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2 发布 |
- 37.5 KB |
- 87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会计理论课件
三友会计 名著译丛 “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会计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 1 章 会计理论简介 第 2 章 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 第 3 章 财务会计体制结构的发展过程 第 4 章 财务报告管制经济学 第 5 章 假设.原则和概念 第 6 章 会计目标研究 目录 第 7 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 第 8 章 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有用性 第 9 章 统一性与披露:政策制定指南 第 10 章 资产负债表 第 11 章 损益表 第 12 章 现金流量表 目录 第 13 章 通货膨胀与物价变动会计 第 14 章 所得税与财务会计 第 15 章 退休金与其他退休后受益额 第 16 章 租 赁 第 17 章 公司之间的权益投资 第 18 章 国际会计问题 第 1 章 会计理论简介 1.1 会计理论和政策制定 1.2 计量在会计学中的作用 1.3 本书的内容安排 尽管会计学未被看作是一门沉闷的学科,但人们常常认为,会计学是一门枯燥、客观、需要很高的分析能力的学科,而且答案非常精确,要么对要么错。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定有两家企业,其他方面基本上相同,但对销货成本却采用了不同的计价方法。 A 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 ; B 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 结果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但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有人可能会说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仅仅是一个会计架构问题 , 是一种会计师感兴趣的游戏,与现实世界根本不沾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有关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争论是在所得税方面存在着重大分歧。 采用后进先出法,销货成本会更迅速地从当期的收入中冲销 , 通常意味着缴纳较低的所得税。这样,会计架构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即支付多少所得税。 所得税的支付并不是会计数据所影响的唯一的社会现实,还有其他方面实例。例如: 1 .有关收益的数据可作为评价管理人员业绩的工具。它不仅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甚至会影响到个别管理人员能否保住自己的职位。 2 .有关收益的数据和资产负债表的各种比率会影响股利的支付和证券的价格。 3 .有关收益的数据和资产负债表的各种比率会影响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影响资本成本。 既然会计数据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从经济现实出发来准确地核算呢?因为人们对经济现实存在不同的理解。 例如,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一项资产的价值等于通常情况下从市场上购置此项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量,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一项资产的价值应由企业出售此项资产所能够获得的货币量表示。 这两种价值是不相同的。前者被称为重置成本或投入价值,后者被称为脱手价值。 然而,虽然我们认为这两种价值计价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但难以计量,因为市场行情不容易获得,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能不明白这些价值计价方法是的真正含义。 由此便产生了第三种选择:历史成本。 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即包括历史成本在内的会计价值的选择问题,都属于会计理论的范畴。在这个例子当中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既含糊又明确的问题。 1.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这些数字的目的是什么; 2. 产生预期的计量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相关的事项中进行选择,属于会计理论的范畴。 这里的会计理论则被定义为,依据立法机构制定的会计规则的基本假设、定义、原则和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和会计与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正如这个概念在这里所使用的那样,它适用于财务会计,而不适用于管理会计或政府会计。 财务会计指的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企业外部各方用以分析管理者业绩和制定决策的会计信息。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来阐释会计理论的定义。很显然,起草一个为会计规则的制定提供基本指导作用的概念框架属于会计理论范畴。分析会计规则,确定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某一基本概念或其他指导性原则,同样属于会计理论的范畴。 尽管在一般情况下,会计实务不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诸如企业为什么在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会选择某些特定的会计方法却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我们想知道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尽管经理层与投资者之间以及其他利益团体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完全相同,在改进财务报告的问题上存在冲突,但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会计理论所关注问题的是改进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呈报。 作为会计理论的一部分,我们对有关会计话题的类型、热点问题和方法也要进行探讨。除了基本概念框架和会计立法,会计理论还包括概念(如:实现性和客观性)、估价模型(在附录 A-1 中讨论)、假说和理论。 假说和理论是建立在更为正规化的调查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应用于课题研究的调查分析方法是学术性课程常常使用的,例如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常借用来自哲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这种较新、正式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近期会计领域的一次革新,当今的会计研究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研究者使用这种方法,试图通过分析会计数据来解释或预测与会计有关的现象,例如:会计资料的使用者如何使用会计信息 , 会计资料的准备者怎样选择会计方法。 会计理论和准则制定程序之间的关系必须在更为宽泛的背景下进行理解,如表 1-1 所示。提醒读者慎重的是,表 1-1 过于简单化。经济状况对政治因素和会计理论具有影响,政治因素又对会计理论产生影响。 表 1-1 虽然简单,但是在理解人们如何将理想和现实状况最终结合到形成财务报告的政策制定决策方面,它显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负责制定财务会计规则的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履行了制定政策的职能。 1.1 会计理论和政策制定 会计理论 政治因素 经济状况 会计政策制定 审计作用: 会计实务 实务与会计 规则的符合 (控制功能) 用户 主流 会计数据和会计报告 次流 表 1-1 财务会计环境 这种职能被称作标准设定或规则制定,具体的是指达成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或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公告的程序,政策制定职能的投入要素主要有三个源头。 七十年代过高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经典的经济状况冲击政策制定的例子。毫无疑问,它也是促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强制实施有关价格变更的信息披露政策的催化剂。 政治因素这一术语指的是,那些受制于这些规则或规定的人们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这些人包括审计人员、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投资者和社会大众。审计人员负责评定这些规则是否被遵守,财务报表的编制者代表的是一些组织,如财务主管协会,投资者的代表是指诸如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一类的组织机构,社会大众由政府团体代表如国会或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和代理机构。 除此之外,大公司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层也是影响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的政治因素。 尽管应该让受会计规则制定影响的人们有机会发表他们的观点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还要牢记政治因素会搅乱准则制定过程。其中的一个例子是特殊目的实体( SPE )。 正如其名称所示,特殊目的实体是一种制度安排,凭借这种安排,企业和某一外部权益投资者共同拥有一个基本上是空壳企业的实体。如果外部权益投资者拥有的股权少到 3% ,那么企业就可以将负债放到特殊目的实体的资产负债表中。从企业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将负债移走,改善了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形象。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试图解决特殊目的实体的问题,但由于那时的五大公众会计事务所的政治干预而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会计理论是随着会计研究的进程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会计研究主要由会计学教授来做,但来自政策制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私有行业的个人也在会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制定机构所制定的标准和公告由企业进行阐释并应用于实践。这样,政策制定的结果在会计实务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执行 . 当然,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型上市交易的公司的经营失败会对财务会计准则、审计规则和诸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类组织的体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策的使用者包括许多团体,也包括真正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以及社会大众。必须牢记的一点,政策的使用者在制定决策时不仅仅使用财务报表和决策制定报告,他们也受政策制定的功能和政策在会计实务中的执行情况的影响。 计量是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Larson 认为,由于计量的专门性和计量过程本身所需要的程序,决定了它独立于会计理论之外。然而,计量过程与会计理论密不可分,不可轻易将其从会计理论中分离出来。 计量被定义为给物品的属性或特性赋以数值,这正是会计师要做的工作。物品本身有许多属性或特性。 例如,假如某一制造企业拥有一台车床。这个车床具有以下特性:长、宽、高、重。排除纯粹的物理属性,仍有一些其他可以赋以价值的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当前条件下的重置成本、当前条件下的售价和这一车床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2 计量在会计学中的作用 属性或特性指的是所计量物品的具体特征。应该清楚的是,我们计量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与这一物品某一具体属性相关的被称为值多少美元的东西。 1.2.1 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 如果赋予某种物品的数值是对其预期特性的实际计量,那么这就是直接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计量就是准确的,对目标属性的间接计量采用的是迂回的、兜圈子的方式。 例如,我们要计量某一零售商行期末存货的重置成本。 如果存货是经常交易的商品,我们通过以下方式测定存货的重置成本:每种存货的现行单位批发价乘以拥有此种存货的数量 , 然后将每种存货的计算值全部相加,这属于直接计量。 假如这一零售企业的库存中有一件银狐大衣,由于社会的变化,这种大衣已不再是经常交易的商品。 假定这个企业最初购进这件大衣的价格是 $1,000 ,我们估计这件大衣仅能卖 $600 。如果貂皮大衣正常的加价额是成本的 20%, 我们估计这件银狐大衣的重置成本是 $500($600÷1.2=$500) ,这是间接计量。通常人们更愿意用直接计量,而不是间接计量。 1.2.2 评估和预测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的另一种分类是评估计量法和预测计量法。 评估计量法关注的是物品的具体属性,它既可以是直接的,又可以是间接的。 预测计量法关注的是表示未来状况的因素。因此,预测值与未来状况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 例如,本期的收益可用做下一期股利的预测值。道理相同,收益基本上是一个估计值,因为它表示企业在本期已过去的时间里的经营状况。 1.2.3 计量的过程 计量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即便是直接地评估计量也是如此 ,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一种绝对正确的计量值。 象数现金这样简单的计量也依赖于几个因素 : (1) 物品本身 (2) 被计量物品的属性 (3) 计量者 (4) 计算或枚举 (5) 计量任务可用的工具 (6) 影响计量者的约束条件 1.2.4 计量的类型 计量本身与被计量物品属性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选用计量体系的类型。 最简单的计量类型是名义量度。 名义量度就是一个基本的分类系统,一个名称体系。 下一个计量类型是序数量度。 序数顺序中赋予的数字表明了优先顺序。然而,各等级之间的优先程度并非必然的相同。 在会计学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按流动性的高低列示,那就是一种序数排列顺序。 区间量度不同于序数排列顺序,以数值计量的属性的变量必须是相同的。 华氏温标就是一个例子。温度从 9º 升到 10º ,等同于从 19º 升到 20º ,也等同于任何其他 1º 的提高。 同区间量度一样,比率量度也给数字区间赋予了相同的值,但它也有另外一个特征。在比率量度中,零点有一个独特的性质 . 这一点在华氏温标中是没有的。 在会计中使用比率量度类型的计量体系起码是可能的,因为从货币量的角度来看,零点意味着什么也没有。 因此,在会计中, $100,000 的流动资产除以 $50,000 的流动负债和 $200,000 的流动资产除以 $100,000 的流动负债,都说明了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两倍。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在会计学中零点具有独特性。 1.2.5 计量的质量 分析计量价值,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质量。计量者、计量者的技能、工具、计量技术都非常重要,因此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 , 我们可以将计量者统一认可的东西作为一种标准。 从知觉意义上看,如果无论哪位会计师编制这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相同的,那么对这些数字的使用者将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就是 Ijiri 和 Jaediche 看待客观性的方式。 他们把客观性定义为某一组给定的计量者使用相似的工具在相似的约束下对某一个给定物品的同一属性进行计量时,计量者的一致程度。那么客观性可定义为: 如果是预测值,一个显然的标准就是预测任务完成得如何。假如某一企业会计数据的使用者假定股利是前期收入的 50% ,可以表示为: 如果可以预测,这种预测能力的计量被 Ijiri 和 Jaediche 称其为方差,下列的等式表示如下: 与评估计量值与预测计量密切相关的另外两个计量质量问题是及时性和成本约束。 就财务会计而言,及时性指的是财务报表数据 -- 即各种计量数值的加总 -- 应该是最新的,且能实时地满足季度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的需要。此外,如果公司的股票已上市公开交易,及时性也要满足证券交易委员会存档的需要。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对信息及时性的需要与成本约束问题存在着冲突。 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数据的产生所需要的代价是昂贵的,许多成本是固定的,更为精确、及时的计量数据需要花费额外的资源。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牢记于心的是及时性与昂贵的代价是相伴而生的。 传统财务会计中的许多计量数据既不属于评估计量系列,又不属于预测计量系列。 历史成本折旧和后进先出法( LIFO )的存货价值评估只是被获准的数据,但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属性。这些计量数据是否真实不是主要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通过过于武断的方法得来的计量数据对使用者而言是否具备有用性。 Sterling 认为,诸如后进先出法( LIFO )和先进先出法( FIFO )之类的方法如果不能与计量的真实现象或属性保持一致(即试图模拟现实或尽可能接近现实),他们就不是真正的计量方法,而只不过是计算方法而已。 例如,销货成本的计算采用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仅仅是成本流转的计算方法,即历史成本在资产类项目与费用类项目之间的分配。这两种方法与对真实经济现象的计量方法无关,如期末存货和已售存货的重置成本。 在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相对简短的介绍之后,在第 2 章中,我们将学习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之间的关系。 第 3 章将讨论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体制结构的演进历史 . 第 4 章讨论由一个外部机构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并且阐述在受制于证券和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为什么企业自行制定会计规则这种放任的情况不合适。 第 5 章讨论的是某一准则制定机构运用会计规则制定的理论方法的第一次真正的尝试,这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会计管制提供了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经验。 第 6 章将讨论人们对准则制定过程目标的探索。 1.3 本书的内容安排 最后,理论探索的顶点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在第 7 章中进行讨论。 第 8 章将着重讨论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本章所强调的重点是基于财务理论。 第 9 章所关注的重点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思考: ( 1 )不同企业在记录相似的经济业务时应该如何运用统一性 ; ( 2 )不同企业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信息披露时应该如何运用统一性。 第 10 、 11 和 12 章讲述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第 13 章讨论了价格变动会计的理论方法。在这一点上,它是附录 1-A 的扩展。 第 14 章涉及的是所得税的分配问题; 第 15 章涉及的是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的福利问题; 第 16 章涉及的是租赁问题; 第 17 章涉及的是企业间的权益投资问题。 而且,我们用一个被称作 改进中的会计准则 的短文部分作为第 9-17 章的结尾。这些是对改进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方法的简要的总结。就透明度而言,我们指的是尝试使用被人们称作会计原则的东西而不是会计规则。会计原则指的是应用于各个经济业务领域的一贯理论方法,而不是经常出现在和被企业有意用来逃避经济业务的真正经济实质的会计规则。 本书以第 19 章中的对国际会计问题的讨论作为结尾,国际会计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第 2 章 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 2.1 会计研究和科学方法 2.2 会计是艺术还是科学 2.3 会计研究的方向 理论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理论试图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预测一些现象。尽管会计理论所包含的理念很宽泛,但我们本章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来自于研究过程中以正规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理论。 就科学方法而言,理论首先只不过是一些语句。它必须包含一套基本的前提条件(又称为假设)。这些前提条件可以是不言而喻的;也可以是推定的,经得起统计推理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前提条件通常被称作假设。前提中的一些术语不需要加以定义,但一些术语需要有精确的定义。 “借和贷”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如此的熟悉,因此无须加以定义 . 2.1 会计研究和科学方法 但理论中的“负债”则需要仔细地加以定义,因为这一术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概念。 从最狭义的角度看,负债从法律意义上被严格地界定为因接受货物、劳务或者提前收取报酬而在当前需要向对方偿还或承担的义务。可是,这一定义可以延伸到包括预计所得税负债的未来现金流出 ---- 直线法折旧是用于对外公布财务报表的目的,而加速折旧法则用于税收目的。 最后,理论还包括一套来自前提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也可通过归纳推理得出。 2.1.1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用来从一套给定的前提中得出一个或多个结论的逻辑推理形式。在纯粹的演绎推理体系中不分析实证数据。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演绎推理的例子: 前提 1 : 马有四条腿。 前提 2 : 约翰有两条腿。 结论: 约翰不是马。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从这两个前提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在较为复杂的推理体系中,结论可能不止一个。但是,几个结论决不可能相互冲突。请注意,上面的例子中在给定的前提下,得不出与约翰有关的其他结论。 当然,如果我们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一个真实的名字叫约翰的身上,而不是去分析一套语句的内在的逻辑,那么在确定约翰的身份之前我们必须亲眼看一看并对约翰进行审查(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这一点,我们就进入了归纳推理的范畴 ---- 因为我们对理论的判断不仅仅是基于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更要注重观察事实本身。 例如,约翰可能是一匹被截去两条腿的马。假定推理是有效的,只有存在问题的前提或结论,才会对演绎推理提出实证性的挑战。 会计和经济理论家使用演绎推理已开发出了不同的收益模型 . 企业收益主要来源于本期经营财富的增加。收益经常被定义为在保持企业财富的期初与期末相等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分配给所有者。从这一定义的角度看,收益是以保持企业期初资本的完整为条件的,这一概念是人们所熟知的资本保值。 在资本保值这一基本前提下,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实现资本保值意义上的增值。如果我们假定币值稳定,那么以历史成本计量收益是合适的,资本保值不用调整币值就可以确定。 在通货膨胀时期,如果我们要将缩水的货币购买力考虑在内 , 那么收益和费用可以用通过合适的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计量。 同样,通过以当前重置成本计算费用来计量收益,则依赖于资本保值的实际能力概念。 一些应用于会计理论的演绎推理方法,使用程式化的公理作为推理体系的前提,基于这些前提可得出各种各样的会计规则。 程式化的原理指的是一套根据符号逻辑的规则和专门用语严格定义的术语。 但是,演绎推理在会计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1.2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对数据加以研究或检验,并就此进行推理的过程。所用数据往往是对某一地区人口所进行的抽样。如果某人要检查一对骰子是否局部加重,他可以将每个骰子掷 100 次,然后查看骰子的每个面出现的概率是否大概是六分之一。 会计研究中,数据是用各种方法从许多的提供源收集而来的 , 包括向会计从业人员或其他相关各方发调查问卷、在实验室进行由个人参与的模拟训练实验、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公开交易的证券价格。 在商业领域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个好的归纳推理必须要明确其所研究的问题。研究必须是基于一个能够经得起检验的假设 , 从被调查的人口对象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样本,收集并检查所需要数据,然后使用必要的统计推理工具,从而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 对会计学中早期的归纳推理或实证研究的批评之一是所阐释的关系过于机械化。 实证研究断定,收益和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并试图回答为什么政策的制定者选择某一特定的标准、为什么管理者会选择他所选择的特定的会计方法这一类问题。 这种实证研究称作会计实证研究。会计实证研究试图解释会计学中的行为关系。它试图描述“是什么”而不是对事情做出价值判断。 会计文献中通过归纳推理,最终形成理论体系的例子有很多 . 例如, Watts 和 Zimmerman 对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响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所建议的新标准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假设之一是,管理者是以自利的方式行事的。例如,如果所报告的净收益增加,他们就会通过安排奖金来提高他们的个人报酬 . 然而,在一些大公司,情况不一定必然是这样的,由于大公司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而受制于反托拉斯的行动或规则,这些公司或许会从管理者的最佳的长远利益出发而采用那些能够生成较低的报告净收益的会计准则。 因此, Watts 和 Zimmerman 假定,当企业受制于政治压力时管理者更偏爱那些能够降低报告净收益的准则。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开草案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中使用一般物价水平调整法来计算收益。他们研究了对这一草案的反应,他们的发现证实了这个假设:一些大公司支持这一提议草案是因为一般物价水平调整降低了企业的收益。相类似的是,通过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反而提高了收益的大企业则反对这一建议草案 . 其他几篇有关 Watts 和 Zimmerman 的研究的评论是适宜的。 他们的假设前提涉及到管理者对既不能提高又不能降低收益的会计规则的潜在反应,但有关一般物价水平记录的公开草案所涉及到是一种辅助性的收益计量方法而不是首要的收益计量方法 . 这一公开草案要求,多数企业除公布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历史成本的财务报表以外,还要公布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损益表 . 他们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收益与历史成本计价收益的高低程度的比较。因此,这看似是一种合理的检验方法,可用来测试管理者对那些能够增加或减少基础性收益计量数据的准则的反应。 然而,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 Solomons 指出, Watts 和 Zimmerman 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的研究仅涉及了少数企业( 52 家)唯一的会计问题和唯一的时点( 1973 年)。 Solomons 还注意到,许多企业游说支持采用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收益,因为这一技术看似会产生较低的报告收益;但是这些企业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能够减少报告收益和所得税的加速折旧法和后进先出法( LIFO )技术。 由于“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 1973 年的收益应比历史成本计价报告的收益低”这样观念的存在,所以,出现计量错误的可能性也会有的。 进一步说,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 1973 年的收益比历史成本计价所报告的收益低的九大企业中,有两家企业游说反对采用建议的准则,这显然对 Watts 和 Zimmerman 的假设的预测价值提出了质疑。 另三家企业尽管他们的经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过的 1973 年的收益比历史成本计价所报告的收益低,他们还是游说反对建议准则 . 原因是这些企业在 1973 年财富杂志 500 强排名位居 22—34 名之间。看起来,大企业偏爱能够降低收益的准则这一假设仅可适用于少数几家超大企业。 我们对 Watts 和 Zimmerman 的批评,是为了说明在一个涉及到人的行为的领域里进行的实证研究会有许多解释。在我们要从这些研究中得出与准则制定过程有关的推论时,我们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些研究。 2.1.3 规范化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除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分类之外,理论还可以分为规范理论和描述理论。 规范理论运用价值判断: 在此理论体系之中,至少包含一个指出事情应该有怎样的前提假设。 例如,某一前提假设指出会计报告应当基于对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计量,这表明它是一个规范的理论系统。相反,描述理论试图发现实际存在的关系。 Watts 和 Zimmerman 的研究是应用于具体场合的描述理论的经典例子。 尽管作为演绎推理体系的数学和符号逻辑不涉及价值判断,但演绎推理体系常常是规范的,归纳方法通常是描述性的。这些特征是由演绎和归纳方法的本质所决定的。演绎方法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非实证的系统,它的结论严格建立在它的前提之上。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事实上,实证研究的发现是否真的不涉及价值判断(中立)?著名瑞典经济学家 Gunner Myrdal 也曾指出过这一点。 Mattessich 引用他的话说: 先有问题后有答案。问题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的一种表达,至少是带有一点价值判断的色彩的。这样,在我们观察事实进行理论分析的阶段,就必然地涉及到了价值判断,而不是仅仅在我们从事实及其评价中得出政治性推论的阶段才涉及到价值判断。 Watts 和 Zimmerman 的确承认从研究者和使用者的角度看,研究背后确实存在价值判断。 更进一步说, Christenson 就这一事实进行了探讨: 实证研究所关注的不是会计问题本身,而是会计数据的编制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如,会计人员、管理者和使用者)。 Myrdal 曾强有力地指出: 对要探讨的问题的选择的确涉及到价值判断。尽管与传统会计研究相比,实证研究所关注的是另一类不同的问题 --- 即行为关系问题,这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它就是中立的价值。保持中立的价值导向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偏向性。即使问及准则制定机构的设立是否成功这样的问题,也很显然地涉及到价值判断。尽管实证研究是描述性的,但当调查者试图决定 “是什么” 的时候,保持完全中立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从结果来看,实证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满足经理们、审计人员、使用者(财务分析人员和债权人)和准则制定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人期望实证研究能将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个人按自己的最佳利益行事这一假设(再提有点多余)也是实证会计研究背后的基本假设。实证研究者超脱于他们自己的这一假设之外是不可能的。 2.1.4 全球化理论和个别化理论 演绎和归纳推理体系之间一个更为严格定义的区别是,前者有时在内容上带有全球性(宏观性),而后者通常具有个别性(微观性)。当演绎推理体系的前提全面或囊括所有情况时,它们的结论必定是压倒一切的。 换言之,归纳推理研究倾向于探讨定义相当狭窄的问题。 许多人(如, Nelson )认为,会计的全球化理论走进了死胡同。美国会计协会颁布的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说明( 1997 )曾指出,在那个特定的时期里,全球化会计理论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Caplan 认为,会计研究未来的方向是归纳理论,因为归纳理论给一些个别的问题带来了曙光。但是,规范方法仍将继续拥有一些重要的支持者。事实上,演绎和归纳研究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的。 2.1.5 演绎和归纳方法的互补性 研究中演绎和归纳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并不常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着相互竞争,而是存在互补性并常常一起使用。 例如, Hakansson 曾建议,归纳方法可用来评价基本上是一个演绎推理的体系,看其最初选择的一套假设是否合适。 很显然,改变假设就可能会改变逻辑推论,研究过程并不总是遵循一个精确的模式。研究者常常开发一些看似适合的新假设 , 然后从其他研究的结论中进行倒推,他们试图检验这些新假设是否正确。 不无相似的是,在会计学中归纳推理给现存于商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解决带来了曙光。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演绎推理有助于规则的确定,不过,归纳推理的研究也是很有用的。因此应该清楚,虽然保持归纳推理研究不涉及价值判断是不可能的,但归纳和演绎方法是可以一起使用的,它们并不是互斥的两种方法。 规则制定结构和会计实务偶尔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会计是艺术还是科学? 至少曾有一位作者(在四十年代)认为会计是科学的。可是 , 除了他自己在计价问题上持有的偏见之外,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定义科学这一概念的标准。 随后,另有一位作者认为,会计和人文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 , 他将会计看作是一门实用的艺术。但是,这位作者也没有得出区分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标准。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从会计计量理论的科学方法和作用来探讨会计问题,很可能会把会计置于科学的范畴之内。 2.2 会计是艺术还是科学 Sterling 在一篇重要的论文和随后的一本书中,试图澄清会计相对于科学的位置问题。他指出,艺术主要依赖于从业者的个人阐释。例如,一位画家可能会把一位模特画为三只眼,而另一位画家则会使用传统的两只眼和一只绿鼻子来表现同一对象。比较而言,他认为,就科学而言,从业者对所观察和计量的现象有着相当高的一致性。 Sterling 认为,正如目前的实践现状,会计与艺术的关系比与科学的关系更近,原因主要在于会计人员定义问题的方式。例如,就折旧来说,折旧方法的选择和估计折旧年限与残值的确定 , 都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很低,而且除了含糊的未摊销的历史成本和折旧费用的概念之外,根本没有涉及到资产的真正属性和相关费用的计算。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种科学方法应努力构建一套严格的计量程序。这些计量程序能够使得所计量的属性都是具有经济意义的属性,如:资产的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或其他要素。无论是出自预测目的,还是评价的目的,这种观点都会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的。在目前的规则下,这些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是不是制定严格指定的计量程序就能保证会计计量人员的高度一致性?当然,科学工作者也并非总是对他们所计量的对象有着相同的计量结果或一致的解释,来自其他学科的三个例子可以帮助阐明这一点。 经济计量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和相关变量,如失业率。为了试图预测这些变量,已构建了几个大型模型 . 这些模型使用数以百计的必须由计算机求解的联立方程来产生预测值。可是,这些模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与列表给出的实际结果相比,这些模型的预测值常常是远非准确。一个使问题更加复杂的因素就是预测值和实际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联邦政府和许多大公司使用计量经济预测者的服务,他们的行动当然要受其影响。但人们常用经济科学来描述计量经济学家的工作,尽管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 虽然计算机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极有价值的工具,但它仍不能撕破气候学的神秘面纱,消除人们对温室效应的争议。 同 Sterling 一起牢记这一点,我们会说会计有可能会成为一门科学,这是一个有关各方都满意的结果。但是,会计同人的因素密切相关。同自然科学计量的对象 --- 物理现象相比较,人的因素更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会预料到会计学以及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在计量数据、预测值的准确性上,要比自然科学差一些 . 2.3.1 决策模型方法 决策模型方法关心的是决策需要何种信息。 从这一角度看,基于入帐价值、脱手价值和折现现金流量计量方法而编制的财务报表是有资格作为有用信息的。这种方法并不关心使用者需要何种信息,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何种信息对某一具体决策有用。因此,这种方法的导向具有规范性和演绎性质 . 这种研究方法的深层假设是,如果决策者不熟悉这些信息,就需要告诉他们应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这一学派的许多拥护者倡导采用一系列可能的计价方法。 2.3 会计研究的方向 Chambers 和 Sterling 提倡使用脱手价值方法,因为资产的售价与继续持有还是处置资产的决策有关。此外,所有资产的总的脱手价值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计量流动性的方法。 Bell 是一位现行价值的倡导者,他赞成使用剥离价值对资产进行计价。剥离价值指的是重置成本和可收回金额中的较低者,可收回金额指的是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中的较高者。 Solomons 同样是一位剥离价值的倡导者,他还是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的概念性框架的强有力的捍卫者。这一概念性框架能支持现值的属性,是因为现值对于决策的制定很有用。 其他几位重要的会计理论学家的工作也属于决策模型方法,尽管他们的计价导向并未取得像 Chambers 、 Sterling 、 Bell 和 Solomons 那样的首要地位。 决策模型方法的规范性本质使得一些较新的理论方法的支持者宣称,决策模型方法并非科学。但 Mattessich 已清楚地证明了带有价值趋向的假设是诸如管理科学等(其中包括会计学)以目标为导向(即手段 --- 目的)的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换言之,科学方法是可以用于那些拥有既定目标的活动的,尽管这些活动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以描述自然世界为目标。决策模型方法虽然同在实证会计研究崛起前一样,仍然不具有统治地位,但它依旧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焦点。 决策模型方法所信奉的两大决策是: ( 1 )它能使使用者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 2 )它可用于分析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以及这两种决策类型的细分项目。 在所有的研究导向中,或许决策模型学派同准则制定职能最为一致,准则制定职能本身就包括了概念性框架的推导。 决策模型方法和准则的制定职能明显的是规范性的运筹类型 . 决策模型所关心的问题与准则制定者所关心的问题十分地一致,尽管后者还必须处理调控中的政治问题。 2.3.2 资本市场研究 大量的实证(归纳)研究表明,公开交易的证券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迅速并且不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市场价格被假定为能够充分地反映所有向大众公开的信息。这种主张主要来自于金融学科,被人们称之为有效市场假说。 此外,一种证券的收益是风险的函数:这种证券收益的波动性与整个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相关。 这种观点大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重视,不再试图用一种证券来对抗整个市场。有效市场假说在会计学上有一些重大的潜在推论,例如,因为信息能够迅速地在证券价格上得以反应,所以人们不再那么关心会计方法的选择,增加信息披露的动力也因此增强。 既然有效市场假说表明了一种证券的收益是基于它的风险的大小,那么其他的研究则试图对基于会计信息对风险的测算与基于市场对风险的测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估,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也进行了广泛的测算。 进行实证研究,如对资本市场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研究者必须指定参数和确定研究方式。参数和研究方式等,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和这一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此外,后来的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解释可能会过于宽泛。 2.3.3 行为研究 行为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将如何制定决策,他们需要何种信息。这种研究经常是使用实验对象在精心控制的实验情境下进行的。 例如, McIntyre 试图想搞清楚在评价真实的年度报酬率方面 , 重置成本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是否更有用。换言之,这种方法想弄明白人们选择了何种信息以及对它们进行了怎样的加工处理。 McIntyre 对轮胎和橡胶工业的四家中型企业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分析, McIntyre 的实验对象是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给一些学生的是重置成本财务报表,给另一些学生的是历史成本财务报表 , 给其他学生的是这两种财务报表。要求这些学生选择出三年中真实的年度报酬率最高的一家企业。 真实投资报酬率定义为如下的公式: 尽管 McIntyre 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种种限制,他的实验结果没能向使用者显示出重置成本财务报表的任何优势。 但是, McIntyre 的实验对象一-学生相对于广大的真正的决策者来说,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使用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的行为研究之中。 尽管行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许多吸引人的发现。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规范决策模型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真实的决策过程之间存在着差距。此外,决策者进行修正的概率要比贝叶斯决策模型计算低的多,这是合适的。其他研究发现,存在一种将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用于管理决策的倾向。 尽管行为研究在方法上是描述性的或实证性的,但我们会很容易地得出这样一个规范性的结论:用于决策目的的会计数据的使用方法是可以改善的。 2.3.4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也有称为契约理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会计研究类型。代理理论研究可以是演绎性质的,也可以是归纳性质的。 尽管代理理论根置于金融学和经济学而不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 但它依然是行为研究的一个特例。 代理理论另一个重要假设是,企业是存在于管理层、业主、债权人和政府之间的各种契约型关系的所在地或交叉点。 因此,代理理论关注监督和实施这些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关系的各种成本。 例如,审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工具,用以确保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一定量的外部审查。此外,假如存在一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观点,财务报表被认为必须满足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一致的标准。因此,审计的作用是试图使所有者、债权人这一类局外人对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放心。当然,最近在企业界所发生的事件也大大地动摇了公众对审计的信心。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各种代理关系由会计数据来定义或统驭,这主要包括债券契约、管理者报酬合同和公司的规模。债券契约经常规定负债权益比率这一类比率的最高水平,违反这些规定从技术上讲就是失职。 负债权益比率约束越严格,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会增加企业收益的会计方法。就管理者报酬合同而言,管理者会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既能增加企业收益又能增加奖金的会计方法。因此 , 会计方法对代理合同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对会计方法的选择 . 代理理论的假设之一是,管理者试图通过将监督和订立合同的成本最小化而使他们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管理者试图将他们的报酬最大化时,他们的行为必须符合下面这一基本框架:增加净收益、投资收益率或提高其他类似的会计计量指标,同时使得公司的证券价格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因此,合同订立成本最小化指的是,不要消极干扰以会计为基础的各种绩效计量指标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审计不能附带有任何条件 . 虽然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通常会放在提高绩效上,但是为了他们自己报酬的最大化,管理者也可能会试图选择那些使收益短期内最大化,而不是长期内最大化的会计方法,例如投资税收减免的情况。在这种及类似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行动可能不会总是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 这种行为有时被称之为机会主义行为或道德风险。作为使代理成本最小化的例子,审计也是有效合同订立的一个例子。将会计方法的选择和有效合同订立两者之间联系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会计文献中很少会遇到这方面的例子,即使有这方面的例子也经常是被误列其中的。 有关企业本质的其他假设与代理理论的假设毫不相容,代理理论的假设认为,企业是各种契约型关系的所在地或连接点。 在代理理论下,企业自身实际上并未发挥任何作用。根据联合体理论,收益是企业经济业绩的标准,资产及负债的经济上可行的计量是会计的重要职能,应该成为准则制定机构首要的考虑因素。代理理论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观点。 这不是说代理理论是 “对” 还是 “错”。 代理理论和联合体理论都是对企业及其参与者的运作方式和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片面的描述,各种互不相容的理论和观点可能会给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信息使用者和准则制定者提供一些真知灼见。 更进一步说,虽然代理理论的一些重要的拥护者坚持认为代理理论的结果是实证性和描述性的,不能用于政策性目的,但是如果代理理论的结果是有效的并且有用的,那么准则的制定者就没有理由不使用代理理论研究的结果。 2.3.5 信息经济学 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生产会计信息的成本和益处。这一点对于会计研究人员来说,开辟了一个相对新的研究领域: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就其本质而言通常是解析性的 / 演绎性的 . 现金流量会计除外,历史成本会计模型之外的其他选择,明显地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信息生成成本。其他信息集合或更大的信息集合所带来的益处,是否值得花费其成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Beaver 和 Demski 对这一问题的本质简要地陈述如下: 代表权责发生制会计争论焦点落实到了下面的假设前提上 : ( 1 )权责发生制会计所报告的收益要比不太费劲的以现金流量为导向的会计体系传递更多的信息; ( 2 )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传递这些额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 ( 3 )作为前两个假设推论,这些额外信息的价值超出其成本 . 最近,信息经济学在它的分析中将代理理论的假设和情形都包括在内。 这是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风险共享与双方是否拥有全部信息或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密切相关。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方(通常是代理人)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理论分析的目标是确定如何设立最优契约激励安排和如何达成风险共享。这种研究也证明了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性。 2.3.6 批判性会计 批判性会计是会计理论的一个分支,它认为会计在裁定企业与员工、消费者,以及普通大众这些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样,批判性会计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的积极的社会角色。 批判性会计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的其他两个领域 --- 公众利益会计和社会会计 --- 合并融合而形成的。 