揵马牌”,用皮袋装贮铁蒺藜散布在战地上。当时后周军还没吃早饭,吴军忽然来到,后周军望见其战阵都嘲笑他们。一举打败敌人,斩了一万多首级,追击奔逃的军队二十多里,杀死大将刘彦贞,俘获偏将盛师朗等几十人,收降三千人,获得兵器战甲三十万。世宗非常高兴,下诏嘉奖宣谕。就让李重进代替李谷为行营招讨使,赏赐成套衣服、金带、玉鞍、名马。显德三年,任命李重进为庐州、寿州等州招讨使。当时李继勋主管寿春,李重进的军队驻屯在城北,听说城南的洞屋被淮人焚毁,准备商议退兵。正值太祖从六合回来,路过寿州,于是驻军十多天,李重进依靠其援助,军威再次振作。吴人非常害怕,因为李重进脸色黑,称他为“黑大王”。 张永德屯兵下蔡,与李重进不和。张永德每次宴请将领官吏,大多揭露李重进的短处,后来趁着酒醉说李重进有阴谋,将领官吏没有不吃惊害怕的。张永德秘密派遣亲信乘坐驿车上京进言,世宗不相信,也不介意。两位将军都掌握着重兵,人们的心情越发忧虑恐惧。李重进便从寿阳一个人骑马直接到张永德帐中,教人拿酒来喝,亲自为张永德酌酒对他说:“我和你都是国家的心腹之臣,共同尽力,一起辅助朝廷,你为何怀疑我这么深。”张永德的敌意消除,两军都安定下来。李景知道了这件事,秘密让人送蜡书引诱李重进,用优厚的条件相利诱,李重进上表奏明这事。当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也游说李重进,世宗知道后,借别的事杀了齐藏珍。第七十四篇田锡传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由是声称翕然。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赐绯鱼。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普。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真宗嗣位,迁吏部。出使秦、陇,还,连上章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上为之戚然。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赐金紫;与魏廷式联职,以议论不协求罢,出知泰州。会彗星见,拜疏请责躬以答天戒,再召见便殿。及行,降中使抚谕,仍加优赐。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锡耿介寡合,未尝趋权贵之门,居公庭,危坐终日,无懈容。慕魏徵、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尝曰:“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有二,皆谏臣任职之常言。苟获从,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邪?”悉命焚之。然性凝执,治郡无称。所著有《咸平集》五十卷。(选自《宋史·田锡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B.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C.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D.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褐,粗布或者粗布衣服,指平民穿的衣服,释褐,脱去平民衣服,穿上官服,指开始当官。田锡是通过别人的推荐当上了官吏。B.优诏,是指褒美嘉奖的诏书,相当于皇上颁布的对大臣的嘉奖令。田锡上疏获得皇上的肯定,得到五十万钱的奖励。C.遗表,是指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田锡临终还写章表,劝诫皇上要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表现他的忠诚于尽责,难怪得到皇上的欣赏。D.谏官,又称“谏臣”,是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然性凝执,治郡无称”,就田锡的性格而言,他更适合做谏官,不适合当地方治理的官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田锡好言时务。在朝廷任职以来,他所写的奏章有五十二篇,旨意多在尽心规劝、奉献己见、更正君主过错等方面。B.田锡真诚尽忠。他仰慕魏征,认为自己侍奉君主唯恐不能竭尽忠心,几乎不考虑谏言之后自己可能遭遇谗言或嫉妒。C.田锡维护道统。当时赵普做宰相,令部下接受奏章时,必先告诉他然后才送呈皇帝,田锡书信指出过错,赵普认错谢罪。D.田锡性情耿介。他很少迎合别人,未曾进过权贵人家的门,即使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从不想改变“不妄交”之初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5分)(2)苟获从,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邪?(5分)第七十四篇田锡传10.B(句意为:咸平五年,再次掌管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讲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利于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汇报。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得到了诤臣的根本”,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可以依此意思断句。)11.A(田锡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士高等”当上了官吏,文中并无他通过推荐获官的文字表述。)12.D(“从不想改变‘不妄交’之初衷”错。)13.(1)田锡说:“事奉国君,惟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会因为得了一次赏赐而改变(初心)呢?”(5分。“竭”“夺”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3分,具体安排如下:“事君之诚,惟恐不竭”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矧天植其性”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岂为一赏夺邪?”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2)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5分。“苟”“卖直”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3分,具体安排如下:“苟获从,幸也”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岂可藏副示后”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谤时卖直邪?”大意翻译正确得1分。)【参考译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少年聪悟,喜好读书做文章。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白任玉津县令时,都对他很礼遇,为他扬名,他因此名声大振。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脱去平民衣服,官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田锡喜谈论当前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所献的有关于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战略方面的建议四条。此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日之事太显眼了,你该稍稍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事奉国君,惟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会因为得了一次赏赐而改变(初心)呢?”当时赵普做宰相,令部下接受群臣的奏章时,必先告诉赵普(然后才送呈皇帝)。田锡给赵普写信,认为这有失公正,赵普认错谢罪。宋真宗即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郎。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说陕西数十州都受灵、夏两次战争之苦,生民困苦不堪,皇上为他们感到很悲戚。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不协调请求辞职,出任泰州刺史。遇上出现彗星,田锡上奏请求皇帝自我批评以回答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宫中的特使前往问候,而且加以优厚的赏赐。咸平五年,再次掌管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讲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利于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汇报。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得到了诤臣的根本”,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续上奏八疏,都直讲当时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遗下奏表劝皇上用仁慈节俭来维护统治,用纯洁安宁来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防乱。皇上看了颇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个直臣。朝廷稍有缺点失误,正在考虑,田锡的奏书就已上来了。像这样的谏官,不易得到。”嗟叹了很久,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进过权贵人家的门,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没有懈怠的样子。倾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尽心规劝、奉献己见、更正君主过错为己任。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五十二篇,都是谏官职份内的通常应说的话。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因此下令将它们全部烧掉。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治理地方时没有什么政绩。他的著作有《咸平集》五十卷。第七十五篇张镒传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迁屯田员外郎,转祠部、右司二员外。母忧居丧有闻,免丧,除司勋员外。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征拜 吏部侍郎,寻除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卢杞①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②,与吐蕃相尚结赞③等盟于清水。将盟,镒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半之,分立坛下,镒与结赞升坛为盟。初,约汉以牛,蕃以马为牲,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请结赞曰:“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结赞许诺。时塞外无豕,结赞请以羝羊,镒出犬、白羊,乃坎于坛北刑之,杂血一器而歃。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镒修饰边幅,不为军士所悦。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节选自《旧唐书﹒张镒传》)【注】①卢杞,唐朝大臣,高居相位,为人阴险狡诈,妒贤嫉能。②朱泚,唐朝中期将领,后反叛。③尚结赞,中唐时,吐蕃的相,独揽大权。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B.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C.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D.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科举取士之外,一些高官的后代还可以凭借先辈的功劳获得世袭做官的特权,“门荫”指的就是借先人的余荫循例得官。B.一个官员步入仕途以及职务的变动都有相应的术语。“迁、转、改”是平级调动,“除、征拜”是授予官职,“加”是兼任官职。C.在唐朝,一个皇帝通常既有执政的年号,如“大历”,也有死后继任者为他设立的庙号,如“德宗”。D.历史上不同的国家或部落为了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常常采取会盟的外交政策。“盟”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宣誓缔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镒注重教化,在任濠州刺史期间,招来研究经学的人培训弟子。等到张镒离任的时候,提拔了很多个明经科的读书人(唐代科举考试有明经科、进士科之分)。B.卢杞嫉恨张镒名气大,为人正直,就想陷害他,借西边有战事,假装请求自己要到前线去战,被皇上否决了,于是推荐张镒前往西部。C.在将与吐蕃举行结盟仪式的时候,张镒主张用羊、猪、狗代替牛、马作为牲礼,这体现了张镒节俭务实的良好品行。D.张镒为了迎接德宗驾临,准备了好多财物,由于要求过细,引来军士们的不满,以至于在楚琳叛乱的时候,自己非常狼狈,被叛军杀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⑵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第七十五篇张镒传4.D(3分。“以疾辞”“逗留”“征入”“养疾”等几个动词性短语的语境关系是正确断句的关键。显然“辞”的是官职,而“于中路”是状语“逗留”,“私第”是“养疾”的场所,“征入养疾”显然是荒诞的。因此,排除A、B、C。)5.B(3分。官职调动的术语很繁杂,在古文中又很常见,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迁”通常为升职,“加”不能简单理解为兼任,而是加封。) 6.C(3分。C项“体现了张镒节俭务实的良好品行”就是曲解文意,牵强附会,真正的原因是“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7.⑴双方送出相互酬答的礼物,都各自用自己家乡的物产,让对方带着彼此的深厚情义回去。(5分。“酬”“其”“厚意”三处为关键词:“酬”翻译为相互酬答,相互答谢都可以。“其”代词,翻译成自己的,自己家乡的都可以。“厚意”翻译成深厚情义。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大意翻译完整给2分。)⑵张镒起初因为迎接皇上的事心里忧虑惶惑,认为楚琳已经接受命令离开了,就没有特别督促他出发。(5分。第二个“以”“承命”“殊”三处为关键词:第二个“以”翻译为因为。“承命”翻译为接受命令。“殊”翻译为特别。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大意翻译完整给2分。)【参考译文】张镒,苏州人,是朔方节度使齐丘的儿子。因为先辈的余荫被授予左卫兵曹参军。升任屯田员外郎,又转任祠部、右司二员外。母亲去世,他在家守丧有名望,被免除服丧,被授予司勋员外。大历五年,被授予濠州刺史,为政清廉干净,州里的事务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他招来懂得经书学问的人,为学生做讲解培训,等到他离开当地时,提拔了明经科的读书人四十多人。李灵曜在汴州造反,张镒训练乡兵,严格加强了防守抵御的准备,皇上颁诏特别嘉奖,加封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招到京城授予吏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上任几天之后又改任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因为患病辞去官职,在路途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被召回京城,在自己家里养病。不久,被授予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编修国史。 卢杞忌恨张镒名气大行为正直,又没有办法陷害他,因为西边正用兵打仗,卢杞就假装请求前往,皇上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推荐张镒凭中书侍郎的身份作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来取代朱泚。与吐蕃相尚结赞等人在清水结盟。将要举行结盟仪式,张镒和结赞约定各带二千人赶赴祭坛所在地,有一半人带着兵器,在祭坛外二百步远排列;散开另一半跟随的人,分别站在祭坛下,张镒和结赞登上祭坛结盟。开始的时候,双方约定汉人用牛,吐蕃人用马来作为祭礼供品,张镒认为中原与吐蕃结盟是耻辱的,准备降低这个礼仪的规格,于是请求结赞说:“汉人没有牛就不能种田,吐蕃人没有马就不能行路,请求用羊、猪、狗三种家畜来代替牛马。”结赞同意了。