公众利益会计为那些支付不起服务费用的个人、团体和小企业免费提供税收和财务咨询服务。社会会计试图计量污染一类的外在因素的成本并将其计入企业的损益表中,因为外在因素对社会是一种威胁,而对它的制造者来说却是无代价的。 批判性会计要比公众利益会计和社会会计广泛得多。更进一步说,批判性会计研究者的目的是通过采取 “ … 一个根据冲突来看问题的角度 …” 把这一领域从公众会计和社会会计这样的边缘学科引导到会计研究的主流上去。 批判性会计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别于所有的前面讨论过的其他研究领域。其他的研究方向认为,研究者和调查的领域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实证会计研究者和行为主义者认为,他们仅仅就他们所研究的实验对象的行为做出报告。即使决策模型学派一类的规范研究者们也承认,事实是独立于他们之外的。 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寻找报告企业和其他实体经营及财富状况的最有用的方法。但是,批判性会计的研究者却认为,在对现实的观察和调查中,他们也帮助塑造现实。 更进一步说,纯粹的计量数据是试探性的,可能不正确,而且受到计量工具和潜在的理论的制约。当我们超越了纯粹计量数据时,语言的描述就占据了主动,因为此时的语言描述真正包含了我们试图描述的现实。 因为我们是在阐释面对的现实,而且不能保持中立,因此批判性会计研究者认为,会计学应把其重点更多地放到努力解决广泛的社会问题上。正如人们可能怀疑的那样,一些对批判性会计最强有力的攻击瞄准了代理理论和有关这种研究中立价值的争论 . 批判性会计研究不强调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模型,而是强调使用历史解释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当前会计研究主要方向其中的一部分。一些方法可能会比另一些更有前途,但我们相信所有的方法都能为我们的知识宝库有所贡献,并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真知灼见。 2.3.7 会计学面临着一场科学革命吗 有人预言,会计学正面临着一场科学革命,因为人们对现行的范式不满。范式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的成员共用的解决问题的观点。在会计学中,这一共用的范例一直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 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是基于实现概念、配比原则和一些其他重要的原则,如:稳健性、持续经营、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过后,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处理不了财务报告中的问题,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在那时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连同实证研究以及其他研究方法在会计学中的兴起,有人认为一种新的规范可能会在会计学中发展起来。 随着八十年代通货膨胀的减退,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的批评也得以平息。但是,发展新规范的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这种规范仅仅是用于会计研究,而不是用于会计实践,那么情况就会好一些,因为由于资本市场研究和代理理论研究的兴起,使我们已经进行会计范式的转变。 这些就是目前会计研究的主要形式。我们完全可以说,会计学中的许多新方法、新前景,使得我们这个年代成为了一个与财务会计有关的令人兴奋的时代。只有时间能够告诉我们,是否会有一种新的计价模型或其他类型的范式会作为我们新的规范出现 . 第 3 章 财务会计体制结构的发展过程 3.1 1930 年以前的美国会计 3.2 形成期( 1930-1946 ) 3.3 战后时期( 1946-1959 ) 3.4 现代时期( 1959 年至现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会计显然已成为经营的一个重要工具。一个自称为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的组织于 1886 年成立,当时只有十名会员。 1896 年,这一组织与另一团体簿记员和会计师协会,成功地推出了 “执业会计师” 这一专业称号,有关执业会计师方面的法律在纽约州被通过。 到 1913 年为止,已有 31 个州通过了有关如何处理执业会计师证书颁发事宜的法律。但是,各州的有关获得证书的条件却根本不一致。 这一协会的另一个成就是于 1905 年创办了 《 会计学杂志 》 。这一出版物直到今天依然是一本重要的专业杂志。 3.1 1930 年以前的美国会计 这一协会早期的工作还包括委任了一个会计术语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术语和定义于 1915 年被采用。后来在会计学杂志的各期中,它又定义了更多的术语,一本厚达 126 页涵盖所有这些定义的书于 1931 年出版。 1913 年国会制订了所得税法,这对成长中的会计专业来说是一大福音。随着美国在 1917 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会计专业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与会计师业务有关的具体事宜是那些军事合同,这些合同规定按照成本加成法对制造商进行支付。 在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的基础上,于 1916 年组建了美国会计师协会( AIA )(并于 1957 年更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这个新团体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创建这一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各州的会计社团,而是对他们进行的补充,并对各社团成员的资格和条件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 在此期间另一个组织 美国执业会计师联合会 于 1921 年成立。尽管美国会计师协会对诸如考试、资格一类问题采取的是全国统一的立场,但美国执业会计师联合会却更关心在各州保存自己的势力。这两个组织竞争得十分激烈。主要迫于纽约州会计协会的压力,这两个组织于 1936 年合并,并保持了成立时的名称。 在这两个组织相互对抗期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传播技术资料方面明显地处于领先的位置。早在 1918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就与联邦贸易委员会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 “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核定方法” 的小册子。这一文件发表在了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公报上,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它为资产负债表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最低的标准。后来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指导下,在 1929 年对这本小册子进行了修订。这一文件主要解决的是审计程序问题,不过对财务会计问题也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造成会计实践出现重大问题、审计业务需求增加的另一个因素是 1929 年爆发的大萧条。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会计实践导致了企业错误的投资决策吗?然而,这并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大萧条、 1932 年罗斯福的当选和新政立法的制定却给会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3.2 形成期 1930-1946 3.2.1 纽约证券交易所 /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协议 1930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开始与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合作,并且最终起草了一份会计规则制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件。 来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与证券交易所合作的特别委员会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分管证券行情表的委员会密切合作,开发了所有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需遵守的会计准则。纽约证券交易所担忧的是,上市公司使用了很多未披露的会计做法。 起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最好的解决措施是采用双重的方法: 一方面通告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会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要求改善会计报告,使之含有更多使用者需要信息 . 最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提出了下列总结性的解决方案: 更为实际的方法是让每一个企业在 … 很宽泛的限制范围内 … 自由地选择他们自己的会计方法,但是要求披露所采用的方法并保持会计方法各年的一致性 … 如果投资者知道企业所遵循的会计方法并确信企业将保持一贯性原则,那么企业在相当宽泛的限制范围内选用哪些精确的规则或惯例来报告它的盈余就不那么重要了 … 来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包含了五种宽泛的会计原则的草案,并与 1932 年 9 月 22 日由纽约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批准通过。这一文件代表了发展 “公认会计原则” (GAAP) 的第一次正式的尝试。事实上,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员会创造了“公认会计原则”这个词。后来,这五项原则入编为会计研究公告第 43 号公报( ARB43 )的第一章。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共同努力对美国后 50 年会计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ed K. Storey 是这样描述的: 这些建议 [ 最初的 NYSE/AICPA 文件的所有方面 ] 并没有完全得以执行,但是允许企业在 “公认会计原则” 的基本框架内选择那些最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的方法和程序的这一基本概念却成了美国准则发展史上的焦点。 3.2.2 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设立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于 1934 年由国会设立。设立的目的主要是管理 1933 的证券法案和 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案。这两个法案是美国第一次对证券的全国性立法。 1937 年 12 月,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委员 Robert Healy 对美国会计学会( AAA )陈述道: 在我看来,一个很大的困难便是一直没有任何机构拥有确定和维护会计准则的职权。我认为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中存在这样的机构。 最后,在 1938 年 4 月 25 日证券交易委员会发给职业界的消息中表露得更加明显。 3.2.3 会计程序委员会 (1936---1946) 1933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组建了会计原则发展特别委员会,但这一委员会并没有做多少工作,并于 1936 年被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所取代。直到 1938 年会计程序委员会也还是不怎么活跃。但是,在 1938 年,由于受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第 4 号会计系列公告( ASR )所体现的新政策的激励 , 会计程序委员会从 7 位成员扩大到 21 位成员,并且变得活跃起来 . 最初,会计程序委员会打算开发一个综合性的会计原则公告 , 作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一般性指南。但是,多数成员认为开发这样的一个公告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因此,会计程序委员会决定采取瞄准具体问题并推荐可能的首选会计方法的政策。 响应第 4 号会计系列公告( ASR ),会计程序委员会于 1939 年开始发布有关会计原则的公告。很显然,这些公告具有“真正的权威机构的支持”。 1938 年至 1939 年的两年期间, 会计程序委员会颁布了第 12 期会计研究公报( ARBs )。会计程序委员会意识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眼睛在盯着它,因此它经常与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协商,以确定它建议的会计研究公报是否能够被证券交易委员会接受。 起初,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会计职业界制定会计原则的努力是满意的。但是,它也表明如果职业界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它就准备接管这一规则的制定工作。 并非会计领域的所有成员都对这一时期会计规则的发展方式感到满意。美国会计学会( AAA )的成员赞成用演绎法来制定会计规则,反对会计程序委员会所采用的极不正规的归纳法。 这一形成期虽然没有产生一套综合的会计原则,但它却做出了两个重要贡献: 第一,会计实践,特别是在统一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第二,民间私有团体真正成为美国会计政策制定之源。 3.3 战后时期( 1946-1959 ) 3.3.1 第 32 号会计研究公报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战后期间,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的工作繁重。 1946 年至 1953 年间,它总共颁布了 18 期会计研究公报( ARBs )。尽管它成功地取消了许多三十年代以来的有问题的会计通行做法,但这种策略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取消可疑的会计做法的同时,会计程序委员会没能对公认的会计原则提出积极的建议。结果是,所谓的 “好的” 会计原则供应过量。由于缺乏基础性的会计理论,许多其他会计做法也依然盛行。这种情况导致了会计程序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之间的冲突。 最公开的冲突涉及到了全面收益表与本期经营业绩的问题。会计程序委员会认为,采用本期经营业绩,会提高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各年度之间收益报告的可比性。它指出在本期经营业绩观下,任何非常损益都要从净收益中剔除。因此,它发布了第 32 号会计研究公报( ARB32 )来推荐这一概念。 1959 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对 S-X 规定的修正草案中,建议使用全面收益概念。这一建议与第 32 号会计研究公报发生直接的冲突。 随后,会计程序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就第 3 号会计研究公报( ARB3 )相互妥协达成了一致。第 3 号会计研究公报规定非常项目(或称特别项目)要列示在损益表的最后面。这样, 会计程序委员会保持了它在政策制定中的显著地位。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要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督。 3.3.2 价格水平问题 到 1953 年底,会计职业界越来越关心不断变化的价格水平条件下的会计问题。职业界几乎完全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一问题上 . 结果,大约在三年的时间里,会计准则的开发并没有什么进展,如果有的话,也是很小的。价格水平争论的核心主要涉及到折旧费用问题,基于历史成本的折旧费用,不能准确地计量固定资产价值在现行购买力方面的损耗,结果是高估了报告净收益。 最终,职业界普遍认为,在财务报表中反映购买力的变化会使使用者感到困惑。因此,职业界将价格水平的争论搁置了许多年,重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开发财务会计准则上来。 3.3.3 退出的会计程序委员会 从 1957 年到 1959 年是美国会计准则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对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批评日益增多,甚至连这一会计机构的重要人物都对它的运作提出了批评。最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长 .Alvin R. Jennings 呼吁,采用新方法来发展会计原则。 日益增加的批评 五十年代中、后期,会计业内人士以及业外人士对会计原则的发展越来越感兴趣。不幸的是,这些兴趣大都是以对会计程序委员会负面批评的形式出现的。 小企业的财务执行官和会计从业人员抱怨,没有人愿意听取他们有关对会计研究公报( ARBs )的见解。许多人认为,会计程序委员会对紧迫性问题的反映太慢,而且对有争议的问题拒绝采取不受欢迎的立场。 1957 年,美国会计学会就尝试着用演绎的方法,制作并发布了一份有关基本概念和定义的公告。会计程序委员会在其成立之初就抛弃了正规化的演绎方法,因为它太耗费时间。事实上,这一委员会把它的时间都用在了制定零零碎碎的规则和解决具体问题上,而不是开发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更谈不上综合理论了。 3.3.4 一种新方法 1957 年, Alvin R. Jennings 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年会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 他建议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重组,以促进会计原则的发展。 Jennings 强调需要把研究作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换言之 , 他呼吁用概念性方法来取代会计程序委员会已使用了二十多年的逐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计职业界愿意考虑 Jennings 的新方法。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研究项目特别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它的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成为了会计原则委员会和会计研究机构的“公司章程”。报告强调了研究工作在建立财务会计准则方面的重要性。 会计程序委员受到了人们严厉的批评,或许它应该受到这样的批评,但它毕竟代表了会计职业界在开发可行的财务会计准则方面的首次尝试。会计程序委员会在它的存续期间总共发布了 51 期会计研究公报。第 43 期公报是对前 42 期公报的修订和重申。 创建会计原则委员会和会计研究机构的“章程”,要求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发展会计原则。研究机构是半自治的,它的研究主任拥有出版其职员研究成果的职权。 会计研究机构专心地从事会计原则发展的研究,并不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技术委员会负责。但在确立研究项目方面,研究主任要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主席协商。 在这一特别委员会的报告中就要求完成两个项目: ( 1 )基本会计假设; ( 2 )基于这些假设的相当宽泛的相互协调的会计原则。 3.4 现代时期, 1959 年至现在 3.4.1 早期的会计原则委员会 ( 1 )第 1 期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 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 《 基本会计假设 》 ,作者 Maurice Moonitz ,发表于 1961 年。起初,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不论是来自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还是来自广大职业界的,对此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很显然,大家都在等待它的姊妹篇会计原则研究的发表,然后再做出判断。 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 《 工商企业一般会计原则试编 》 ,作者 Robert Sprouse 和 Maurice Moonitz ,发表于 1962 年 4 月。退一步说,这一研究招致了各方的批评。事实上,这一研究报告的内容刚一发表,假设和原则研究顾问委员会的 12 名成员中的 9 名成员就对其发表了个人评论。在这些评论中,只有一个是积极的 . (2) 投资税收减免 用于处理投资税收减免问题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 号意见书于 1962 年 11 月发布,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整个职业界对投资税收减免如何记账存在着在分歧。 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 1 )在收到税收减免的年度对其进行确认,称为应付税款法 ; ( 2 )在整个相关资产的寿命期内确认税收减免,称为递延税款法。 该委员会的选择是回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 号意见书,选择递延税款法。 随即就有三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宣称,它们不会要求客户遵循这一建议。 此外, 1963 年 1 月,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第 96 号会计系列公告,允许注册企业既可以使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使用递延税款法。很显然,这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结果便是, APB 发布了第 4 号意见书,允许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这一成功的挑战,使得会计原则委员会具有约束力的意见书的权威性,在新闻界受到质疑长达几年之久。最后,在 1964 年下半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理事会,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6 号意见书的一个附录中,声明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的权威性。它一致同意,任何偏离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的行为,都必须在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 这样,在 1964 年年末,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的权威性本质就被建立起来。 但,发展会计原则双管齐下的方法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 3.4.2 被围攻的会计原则委员会 1965 年至 1967 年间,在新闻界出现了对这一委员会进一步的批评。会计职业界 “高姿态” 时期到来了。 巴伦周刊、商业周刊、 Dun’s 评论、福布斯杂志、财富杂志、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报对会计实践的多样性进行了讨论。尽管公众争议颇多,但会计原则委员会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经该委员会全体一致赞同,被采纳的还有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这个意见书处理的是非常项目和每股收益方面的问题。它消除了存在于非常项目处理实践中的过大的差异。此外,它也认可了损益表的全面性概念。 在另一个有争议的领域,即所得税分摊问题上,也使用了双重方法。 尽管存在着争议,要求全面性所得税分摊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还是极大地缩减了实践中可选择的程序。这样,到 1967 年底,这一委员会最终证明了它能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运转。 (1) 第 7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 就此目的而言,第 7 期会计研究文集 《 工商企业公认会计原则目录 》 ,作者 Paul Grady 是成功的。尽管这一研究得到了职业界很好的接受,但它不符合 1958 年研究项目特别委员会最初委派给这一委员会的任务。 Grady 对现有的各种声明进行了整理,然后试图得出符合会计职业界现存的原则框架。 这一研究混合使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因为它使用了现存的各种声明,然后试图从这些已公认的声明中推导出会计原则。 委员会用了五年的时间,提出了第 4 号公告 《 支持工商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 》 。这个公告于 1970 年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批准通过。它有两个目的: ( 1 )为评价当前的会计实践、帮助解决会计问题和指导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 ( 2 )提高对财务会计的目的、过程的本质和影响财务会计的各种因素的认识,提高对财务报表在提供所需信息方面的潜在作用和对局限性的理解。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包括了许多与第 7 期会计研究文集相同的研究课题,但它超出了那一研究。然而,这一公告并没有权威性的地位。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至少是没能以一贯的具有约束力的方式,来完成其阐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全面性原则的最初的任务。 (2) 持续不断的批评 对准则制定过程的批评仍在继续,而且这种批评具有双重的性质: ( 1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试行意见书对外的公开面太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对外公开的太迟; ( 2 )企业合并问题显示,如果准则制定的过程过长,就会受到太多的、以不恰当方式进入准则形成过程的、外部压力的影响 . 作为对其公开程序重大批评的回应,会计原则委员会做出了几项重大改变,后来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延续了这些改变 . (3) 维特和特鲁布莱德委员会的研究报告 维特委员会在 1972 年 3 月完成了研究报告。这一报告呼吁,对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重大调整,并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成立财务会计基金会。这一基金会设有九位理事,主要负责委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并为其运转筹集资金。 ●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有 7 位全职委员,负责制定财务报告准则。 ●成立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由 20 名成员组成 , 就确定研究项目的优先次序、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以及对被提议的准则做出何种反映等问题,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磋商 . 3.4.3 现代时期 新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任务,在其重要方面不同于 1959 年指派给会计原则委员会的任务。会计原则委员会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朝着准则制定的方向努力,但是这一新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却是以可能的最高效的和最完整的方式来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 由于它设有一个研究部,因此,不要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作为支撑的框架。或许,这是为了在“高效” 和 “完整” 之间寻求平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先前的会计程序委员会或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相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所进行的研究显得更为彻底。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开始实施概念框架工程,努力为准则制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架构。 (1)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自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 1973 年成立以来,对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已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是 1977 年财务会计基金会( FAF )组织结构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的结果。 表 3-1 给出了组织结构图,并标明了它与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 财务会计基金会 赞助者的提名 选举 财务会计基金会的托管委员会 基金 选择 检查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讨论并发表意见 财务会计准 则顾问委员会 委任并资助 解释并 征求意见 解释并 征求意见 赞助机构 委员会成员 表 3-1 FASB 各成员之间关系结构图 财务会计基金会包括来自六个赞助机构的成员: 美国会计学会( AAA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财务分析师联合会 (FAF) 、财务经理协会( FEI )、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和证券行业协会。 财务会计基金会的责任是选举理事会,理事会经过扩展可接纳最多两名来自非上述六大赞助机构的额外成员。时至今日,已经选出了这样的一名代表银行业的成员。理事会的工作是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选择成员,为它的活动提供资金,履行监督职能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 7 位成员,任期五年。任何一位成员最多可以担任两届。在他们的任职期间,这一委员会的成员必须保持完全独立。这一点不仅应用于工作安排(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而且应用于投资活动。 对委员会成员个人背景的要求仅仅是,具备会计、财务和企业方面的知识,关心公众利益。 1979 年 3 月,在这一委员会中,不具备专业背景公众会计的成员第一次占据了多数。 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 FASAC )的建立,有助于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它的成员也是由理事会来任命的。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运作和项目计划、日程和优先次序、特别工作组的委任以及所有的重大或技术问题上,向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建议。 准则制定程序从识别问题开始。然后组建特别工作组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这个工作组提交一份确认所有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讨论备忘录,然后把它广泛地分发给利益相关各方。 之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召开公开听证会,利益相关各方可在听证会上发表他们的观点。随后发布一份最终准则的公开草案,并要求各方给予书面评论。在考虑了这些书面评论之后,要么再发布一份公开草案(如果认为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的话),要么由这一委员会进行最后的投票表决。一条准则的最终发布需要获得五票的支持。 然而,不要认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制定程序是一种俗套。 Johnson 和 Swieringa 对有关有价证券会计处理的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No.115 )的制定过程,进行了广泛而又详细的讨论。退一步说,这一过程带有高度的政治色彩。有价证券项目和衍生金融工具项目(有价证券是金融工具项目的一部分)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Johnson 和 Swieringa 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了追踪。 Kinney 对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制定过程发表了一些刻薄的言论。 第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七十年代开发的程序,可能已不能应对九十年代和未来的更为复杂的环境。 第二,更加复杂的环境可能会对公认会计原则下生成的典型财务报表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概念框架如何适应新出现的企业类型、企业形势和经济业务,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评价 多年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审查。尽管证券交易委员会允许会计职业界制定准则,但是事实上,只要证券交易委员会愿意,它依然具有制定准则的法定权威。 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在消除不良的会计实践和现有会计实践的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它们在为准则的制定建立理论基础方面并不成功。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的早期,也遭到了批评,有人说它发布了太多的声明,可其他人却抱怨说它发布的并不够。一些批评家说它采用的方法太概念化 , 而其他批评家却说它忽视了研究和会计理论。此外,还有一些人感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财务报表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却声称它变动得过于激进。 鉴于以上所有的这些批评, 1976 年年末,财务会计基金会理事会下属的组织结构委员会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它的基本任务是,向理事会提出有关改变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建议。 这一委员会的报告包括了 17 项重大发现,它发现,压倒多数的人支持保持由民间职业团体来负责准则的制定工作这一做法,并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履行这一职责的适当机构。 有关准则的制定过程,这一委员会的发现如下: 1. 在一项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对会计领域各成员的观点给予慎重考虑。 2. 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对一项被提议的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做出评价。 3. 一项成功的准则不能由准则制定者强行推行,必须由会计领域各个成员来消化吸收。 4. 在会计领域各个成员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要进行教育性宣传,展示被提议的新准则的总体价值。 自从 1977 年以来,组织结构委员会的各种发现已促成了一些重大改变。从根本上说,这些改变增加了会计领域各个成员的参与程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财务会计基金会、特别工作组和新兴问题筛选委员会的会议现在对大众公开。此外,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已开始出版发行刊名为 《 行动警戒 》 的新闻周刊。这一委员会还更多地使用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职员和特别工作组之外的可用资源。因此,这一委员会在发布一项被提议的准则之前,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了它潜在的经济后果。 同原先的同类机构相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相当多产的 . 它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多于 135 个,还发布了许许多多的解释和技术公告。 此外,在 1978 至 1985 年之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发布了六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这些公告构成了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一份旨在为会计准则和实践的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的文件。 表 3-2 对一些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会计程序委员会之间的不同点进行了总结。 依我们的观点看,与原先的两个机构相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更为成功。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又一次的被置于了猛烈的攻击之下。 (3) 侵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权力的尝试 几个组织试图限制或压缩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立法权。这一委员会积极地响应财务会计委员会的备忘录的讨论、评论邀请和公开草案,并且为财务会计委员会编制问题专栏,这可能会给财务会计委员会的日程增加了一项内容。 特点 会计程序委员会 会计原则委员会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组织的独立性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一部分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一部分 从美国会计师协会中独立出来;拥有六大赞助机构 成员的独立性 其他机构的全职雇主,通常是会计师事务所 其他机构的全职雇主,通常是会计师事务所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全职雇员 会员的广泛 程度 必须是注册 会计师 必须是注册会计师 不一定是注册会计师;来自公众会计 . 政府部门 . 企业、证券公司、学术界等领域 审慎程序 很少 很有限,尽管在它存在的晚期审慎程序较为广泛 更加广泛并引入了公开听证会、公开草案的反映等程序;可能会导致“民主瘫痪” 支持准则的 理论文件 没有 假设和原则很失败;第 7 号会计研究文集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都不成功 概念框架比会计原则委员会所做的更成功 研究的使用 有限 主要用于会计研究文集 比它原先的机构使用范围更广;讨论备忘录;查阅文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进行过几次的调查研究 表 3-2 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比较 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发布两种类型的声明: 财务状况说明( SOP )和行业会计指南(简称指南)。一般而言,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告相比,财务状况说明和指南用于处理面较窄但更为专业化的课题。 在 1992 年颁布的第 69 号审计准则公告中,财务状况说明和指南,被认为仅次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告、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意见书和现存的会计程序委员会研究公告,被用于非政府会计主体的公认会计准则的等级方面, 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告不同,根据美国会计师协会的行为规则第 203 条的规定,财务状况说明和指南都不是强制性的会计准则,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着手启动一个旨在将大部分的财务状况说明和指南纳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的项目中。但是财务状况说明的范围越来越宽,可能会影响到许多行业。 如果相当狭义的行业会计准则已成为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的工作范畴的话,那么另一个在 1984 年创立的团体 --- 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 EITF ) -- 所关注的就是高度技术性的问题,如金融工具,它可能会影响到每一个行业的企业。 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 EITF )也一直关注金融机构的专业化问题。这一团体的成员包括大公司的高级技术合伙人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首席会计师。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没有任何正式的权威 , 但是它的一致性的观点可能会成为事实上的(公认会计准则)。 人们担心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会制定像国内税收规则那样过于复杂的准则,因为这会导致规则统治着会计实践,进一步会削弱会计的专业化的结果。 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制定权力的进一步挑战来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财务会计基金会于 1984 年为处理市政会计问题而创立的。 不幸的是,它的责任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责任有重叠的部分,这就导致了一场老式的“地盘争夺战”。 通常来说,医院、大学和养老金计划之类的会计主体单独公布的具有通用目的的财务报表,理应采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但是,如果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了面向某一具体类型的会计主体,或面向某一具体的经济实践活动的具体准则,那么这些会计主体就得采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由于存在着这种交叉,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试图要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政府会计主体制定的具体准则强行逐出。 对那些以前就使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并愿意继续使用的私营和公有行业来说,这种情况简直就是无法容忍。但是,一些属于公有经济成分的组织认为,这种争议应是在公有还是私有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并威胁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取消对财务会计基金会的支持。 一项暂时的妥协行动基本上支持了这种意见。大学、医疗机构和煤气与电力公用事业单位独立发布的、具有通用目的的财务报表,仍在继续地使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除非这些类别中属于公有经济成分组织的董事会,决定采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 成立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的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定行业的问题以及层面较窄的技术问题,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却确立了不同的司法权限。两个著名的企业组织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运作的精髓,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攻击。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的职员和委员会成员的独立组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能保持中立,这一点是原先的机构所不具备的。但是,在 1985 年 7 月,财务经理协会( FEI )和会计准则特别工作组圆桌会议,敦促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本身的运作中和财务会计基金会的理事中,应更加鲜明地代表企业界。 主要的抱怨,好像是针对编制准则的成本问题(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及对这些准则理解困难的问题。从委员会目前的组织结构看,现在有 1-2 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是来自于企业界。尽管已成功地避免了由企业界接管的企图,但是,对企业关心的问题不能置若罔闻。 实际上,在 1990 年财务会计基金会就将通过一条准则所要求的票数从 4 : 3 改回到原先的 5 : 2 。这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运作改善的一个标志。如果一条准则能够以 4 : 3 的微弱多数通过,那么这可能表明,对这条准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应当再进行仔细考虑。但是在 2002 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又一次地回到了 4 : 3 以微弱多数通过了一条准则的境况。 但是,不要搞错,虽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受到了强有力的攻击,但它可能会生存下来。 压力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将激励性股票期权作为一项费用处理,这使得小型的、以成长为导向的高科技公司显得特别恼火。可能最终挽救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唯一途径是,将保持在民间私有团体手中的基本准则的制定权,能交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指定的、并且从属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公有经济成分的机构来接管。 但多数与此有关的各方可能都会认为这种选择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很可能会生存下去,但是除非近期的会计丑闻得以平息,否则人们对它的独立性就会提出质疑。 ( 4 )国会调查 国会的这些调查带来了许多组织方面的改变。 这些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强化审计程序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确保在有效的自律体制下,个体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遵从高标准的业绩要求; ●确保公众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职业界的事务中来; ●区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以便于技术准则的应用; ●提高职业界服务大众需要的总体效果。 一般而言,自从国会进行调查以来,这些报告在准则制定和自我治理方面对会计职业界一直是大加赞美。有关八大公众会计事务所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施加不正当影响的指控,仍需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然而, Brown 的研究的确表明,这八大事务所中的 7 家,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1974 年 10 月至 1977 年 12 月期间发布的 12 份讨论备忘录做出的反应,具有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确实表明了它们对问题看法存在广泛的一致,而绝不说明存在共谋的可能性。有趣的是,由此而产生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告,好像把它的“亲密程度”平均分配给了审计签证人(八大事务所)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者。 国会继续对公众会计职业界进行审查。由国会议员 John D. Dingell 主持的众议院小组委员会一直关心的是,审计人员在发现和披露欺诈行为方面的懈怠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于 1985 年成立了“反财务报告欺诈国家管理委员会”(又称 Treadway Commission ),其目的在于增加审计人员在发现虚假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这种活动应该产生一项议案,在被审计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没有采取适当的行动时,要求审计人员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可疑的重大欺诈行为,这在 1995 年的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中得以通过。 审计应该包括让人们确信对财务报告构成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是会被发现的必要程序。如果发现了违法行为,并且很严重,审计人员必须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如果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及时地采取矫正措施,而且董事会也没有通知证券交易委员会,那么这位审计人员应该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证券交易委员会,并考虑从这一工作中退出。同时,如果没有披露足够的信息或信息披露得不够及时,这位审计人员也是负有责任的。 尽管对审计人员职责的管制在加强,但相对于管理咨询职能而言,注册会计事务所审计职能的重要性在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却在稳步下降。 随着企业经营失败数目的增加,证券交易委员会已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咨询费是否危及到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 并对公众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会计职业界拒绝了这种说法。 当然,后来的企业会计丑闻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性要求企业对公众披露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的信息 , 这些都表明,如果对客户说“不”,审计人员将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审计事务所即使在有可能会伤害他们客户的情况下,也要恪守诚实之道,坚持自己的立场,这种作法是可敬的。 但是,在实践中,总计达几百万美元的潜在的收入损失显然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合理化:激进的、甚至欺诈性的会计并非足够重要来保证形成一个合格的审计意见。 ( 5 )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 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成立了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 PCAOB ) , 基本上是一个公众会计事务所的管制机构,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管。 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负责公众会计事务所的注册、审计准则的制定、对已注册的会计事务所进行检查和强化对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的遵守。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不再制定审计签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准则。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必须同诸如审计准则委员会一类的职业团体进行协商,但是,在它认为必要时,拥有制定准则的所有的权利。 