当时塞外没有猪,结赞请求用羝羊来代替,张镒拿出狗和白羊,于是在祭坛的北边修筑台子杀了这些牲礼,把这些动物的血混在一个器皿里然后抹在嘴唇上。会盟结束,结赞请张镒到祭坛西南角的供佛的帐篷里焚香立誓,结束后,又登上祭坛饮酒。双方送出相互酬答的礼物,都用自己家乡的物产,用来让对方带着彼此的深厚情义回去。德宗将要驾临奉天,张镒私下里知道了,准备迎接皇上,准备了一些财物用品要献给皇上下榻的地方。李楚琳曾经侍奉朱泚,知道他的想法。军司马齐映等人密谋说;“楚琳不离开,一定会造反。”于是派楚琳到陇州驻守。楚琳了解这个计谋的用意,于是找借口不按时出发。张镒起初因为迎接皇上而心中忧虑惶惑,认为楚琳会接受命令离开,也就没有特别地督促他行动。张镒过于追求迎驾活动的细节,不被军队里的人喜欢。当天晚上,楚琳就和他的同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发起叛乱。张镒连夜用绳子从城墙上顺下来逃跑,出了凤翔三十里,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等在那里的骑兵抓获,楚琳把他们都杀了。不久朝廷追赠张镒太子太傅,丧事由公家出财物办理。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第七十六篇刘玄佐传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泾原、四镇、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絁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九》)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B.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C.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D.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与官职变动有关,含义是“安排、布置”。B.“漕”,与水有关,它是指通过水道运送粮食,也指供运输的河道。C.“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D.“假子”的“假”,表示非正式的,引申为非亲生的,“假子”是指义子或养子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玄佐少时放荡不羁,冒死从军。自己不自立门业,替县里做事又犯法,后被吏人鞭打凌辱得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B.刘玄佐作战勇猛无畏,屡建奇功。在平定李灵耀、李纳、李希烈等的反叛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所以深受皇帝赏识,不断被提拔。 C.刘玄佐能听从母亲教诲,真心改过。他的母亲拥有贤德,儿子显贵了,她仍自己织布不忘本,她的言传身教让儿子敬服并能纳言改过。D.刘玄佐用美女和厚礼这样投机的方式和阴谋对付李纳派遣的使者,足见其擅长弄权投机,谲诈险恶。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2)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如尔。而当厅据案待之,可安乎?第七十六篇刘玄佐传4.D(3分。他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而乐士朝与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刘玄佐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5.A(3分。“署”义为“代理、暂任”)6.D(3分.通过美人计和送礼从敌人李纳的使者那获得李纳的阴谋,应是有一定谋略的表现,而非“投机”“险恶”。)7.(1)(刘玄佐)进而围攻濮州,攻打濮阳,(把这两地)都攻占下来了,两次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津。(5分。“徇”“下”“通”三处为关键词:徇,攻打;下,攻占下来;通,打通。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大意翻译完整给2分。)(2)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起当年你父亲在县里做官吏时,也像这样。你背靠书案地对待下属,能心安吗?(5分。“卑”“吏于县”“据案”三处为关键词:卑,谦卑;吏于县,在县里做官吏;据案,背靠着书案。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大意翻译完整给2分。)【参考译文】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中,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节度使李勉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代理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进而兼任御史中丞,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从徐州归顺朝廷,李纳加紧攻打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才打通。进而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津。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困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注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败走,因而攻取了汴州。皇帝又下诏给刘玄佐加官任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至此,皇帝赐他名字“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泾源、四镇、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慧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两丈,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想当年你父亲在县为吏时,也是这个样子,你高倨于上对待下属,心安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以礼相待。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去大量施舍金银布帛,于是将佐、官吏、商民纷纷向相国寺捐赠金钱,惟恐落后。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没收所得收入数万金,以充军费。其权术诡诈大抵如此。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礼品,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玄佐。他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而乐士朝与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刘玄佐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第七十七篇李嗣真传李嗣真,字承胄,赵州柏人。多艺数,举明经,中之。累调许州司功参军。贺兰敏之修撰东台,表嗣真直弘文馆,与学士刘献臣、徐昭皆少有名,号“三少”。高宗东封还,诏赠孔子太师,命有司为祝,司文郎中雷少颍文不称旨,更命嗣真,成不淹顷,帝览称善,诏加两阶。敏之等倚恩自如,嗣真不喜,求补义乌令。敏之败,学士多连坐,嗣真独免。 调露中,为始平令,风化大行。时章怀太子作《宝庆曲》,阅于太清观,嗣真谓道人刘概、辅俨曰:“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与徵戾,父子疑也。死声多且哀,若国家无事,太子任其咎。”俄而太子废,概等奏其言,擢太常丞,知五礼仪,封常山县子。嗣真常曰:“隋乐府有《堂堂曲》,比日有‘侧堂堂,桡堂堂’之谣,侧,不正也,桡,危也。皇帝病日侵,事皆决中宫,持权与人,收之不易。宗室虽众,居中制外,势□不敌。诸王殆为后所蹂践,吾见难作不久矣。”太常缺黄钟,铸不能成,嗣真居崇业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道上逢一车,有铎声甚厉,嗣真曰:“宫声也。”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掘之得钟,众乐遂和。尝引工展器于廷,后奇□风度应对,召相王府参军阎玄静图之,吏部郎中杨志诚为赞,秘书郎殷仲容书,时以为宠。永昌初,□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请周、汉为二王后,诏可。命巡抚河东,荐宋温瑾、袁嘉祚、李日知,拔州县职,皆至显官。来俊臣狱方炽,嗣真上书谏,以为“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不纳。出为潞州刺史。俊臣诬以反,流藤州,久得还。卒桂阳。有诏州县护丧还乡里,赠济州刺史,谥曰昭。武后尝问嗣真储贰事,对曰:“程婴、杵臼存赵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安。神龙初,赠御史大夫。(选自《新唐书·李嗣真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文郎中雷少颍文不称旨称:符合B.吾见难作不久矣难:祸殃C.尝引工展器于廷引:率领D.召相王府参军阎玄静图之图:计议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居中制外,势□不敌②后奇□风度应对③□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A.①乃②其③为B.①且②其③以C.①乃②之③以D.①且②之③为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B.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C.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D.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嗣真年少出名,是当时的“三少”之一;他接替雷少颍任司文郎中之职,撰写祭祀孔子的文章,受到高宗的称赞。B.虽然曾经受到贺兰敏之的举荐,但李嗣真不喜欢他的所作所为,自己请求到京城外做官,最终免受贺兰敏之的牵连。C.李嗣真认为章怀太子创作的《宝庆曲》寓意不祥,后来章怀太子果然被废除,李嗣真因刘概等人的进言而被提拔。D.来俊臣大兴冤狱时,李嗣真上书劝谏,但是朝廷不接受他的意见;后来他被来俊臣以谋反的罪名诬陷,流放到藤州。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皇帝病日侵,事皆决中宫,持权与人,收之不易。(4分)②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3分)(2)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武后对李嗣真的欣赏信任?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第七十七篇李嗣真传5.D(图:为……画像。) 6.B(①乃:就,副词。且:将要,副词。此处应用表示趋势的“且”。②其:他的,代词。之:他,代词。此处应用表示领属的“其”。③为:担任,动词。以:凭借……身份。此处应用表示“凭借……身份”的“以”。)7.D(标点: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8.A(文中只写了高宗因不满意雷少颍撰写的祭祀孔子的文章,而命令李嗣真重新撰写,并没有说让他接替雷少颍司文郎中的职务。)9.本题10分,翻译7分,简答3分。(1)翻译(7分)①皇帝的病症一天天加重,国事全由中宫裁决,将权力交给他人,收回来不容易。[4分。“侵”1分,“决中宫”句式(省略“于”的介宾结构后置)1分,大意2分。]②他买下它(铃铛)带回家,在空地上摇动,地下似乎有跟它回应的声音。[3分。“振”1分,大意2分。](2)简答(3分)①李嗣真带领乐工在朝廷上展示乐器,风度和应答令武后称奇。②他曾委婉劝谏武后不要废除中宗的储君之位,武后接受了他的意见。[3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七十八篇石延年传石延年传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晋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家于宋城。延年为人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诗最工而善书。累举进士不中,真宗录三举进士,以为三班奉职,延年耻不就。张知白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延年不得已就命。后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有治名。用荐者通判乾宁军,徙永静军,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上书章献太后,请还政天子。太后崩,范讽欲引 延年,延年力止之。后讽败,延年坐与讽善,落职通判海州。久之,为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尝上言天下不识战三十余年,请为二边之备。不报。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命往河东籍乡兵,凡得十数万,时边将遂欲□扞贼,延年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又尝请募人使唃厮啰①及回鹘②举兵攻元昊,帝嘉纳之。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去。明日,都下传王氏酒楼有二仙来饮,已乃知刘、石也。延年虽酣放,若不可撄③以世务,然与人论天下事,是非无不当。初,与天章阁待制吴遵路同使河东,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零一·石延年传》)【注释】①唃厮啰:人名。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②回鹘: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③撄:扰乱,打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以幽州遗契丹遗:送给B.范讽欲引延年引:引荐C.落职通判海州落:降D.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造:建造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诗最工而善书②时边将遂欲□扞贼③相揖□去A.①于②以③而B.①于②之③乃C.①其②以③乃D.①其②之③而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B.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C.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D.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延年虽然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但是他为人崇尚气节,读书通大义,做文章劲健有力。B.皇帝录用他为三班供职,他认为是耻辱,不去就任。经过张知白劝说,才勉强接受。C.石延年为官有不少政绩,可惜因为上书弹劾章献太后,请求还政于天子,而被降职通判海州。D.石延年豪放酣饮,好像不问世事,可是他与人谈论国家的事情,是非对错都没有不恰当的。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4分)②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3分)(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石延年有见地?请举一例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3分)第七十八篇石延年传5.D(造:到……去、往)6. A(第一句是说石延年对诗歌最擅长而且善于书法,用“于”比较恰当,如果用“其”就解释为“他”或“他的”,就无法与后面“而善书”衔接对应;第二句是联系上文,应该是说当时边防的将军就想用这些乡兵去抵御敌人,用“以之”,但这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之”,直接用“以”;第三句是说两人喝酒后作揖而去,是顺承,用“而”更好。故,选A。)7.C(译文应该是这样:你们得到我的兵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兵,勇敢的和怯懦的都互相混杂,假若怯懦的兵见到敌人就逃跑,那么勇敢的兵也会被牵连而遭到溃败。今天既然没有时间来训练,那么我们就应该招募他们中间能够战斗的,这样,人人就成为不可战胜的兵了。)8.C(根据原文第二段,得知石延年是因为范讽失败,被以所谓犯有与范讽相友善的罪而降职通判海州,不是因为上书章献太后的事情。)9.本题10分。翻译7分,简答3分。(1)翻译7分。①王氏奇怪他们两人喝酒喝得这么多,认为他们两人不是一般的人,就更多地供奉给他们美酒和菜肴瓜果。[“怪”“益”各1分,大意2分,共4分。“怪”翻译为“奇怪”或“认为……奇怪”都可以;“益”翻译为“更多地”。]②等到石延年死,吴遵路就把他的情况转告给朝廷,(皇帝)特地让石延年一个儿子做官。[“官”1分,大意2分,共3分。“官”,动词,“给……做官”;如果第一个句子的主语“石延年”或第三个句子的主语“皇帝”没有补充完整,句子大意就不能给分。](2)①石延年曾经上书皇帝,说现在全国人民不知道战争的滋味已经三十多年了,请国家认真地做好对辽和西夏两个边境的防御,结果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②边防将军想用没经过训练的乡兵去抵御敌人,石延年认为不可以,应该招募他们中间能够战斗的,这样,人人就成为不可战胜的兵了。③石延年又曾经上疏请求募人出使唃厮啰和回鹘,让他们共同出兵和宋一起攻打元昊,皇帝对他的建议非常赞许并加以采纳。[任答其中一点,其中一点回答言之成理,答案完整即可得3分。]第七十九篇雷曹 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贾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贤:认为……贤能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益:增加C.乐苦留之,遂与共济济:救济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审:仔细观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乐以时恤诸其家A.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B.于是去读而贾见一人颀然而长C.乐虚心事之又尽数人之餐D.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B.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C.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D.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4分)  ②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2)结合全文,找出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三件事。(可以直接引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  第七十九篇雷曹5.C(济:救济)6.D(A,以,前者介词,按照的意思/后者介词,用的意思;B,而,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者亦为连词,表修饰关系;C,之,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助词,的;D,其,前后都为代词,那个。) 7.C(乐云鹤带着那人返回家乡,吃住都在一起。那人十几天才吃一顿饭,要吃就吃得不计其数。一天,正好天阴了要下雨,听到打雷的声音。)8.B(“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不正确,原文只是说自己因罪遭到上天责罚,实情不能说出。)9.(1)①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且平庸无所作为地死了,更何况我呢?不如早点自已作打算。[4分。三个关键词每个1分,句意1分。文如,像……那样有文才,介宾短语后置;碌碌,平庸的样子,形容一生平庸,无所作为;自图,自己想办法,作打算。]②你使我活了下来,我已经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财物都能失而复得呢?[3分。两个关键词每个1分,句意1分。生,使……生,救活;珠还,财物失而复得。](2)①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您有大难,我不忍忘记这顿饭的恩德。)②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那人背着乐云鹤踏着波浪钻出水面,把乐云鹤送到一只客船上,自己又破浪游去)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出入几次,捞出的货物摆满了小船。)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就拿过一个舀水的器具,交给乐云鹤,让他洒水。)⑤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十里外的地方,仅下了一指雨,唯独乐云鹤的村里下得沟渠都满了。)[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假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意思相近即可。]【翻译】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小的时候是同乡,大了又是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夏平子自幼聪明,十岁时就有文名。乐云鹤虚心地侍奉他,夏平子也认真地谏诤他,乐云鹤文思日见长进,从此和夏平子齐名。不久,夏平子染上疫病死去,乐云鹤按时接济他的家人。于是士大夫更加认为乐云鹤贤能。乐云鹤家产本来不多,生活日渐困难,他于是叹息道:“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且平庸无所作为地死了,何况我呢!不如早点作打算!"于是放弃读书,改做买卖。经营了半年,家境逐渐富裕起来。     一天,乐云鹤来到金陵,住在客店里休息,看见一人长得很高大,身上筋骨凸起,脸色黯淡,面带悲伤。乐云鹤把自己的饭推过去让他吃,他就用手抓着吃,一眨眼就吃了个净光。乐云鹤又给他加了两个人的饭,很快又吃完了。乐云鹤便让店主人割来一只猪腿,堆上一摞蒸饼。那人又吃了几个人的饭,这才吃饱肚子道谢说:“三年了,没曾吃这么饱过。”乐云鹤说:“你本是一个壮士,为什么漂泊流落到饭也吃不饱的地步呢?”那人回答说:“我的罪遭到上天责罚,不能说啊!”又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陆地上没有我的屋,水面上没有我的船;早上在这个村,夜晚在那个镇了。”乐云鹤收拾行装准备上路,那人在后面跟着他,乐云鹤向他告辞。那人说:“您有大难,我不忍忘记这顿饭的恩德。”乐云鹤感到奇怪,就与他一同上路。途中拉他一起吃饭。那人推辞说: “我一年只吃几顿饭。”乐云鹤更是感到惊奇。第二天,乘船渡江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江上的商船全部倾覆,乐云鹤和那人都掉进江里。一会儿风平浪静,那人背着乐云鹤踏着波浪钻出水面,把乐云鹤送到一只客船上,自己又破浪游去;过一会儿,他拉来一只小船,扶乐云鹤上去,嘱咐他躺在船上等着,又跳进江中,用两个胳膊夹着货物出水,扔在船上;然后又潜进江中。这样出入几次,捞出的货物摆满了小船。乐云鹤道谢说:“你救了我的命,我也很知足了,哪敢指望连货物都能失而复得呢?”检查货物钱财,一点也没丢失。乐云鹤更加高兴,惊异地认为他是神人。开船要走时,那人与他告辞。乐云鹤苦苦挽留他,于是跟他一起渡江。    乐云鹤带着那人返回家乡,吃住都在一起。那人十几天才吃一顿饭,要吃就吃得不计其数。一天,正好天阴了要下雨,听到打雷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乐云鹤觉得非常困倦,伏在床上打瞌睡。醒来之后,觉得身子摇摇晃晃,不像在床上,睁眼一看,自己已在云海中,四周全是棉絮般的云朵。乐云鹤惊讶地站起来,头晕得像在船上。用脚一踏,软软的不是地面。仰头看看星辰,就在眼前,于是怀疑是在做梦。仔细一看,星星都镶嵌在天上,就像莲子嵌在莲蓬上一样。用手摇动,大星星牢不可动,小星星活动,像能摘下来。拨开云层往下看看,就见银河苍茫,地面上的城市只有豆粒那样大小。一会儿看见两条龙屈曲环绕地驾着一辆车飞来,车上有些容器,周长都有好几丈,里面贮满了水。有几十个人,用器具从车上舀水,遍洒云间。忽然看见乐云鹤,都感到奇怪。乐云鹤仔细观看跟随他的壮士也在这些人里面,那壮士告诉众人说:“这是我的朋友。”说着,就拿过一个舀水的器具,交给乐云鹤,让他洒水。当时正好大早,乐云鹤接过器具,拨开云朵,遥望着故乡的方向,尽情地舀水倾洒。过了一会儿,那人对乐云鹤说:“我本是雷曹,以前因为误了行雨,被罚到人间三年。现在期限已满,我们从此分别了。”于是把驾车用的万尺长的绳子,扔到乐云鹤面前,让乐云鹤握着绳子一头缒下去,嗖嗖地瞬间便到了地面。一看,正好落在自己村外,绳子渐渐收回云中,看不见了。当时天旱了很久,十里外的地方,仅下了一指雨,唯独乐云鹤的村里下得沟渠都满了。第八十篇巾帼幕宾 归安蒋生,年弱冠,止能记四书,及《尚书》半部而已。家贫,欲为幕下客,遍托戚友。群谓其才短,弗之荐也。会有纳粟县尉,骤升富阳县令,急欲觅一友司笔札,遂以蒋生应聘。县令素不识丁,蒋生故作大言以欺之。书禀中讹字错文,置不问。 适抚院太夫人诞辰,县令欲称赞,浼其作文。蒋生摭拾旧所集排偶秘本敷衍成之。然不解典故,中杂男人寿言,如“庆骚客之庚寅,颂老人之甲子”,不类之词,盈篇累幅,县令不解,嘱人书诸屏幛,亲赍宪辕。抚公览之,大笑。县令因其色喜,谓必寿文之妙,高出群辈。归述之,益其薪俸。  明年,抚公正诞,仍浼作文。蒋生又集其秘本中排偶,杂以女人寿言,如“耀婺墨于东壁,降王母于西池”“巾帼增辉,璇闺益寿”,尤堪喷饭。县令仍自赍送。抚公笑不能止,并问:“某先生尚在贵署否?”县令唯唯。因思:“一书记耳,得上台垂询,是必浙中名士。”归又述之。 蒋生益自负,私念才望如此,何便屈居县署?倘作戟门揖客,其所获当有什倍于此者。因托故辞去,竟诣抚辕,投揭求见。抚公召之入。蒋生备述知己之感。而察抚公意似不甚招接者。因申言某县令寿章,系某代撰。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蒋生大窘而退。由是,浙中群呼为巾帼幕宾。到处求荐,卒无有聘之者。铎曰:“庾兰成‘春旗芝盖’一联,子安似之。名士作文,亦有时拾人牙慧也。但‘一一鹤声飞上天’,未许钝根人偷得来。名下好题诗,词坛积弊,今古相沿,于蒋生乎何尤?”(节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卷七·巾帼幕宾》)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有纳粟县尉   会:恰好 B.浼其作文浼:恳请C.某先生尚在贵署否  署:衙门 D.蒋生备述知己之感备:准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B.A.欲为幕下客降王母于西池浙中群呼为巾帼幕宾其所获当有什倍于此者D.C.归又述之因托故辞去抚公召之入因申言某县令寿章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B.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C.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D.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安人蒋生,已经二十多岁了,仍然只能读《四书》,以及半部《尚书》。蒋生家很穷,于是他打算为做官的人充当幕僚。B.因为蒋生不学无术,排偶句中有许多典故他都不懂是什么意思,因此给太夫人祝寿的文章中夹杂着不少给男人祝寿时采用的词句。C.县令带着给抚公祝贺的寿文亲自前去拜寿。抚公看完寿文后,大笑不止还特意询问,使县令以为蒋生颇有才华。D.作者认为人们往往迷信名人题的诗,这种词坛积弊,古今相沿成习,对蒋生的这种行为的确是应该指责及嘲笑的。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群谓其才短,弗之荐也。(3分)②县令因其色喜,谓必寿文之妙,高出群辈。(4分)(2)概述造成蒋生“自负”表现其中的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能照抄原文)(3分) 第八十篇巾帼幕宾5.D(备:全部,完全)6.B(A项,两个“为”字,都是动词,作,当。不符合选项要求。B项,第一个“于”字,介词,在;第二个“于”字,介词,表比较,比。两者不同,故为选项。C项,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他。不符合选项要求。D项,两个“因”字,都是副词,于是,就。不符合选项要求。)7.C(抚台这才明白蒋生来见自己的目的,于是笑着对蒋生说:“先生的文才,的确很让我钦佩,但先生未免被古人误导了,因此寿文中用错了很多词。我母亲固然不是‘骚客’;像我,明明是须眉男子,你怎么在寿文中称我为‘巾帼’呢?”)8.D(作者并不认为应该指责嘲笑蒋生。)9.(1)①大家都认为他的水平很低,不愿推荐他。[3分。“群”,“才短”,各1分,“弗之荐”宾语前置句式1分。]②县令依据抚公面露喜色,就以为是寿文写得高妙,超过其他人(的文章)。[4分。“因”,“色喜”,各1分,句意1分。](2)①蒋生应聘当文书,说大话欺骗县令,竟也能蒙混过关。②县令认为蒋生写给抚公母亲的寿文写得好,给他增加了俸禄。③县令告诉蒋生,抚公看完他写的寿文后还询问了作者的情况,县令认为蒋生是浙中名士。[3分。每答对其中一件事情的大意,就给3分。]【翻译】第八十一篇李纲传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钦宗曰:“策将安出?”宰执请避敌。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卫为?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宋史·李纲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幸:侥幸B.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傥:如果C.上感悟,遂命辍行 辍:停止D.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第:只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所求皆与之 B.以言事忤权贵      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C.募壮士缒城而下     姚平仲勇而寡谋D.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用兵乃李纲、姚平仲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李纲舍身报国的一组是()  (3分)①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 ②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③纲泣拜,以死邀之 ④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 ⑤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 ⑥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都城之下,徽宗弃城而逃;钦宗问计,宰执大臣也主张出城避敌,而李纲认为应该坚守都城,以待勤王之师。B.钦宗惧敌,企图率军南逃,李纲给他分析形势,指出南逃的危险后果,一是军心可能动摇,二是金军追击将难以抵御,最终钦宗答应停止行动。C.金兵攻城不利,于是求和,钦宗竟然全部答应了金军要求宋廷割地赔款的的屈辱条款。李纲反对议和,认为屈辱的议和条件不能接受。D.勤王之师到达后,李纲说服钦宗,要里应外合击破金兵,但由于姚平仲急于邀功而提前行动,李纲虽英勇,但亦没有达到目的,李纲也因此而被罢职。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3分)(2)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4分)(3)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3分)第八十一篇李纲传5.A(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这里指逃跑。) 6.B(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都表原因。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金人。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第二个“乃”是动词,是。)7.B(①是皇帝对李纲任职的安排,不能直接反映李纲的“舍身报国”;④主战主和,宰相们的意见不一,主战的李纲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这不能表现出他的“舍身”;⑥李纲反对屈辱的议和,认为金人贪得无厌,非战斗不足于使其退却,这不能直接反映出他的“舍身”。)8.C(“李纲反对议和”不合文意,有“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为证。)9.(1)李纲向皇上极力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3分。“所以”,表原因,1分。“颇”,稍微,1分。“颇”一般情况下理解为“很”,这里的“颇”结合上下文应理解为“稍微”;“颇”有“稍微”义项,如《陌上桑》:“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大意1分)(2)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4分。“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上,翻译成“皇上的车马”亦可,1分;“何以”,用什么,1分;“御”,抵御,1分;大意1分。)(3)(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3分。“竭”,竭尽或穷尽,1分,“且……况……”句式1分,大意1分。)