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由审计准则委员会实施检查,取代了同级评审,进一步脱离了行业的自我管理。 除了成立了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之外,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公众公司监督委员法案还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记录保留要求、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执行总裁和财务总监对财务报表的证书和对不遵守法案的惩罚,给出了更为清楚的定义。这些规则的目的在于恢复公众的信心。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用于使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的股票期权导致了对金融工具的滥用,从而使得大众丧失了信心。强调短期的获利能力导致了管理层功能失调,并最终玷污了会计职业界。除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问题之外,公司的董事会 , 特别是管理报酬委员会,必须坚持自己的权利。 从表面上看,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好像基本上只影响到了审计职业界,国会将制定准则的权利交给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 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最初是来自会计事务所的捐赠和出版物的销售收入。 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要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费的筹集,同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的经费筹集途径一样,对公众公司和会计每年征收一定的费用,而不再采取捐赠的形式。相对于它所服务的各个成员而言,这种变动无疑会增加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独立性,但它对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依赖性却大大地增加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会计职业界和政府都一直在强调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人们的言辞和法律并不一致。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相对于证券交易委员会而言,由于萨班斯 — 奥克利利法案的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失去了很大的自主性,因为它需要依赖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现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会通过它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收费确认的方式,控制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筹集。如果证券交易委员会不给予确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不能拥有所需要得运作经费。 ( 6 )公众会计的责任危机 公众会计的责任危机一直是整个会计职业界所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前面所述及的情形下,如果管理层和董事会不采取行动对此进行清理的话,就应该让审计成为发现欺诈行为的一个机制。 要求审计人员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公开交易公司的欺诈行为。这种做法对审计人员有着巨大的压力。当然,审计人员理应对人们的这些谴责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为他们常常为了降低成本而在审计工作中“抄近道”。他们之所以要“抄近道”是因为竞标价太低、监督不利和判断失误。 Schuetze 对准则制定职能的指责是,收入确认的规则模棱两可和会计要素的定义过于复杂。 毫无疑问,审计人员和准则制定者都应该对人们的这些谴责负有部分的责任。但法律体制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问题。人们发现,审计人员非常富有,这一事实就与法律的内在机制有关。它促使人们对前面提到的 1995 年的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进行了改革。 在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之前,无论是联邦审计人员还是各州的审计人员,都要对第三方由于依赖他所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而遭受的损失负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 指的是一方要承担比其行为所引起的责任还要多的责任。 由于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对连带责任的限制性规定,它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审计人员所能采取的行动。除非被告是 “故意违反证券法”,否则连带责任是不适用的。这种情况适用相应责任,相应责任将被告的责任限定为,法官或陪审团所评定的各自相应的损害赔偿份额。 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对审计人员的起诉会从联邦法院转移到州法院。但是,一些州也对连带责任进行了限制,并朝着相应责任发展,除非被告是故意进行欺诈。 ( 7 )目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作用 在私营经济部门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再拥有独家颁布审计规则的权力。 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将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职能降低,在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制定审计、签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准则之前向其提出建议。审计事务所已成为它们客户的捍卫者而不是公众利益的保护者。 美国会计师协会为扩大签证的范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要求减轻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审计责任,它放弃了作为自我管制的警察的角色。如果美国会计师协会想恢复今年来失去的公众的信任,它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工作要做。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控制 “招揽会计原则” 行为方面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招揽会计原则” 行为增加了审计事务所在招揽客户方面的竞争。正如 “招揽会计原则” 行为这一术语所示,许多客户试图寻找那些以低价招揽客户的审计人员,或寻找愿意采用客户希望的有问题的会计方法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 根据证券交易委员会前首席会计师的说法,这种招揽观念的问题,事实上可能已经使得审计人员支持了一些非常古怪的立场 . 在他提到的其他例子中,他探讨了一家航空公司对引擎和机身进行大修理的案例。大修理的成本应在未来的受益期内进行摊销,然而,这一航空公司在审计人员(实际上是其中的两位)的支持和怂恿下,试图将在下一年应该摊销的递延费用作为流动资产来处理。鉴于这种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在努力加强职业行为准则和绩效与行为规则的建设。此外,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在准则制定方面所充当的角色,前面已讨论过。 最后,在 1991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其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它负责向管理层推荐应该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额外信息,审计人员对这些信息的报告应达到何种程度。 ( 8 )当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作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证券交易委员会从法律上被授予了管理会计实践的权力。作为它的一种政策,一般而言,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支持由民间私有团体制定准则,特别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来制定准则。在第 150 号会计系列公告中,证券交易委员会声明,基于会计实践的财务报表如果没有真正权威机构的支持,将被视为是误导。从而,由民间私有团体制定的准则,第一次被正式地确认为要有真正的权威机构来支持。在第 150 号会计系列公告之前,这种支持是非正式的。 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不同,但它们的关系在总体上来说是真诚的、互利的。 因此,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产生分歧的可能性从短期来看是相当的小。 两个团体所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根本的不同点一直是在信息披露这一领域。 呈报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年度报告、 10-K 表和 8-Q 季度报告要求,披露的非财务报表信息比发送给股东一类的年度报告要多得多。 证券交易委员会运作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到,呈报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财务数据要实施电子文档。这一系统被称作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检索系统( EDGAR )。 到 1996 年为止,所有的上市公开交易的企业都实现了电子化文档,除了有困难的公司之外。尽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项目好像很成功。这些将会推动因特网上企业报表的发展。研究发现,因特网上的企业信息在及时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企业提供最新的信息,如:每月销售额,而其他一些企业提供的信息却早已过时,如:两年前的财务报表。几年之后,因特网上的财务报表将肯定会更加重要。 ( 9 )其他团体的情况 今天,在美国,除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之外,至少还有三个职业团体对准则制定的过程感兴趣。 它们分别是: 美国会计学会( AAA )、财务经理协会( FEI )和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 除了这三个专业机构对会计准则感兴趣之外,一个日渐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它将股票期权强制作为费用进行处理的观点,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更超前了一步,这表明与其过去相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朝着领导者的角色发展。 第 4 章 财务报告管制经济学 4.1 会计信息非管制市场 4.2 受管制市场 4.3 会计管制的不完善之处 4.4 管制过程 4.5 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 4.1.1 代理理论 代理经济理论预测和解释了企业相关利益方的行为。在法律上,代理人指的是受雇佣来代表另一个人的利益的人。代理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代理的法律概念基础之上的,它把企业自身看作是各种代理关系的汇集点,并通过了解企业代理关系方实现各自效用最大化的程度来理解企业的行为。 经理层和企业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代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理们受企业所有者的雇佣来管理企业的活动,这样就建立起了一种代理关系。经理层和所有者的目标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 我们很容易地看到经理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如何同所有者的利益发生冲突的。 4.1 会计信息非管制市场 所有者所感兴趣的是投资收益最大化和证券价格最大化,而经理层却有着更为广泛的经济和心理需要,其中包括了通过雇佣合同来实现的他们总体报酬最大化。 对经理层执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是会产生成本的,代理理论认为这些成本会降低经理人员的报酬。因此,经理人员就有了不与所有者发生冲突从而保持低成本的动机。 代理理论断定,在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存在冲突,并且这种冲突通过财务报告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例行的财务报告是所有者监督与经理层订立的雇佣合同执行情况的手段。会计师称这种传统型的报告为职责或对企业所有者的责任。代理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人们对审计的需要,审计师是经理层递交给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查员。财务报告和审计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支持着代理理论的观点。 代理监督成本最小化是经理层向所有者可靠地报告会计结果的一个经济动因。这一动因来自于下面的事实:对经理人员的判断和奖励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报告可靠自然会提升经理的声誉,而好的声誉会带来高的报酬,因为如果所有者认为财务报告可靠,那么代理监督成本就会被降到最低。 4.1.2 竞争性资本市场和传递信号的动机 传递信号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即使没有强制性的报告要求 , 也具有自愿向资本市场进行报告的动机:企业相互争夺稀缺的风险资本,为了在风险资本市场上竞争取得成功,自愿进行信息披露是很必要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方面有着很好的声誉,那么企业筹集资本的能力就会提高。此外,好的声誉会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因为广泛地、可靠地进行报告的企业会有着较低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的风险也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也就低。 当筹集资本时,企业具有自愿编制招股说明书并做定期报告的动机,目的是为了保持投资者对企业的持续的兴趣。业绩良好的企业有强烈的动机去报告其经营成果,竞争的压力迫使其他企业即使没有好的业绩也要报告。保持沉默(或不报告)被认为是一种坏消息。业绩中等的企业会积极地报告它们的经营成果以避免被怀疑为经营业绩不良。这样就只剩下拥有坏消息的企业不报告了。这样一种形势也会迫使拥有坏消息的企业积极披露经营成果以便保持在资本市场上的可信度。 报告(甚至是对坏消息的报告)的经济动机是信号理论自愿性财务报告观点的核心所在。企业和局外人士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为知情者(企业)对公司及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要比局外人士(投资者)了解得多。鉴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局外人士会通过对企业较低的出价来保护自己。 但是,如果企业自愿报告(或以信号指明)那些可信而且能减少局外人士对企业未来前景不确定性担忧的有关企业的秘密信息,公司的价值就会被提升。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这些有关自愿性(而不是法令要求的)财务披露的观点。 有关管理盈余预测,即自愿性披露,其信号传递作用的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信号方面: ( 1 )收益数字预测给人的惊奇; ( 2 )归因于收益预测的因素给人的惊奇。 足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两者之中,研究者发现预测本身给人的惊奇是更为重要的信号传递因素。 实证性证据表明,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财务报告的要求并没有给 1933 和 1934 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前就已存在的自愿性披露带来明显的改善。 有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招股说明书的要求没有给公众认购的证券的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另一项研究对 1934 年证券交易法之前企业自愿性披露的年度报告进行了评价 , 这一法案要求企业做出符合 10-K 标准的年度报告。这项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的对报告的要求在企业自愿披露的报告中就已得到了满足。 这些发现并不说明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用性方面的问题,但它支持了在竞争性资本市场会产生自愿性的信息披露。 4.1.3 订立私人合同的机会 支持非管制市场的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任何人只要他真想获得企业的信息,那么他就能够获得。任何一方都能同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订立私人合同或同股票分析家一类信息媒介间接地订立私人合同。 如果真正需要的信息超出了面向公众的免费信息的范围,私人是能够买到这些所需的信息的。这样,对信息的生产而言,市场的力量就会促成资源的最佳配置。 对股票市场的一份研究显示人们真正愿意订立私人信息合同 . 证券市场不仅仅是证券的市场而更是信息的市场。只有通过订阅才能获得的投资者简讯就是一个花钱购买不公开信息的很好的例子。一种不那么正规的信息购买行为是利用经纪人公司进行投资咨询,尽管人们已经放弃了这一信息来源,投资咨询的成本隐含在佣金费之中。 引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位委员的话说: 强制性信息披露体制并不是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有效路径;把广大投资者并不需要的信息强加给他们,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然而,证券交易委员会仍然有待于实施一项重大计划放松对信息披露的管制。 4.2.1 市场失灵 ( 1 )企业是信息的独家提供者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企业是其自身信息的独家提供者。如果不对市场进行管制,这种情况就会为压缩信息的生产并进行垄断性定价创造了机会。与非管制市场相比,强制性信息披露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信息而且成本也更低。 既然企业是一个垄断者,有关这一具体企业的信息的生产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可是,作为一个垄断生产者,企业可能对信息的生产不足并索取垄断价格,在公用事业行业就存在这种可能的情况,对公用事业行业的管制措施是允许垄断性生产,但是对价格实施管制。 4.2 受管制的市场 就会计管制而言,这种观点认为,实施强制性报告要比让个人相互竞争从而私底下以垄断价格购买信息更好。换言之,强制性公开化的信息披露对信息的需要者来说,既可以获得特定的企业信息,又可以节约成本。所有的人都购买相同的不对外公开的企业信息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强制性报告的生产成本是相当低的,因为大多数基本信息是内部会计系统的副产品。如果边际信息生产成本很低,那么与强制性财务报告相关的社会成本也会很低。此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如果获得信息的另一种选择是订立私人合同,那么强制性公开化的信息披露能为投资者节约大笔的资金。尽管缺乏实证的检验,但这种观点是非常吸引人的。 企业要么自己承担要么把管制费用转嫁给消费者,因此企业的所有者或企业的消费者要为信息的成本出资。这就提出了谁来承担财务报告管制的成本这一问题。 ( 2 )财务报告和审计的失灵 一般而言,对会计实践和准则制定过程的批评一直集中在人们所抱怨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太低这一方面,即使在实施管制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人们用来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会计和审计准则欠佳、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太大、以及审计人员偶尔的懈怠。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的企业欺诈行为和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没有预先反映出的企业经营的失败常被引用作为证明财务报告制度不能保护公众利益的证据。这一观点认为,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保护公众,避免因企业欺诈行为和经营失败而给公众造成的损失,采取更多、更好的管制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资本主义经济所依赖的是面向私有企业的竞争性资本市场。信息是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财务报告对于培养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公正性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的信心会引导人们的储蓄进入生产性投资的领域。 此外,好的信息产生好的投资决策和好的资源配置,这两者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其推论便是,不良的财务报告产生相反的结果。管制的倡导者对是否可以相信企业会充分而准确地进行报告提出了质疑。事实上,资本市场的竞争性本质甚至会诱导至少是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做出误导性的报告。因此,会计管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去防止一些企业做出不良的或误导性的报告。这是对竞争性资本市场会通过信号激励产生良好的自愿性报告的这种观点的驳斥。 这种类型的批评提出了一些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的有用的问题,而且这些批评可成为对会计和审计标准进行检验的推动力。这些批评也是探讨一种为了公众利益而进行的强制性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以及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需要采取的管制措施的数量问题的催化剂。 然而,偶尔的企业欺诈行为和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地意味着财务报告体制的失灵。会计管制不会防止所有的欺诈行为和经营失败。增加对财务报告的管制会减少未被发现的欺诈行为和经营失败的数量,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最后,任何支持增加管制的观点也必须要考虑管制的成本。 在所有的控制和管制体制中,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如果再增加控制,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在现有报告需求的情况下,收益是否大于成本根本不清楚,更不用说在可能增加管制的情况下了。 ( 3 )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 所谓的公共物品也会产生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 指的是一经生产,某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的消费机会的商品。 之所以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与这种物品相关的产权是软性产权。纯粹公共物品的例子有无线电信号和高速公路。就无线电信号而言,国家公众无线电公司拥有面向各大学的电台的许可证,公众通过调频来收听这些电台的节目。现在,这些电台试图从它们的听众那里筹集经营预算的一部分,这显然是一项公正的安排。尽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公共物品问题必须要克服,因为对收听区域内,对任何一个收音机的拥有者来说,获得这些信息不需要花费成本。 在自由市场中,公共物品生产不足,原因是存在所谓的外部性。如果生产者不能将生产成本加到所有该产品的使用者身上,那么就存在外部性。用不太技术化的话讲,外部性的结果会使某一公共物品的生产者生产这种公共物品的动机有限。消费公共物品而不用付费的人被称作免费搭车者。 公共物品真正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在市场中体现出来,原因是免费搭车者能够毫无成本地使用这些产品。结果便是生产小于真正的市场需求。能够增加生产的唯一方法是通过管制的干预。不可避免的是,如果要通过对生产的补贴来满足对公共物品的真正需求的话,那么搭便车者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个社会来承担。 会计信息好像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消费这一信息内容。 受管制的财务报告有两个方面会产生社会价值 ( 即:外部性 ), 这两个方面不是通过私人交易能够获得的。 第一个是不同企业间会计数据可比性的增加; 第二个是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的增加。这两者都是为了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风险,因此通过降低风险,满足投资所要求的收益 , 从而使社会受益。 但是,如果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那么企业就不会有强烈的动机去生产和销售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自由市场上,个人订立合同以获得特定企业的信息的机会就会受到了限制。一种支持非管制市场的观点的核心内容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结果是 , 在非管制市场中会计信息生产不足。因此,为了确保对会计信息的真正的需求得以满足,对报告进行强制性的干预是有必要的。 ( 4 )社会目标 支持进行管制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获得自由市场即使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也无法达到的一些特定的社会目标。一个基于公众利益的观点为这种方法提供了辩护,而且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应该如何分配其资源这样一个规范性的判断问题 . 证券交易所一直关心如何定义 “公正的报告” 和对投资者的保护问题。资本市场的公正性是一种基于公众利益的观点。 这种观点假定只有当所有潜在的投资者拥有获取相同信息的同等机会时,股票市场才是公正的。这种情况被称作信息对称,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目标,因为信息分布的越广泛,资本市场的竞争就越充分。 完美的和无代价的信息毕竟只是完全竞争经济模型的一种假设。对内部知情者交易的管制就是信息对称思想的一个应用。这样的管制试图去防止那些掌握了不对外公开信息的内部人利用这些信息谋取私利,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有损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公正性的信心。 除信息对称之外,另一个社会目标是 可比性 。可比性指的是使用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投资评价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例如,如果一家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另一家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那么就难以对两个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除非进行调整使两个企业的存货建立在相似的计价基础之上。 ( 5 )准则制定的编纂系统合理化 在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一篇重要的专著中, Gaa 为财务报告管制和准则制定提供了有意义的辩护。他认为,准则制定机构的任务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去提供“最好”的准则。这种职能是在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环境中产生的,比如,经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而造成的会计信息生产不足、缺乏信息对称和缺乏可比性。 Gaa 所关心的问题不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概念、解释和其他形式的产出 , 而是关心支持准则制定过程的合理性。 这种编纂系统化的观点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从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意义上看,它也具有不断演进的性质。 因此,这种观点在相对开放和民主的社会最为有效,而不是在独裁的社会中有效。 鉴于约束所有参与者的管制措施能改善财务会计,一般而言,我们可期待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类的管制机构会做出合理的但并不完美的反应。当我们从编纂系统化的观点来看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类的组织机构的成员具有 …“ 做出正确的决策的能力、机会和欲望” 。 一个编纂系统化体系的输出结果,如会计准则就演绎逻辑而言不一定是必然正确的。然而,这种态度却更加的开明。 例如,可以从准则是否有效,是否以合理的成本为使用者提供了信息的角度对准则进行评价。如果准则无效,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修正或至少这些准则是可以修正的。因此,编纂系统化的方法是很实用的。 当民主社会试图解决难以解决的分配问题时,编纂系统化为我们认识所期待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编纂系统化看作是老一套的对现实状况的合理化。根据定义,编纂系统化的方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体制问题的处理方面将逐步地得到完善。 ( 6 )管制市场和非管制市场的比较 尽管事实上会计是受管制的,但对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却知之甚少。这个意思是说,赞同管制的观点和赞同非管制市场的观点大体上都是通过演绎推理的结论,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总而言之,接受任何一种观点作为正确的观点都是不可能的。 赞同管制的观点之一是,企业对其自身信息的供应具有垄断性。很显然,这是一种市场失灵。既然企业是它自身信息的垄断性供应者,那么社会要求强制性免费的信息披露就比让个体投资者通过订立私人合同支付垄断价格获得相同的信息便宜。 自由市场观对这种观点的驳斥是由于存在争夺资本的竞争压力,企业拥有自愿报告有关企业自身的信息的动机。企业有免费报告信息的动机,以便吸引资本和通过让投资者认识到企业有着良好的报告记录,以降低它们的资本成本。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因报告的质量差而存在可感知的信息风险的话,那么投资者就会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从而使这些企业受到惩罚。 管制的支持者反驳道: 资本市场的竞争性本质给误导性报告提供了动机,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这个意思是说,企业的经理们可能不会因为不良的或误导性的报告而受到惩罚,基于这种理由他们可能会试图在短期内操纵企业的报告。但是,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这也说明了企业的所有者还没有设计出监督他们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合同执行情况的机制。 目前存在着一种在管制之下产生的对财务报告的信心危机,那就是涉及到审计职能的公正危机的问题。 这种危机在管制和非管制财务报告中可能都会出现,它与准则制定过程的压力有关,如何减轻这些压力是会计职业界当前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反对管制的另一种观点是企业没有自愿披露的信息可以通过私人立约获得。但是,私人立约的机会能否长久的存在下去尚存在着疑问,因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并且存在免费搭车的问题。 最后,有人认为基于社会的原因强制性报告更可取。私人信息越少,财富在拥有信息者和不拥有信息者之间的转移就越少。对内部知情者交易进行管制的背后所遵循的就是这一相同的原则 . 支持和反对管制的观点代表了人们故意设置的两种极端情况 . 其实,基于已引述过的理由,自愿披露信息可能是很重要的 . 但是强制性会计政策也有它的优点。 例如,与非管制市场相比,会计政策的标准化会更快地实现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同一性,这会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减少人们对它的批评。 强制性公开报告也提升了可感知的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并且会降低获得这些信息的社会总成本。 许多反对管制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企业存在主动报告的动机。可是,会计管制的焦点并不是强制性报告本身,而是提高报告信息的质量。会计管制所关心的问题是完善和统一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确认和计量规则。鉴于会计管制的对象主要是信息质量这一点,会计管制需要一个理论基础。同第 3 章一样,显而易见,理论基础的缺乏要为准则制定机构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垮台负直接责任。 赞同和反对会计管制观点都很有说服力,但都不能产生定论 . 假定我们选择了会计管制,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对资源的利用是否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或从具有较多限制的帕累托最优的角度来说,对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了最优化。如果存在市场失灵或自由市场产生了与社会目标不相容的结果,那么进行市场管制就能讲得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市场管制下的生产和定价决策并不能为自由市场定价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最优的答案,这就是管制的悖论。 经济学家断言,获得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制政策是不可能的。这一有点令人沮丧的结论是 Arrow 著名的不可能定理研究的课题。 一旦抛弃了自由市场定价制度,就没有办法确定社会总偏好。 4.3 会计管制的不完善之处 如果这一定价制度正常运转,那么社会总需求就可以通过供给需求均衡揭示出来,资源会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配置。在管制的市场中不存在类似的规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评价市场管制的收益显得非常困难。由于存在这一悖论,因此也不可能知道会计管制是否产生了最优数量和最佳质量的财务报告。 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受管制的市场里,公共物品的供应会出现生产过剩。这与非管制市场中的生产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管制的第二个悖论。生产过剩是因为管制下的公共物品的供应通常都是享受补贴的,因此高估了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对使用者来说,他们高估其真正的需求或偏好的原因。既然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那么在受管制的市场中就真的会存在出现生产过剩的危险。例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财务分析师会对免费的企业信息贪得无厌。 在确定会计政策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新的或其他可选择的会计政策的真实的需求水平方面很容易上当受骗,因为使用者并不对其直接支付代价。也许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认识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或所谓的“准则超负荷”的问题,因为它影响到了小型的、股票没有公开上市交易的企业。时至今日,唯一的安慰是股东人数有限的企业被免除了补充信息披露的责任。 只有对公共物品实施定价制度,受管制的市场中的生产过剩的倾向才可能避免,因为这样才能产生非购买者,从而将他们排除在这些产品的消费之外。有线电视就是一个成功地对电视信号实施定价的例子,关键问题是强化这种产品的产权,从而使非购买者不能免费消费这一产品。在会计中对公共物品实施定价的一种手段可能是把企业的报告呈报给证券交易委员会,并对使用者拷贝这些信息进行收费。 如果会计信息是以这样的方式购买得来,那么使用者就不会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免费搭车者。以这种方式,就能确定真实的经济需求,而且能从会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那里收回生产成本。证券交易委员会新型的电子文件系统可能起用便利于财务报告建立产权和对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的这类技术。 总之,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的本质,对会计进行管制的不良后果有: ( 1 )可能会将资源过多地分配给公开的免费会计信息的生产 ; ( 2 )造成财富从会计信息的非使用者向使用者转移。 产生财富转移的原因是信息的使用者从免费的会计信息中得到了好处,而非使用者却暗中支付了信息的生产成本。如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一旦出现市场失灵或自由市场不能满足社会所要求的目标,就会带来社会成本。 4.4.1 管制的政治本质 美国的民主传统意味着应循程序是管制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政策中,应循程序指的是管制机构寻求让受其影响的所有各方都参与到审议中来。这对维护管制程序的合法性非常重要。换言之,受其管制影响的人有机会参与管制决策制定的过程。这一应循程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第一批联邦机构之一的州际商业委员会。应循程序暗示着管制机构的运作方法对它在政治上的生存要比它实际制定的决策更为重要。 一些会计职业界的人士主张会计政策的制定应是中立的,并且不应带有政治色彩。 4.4 管制过程 然而,更为广泛持有的观点是,会计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因为它具有协商的本质。 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这两个委员会都是管制机构,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政治结构来确保他们的生存。首先,他们管理财务报告的职能很弱。直到第 150 号会计系列公告( ASR150 )在 1973 年颁布之后,证券交易委员会才正式支持由民间私有团体来制定准则。过去存在一个非正式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证券交易委员会默认会计准则对呈报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证券交易委员会也会偶尔地对某一具体的准则提出质疑。投资税收减免政策就是这种情况。由于这种制度安排,美国会计师协会管制的权威性很弱。 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角度看,第 150 号会计系列公告在 1973 年颁布之前的制度安排具有安全性和灵活性。 允许私有经济成分自我管制,使得证券交易委员会既避免了权宜之举的嫌疑,又避免了会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国会对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工作提出质疑,证券交易委员会就会拿民间私有团体做替罪羊。 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委员会的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政策制定的不公开性质。在会计规则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应循程序。毫无疑问尽管也进行了一些不正式的信息收集和征求相关各方意见的工作,但是直到 APB 生命的晚期正式的应循程序才得以实施。缺乏应循程序或至少是明显缺乏应循程序有时会导致相关各方对政策的接受水平很低。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会计职业界认为不对外公开的方法很好 , 当时人们认为会计政策基本上是一个识别真实而且正确的规范性会计方法的过程。事后才明白这很幼稚。然而,会计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坚持这种观点,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 从管制的观点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比它以前的管制机构更加成功地履行了它的职责。它所制定的准则受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第 150 号会计系列公告的支持。并且采用应循程序作为开发会计政策和对会计政策进行辩论的标准程序。同法律体制一样,应循程序下的决策制定得非常慢,但却是民主政治的本质之所在 . Arrow 称这种倾向为民主瘫痪。 在应循程序制度下实施管制虽然慢,但所取得的一致意见却给了管制以合法性。尽管应循程序和幕后政治操纵的界限可能会被打破,如在股票期权的情况下。但是,应循程序的机制却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中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4.4.2 管制行为 规制的 俘获理论 和 生命周期理论 都认为受管制的团体最终会使用这一管制程序来提高自己的利益。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就认为管制程序被俘获。规制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管制机构要经历明显几个不同阶段。尽管管制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但它后来却变成了保护受管制团体的工具。受管制的各方和管制机构认识到他们的利益是趋于一致的。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管制机构保护受管制的团体使其避免遭受竞争。这种行为在一些较早的管制机构,即在它们放松管制之前都能见得到,如:管理陆路运输的州际商业委员会,管理航空运输的联邦航空机关,负责无线电和电视审批的联邦通信委员会 . 管制机构和受管制各方的这种行为可由政治行为的自利理论进行解释。 俘获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被应用到了会计管制中。人们断言会计管制已经被八大会计事务所俘获,美国国会在 1976 年到 1978 年对此进行了调查。 作为股票公开上市交易企业的占主导地位的审计机构,这组机构在管制游戏中有着很大份额的利益。此外,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之前,会计管制主要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小组委员会来实施。毫无疑问,这八大会计事务所对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小组委员会有着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独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政策的落实,俘获理论观点的有效性被大大地降低了。直到国会对此举行听证会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运作了几年。 作为对国会听证会的响应,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做出一些调整,例如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重组,降低八大会计事务所的统治地位,同时增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自律。会计管制的现状在国会的严密审查下幸存了下来,部分的原因是俘获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不再适用于财务报告。受会计管制直接影响的一定数量的相关方比传统的受管制的行业数量更大,而且有着更大的多样性。 呈交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八大会计事务所也没有统一的观点;这组机构并没有统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政策。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决策制定是多元化的。受会计管制影响的审计人员和其他团体、必须遵守这些管制措施。生产信息的企业与使用这些没有成本的信息而进行投资分析的免费搭车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这就自然地把会计的管制机构放到了比其他管制行业更为中立的立场。 企业、审计人员和免费搭车者的行为 下面我们对受会计管制影响的三个群体进行更为详细的探讨 , 它们分别是企业、审计人员和免费搭车者。企业的管理层会对影响到企业或他们自身利益的管制建议做出反映。所有的会计管制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生产成本。 审计人员关心的是财务报告规则的审计含义。 如果认为在会计政策审议过程中没有认真地考虑多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那是非常幼稚的。许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并且参加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举办的例行会计政策听证会。 审计人员支持一些能够降低审计风险的管制措施,例如那些能使财务报告清晰或标准化的会计规则。审计人员倾向于反对那些将审计职能扩展到主观领域的建议政策,例如对通货膨胀会计数据和预测利润的补充性披露。审计人员对此表示反对的原因也相当的明显。如果要求更多的主观信息,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的审计中就会招致更大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对审计人员起诉的可能性。 假定审计人员是风险厌恶者,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更愿意避免这些充满风险的冒险行为。 到目前为止,由于审计人员的行为而造成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审计人员被被审计公司所俘获。这一问题是由于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签订了许多大量的管理咨询合同而产生的。因此,在管理咨询合同中,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了被审计者的利益的捍卫者。不幸的是,尽管审计费仍不是个小数目,但与管理咨询费相比却显得相形见绌。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一问题有多么普遍。 Ronen 提出了一个解决审计者与被审计者问题的方案。 他建议创立 财务报表保险 ,被审计者将保费交给一个外部的保险公司。保险的覆盖范围涉及到由于财务中的虚假所引起的对股东的保险赔付和对审计费用的赔付。然后,承保人选择审计员并支付审计费用。此外,将投保金额和保费予以公布,这样,那些投保金额较高而保费相对较低的企业将是最好的。 请注意,委托代理关系从企业与审计人员之间转移到了承保人与审计人员之间。 最后,免费搭车者如财务分析师,也会试图影响会计政策审议的结果。财务分析师有着强烈的动机要求提供他们可用于投资咨询和投资简讯的新的会计信息。作为信息的中介机构,他们通过为无暇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投资者总结公开的信息来赚钱。 免费搭车者的游说行为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密切关注 . 在政治上,很难处理免费搭车者的问题,因为他们声称免费的公开报告代表了公众的利益,它使资本市场更公正、更具有竞争性。虽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一观点却忽略了信息生产的成本问题和谁来支付会计管制成本的问题。 人们已注意到,会计管制存在着可能向来自特殊利益群体的压力低头的危险。会计政策的制定不应该服务于特殊利益群体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当管制措施被特殊利益群体支配时,它的权威性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管制过程已被既得利益集团所俘获。 会计管制可能会继续存在,而且理解会计管制过程的本质非常重要。大部分的会计管制措施处理的是财务报表的完善和会计实践的标准化问题,而不是拓展信息披露的问题,这可能意味着信息生产过剩的问题被会计管制的批评者人为地夸大了。 4.5 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 很清楚,会计规则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参与者为各自的观点进行游说。 尽管准则机构在提供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的信息方面应该在各竞争团体之间保持中立,但准则的制定经常使一个群体受益而使另一个群体受损。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有效或最优化的问题 . 它也会影响到收益和财富的分配,这必然地成为了一个超越会计领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有限的程度上的确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 它考虑到了被提议的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被提议的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一直被定义为 “会计报告对 … 工商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影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敏感的问题是,生产者的成本和外部的使用者是否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收益从而确保成本高昂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真正地开始对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帮助评价被提议的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不幸的是 , 这些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企业、股东和财务分析师三个方面。其他各方如:债权人、消费者、雇员、甚至政府均没有包括在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的成本效益分析当中。 结果是,一些涉及面很宽的问题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等没有得到认真地考虑。企业责任报告制度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这些人认为,整个社会都关心企业的行为是正当的,而且企业应该对它在所从事的宽泛的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负责,这包括雇员和社区的关系、污染控制和遵守联邦法,如:职业健康和安全法案和环境保护法案等。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仅仅考虑了最为狭义的成本即生产者的成本,并且基本上是从股票市场对信息的需要来考虑效益问题的 . 没有上市的小企业认为会计准则主要是为那些能够负担得起会计管制成本的大型上市公司和为在这些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财务分析师的利益而制定的。对没有上市的小企业而言,遵循成本高得已不成比例,而由于这些企业的股票没有上市交易,因此收益较小。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这一问题也很敏感,并且中止了两个以信息披露为导向的适用于没有上市的小企业的第 14 号和第 6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拒绝采纳支持采用差异化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规则的观点,并重申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使用基本的会计准则。 