【翻译】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是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第八十二篇齐之鸾传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制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 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骇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  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乞,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  世宗践阼,首上疏言:“祖宗法制,悉纷更于群小。补救之道,在先定圣志,次广言路。先朝元凶虽去,根据盘互,连蔓滋多,犹恐巧相营结,或邀定策之赏,或假迎扈之劳,以取怜固宠。天下事岂堪若辈更坏!言者久遏于权奸,欲吐忠鲠懑愤之气,必有不顾忌讳,至于逆耳者,在嘉纳而优容之。若稍或抑裁,则小人又乘之以仇忠直。言路一塞,不可复开,大为新政累矣。陛下诚举迩年乱政,尽返其初,中兴之烈可以立睹。”帝嘉纳之。又劾许泰及兵部尚书王宪,二人竟获谴。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寻擢河南按察使。卒官。(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置肆:设置店铺B.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上言:进呈言辞C.用事十有余年用事:指有所事;从事D.之鸾董役董役:监督劳作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悉纷更于群小言者久遏于权奸B.勒之金石帝付之所司 C.为此不祥之举大为新政累矣D.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在嘉纳而优容之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齐之鸾“忠贞敢言”的一组是()(3分)①授刑科给事中②贻百世之讥笑也③永成何功,恩滥如此④先朝元凶虽去,根据盘互,连蔓滋多⑤又劾许泰及兵部尚书王宪⑥寻擢河南按察使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之鸾对皇上在京城西面设置店铺一事提出了批评,言辞颇为激烈。B.齐之鸾曾带着幕僚们一同劝阻皇上不要给自己加官进爵,认为这是上下颠倒,并非吉利之举,会贻笑后世。C.齐之鸾对于皇上在宦官马永成死后下诏授其家九十多人官职一事,也曾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滥施恩宠,有害无益。D.齐之鸾任地方官时目睹饥民采集蓬蒿草子为食,曾将蓬子分别送给皇上和内阁大臣,并上书言事,对朝政提出了激烈的批评。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3分)(2)天下事岂堪若辈更坏!(3分)(3)陛下诚举迩年乱政,尽返其初,中兴之烈可以立睹。(4分)第八十二篇齐之鸾传5.C(执政;当权)6.A(介词,被。B.代词,指帝王业绩;代词,指所呈奏章。C.动词,做出;动词,成为。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7.C(①⑥均与“敢言”无直接关系) 8.C(A.“皇上在京城西面设置店铺”表述错误,事并未行,原文为“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只是有此打算而已。B.“曾带着幕僚们”表述错,应为与其他给事中一起。D.“依然措辞激烈批评朝政”表述错。“语极切”实为言语极为恳切。)9.①何至于如同倡优馆舍般争那锥刀那么小的利益?(3分。乃至:何至于,1分。竟:争,抢,1分。大意1分。)②国家大事怎么再经得起这批人变更、败坏!(3分。堪:承受,经得起,1分。更:变更,1分。大意1分。)③陛下应该检讨近年的乱政,全部恢复当初应有的样子,振兴国家的大业指日可见。(4分。举:检举,检讨,1分。返:恢复,1分。烈:功业,大业,1分。大意1分。)【翻译】译文】齐之鸾,字瑞卿,为安徽桐城县城人。正德六年高中进士。后又改为庶吉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官职。十一年(1516)冬天,皇帝准备在京城西边设置店铺。齐之鸾上言说:“近来听说要设立花酒铺,有的说车驾将到来,有的说朝廷收其利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仍至争逐锥刀之利,这与妓馆有什么区别呢?”应州告捷,皇帝降下敕文:“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宋寿剿寇有功,应特加公爵。”皇帝命令下来,举朝都感到非常惊骇。齐之鸾偕同诸位给事中向皇帝进言说:“自古天子也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的。成功之后,不过是面向南受贺,在金石上雕刻下来,传扬他的颂歌罢了,没有加爵酬劳,像今日这样颠倒的。不知陛下取的是什么意义,来做这种不祥之举,以惊天下人的耳目,让百世讥笑。” 齐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后,皇帝下令授与他家九十多人的官职。齐之鸾说:“马永成贵显,当权十多年,兄弟子侄都是高爵美官。而他的同僚又为他陈乞官职,将达到百人。马永成有什么功劳?皇恩如此滥用,恐怕天下听说后会解体呢。”皇帝准备南巡,齐之鸾和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人交章极力规劝。奏章进入二天,没有得到答复。齐之鸾等人不知所出,伏在宫殿前候命,从早晨到傍晚。直到皇帝让中官传达谕令,才退下去。第二天皇上托病免朝,想治齐之鸾等人的罪。正巧诸曹郎黄巩等人联章极力劝阻,才止而不行。但黄巩等人被下诏狱且被廷杖责打,齐之鸾等人也不敢营救他们。宸濠造反,张忠、许泰等人南征,命令齐之鸾偕同左给事中祝续随军记录功劳。尚未到达,叛贼已被歼灭。众多小人憎恨王守仁,对他进行百般的诬谤,齐之鸾极力为他辩白。张忠、许泰广泛搜捕逆党,株连无辜,很多人都被齐之鸾开脱释放。而且请求免去田租、停止力役、放宽对逃税的追索,皇帝对他的建议颇为采纳。起初他冒用徐姓,到这时才恢复齐姓。这一年秋天大举考察京城官员,齐之鸾被人中伤,贬谪为崇德县丞。逐渐迁至宁夏佥事。当时饥民采蓬子作为粮食,齐之鸾为此修书二封,一封进献给皇帝,一封送给阁臣。并且说时事可忧的有三项,可惜的有四项,语言极其恳切。皇帝将它交给有关部门。当时正在大修边墙,齐之鸾监督管理这项工役。巡抚胡东皋说他有能力,举荐齐之鸾代替自己。齐之鸾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还没有出发,盗贼兴起于是留下镇抚。不久被提升为河南按察使。逝于官任上。第八十三篇僧虔传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父昙首,与兄弟集会子孙,任其戏适。僧达跳下地作彪子。时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坠落,亦不重作。僧虔采蜡烛珠为凤皇,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惜。伯父弘叹曰:“僧达俊爽,当不减人;然亡吾家者,终此子也。僧虔必至公,僧绰当以名义见美。”或云僧虔采烛珠为凤皇,弘称其长者云。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为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与袁淑、谢庄善,淑每叹之曰:“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而韬光潜实,物莫之窥,虽魏阳元之射,王汝南之骑,无以加焉。”兄僧绰为宋元凶所害,亲宾咸劝之逃,僧虔泣曰:“吾兄奉国以忠贞,抚我以 慈爱,今日之事,苦不见及耳。若同归九泉,犹羽化也。”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携诸子侄。兄子俭中途得病,僧虔为废寝食,同行客慰喻之。僧虔曰:“昔马援处子侄之间,一情不异,邓攸于弟子,更逾所生,吾实怀其心,诚未异古。亡兄之胤,不宜忽诸,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后为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泰始中,为吴兴太守。始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武帝即位,以风疾欲陈解,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僧虔少时,群从并会,客有相之云:“僧虔年位最高,仕当至公,余人莫及。”及此授,僧虔谓兄子俭曰:“汝任重于朝,行当有八命之礼,我若复此授,一门有二台司,实所畏惧。”乃固辞,上优而许之。客问其故僧虔曰吾荣位已过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俭既为朝宰起长梁斋制度小过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俭即日毁之永明三年薨时年六十追赠司空谥简穆(《南史·僧虔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僧达俊爽,当不减人      减:减少B.韬光潜实,物莫之窥      窥:窥测C.邓攸于弟子,更逾所生    逾:超过D.余人莫及               及:赶上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B.A.王汝南之骑僧绰当以名义见美上优而许之抚我以慈爱D.C.为太子舍人僧虔为此官,乃曰:……兄僧绰为宋元凶所害乃固辞7.下列各项中全都表明王僧虔具有长者风范的一项是(  )(3分)【文段中,僧虔无姓,7、8两题加了姓“王”,可能会增加学生阅读的难度,文段原本就比较难了。建议:或者在文段开头加“王”字,即“王僧虔,”(这是许多人选用“僧虔传”常用的方法);或者把7、8题的“王”姓删去。】①时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坠落,亦不重作 ②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惜。③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④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⑤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⑥武帝即位,以风疾欲陈解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僧虔的伯父王弘看到几个小孩在玩耍中的表现,感叹说,僧达俊爽,应当不会比别人差,但亡我家一定是这个孩子,僧虔以后一定会做大官的。B.王僧虔的兄长被刘劭杀害后,王僧虔却并不逃走,并说能与哥哥一起共同魂赴九泉,就像羽化登仙一样。C.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途中,他兄长的儿子得病,王僧虔说如果这个孩子不能救治,我就辞官不做。D.王僧虔的侄儿王俭做了朝廷宰相后,如小有过失,僧虔看见了就不高兴,会亲自到王俭家里批评指点,直到他改正错误。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客问其故僧虔曰吾荣位已过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俭既为朝宰起长梁斋制度小过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俭即日毁之永明三年薨时年六十追赠司空谥简穆(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虽魏阳元之射,王汝南之骑,无以加焉。(3分)②我若复此授,一门有二台司,实所畏惧。(3分)第八十三篇僧虔传5.答案A,考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减:此处动词做形容词,意思应是“比……差”并不是“减少”的意思。)6.答案D,考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A.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第三人称代词,他。B.介词,因为;介词,用。C.动词,做;介词,被。D.副词,于是;副词,于是。)7.答案D,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①句是写僧虔心机手巧的;③句是写僧虔所长及为官的;⑥句是写僧虔生活情况的。此三项都不能表明王僧虔具有长者风范,含有这三项的都不符合要求,故当选D。)8.答案D,考查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级。(并不是“亲自到王俭家里批评指点”,而是拒绝到他家去。)9.10分,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1)客问其故/僧虔曰/吾荣位已过/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俭既为朝宰/起长梁斋/制度小过/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俭即日毁之/永明三年薨/时年六十/追赠司空/谥简穆(每错3个扣1分,扣完即止)(2)①即使是魏阳元的射术,王汝南的骑术,也不能比你的书法更好了。②我如果再接受此职,我们一家之中就有了两个台司之官,实在让人担心。(①能翻译正确“射”“骑”为动词作名词“射术”“骑术”,得1分;翻译正确“加”为“更好”得1分,翻译成增加、加法等不给分,没补充书法,翻译为“也不能比你更好了”也给分;全句翻译语句通顺得1分。②翻译正确“复”为“再”得1分;翻译对“台司”为官职的,得1分;全句翻译语句通顺得1分。)【翻译】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王僧绰的弟弟。王僧虔年少时,许多人一同聚会,宾客中有人给他相面说:“王僧虔做官要做到公,其余的人赶不上。”等到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叹说:“不仅仅是笔迹超过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之上。”他当了太子舍人,退避沉默,很少交际。吴郡的顾宝先卓越多奇才,自以为技能高妙,王僧虔便书写了飞白拿给他看。顾宝先说:“下官现在被飞白折服了。”孝武帝初年出京为武陵太守,带子侄们同行,当时他的哥哥王僧绰被人杀害,哥哥的儿子王俭中途得病,王僧虔废 寝忘食照顾他,同行的宾客对他进行慰问开导。王僧虔说:“亡兄的后代,不能疏忽,如果这个孩子不能救治,就应当调转船头辞职。”还朝后担任中书郎,又调任太子中庶子。世家大族向来大多不做御史,住在乌衣巷的王氏分枝,官位稍低。王僧虔做了这个官,便说:“这里是乌衣诸郎的住处,我也试着在此居住。”孝武帝想独自拥有好书法的名声,王僧虔不敢显露痕迹,常常使用拙劣笔迹书写,因此被孝武帝接纳。调任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东部,请假回家,宾客因为阮佃夫官居要位,受到宠幸,劝王僧虔应该好好以礼接待。王僧虔说:“我立身一向有自己的原则,哪能委屈心意奉迎这些人?他如果看我不顺眼,我便拂衣而去。”阮佃夫说给宋明帝,便让御史中丞孙敻上表弹劾王僧虔,因而免官。不久以平民担任侍中。元徽时期,任吏部尚书,不久做了散骑常侍,调转为右仆射。升明二年,做尚书令。当时齐高帝辅政,朝廷礼乐大多不合正典,王僧 虔上表请求校正声乐,高帝就让侍中萧惠基调正清商音律。齐朝接受天命建立,文 惠太子镇守雍州,有个盗贼掘开了一座相传是楚王古墓的陵墓,大获宝物,有人得到了十几片竹简拿给王僧虔看,王僧虔说这是蝌蚪文的《考工记》,是《周官》所缺失的部分。武帝即位,他因为得了风疾,打算请求解职,结果调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到这次授官,王僧虔对哥哥的儿子王俭说:“你在朝中担当重要职务,我如果又被授给这样的职务,一门当中有两个台官,实在危险。”于是坚持推辞,皇上宽容地答应了。宾客询问其中的原因,王僧虔说:“我的荣誉和地位已经过分,却无以报答国家,哪能容许再接受更高的爵位,让别人去说闲话呢?”王俭当了宰相以后,建起了一座长梁斋,规格稍微有些超过,王僧虔看了很不高兴,竟不肯进入斋门。王俭当天就把它拆毁了。王俭每次见他,他就用前人的优秀言行、忠贞知足的道理勉励他。永明三年王僧虔去世,当时年龄六十岁。被追赠为司空,侍中职务依旧。谥号为简穆。第八十四篇汤和传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常州与吴接境,贼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长兴,与张士信战城下。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帝以为然。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 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汤和列传》,编者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再寇,再击却之却:退却B.太祖闻而衔之衔:官衔C.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典:掌管D.嘉靖间,东南苦倭患苦:以……为苦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B.A.以舟师徇黄杨山常州与吴接境常访以御倭策与张士信战城下D.C.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尝请事于太祖魏国、曹国皆前卒巡按御史请于朝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汤和“多智数”的一组是()(3分)①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②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③和请与方鸣谦俱。④吾镇此城,如坐屋脊⑤愿得归故乡⑥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圮【建议:或者换掉A项的③,或者撤换⑥这个句子。因为“筑沿海城戍”这事,可能不能仅仅赞扬为“办事认真”。它是当时保家卫国的战略性举措,“东南苦倭患”,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中,浙江人如此敬仰他,肯定不仅是他“办事认真”。】 A.①②⑥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和年少时就有奇志,常练习骑射,后来跟随太祖驰骋沙场,立下了很多战功,受到太祖多次提拔。B.张士诚派出很多间谍,汤和严防死守,张士诚多次侵袭,汤和奋力迎敌,斩获入侵之敌以千记。C.倭寇入侵,太祖最先想到汤和,可是汤和希望鸣谦一同前往。鸣谦谈到如何面对倭寇的种种举措,说服了太祖。D.汤和向太祖请辞兵权,表达回归故里的愿望,太祖听后非常高兴,还赐钱财给他造宅第。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大破吴军于锡山,进中书左丞。②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第八十四篇汤和传5.答案B,考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B项,衔:怀恨。从原文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6.答案C,考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A项均为介词,相当于“拿、把、凭借”;B项均为介词,相当于“和、跟”;C项前者是副词,最终;后者是动词,死亡;D项均为介词,相当于“向”。)7.答案D,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①讨太祖喜欢,说明他聪明;③汤和知道鸣谦懂得治理海事,邀他前往说明其智慧;⑤明晓太祖心理所想,解除自己兵权,保全自己,也是一种智慧。而②句是客观地叙述;④句是酒后的牢骚;⑥句是其办事认真。) 8.答案B,考查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级。(汤和只有“严防”,“死守”看不出来;张士诚不是“多次”侵袭,文中“再”,是第二次的意思。)9.10分,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1)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每错3处扣1分)(2)①在锡山汤和彻底打败吴军,晋升为中书左丞。②在陆地上集结步兵,在水面上布置战船。(①地点状语倒装还原1分,“进”能够翻译为“晋升、提拔”得1分,句意通顺1分。②“陆”和“水”能翻译成“在陆地上”“在水面上”给1分。“具”能够翻译成“布置”给1分。语句通顺1分。)第八十五篇汤和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 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曾巩《赠黎安二生序》)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   给予B.辱以顾余             探问C.特以文不近俗      只是D.并示苏君       指示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余之迂大矣②若先生之道德文章B.①然则若余之于生②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C.①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②患为笑于里之人D.①特以文不近俗②遂书以赠二生7.曾巩行文常有“正话反说”,下列句子属于“正话反说”的一句是( )A.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B.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C.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D.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黎安二生序》的“序”是一种文体,与现在很多时候的书的“序”有不同,古时候有用作临别赠言,如明代就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B.苏轼写信推荐黎安二生,对两人大加称道,曾巩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两人确实是杰出的人才。C.黎生到外地任职,请求曾巩给他写赠言,因为二生学习古文,被同乡的人讥笑为“迂阔”,想让曾巩帮助解除乡人的糊涂认识。D.曾巩认为,说起“迂阔”,自己更甚,并明确地向二生指出,不要害怕世俗的讥笑,要立志于古道,坚定地走自己的路。9.断句和翻译。(10分)(1)(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译文:                                                                ②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译文:                                                               第八十五篇汤和传5.D(A“遗”意思为“给予”,B“顾”意思为“探问”,C“特”意思为“只是”都是符合语意的。D“示”是“给……看”的意思,并非“指示”的意思。从文中可知,作者是苏轼的朋友,给朋友带去自己的文章请对方看,用“指示”显然是不得体的。)6.A(A两句中“若”均为“像”的意思,符合题干要求,作为选项。B第一句的“则”,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么”;第二句的“则”,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却”的意思。这一项不符合题干要求。C第一句的“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第二句的“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这一项不符合题干要求。D第一句的“以”,介词,因为;第二句的“以”,介词,用,来。这一项不符合题干要求。)7.B(正话反说是本文的一个特点。A句,“辱以顾余”仅表达了作者的谦辞,并不属于“正话反说”。C句只是作为后文发表议论的铺垫,不属于正话反说。D句只是普通的陈述,不是正话反说。B句,“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世上迂腐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正话反说。)8.D(A、B、C项的叙述和分析都符合原文的意思。D项并没有明确指出“不要害怕世俗的讥笑,要立志于古道,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而是委婉陈述,让他们自己选择。)9.(10分)⑴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每错3个扣1分)⑵①我对你的了解,已经从内心得到了,却还需要在外面用言辞表达出来吗?(本小题3分。翻译对“既”为“已经”得1分,翻译对“乃”为“却”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②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本小题3分。对整个句子的翻译,合乎“只知道……却……;只知道……却……”这种句式结构的,得1分。翻译对“信乎古”“志乎道”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考中进士的朋友。他从蜀地写信送到京城给我,称道蜀地的读书人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雄伟,善于反复辨论,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说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了。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临别赠言。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从内心得到了,却还需要在外面用言辞表达出来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的人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腐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笑了起来。世上迂腐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到现在依然困顿而自己还不知道的缘故啊。世人的不切合实际,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不切合实际,只是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不切合实际罢了,还担心被同乡人讥笑。像我的迂腐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如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哪里只是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什么呢?说我的迂腐不切合实际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可以迎合当今,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人的糊涂认识吧,那么在这方面,一定能够作出选择。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第八十六篇冯勤传 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人也。曾祖父扬,宣帝时为弘农太守。有八子,皆为二千石,号曰“万石君”焉。兄弟形皆伟壮,唯勤祖父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耻短陋,恐子孙之似也,乃为子伉娶长妻。伉生勤,长八尺三寸。八岁善计。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期常从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勤同县冯巡等举兵应光武,谋未成而为豪右焦廉等所反,勤乃率将老母兄弟及宗亲归期,期悉以为腹心,荐于光武。初未被用,后乃除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每引进,帝辄顾谓左右曰:“佳乎吏也!”由是使典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莫不厌服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帝益以为能,尚书众事,皆令总录之。司徒侯霸荐前梁令阎杨。杨素有讥议,帝常嫌之,既见霸奏,疑其有奸,大怒,赐霸玺书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邪?将杀身以成仁邪?”使勤奉策至司徒府。勤还,陈霸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拜勤尚书仆射。职事十五年,以勤劳赐爵关内侯。迁尚书令,拜大司农,三岁迁司徒。先是,三公多见罪退,帝贤勤,欲令以善自终,乃因宴见从容戒之曰:“朱浮上不忠于君下陵轹同列竟以中伤至今死生吉凶未可知岂不惜哉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诫。能尽忠于国,事君无二,则爵赏光乎当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勤愈恭约尽忠,号称任职。勤母年八十,每会见,诏敕勿拜,令御者扶上殿,顾谓诸王主曰:“使勤贵宠者,此母也。”其见亲重如此。中元元年,薨,帝悼惜之,使者吊祠,赐东园秘器,赗赠有加。勤七子。长子宗嗣,至张掖属国都尉。中子顺,尚平阳长公主,终于 大鸿胪。建初八年,以顺中子奋袭主爵为平阳侯,薨,无子。永元七年,诏书复封奋兄羽林右监劲为平阳侯,奉公主之祀。奋弟由,黄门侍郎,尚平安公主。劲薨,子卯嗣。卯延光中为侍中,薨,子留嗣。(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自耻短陋陋:见识短浅B.八岁善计计:计谋C.帝贤勤贤:尊重D.尚平安公主尚: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为子伉娶长妻勤乃率将老母兄弟及宗亲归期B.欲以身试法邪以勤劳赐爵关内侯C.荐于光武终于大鸿胪D.乃因宴见从容戒之曰奉公主之祀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冯勤“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号曰“万石君”焉②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③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④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⑤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⑥能尽忠于国,事君无二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勤因精心做事而受到光武的亲近和赏识,经常称赞他并且很多事都让他去处理,冯勤也没有辜负光武的期望。B.侯霸向光武推荐阎杨,光武因怀疑侯霸与阎杨之间有奸私,很生气,后来经冯勤申明解释事理,光武才怒气渐消。C.冯勤拜任为司徒后,光武想让他有个善始善终,不希望他步那些获罪被贬的三公的后尘。D.冯勤的母亲每次参加朝见时,皇帝特许她可以不下拜。冯勤能受到光武的亲近和器重,与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朱浮上不忠于君下陵轹同列竟以中伤至今死生吉凶未可知岂不惜哉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勤还,陈霸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②“使勤贵宠者,此母也。”其见亲重如此。第八十六篇冯勤传5.D(本题考查古文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陋:长相丑陋;B.计:计算;C.贤:贤能,这里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前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D.尚:娶,用于仰攀婚姻时,特指娶公主为妻。符合题干要求。)6.A(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符合题干要求。B.第一个“以”,介词,拿,用;第二个“以”,介词,因为。C.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介词,至,到达。D.第一个“之”人称代词,指代冯勤;第二个“之”助词,的。)7.C(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判断。①“万石君”是指冯勤曾祖父冯扬;⑥是光武帝对冯勤的诫勉。②③④⑤都表现了冯勤才能。) 8.D(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信息的分析和概括。D.冯勤能受到光武的亲近和器重,在文中与他的母亲没有关系,文中光武帝称赞冯勤母亲实际是说冯母生了一个这么有才能的儿子,冯勤本身的才能才是他受到光武帝赏识的原因。)9.(3分)(1)朱浮上不忠于君/下陵轹同列/竟以中伤至今/死生吉凶未可知/岂不惜哉/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每错3个扣1分)(2)(6分)①(3分)冯勤回到朝廷,陈述侯霸本来的意图,解释说明事情的经过,光武帝心中的怒气稍微缓和。(大意1分,“陈”1分,“解”1分。)②(3分)“让冯勤尊贵受宠的,是这位母亲”他(冯勤)被(光武帝)亲近器重到了这种程度。(翻译出大意1分,“者……也”判断句1分,“见”字翻译为被动1分。)【参考译文】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人。曾祖父冯扬,宣帝时任弘农太守。(冯扬)有八个儿子,都做二千石的官,(人们)称他为“万石 君”。(儿子)兄弟几个身材都很魁梧,只有冯勤的祖父冯偃,身高不满七尺,常常因此感到羞耻,生怕子孙像他,于是替儿子冯伉娶了个身材很高的妻子。冯伉生冯勤,身高八尺三寸。八岁就会算术。最初担任太守铫期的功曹,以有才能著称。铫期常随光武征战,政事全部交给冯勤。冯勤同县人冯巡等起兵响应光武,计谋没有成功而被豪右焦廉等人所反对,冯勤就带领母亲兄弟以及宗族亲戚回到铫期身边,铫期把他们全看作是心腹之人,并把冯勤推荐给光武。冯勤开始没有被任用,后来就被任用为郎中,供职尚书。因谋划军粮的问题,每件事都精心用力,于是受到光武的亲近和赏识。每次被召见时,光武就对周围的人说:“真是个好官!”从此让冯勤主管诸侯封赏的事宜。冯勤统计衡量功劳的大小,封地的远近,土地的肥沃与稀薄,依次封赏,没有人不心悦诚服的。从此分封爵位的制度,没有冯勤就不能确定。光武更认为他有才能,尚书省的各种事务,都让他总管。司徒侯霸举荐前任梁县县令阎杨。阎杨先前多次提过意见,光武很讨厌他,见到侯霸的奏章,怀疑其中有奸私,非常生气,赐给侯霸的诏书说:“你以为崇山、幽都有什么地方可以安身的吗?黄钺一下就没有处所了。你是想以身试法呢?还是想杀身成仁呢?”(光武)派冯勤拿着诏书到司徒府(调查情况)。冯勤回朝,陈述侯霸的本来用意,为之申明解释事理,光武怒气渐消,拜任冯勤为尚书仆射。任职十五年,因为(他的)功劳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升任尚书令,拜任大司农。三年后迁任司徒。