对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是一直集中在企业的股东和经理人员的狭窄层面上。 一组广泛的研究探讨了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问题。 另一组广泛的研究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或经理人员对某些特定会计方法的偏好是否与基于会计数据的合同有关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借款协议中的要求保持一定水平的营运资金、杠杆作用和利息保障倍数的限制性契约。 另一种基于会计数据的合同与经理人员的报酬有关,因此在这里假定经理们选择那些能够最大化其报酬合同规定的会计方法 . 这暗示着基于合同的激励因素造成了对能够增加收益的会计方法的偏好。这一系列的研究有助于吸引人们注意到会计数据可用于哪些方面。但是,它所关注的仅仅是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管制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的一个很窄的方面。 总之,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处理列举财务报告的社会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第 5 章 假设、原则和概念 5.1 假设和原则 5.2 支持历史成本计价的基本概念 5.3 权益理论 Jennings 的观点的实施结果是组建了研究项目特别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强调,需要用文字将会计学深层次的假设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么,原则就可以从假设中按照逻辑推导出来。因此,它倡导的是演绎方法。 假设一般被定义为无法验证的基本假定。它是推理的基础,也是构成从假设中推导出来命题这一理论结构的基础。在使用正式的逻辑技术的体系中,基本前提被称作公理,由象征性符号组成,并且推导命题的操作是以数学为基础的。 这一委员会的报告认为,会计中的假设在数量上要少,而且要源于政治经济环境、传统习惯和企业界的基本观点。 5.1 假设和原则 因此,这一委员会真正定义了什么是假设,并限定了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 ARS1 )的作者可以起草的假设的数量。此后不久 , 这个委员会的一位委员透露,给假设下定义并不是这一委员会的真实意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委员会们,把普遍性原则同美国会计学会在四个不同的报告中所颁布的定义和声明在适用范围上做了比较,但它没有定义什么是普遍性原则。 这些报告没有使用美国会计师协会的第 1 号会计术语公告有关原则的定义 “被采用或被公开声明作为行动指南的一般法则或规则,行为或实践的确定的依据或基础 …” 这一定义与科学理念中所使用原则的定义十分接近。 原则与法则密切相关,这两者都被认为是对真实性和对世界做出的真实反映,而不是纯粹分析性的陈述,其真假包含在自身内部的逻辑当中。 法则不同于原则,因为前者包含有通过实验技术能观测到的成分,但后者却没有。如果原则能够通过实证检验并且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原则就变成了法则。原则是一般性的陈述,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现象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法则或原则的正确性 , 并不意味着不能由更新的体系来取代它。但是,变更是很少发生的,特别是对法则而言。 5.1.2 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 Moonitz 接到这一特别委员会委派的任务后,采用了一个面向会计师常接触的问题的参考框架或观点。他抛弃了仅仅植根于推理的演绎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够宽泛、不能涵盖会计学的经验和实证两个方面。但是, Deinzer 正确地指出 Moonitz 最终还是回到了公理(即演绎)的方法。在对第二层次的假设和某些原则进行推理时,他的确使用了演绎型的方法,但没有使用象征性术语和正规的演绎方法。 假设本身就属于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 : 一类( A 组和 B 组)由一般性、描述性假设的组成,这些假设似乎与这一委员会的职责相一致,即假设应源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思维模式以及社会各部分人的习惯。 第二类( C 组)是价值判断。正是这一组假设违背了这一委员会的假设,并且明确地给 Moonitz 的工作贴上了属于演绎 - 规范范畴的标签。 假设分为三组: 与环境有关的一组( A )、产生于会计学本身的一组( B )和属于强制性要求的一组( C )。 B 组中的一些假设好像出自 A 组,这招致了人们的批评。尽管这些批评有些依据,但是通过对它们重新贴以标签,这些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被解决。没有规定说演绎推理仅可使用两个层次。 复杂的环境,如会计运作的环境,就有许多个层次。 一个更为有力的批评是,不证自明的假设可能没有充分的实质性内容,从而能够导出唯一的一套有意义的会计原则。毫无疑问,这好像就是 A 组和 B 组假设所处的情况。 如果假设被真正定义为某一具体环境不证自明的一般化原理 , 这就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演绎导向的推理体系中,原则构成了更为具体的规则的基础,假设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是什么呢?必然的结果是,假设必须充当一个不活跃的角色。 原则和规则不应与假设相冲突,但是单独的假设不能推导出有用的原则和规则。对于得出可行的结果而言,假设是必要的但不充分的条件。 因此,在 Moonitz 的一套假设中,关键的一组是那些强制性要求。这些假设更像 Mautz 所称的概念,因为 ( 1 )它们具有规范性的本质; ( 2 )它们是在会计实践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这些强制性要求似乎有些成为人们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的味道,这也是他们规范性的一个结果。关键的一条假设好象是 C-4, 即币值稳定。这一条假设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不稳定,那么这条假设就暗示着应该设立某种形式的通货膨胀会计。另一方面,如果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相对稳定,那么这一假设会有两个进一步的结果。一个是由于币值稳定保留历史成本是合理的;另一个是尽管币值总体稳定,但是因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很大的波动,所以现行价值也是合理的。 C-4 的这一双重解释是这一重要假设一个明显的弱点。 或许,假设 A-1 数据的有用性应该导出现行价值的方法,但从 Moonitz 的假设看,这绝对不是不证自明的。当这些假设发布时,无论如何,职业界从总体上保持了沉默。毫无疑问,职业界在等待着普遍性原则研究的出台。 5.1.3 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 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请见附录 5-B )总共有八条普遍性原则 . 其中,至少有三条( A 、 B 、和 D )用于处理不断变化的价格问题 . 这也是职业界痛苦地抛弃了这一研究的出发点。有趣的是,这八条原则总共有四页半,其中有两页半是关于原则 -D 资产计价原则 . 原则 -A 规定收入是由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赚取的,而不是在销售发生的那一点上赚取的。 Deinzer 很恰当地指出这一原则不能从十四条假设中的任意一条中推理得到。它好象应归属于 B- 组的假设。更重要的是,显然 Sprouse 和 Moonitz 需要用它为他们的价值导向的原则铺平道路,因为它表明了对导致持有损益的重置成本变化的认可(原则 2-b )。 人们对原则 -D 所规定的各种资产计价方法批评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它们不具有可加性。 也就是说,尽管采用了现行价值计价方法,但所计量的资产属性却不同;因为 Sprouse 和 Moonitz 倡导对不同的资产类别应按不同属性计量其现行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不能通过相加的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如果存货在给定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地卖掉,那么应该使用可变现净值(原则 D-2 )。 另一方面,不打算出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存在于它在本期或未来各期所提供的劳务当中。因此, Sprouse 和 Moonitz 选择重置成本作为这类资产的适当的计量属性(原则 D-3 )很显然,在对不同的属性进行计量的情况下,存在的可加性问题对计量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Chambers 是针对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 ARS3 )的普遍性原则 , 提出资产计价方法缺乏可加性的主要批评者。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似乎有些模糊。 应该清楚的是, Chambers 企图把计量问题和概念性或理论性的问题区分开来。因此,好象只有当人们的心思用到了正确的地方,可加性问题才可能被突破:基本的理论体系必须由资产和负债的一个基本计量属性统一起来。但是,概念性问题要比计量问题重要这一事实不可被忽视。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于,确定哪一个现行价值要素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具有最大效用, Sprouse 和 Moonitz 没有提到这一问题。 对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的最后一个批评是,一套假设应当足够完整,从而保证没有相互冲突的结论产生。假设 C-4 声明币值应当稳定,从这一点推出了支持采用各种现行价值方法对不同种类的资产进行计价的原则 -D 。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外,原则 -D 所支持的各种选择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因此 , 无论你是否赞成这些作为假设结果的原则,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体系不够严密,不能自圆其说。 5.1.4 对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的评析 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的失败最明显的原因是职业界不能放弃历史成本。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假设和原则本身就存在几处缺陷。这套假设不完整,因此不能排除原则所规定的计价体系之外的所有其他计价体系。此外,至少有一条原则即原则 -A 无法从这套假设的任何一条得出。最后,对各种资产的计价结果是否应该可以相加,成为了一个有趣并有待于讨论的问题。 甚至,除了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存在的逻辑和适当性问题之外,许多其他问题也清楚地表明, Sprouse 和 Moonitz 不可能成功。回顾历史,很显然,没有任何一种收益计量方法相对于其他收益计量概念而言拥有这么大的优势。 假设 A-1 指出:“数据有助于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除此之外,在这两个研究文集中再也没有提及,谁是会计数据的外部使用者、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和能力是什么。今天人们已普遍认为,财务数据的使用者是一个宽泛的不同种类的群体。 但是,在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颁布时,重视使用者还不是一个特别显著的会计理论问题。因此,这一假设和原则方法,有忽视某一早已受到人们很多关注的理论领域的倾向。使用者需求的观点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关注焦点,这就是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数据的目标。正如我们提到过的那样,几个强制性假设实际上已开始涉足财务报表的目标这一领域。 最后,我们注意到在进行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这两项研究时,规则制定的政治因素没有受到正式的关注 . 许多会计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会计规则。这些概念,包括所得税法,大体上都是从实践中运作的需要发展而来的。但它们也出现在了几本主要写于会计政策制定机构形成期 (1930-1946) 的理论著作中。 其中,最杰出的是 Paton 和 Littleton 合著的专著 《 企业会计准则导论 》 。 这一时期其他重要的著作有: Canning 试图将资产计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联系起来; Sweeney 和 MacNeal 各著一本书,所关注的内容分别与币值变化会计和历史成本的缺陷有关; 5.2 历史成本计价的基本概念 Sanders 、 Hatfield 、和 Moore 的有关如何从实践中获得会计原则的专著; Gilman 所著的有关完善收益概念的著作; Littleton 试图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用做相关实践基础的会计原则。 概念按如下方式分类: 假设 是有关企业环境的基本假定。 原则 是用于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的一般性方法。 原则又可分为两大类: 输入导向的原则 是指导会计职能的普遍性规则。 输入导向的原则可分为两大类:一般性基本操作规则和约束性原则。正如它们的名称所指,前者具有一般性,而后者适用于特定具体情况的类型。 输出导向的原则 所涉及的是在输入导向的原则得以恰当执行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应该具有的品质或特点。 表 5-1 给出了这些各种概念的提纲。 表 5-1 历史成本计价的基本概念 假设 原则 持续经营 输入导向的原则 会计分期 · 一般性基本操作规则 会计主体 1. 确认原则 货币计量 2. 配比原则 · 约束性原则 1. 稳健性原则 2. 披露原则 3. 重要性原则 4. 客观性原则(又称可验证性原则) 输出导向的原则 · 适用于信息使用者的原则 可比性原则 · 适用于信息编制者的原则 1. 一贯性原则 2. 统一性原则 5.2.1 假设 ( 1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简明扼要地指出,我们假定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报告资产和权益的清算价值是违背这一假设的。 但是,持续经营的假设太宽泛,以至于不能引导我们在各种计价体系中选择任意一种,包括历史成本方法在内。 Fremgen 和 Sterling 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广泛的批评。 Sterling 从逻辑上推翻了这一假设,因为持续经营所假定的时间期间太长,足可以结束企业当前的契约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已有定论,旧的契约关系可被新的契约关系所取代。因此,这就意味着无限的生命。但我们知道从长期来看,许多企业的确会终止它们的经营活动。因此,持续经营在本质上是一种预测,而不是一个基本假设。我们足可以说,除了排除了清算价值之外,持续经营假设没有对会计理论做出多大贡献。 ( 2 )会计分期 企业经营以及任何形式的人类和动物界的活动都在相当固定的给定时间的期间内进行。然而,将时间划分为期间有点人为的迹象,因为它使得一个连续的过程产生了间断。对经营单位而言 , 会计期间就是日历年度或经营年度。 因此,财务报告包括一个年度内的有关财务状况、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各种报表。由于一个会计年度相对于大多数企业的存在寿命而言是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因此,会计分期的假设产生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和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下的确认原则和配比原则。 此外,尽管信息使用者已经要求财务报告的间隔期低于了一年,但这些中期财务报表有着它们自己的一套规则,也存在它们自己的问题。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第 28 号意见书指出,一般情况下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中期报告也必须同样地采用。因此,中期报告必须包括对年度数据的估计预测。 ( 3 )会计主体 当我们从会计的背景和法律形式的角度来看待经营实体时,很清楚这一实体与它的所有者相分离,但依然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一实体和如何解释这一实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一个实体控制着其他实体,所有的实体是否应该看作一个单位?换言之,账目是否可以合并,或是否可以采用非合并的方法揭示这一关系? 与会计主体问题相关的第二个问题,关系到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尽管账目是独立的,但企业和所有者的结合点存在于所有者权益账户之中。许多演绎性质的理论试图描述这一关系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作用。 ( 4 )货币计量 在并非物与物交换的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因此,货币已成为重要的衡量价值的标准,并受计量过程的影响。因此 , 财务报表用它们特定国家的货币单位来表示。这个为会计目的而建立的币值稳定的假设,成为了会计原则和方法的支柱。因此,历史成本原则被奉为真正不可挑战的会计原则。 5.2.2 原则 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研究文件中,原则一词一直没有被很好地定义。第 1 期会计研究文集和第 3 期会计研究文集对这一词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尽管后者在它的标题中使用了一般会计原则这一短语。 在第 7 期会计研究文集的前言中, Paul Grady 指出,他认为会计原则与会计实务同义。但是,大约 400 页后, Grady 又把原则看作是来自实践和推理的、已证明有用的假设。 从演绎推理的角度看,好象原则就是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的假设,这是一个连 Grady 本人可能都不会接受的解释。 或许在正式出版物中,对原则 的最有用的定义来自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该公告指出,公认的会计原则置根于 “经验、推理、习俗、惯用方法和实际需要”。 此外,公认的会计原则 “ … 包括惯例、规则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定义公认会计实践做法所必经的程序。”这仍然同 Grady 的定义原则等同于可接受的实践做法 交叉重叠,但它却把原则和假设区别开来,尽管这两者都来自于实际需要和相关经验。但是,公认会计原则分类下的一类 普遍性原则, 大体上与第 4 号公告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相同。 … 普遍性原则在数量上为数不多,并且在本质上最为根本。 … 普遍性原则指定了会计师用以确认和计量影响财务状况的会计事项和企业经营结果的一般性方法。 请注意,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 号公告中有关原则的两个定义,都没有包括从科学的角度定义业绩的概念。会计中的普遍性原则与我们提到的输入导向的原则有重叠的部分。 5.2.3 输入导向的原则 在此,会计原则被分为两大类:输入导向的原则和输出导向的原则。这两组之间的区别比较清楚。输入导向的原则涉及到有关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报表内容的处理一般性方法或规则,这其中包括用以处理任何必要的补充性披露的方法或规则。输出导向的原则涉及到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问题。尽管这些原则当中有一些应用于报表的编制者,另一些应用于报表的使用者,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5.2.4 一般性基本操作规则 输入导向的原则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与收入的确认有关,一类与费用的确认有关。 这些原则阐明了历史成本会计关于收益计量的基本导向,而不是关于资产和负债计价的导向。 ( 1 ) 确认原则 收入,在这里被定义为企业产品或服务形式的产出。 请注意,这一定义没有提到由于收入而引起的资产流入或收到资产,因为以这种方式定义收入,很容易导致把收入看成是赚得的部分这一问题。人们普遍承认,收入是在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对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这些经营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收取现金或其他形式的收取顾客支付的报酬和售后服务,如对产品的保修和保证。 收入和费用如何进行确认,何时在账簿中登记? 到目前为止,最为流行的收入确认时点是销售时点。但也有其他可能的确认时点,例如:收入可以按照企业的 “关键事件”进行确认。前面提到的 关键事件 指的是,企业盈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经营活动。我们足可以说,在历史成本会计的原则中,收入确认原则是最具有普遍性的。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工程指出,按以下两条标准确认收入发生: ( 1 )从收入职能部门业绩中收到的资产已实现或可实现; ( 2 )收入职能部门的业绩实质上已经完成。 在后一种情况中,收入被称作赚得的收入,这是收入业绩的一个常用术语。收入确认这一概念的根基源于历史成本方法,即在前面所提到的 Paton 和 Littleton 的专著中。已实现和可实现这两个术语,指的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转化为、或可立即转化为现金或对现金的要求权。 已实现, 意思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经转化为现金、或对现金的要求权,而 可实现 则被定义为,将已收到或持有的资产转化为确定金额的现金、或对现金的要求权的能力。实现经常被用作确认的同义词。这一概念框架工程使得确认一词取代了实现一词 . ( 2 )配比原则 费用被定义为产生了收入的到期成本。因此,费用是产生收入所必须的要素。如果所有的费用都能和具体的收入、或具体的会计期间直接相对应,那么费用的计量就不会有问题了。不幸的是,许多重要的费用找不到与其相对应的收入,而且这些费用给不止一个会计期间带来收益。 确认折旧、销货成本、利息和递延费用等科目的到期成本的过程,被称作配比。配比,意味着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确认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费用。因此,配比继确认之后,成为我们具有历史成本导向的现行体制中,收益计量优先于资产和负债计价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目前,配比原则遭到了广泛的攻击。 首先,历史成本方法通常倾向于低估与到期资产的劳务价值相关的费用计量数据。 其次,这些公认会计准则下的 “系统而且理性” 的方法,虽有过于武断的倾向,但是处理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 3 )约束性原则 第二类输入的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 号公告中提到的“修正性惯例”有部分重叠。对它们的描述如下: 被广泛采用的惯例对普遍性计量原则的应用起到限制作用。这些修正性惯例 … 已用于处理一些财务会计中困难最大、争议最多的问题。 约束性原则,要么对财务报表加以限制,如稳健性原则,要么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的控制,如重要性原则和披露原则。 ( 4 )稳健性原则 毫无疑问,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师们的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直被称作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计原则。 Givoly 和 Hayn 对 896 家企业 1968 年到 1998 年之间的研究,为稳健性财务报告找到了证据。他们采用了各种间接手段,如市价与账面价值比率随时间的增长、持续经营中的收益对总资产比率的增长。尽管盈余管理依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但 Givoly 和 Hayn 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近期有关企业财务报告行为的、骇人听闻的头版新闻报道的认识。 Basu 在资本市场导向的背景下,将稳健性原则阐释为,与报告盈余有关的 “坏消息” 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比 “好消息” 更大。 Basu 已经找到了支持其观点的统计证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放弃了稳健性原则过于重大的影响力,因为,尽管它依然被看作是 “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应”,但是,稳健性原则没有出现在概念框架工程的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质量层级中。 从报表编制者导向,稳健性原则,在这里被定义为,试图选择那些能够产生下面任何一种结果的 “公认的” 会计方法: ( 1 )推迟对收入的确认; ( 2 )加快对费用的确认; ( 3 )减低对资产的计价; ( 4 )提高对负债的计价。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有些标准存在冲突。如果这样,在确定一种方法是否具有稳健性时,降低收益考虑到优先于对资产计价的提高。 例如,在对当前资产进行计价时,一种被称作可分配收益的方法,在计算收益时不包括真正的持有收益。因此,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可分配收益方法与历史成本方法相比,经常造成较高的资产计价和较低的收益计算结果。因此,这种可分配收益方法用于对当前的计价,会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稳健性,尽管一般而言历史成本方法被认为是更具有稳健性。 ( 5 )披露原则 Moonitz 把披露原则解释为强制性假设( C-5 )。 但是,他却用消极的词语把它描述为“必要工具以确保财务报告没有误导性 …” 。面向使用者的恰当披露这一概念无法量化的事实,可能是 Moonitz 的措辞的原因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发起者没能恰当定义这一概念的原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一直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尽管它颁布了两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用以处理这一问题。这两个公告分别是有关分部门进行披露的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有关一般物价水平和现行价值数据的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披露涉及到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的相关财务信息,这其中包括了在存在不止一种选择或有不同寻常的或革新的方法产生的情况下财务报表所采用的方法。主要的表外信息种类有: ●财务报表附表,例如,符合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的附表。 ●在附注中披露的在财务报表中不能恰当表述的信息。 ●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会计报表日后发生的重要或重大事项 . ●对未来年度经营状况的预测。 ●在年度报告中经理层对经营状况的分析。 Lang 和 Lundhold 发现,在股票出售的前六个月左右信息披露活动常常会增加。这经常会导致股价的上升和资本成本的降低。如果股价能够维持,则说明信息不对称在减少;如果股价不能维持,则说明这一股票被注入了 “兴奋剂”:信息可能具有误导性、或实际情况被高估。 有两条理由可以让我们相信将来的披露原则会更加重要 : 首先,随着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在传统财务报表的范围内恰当地表述财务和经营信息将会越来越困难。 其次,大量的证据表明,资本市场通过证券价格不但能够迅速地吸收而且能够迅速地反映新的信息。因此,许多依赖于市场有效机制的人们认为信息披露本身是关键因素,而不是它的具体形式。 ( 6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指的是某一事项(或一组事项)对使用者进行财务评估和决策的重要程度。因此,我们把重要性原则看作是披露原则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因为所披露的信息当然应该是具有重要性的信息。不幸的是,重要性的水平是由审计人员视不同情况而定,因此不同的审计人员、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个审计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的重要性水平判断都不相同。 此外,外部使用者没有被告知审计人员所采用的重要性水平 . 但是,有强有力的迹象表明,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要对重要性的准则进行统一和强化。 对重要性的量化概念进行评估的最为雄心勃勃的尝试是, Pattillo 为财务经理研究基金所做的研究。 Pattillo 的重大发现有: 尽管被调查者通常使用 5-10% 的净收益作为重要性的界限,但他们没有对所有的情况都使用同一绝对的金额或比例关系。 各群体对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不同,财务经理给出的净收益比例门槛最高,而注册会计师和财务分析师整体上给出的比例最低 . 诸如企业的具体特点和政治经济环境等限制因素,影响着人们在特定情景下对重要性的理解。 Turner 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那些无关紧要的错误可能会相互结合造成对财务比率的显著影响。并且对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一类的获利能力比率的影响要比对流动比率和负债权益比率一类的偿债能力比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这些和其他的采用调查问卷以及模拟情景的实证研究,给重要性的概念问题带来了曙光,尽管这些离问题的解决还相差的很远。在不远的将来,重要性问题以及披露问题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一份讨论备忘录纲要性地给出了许多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因素,但从未给出任何准则。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过那样,在不远的将来证券交易委员会应会对重要性原则采取行动。 ( 7 )客观性原则 在过去,客观性原则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最终都要被汇总并列示在财务报表中的经济业务的凭证质量 . 凭证质量的概念被认为背离了计量职能。但在更为常见的是人们把客观性看作是各个计量者的一致性程度。因此,客观性成为了计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条假设或原则。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 号公告采用了这一观点,尽管它将这一概念作为会计的 “定性目标” 进行讨论,并后来将其重新命名为可验证性。这种较新的统计意义上的可验证性也出现在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工程的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当中。 5.2.5 以输出为导向的原则 ( 1 )可比性 在这里从使用者的立场来看,可比性指的是,报表的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业绩以及预测收益或现金流量时 , 所认识到的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 。 很显然,可比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记录经济业务和编制财务报表方面的统一性的大小。尽管相对于统一性而言可比性居于次要的地位,但它们之间的成本-效益关系应该牢记:更大的统一性可以提高可比性,但成本会超过收益。 ( 2 )一贯性 一贯性指的是,某一给定的企业在多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内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如果要使基于多于一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进行的预测和评价具有可靠性,那么一贯性就是必要的。一旦由于采用了相关性更大的、或更为客观的方法而产生了会计变更,必须对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披露,而且对审计人员的意见也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 一贯性实际上是统一性这一更为宽泛的问题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企业内部保持会计方法的一贯性,并且当存在会计变更时进行充分披露可能是输出导向的会计原则最为实际的目标。 ( 3 )统一性 对统一性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一套面向所有企业的统一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解释和应用将付诸于具体的经济实体中。 ●对大体相似的情形的相似的会计处理,忽略可能的不同情况。(严格统一) ●把不同的具体经济情形考虑在内的相似的会计处理。 (有限统一) 第二和第三种定义不同于第一种,因为它们注重对经济业务解释的统一程度。第一种定义仅仅规定了一个用作对经济业务进行解释的基础的宽泛的理论框架。 严格统一和有限统一的区别最好通过举例来描述。 5.3.1 业主论 业主论假定所有者和企业实际上是等同的。这一理论至少可追溯到 18 世纪初,它是对工业革命前的、主要由小型的业主经营的企业构成的经济类型的描述。但, Merino 的观点是,业主论随着大型寡头企业的成长于 19 世纪末得以修正。那时,许多改革者希望政府对获得大量回报的缺位的所有者进行更多的干预 . 根据 Merino 所言,在审视工商企业时业主论者试图把缺位的所有者带到舞台的中央。这些缺位的所有者要求权通过计量将所有者的可分配利润合理化,而不是通过收益和资本属于企业本身这一概念将其合理化。 5.3 权益理论 按照业主论,资产属于企业的所有者,负债是它们的义务,所有者权益归于所有者。资产负债表等式为: Σ 资产 —Σ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5·1 ) 费用包括扣除的劳动力成本、税收和利息,而不扣除优先股和普通股股利。换言之,收益代表着由于本期的经营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的净资产(资产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业主论的要点大体上与收益计量的构成成分相一致,因为,尽管所有者的确没有对业主论所建议的所有者权益账户实施控制 , 但业主论目前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体系中得到了解释。 此外,自从在技术先进的社会中出现了巨型企业以来,企业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我们认为,会计主体论和业主论都没有充足的基本假设,足以得出支持基于历史成本体系或放弃这一体系的理由。 5.3.2 会计主体论 根据会计主体理论,企业和所有者是分离的。资产属于企业本身,负债和权益持有者就其具有不同权利要求的资产而言都是投资者。资产负债表等式如下: Σ 资产 =Σ 权益(包括负债) ( 5·2 ) 在正统的会计主体理论下,所有者权益账户和对收益的基本要求权问题都具有双重的性质。股东拥有宣布股利时收取股利的权利,在每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股东享有投票权,并且在其他索偿权都得到满足之后,股东才能享有企业净资产的权利。 但是,所有者权益账户不代表他们作为所有者的利益,而仅仅表示他们作为权益持有者的要求权。与之相似,净收益不属于所有者,尽管这一金额在满足了其他要求权之后归于权益持有者的要求权。 直到宣布发放股利和利息到期时,收益才属于资本的提供者 . 在计量收益时,利息和股利都代表着对资本提供者的收益分配。因此,对这两者进行同样的处理,且二者都需从收益中扣除 . 如果按照逻辑对会计主体论进行推理,那么它的结论就是,所有者权益账户毫无疑问地属于企业,尽管存在股东的要求权。此外,收益也属于企业本身,利息和股利都是计算收益时的减项 . 与价值体系和前面讨论过的不一致同样适用于会计主体论。 Paton 和 Littleton 在他们著名的专著中坚定地采取了会计主体论的立场。该著作被认为是历史成本体系的经典声明。 Anthony 对会计主体论的这一狭义的解释做了一点有趣的改动。资产负债表右侧由四大部分构成:负债、股东权益、权益利息和主体权益。股东权益由实收资本构成,权益利息由未支付的优先股利和普通股股利构成。 企业的利息成本既包括债务利息,又包括股东权益的股息成本。主体权益相当于留存收益,但比未支付的优先股和普通股股利的留存收益低一些。 Anthony 建议的股东权益股利率,是将股利率设定为税前债务利率,或者是美国财政部按照第 414 条成本会计准则公开指定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利率。成本会计准则是由现已不存在的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 尽管会计主体理论对企业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描述,但传统形式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具有双重性。这可能是会计主体理论的方法总能在各种会计团体的委员会报告和公告中站稳脚跟的原因。 5.3.3 剩余权益理论 剩余权益理论是业主论和会计主体论的一种变体。这一理论是由 George Staubus 发展起来的,但也源于 William A. Paton 的著作。 剩余权益的拥有者,是那些其权利排在所有的其他的要求者之后的权益要求者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普通股股东,尽管在重组等一类事件发生时它的成员可能会发生变动。普通股股东当然是一个企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他们为所有的拥有优先要求权的群体提供了一个缓冲器或保护伞。 剩余权益理论的基本假设适用于决策目的的信息,如有助于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必须提供给剩余权益的拥有者。这一方法下的资产负债表等式是: Σ 资产 —Σ 特定的权益(包括负债和优先股) = 剩余权益 尽管资产仍然属于企业所有,但是企业持有资产是一种委托类型的安排,而且管理的目标是剩余权益价值最大化。收益在满足了所有其他要求权之后归属于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在计算收益时扣除。 剩余权益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它强调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与现代财务理论保持一致的计量方法,因此毫无疑问,它在定义收益计量的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3.4 基金理论 基金理论是由 William J. Vatter 发展起来的。基金就是用于某一特定目的的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收益的一组资产及其相关的义务。资产负债表等式如下: Σ 资产 =Σ 限制性资产 限制性资产来自于负债和投入资本。除非特定的权力机构对其进行部分或整体的清算,投入资本必须保持完好无损。限制性资产也包括法律或合同规定的资产的特定用途。因此,基金理论最适合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领域,这些领域存在着捐赠资金、财产留置权和用于特定和盛行的单一目的的特殊资产类。 5.3.5 指挥官理论 著名的澳大利亚学者 Louis Goldberg 提出了指挥官理论。 Goldberg 对“基金”和“主体”一类的人造概念很不满意。“指挥官” 实际上是管理层的同义词, Goldberg 十分注重管理层需要信息是为了代表所有者行使计划和控制职能这一事实。因此,指挥官理论实际上可能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但是处于受托人地位的经理必须将指挥官的视角转换为投资者的视角。 指挥官理论所引发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还多。 尽管 Goldberg 的著作至少比代理理论提早 10 年出现,但它却引发了代理理论的所有问题。此外,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使用问题也变得不清晰了。不幸的是, Goldberg 把股东利益的可能范围限定为反映总体情况的数字和股利、投资回报率一类的关系 , 而不是较低层次的经营计量方法,如收益和销售收益率。 5.3.6 权益理论展望 我们对五种权益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正如在这一部分开头所讨论的那样,这些权益理论不能为所有的会计经济业务和事项提供一个一致的演绎推理基础,因为它们观察企业的视角很有限:仅从企业与其所有者的关系出发。但是,我们相信它们对于准则的制定者是有些用处的。我们不知道将业主论方法和会计主体论方法合并在一起,并列示两套数据的时机是否成熟。股票期权成本对股东而言是一项费用,但对企业而言却不是。 在第 11 章中我们建议将股票期权从会计主体论收益中扣除,从而得出业主论的收益。这一解决方案可能会解决人们围绕股票期权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 第 6 章 会计目标研究 6.1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6.2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 6.3 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报告 6.4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6.5 使用者目标和使用者多样性 6.1.1 会计目标之使用者观的发展 AAA 执行委员会给会计下的定义基本上背离了过去的会计定义。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将会计定义认为:“ …… 确认、计量、传输经济信息的过程,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判断和决策的需要(此为强调指出)。” 以前广泛使用的定义出现于 1941 年,并在 1953 年会计名词公报第 1 号中曾下的定义是: 会计是一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以货币单位来记录、分类和汇总至少部分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并解释其结果的艺术 . 从以上的会计定义中可以看出,它着重强调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和技能,实际上丝毫没有涉及到使用者。 6.1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会计名词公报还对会计的定义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做了更加细致的陈述: “ …… 强调尤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利用本身知识来处理问题的创造性技巧和能力 …… ,现代企业经营的复杂性也给管理层带来了一些只有会计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会计提供了必要的和有益的方法与手段。 因此,会计人员是“既神秘又显赫的人物( Grey Eminence)”, 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把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梳理得有条理,而使用者须做自我调节以适应会计人员具有高度技术性的工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会计名词公报所下的会计定义及其相关讨论似乎着重把会计人员看作有学问的专业人士,那些没有资格和专家证书的使用者必须接受会计人员提供的报表。 但是,因为会计人员(还有外部审计师)被看作是管理层中的一员,所以这种观点在近几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近几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会计人员(包括内部和外部审计师)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印象消失了。会计职业界必须重新恢复信心,我们也乐观地认为会扭转局面,但是需要会计界实实在在的努力,而不仅仅开展与公众联系的活动。 6.1.2 会计理论的导向 AAA 执行委员会把会计理论定义为 “一套紧密相连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对所要探索领域的总体性参考框架”。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会计理论的主要作用有: (1) 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于对会计提出一般性概念,并发展会计理论; (2) 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 (3) 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 (4) 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会计理论定义明确强调: 会计理论是一个以记录交易和提供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系统性原则体系。因此,作为特定的会计模型和规则的概念性框架,会计理论是一种会计的“超理论”,即旨在明确会计信息的目的与目标而构建的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会计“超理论”不仅可能涉及到对公开会计信息的限定,而且是针对备选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标准或指南。 6.1.3 会计目标 由于会计与使用者需求相联系,因此与使用者需求相关联的一系列会计目标位于超理论的顶点。 这些目标的下一层次是一系列定义、质量特征和促使会计目标实施的辅助性原则。 尽管会计目标很重要,但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针对目标所做的说明却很简单。因此,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看起来好象认为准则和原则的系统性框架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会计目标本身。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列出的四个会计目标是: 1. 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 , 并确定目标与方向; 2. 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质资源; 3. 记录(保存)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 4. 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 (1) 对有限资源使用的决策 决策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估计,这些估计可能是简单作出的,也可能采用了相当复杂的计算。 例如,在对数个可供选择的资本投资项目进行资本预算分析时用到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就是一种复杂的方法;而回收期法和非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用来估计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比较简单的工具,同时这两种简单方法也没有复杂的方法好。 用于评估未来发生情况的方法无论是非常简单的,还是相当复杂的和精确的,都叫做“ 决策模型 ”。 在对未来情况决策的过程中,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叫做 预测能力。 根据以使用者为导向的观点,会计的最重要目标是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如果所有决策者都需要相同的会计信息,那么会计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怎么难了。 遗憾的是,正如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所认为的那样: 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不同的群体,他们是债权人 、 投资者 、 顾客和供货商、政府机构和雇员,而且他们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差异甚远。在不同的使用者群体中存在的使用者差异性是否会引起信息需求上的差异问题,已经对未来的会计发展产生了绝对重大的影响。 在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根据未来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来讨论会计的预测能力。虽然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少,但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着重指出:会计报告本身不具有预测能力,而是靠使用者自己在决策模型中利用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来进行预测的。 (2) 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源 这个目标与会计数据在管理方面的应用有直接关系。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认为管理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其他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并不相同,然而满足这两种需求的会计信息却都遵循四个相同的报告标准,尽管这四个会计信息的报告标准本身的用途可能不同。管理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使用问题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因此对其不予讨论。然而,我们要指出的是,某些人认为会计信息在内部和外部的用途没有任何差异 . (3) 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 第三个会计目标通常被称为受托责任。自从中世纪以来,由于资金的拥有方(股东)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管理层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需要运用合适的会计模式以说明其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当前,由于所有权缺位以及证券交易中介的存在便利了所有权的取得和处置,该受托责任目标得到了扩展。 (4) 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 最后一个目标是受托责任由企业向全社会的延伸。因此会计与很多领域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税收、防止欺诈、政府规制和为经济活动的计量而提供统计信息。 但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没有提及: 谁应该负担提供这些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的附加信息的成本。 显然,尽管会计目标位于会计 “超理论” 的顶端,但是这并不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6.1.4 会计信息的标准 评估会计信息有四个标准: 相关性,可验证性,无偏见性,可定量性。这四个标准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的核心内容。 (1) 相关性 相关性通常与决策有用性有关。 尽管分别针对四个不同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类型不同,但却都要评价其与会计目标的相关性,因此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标准。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背景不同,面临的决策环境也不同,因此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的首要问题。 然而,在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除了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明显的范例,并没有对相关性作进一步的定义。 (2) 可验证性 可验证性与第一章中提到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它是在计量方面评估会计信息的标准。无论对计量模式还是对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首先考虑相关性问题。 但是,由于不同的计量主体很难对计量模式与计量方法的选择达成一致意见,为了避免不利于决策有用性的计量方法的运用 , 不可能直接确定合适的计量模式和计量方法,而必须结合相关性考虑到会计计量的方方面面。 因此,计量方法的选择既不能只考虑相关性而不考虑可验证性,也不能优先考虑可验证性,随后考虑相关性。因此,计量标准是会计 “超理论” 框架的必要组成部分。 最后在这里重申一点是: 由于可验证性恰当地描述了不同的计量主体对同一计量客体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果,因此 可验证性 似乎已经替代了 客观性 。 (3) 无偏见性 由于使用者的多样性问题以及管理者和外部使用者之间潜在对立关系的存在,无偏见性标准也是必要的。