此前担任过三公的人大多因罪被贬退,光武认为冯勤贤能,想让他有个好结果,就乘宴会接见时不慌不忙地劝告他说:“朱浮对上不忠于国君,对下欺压同僚,最终因此获罪直到现在,死活吉凶都不知道,难道不可惜么!臣子被流放被杀,即使事后再加以赏赐祭尊,也不足以抵偿可贵的人生。忠臣孝子,光耀前代,你应以他们为榜样。能够一心忠于国家,侍奉君主没有二心,那么爵位与赏赐会使你万世光荣,功名永远流传,怎能不努力呢?”冯勤更加恭俭尽心,人称能胜任三公的职务。 冯勤的母亲八十岁,每次参加朝见,光武特许她可以不下拜,并让侍者扶她上殿,看着诸王公主说:“让冯勤尊贵受宠的,是这位母亲。”他受光武的亲近和器重就像这样。中元元年(56),冯勤去世,皇上悼念怜惜他,派使者前去吊唁祭尊,赐给他家东园棺材,赠给助葬费超标准。冯勤有七个儿子。长子冯宗继嗣,官做到张掖属国都尉。中间的儿子冯顺,娶平阳长公主,官至大鸿胪。建初八年,以冯顺中间的儿子冯奋继承公主的爵位为平阳侯,逝世,没有儿子。永元七年,皇上下诏书又封冯奋的哥哥羽林右监冯劲为平阳侯,负责公主的祭祀。冯奋的弟弟冯由,黄门侍郎,娶平安公主。冯劲逝世,儿子冯卯继嗣。冯卯延光年间任侍中,逝世,儿子冯留继嗣。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服。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彧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敕班师合肥,须堰成复进。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C.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D.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类似于后来的进士及第,被“释褐”授官。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D.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B.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2)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一)10.C11.B(守丧期间因朝廷特殊需要也可以做官,称为“夺情”。)12.A(文中未提及夏侯亶辅佐东昏侯登基。)13.(1)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居丧尽了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关键词“忧”“遗”“诸”各1分,句意2分)(2)(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好的政策,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关键词“复”“吏人”“图”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夏侯亶字世龙,是车骑将军夏侯详的长子。齐初,开始担任奉朝请。齐永元末年,父亲夏侯详任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主镇守荆州,夏侯亶留在都城,做东昏侯听政主帅。到了崔慧景作乱时,夏侯亶因保卫有功,被授为骁骑将军。到了梁武帝起兵后,夏侯详和长史萧颖胄协同举事,秘密派人把夏侯亶迎来。夏侯亶送来宣德皇后令,命南康王继承帝位。建邺平定,任命夏侯亶为尚书吏部郎,不久迁任侍中,把玉玺奉给武帝。天监六年,几次迁任后担任南郡太守。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居丧尽了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八年,(丧期未满)起任司州刺史,担任安陆太守。服丧期满后,承袭爵位丰城县公。在州任职,施恩德,很有威望,受到边地人的喜爱和敬服。历任都官尚书,迁任给事中、右卫将军。多次升迁为吴兴太守。(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惠政,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普通五年,任中护军。六年,梁大举侵伐北朝,先派豫州刺史裴邃率领谯州刺史湛僧智等从南路攻寿阳,没有攻克裴邃就死了,于是让夏侯亶持节替代裴邃,和魏将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或等相抗衡,多次战争都获胜了。不久敕命班师回合肥,等待淮堰修成后再进军。七年夏,淮堰水大,寿阳城快要淹没,武帝又派北道军元树率领彭宝孙、陈庆之等慢慢进军。夏侯亶率领湛僧智、鱼弘、张澄等疏导清流涧入淮、肥二水内。魏军沿肥水两岸构筑城垒,城垒在夏侯亶军背后,夏侯亶和湛僧智回师把他们打败。继续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从北道前来会合。会师后,所向披靡,共招降五十二城,俘虏男女七万五千人。寿春久遭兵乱,百姓流散很多,夏侯亶轻刑薄赋,发展农业,减少徭役,不久,户口又有增加。在州镇任上死去。皇帝听说后,当天就穿素服举哀,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谧号襄。州人夏侯简等上表请求为夏侯亶立碑设祠,皇帝下诏许可。夏侯亶仪容很美,为人宽厚有器量,他涉猎文史,有随机辩对之才。夏侯亶历任六郡太守三州刺史,不经营 产业,俸禄和赏赐所得的财物,随手分散给亲人和故旧。夏侯亶秉性节俭随便,日常生活的衣服用品够用罢了,不追求奢华。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多人,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子夏侯谊承袭爵位丰城县公。张元勋,字世臣,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  五年春,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丘胜富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生擒绍清、权伯以献。其诸路雕剿者,效首功二千四百有奇,生得金莺。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诸贼尽平,余悉就抚。  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马伤足,死者二百人。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元勋积草土与贼垒平,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捷闻,进世荫一级。遗孽魏朝义等四巢亦降。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万历五年,从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贼,斩首万六千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选自《明史·张元勋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B.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C.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D.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B.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这里指元勋的后代会因袭他的官爵。C.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源于周朝,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是七十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元勋抗击倭寇,战绩显赫。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作战有功;后来又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B.张元勋沈毅有谋,智平反贼。张元勋在平定三巢等乱贼时,自主更改惯例,诸贼尽平;巧用火攻诸良宝,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C.张元勋屡建奇功,过蒙皇恩。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一百余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D.张元勋出身卑微,威名远扬。张元勋虽出身小校,但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威名响彻岭南,曾与广西良将李锡并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一)10.B11.A(擢:没有官职调动的意思)12.B(“自主更改惯例”错,这一改动是他与总督殷正茂商议作出的)13.(1)第二年,张元勋进军剿灭他们。斩杀敌贼六百多人,唐亚六等人投降,余党均被平定。(关键词“明年”“斩馘”“授首”各1分,大意2分。)(2)诸良宝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关键词“再”“据”“营”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张元勋,字世臣,他深沉坚毅有计谋。时值有倭寇侵犯的消息,他隶属戚继光麾下。作战有功,晋升为千户。他随从戚继光攻破横屿诸贼,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充任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期,攻破福安倭寇,改任南路参将。他随从李锡攻破曾一本,晋升副总兵。   五年(1571)春天,他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任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敌贼唐亚六、广州从化敌贼万尚钦、韶州英德的敌贼张廷光劫抢郡县,不能控制。第二年,张元勋进军剿灭他们。斩杀敌贼六百多人,唐亚六等人投降,余党均被平定。肇庆恩平十三村的敌贼陈金莺等人,与邻邑苔村三巢敌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径十寨的敌贼黄飞莺、丘胜富等人,相互煽动作乱。按惯例,两粤只有大征才能叙功,小规模的进剿是不叙功的。总督殷正茂与张元勋商议,小规模进击敌巢也记功,诸军争相奋战。殷正茂又秘密派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人屯兵恩平,像经常守戍在那里的人,乘敌贼不备,歼斩林翠兰等人,生擒罗绍清、谭权伯献给殷正茂。诸路剿击敌巢的人,获首功二千四百多人,生擒陈金莺。张元勋向北到达藤峒,又生擒丘胜富、诸可行、黄朝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的所有敌贼全部被平定,其余的全部被安抚。  潮州敌贼林道乾的同党诸良宝被安抚后又行反叛,袭杀官军,抢掠六百人带入大海。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下马来跌伤脚,损失二百多人。敌贼出来抢掠而被打败,逃回巢穴固守。张元勋堆积草土和敌贼堡垒平,用火攻击敌贼,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捷报奏报朝廷,张元勋被增进世荫一级。敌贼遗孽魏朝等四巢也向官军投降。不久张元勋与胡宗仁共同平定诸良宝的同党林凤。惠州、潮州于是敌贼全无。这一年冬天,倭寇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张元勋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万历五年,张元勋随从总督凌云翼大规模征讨罗旁敌贼,斩杀敌贼一万六千多人。晋升为都督,改世荫锦衣卫官。不久因病辞职,死在家里。张元勋出身小校,身经大小战斗百十次,威名震岭南。他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焉。而言语涩呐,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其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每灾异寇盗水旱,亦不贬损,唯诸处设斋,以此为修德。雅信巫觋,解祷无方。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者五百余人,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宫中起镜殿、宝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狗则饲以粱肉。马及鹰乃有仪同、郡君之号,故有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 君,高思好书所谓“蛟龙、逍遥”者也。鹰之入养者,稍割犬肉以饲之,至数日乃死。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尝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羌兵,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自晋阳东巡,单马驰骛,衣解发散而归。又好不急之务,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赋敛日重,徭役日繁,人力既殚,币藏空竭。乃赐诸佞幸卖官。或得郡两三,或得县六七,各分州郡。于是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竞为贪纵,人不聊生。自邺都及诸州郡,所在征税,百端俱起。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然未尝有帷薄淫秽,唯此事颇优于武成云。(选自《北齐书•幼主帝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B.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C.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D.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林馆,北齐后期建立的一个文化机构,汇聚了当时北齐境内的大部分文化精英,完成了一些文学类书籍的编纂工作。B.录,即录尚书事,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汉代的一种制度,凡加此头衔者,可代表皇帝对尚书台(省)的事物进行总领。C.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西汉元帝时为显示对两位宠妃的喜爱,在婕妤之上新设昭仪,取“昭其仪”之意。D.武成,是北齐幼主的庙号,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幼主从小就十分善良,长大后喜欢写文章,但说话结巴,不善言辞,只是与他宠爱和亲近的人说话。B.每当水旱等祸患发生的时候,幼主不自我反省,只是在各处设置斋戒,以此来表示自己在修养德行。C.幼主承袭武成帝的奢侈,宫女早晨穿的新衣服,晚上就不再穿了,更新和添加偃武修文台,修建苑林。D.人民精疲力竭,国库钱财耗费一空,可幼主却给宠幸的人以官职,某些商人也控制一些州郡的职权。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2)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一)10.B(“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为对称句式,“无时休息”后应当停顿,所以应当选B。)11.D(通过“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可以看出,武成指的不是北齐幼主,应该是他的祖辈;而且武成也不是庙号是谥号。)12.C(不是“更新和添加偃武修文台,修建苑林”,应当是“更新和添加苑林,修建偃武修文台”。)13.(1)在华林园设立贫穷的村庄,幼主自己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当小乞丐,又冒充贫困的孩子到街上去,亲自从事买卖。(关键词为“弊衣”“之市”“交易”,每个关键词1分,大意2分。)(2)他特别喜欢在一定季节难以找到的东西,需求甚急,早晨要的晚上一定要办好,一些有权势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放贷,借一要还十。(关键词为“非时”“因”“责”,每个关键词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幼主高恒从小是十分善良的,等到长大,喜欢写文章,设置文林馆,常带些文人雅士去那里。而他说话结巴,不善言谈,没有大的志向和 气度,不喜欢召见文武大臣。不是自己个人所宠爱和亲近的人,他从不和他们说话。性格懦弱,谁看他,就会遭到责骂,向他上奏政事的人,虽然是三公、尚书令、录尚书事等高官向他奏事,也不能抬头看他,都是草草呈报大意之后,惊慌逃出。每当灾异寇盗水旱发生时,他也不自我反省,只是在各处设置斋戒,用这一手段来表示自己在修养德行。特别是信仰巫术,却对祭神祝告祈福去进行胡乱地解释。宫廷侍女都被封为郡君,宫女中穿着宝衣、吃玉食的人有500多,所穿的裤子值万匹,所用的镜台也值千金,相互攀比,早晨穿的新衣服,晚上就算是旧的而不用了。承袭武成帝的奢侈和华丽,认为帝王本应如此。更新和添加苑林,修建偃武修文台,在他的嫔妃宫中建造镜殿、宝殿和玳瑁殿,用彩色的颜料雕刻,在当时是极为美妙的。又在晋阳建十二院,比都城邺城还要壮观和美丽。