当然,“偏见” 既是微妙、不易察觉的,又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公正解决无偏见性问题相当困难。 无偏见性是对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中立性质量特征的补充,中立性是指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导向,而无偏见性却与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有关。 (4) 可定量性 可定量性似乎与计量理论密切相关。 尽管计量和可定量性在会计“超理论”框架都很重要,然而不知为何原因,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似乎特别强调可定量性: “ …… 即使不是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关心定量化和定量信息,也可以认为定量化和定量信息是主要的内容。”。 由于可定量性标准涉及到计量的一般领域,因此涉及到的一个次要问题是:因为可验证性是计量理论的一个方面,因此可验证性似乎是可定量性的一部分。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建议在多种计价基础上提供多元性质的财务报表信息,比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既提供历史成本信息,还应提供现时成本信息。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被认为用来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和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解决不同使用者群体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问题。 另外,这种做法也可以解决会计规则制定者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会计方法选择问题。提供更多信息做法,通常被称作数据扩张。然而,数据扩张可能导致使用者的 信息过剩 。 但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并没有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采用多种计价基础而提供过多的数据,由于超出了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限制,因而可能难以被使用者理解和消化。 6.1.5 使用者需要之会计信息的指南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在处理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方面提出了五个指南: (1) 预计用途的恰当性 第一个指南主要重申了使用者需求的相关性标准,也提到报告的及时性。在这里也讨论了管理者的信息用途问题。 (2) 重要关系的披露 该指南讨论了与第 5 章中的披露问题相关的、但仅仅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对重要关系的披露。由于财务报告中的汇总数据可能无法反映出重要的、个别信息,因此要求披露重要关系的信息 .《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第 131 号规定披露分部信息就是披露重要关系的一个例证。 (3) 附加环境信息 这里的环境信息是指:进行信息收集时所处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及编报者所作的与信息用途有关的假设,特别是信息收集是针对特殊目的而不是一般目的。如果信息作为特殊目的使用,则需要更加详细说明。 (4) 会计主体内部和之间实务的统一性以及时间上的一贯性 最后两个指南也是第 5 章讨论过的统一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希望统一性符合以前定义中的有限统一性。并不能仅仅通过制定一个指南或者标准来达到有限统一性,从理论框架上来说,一定要有充分、详细的说明。 6.1.6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的结论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批评。 譬如,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指南过于简单,而不足以涵盖所有的主题。超理论框架应该得到扩展,同时也应当使用更加恰当的术语。 然而,这些批评有点吹毛求疵的味道,因为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对后续文件和报告起到了重要的和有益的影响。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是在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方法已基本成形,且会计目标和准则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发布的。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主要目的是: 阐述财务报告的最基本概念,为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意见书打下坚实基础。 6.2.1 定义的导向 (1) 会计定义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使用的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使用者导向方法,开篇就对会计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 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数量化信息,主要是关于经济实体的、具有财务性质的信息。 6.2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 正如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所强调的那样,该公告采纳了使用者多样性观点。财务信息使用者分为两大类:企业内有直接利益的使用者和有间接利益的使用者。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阐述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应该是有知识的并明确财务报表的特征和局限性,因而比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并没有将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类。 最后,公告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同样认为,财务报表实际上是为公众目的服务的,而不是满足个别用户的特定需要。 (2) 其他定义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尽管开头采用了“以使用者为导向”的方法给会计下了定义,但是经常又会给出其他的、毫无意义的定义。 譬如,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定义为“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所有这些定义(除所有者权益外,他是一种剩余收益)认为:“ …… 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来确认和计量(这些基本要素)。”但是,该公告随后又说:“ …… 关于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哪些经济资源和义务应当被确认为资产和负债的问题,公认会计原则与该公告的意见一致。”。 因此,其实质是再次用公认会计原则来定义基本的会计名词 . 此外,由于该文件只是一个公告而不是意见书,不存在太多的强制性要求,因此其结果是并没有就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给出更有力的、严格的说明,毫无疑问,这非常令人失望。 6.2.2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其他内容 尽管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有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 例如,在第 67 段中阐明会计是关于计量方面的一门学科,有关会计目标部分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的内容相似,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标准和指南部分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的 “定性目标” 之间存在很多交迭的内容。 定性目标包括: 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时效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这些定性目标后来都成为概念框架中的 “定性特征”。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这些定性目标没有分层次。 最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没有受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的影响,又集中研究了使用者导向方法(事实上,在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发布之前,会计原则委员会已经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工作)。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创新。 财务会计的 “基本特征” 大多是对第 1 号 《 会计研究文集 》 中的相关内容改头换面形成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关于公认会计原则部分的普遍性原则和修正性惯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 , 这些概念是不甚清楚的历史成本系统的主要内容。公告的剩余部分说明了方法选择原则和计量原则,以及财务报表的呈报,实际上同样没有理论上的创新。 6.2.3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结论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以往传统的普遍观点,但是另有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一些已经出现的、开创性的变化。其中对传统的普遍观点的概括相当简洁和完整。 实际上,公众会计事务所在以书面形式对各种各样的建议表明他们的立场时,经常会引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但是 , 公告的很多部分都不能自成体系。 由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存在大量不严密的、缺乏语义内涵的定义,这些定义与公告的内在体系松散问题进一步杂糅在一起了。因此,该公告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指责。但是,考虑到该公告好的一面以及会计原则委员会起草该公告承受的猛烈攻击,该公告还是起到了有利于使用者的作用。 6.3 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报告 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借助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来改进财务报表目标,使之成为会计 “超理论” 结构的一部分。 该委员会列举了财务会计的 12 个目标: 1. 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2.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主要服务于那些获得信息的权力、能力或渠道受到限制的使用者,以及那些以财务报表作为获得企业经济活动信息主要来源的使用者。 3.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预测、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 4.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 5.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判断管理层在完成企业主要目标过程中对资源有效利用能力的信息。 6.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关交易或其他事项事实性的和解释性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对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 . 有待于解释、评估、预测或者估计的事件涉及的基本假定也需要披露。 7.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状况报表。该报表应该提供关于企业交易和未完成经营循环的其他事项的信息。当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差异时,应该披露现行价值信息。资产和负债应该按实现、清偿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加以分组归类。 8.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损益表。该报表应该提供已经完成经营循环的净收益和已经确认的、将要完成交易循环的收益。连续两期财务状况表上的价值变化应该披露,且单独披露。 9.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活动表。该报表应该主要报告企业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重大现金交易事项。该报表应该报告那些需要编报者作出必要的判断和解释的信息。 10.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预测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若要增强使用者预测的可靠性,应该提供财务预测信息。 11. 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评估各组织在完成组织目标过程中资源管理效率的信息。业绩的计量应该按可识别的目标予以量化。 12.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影响社会环境的,可确定、描述或计量的企业活动信息。 该委员会并没有说明这些目标的结构层次,但是, Anton 、 Sorter 和 Gans 的研究,为这些目标建立了层次框架。需要指出的是, Sorter 和 Gans 分别是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和管理主任。 表 6—1 列示了 Sorter 和 Gans 研究的目标层次。 Anton 在目标的层次框架上的观点与 Sorter 和 Gans 一致。 表 6-1 : 目标的层次结构 6.3.1 财务报表的目标 (1) 目标 1 号 最高层次的目标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一样,都强调了以使用者为导向。 该目标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相关性标准、预期用途的恰当性指南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总目标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重叠。该目标具有不可操作性,更确切地说,它为准则制定过程指明了大致的目标或方向。 (2) 目标 2 号 第二个目标阐述了财务报表所服务的主要使用者。 该目标将服务的对象锁定于那些拥有 “有限的权利、能力或资源” 的使用者,因此,特鲁布莱德委员会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在这一点上存在着意见分歧 . 就使用者能力问题,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根本没有加以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指明使用者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理解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根据有效市场假设,选择获得信息的权利、能力或资源受到限制的使用者作为服务对象似乎是不同寻常的选择。 但是, Sorter 和 Gans 不同意此观点: 该目标可能是所有目标中最容易被误解的。尽管该目标的可能解释是财务报表应该为 “限制能力” 的人服务,但是这并不是研究小组的意图 …… 财务报表不能服务于特定使用者的特殊需求或有限需求,而应该服务于所有使用者的一般需求。 该目标的含义有: ( 1 )财务报表 …… 应该提供充分披露; ( 2 )所有信息披露应该尽可能的简洁(强调指出) 因此,充分披露原则和一般目的财务报表应该考虑 “限制能力”的使用者。而且,特鲁布莱德报告对主要使用者群体的讨论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不同的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决策本质是相似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使用者群体有共同的信息需求,因此,与此前 Sorter 和 Gans 的引文所说的一样,有理由认为财务报表披露的一般目的是正当的。 (3) 目标 3 号 第三个目标是关于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对贷款人和投资人这样的信息使用者来说,现金流量信息是必需的。 尽管贷款人和投资人是最主要的使用者群体,然而依据委员会的价值判断标准 —— 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和信息需求大体上是相似的,那又为什么必须将贷款人和投资人从使用者群体中拿出来以单独考虑他们的信息需求的原因不甚清楚。 由于这里所讨论的现金流量从本质上来说是未来的,因此必须进行预测,而预测要求高质量的经营性上的和财务上的信息。 (4) 目标 4 号 盈利能力(赚取收入的潜力)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对预测、比较、评估现金流量潜力来说也是极其有用的衡量标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金流量和收益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 就短期而言,因为相当一部分现金流量或者是非经营性的,或者是为了产生未来现金流量或盈利而进行的利润再投资,所以盈余实际上可能比现金流量本身能够更好地预测产生现金的潜力 . (5) 目标 5 号 “经管责任”一词既出现在特鲁布莱德报告中,也出现在 Sorter 和 Gans 建立的会计目标体系中,它被用来概括第五个目标。“经管责任”超出了传统的受托责任概念。 因此,经管责任也包含了这样的含义:在特定风险水平下,为了达到未来现金流量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既要有效果又要有效率地运用资产。 这样,经管责任和在第 3 、 4 目标中出现的 "评估"一词 有相当大的内容重叠。 (6) 目标 6 号 第六个目标的关键词是 “事实性” 和 “解释性”。 这两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差异是与不同的企业经营周期的概念相联系的。经营周期有长,有短。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和处置就是较长经营周期的范例。在所有经营周期中,最长的要算企业从开业到结束这一生命周期。从现金 —— 存货 —— 应收账款 —— 现金这一过程算是比较短的经营周期。从经营周期的角度来看,周期越长,解释性的会计信息越多,而事实性的会计信息越少。 一般来说,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相比,提供了更多事实性的信息,而较少的解释性的信息。接着,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相比 , 则提供了更多解释性的信息,而较少的事实性的信息。 通过区分事实性信息和解释性信息之间的差异,目标 6 说明了提供给投资者不同类型和质量的信息的基本原理。 (7) 目标 7 、 8 、 9 号 目标 7 , 8 , 9 号要求提供有助于预测、比较和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活动表,但并没有对这些报表的格式做出要求。 在财务状况表中,现行价值表示由市场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这些价值信息有助于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从较小范围来看,除了现金之外,应收帐款、应收票据以及持有的大部分资产代表未完成经营周期的结果。 因此,与历史成本相反,现值是一种提供未完成经营周期的解释性信息的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历史成本信息是事实性的。 在不考虑一定期间内与耗费的长期资产有关的费用计量情况下,损益表大概可以被看作是以一个已完成收益周期为基础的报表。但是,这种类型的报表对预测、比较、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没有一个较完整模型那么有用。通过采用现值而不是利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已耗费资产,该目标会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该委员会的报告要求一个多步式的损益表,即相对于事实性基础(已完成经营周期)的数字来说,确定性程度不同的各收益组成部分用列示的不同金额来表示。 由于财务活动表呈报的信息不确定性很低,因此可以对其他两个报表做出补充。 财务活动表主要反映很可能影响现金变化的信息,而不仅仅包括象收到现金和支付现金这样范围比较“窄”的数字信息。 该报表反映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长期负债的变化、资本投入和资本分配的信息。另外,在其他地方没有揭示的信息,例如,购买佣金和销货积压差异,须在该报表中披露。即使其中一些信息属于未完成经营周期,在本质上应当是事实性信息。 (8) 目标 10 号 当然,财务预测从其本质上来说,完全是解释性信息。因此 , 过于乐观或者悲观的情绪对财务预测可能产生过度的影响。而且 , 公众会计公司对审计预测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如今,证券交易委员会鼓励 —— 但决不是要求 —— 公众会计公司做出预测。财务预测对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潜在有效性似乎是很明显。 (9) 目标 11 和 12 号 这两个目标都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 企业没有负担社会成本是一个热门话题。另外,企业的很多活动没有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而这些活动却是报表使用者所非常关心的 . 6.3.2 对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报告的总结性评价 鲁布莱德报告中有一个较短章节包括“报告的质量特征”,该“报告的质量特征”主要是以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中的标准和指南以及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定性目标为基础。 另外,特鲁布莱德报告还有一章对各种会计计价系统简短的、但却很有用的说明。 该报告认为,不同的计价基础适用于不同的资产和负债,此观点忽略了价值的可加性原则。 但是,对该报告关于财务报表目标的定义应该给予评价。批评意见指出这些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且没有指定并详细说明可以用于实务的操作性目标。,这个批评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关的。因为这些目标表明为建立有意义的会计目标概念框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最后,需要重申的是,它了特鲁布莱德报告强调现金流量对使用者重要性、以及盈利能力的计量与产生未来现金流量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收益为导向的盈余能力是建立在经济收益观念的基础之上,而经济收益是未来现金流量在适当的折现率下的折现现值的变化(折现现金流量方法见附录 1-A )。 6.4.1 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 (1) 古典方法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对文献中出现的各种计价系统进行了简要而有效的回顾并加以分类。 早期的计价系统被分类成“理论发展的古典方法”。包含在此类的很多计价系统具有规范化和演绎化的特征,即使模型建立者据实合理说明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优于其他类型的计价系统,也并不关心使用者决策的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在古典方法中会用到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中所称的“归纳法”,但是“归纳法”有其相当特殊的含义。 6.4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即从会计文献本身或者对一些实践情况的观察中收集、分类、概括出理论,而不是系统观和实践分析法的通常含义。 (2) 决策有用性方法 决策有用性方法进一步被划分为 决策模型导向 和 决策者导向 . 决策模型导向 超理论框架在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和特鲁布莱德报告中的发展反映了决策模型导向。这类系统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这类系统是规范化和演绎化的,因此理论体系一定要尽可能的符合超理论框架的标准; ●强调与特殊使用者群体或很多群体的特殊决策的相关性。 ●相关性标准在计量资产、负债和交易所得等特定特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决定模型方法产生于常规的投资决策模型,比如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由于决策模型方法被认为是决策过程中沟通极其相关信息的合适的方法,如果使用者不理解或者不喜欢这些系统,就会产生令人相当不愉快的问题。 至少个人应该坚持这样的观点: 使用者一定要学会理解该方法,理由是应该与此方法的规范框架相一致。但是,如果按照规范化方法选择一种模型并把它强加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尤其是当使用者不喜欢也不明白这种模型时,则这种做法是很难实施的 . 决策者导向 决策者导向的主要观点是: 它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特征,因为它试图搞清楚使用者实际上使用的和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个假设是说应该提供使用者希望得到的信息。因此,属于决策者导向的这类研究不仅是描述性的,也是归纳性的。 尽管很多重要信息量来自于采用决策者导向方法而进行的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就具体计价方法的研究却没有任何进展。另外 , 由于决策模型方法是规范化的方法,因此该方法提倡使用特定的计价系统。 (3) 信息经济学方法 信息经济学方法用于构建会计理论时,不能直接用于计价系统的选择。相反,它与信息产生和使用的成本效益问题有关。因此,会计信息被看作是一个经济物品,在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并没有事先考虑到该观点。 6.4.2 构建会计理论的现行方法的缺陷 我们对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这一缺陷的分析将涉及到从会计理论角度提出的一些最重要问题。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由于使用者决策和信息需求的不同而导致使用者多样化。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都认识到: 很多使用者群体需要提供以决策为目的的信息。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对此问题的一种观点是: 要求多重计量。但是,由于使用者吸收和处理额外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数据扩张方法并不是灵丹妙药。 特鲁布莱德报告较早地做了这样的假设: 尽管使用者群体不同,但是他们进行相似的决策因而会有相同的信息需求。 与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一样,特鲁布莱德报告从规范化的观点出发,为评估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提供了一部分超理论框架。因此,特鲁布莱德报告也与决策模型学派存在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关于使用者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的决策和信息偏好的问题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比特鲁布莱德报告显得更加悲观。 Venn 图说明了同类使用者和异类使用者信息需求上的差异(图 6-2 )。圆圈代表使用者群体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高度同质使用者的图示表明他们的信息需求有很大部分的重叠。 低度同质使用者 高度同质使用者 图 6-2 同类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程度 假定低度同质使用者的存在以及财务信息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 则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指定的会计方法的形成就会陷入僵局。倘若只提供一种会计信息而放弃另一种信息,那么一部分使用者会得到他们需要的信息而受到优待,其代价是损害了其他使用者的利益。此外,不同的会计信息会导致不同的证券价格,这也意味着一些人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受到了优待。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采取这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即制定政策的组织不应当以牺牲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而去改善另一个群体的状况,那么,会计政策的制定真的是举步为艰了。因此,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认为构建会计理论的前景黯淡。 6.4.3 关于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的总结性评论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是财务会计理论文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综述性文件。 关于信息需求的不同和 “帕里托最优” 原则的应用问题仍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要讨论或论证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的结论也是困难的。 我们不能期望会计理论家构建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理论框架 . 相反,我们期待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这样的规则制定组织,在不完全市场的背景下,提出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公告和声明。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荒谬的情况。 在一份由众多学者组成的、非常有名的规则制定组织发布的重要文件中,对构建会计理论的作用和可能性问题存在着非常悲观的看法,而就在此时,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个概念框架,也是一份理论性的文件刚刚开始由一个规则制定组织起草。 6.5.1 使用者目标 (1) 预测能力 在基本有效的资本市场上,会计数据作为预测未来情况的辅助手段的有用性问题已经成为会计研究中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 即使是市场的有效性使预测能力目标起作用,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任务之一仍然是在考虑到制定会计准则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在多种备选会计方法中做出抉择。 大量的早期研究试图利用会计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情况。 有一类研究试图根据现在和过去的收益数字来预测未来收益 . 6.5 使用者目标和使用者多样性 这种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取关于历史成本收益、经一般物价水准调整的收益、或者现值收益各自是否是比较好的预测指标这一问题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成本收益似乎至少和其他两个指标一样,是比较好的预测指标。 但是, Revsine 指出,收益本身是 “人造收益”。在这个意义上,“人造收益”是指收益数字的确定是根据指定的规则,而不是采用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即忠实于被计量对象本质的规则。 更进一步来说,因为备选方法的挑选余地足够大,所以比其他两个收益衡量指标相比,历史成本收益看起来是更好的预测指标,尽管直观来看其他两个指标似乎包含经济学意义上的、与决策相关的数字。 Revsine 也提出,由于收益是 “人造的”,预测的重要性取决于预测真实事件的能力。 最后,由于真实事件本身是极易变化的,预测指标也会同样地易变化。 (2) 经管责任 我们使用 “ 经管责任” 一词来表示 比 “ 受托责任” 更广泛的含义,受托责任主要与资产的保护有关。 这里 “ 经管责任” 的 含义是依据井尻雄士的说法 —— 管理层有责任报告关于对企业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的目标完成情况。 经管责任目标的计量指标应该包括 : 每股盈余、投资回报率以及投资回报率的构成成分(资本周转率和边际利润)。 预测能力和经管责任是两个不同目标。预测能力目标与那些有助于估计未来前景的数据有关,而经管责任目标与企业业绩评价有关。当然,在这两个目标之间具有前馈特性的联系。 经管责任目标作为预测能力目标的可能替代者,正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井尻雄士已经要求制定针对经管责任的概念框架。 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是这个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Willians 强调指出, 经管责任与竞争群体间的权益有关,根据权利要求收益和财富的分配,这两点都与公允性有关。但是,对决策有用性(预测能力)来说,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这两个目标却不是最重要的。 Pallot 指出,关于公允性有两种概念: 1 )与权利、合同、个人努力和贡献有关的“个人主义法”; 2 )以平等和需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法”。在概念框架文件中,必须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考虑。 无论如何,会计目标是准则制定者关心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 (3) 次要目标 我们来看一下其他两个能够保证会计信息更加有用的使用者目标。 这两个目标是 资本保值 和 适用性。 这两个使用者目标比预测能力目标和经管责任目标的概念更窄一些。 对 资本保值 的计量提供的信息是关于,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返还资本给股东的情况下,能够支付股利的金额。 适用性 目标是与计量企业可利用的总偿债能力有关。根据定义,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脱手价值。 诚然,企业可利用的总偿债能力的计量具有相关性,但是我们认为,适用性目标与预测能力和经管责任这两者相比,就显得很不重要了。在较短时期内,大多数企业只会利用一小部分的总偿债能力。适用性计量对股权集中的小企业所有者和可能的短期债权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适用性方法似乎与所有权理论之间的联系比与主体理论的联系更紧密。脱手价值法在预测能力和会计责任目标上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6.5.2 使用者多样性 毫无疑问,已公布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数量很多,信息需求也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搞不清楚的问题是,一般目的财务报表能否满足不同类型目标的信息需求呢? 实际上,可能的使用者群体很多,他们是: · 股东; · 债权人; · 财务分析师和顾问; · 雇员; · 工会; · 顾客; · 供应商; · 行业协会; · 政府机构; · 公众利益团体; · 研究者和准则的制定者; · 审计师; · 管理层; · 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 即使是在这些群体内部的信息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股东既包括那些做了多样化投资组合的,又包括那些没有进行对样化投资组合的投资者;既包括那些利用专业财务顾问的,又包括那些没有专业财务顾问的投资者;既包括那些懂得财务报表的和那些不懂得财务报表的投资者;既包括实际的又包括潜在的投资者。 债权人可被分成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两种。 公共利益群体包括消费群体和其他的周围群体。 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包括专业会计师、 SEC 和 FASB 的成员以及经济学家。 与其他团体不同,政府机构总能够通过命令获得他们所希望的信息。 不同使用者群体的某些信息需求是相互补充的。 在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的讨论中指出,一些作者借用 “帕里托最优” 原则作为基本假设,而在使用者群体和信息需求不同的条件下,这样做是不可能达到一系列财务报表目标。其实,我们认为,该问题的严重性被夸大了。 大量的研究已经为解决客观存在的使用者多样性问题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Ogan 和 Ziebart 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把使用者群体分为 5 个部分:所有者、政府雇员、债权人、顾客、一般社会公众。 Ogan 和 Ziebart 还提出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 1 )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还存在大量重复; ( 2 )已经可以提供不同集团需要的特别信息,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 AICPA 的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委员会对使用者需求研究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该委员会明确了解了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例如,将银行信贷主任评估信用风险需要的信息与银行信托部门评估同一家企业股票需要的信息进行对照,以找出差异。 该 AICPA 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表明,信息需求多样性明显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冲突的。该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报告方法,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 新近的信息观的主要观点是: 由于公开信息会导致处于竞争劣势,所以管理层宁肯保守秘密。 关于使用者群体的不同信息需求问题,即便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是非常少的。但是,最近, Plummer 和 Tse 对此方面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研究发现: 当企业的收益下降和债券评级降低时,该信息对债券的持有者比较重要,但对股票持有者并不重要。 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财务成果对股东来说更加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指使用者多样性的情况,相反,这是说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来评估相同的信息。我们认为, 《 会计理论和公认理论报告 》 中讨论的计量导向的差异性被极大地夸大了。 我们认为,财务分析师和财务顾问会在指令下推动特定的股票股价上涨,所以可能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使用者群体的差异相对较小。但是,我们并不赞成审计师、管理层、财务分析师和财务顾问的信息需求受到无偏见的、中立的财务报表的保护。相反 , 准则制定者的职责是避开这些使用者集团的特殊利益。 第 7 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 7.1 概念框架 7.2 概念框架 —— 条文化的公告体系 7.3 概念框架的实证研究 7.4 对概念框架的评估 7.1.1 讨论备忘录 当然,讨论备忘录不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深思熟虑的最终产品,但是,讨论备忘录为研究概念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也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涉猎最广泛的文件。 而且,讨论备忘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与讨论备忘录同时公布的另一个文件是特鲁布莱德报告中有关目标的暂行结论 . 后者接受了特鲁布莱德报告中的以使用者为导向的观点,并强调了现金流量信息,但是没有增加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讨论备忘录提出了两个全新的基本问题: ( 1 )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三个观点 ; 7.1 概念框架 ( 2 )资本保值的不同方法的概述。 前者被称作财务报表导向。在这两种情况下,讨论备忘录试图阐述了可供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其可能性,对该问题的阐述并不是站在任何企业的立场上,而是为了引起同行的反映。另外,针对一些基本术语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同时也阐述了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讨论备忘录提出的最重要的新问题是资本保值。 7.1.2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是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些公告与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 4 号公告在某些方面很相似: 即这些公告并不是建立 “公认会计原则”,也不是为了调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 《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 中 “行为守则” 部分的第 203 条。 这方面的不足的确很令人失望,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优点。 首先, 它避免了未遵守公告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 它明确了建立一个行得通的、实用的超理论概念框架须经过一个漫长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因此,当然应当使用“试误法”,公告的暂行性特征使得根据需要调整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更加容易。遗憾的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这些公告只发挥了形式上的影响作用。无论如何,历经 15 年之久, SFAC 第七号公告的公布,说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还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 7.1.3 第 1 号公告 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关,总目标是:为生产经营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第 9 段)。 第 1 号公告是从特鲁布莱德报告派生出来的。 一般来说,它吸收了特鲁布莱德报告的大部分观点,即去掉特鲁布莱德报告中规定的那些随处可见的、多余的报表而保留了一些必要的价值判断。 尽管它承认外部使用者群体的差异性,但是认为: 所有外部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及时性和不确定性感兴趣。 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坚持: 尽管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他们的顾问是外部使用者的不同群体,但是,在本质上,财务报表一定要服务于一般目的而不是特殊使用者群体的特殊需求。 虽然很难分清楚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之间的差异,但是,如果可能,将顾客、雇员、一般公众都包括在更广泛的使用者群体内,董事会就会大致明确二者的不同之处。 该公告假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通晓财务信息和报告知识。 这一点明显背离了特鲁布莱德报告中假定使用者处于 “限制能力” 的情况。正如特鲁布莱德报告所提到的,需要假定使用者的能力受到限制。 该公告也注意到受托责任的重要性,即根据管理层对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群体履行职责的评估情况以解脱管理层的受托责任。 该报告自始至终提到一些重要的价值判断: ●信息的提供并非毫无代价的,因此,使用信息的好处应该超过生产的成本。 ●会计报告决不是唯一的企业信息的来源。 ●应计制会计在评估和预测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供的信息应该有助于使用者的预测和评估,但是,必须是使用者自己做出预测和评估。 最后,该公告并没有详细说明应该使用哪种报表,更不用说什么格式了。 但是它提到: 财务报告应该提供与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和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信息,通过收益计量和它的组成部分提供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以及现金的取得和支付信息。因此, 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所制定目标的引用相当慎重 , 因此维持了较高程度的财务报告一般性目标。 7.1.4 第 2 号公告 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质量特征”这一术语曾经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 号公告中用到过,但是,这里所涉及的“质量特征”直接承袭了 《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 的说法。图 7-1 直接摘自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且对该公告做了最好的说明。 图 7-1 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 (1) 效益大于成本 普遍性约束条件是援引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虽然它是概念框架中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也可能是概念框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实际上,不可能找到一种衡量不同的成本和效益的、可靠的和可定量化的标准。另外,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计算出众多信息成本的实际数额。 会计信息的效益主要是由以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主的各种使用者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利用信息的效用表示的。因此,会计信息的效益是指关于会计信息与预测和经管责任目标相关的有用性。 信息产生的直接成本发生在收集、整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要求额外披露须采用经一般价格水平调整的信息和现行价值(重置成本)信息的形式。 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间接信息成本 : 一个是公开信息会产生竞争劣势,例如,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关于分部报告的准则,要求披露有关生产线、地域性和企业主要顾客的盈利能力信息。虽然这样做会向使用者和竞争者这两个方面传递该信息,但是,该信息显然对竞争对手来说非常有用。此问题另一个范例是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到的关于损失或有事项。如果企业与顾客之间发生了法律诉讼问题,损失是 “可能的”且损失金额可“合理估计”,因此,要求企业做适当的会计分录记录该或有事项的损失。但是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记账 , 事实上也就承认了败诉,实际上,这是对自我实现的预见。 另一个间接成本是信息可理解性,这是一个独立的质量特征 . 很多证据表明使用者并不很理解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的额外披露。 由于缺乏可理解性使得提供该信息的成本相对增加,因此不符合普遍性约束条件。缺乏可理解性的另一个问题与 “信息过载” 有关:即超出了个人和市场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范围之外。我们注意到,当把可理解性作为因素加入到普遍性约束条件公式中 , 普遍性约束条件也就超出了企业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 要评估会计信息的其他经济后果是及其困难的。一些经济后果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人们所要求的。 例如,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应该按照应计制原则记录雇员退休后健康医疗成本,而不是象准则公告公布前那样,以现金为基础记录该成本。我们当然可以说明,该信息对所有使用者群体的预测目的或经管责任目的来说都是有用的。 但是,也会遇到计量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计量费用或负债时该依据现行成本,还是依据估计出来的、将来实际发生时的成本 . 如果我们使用很可能比现行成本高许多的未来成本,就会出现几种可能的经济后果: ( 1 )如果管理者报酬依据报告的收益,则可能会对管理者报酬有不良影响; ( 2 )由于较低的报告收益,管理者完成受托责任的评估结果可能会降级; ( 3 )由于较低收益对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有负面影响,股东股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 4 )由于( 1 )和( 3 ),债券持有人可能会受到更好的保护 ; ( 5 )由于( 1 ),( 2 ),( 3 ),退休后福利对雇员有负面影响,因此退休后福利可能被削减。 (2) 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是指与决策相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 ①预测价值 如前面的文件所述,预测价值指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用的输入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现金流量或盈利能力等,而不是指会计信息本身作为一种实际的预测。 ②反馈价值 反馈价值是指能够使决策者 “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 因此,一项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能够使决策者评估当前的企业状况,并与管理层当初履行其职能的情况相比较,以反映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将来再作同样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 从宽泛的角度来观察发现,反馈价值与经管责任有密切关系 . 具有反馈价值的信息也必定会影响预测价值。 ③及时性 及时性对相关性的两个主要方面 —— 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 都是一个约束条件。如果一项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那么该信息一定也具有及时性特征,也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 及时性与相关性的两个主要方面也存在冲突,因为放宽时间性约束条件,信息会更加完整和准确。因此,经常需要在及时性和相关性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权衡。 ④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之间可能的不一致 我们注意到,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都是从为预测现金流量和经管责任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而衍生出的两个质量特征。从特鲁布莱德报告到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 号公告及第 2 号公告,每一个文件中都增加了稍微详细的和具体的说明。 反馈价值涵盖了两个使用者目标: (1) 评估管理者的工作,说明与经管责任相关的预期结果得以证实还是没有得以证实; ( 2 )决策。预测价值与现阶段管理层的工作成果并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若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目标之间发生冲突,该冲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 (3) 可靠性 ①可验证性 如以前文件所涉及到的“可验证性”一样,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计量者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可验证性与计量理论相关 . 与相关性不同的是,可验证性有可计量性的特征。但是,毫无疑问,计量本身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没有具体说明可验证性究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②陈述真实性 同样,陈述真实性也属于计量理论的范畴,主要指计量本身应该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吻合。 在会计上,所有固定资产的计价可以利用不考虑残余价值、按照 20 年的折旧年限的直线折旧法计算出来的。这种方法体现了高度的可验证性,但是如果假设计算出来的价值表示固定资产历史成本中仍然有经济效用的那部分价值,那么,该价值并不表示未摊销成本。如果为每项固定资产单独确定折旧计算表,就可能更好地计算未摊销成本,即达到前面所定义的陈述真实性。 同样,如果用重置成本对财产计价,在可以得到实际市场价值的情况下,用实际市场价值计价可以做到陈述真实性,尽管如果企业出售该项资产并不能得到按实际市场价值计价的金额。 显然,可验证性和陈述真实性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因此需要在可靠性的这两个特征之间进行很好的权衡。 斯特林指出在陈述真实性和可验证性之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似乎很小。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相关性特征不易计量的问题,且并不清楚能否找到一个对权衡诸多冲突有所指导的标准。 ③中立性 中立性的含义是,在制定或实施各种准则时,应当主要地关心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而不是偏重新准则或规则对特定使用者群体或企业本身的影响。 换句话说,中立性关注的是财务报表“实事求是”的特征,而不是与特定使用者群体的需求相联系。中立性是唯一一个反映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集体态度的质量特征,即大家都反对偏重特定使用者群体需求的信息提供。 正如 Wyatt 和 Brown 认为,中立性的目的是为有意识地避免对财务报表和会计准则有重大利益关系的群体的干预。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针对中立性的作用引起了大量的争论。 ④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 单独强调陈述真实性 Ruland 很明确地指出,在起草准则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职责是单独强调陈述真实性。他把陈述真实性作为判断会计准则是否合理的充分理由。如果把经济后果作为准则制定的标准,就必须小心谨慎地评价制定会计政策的成果,但是对该成果的评价却不是确定的。 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的互相补充 Ingram 和 Rayburn 认为,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遗憾的是,要做到陈述真实性还存在固有的困难。 例如,在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资产的定义并不足以使我们对石油生产商持有油田的成本确定一个唯一的数额。在完全成本法下,一个国家甚至一块大陆被看作是一个成本中心。 在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列出的定义资产的要素是必要的,但却不够充分。即使是现值计量,也不能排除为达到陈述真实性而遇到的总体水平。因此,从 Ingram 和 Rayburn 的观点来看,陈述真实性是使用计量规则问题,而不是“描绘现实”问题 ; 也就是说,要从陈述真实性观点出发,确定一个“真实”的数字。 Ingram 和 Rayburn 认为,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不是只能二选一,而是相互补充的标准。 经济后果观点的重要性 关于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 Daley 和 Tranter 的观点与 Ruland 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后果包括在概念框架之内 —— 就如同骆驼把它的鼻子放到门下,获得帐篷一样 —— 他们并不赞同 FASB 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只是把陈述真实性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Daley 和 Tranter 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权衡效益大于成本的普遍性约束条件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没能不偏不倚地评价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Daley 和 Tranter 认为在考虑经济后果问题时,都需要权衡效益大于成本原则。 但是, Ruland 将效益大于成本的权衡关系解释为评估会计准则有用性的一个实质性门槛,即使用者获得的效益应该大于编报的成本。而且,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讨论的效益大于成本的普遍性约束条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最初的编报者实际上承担了收集、加工和向使用者传递信息的成本,而会计信息对不同使用者群体的分配效应并没有涉及到太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Daley 和 Tranter 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毫无疑问,效益大于成本的权衡包括经济后果,经济后果又包括与使用者得到的效益相关的提供信息成本。显然,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从其本质来讲,是准则制定过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应该被看成经济后果的特殊类型。也就是说,由于制定者制定准则,所以他们直接影响提供信息的成本。虽然从概念上来说,中立性应起的作用是适当的,但是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来说做到陈述真实性是极其困难的。 Daley 和 Tranter 并不认为中立性是可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除了陈述真实性和经济后果之间的矛盾之外,主要问题是要维持二者的平衡比较困难。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最初目标是在满足效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一方面,信息对决策有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经济后果。中立性意味着首先与决策有用性相关,而不是与信息的分配效应有关。 实际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更关注的是经济后果,而不是效益大于成本的约束条件,并开展了一些有关经济后果的研究。 进一步来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能排除由于经济后果产生的政治过程的影响。从理论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清楚准则制定者要考虑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话,就不应该反对借助于调查研究认识经济后果。 (4) 稳健性 表 7-1 中并没有稳健性这一质量特征。但是奇怪的是,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却对稳健性进行了说明,并称为 “保守”。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不赞同对资产或收益故意低估或者故意高估。故意低估与陈述真实性、中立性以及相关性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相冲突。 稳健性是为了满足 “谨慎报告” 的需要,通过 “谨慎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知道不确定和风险的所在。因此,稳健性实际上是关于披露方面的质量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却没有对其进行讨论。 (5) 可比性和一致性 即我们认为它们都是以输出为导向的,因此可比性和一致性都是可实施的概念框架的结果,而不是理论框架本身的一部分。 (6) 重要性 必须提出的、与重要性相关的问题是,一项会计信息是否足以影响使用者的决策。一般认为,重要性是一个数量上的特征,尽管职业界并不这样认为。很多关于重要性的研究都着重强调,重要性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 7.1.5 第 3 号公告 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出十项财务报表要素,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显然,该公告是对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讨论备忘录中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最终结论。 当然,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在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没有提及到的问题。 首先,该公告很少提及讨论备忘录提到的关于财务会计的三个观点,也没有详细说明运用资本保值概念的情形。 同样地,也没有说明确认和计量方面的问题,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 “披露”问题。因此,该公告中的这些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似乎是确定财务报表内容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幕,即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恰当的分类和定义,可以判断具体事项是否符合某一要素的主要特性,从而成为财务会计对经济事项正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必要条件。 然而,仅仅确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要素并不够,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规定这些财务报表要素的性质。 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出现了几个已经取消的术语。 在讨论备忘录和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盈利” 已经取代了通常使用的 “收益”。最后,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规定,“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期间由于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全面或者全部变动。 7.1.6 第 4 号公告 第 4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 非盈利组织的特征是: ●供应者提供大量的资源供给,却并不期望获得与所提供的资源成比例的回报或者经济利益; ●主要的经营目的不是以获利为目的而提供商品或服务; ●对所有权利益的销售、转让或重估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规定在组织清算时剩余资源分配的归属。 第 4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注意到,对盈利组织来说,可以用收益作为业绩计量指标,而对非盈利组织来说,没有一个相应的业绩指标。 7.1.7 第 5 号公告 (1) 公告的范围 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明确指出,该公告中讨论的概念严格应用于财务报表中,并是其他的披露方式。原文如下: …… 其他的披露方式并不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经济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可以采取附注或财务报表附加说明,或者辅助信息,或者其它财务报告的形式,但是这并不能代替符合确认标准的事项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 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是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似乎否定了有效市场假设的主要原则,即否定财务报表之外的其他信息披露与报表本身的信息披露一样有效。无论如何,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设进行了大量的批评,这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是合理的。 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出的呈报财务信息的不同形式见表 7-2 。 ( 见教材 P143 页 ) (2) 盈利和全面收益 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针对那些并非产生于与所有者间的交易的所有者权益变化的呈报,这主要是指“披露” 问题。盈利将替代净收益,而且,由于盈利中不包括以前年度会计原则变化的累计影响而与净收益不同,因此,盈利是比净收益更好的当期经营业绩指标。 表 7-3 是关于这盈利和净收益的比较。 与收益表相近的一个报表是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表是包括一个主体在某个期间与非所有者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的报表。 盈利和全面收益的简单比较见表 7-4 。 当期 净收益 盈利 收入 100 100 费用 - 80 - 80 非正常所得 3 3 持续经营收益 23 23 非持续经营损失 非持续部门经营收益 非持续部门处置损失 10 - 12 - 2 10 - 12 - 2 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化前的收益 21 21 非常损失 - 6 - 6 以前年度会计原则变化的累计影响 - 2 - 8 盈余 15 净收益 13 表 7—3 盈利与净收益的比较 +收入 100 +盈利 15 -费用 80 -累计会计调整 2 +利得 3 +其他业主权益变化 1 -损失 8 =收益 15 =全面收益 14 表 7-4 盈利和全面收益 (3) 确认标准 确认标准指根据什么条件在账簿中记录资产、负债、费用、收入、利得或损失。 基本确认标准是早期概念框架的一部分,包括: 可定义性: 应予确认的项目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 可计量性: 应予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并充分可靠的可计量属性; 相关性: 项目的有关信息应能在使用者的决策中导致差异; 可靠性: 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 尽管以前的财务报表从逻辑上来看是合理的,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只有两页的篇幅来阐述确认标准,但是要明确确认标准的内容,其实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例如,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和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显然要比以前的定义好,这些定义内容是必要的但却不充分。 (4) 计量属性 1976 年发布的讨论备忘录详细阐述了五个计量属性,但是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其进行了删减和进一步改进,并将这五种计量属性表述为: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脱手价值) ; 可实现净值(销售成本减去任何完成或处理交易的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贴现值)。 我们认为,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即使算不上完全的失败 , 那么一定也是一种明显的倒退。 Sterling 尖锐地批评指出,在解决计量问题之前来考虑确认问题,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实际上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就象把马车放在马前面。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要确认要素的计量属性之后,才能讨论何时确认的问题。这就是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缺陷。 另外, Miller 对概念框架研究项目尤其是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分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前三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应当引起会计实务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概念框架项目研究的实际进程中,起到了“反改革”的作用。 Miller 所称的 “改革” 的关键是指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使用者导向,这与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所强调以审计师需求为重点完全相反。另外,从前三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出,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实际上是从配比性原则转向了现值计量原则。 在起草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时候,出现了这种由编报者集团领导的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三个成员支持的 “反改革”的观点。 7.1.8 第 6 号公告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代替了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财务报表十要素的定义如下: 1. 资产 —— 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2. 负债 —— 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在现在承担的在未来向其他主体交付资产或提供服务的责任,这种责任将引起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未来牺牲。 3. 权益或净资产 —— 某一主体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 在企业中,权益是业主的权益。 非盈利组织和企业不同,不存在业主权益。 其净资产根据是否存在出资人限定的用途分为三类: 永久限定,暂时限定和及非限定。 4. 业主投资 —— 由于其他主体为取得或增加在某一企业中的权益,而把有价值的东西交付给企业,从而形成某一特定企业的资产的增加是经营企业中权益的增加。 业主投资最常见的形式是投入资产,但是投入的标的物也可以包括服务,或是企业负债的偿还与转让。 5. 分派业主款 —— 由于企业对业主拨付资产,提供服务或承担负债而形成的某一特定企业的净资产的减少。 分配业主款减少了企业中的业主权益即净资产。 6. 全面收益 —— 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化。 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 7. 收入 —— 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通过销售或生产货物、提供服务或来自构成该主体不断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其他业务所形成的现金流入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清偿。 8. 费用 —— 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由于生产和销售产品、提供服务,或由于从事其他经济业务而发生的现金流出或其他资产的耗用,或负债的承担。 9. 利得 —— 一个主体由于在其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以及在某一期间除了由于收入、由于业主投资所引起的,影响该主体的所有其他交易和事项导致的权益的增加。 10. 损失 —— 一个主体由于在其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以及在某一期间除了由于费用、由于分派业主款所引起的,影响该主体的所有其他交易和事项导致的权益的减少。 与其前身 —— 会计原则委员会 —— 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相比,这些定义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的定义存在大量的重复和冗余。 Dopuch 和 Sunder 对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进行批评,因为他们认为每一类要素必须有不同的确认标准,但是这并不足以确定一般的会计事件种类是否属于某一特定的定义分类中。 例如,从单个资产角度来看,递延税款贷方可能被看作负债 , 因为需要牺牲经济利益来偿付;但是,从整体资产的角度来看,递延税款贷方可能是不需要偿付的。 无论如何, Brown 、 Collins 、 Thornton 指出,不可能完全详细地说明每一要素(例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全部特征。他们指出,当列举定义或者规定标准时,不可能做到绝对完整或充分。 若要得到更加完整或充分的定义和标准,那么它们就会显得冗长而麻烦。但是,定义的完全性的缺失可以通过会计人员或者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补充。 对概念框架中资产的定义表示异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对资产和负债定义中 “过去交易” 这一术语的解释比较宽泛。 正如先前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到的养老金会计和其他退休后福利,未来成本的确定需要考虑到目前为止雇员提供的服务。这个问题包含了目标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确定 “过去交易” 的含义和解释。 总之,概念框架中的这些定义对过去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表达。 7.1.9 第 7 号公告 关于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需要强调两点。 首先 ,根据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中强调的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 1988 年启动了该研究项目,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酝酿和反复讨论后颁布了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其次 ,该公告讨论的是一些具体的计量问题,而不是宽泛的概念问题,因此,这份公告是对原先第 5 号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 5 号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解决的问题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来计量资产和负债时,可以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 在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识到 , 现值估价方法在不同准则中的应用情况是不一样的。 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只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而不是后续的再评估,该公告将其称为“新起点计量”。 ( 1 ) 现值资产计量 资产计量最重要的观点是,现值计量的目的是估计 “公允价值”,而不是对企业本身来说资产的特定现值。 也就是说,属于特定企业的资产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以成本节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不是以较高的初始估价。因此,如果企业对个别资产的具体市场价值并不清楚,就会尽力找到与估计的公允价值更接近的折现率。 折现率也包括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样就反映了市场对资产价值的评估。要注意的是, FASB 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而非特定的企业估价,实际上是强调所使用的资产的几种可能性情况。 需要论及一下关于具体的计量技术。如果一项特定的资产在特定年限中有几种可能的现金流量,则应该确定预期的现金流量 , 而不是用一种最可能的现金流量。 ( 2 ) 现值负债计量 负债计量的关键点是,折现率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状况相联系。负债的初始账面价值与企业的信用状况相联系。这就是说,如果企业信用状况恶化,负债价值就会贬值。因此,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的恶化,任何企业从初始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负债,就会支付较少资金。 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有关资产和负债计量是并不矛盾 . 资产可以被观察到的,因而对资产计量与拥有它的企业相分离,但是负债却不能单独观察到的。换句话说,负债最终一定要由债务人偿还,而资产的价值对其他人来说是与所有权人相分离的。 ( 3 ) 后续的再评估 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没有说明初始取得后的“新起点计量”,却只阐明了该公告适用于“新起点计量”。 如果资产或负债的估计现金流量发生变化,就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账面金额至现值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这种方法叫做“补正法”。 7.2 概念框架 —— 系统化的公告体系 既然我们已经对概念框架的轮廓有所了解,那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概念框架的文件类型。 《 会计研究文集 》 第 1 号公告和第 3 号公告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方法,是 基本准则制订 的范例。 另一方面,概念框架可被比作一个规则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框架的替代品被看作要么在法律的范畴内,要么游离于法律之外。显然,规则方法不能象基本假设和原则方法那样提供一个强有力逻辑结构。 然而,概念框架不是一个合法的约束工具,也不包含规则可能有的专断要素。 Solomons 认为,概念框架并不武断,因此比喻成 “规则” 并不适当。 系统化体系是用来证明准则制定过程本身而不是该制定过程个别准则是否合适的根据。系统化方法是合乎理性的,就象会计准则的选择要求预先有适当的原因一样,尽管这些准则未必是 “最好的”、可能的准则一样。另外,系统化针对的是一个准则制定过程而不是实施准则制定过程的个别成员。还应记住,理性选择准则的过程意味着准则是可以被改变和改进的。 在系统化的准则制定观点下,概念框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支持和提高那个过程的理性成分。 根据系统化观点,我们不仅可以改进会计准则,而且概念框架本身也可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7.2.1 法律学的观点 Archer 提倡 FASB 的概念框架采用法律学的观点,这与系统化观点有某些相似之处。 法律学观点与程序的合法性和概念框架的可接受程度相联系 , 而不是与文件中所包含的实际 “理论”。 Archer 针对如何建立概念框架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 他质疑,一方面,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纯粹的 “理论性的”文件,另一个方面,却借助于一系列讨论备忘录和征求意见稿,以使受影响的不同集团取得一致意见。 Archer 也批评指出, FASB 规定了各种糊涂的方法,他认为应该以维持现状为基础建立概念框架。当然,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坚持采用历史成本也是对旧秩序的维护。作为 Archer 的法律学观点的一部分, Archer 试图利用成本 —— 效益分析,来评估不同方法的社会认可度。该方法也存在其本身不能克服的困难。 与 Dopuch 和 Sunder 的观点不同的是, Archer 并不完全反对概念框架。 Dopuch 、 Sunder 和 Hines 把概念框架看作是自我辩解型的文件,目的是为了转移利益集团对它的攻击。 实际上, Archer 赞同使用概念框架,而且希望起草过程更加系统化和符合法律。 Archer 似乎也赞同前面所讨论的 Ingram 和 Rayburn 的观点,即他们都认为概念框架不能忽视对会计的经济后果的考虑。 针对概念框架的另一个建设性的批评是 Power 提出来的。 他认为概念框架可以给准则制定者提供帮助,但是不能提供最终的和最后的结论。 Power 实质上综合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根据概念框架来制定会计准则,而概念框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起到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作用。 Power 使用的演绎方法是一个概念框架,但是它可能与“公认的会计实践”结合使用的,这体现了准则制定过程的归纳性的一面。 Archer 和 Power 对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批评意见 . 但是,我们已经建立了概念框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改进才能使其在准则制定过程起到应有的作用。演进的方法 —— 但愿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 —— 当然是可能的,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 当然,演进的方法与 Archer 和 Power 的观点并不矛盾,它包含了 Gaa 的系统化方法,特别地,与 Power 的观点相似的是,概念框架的演进方法既包括演绎法和又包括归纳法。 当前,对概念框架的实证研究还是相当有限。 在对 FASB 和 APB 的 28 个试图使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质量特征的前任成员的试验中发现,只有可验证性和成本(效益大于成本)具有可操作性,即准则制定者这两个质量特征的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尽管该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是研究者注意到,在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之间,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可能是相当低的。 另外,这些被研究对象(即 28 个前任成员)是独立地回答问题的,而不是在实际的准则制定过程中互让、妥协的氛围里。 Hudack 和 McAllister 对前 117 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7.3 概念框架的实证研究 他们发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开始,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做了同样程度的强调。但是,准则强调的是披露而不是确认,即准则更加强调相关性而不是可靠性。 另一项研究是关于第 2 号财务会计公告中提到的质量特征对编报者、审计师和使用者的重要性。选择的样本对象是宾西法尼亚州的 600 个注册会计师,根据他们的主要工作经验,分别被确定为编报者、审计师和使用者。 研究发现,使用者和编报者比审计师更加重视相关性。尽管审计师比使用者和编报者更加重视中立性,但是这三组对象对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对审计师来说,可靠性比相关性更重要。 对这三组对象来说,重要性作为普遍性约束条件,对其的重视程度与相关性和可靠性几乎并驾齐驱。 有关概念框架的很多观点都存在消极情绪。 这些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当然有其积极一面,比如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以及现值计量的完善。 对概念框架的的评估结果有些令人失望,然而就在这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每一概念公告的序言中声明,该概念公告: ( 1 )不要求现有的公认会计原则有所变化; ( 2 )并没有改进、修订或者解释财务会计准则; ( 3 )并没有证明有充分的理由改变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报告实务。 7.4 对概念框架的评估 一方面,我们当然希望递延税款的资产和负债应该折现,但是否认者告诉我们不要屏息期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做出这样的规定。另一方面,人们期望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仅仅作了一点改变,将来还会有更多好的变化。 实际上,一般认为,关于确认和计量的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是概念框架的最基础部分。无论如何,在可出售的有价证券 , 衍生金融工具,资产价值减损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开始采用公允(现值)价值。 另外,还有充分的理由表明现在应该将公允价值暂时束之高阁。如果尤利塞斯最终能够找到回伊萨卡岛的路,那么也许会计准则会与概念框架联系更加紧密,正如第 7 号概念公告陈述的那样,概念框架本身可能也会有所提高和改进。 第 8 章 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有用性 8.1 会计数据和公司估价模型 8.2 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的价值 8.3 会计信息与横截面估价模型 8.4 财务报告产生过程中审计的作用 8.5 会计数据与债权人 8.6 会计分摊的有用性 Gordon 的股利价值模型是理解会计数据和公司价值的关系的一个有用的起点。这个模型假定对股东而言,公司的价值是股东预期未来收到的股利的现值。 Beaver 运用股利估价模型表达了在确定公司价值时会计盈余的作用。 首先, 现时的证券价格被定义为可预计未来股利的函数。 其次, 预计股利本身是未来盈利的函数。 最后, 现时的会计收益对预测未来盈利有用。 所以,现时收益能预测未来盈利。因此,在这个模型中,会计收益在评价未来预期股利时发挥着间接作用。当然,这是预测值对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一个主要论据。 8.1 会计数据和公司估价模型 关于公司价值理论,目前财经界的很多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 Miller 和 Modighliani 的基本研究,他们认为,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在不考虑税收带来的复杂影响的情况下,他们指出,公司价值等于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股利无关),每期现金净流量被定义为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入减去用于资产上的现金投资。现金净流量的概念同样用在资本预算的现值分析中。 Miller 和 Modighliani 的现金净流量模型最初是一个确定性的等价模型,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模型,即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存在着不确定性。现金流量估价模型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直接进入会计系统,即现金流量在会计系统中被明确地计量。而股利却属于公司的政策问题,其与会计系统无关。 有趣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采纳了(未明确地)现金流量估价模型。 在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财务报告的作用已被概括为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估公司预期净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以及不确定性。更进一步地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主张应计制会计系统,特别是应计收入的数字比简单的收付实现制对达到这一目标显得更加有用: 与在现金收付制下所产生的财务结果的限制性信息相比,应计制会计通常能更好地揭示一个企业目前以及以后持续产生令人满意的现金流量的能力(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序言)。 Beaver 同意这个观点,他指出 “应计制可以看作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 有实例证明,未来现金流量用应计制预测比用现金流量数据预测更加准确。并且股市研究证明,证券价格与应计收入的相关程度比现金流量或营运资本流量的相关程度更高。大量研究报告证明,会计盈余的变动通过股价的变化来影响公司的价值。 8.1.1 净剩余理论 证券估价的一个最新理论是 Ohlson 和 Feltham and Ohlson 提出的净剩余理论。该理论将会计概念与数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权益的期末账面价值等于期初账面价值加上盈余,减去股利。这里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利润和亏损要素都是通过收益帐户记账,因此产生了净剩余理论。所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显示出与净剩余方法密切联系的倾向。 公司权益资本的估价应在期初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加上预计未来非常盈余的现值。非常盈余被定义为超过预期正常盈余的那部分盈余。所以,非常盈余是在预期正常盈余之上或之下的一个差异数字。正常盈余等于权益资本期初账面价值乘以权益资本成本 , 公司权益资本的价值则应等于权益资本的期初账面价值加上非常盈余的折现值。用等式表示如下: 其中 : MVao = 期初 a 的权益市场价值 BVao = 期初 a 的权益账面价值 AEat =t 时间内的非常盈余 利率为 r, 期间为 t 时的折现率 是什么导致了非常盈余的产生? Beaver 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 : 第一, 在选择投资项目时,超过项目成本的正现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未揭示。 第二, 在历史成本下,很多配比和确认程序实际上非常稳健,表现出两种方法的产生:加速折旧法和存货的后进先出法。 在净剩余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假设)下,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阐明。其中包括确定非常盈余、计算非常盈余的正确折现率以及将来何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净剩余理论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公式,并且正处于形成时期。即使在早期,它也是一个有前景的证券估价模式,因为它把权益的实际价值与净剩余的理论框架联系在一起了。 8.2 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的价值 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已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公司证券价格变化的关系得到证实。 如果二者关系重大,则表明会计信息对于公司价值有用,这些研究也构成了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 EMH )指的是资本市场上证券对于披露新信息的反应的灵敏度。市场效率传统的定义是: ( 1 )市场对可利用的信息做出充分的反应; ( 2 )通过暗示,市场价格同时对新信息做出反应。 换言之,新信息快速地反应在证券价格上。如果假设成立,则只有在有证据表明价格对新信息做出反应时,这项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才是有价值的,即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项信息才具有信息含量。 目前存在着三种有效市场假说 : 弱式市场假说认为,证券价格反应的信息是历史价格的结果。半强式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反应所有公开的、过去的和现时的信息;强式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反应所有信息(包括公开的和秘密的)。 更多的验证是基于半强式,它处理公开的可利用的信息。验证的大部分信息也都是会计方面的 —— 如,财务报告和盈利报告 . 资本市场或证券价格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组合投资理论,这是一种理性的投资选择和效用最大化理论。简言之,风险可以通过持有投资组合而降低。在这个方式下能够被消除的风险称为非系统(可分散)风险,而仍存在的组合风险称为系统风险。 在组合投资理论中,系统风险被定义为投资期望报酬的方差 .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期望报酬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实际上它是可能报酬的概率分布。期望报酬均值的方差越大,该项投资的风险就越大。个股的方差可能较高,但当把组合投资作为一个整体衡量时,方差就低的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组合投资能够抵消个别证券的方差。按这种方式,对于给定的报酬率,很可能去选择一种股票组合以减少风险(方差)。 抵消可能的风险后,剩下的便成为投资组合的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性风险。通过多样化组合而消除的风险即成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合理地选择一个风险报酬关系的投资组合,可以满足投资者个人的效用偏好。 投资组合的理论选择见图 8-1 。 资本市场线 组合 投资 期望 报酬 投资组合方差(风险) 图 8-1 资本市场线 在财务上,投资组合理论是其他相关理论发展的奠基石,即在分散的投资组合概念下确定个股的价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于理论上的个股价格有所发展。它的第一步是把个股的风险与市场联系起来,并看作一个整体,市场被认为是一个可分散的投资组合,做出一定期间内个股报酬率与市场报酬率的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在表 8-2 中被解释为布点图,即运用回归分析把一条线放入布点图中。特征线的坡度叫做 Beta ,它代表基于市场计量的个别证券的系统风险和市场最为一个整体的平均风险的相关性。如果 Beta 等于 1 ,二者回报是完全相关的,并且风险是相等的。如果 Beta 超过 1 ,个股回报超过市场回报。 换句话说,如果个别证券回报率大于市场平均回报率,由于风险水平和期望回报率之间的直接关系,该股票的系统风险一定也是较大的。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是,个别证券的价格仅仅是根据系统风险来定价。在分散的投资组合的假定下,该模型指出,没有人会为系统风险付出代价。 Beta 系数是用来表示个股的系统风险,并且用来预测证券风险基础的价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两参数模型定义了个股的预期收益率。 + 股票报酬 特征线 市场报酬 - 表 8-2 股票回报与市场回报的布点图(该图见原版 P160 ) Beta 系数在表 8-2 中已做解释,但也可用统计方法求出: 实证会计研究运用更简单的方法,即市场模型,其中取消无风险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作如下的定义 : 会计领域中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是把正常回报率回归到会计变量中,如非预期的报告收益,在同一期间确定是否存在着信息含量,如果存在,将有证据表明公司价值与会计信息相关。 在回顾实证研究结果之前,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这种类型研究的困难。 股价变动的研究和任何类型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是实证研究的主要任务,确定信息和证券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十分困难的 , 因为新信息会不断地影响价格变动。 既然一组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很大,就更难分离出一个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结果,我们观察的仅仅是相对较小的一个投资群体,即那些影响股价的边缘群体。这就意味着这些验证会变得有些粗略而不精确,人们在研究时记住这一点。对于没有发现信息含量的证据应该谨慎地加以解释,因为这种方法并不是总能检验出信息含量。因此,来自有效市场研究的更有力的证据是来源于有信息含量的市场,而不是相反。 资本市场研究另一个缺陷就是,它必须是一种将市场有效性与信息含量两者相结合的验证。价格反应缓慢通常意味着被验证的信息没有信息含量,这个解释只有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才正确 . 但是市场如果无效,又会怎样呢?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就没有办法确定价格反应缺位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研究结果为什么在有信息含量的情况下更具有说服力的另一个原因。 最后一点就是,市场基础研究必然只考虑个别投资者制定决策时的聚合反应。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个别投资者制定决策的作用,可用一个“黑箱子”模仿。“一个事项”,会计信息报告的产生,这个事项的结果就可以从是否存在聚合反应得出结论。 8.2.1 盈利报告的信息含量 资本市场研究最有力的证据是有关年度会计盈余数字的信息含量。 1968 出版的重要研究指出,会计盈余报告(从前一年起)与证券价格变动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研究还发现,证券价格变动可以预测盈余结果,并且在盈余公布的一个月之后,没有异常的价格波动,这与有效市场假说的半强式相一致。 以后又有一项研究表明,非预期收益的大小和方向与证券价格的变动相关。季度盈余报告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 结果并不令人惊奇。我们期望会计收益能够成为投资者用以评估风险和报酬的信息的一部分,资本市场研究已经证明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假定。即使如此,研究结果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将会计信息与投资决策相联系,并因此与投资者的有用性相结合。 8.2.2 会计政策选择和证券价格 证券价格研究的一个更复杂的类型,已经验证了会计政策选择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这些验证的初始目的是调查所谓的非理性投资人假说。 研究发现,证券价格对会计收益数字有反应。会计政策选择 —— 比如,选择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的灵活性 —— 能够影响净收益。 虽然这些方法影响报告的盈利,但却没有明显地对公司现金流量产生影响,这些会计政策选择的类型仅仅是代表费用确认或成本分摊的不同模式。 研究人员感兴趣的问题是,会计政策选择是否能对证券价格产生有规律的影响。如果股价确实对收益水平有反应,而这里收益水平的不同,仅仅是由于采用了不会产生现金流量的会计方法 , 那么就有证据支持非理性投资者假说。 另一方面,如果证券价格对人为的账面收益的差异不做反应 , 那么就证明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成熟的,他们能够看出表面账面记录的差异。 事实上,所有的初始研究都拒绝接受非理性投资者假说。然而,最近的研究成果向早期的一些结论提出了挑战,并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中的空白话题。 ( 1 )未知现金流量结果的选择 已有几项研究比较了公司对不同会计方法的应用。 早期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公司运用加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 由于两组公司运用了可选择的折旧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会计收益数字,换句话说,两组公司因折旧会计方法的选用而产生了不同的收益。同样,市盈率也不同,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比用直线法的公司拥有较低的盈利,但却有较高的市盈率。然而,当运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盈利被调至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两组公司的市盈率则没有很大的不同。 市场上公司的估价并没有被任意的可选择的会计收益数字所影响。这个发现通常被解释为市场没有被随意的会计差异而误导 . 其他类似的研究已支持了这个结论,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会计,研究和开发成本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上市公司证券的未实现持有收益的确认与递延。 研究的另一相关领域涉及到了公司采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虽然已经研究折旧政策的变更,但并没有证据表明每股盈利的变化会影响股价。 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是有关投资税收减免会计从递延法到实交税收法的转变,得出的结论是价格并没有任何反应。虽然会计政策的变更可能会引起收益数字的变化,但这些研究并未发现证券价格对会计政策变更有何反应。仅仅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而不是实际现金流量的变化,达到较高的会计收益,并不能使市场失效 . 会计政策的变更没有信息含量,至少没有明显的潜在的现金流量的变化,这个发现也可解释为 “否定非理性投资者假说”。 投资者完全可以自行调整会计收益,从而弥补人为的没有真正实质的账簿记录差异。也就是说,投资者不再机械地、幼稚地对报告的会计收益数字的变化做出任何反应。 ( 2 )现金流量结果的一种选择:后进先出法 有一类会计政策变更不会导致股价变动,如存货会计从先进先出法改变为后进先出法。即使在存货价格上升期间,后进先出法降低了会计收益,后进先出法仍与证券价格的正方向变动相关 . 假设投资者在会计政策差异的其他方面是成熟的,对于这些价格反应,应做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呢?对于价格反应做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如果希望存在纳税好处,基于财务报告的目的,后进先出法就一定会被采纳。 在价格上涨期间,公司若采用后进先出法,税负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变更会产生真正的现金流量。虽然后进先出法使账面收益下降,现金流量却因为应税收入的减少而提高。由于节税效应,所以正的股价效应与公司价值的提高是相吻合的。 然而,对于这些变更的影响,其他研究则与这些发现相矛盾 . 这些研究或者未发现价格反应的迹象或者发现负的价格反应,每一种研究结果都与早期发现的正的价格反应相矛盾。 最近研究表明,早期研究由于自我选择的偏向性,可能没有分离出先进先出法变更的真正结果。但是如果这些研究结果正确 , 就有证据支持非理性投资者假说。与后进先出法相关的正的税收效应会增加公司价值,而证券价格的反应却不是正向的。由于后进先出法会降低会计账面收益,所以负的价格反应可能会被理解为对较低会计数字的机械性反应,这种反应并未考虑由于节税产生的正的现金流量。 然而,最近的研究支持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它发现当运用后进先出法时,证券价格出现正方向的变动。 证券价格研究的操作是相当的困难,后进先出法的选择问题证明了这一点。 早期后进先出法的研究否定了非理性投资者假说,以后对后进先出法的研究重新开辟了曾被认为有关市场有效性研究的空白领域。然而,更多最新的研究证明了后进先出法运用的复杂性,很多对后进先出法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间接现金流量的经济后果 , 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 3 )间接现金流量经济后果的选择 —— 代理理论 最近的证券价格研究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加敏感的话题,即间接经济后果。