他所喜欢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众多物品被毁多次之后而又要修复。夜间用火来照明,冷时用热水来取暖,手工业者困苦而贫穷,不能有丝毫的休息。雕凿晋阳西山成为一座大佛像,一夜之间就燃用了万盆油,以至远处的火光照遍宫廷。又替胡昭仪修建大慈寺,没有竣工,又改修穆皇后大宝林寺,穷尽一切技巧,从很远的地方搬运时候填塞泉水,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狗用上等的肉食饲养,马和鹰都有如仪同、郡君的称号,所以有赤彪仪同、逍遥仪同、凌云郡君等名称,高思好书写的所谓“蛟龙逍遥”就是这一类的。鹰所吃的食物,则是从狗身上一点点割下的新鲜肉,狗被割肉而亡。在华林园设立贫穷的村庄,幼主自己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当小乞。又充贫困的孩子到街上去,亲自从事买卖。拆去国家西边的许多城镇,让人穿上黑色的衣服扮演羌族的士兵,并亲自率领军队去参战,有时用真的弓箭去射杀扮演者。从晋阳到东方巡游,自己单身匹马,脱衣散发飞速返回晋阳城。而且他喜欢干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曾经有一天夜里到处搜索蝎子,到天明时,所找的蝎子竟有3升。他特别喜欢在一定季节难以找到的东西,需求甚急,早晨要的晚上一定要办好,一些有权势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放贷,借一要还十。赋税极重,徭役与日俱增。人民精疲力竭,国家府库所收藏的钱财也耗费一空。于是,就此给一些所宠幸的人以官职,让他们出卖,有的得到两、三个郡,有的得到6、7个县,每个人都分有州郡。因此,一些富甲大商控制了一些州郡的职权,竞相贪污,人民无法生存。从邺城到各个州郡,都在征收重税,万事齐起。所有这些赋税徭役,都在武成帝时开始,到幼主时,税收的范围更加扩大。然而,幼主在宫内却不荒淫污秽,只有这一点比武成帝要好些。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父发,号牧堂老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联疏荐于朝,召之,坚以疾辞。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未几,果谪道州。州县捕元定甚急,元定闻命,不辞家即就道。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喟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元定赋诗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众谓宜缓行,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至舂陵,远近来学者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人为之语曰:“初不敬,今纳命。”爱元定者谓宜谢生徒,元定曰:“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谓沉曰:“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阅三日卒。侂胄既诛,赠迪功郎,赐谥文节。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及葬,以文诔之曰:“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学者尊之曰西山先生。(选自《宋史·蔡元定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 B.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C.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D.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除了名、字,常常还有号。“号”实际上是一种固定别名,它是由使用者本人取的。古人取号往往是借此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B.古代的诗包括了诗、词、曲。就体裁而言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形式灵活。近体诗是格律诗,有绝句、律诗之分。C.礼乐指的是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礼乐教化作为手段推行治国政策,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长期以来,这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元定少年聪慧,才情出众。父亲给他传授的孔孟正统理论,他都能深刻领悟。长大后曾上西山苦学。他倾心做学问,对朝廷的征召,以病体为由坚决推辞。B.蔡元定追随朱熹,因韩侂胄施行打压朱熹理学之举而受牵连被贬谪。蔡元定坦然面对,饯别宴上作诗宽慰众人。而后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C.蔡元定抵达道州后,四方闻之而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元定不忍推辞,他无惧种种压力,坚持收徒讲学,并劝诫学生不要做亏心事,不要松懈求学。D.蔡元定深得朱熹的赏识,朱熹曾让来求学的人先得到蔡元定的认可才接收,著书立说也是跟蔡元定商讨后才动笔。无论是人品抑或才华,朱熹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2)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二、(一)10.A11.B(“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说法有误,“平仄对仗”可以不讲,但“押韵”还是要有的。)12.B(“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说法有误,原文是“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是“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并非“强拖病体”“水路兼行”。)13.(1)有位名士恃才傲慢,非议、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简傲”“非”“谒拜”各1分;句意2分)(2)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造化”“识”“不厌”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他从小聪颖,悟性好,八岁时即能做诗,每日记写数千言。蔡元定的父亲名蔡发,号牧堂老人。蔡发将程颢、程颐的《语录》,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教授给蔡元定,说:“这些都是继承孔子、孟子之道的正统理论。”蔡元定深深理解其话的涵义。长大后,辨析理解能力更精强。蔡元定曾登上西山顶峰,并在那里忍饥食菜,潜心苦读。蔡元定听说朱熹有名望,就前往拜师。朱熹在了解蔡元定已有的学识后,大惊曰:“这个人应该是我的老友,而不应该是我的弟子。”于是朱熹常与蔡元定研讨各种经典的深奥义理,每每谈至深夜。对从四方来求学的人,朱熹要他们先得到蔡元定的肯定才接收。当时的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两人联名将蔡元定举荐给朝廷,但是蔡元定对朝廷的召用,以有病为由,坚辞不就。当时,韩侂胄擅权专政,将道学诬为伪学加以查禁,目的是要清除不合己意的理论学说。台谏受韩胄的要挟与影响,专门从事打击排挤忠良之事。不过 当时还没有直接放言攻击朱熹。到了沈继祖、刘三杰担任谏官的时候,才开始连篇累牍地诋毁朱熹,并牵连到蔡元定。不久,蔡元定果然被贬谪道州。州县的官吏(奉韩胄的密令)急于逮捕蔡元定。元定听此消息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准备出走。朱熹与从游者数百人在萧寺为蔡元定饯行。许多人长吁短叹,有人甚至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朱熹悄悄观察蔡元定,见他与平时一样平静,感叹说:“朋友之间的关爱友情,元定不怕受挫的志气,我都得到了。”蔡元定当时赋诗说:“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大家都嘱咐元定慢走并注意身体。蔡元定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脚都走得流了血,面容憔悴,不成人形。走到舂陵,远近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当地读书人没有谁不到听蔡元定门下听他讲学。有位名士恃才傲慢,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人们对他说:“当初不恭敬,如今接受听命。”有关心爱护蔡元定的人劝他辞谢前来求学的生徒,蔡元定说:“人家为求学而来,怎么好忍心拒绝呢?如果有祸患,你就是闭门不出也不能避免。”蔡元定赠书并训导诸学子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不要因为我有罪而放松了学习,失去了志向。”有一天,蔡元定对儿子蔡沉说:“可以辞谢客人的拜访,我想安静一下,将我身体还给造物主。”三天后蔡元定辞世。待韩侂胄被诛杀,蔡元定被朝廷追赠为迪功郎,并被赐谥号“文节”。蔡元定对书没有不读的,对事没有不探究的,对图书、礼乐、典制,没有不精通的。有些古书词句及意思艰涩深奥,许多人弄不懂,但他一看便知晓。朱熹曾这样说:“许多人读易懂的书很困难,而蔡元定则是读难懂的书很容易。”朱熹在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做注疏和著《周易本义》《诗集传》和《资治通鉴纲目》时,都是在与蔡元定反复商讨后下笔的,《启蒙》一书,则由蔡元定起草。朱熹曾说:“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到蔡元定下葬,朱熹写悼文说:“精深的见识,超凡的才干,不可屈折的志向,不可折服的辩才,不能再见到了啊!”学者们都尊称蔡元定为“西山先生”。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初,端作《川月交映图》拟太极,学者称月川先生。及殁,谥号静修。(节选自《明史·曹端传》)【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10.下列对文中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B.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C.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D.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是明、清时乡试中试人的称谓,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B.遭艰,遭父母之丧。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C.童子是指未成年的人,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做童子。D.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褒义性质的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不相信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道理,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B.曹端曾经写信给县令,让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说明他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C.霍州的李德跟曹端都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老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D.曹端做官时公正廉明,去世后由于清贫而没有费用回故乡安葬,所以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于是留葬在霍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2)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二、(一)10.C(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11.D(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谥号不都是褒义的。) 12.D(霍州百姓和孩子们都痛苦流涕最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13.(1)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为、其、慢各1分,句意表达2分)(2)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盛、达、鲜各1分,句意表达2分)【参考译文】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既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在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父母后,筑庐冢守墓六年。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道理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浦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授知识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丧之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故乡安葬,于是留葬在霍州。起初,曹端依照《太极图》作了一个《月川交映图》,所以学者们都称呼他叫做“月川先生”。他死了以后,他的学生们给他一个“静修”的谥号。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寻以李季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方遂止。初,编修丘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作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帝壮其议。八年春,敕盛往会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搜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B.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C.终制,服丧满期三年(实际时长为二十七个月)。“制”此指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D.宪宗,文中指明宪宗朱见深。宪宗是庙号。与年号不同,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英宗、康熙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盛颇具家国情怀。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并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B.叶盛虽为文臣,军事才干突出。大敌当前,危及都城,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深得皇帝器重。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借用皇亲国戚所设置的集市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代理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⑵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二、(一)10.B11.D(“康熙”为年号。)12.D(非“代理”,实为“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13.⑴军队覆灭在土木,众将大多逃回,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定皇帝侍从违法的罪行。(译出大意给3分;“覆”“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⑵皇帝觉得他说得很好,而白圭主张收复河套。军队出击,最终没有战功。人们因此佩服叶盛的先见之明。(译出大意给2分;“善”“竟”“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中进士。授予兵科给事中。军队覆灭在土木,众将大多逃回,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定皇帝侍从违法的罪行。并且挑选将领训练士兵,为复仇作准备。郕王即位,按惯例有赏赐,叶盛以皇上蒙难而推辞。皇帝不允许。也先逼近都城,叶盛请求取消内府军匠的差役而为作征发操练的后备。