当会计政策变更间接影响所有者,而不是通过影响公司现金流量来影响公司价值时,间接经济后果就产生了。为了解释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证券价格为什么与会计政策的强制性变更呈负相关,于是,这项研究就被启动起来了。从“完全成本法”到“成功成本法”的必要转变仅仅是如何将勘探成本分配到损益表中的问题。由于未对公司产生直接的现金流量,因此,证券价格不做反应也是很明显的。 然而已经发现还是存在着证券价格反应。因为以前的研究基本上否定了非理性投资者假说,人们正试图研究间接现金流量的经济后果如何解释证券价格的反应。这项研究假定对于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的“成功成本法”的会计变更,由于限制性债务契约的存在,降低了公司短期内支付股利的能力。所以,即使会计政策变更仅仅影响账面收益,但对投资者而言,却有着间接的现金流量的经济后果,这可以解释为呈负方向的价格反应,这种解释源于代理理论。 当会计数字用来监督代理契约时,会计政策的变更对公司所有者和债权人就会产生间接的经济后果。在债务契约限制股利支付的情况下,会计数字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债权人的安全 . 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降低了会计收益(强制改变为“成功成本法” ), 股东的回报就会降低,因而会导致负的价格效应。 一项类似的研究发现,当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限制使用权益结合法而支持使用购买法时,采用购买法公司的股价呈现出负方向的价格反应。从表面上看,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不同,仅仅影响账面收益而不是实际现金流量。然而,减少使用权益结合法会因为债务契约影响股利分配。在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下的收益比权益结合法要低。 ( 4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深层次的问题 很明显,在资本市场契约中,存在相当程度的有效性。不可能得到解答的问题之一是,有效性存在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然而 , 几项最近的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呈半强式。 Ou 和 Penman 在一个广泛的研究中,引进了基本股价分析的观点。基本分析假定,证券市场是无效的,股价过低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的分析发现。 这种观点与有效市场假说直接对立,有效市场认为,股价迅速地对所有公开的可利用信息做出反应(假说中的半强式)。 Ou 和 Penman 运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如总资产报酬率、边际收益率,在多种模式中以流动资产变动的百分比去预计下一年度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时间涵盖从 1965 到 1977 年,该模型几乎包括了 20 种会计方法,观察了近 23000 个案例。 Ou 和 Penman 能够准确地描述出 80% 的下一年度盈利变化。关键是预测者能否捕捉到已经反应在证券价格上的信息或基于以前提到的会计计量分析预测未来盈余。如果投资者基于他们的预测进行投资,后一种情况会导致非正常的证券收益。 Ou 和 Penman 的分析确实暗示了是非正常收益而不是市场效率 . 他们同样相信,过多的股票报酬不总是伴随着过多的风险因素,虽然他们并不完全相信这一点。 Ou 和 Penman 研究表明,市场并不是像有效市场倡导者愿意相信的那样有效,同时基本分析对投资目的仍然是重要的。这项研究同样表明了一个好的会计准则可能会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 , 这就把我们领入 Lev 的工作中。 Lev 把问题集中在 Ou 和 Penman 研究的补充上。他的观点是,在跨期或在几年内(横截面的研究),盈余数字和股票报酬的相关性异常的低。换句话说,盈余对股价的变更几乎没有解释力量 . Lev 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与报告的收入数字的低质量有关: “对盈利质量的研究使我们把精力转到了对会计问题的精确思考上,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验证,即验证潜在的会计计量和估价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原则以及从盈利和其他财务变量的有用性中排除管理层操纵。 这样的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资产评估中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制定会计政策都是有用的。” 所以, Lev 、 Ou 和 Penman 的文章是相互补充的,因为其中一方发现盈利和股票报酬的低的解释性关系,而另一方看到会计数据在市场中的预测性作用。 Lev 有一篇文章是直接指向改进会计计量问题,还有一篇文章也暗示出了这一观点。 ( 5 )盈余公告日后波动 有关市场效率的深层次问题已经在盈利公告日后波动的现象中出现。当市场确实对盈余报告做出反应时,盈余报告的全部影响反应到股价上需要 60 天,这种结果对小公司来说,要比大公司更加明显。 至少部分对盈利公告日后波动的指责已摆在财务分析师面前 . Abarbanell 和 Bushee 断定,财务分析师对来自股票的基本信号未做出及时反应,因而导致了预测失误,最终导致了不完全的股价调整。 Sloan 发现,股东并不能够很好地区分盈余中的现金流量部分和应计部分。盈余中的现金流量部分比应计部分能够更长时间地持续至将来,并且不容易被操纵。 另一种可能是,从股票的错误估价中获得潜在收益的相关交易成本太高。但股市可能是有效的,这可能与我们以前认为的不太一致。假设目前存在一些有效性,那么努力提高会计标准就变得越发重要了。 8.2.3 不完全揭示假设 关于市场效率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假设,即不完全揭示假设( IRH )。 Bloomfield 已经注意到不完全揭示假设的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一些会计数字或关系,揭示的难度更高、成本更大,并且它们的影响可能不会完全反应在股价上。例如,有关股权费用的信息在当时仅仅是在附注信息中揭示,而不是在损益表中揭示。因此,信息和它的重要性在附注中很难提取,并且这种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影响证券价格。这正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相反,即不管以什么方式披露的信息都能够完全反应在证券价格上 . 不完全揭示假设的第二种因素是市场中噪声交易者的出现。噪声交易者认为,不必以完全合理的方式反应新信息。他们可能是由于投资组合失衡而引起的流动、变动甚至是波动。因此从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反应上来看,还存在一些对不同标准做出不同反应的人。这些标准会妨碍市场有效的运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完全揭示假设不仅完全与盈利公告日后波动相一致,它也可能有助于解释特别的现象。 8.2.4 会计信息和风险估价 资本市场研究已经调查了会计数字对评估证券和投资组合风险的有用性。这些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与市场风险度量 ——Beta 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高度相关性预示着可用会计数据来评估风险。一些其他的研究也正在努力地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对风险产生影响的问题,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或披露是如何影响会计数字对评估风险的有用性的。 比如,一项研究试图确定短期的养老金收益是否影响 Beta 系数,答案是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这一点看,我们或许可以断定养老金信息对评估风险是没有用的。 其他研究发现,补充部分披露对系统风险产生正的效应,这就意味着这类信息对风险评估是有用的。 另外的一些研究已证实了财务比率与 Beta 的关系。 一些比率的计算包括股利支付率、杠杆作用、增长率、资产规模、流动性、税前利息保障倍数以及盈余和盈余方差等,证实了其与 Beta 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这些验证表明,会计基础比率与市场风险衡量 ——Beta 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8.2.5 资本市场研究总结 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以下观点: ●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影响证券价格; ●不能为公司产生直接或间接现金流量的可选择会计政策是不会影响证券价格的,虽然此类问题未能得到完全地解决; ●能够为公司(或公司所有者)带来直接或间接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确实影响证券价格; ●由于能够产生间接的现金流量,只要存在着选择,就会有选择某种会计政策的动机; ●会计基础的风险估量与市场风险估量相关,即会计数字对风险评估是有用的。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有人认为,资本市场的研究可作为以下工作的基础: ( 1 )选择最佳的会计政策; ( 2 )评价会计政策选择对证券价格的经济影响。 他们提出,对证券价格影响最大的会计政策必定是最有用的会计政策。换句话说,这样的政策将具有最多的信息含量。这种观点从直觉上看似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演绎式的研究已被证实不能解决有关最佳会计模式的规范会计理论争论之后。 然而证券价格研究的早期倡导者们,现在意识到了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导致局限性的原因是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搭便车”的存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市场失灵等。 资本市场研究虽然不能解决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的问题,但它在评价会计政策对股票价格的经济影响以及会计数字对风险报酬评估的有用性方面是有帮助的,也许在其他方面更有用。资本市场研究的影响则是在把重点放在演绎式的研究时,它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8.2.6 投资者调查 确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另一方法是直接询问投资者,询问他们是怎样使用年度报告的。 投资者调查已在几个国家着手进行,事实表明,会计信息阅读者的水平相当低。调查的投资者中,大约有 1/2 的人表示他们阅读财务报告。但机构投资者则表现出相当高水平的阅读者身份 . 然而,对于这些调查,特别是对个人投资者的调查,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加以解释。 个人投资者可能借助投资分析师来处理会计信息,仅仅因为很多个人投资者不仔细阅读财务报告,就断定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没有用处,未免太过于单纯。 另一类调查研究是让投资者权衡不同类型的投资信息的重要性,其中包括会计信息。这种类型的几项研究已经报道过。这些调查显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虽不是最高,但却相当重要。会计信息的这一地位看起来应归功于会计信息的历史性和滞后报告的效果。从公司报告中得到的更多及时性的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如经济状况和公司对产品和市场的公告在重要性方面排在年度报告之前。 前面的讨论,主要验证会计数据与股价变动(用非常报酬估量)的关系。另一种方法已开始研究年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与股利水平(如以资本市场衡量公司的估价)的关系。 从概念上讲,这种方法指的是横截面估价,它试图评价本章开始所描述的权益估价理论模型。这个方法已经着手研究如何与公司市场价值相联系,对财务报告的特定部分进行计价的问题。 许多作者对这一方法显示出极高的热情,并把这种方法视为衡量可选择的会计方法或会计估价的利弊的一个框架。 已有几项研究运用这个框架确定了公司的养老金计划的资产和负债与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的一致性。 8.3 会计信息与横截面估价模型 另有一项研究断定,养老金费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与市场价值的关系中不能被等同地看待。其中特别有趣的是,养老金费用中的过渡时期资产摊销被粗略地估计为零,这与该项目不产生现金流量的事实相符。 另一项研究考察了研究开发费用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一般说来,主要研究的结果是,每一美元的研究开发费用会导致市场价值上升五美元。这个结果证实了即使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明文禁止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但市场却把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换言之,与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的会计处理不同,市场将研发费用解释为一项资产(投资),而不是费用。 财务咨询行业是运用横截面估价模型的又一个领域。 研究调查了不履行贷款(违约风险)的补充披露以及储蓄机构的利率风险。 不履行贷款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虽然这个结果对银行的作用要比对储蓄机构大。仅仅对于银行来说,利率风险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 另有研究报道说,银行对投资证券公允市价的补充性披露与市场价值相关,并且市场价值比历史成本要高。这一发现坚定了证券交易委员会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推进市场基准会计的信心 . 8.4 财务报告产生过程中审计的作用 本章回顾的所有研究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是,财务报告信息是符合建立在一致性基础上的公认会计原则的。独立审计人员的作用是验证事实。由此可见,财务报告是由公司和审计人员共同生成的,因而可以准确地解释。 对审计的需求可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解释,这些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已经讨论过。鉴于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种由诸如董事会和独立审计委员会监督或控制经营者的机制也就由此产生了。除此之外,公司有自愿动机向外部使用者(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发出信号,说明财务报告是可靠的。因此独立审计除了发挥监督管理层的控制作用之外,还充当着提高财务报告的外部可信度的角色。 审计如何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呢?一项广泛的研究利用了大量真实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样本来确定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调整的金额。这些调整金额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中的重要错报予以的更正。假设 5% 的重要性水平是单凭经验估计出来的标准,此项研究表明,未经审计的净收益和总资产被高估至重要性水平的 2 - 8 倍(即 10% - 40% 过高估计净收益或总资产)。 很显然,如果没有审计,错报的可能性会更高,这就是财务报告审计的威慑作用。 但另有研究发现,一般说来,附有一份合格的审计报告鉴证的季度盈余报告的公司,其股价比拥有不合格的审计报告的公司的股价要低。换句话说,附有一份合格的审计报告鉴证,投资者会更加怀疑盈余报告,至少要等到公司出具下一年的审计报告。 最后,大量的研究对经公认质量较高的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价值和经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价值进行了比较分析。有证据表明,经五大会计公司在上市时和以后发行新股时所审计的公司,其公司的价值相当的高。同样有证据表明 , 经五大审计的盈利报告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特别是当审计人员是五大公司的职员时,未预期的盈余与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在会计数据对债权人有用性方面的理论,没有会计数字对股价的作用方面的研究那样完善。然而,人们大都认为,带息债务的价格是基于违约风险。违约风险被定义为超出其他同类债务的无风险利率的溢价。因此,公司特定的信息,包括会计数据,会有助于债权人评价违约风险。 已经出现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 1 )会计数据在预测公司破产方面的有用性; ( 2 )当债券评级用来推测代理人违约风险时,会计数据与债券评级的关系; ( 3 )会计数据与债务利率风险溢价的关系; ( 4 )验证会计数据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 8.5 会计数据与债权人 会计基本比率在辨别将要破产的公司和不能破产的公司方面非常有用。破产前五年的可预测性已被验证,这些发现并非意味着有较差比率的公司将来必定破产,它仅仅意味着破产公司在破产前的财务比率与非破产公司有差异。较差的比率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破产必将发生,仅仅是更有更大的可能性。 会计数据也与债券评级和利率风险溢价相关。其中重要的比率是盈利能力、盈余变动能力和杠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用来评价可供选择的那一组会计数据与破产预测、债券评级和风险溢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验证的论题包括历史成本与按物价水平调整的收益,租赁的资本化与非资本化的影响,以及养老金负债的确认与仅在附注中披露。 实验性研究已验证了会计数据对债权人的有用性。在贷款决策中,会计数据有助于投资主体确定其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 目前,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仍是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该模式的核心是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很多成本在多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例如折旧、开办费、商誉摊销以及债券溢折价摊销。成本在多个会计期间的确认被称为会计分摊。 由于分摊 “难以控制”,因此遭到了批评,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单一的能证明优于其它方法的分摊方法,所以不存在明显的正确的分摊成本的方法。比如,人们不能断定直线折旧法比加速折旧法更加准确。 另一种描述这种窘境的方法认为,与其他方法相比,无分摊方法完全是可辩护的。基于此,它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的会计分摊最终都是任意的。 8.6 会计分摊的有用性 从概念上讲,这是一种很令人混淆的观点,并冲击了历史成本会计的核心。由于会计分摊的随意性,所以无分摊的财务报告被吹捧为报告有用信息的一种更好的方法。无分摊会计可通过运用现金流量表、脱手价值体系以及一些重置成本制度来实现。 然而会计分摊具有随意性的事实,并不证明会计信息是无用的。分摊的观点具有推论性,并能验证历史成本的合理性。有用性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而不是推论性的逻辑问题,没有证据支持分摊基础的财务报告是无用的,事实上有很多来自资本市场的研究并没有证明会计分摊的随意性。 相当多的关注投向了有关现金流量或盈余问题,究竟哪一个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其结果可能是混淆的。有迹象表明 , 以经营现金流量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和折旧、摊销和其他应计项目的变化的形式所产生的盈余可以更好地预测下一年的现金流量,而不是现金流量或盈余中单独的哪一个。 最后,必须记住的是,分摊仅仅代表财务报告中的全部信息的一部分,更多的会计信息未包含分摊。即使对分摊的批判是有根据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仍然很高。也就是说,历史成本分摊方法可能是报告公司财务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 既然分摊具有价值,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该减少会计分摊的弹性。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没有强制性的理由允许肆意的弹性。如果信息提供者试图提供真实的信息,分摊会特别的有用,这里有时是指有效契约。 比如说,如果一项固定资产预计在早期会产生较多的收益,加速折旧法可能会向市场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如果能够产生有效契约,收益计量在预测性和责任性方面就会得到提高,当然代理理论会大大地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关这些话题将在第 9 章中讨论。 第 9 章 统一性与披露 : 政策制定指南 9.1 统一性 9.2 披 露 本章中我们将验证两个重要的概念性问题: 统一性和披露,它们在确定超理论框架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严谨的概念框架,应随着新形势的需要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先分析统一性。在会计界和政策制定结构的陈述和声明中,这是讨论较为广泛的一个话题,但至今还未得到准确的表述 , 理想的统一性应该是一个能影响超理论框架的结构。很明显,在这个概念确立的过程中,信息经济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理解统一性的一个最合适的起点是从事项类型的分析开始。事项是要求做出会计分录的经济业务,他们可分为简单的或复杂的。复杂事项中 “环境的影响”大都相似,并且比简单事项更能证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因此环境的影响或相关环境是能被确认或分类的重要的经济变量。 定义完相关环境后,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统一性的问题了。在我们看来,有两种统一性的概念 —— 有限的统一和严格的统一 —— 在会计文献中已有所发展。 最后我们分析披露的概念,包括保护性披露和广泛性披露的差异。我们同样可以看一下披露的格式,包括管理层讨论、年报分析、分部披露、季度报告以及管理盈余预测。我们相信,披露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继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统一性和披露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当环境和经济业务变得更加复杂时,反映重要的财务状况和揭示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困难了,由此披露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了 . 更进一步地讲,在一个很多公司都试图从财务报告中获得重要信息的时代,必须要改善和扩大信息的充分披露。 在会计文献中,统一性的概念似乎与可比性重复。 例如, Sprous 是这样陈述的:“总之,由于比较投资选择与贷款机遇是多数投资者和贷款者决策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主要倾向于要求可比性。这里的可比性,意味着对相似的经济业务进行相似的会计处理,而对于有差异的经济业务则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概念框架应该对相似的事项具有一致性的处理,提出确认不同事项的方法,从而为会计工作的主观判断留有余地。 Sprous 将可比性看作是一个过程和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 这里主张的统一性与可比性的关系与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采纳的观点十分相近。 9.1 统一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数字的内在质量,而可比性不是其内在的质量,它是处理会计数字之间的关系:“比较的目的是解释相似性和差异性”。然而,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同样指出:“可比性不应与一致性相混淆,如果能够解释差异性,有时从差异性中比从相似性中更能发现可比性。” 尽管通常在需要以相似的方式解释相似的经济业务时讨论一致性和可比性的问题,但没能进一步努力地划分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的明确界限。因而,讨论统一性的一个有效起点是分析经济业务。 9.1.1 事项的性质和复杂性 事项是被记录在公司的帐户中的经济或财务事项。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事项定义为 “对实体产生结果的事项。” 交易发生在各个主体之间、公司与雇员之间以及公司与投资者、贷款人之间。因此,事项是企业外部的事项。公司内部的事项也要求编制分录,例如,累计折旧的确认、在产品的完工。明确经济业务确认的必要标准是会计规则的任务,比如,确认的规则会涉及到取得的收益何时进行确认的问题。 这里,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是,事项的另一方面,即它们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在一个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事项经常会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限制性、偶然性事件。 比如,以长期租赁为例,其中的一些因素包括: ●双方解除租赁的条款。 ●租赁期内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 ●在租赁期满,可能存在的租约续订优先选择权力(购买或出租)。 事项复杂性的例子包括: ●认购普通股是为了控制的目的,因而持股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 ●区分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和应摊销的无形资产的预计处理方法和收益模式。 ●在长期建造合同中买者的支付能力变得不确定。 在我们进一步分析复杂事项的性质之前,我们应该注意,一些没有重要经济变量的事项却会导致不同的记录,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简单事项。 9.1.2 相关环境 ( 1 )相关学 相关环境是能够广泛地影响相似事项的重要的经济环境。 这些经济性的重要环境是与复杂事项相关的一般条件或因素 , 其中复杂事项是预期能影响现金流量发生或时间分布的事项。 相关环境一般有两类。事项发生时已知的环境被称为当前重要事项。而在以后得知的环境叫做偶发事项。相关环境直接附属于经济事项上,并影响着处理事项的会计方法的选择。 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的比例,将是目前范围的一个例子,固定资产的处理或收益模式是未来的偶然事项。在存在一种令人满意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模式时,未来事项可能会改变这种模式。 一个例子就是,准则制定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确认适合的相关环境,并为指导记录经济事项或财务报告形式制定标准。准则制定机构以一种相当程度的非系统化的方式在很多领域中做出规定,如租赁资本化以及对另一个公司的普通股票投资在完全合并法、权益法、公允市价法之间进行的选择。 了解相关环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为指导在会计方法或财务报告模式中的选择所建立的标准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一个概念框架是否有用,将是本章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 2 )相关环境中管理当局的作用 假定相关环境是统一性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么有关管理当局是否有权确定它们的问题便由此产生了。 Weldon Powell ,一个八大公司的前任管理员,把管理者的影响看作是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如果两个公司获得同样类型的固定资产,但是一方有意在早期集中摊销折旧,而另一方则在它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折旧,因此,从 Powell 的观点来看,第一个公司运用加速折旧法较为合理,而第二个公司运用直线法更合理。 这些选择必须是合法的,但问题是,会计方法的选择往往是受其动机的影响,这与推测相关环境的陈述不大一致。 这些别有用心的动机包括: ●最大化短期报告收益,如果收益是管理者进行补偿的基础 . ●最小化短期报告收益,如果担心政府基于反垄断理由而加以干涉。 ●平滑收益(最小化年度间收益偏差),如果相信股东认为存在较大的盈利波动,则公司的风险就会加大。 由于管理层具有潜在的能力来扭曲收益的计量, Cadenhead 同意把相关环境限定在管理层控制之外的因素中,他指的因素是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因公司的不同而不同,它会导致过多的计量成本或选择的会计方法较低水平的可验证性。如果环境条件拥有两种特征之一, Cadenhead 将他们指定为环境变量。 例如,如果存货计价是基于个别认定法,对于拥有大量低单价的存货的零售公司而言,账面记录成本将会过高。 同样,如果要求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在一些行业,完工成本和处置成本的估价可能是相当的困难,从而导致了低水平的可验证性。只有在包含环境变量的情况下, Cadenhead 才允许偏离严格规定的会计方法。 尽管相关环境在对相似的交易允许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方面具有重要性,但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仍然很少。然而,统一性的两个概念已出现在会计文献和一些在没有对相关环境做出定义和解释的规则制定机构所制定的准则中。 9.1.3 有限的统一性和严格的统一性 有限的统一性试图把制定出的会计方法等同于在一般相似情况下的相关环境。 ( 1 )有限统一性选择的需要 既然为相关环境建立合理的标准很难,并且有些随意性,统一性的另一种选择方式已经逐渐形成。严格的统一性意味着为大致类似的事项规定一种方法,即使相关环境可能存在。 比如,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研究开发成本必须予以费用化,即使目前可以预见未来的经济利益。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必须运用所得税分摊,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递延税款负债的预期转销。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似乎已明确地接受了有限统一性的观点,如下列所述 : “例如,为了发现一个男人是否超重,应把他的体重与同样身高的男人的体重相比 —— 而不是与女人相比┄很明显,只有在使用的尺度 —— 数量或比率 —— 能可靠的代表比较主体的特征时,合理的比较才是可能的。” 但是在提高可比性方面,它也同样明确地提到严格的统一性的问题。然而,“提高”可比性,实际上可能存在着负的效应: “如果为了确保两种方法都具有可比性,那么其中的一种方法必须通过牺牲另一种方法的相关性或可靠性为代价去获得,提高可比性可能会破坏或削弱相关性或可靠性。历史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公司间的可比性,必须使用标准化的会计科目表,但这却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通常也牺牲了可靠性。如果这种统一性掩盖了公司间的差异性,那么这样的统一性甚至会对可比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 2 )与真实性和可验证性相关的有限统一和严格统一 有限统一应比严格统一更能表现出真实性。如果一项固定资产在早期大量地使用,那么运用加速折旧法比直线法更能真实地表示未摊销成本和折旧费用。 以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研究和开发成本为例,它运用了严格统一性。如果研究和开发成本运用成功成本法,就会再现真实的信息。有限统一性的例子是应用在石油和天然气会计中,成功结果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应予以资本化,而未成功结果的应予以费用化。与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要求的立即转销相比,有限统一性的方法则显得更加具有相关性,但不具有可验证性。 在有限统一下,陈述真实性的方法体现在陈述真实性的程度上:更多或更少。 Sterling 观察了在二元环境下的陈述真实性: 一项资产特征的计量或者是陈述真实性或者不是。因此基于决策有用性考虑, Sterling 认为,陈述真实性是有用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使一些相关特性的计量可能 “缺乏精确性”。 真实性也不能用可验证性 “替代”。 不足为奇的是, Sterling 拒绝把历史成本作为一种可行的计量方法来支持现值(他赞成脱手价值)。 我们相信,这两种倾向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选择有限的或严格的统一性是基于实践的理由,即特殊固定资产的现值估价方法被苛刻的可验证性问题所束缚。 下一步我们将验证在实务中的有限统一性和严格统一性,即验证它们在实务中的应用方法是否已经形成。 9.1.4 统一性目前的地位 有限统一和严格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理想的东西。 目前,一些准则试图考虑在相关环境下建立混合型制度,而另一些准则却是严格统一性的例子。但是,在给出一些例子之前 , 我们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准则是有限统一性的例证,并不是必然的意味着准则质量不可能提高或被选择作为相关环境的因素是合理的。 第二,在严格的统一有效的情况下,其内在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 1 )期望稳健主义; ( 2 )准则制定机构无力确定有意义的相关环境; ( 3 )努力提高计量的可验证性; ( 4 )确认包括分摊的事实; ( 5 )在充分披露和有效市场条件下,相关环境的执行成本超过收益的结果。 第三,另一种解决统一性问题的方法,通常叫做灵活性,已形成了很多的会计规则。 灵活性适用于不存在可观察到的相关环境,但却存在着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方法的情形,选择何种方法由公司自主决定。投资税收减免是灵活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将相对例外问题排除在外 , 就不会存在相关环境。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意见书允许公司在取得年度立即确认全部收益,或将它们摊销到资产的使用年度,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 ( 1 )严格的统一性 在准则制定机构的官方公告中,有很多严格的统一性的例子 . 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广泛地运用所得税分摊法,而不管递延税款负债是否能转回。在研究开发成本中,尽管可以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获得未来的收益,但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仍要求将研发费用予以费用化。 ( 2 )有限的统一性 有限统一性的例子包括长期租赁和出于控制目的,持有另一家公司的普通股。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满足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就允许予以资本化,而缺少全部四个条件就属于经营租赁 . 第二个例子中,普通股的不同的持股比例会引起采用完全合并法、权益法和公允市价法等不同的方法。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股票所有权的模糊不清作为控制程度的一个标准,它在第 35 号解释中强调,划分成本法和权益法的 20% 的比例的分界点是一个指南,而不是一个不可违背的规则。 有限统一性的这两个例子涉及到了目前的很多情形。递延税款负债的转销问题是有限统一性的一个例子,其中涉及到未来不确定事项。 在英国,转销是一个相关环境问题,英国运用部分所得税分摊的方法:如果预计转销会发生,则必须分摊税款。 在美国要求必须分摊,因为它假设转销一定会发生,所以在美国必须运用严格的统一性。 有限统一性的另一个例子是涉及到未来不确定事项,包括意外损失的事项。 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在两种情况下意外损失必须与当年收入相配比:( 1 )不利未来事项可能发生,例如外国政府收回资产的所有权;( 2 )合理估计损失金额的能力。 如果两者之一未发生或都未发生,至少在损失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应该披露损失事项(可在附注中披露)。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可作为稳健主义的例子加以解释,因为其中未涉及到可能的收益,除了第 50 号会计研究公报仍然与之相关以外。第 50 号会计研究公报陈述,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盈利事项在实现之前不应记入收入账户。 但是,为了“避免可能导致的误导性暗示”我们必须谨慎,做出充分的披露。 ( 3 )灵活性 灵活性在公认会计原则中相当普遍。 除了投资税收减免之外,存货和销货成本会计是灵活性的又一个例子。 销货成本的实物流转并未包含在相关环境的范围之内。然而 , 公司可以按他们的意愿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就需要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本身仅仅是出于稳健性的目的,而对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进行的一个计价程序。 折旧会计提供了灵活性的又一个特殊的例子。 资产的预计使用方式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相关环境。 然而,在许多公认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如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和年金折旧法,有时要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并不一定必然与预计的使用方式相关。 灵活性的又一个例子是库藏股,它用于以后的再次发行。 获得的原因包括: ( 1 )在股票期权计划下,将股票分配给员工; ( 2 )在企业的合并中获得另一个企业的股票; ( 3 )保持股票的当前的市场价值。 然而,这些不同的原因导致现金流量的结果并不是很明显的 . 因此,它们是否可以作为未来的意外事项还是值得怀疑的。 目前,有两种处理库藏股重新取得的方法: 面值法和成本法 ,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方法的使用均取决于公司的选择。 ( 4 )实践概观 财务会计的目前状况或许通过表 9-1 能够更好的给予解释。 表 9-1 在每一个单元中运用一个例子显示了二维的矩阵。 栏 Ⅰ 表示目前存在的相关环境。 栏 Ⅱ 代表目前不存在的相关环境。 行 A 描述了政策制定主体确认为有限统一性状况的经济业务 . 行 B 描述了政策制定主体确认为严格统一性状况的经济业务 . 政策与情况复杂性相配比的单元是 ⅠA 和 ⅡB 。 在 ⅠA 里存在相关环境,已确认了政策制定主体。 在 ⅡB 中,不存在相关环境,规则制定主体已试图用严格统一性来处理。 次优状况的单元是 ⅡA 和 ⅠB 。 在 ⅡA 中相关环境不存在,但政策制定群体已建立标准,视为相关环境存在,结果造成了事实上没有任何基础的两种不同的会计方法。 在 ⅠB 中,相关环境存在,但政策制定群体却未加以区别,导致严格的统一性。 情况 ⅡA 比 ⅠB 更加严重,对于前者,准则制定主体花费资源 , 采取了并不需要的措施,实际上导致了如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之类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 ⅠB 中,制定主体限制了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因为不同的情况难以得到证实。 最后我们应再次强调的是,单元 ⅠA 指出了准则制定主体的行为和情况复杂性的一种“配比”关系。界定相关环境并使其得到合理的运用并不是必需的,但这种界定和合理的运用也是可行的 . 运用的政策 相关环境 是 否 有限的 ⅠA 第 51 号会计研究公报、第 18 号 会计研究公报和第 94 号财务会 计准则公告 其他形式的普通股所有权 ⅡA 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未实现的证券持有收益与可用 于出售证券的处理 严格的 ⅠB 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研究和开发成本 ⅡB 第 29 号会计研究公报 接受捐赠的资产 表 9-1 实践中统一性和相关环境 ( 5 )会计政策的制定 有限统一性、严格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概念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如何进行运用呢?只要有可能,就应该排除灵活性。在各种不同的事项种类中,如果可能观察到相关环境并且能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确认,就应该利用有限的统一性。 另一方面,如果事项种类或者是简单的事项或者是有限统一性不能以有效的方式处理复杂事项,就应该运用严格的统一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示 9-2 。我们应该记住,行业间的会计方法的相似性确实存在,我们将在下一节验证这种情形。 ( 6 )行业间的统一性和相关环境 如果准则制定者试图建立统一性,对他们有帮助的是,在行业之间有证据表明,有关会计方法的选择存在着一些相似性,特别是当他们的规模相当时。 大量的不同程度成功的研究已试图将行业之间的会计方法选择的相似性归为代理(契约)理论条件下的相似性。这两种情况可以与这里讨论的统一性分析类型和政策相互作用或交叉。 例如, Dupuch 和 Pincus 指出,长期使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不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而放弃大额的税收优惠。 广泛的事项类型 简单事项 复杂事项 计量与/或成本限制 可计量成本的有效性 严格的统一性 严格的统一性 有限的统一性 图 9-2 统一性的构建 这种选择的类型也可视为本章讨论的可能的相关环境。 例如,选择的方法或许是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较好的暗示。因此,如果期望未来盈余(现金流量)大幅地增加,如果公司还没有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公司可能会转向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期望盈余降低,则情况正好相反。 当然,这也是信号理论的一个实例。但是,为了避免违背一致性的质量特征,计价方法不应该频繁地更换。笔者已经看到,这些方法的转换已被管理当局试图用机会主义的行为左右的可能性,例如,为提高管理报酬而进行的盈余操纵。 从广义上讲,披露既与财务报表的信息相关,又与补充性信息相关 —— 包括附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管理人员对预测目标经营状况的阐述和分析、财务和经营预测、重要会计政策的总结说明和涉及历史成本之外的分部披露及扩展的附加财务报表。 财务报告通常被用作一个庇护性术语,它包括财务报表和以上提到的其他类型的信息。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 第 9 段 ) 将披露定义为信息的输出,而不是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 披露与财务报表中的确认不同,确认是披露的一个方面。财务报告如此复杂,为了给报告使用者提供分析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的充分的信息,就必须采用其他披露方式来补充财务报告 . 9.2 披 露 9.2.1 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披露作用 人们已经认识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所解释的披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叫做保护性的披露, 因为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关注不成熟的投资者,以免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广泛性的披露, 即对投资者分析有用的全部范围的信息。 很明显,这两个披露功能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在早期,证券交易委员会强调保护性的披露而不是广泛性的披露。 1933 年证券法要求,公司在发行新的证券之前,应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申请填写注册登记表。交给购买者的发起书应包括有关发行人经济状况、证券销售情况、那些可分派证券的资格和相关的财务利益。 另外,有关承购者的报酬和公司与经理层、董事及主要股东之间的交易的大量信息也必须在申请上市登记表中提供。虽然在申请上市登记表和发起书中有一定的广泛性的资料,但大部分信息在本质上来说是保护性的。 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把有关新发行证券的大部分规定推广到现有证券的销售上。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保留初始注册时的信息。 当公司填写申请上市登记表时,有几项限制已付诸实施: 20 天的等待期;发起书转送至购买者;对提供不完全或误导性信息的发行者、管理层、董事和承销商强加的相当严厉的民事赔偿责任。 人们认为,这些限制性规定对于那些极力想欺骗投资者的行为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如果信息在任何重要方面不完全或不准确,那么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有权使已经上市的公司终止或暂停上市交易。 9.2.2 向广泛性披露的转变 虽然披露的保护性和广泛性往往会有重复,证券交易委员会为了避免部分重叠,要求披露“软信息”,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但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证券交易委员会已把重点转向广泛性的披露。如,委员会过去一直回避通货膨胀会计揭示 —— 尽管出于广泛性目的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很可能因为数据不能得到有力的验证,并且一般投资者可能也不理解这些数字。 然而,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一般物价水平报表出台之后,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第 190 号会计系列公告中要求,大部分公司补充披露折旧费、固定资产价值、销货成本以及存货的重置成本的信息。向广泛性披露的转变很可能是由于有效市场假说以及它得出的结论,即只要投资者是合理的、多元化的,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中就不会处于弱势地位。 公司披露咨询委员会推动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向广泛性披露的转变。委员会准备了 1977 年的众多的报告,总结了披露的现状,并为披露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虽然,它陈述现存的披露制度是健全的,并不需要做出明显的改变,但它仍赞同从硬信息向表现在观念、预测和分析的软信息的转变。 在委员会对广泛性披露的建议中,有一个建议是用一个“安全港”条款预测盈利。假设预测是合理的、可信的,那么这种预测会保护管理当局免受联邦证券法的不利惩罚。委员会推荐的其他前瞻性信息数据包括计划资本性支出和融资、管理计划和目标、股利政策以及与公司资本结构相关的政策。 委员会推荐的其他广泛性披露包括由行业决定的分部报告的标准生产线分类以及如果预期将影响未来的财务业绩,如违反法律,需要披露必要的社会信息和环境信息。 9.2.3 不完全信息的披露过程 当今披露制度实际上可以称作差异披露。 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管理当局提供的季度和年度 10-K 和 10-Q 报告,基本上是面对专业财务分析师的。这些报告比向股东提供的年报更加详细、更加科学。 差异披露应与选择性披露区别开来,后者是向个人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信息,这就形成了内部信息并提高了拥有内部信息可能获取非常收益的可能性。 虽然广泛性披露能够提高企业评估风险和收益的能力,但必须记住几个重要条件。披露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公司以及代表经纪公司和投资顾问的财务分析师,由于财务分析师并没有为信息付出代价,因此,与市场导向基础供给的可用信息相比,由此披露的信息很可能会过剩。 然而, Brownlee 和 Young 注意到,及时拥有财务信息的持有者比以后获得信息的使用者会有更多的收益。 Brownlee 和 Young 把财务分析师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寻求者,他们可向客户出售并从中得利。所以,他们并未看到广泛额外披露的需要。 事实上,通过证券分析师的积极的信息探求,会使财务信息市场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方面有效地运作。 FD 法规试图阻止财务分析师在会计信息公布于众之前就将重要的会计信息泄露的行为。所以证券交易委员会正试图消除产生内幕交易信息的源泉,这在公司管理层中造成了一些恐慌。但是当他们熟悉法规时,法规就会逐渐地被接受。然而, FD 法规的反对者却认为,由于公司害怕违法,很可能会减少信息的流动。但是,早期对 FD 法规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并未阻碍信息向财务分析师的流动,并且也可能提高了有关盈利预测数据的自愿性披露。 另一个反对 FD 法规的观点认为,要求披露过量的信息会产生“信息过剩”的可能性,使用者无力处理但却需要理性地利用财务报告提供的所有信息。 在披露过程中存在其他可以观察到的限制,在披露文献中已经提到的一点是,投资者的投资多样化可能会降低对公司特定的信息的需求。 一个补充的讨论涉及到了不可分散的投资者。因为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正确的分散投资进行抵销,由于成本必须主要由他人负担,向不可分散投资者的披露义务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然而,很难为了不可分散投资组合将特定的有用信息分离出来,况且它对分散投资组合也是有用的 —— 更不必说从公司特定的信息中分离特定投资组合的信息。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不可分散投资者也拥有较少信息,一个非常合理的假设是,其他人可通过额外的披露受益。如前所述,公平观点认为,所有的使用者可通过额外的披露受益。因此,反对额外披露对不可分散的投资者有利的成本效益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些松动。 然而, Lev 做了大量强有力的论证支持额外披露,补充披露有益于所有的使用者。有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是那些对没有信息的人往往采取的防御性的措施,如存在限制性信息时不经营证券、分散的投资组合甚至一起离场。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一个弱式市场就会形成,并且拥有额外信息的人将得不到信息优势的全部收益。因此,基于平等的理由, Lev 支持额外披露,这对各方均有益 —— 对包括拥有额外信息的人和不拥有信息的人。 此外, Lev 相信补充披露对使用者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并且这个补充同样对企业和管理当局有益。 9.2.4 披露的形式与方法 ( 1 )管理当局的阐述和分析 从 1968 年起,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要求公司的年报包括管理当局的阐述和分析。它将提供给阅读者关于公司未来经营和现金流量的前瞻性资料。提供这些信息只有在合理的基础上,并且具有真实性时,才能为使用人提供“安全港”。要求披露过去和未来信息,但前者基本上是后者的基准。要求提供的特定信息包括: ①经营成果包括售价变更的信息、成本变更信息及产量的变更信息; ②对企业未来流动性的评估; ③资金来源以及计划的资本性支出; ④对( 1 )至( 3 )有重要影响的已知的趋势、不确定性和未来事项。 ( 2 )信号和管理盈余预测 信息理论与提倡大量的披露基本相一致。 信息理论假设,未披露 “好消息” 的公司会告知市场有关公司的情况,以尽量与未拥有 “好消息” 的公司区别开来。 假定未披露的公司拥有“坏消息”,那么其证券价格就会下降 . 信号理论大致上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半强式相一致,信号的形式包括股利、股票回购和特殊的会计披露。股利和股票回购要求现金流出,但并不需要披露重要的业主信息。 传递信号的一种形式是存在于盈利预测的自愿性披露方面。 Penman 发现,凡是披露预测未来盈利的公司,市场就会作出有利于证券价格的反应。但他们也同时发现,在同一行业中的未公开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并没有因此受到负面的影响。 此外,一些确实披露“坏消息”的公司却遭受到负面的股价反应,这也与有效市场假说相吻合。虽然 Lev 的披露观念更适合于长期,但在短期内,它未必与 Lev 有关额外的自愿披露的一般观点相一致。 除了盈利预测之外, Kasznik 和 Lev 还关注面对较大的盈余意外时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这种披露可能采取与分析师进行的电话会议或通过新闻媒体,如联合报社向公众公布的方式。这些公司中大约有一半的公司,不管盈余意外多大,均不提供任何以前的信息。但是,在那些发表声明的公司中,有亏损的公司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有盈利的公司提供信息的两倍,提供较大盈利意外信息的公司规模一般比不提供信息的公司规模要大。同样,盈余意外越大,公司管理当局就越有可能传递信息。