又请求命令官吏储备粮草饲料供给战士,派遣零散归来的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叶盛说:“鼓励惩罚的规律,在于分清赏罚。像孙镗这样敢于作战,谢泽这样死于国事的,应当赏赐。其他守御不严,奔赴危难不尽力的,都应该惩罚。”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不久,命令他出京去安抚招集陈州的流民。守卫京城的武臣及其子弟大多骄纵懒惰不学习军事。叶盛请求选拔精壮士兵,预备操练守卫京城。皇亲国戚所设置的集市,每月征税。叶盛以国家费用不足,请借用这些税帮助补充军饷。皇帝都听从了他。叶盛被提升为右参政,管理宣府的粮饷。不久因李秉的推荐,协助辅佐都督佥事孙安管理军务。英宗复位,叶盛碰上父亲去世,去奔丧。天顺二年,召回任右佥都御史,在两广任巡抚。请求服丧满期三年,不许可。宪宗即位后,叶盛商议政事 进京,给事中张宁等人想推荐他进入内阁。因御史吕洪的话于是停止。当初,编修丘濬与叶盛不和。大学士李贤听取丘濬的话,在这时起草给韩雍的敕令中说:“不要像叶盛一样屠杀投降的人。”叶盛没有进行辩解。不久升任为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请求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鼓励商人使边境富裕。又提出官牛官田的方法,开垦田地四千多顷。用屯垦的结余购买战马一千八百匹,修建城堡七百多座,边塞更加安宁。满都鲁各部长期驻扎在河套,兵部尚书白圭商议以十万大军大举驱逐他们,沿黄河筑城抵达东胜,迁移老百姓耕种防守。皇帝觉得他的建议很宏伟。八年春,下令叶盛去会见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细商议。当初,叶盛作为谏官,喜欢谈论军事,多有论述建议。往来三边后,了解到当时没有良将,边备长久空虚,转运耗费人力物力,搜索河套恢复东胜不能轻易提出。于是会同众臣上疏,认为防守是长久之计。皇帝觉得他说得很好,而白圭主张收复河套。军队出击,最终没有战功。人们因此佩服叶盛的先见之明。八年,转为左侍郎。十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文庄。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①,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②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③,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弟豫,自有传。(《晋书·虞喜传》有删改)【注释】①陵夷:衰颓,衰落②蒲轮: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③祧室:祖庙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B.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C.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D.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如,李密,就被推举为孝廉。B.公车,在古代开始指君子的兵车,官车,到了汉代,成为一个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C.风尘,既可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也可比喻纷乱或污浊的生活,后者旧指仕宦,指作官的志向。 D.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这种学说在两汉时期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后来成为了古代所有典籍的统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喜一生安贫乐道,只是安静地潜心做学问,到老都不厌倦。何充赞他“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B.虞喜从小好学,博览群书,他读书兴趣广泛,既专心专研古籍,也研究谶纬之书,著有《安天论》《志林》三十篇等文。C.虞喜备受朝廷看重,历代皇帝都征召他担任各种职务,但他都一一推辞,他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D.虞喜品行高尚,正直朴素,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曾改变志向,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皇帝认为他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5分)(2)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5分)二、(一)4.B(正确的断句如下: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5.D(D 项说到的“谶纬”在汉朝流行的内容是正确的,但是说它是“古代所有典籍的统称”是错误的。因为,“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6.C(说“虞喜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有误,根据文章第一段“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可证明他曾经担任过“功曹”一职。)7.(1)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著名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1句1分,共5分)(2)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1句1分,共5分)【参考译文】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是光禄卿虞潭的族人。父亲虞察,是吴国征虏将军。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著名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太宁年间,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逭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 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裹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裹去询问。他就是这么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着《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七十六岁去世,没有儿子。弟弟虞豫另有传记。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未期而孤。稍长砥行,有时名,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廷枢,复社诸生所称维斗先生者也。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过苏州,汧贷金资其行。周顺昌被逮,缇骑横索钱,汧与廷枢敛财经理之。当是时,汧、廷枢名闻天下。崇祯元年,汧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三年,廷枢举应天乡试第一。中允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倪元璐,道周同年生,请以己代谪,帝不允。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汧曰:“推贤让能,荩臣所务;难进易退,儒者之风。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防察之权辄逮阍寺,默窥圣意,疑贰渐萌。万一士风日贱,宸向日移,明盛之时为忧方大。”帝不听。汧寻乞假归。还朝,迁右庶子,充日讲官。十四年奉使益王府,便道还家。当是时,复社诸生气甚盛,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往复尤契。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 既就职,陈时政七事,惓惓以化恩仇、去偏党为言。而安远侯柳祚昌疏攻汧,谓:“朝服谒潞王于京口,自恃东林巨魁,与复社杨廷枢、顾杲诸奸狼狈相倚。陛下定鼎金陵,彼为《讨金陵檄》,所云‘中原逐鹿,南国指马’是何语?乞置汧于理,除廷枢、杲名,其余徒党,容臣次第纠弹。”时国事方棘,事亦竟寝。汧移疾归。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时又有一人儒冠蓝衫而来,跃虎丘剑池中,土人怜而葬之,卒不知何人也。于是廷枢闻变,走避之邓尉山中。久之,四方弄兵者群起,廷枢负重名,咸指目廷枢。当事者执廷枢,好言慰之,廷枢嫚骂不已,杀之芦墟泗洲寺。首已堕,声从项中出,益厉。门人迮绍原购其尸葬焉。(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汧贷金资其行贷:借出B.汧与廷枢敛财经理之经理:处理C.帝不听听:听任D.事亦竟寝寝:搁置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B.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C.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D.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汧有品节,与同乡杨廷枢交好,周顺昌被捕,他们积极筹措钱财,徐汧、廷枢受世人称赞,名声由此传播天下。B.徐汧忠于朝廷,敢于直言,对宦官把持朝政心怀疑虑,认为长此以往会导致士大夫的风气日益低下,对国家不利。C.徐汧身为东林首领与复社的杨廷枢、顾杲等人交往密切,面对国家形势,写信给当权者努力破除党同伐异的成见。D.南京失守,苏州、常州相继被攻下后,徐汧预感自己会被敌方捉拿,写信告诫两个儿子,投身虎丘新塘桥下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2)时又有一人儒冠蓝衫而来,跃虎丘剑池中,土人怜而葬之,卒不知何人也。二、(一)4.C(听,听从,接受。)5.B(明确主语,特别是“汧”,由此抓住谓语动词,明了事理过程。)6.D(“徐汧预感自己会被敌方捉拿”文中无此信息。)7.(1)徐汧上疏称颂黄道周、倪元璐贤良,并且自己请求免退,皇上责问徐汧。(译出大意给2分;“颂”“罢黜”“诘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当时又有一个人戴着儒冠穿着蓝衫而来,跳入虎丘剑池中,当地人可怜他并把他埋葬了,最终不知道是什么人。(译出大意给2分;“儒冠蓝衫”“怜”“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下未满一岁就成了孤儿。稍为长大后磨炼德行,在当时有名声,与同乡杨廷枢相亲近。廷枢,就是复社的生员所称为维斗先生的那个人。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捕路过苏州,徐汧借钱资助他上路。周顺昌被逮捕,锦衣卫追捕犯人的官员蛮横地索讨钱财,徐汧与廷枢筹集钱财经营这件事。当时,徐汧、廷枢的名声传遍天下。 崇祯元年,徐汧成为进士,改为庶吉士,授官检讨。崇祯三年,廷枢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中允黄道周因为救援钱龙锡遭贬职。倪元璐,是道周的同榜进士,请求让自己代替道周受贬谪的处分,皇上不允许。徐汧上疏称颂道周、元璐贤良,并且自己请求免退,皇上责问徐汧。徐汧说:“推举贤才让位给能人,这是忠臣所做的事;进身慎重退位容易,这是儒者的风度。近来陛下很少对外面的朝廷大臣寄予信任,防范监察的权力总是交给宦官,他们默默地窥测圣上的心思,已逐渐萌生对朝廷大臣的猜疑。万一士大夫的风气日益低下,皇上心意所向日益改变,盛明时代带来的忧患更大。”皇上不听从。徐汧随即请假回家。回到朝廷,升右庶子,担任日讲官。十四年奉命出使益王府,顺路回家。当时,复社生员的气势很盛,徐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人来往尤其密切。在家住了很久,京师陷落。福王徵召徐汧为少詹事。徐汧认为国破君亡,臣子不应当贪图职位。又痛惜国家沦亡,是由于朋党互相倾轧,写信给当权的人,劝他们努力破除党同伐异的成见。既已就职,陈述当前的政务七件事,恳切地把化解恩仇、破除私党作为直言。可是安远侯柳祚昌上疏攻击徐汧,说:“穿着朝服在京口拜见潞王,自己仗着是东林的重要首领,与复社的杨廷枢、顾杲等奸人狼狈为奸互相依赖。陛下在金陵立国,他们作《讨金陵檄》,所说‘中原逐鹿,南国指马’是什么话?请求把徐汧关入监狱,革除廷枢、顾呆的名籍,其余的党徒,容许臣依次纠察弹劾。”当时国家的事务正艰难,这件事最后搁下了。徐汧称病请假回家。次年,南京失守,苏州、常州相继被攻下。徐汧感慨地叹息,写信告诫两个儿子,投身虎丘新塘桥下而死。同府的人赶来哭吊的有几千人。当时又有一个人戴着儒冠穿着蓝衫而来,跳入虎丘剑池中,当地人可怜他并把他埋葬了,最终不知道是什么人。这时廷枢听说事变,逃走躲避到邓尉山中。过了很久,四方轻率动兵的人纷纷起事,廷枢身负重名,众人都瞩目廷枢。当政的人抓住廷枢,好言安慰他。廷枢馒骂不停,在芦墟泅洲寺杀了他。头已掉下,声音从头颈中发出,更加严厉。他的门人迮绍原买来尸体埋葬了。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注]①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②丁母艰:遭母丧。③骫:歪曲,枉曲。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B.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C.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D.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B.丁母艰,当官的母亲去世,回去奔丧,又叫丁忧,丁忧是一种孝顺行为,而且要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C.迁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指官职的调动,可以指降职也可以指升职,谪只指官位的降职。D.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因此并称。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哲宗时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书法,行书、草书、楷书都自成一家。D.黄庭坚在写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和苏轼相提并论,并称“苏黄”。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2)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二、(一)4.B(根据语意断句。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5.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就出现的中央官学。)6.C(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黄庭坚的楷书自成一家。) 7.(1)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诸,其他。否,不这样。安,喜欢。每点1分,句意2分。)(2)徽宗即位,任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做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上任。(起,任用。知,做知州。不行,不上任。每点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一直到母亲去世,修筑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任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做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上任。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学.科网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答案】10.B11.D12.D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文言文阅读文一般选择人物传记类文本,主要从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句这四方面设题。这类阅读题,必须要先整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再讲究做题的技巧和遵循的原则。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B。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1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 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