当然,这种信息传递是在 FD 法规的限制下发生的。 ( 3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 Jenkins 委员会报告)的分部披露和报告 特别委员会(以下称“委员会”)是在 1991 年委员会成立时开始撰写报告,报告在 1994 年末公布,表现出美国会计师协会( AICPA )所做的巨大努力。美国会计师协会董事会创立了委员会,并赋予其义务 --- 提出管理当局应为使用者提供什么信息以及审计师在多大程度上报告这项信息的建议。 毫无疑问,委员会试图提高财务报告预测方面的重要性,并且增加与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相关质量要求保持一致性的会计责任。或许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预测方面更多地强调提高资源分配的决策,这与会计责任目标正好相反。改进财务报告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改善额外的信息披露方面,强调改变财务报告模式。 报告中建议的关键披露如下: ●分部披露。根据委员会征询使用者,增进分部报告的有用性可能是委员会能够实现的唯一重要的目标。使用者认为,第 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使得公司对分部的定义太过于宽泛,而与管理当局自身用途相符的一个更狭义的划分才是令人满意的。分部的重要数据包括毛利、核心业务(见下面)、现金流量以及营运资本要求。地区分部的信息不如主要行业分部的信息重要,但是如果它能满足管理当局自身的需要,那么同样也是予以公认的。 ●分别报告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是经常发生或重现的活动,而非核心业务既是不经常发生的,也是不重现的活动。因此,非核心业务比非常项目要宽泛一些,非常项目必须是既不经常发生也不是经营性的。由于筹资活动不属于核心业务,因此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应该包括在非核心业务中。 除此之外,内部报表所得税分摊应在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之间进行摊销。表 9-3 将传统的损益表与建议的报表进行了比较 . (表 9-3 见教材 P192 页) 核心的和非核心的概念也应引申至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在资产负债表中,非核心资产不应该象在损益表中那样进行分类。相反,非核心的流动资产应列示在流动资产最底端,不是流动资产的非核心资产应列示在其他资产栏的最后一项。 这样的排列同样也适用于非核心流动负债和其他负债。报告支持历史成本计量,但非货币性的非核心资产和负债将以公允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委员会对现金流量表的建议是,应划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两大类。这个划分方法意味着,目前将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进行分别列示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中期报告。使用者愿意拥有单独呈报的第四季度的中期财务报表。目前,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文件要求提供前三个季度的报表,但第四季度的报表没有从年度财务报表中分离出来 , 而使用者却愿意拥有各个季度的单独报告。 ●其他建议。报告中不存在差异时,下面的建议看起来并非重要。 1. 加强具有较低的可验证性的资产和负债的披露。这些资产和负债应通过对计量依据以及计量时应考虑的基本假设和未来事项信息的进一步讨论予以确认。 2. 对新兴金融工具和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安排应有更多的披露 . 后者包括租赁安排和资产证券化。证券化是指将金融资产出售给负责向投资者发行债券的信托投资公司。有关证券化的一个重要话题是,销售者是否在资产的出售中获取利益,也就是说,销售者可能会发生风险损失,也可能会获得报酬。 3. 使用者并不需要预测财务报表,但他们确实需要能够使他们自己作出预测的信息。 4. 报告并不关注取消相似事项状况(统一性)的可选择性,而更多地关注提供有关备选方法的披露。特别是关注在企业合并中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运用。 5. 不允许对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如商誉进行估价。报告并不认为评估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对使用者评价企业有什么用处,因为这种计量的可验证性较低,并且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也很难确定。 6. 报告要求增加某些方面的披露,也要求减少某些相关的披露。因此,当使用者熟悉会计准则时,一些力图让使用者熟悉准则的披露就应该取消。 ( 4 )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采纳了特别委员会报告中的大部分内容。与第 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关于在主要部门包括产品、生产过程、市场渠道中进行广泛选择的主张不同的是,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分部报告应以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业绩评估的责任组织部门为基础,很显然,这与委员会的分部披露的建议是一致的。假如准则的目的没有偏差 , 那么,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分部报告方面的表现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然而,有关计量分部的利润或损失仍存在着一个问题。将分部盈利或损失计入企业的合并收益中或许会对税前合并收益、非常项目、行业经营和会计原则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计入之前的合并收入产生影响,或者会对这些项目的影响扣除之后的合并收益产生影响。财务报告中的差异程度会影响可比性的问题已是公开性的问题。 一个经营分部拥有所有经营部门(内部的和外部的)的 10% 或更多比例的合并收入,必须占所有经营部门合并利润的 10% ,或者占所有分部报告合并资产的 10% 。在分部报告中至少包括 75% 的合并总收入。 分部的资产必须报告,而分部的负债是可以选择的。在资产负债表中,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只同意特别委员会主张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对分部现金流量并未做出具体的要求。与第 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一致的是,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可适当地披露主要地区分部和主要客户的信息。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一个新的特征是,中期分部报告必须包含有关分部收入、分部利润或损失和分部资产的信息。 最后,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已经提出了有关分部报告的管理办法的问题。 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之间的假定界限产生了两个真正的议题。 首先,公司间的比较可以理解成是由各个分部组成的总体比较,或者是公司经营的其中一个分部的比较吗? 其次,如果公司的分部缺乏可比性,由于公司是由不同的分部组成,那么公司本身是不是也就缺乏可比性呢? 尽管企业是处于大量的、不同行业中,但是会计准则在提供风险评估和收益及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有用的信息方面,应该还是具有可比性和相关性的,我们并不认为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丧失了可比性。 ( 5 )季度信息 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的商业公司披露季度财务数据。在当前即时信息和通讯时代,人们对这些报告的兴趣大增。 我们已经提到过,在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分部收入 、 利润或损失及分部资产中,也必须分离出季度盈余。 在其他项目中,中期报告应包括损益表数据和基本的被完全稀释的每股盈利数字。准则鼓励编制中期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但并未做出强制要求。 季度数据的主要理论性议题是,每一个中期是否应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期间。与总体观点相对立的观点称为分离观点,它将各个季度报告看作是年报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8 号意见书同意整体观点的方式,但并没有充分的理由。从理论角度看,整体观点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因为一年是一个自然的期间 , 在一年中发生的很多事项,实际上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中期的所得税应基于估计的年度实际税率来确定 . 然而,也存在一些独立于特定的季度分部报告的项目。 销售收入及其相关的销货成本以及其他类型的收入独立于特定的季度分部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确认和配比问题。同样,如果有非常项目发生,也应该在特定季度中记入借方或贷方。有关很多季度话题有待于确切的解决,除了特定的季度分部中存在特定的事项之外,整体方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 尽管在披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价值判断是,将证券市场的运行和投资者作为一个总体,将会从扩大披露中受益。 Sengupta 提供了支持这一论点的一个证据。他在财务分析师联合会对公司披露的评价中发现,较高评估价值的公司拥有较低的风险溢价 —— 因为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和一个综合的低资本成本。 支持这一观点的 Lang 和 Lundholm 发现,拥有更多信息披露政策的公司通常伴随着一个较大的分析师群体,这些分析师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盈利预测,而且预测的修订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 9.2.5 差异披露建议 ( 1 )小公司和大公司 在执行复杂的会计准则或披露要求方面发生了一个争论,小公司要比大公司发生较高的成本。因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小公司提供了一些方便。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特别地考虑到小公司披露的意义,委员会指出,他们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另外,为了便于小公司和小规模的会计公司之间有关财务报告的交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设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下的小公司咨询委员会。然而,小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结算抵减收益的成本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然而,最近研究发现,小公司的披露,如盈余公告以及公开的财务报表要比大公司的报表更具有信息含量。 原因可能是小公司公开的可利用的信息较少,使得他们公布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披露对投资者相对更重要、更综合。 我们期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信息披露。这种改变的一个预示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项目和随后的报告及商业报告研究工程 , 其中很多已经在 2000 年和 2001 年出版。在其他议题中,这项报告与被选择的行业披露、传递信息的因特网( Internet )的运用以及处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要求的披露过剩相关。这项报告应该被紧密地监控,因为它具有长期报告意义 . ( 2 )汇总年度报告 汇总年度报告是简缩的财务报表,它忽略了包含在传统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的很多详尽的信息,是披露的一个新发展。在汇总年度报告中,有关财产、厂场、设备和费用的细分被高度地概括,大部分附注信息也被省略,尽管它可能出现在管理当局的阐述和分析报告中。 另一方面,在汇总年度报告中,管理当局阐述和分析比公司年度报告传统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汇总年度报告一方面力图替代传统的年度财务报告,另一方面力求更具可理解性。 汇总年度报告是从 1983 年由财务主管协会的财务主管研究基金会倡导的一项研究发展而来的。财务主管研究基金会关注公司年度报告的可读性。 关键的问题是,汇总年度报告到底是差异性披露还是选择性披露。只要认为 10-K 是可利用的信息,并且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全部附加在代理书中,毫无疑问,很多人会将汇总年度报告视为差异性披露。然而,两项最新的研究确实提出重要的问题。 Nair 和 Rittenberg 基于概念框架的质量特征如可比性、可理解性,对汇总年度报告的使用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汇总程序不会是为了对企业的经营做出充分、有意义的解释而提供充分具体的信息。他们同样也观察到,在一些公司,某些人会赞同使用汇总年度报告,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 Lee 和 Morse 未观察到的是,在汇总年度报告中有明显的误导使用者的倾向。 总之,汇总年度报告的广泛运用是财务报告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 3 )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简化的年度报告的努力 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对简化的年度报告模式感兴趣。 1995 年,委员会曾建议应通过减少附注数据,使年度报告更精炼。 这个建议采纳后的三个月之后就被迫放弃,因为很多投资者认为,他们被剥夺了重要的信息。 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宣称,它会继续促进年度报告的简化。 第 10 章 资产负债表 10.1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关系 10.2 资 产 10.3 负 债 10.4 所有者权益 10.5 金融工具 10.6 资产负债表中的分类 人们支持用勾稽关系和非勾稽关系这两种方法来解释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关系。 假如没有资本性交易或前期调整,那么净收益等于本期业主权益的变动,从这一点看,两个报表在数字上存在着勾稽关系。 非勾稽关系割裂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数学联系,认为每张报表的界定和计量都独立于另一张报表。 10.1.1 勾稽观念 利润是根据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计算出来的。在勾稽观念下,利润是业主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 10-1 列示了勾稽会计模式和分类体系。为了便于说明,我们采用业主权益方法,在此法中净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 10.1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关系 在勾稽观念下,所有的会计业务都可以用图 10-1 的模式进行分类。 所有者权益由三个部分组成: 实缴资本、留存收益和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实缴资本可以细分为法定资本(面值)和其他来源的实缴资本(如溢价和捐赠资产)。 留存收益由三个部分组成: 损益表账户、前期调整和股利。由于收益是留存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着勾稽关系。 损益表内部本身可以进一步地划分: 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区别开来,将收益和损失划分为正常的和不正常的。 所有者权益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它出现在一些具体的会计准则中。随着第 130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有关全面收益条款的颁布,这些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已很快地消失了。 图 10 - 1 会计分类体系 会计分类体系相当的简单。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却引发了一些麻烦,因为并非总是能够把复杂的经济业务灵活地划归于图 10-1 所示的某一类中,新的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基本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挑战。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禁止将其划归为所有者权益,然而,在某种情况下,它又可以划归为所有者权益。即使如此,用于会计业务分类的框架自从 Pacioli 时代就一直未曾改变过,这显然令人关注。或许附注披露是在没有形成一个全新的会计分类体系之前应对较新的复杂性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勾稽关系体系中,有两种定义会计要素的观念可供选择。 一种观念称为收入 - 费用观,专门定义损益表要素,它把重点放在损益表、收入确认原则和收入计量规则上。而将资产和负债作为收入和费用的副产品来定义、确认和计量。 另一种方法称为资产 - 负债观,与收入 - 费用观正好相反。它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把收益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进行定义、确认和计量。 (1) 收入 - 费用观念 从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会计政策主要是关于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益是将确认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进行配比而得出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受控于收入确认和成本配比的会计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一种收入费用导向。 收入 - 费用观的后果之一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作为收益计量规则的副产品,这就导致了资产负债表不仅包含资产和负债本身 , 而且还包含所谓的具有不明确的借、贷方的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 . 这些项目并不符合现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但却依然列入在资产负债表中,仅仅是因为这些项目在损益表中的递延确认。 一些递延贷项也是一样,许多此类项目的贷方余额并不是真正的负债,而仅仅是未来损益表的贷项。这些贷项是由现时的经济业务引起的,需要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损益表中。递延税收减免不是一项法定的债务,而是由企业税收返还和财务报表对税收减免的处理方式的差异所引起的。 会计准则强调经济业务对损益表的影响,而忽视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有关养老金会计的规定,主要是关注养老金费用在损益表中的确认,对养老金负债是否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 .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7 号意见书有关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摊销问题的规定,给资产负债表带来了一项不确定的借项,并且武断地要求其在 40 年内予以摊销。而对无形资产(商誉)是否存在的问题却并没有提及到。 (2) 资产 — 负债观念 资产-负债观念直接关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和呈报。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来自于非所有者的公司净资产(资产减负债)的变动额。 损益表被视为归类和报告企业净资产变动的一种简单方式: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所以将其作为主要的计量对象是合乎逻辑的。 所有者权益账户仅仅是一个使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成为可能的发明,收益及其组成部分是从属概念,它们只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变动的一种简单的方式。 资产-负债观主要关注净资产的计量,这种方法明显地优于收入 — 费用观,这一点经得起论证。 然而,收入 — 费用观却是另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净资产的变动是收益计量的结果。 尽管收入-费用观是现行财务报告活动的基本导向,但是一些具体的会计准则却反映出以资产-负债观为重的倾向。 第 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将损失予以资本化。而以前的做法是先将发展阶段的损失予以资本化,再以未来的收益进行冲销。根据第 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要求 , 递延费用不再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则将所得税会计的重点放在应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方面。 10.1.2 非勾稽关系 非勾稽关系财务报表的可行性在会计文献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地讨论。但是这种观点具有一些优点。 传统的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针锋相对,收入-费用观的拥护者为了稳定会计业务对损益表产生的波动效应,准备引入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来平滑收益计量。 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观的拥护者主要关心净资产价值变动的报告,已经允许可能包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和损失的变动的损益表。 很明显,两个群体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地归因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在数学上存在着勾稽关系。既然勾稽关系仅仅是因为惯例而存在,那么两个报表就可以进行分离,这样,两个群体或许对于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的损益表和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都会感到满意。但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指出,全面收益观已经开始弥补在勾稽观念下所产生的分歧,而不是继续向非勾稽观念方向发展。 10.2.1 资产的定义 计量过程 会计文献中有许多有关资产的定义,但是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对资产却仅有三个正式的定义: 1. 凡是根据会计规则或原则正确地结转到下期的借方余额或理所当然地应该结转的借方余额(应该认为负债项目的那些偶尔出现的借方余额除外)都是资产。因为它们反映了已取得的财产权或财产价值,或者为取得财产或者适用于未来的一项支出。因此,厂房、应收账款、存货和递延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分类中都属于资产。 10.2 资 产 2. 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一定的递延费用,递延费用不是资源,但确认和计量必须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3. 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由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可预期的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资源。 第一个定义强调了法定财产权,并且也包括了递延费用,在这个定义基础上,递延费用被恰当地列入资产之中,资产和递延费用之间虽然有区别,但都被认为是资产,其理由是递延费用与未来期间的损益表有关,它们被列入损益表,仅仅是因为损益表规定在未来期间才将这些成本确认为费用。 对财务报表而言,定义在此方面确实体现了收入-费用观。 第二个定义强调了资产是经济资源,经济资源被定义为“可用于进行经济活动的稀缺手段”。 在这里,资产不再仅仅地被理解为法定财产。凡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都是资产。在这个定义中,递延费用被单独地确认,但仍被划归为资产。 第三个定义是对第二个定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为企业所控制,能够产生控制和经济利益的经济业务发生。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被称为 “未来受益潜力”,它意味着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正的净现金流量。这些现金流量以两种形式发生,或通过与其他资产交换,或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转换为产成品。 第六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尝试着将这个定义与某些种类的递延费用进行协调,一些递延费用确实有助于产生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比如作为递延费用的预付成本将减少未来期间现金流出 . 但是,其他递延费用,如开办费是沉没成本,对未来现金流量没有任何影响。 相对法定财产概念,经济资源论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并且与资产的概念相一致,即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够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个更宽泛的定义能够在经济学和会计学的文献中找到。这个概念强调资产的控制权而不是法定所有权。 因为经济资源的概念是宽泛的,所以它在以下两个方面包含了更广泛的选择: ( 1 )实现未来利益的方法, ( 2 )确定未来利益实现可能性的方法。 在整个资产项目中报告的唯一分类是流动与非流动的区分。尽管如此,这也无助于说明利益是如何实现的和实现的可能性。 经济资源概念的宽泛性导致了一些会计人员倾向于选择建立在交换能力和分离能力观念基础之上的较为狭义的资产概念。 根据狭义的资产观点,一项会计资产应该只代表那些能够从企业分离出去并出售的经济资源。这种狭义的资产定义从未来利益实现的角度考虑,将减少资产报告的变动程度 — 因为这个狭义的定义将仅从生产性用途取得的价值排除在外。为使用而持有的资产则被认为比直接用于销售的资产更具有较高的风险。 随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将这样的资产排除在外的资产负债表,就未来利益实现而言,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 分离能力 — 交易能力观念确实突出了经济价值理论的弱点。经济价值往往退化为市场交换价格的一个量度。一项资产对它的所有者而言具有使用价值,但由于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它可能不存在一个外部市场。 分离 — 交易能力观念很保守,它似乎限制了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的事项,这种严格限制是不必要的。 资产的定义已从狭义的法定导向演化为宽泛的经济资源概念 . 随着概念的拓宽,什么是资产和什么不是资产的界限已经变得逐渐模糊和朦胧,会计人员看起来好像并没有成功地定义这一会计基本要素。同时,法律专家在定义资产时也有困难。在法律上,财产、财产权、所有权、权利和所有物都很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法律中没有清晰的和不模糊的资产概念。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 法律的定义和概念无助于确切地说明资产的会计定义。 10.2.2 待履行契约 在会计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解释相互依存的尚未实施的待履行契约。相互依存的尚未实施的 “待履行契约”是双方都未实施的契约。 传统的会计观点认为,待履行契约不需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 , 因为约束性的交易还没有发生。 契约是预期的,雇佣合同和长期购买协议就是这种契约的两个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中,按照现行的作法,资产和负债都不做记录。但在雇佣合同例子中,雇主因支付未来工资而发生负债,同时又因确保了未来的雇员服务而获益。相似地,长期购买协议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项需要未来支付的负债和未来购买的资产。但是传统的会计明智地认为,这样的契约太不确定、太具有偶然性,因而无法进行会计处理。 在刚刚给出的资产定义中,排除对待履行契约的确认是无关紧要的。排除是一种习惯做法,好像基于这样的信念:约束性交易还没有发生。 Solomons 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无法决定是否应该将待履行契约入账还是仅仅在脚注中披露,或者还是简单地从报表中加以省略的行为感到不悦。实际上,当损失发生时,省略待履行契约将会导致一些相当古怪的会计分录。 10.2.3 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下面表述关于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和计量的“普遍适用原则” : 资产和负债一般是在交易活动基础上进行初始的记录。在交易活动中,企业从其他经济实体取得资源或对其他经济实体产生的义务,资产和负债均以发生转让的交易价格来计量。 依据上述原则,当让渡控制的交易发生时,资产应进行初始确认。在这个时点上,潜在地存在未来的经济利益。 为获取资产并使其处于可运行状态,按用来换取此项资产所支付报酬的市场价值(交换价格)来计量。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取得成本。但是,资产不能以大于它的现金等价物的购买价格记录 . 当报酬是非货币性资产时,所得到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取得成本的计量提供了更为可靠基础,这说明人们最关心的是资产计量的可靠性。 ( 1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以历史成本记账,并根据对坏账的估计作进一步的调整,计量属性近似于可变现净值。但是,可变现净值的真正计量金额应该是通过让售应收账款的售价扣除由于债务人为取得资源到期未支付的任何可追索的估计负债。让售涉及到现值折现问题,因此就高估了可变现净值的会计近似值,高估部分就是隐含在让售中的利息金额。 ( 2 )非权益性投资 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有价证券投资的规定作了较大的改动。它的前身第 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在投资组合的基础上,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有价权益证券进行计价。而有价债券则仍以成本计价,除非发生“永久”性的减值。 债券投资分为下述三种: 1. 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企业有明显的意图和能力一直持有至到期日。 2. 交易债券,目的是近期交易。 3. 可出售债券,适用于不符合其他两类的情况。 对权益法和完全合并法都不适用的权益证券投资,应根据交易或可出售债券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第 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强调,权益证券的公允价值必须从证券交易市场或场外市场取得 . 对持有至到期日这一类的债券,应采用实际利率法,从而会产生一个基于债券历史成本的稳定的回报率。 交易的证券和可出售的证券采用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两种证券的利息和股利根据常规在取得时确认。按照第 13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规定,可出售证券的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目前是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个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对该准则持有异议。 Sampson 和 swieringa 认为,该准则涉及的一切证券都应以公允价值计价。 Means 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该公告在如何登记可出售的债券的收益问题上显得有些含糊不清。 ( 3 )权益性投资 根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8 号意见书的规定,权益证券占在外流通的有表决权股票的 20%—50% ,通常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 当使用权益法时,投资不再代表一种真实的计量属性。对它最恰当的表述就是,它是一种已经调整过的历史成本,这一调整是由权益会计规则决定的。在剔除了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后,当被投资企业实现收益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时 , 投资企业的投资账面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投资企业的投资账面价值也会因为摊销股权投资差额和被投资企业支付股利而减少。 有人认为,权益法下的投资可能近似于证券的现行售价。但是,并不存在令人信服的准确的理由。计量属性是一个独特的会计概念,不可以参考市价直接对这一属性进行计量。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属性并不存在,这种属性只有通过执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8 号意见书的规则才可获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这一独特效应代表了针对会计政策的收入 — 费用观念的一个例子。权益会计的主要侧重点是在损益表上,而较少地介入资产负债表中令人质疑的计量问题。 ( 4 )存货 在计算期末存货时,首先确定库存数量,然后用单位取得成本乘以存货数量。对假定的单位成本必须做出主观的选择,这取决于所选择的成本流转假设。 可供选择的成本流转假设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所有的这些方法使用的均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因为依据于成本流转假设的单位价格不同,所以计算的结果是主观的。 先进先出法存货计价方法是假定最先入库的存货最先售出,从而确定销货成本。期末存货以最近的单位成本定价。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它是假定最后入库的存货最先售出,期末存货是最先入库的存货。实际商品流转不一定与存货定价系统的假设相一致,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方法带有主观性的原因。因此,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会计中存在着灵活性。后进先出法所带来的税收利益和后进先出法必须服务于财务报告目的的相应要求使得存货会计领域相当的混乱。 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告要求在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 市场价值被定义为重置成本,但同时确定了重置成本变动的上下限。上限是可变现净值,下限是可变现净值减正常加价。上限和下限只有在重置成本超出这个范围时才可使用。当存货发生减值时,这些上限和下限会减少不同期间会计收益的变动。这项政策反映了人们关注存货的减值对损益表的影响。 总之,存货应以成本与市价(重置成本)孰低法计价。 但是,由于需要对商品流转做出假设,因此历史成本是一个主观数额。如果重置成本低于历史成本,那么可能以重置成本,也可能以可变现净值或者以可变现净值减正常加价中的任何一种进行实际计量。存在着不同选择性的原因是由于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规则下使用的重置成本价值存在着的上限和下限。 ( 5 )自建资产和制成品存货 自建资产计量的主要问题是建造资产中发生成本的界定。 成本界定问题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自建或制造而非购买的资产 . 存在着两个具体的问题是,存货生产和利息费用的处理问题。 争议主要是围绕着制成品成本的计算问题。 会计文献中讨论了两种方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变动成本法下,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能计入到存货中去。所有的固定成本,如分配的制造费用、生产管理人员工资等都作为当期成本处理。另一方面,完全成本法试图将由固定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的全部制造成本都分配到存货生产成本中去,这种方法要求根据估计的生产水平确定一个费用分配率。 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要求使用完全成本法,认为使用完全成本法能够对全部生产成本进行更好的估计。但是,从计量的观点看,完全成本法下的计量属性并不清晰。这个争议没有在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供的资产定义中得到解决。 但是,成本和管理会计领域中的一个巨大的动因导致了在因果关系和受益原则基础上固定成本分配方法的改进,结果完全成本法显示出相对于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如果利息成本数额较大,自建资产取得成本应增加借入资金的利息成本。这项要求适用于为使用和销售而建造的资产,而不适用于常规的存货生产。当把借入资金利息看作是取得该项资产必要的全部成本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这项政策被认为合理的。 另外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提到,因为发生了成本而使未来期间产生收入,这些成本如利息,它是资源购置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具有很明确的配比倾向,它在概念框架中对资产采用了收入 — 费用观,而不是资产 — 负债观。类似的做法也适用于土地和建筑物财产税和保险费的资本化,这些土地和建筑物都是为生产作准备的。 为了公平起见,在此必须声明:第 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比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更早的定义了这个要素。 对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主要批评之一就是,无论为建造资产筹集资金的具体债务是否发生,它都要估算利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利息成本仅仅是一项名义费用或机会成本,而不是真实发生的成本。 另外, Means 和 Kazenski 提出了几种确定利息费用资本化的的建议。问题不是取决于在不同方法之间进行选择的灵活性,而是取决于可验证性的建立。 对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另一种批评是,利息不应被计入到其他资产的取得成本中。利息通常被视为期间费用,应属于财务费用。 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与利息费用确认的一般会计政策之所以不一致,是因为它采用收入 — 费用观,而不是采用资产 — 负债观,因此它不能解决应予资本化利息计量中的可验证性问题。 ( 6 )计提折旧或折耗的资产 计提折旧或折耗的资产的历史购置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 折旧摊销通过以下几种主观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实现:直线法、年数总和法、余额递减法和产量法。不存在规定在特定环境下使用某种方法的相关情形,政策的选择受制于政策的连续性。 特定的折旧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使用。这些系统包括:分类与综合折旧,重置与退废法和盘存折旧系统。所有的这些系统比正常的方法都简单,但只有在其结果与常规的折旧方法下的结果没有重大差异的情况下才可接受。 自然资源的成本是折耗而不是折旧。折耗成本与可折旧的资产一样,都以同样的方式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产量法也可使用,在产量法中必须对预计总产量做出正确的估计。每年的折耗成本按当年产量的比例来确定,折耗成本计入到存货成本中,当产品销售出去即转换为费用。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已考虑了折旧和折耗的资产的价值,是用历史成本减去计入到损益表的累计分摊成本,这一金额被称为账面价值,是成本分配的结果。账面价值不代表真实属性,因此它不能被直接地计量,只有通过应用在折旧或折耗方法中采用的特定规则才能进行计算。这是会计独特属性的又一个例子,也是财务报表收入 — 费用观念的结果。 ( 7 )减值资产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12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考察了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和可能相关的商誉问题。 减值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市价贬值、资产显著的物理变化或使用方式的改变、影响资产运作的经济环境的改变、现在和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降。未来事项在测定是否存在着减值事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委员会对减值事项采取了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但是,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却是以资产账面结存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减去处置成本后的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在确认减值时应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归类的问题,委员会规定,资产应 “以最低标准进行分类,按照这个标准划分,该类资产就应具有独立于其他资产可辨认的现金流量。” 在特定的资产现金流量不明确和企业的一个主要的可辨认部分在年内计量日已被处置的情况下,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规定,该项资产以账面价值和可变现净值二者中较低的记账,但是在第 14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这个规定已经被修改。 如果在企业合并中将确认的减值测试应用到固定资产上,并且在企业合并时商誉已经得到了确认,那么商誉按一项资产公允价值占全部所购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分配给该项资产。如果减值必然发生,应首先消除商誉。 该准则隐含着可验证性的两个问题 : 一是估计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 二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 关于前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希望对现金流量做 “最好的估计”。这种计量可能是形式上唯一最好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结果,或是衡量结果可能性的期望价值法。 我们相信委员会对现金流量和公允价值的可验证性的积极态度能够得到保证,尽管利润操纵有明显的可能性。 关于减值资产方面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理论问题。 赞成使用未折现现金流量,是因为委员会采用了成本还原标准,这个标准反过来导致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结果:成本还原或损失预期,一个双峰式的情形。如果公允价值只是被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因素而不考虑成本回收能力,那么将会发生趋向现值的情形。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谨慎性原则将被抛弃而赞同陈述真实性,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此项变动尚未做好思想准备。 尽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使用公允价值的目的是为了稳健,但成本还原标准在一种情况下是不稳健的。资产未折现现金流量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未发生减值,但是以后反过来又会超过折现现金流量,这种情形有点像对第 1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通过以前的复杂债务重组的怀旧。 第 14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第 12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进行了提炼,但是并没有改变基本计量的规则。 在由使用寿命不同的多项资产构成一个生产单元的情况下,根据主要资产对未折现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根据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主要资产是最重要的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减值根据构成群体的各个单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比例进行分配。 中止经营分部的资产以前适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 , 目前组成这些经营的资产税后净效应的列报和持续经营下资产的披露仍然由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来归集,但是第 14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该类资产的计价方面取代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 目前,资产是根据第 12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进一步发展的第 14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修正的标准计价。 在减值资产账面价值的计算过程中,根据第 12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比例商誉应该进行分配和扣除。 ( 8 )相似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9 号意见书确立了独一无二的规则,解释相似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这项规则与使用所牺牲的经济价值计量交易的一般原则正好相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用来取得新资产所放弃的经济价值包括以旧换新资产和可能支付的现金。根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9 号意见书的规定,新资产的价值按以旧换新资产的账面价值(非市场价值)加上附加的现金补价入账。 象购置其它资产一样,现金等价物的购买价格为入账价值设定了一个上限。该项政策的原理是,相似资产的交换代表了一个基本盈余过程的持续。以前的资产好像融入了新资产中,这使得旧资产不确认任何利得或损失的处置更加合理化。任何隐含的利得或损失间接地通过后续的折旧得到了确认,这项会计政策不同于一般的会计实务。它能够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可能是,美国国内税局的规则遵循相似(尽管不是同一的)的程序。 ( 9 )无形资产 资产可以被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物质实体是区分的标准,但不是决定性的特征。普遍认为的无形资产是版权、专利权和商标。外购特许权和外购商誉也被认为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以购置资产所发生的牺牲进行初始入账。与计提折旧和折耗的资产一样,无形资产也以历史成本减去计入损益的累计费用后的价值计价。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7 号意见书要求在一个最长不超过 40 年的期限内直线摊销无形资产成本。如果存在一个较短的经济受益期 , 那么就应采用这个较短的期限进行摊销。版权、专利权和特许权协议都有明确的法定期限,可以利用法定期限来确定一个更具体的经济受益期限。在这些情况下,反映受益经济寿命的一个具体摊销期限就能够被确定下来。 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研发费用一般应予以资本化 , 将其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处理,主要是因为未来利益以具有经济价值的可能的专利权或产品的形式存在。但是,由于这些利益的实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已经发生的研发费用采取了全部费用化的统一政策。这又是有关计量可靠性导致严格统一的情形的一个范例。 很明显,一些研发支出满足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资产定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政策强调可验证性胜过陈述真实性或者相关性。一项刚刚开始的要求对无形支出如研发费用和一定的重组成本予以资本化的运动正在进行。 ( 10 )递延费用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递延费用 : 一种类型代表预付成本,它是以减少未来的现金流出的形式接受劳务,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如预付保险费。预付费用一般采用直线法在未来受益期内摊销到损益表中。 另一种递延费用代表了一种费用延期确认的成本,这种延期确认仅仅是因为收益计量规则的要求。这种类型包括开办费和售后回租递延损失。 大部分递延费用除了有特别的要求以外,均采用与无形资产同样的方式进行摊销。 10.3 负 债 10.3.1 会计负债的定义 负债主要有三种定义: ( 1 )凡根据会计规则或原则正确地结转下期的贷方余额或理所当然地应该结转的贷方余额都是负债。 负债这个名词使用得较为广泛,不仅包括构成负债的普通意义的债务或义务,而且还包括没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贷方余额。比如,资本股票和与业主权益相关或类似的要素都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因为它们表示需要承担的一项义务,尽管这些项目从应归还给法定债权人的一般意义上的债务概念讲,都不是负债。 ( 2 )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的经济义务。负债也包括那些不一定是义务,但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贷项。 ( 3 )负债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现时义务,需要在未来向其他主体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而导致的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一个定义隐含着企业主体理论观,因为它没有对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进行任何的区分。主体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于它的所有者的自给自足的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企业要负责的外部资本来源。另外两个负债定义没有提及到所有者权益,看起来好像隐含着企业的业主观。业主观认为,所有者权益代表了在净资产中所有者的剩余利益。 第一个负债定义强调了法定债务。在第二个定义中,负债被扩展为意指经济义务。第 4 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将经济义务定义为,在未来向其他主体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的责任,这与资产定义的演进过程同步进行。另外,递延贷项被单独地确认,但依旧被认为是属于负债的一部分。 第三个及最近的定义继续强调经济义务而非法定债务,并排除了递延贷项。递延费用也类似地被排除在资产定义之外。 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已列出了会计负债的三个本质特征 : ( 1 )责任存在。 ( 2 )在实质上责任无法避免。 ( 3 )产生义务的事项已经发生。 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表明,与法律合同一样,推定义务和衡平法上的义务也能引发责任。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特别提到非契约性的休假薪水和津贴的应计项目。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所例举的是垄断卖方向依赖性顾客提供货物或劳务的责任。尽管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到衡平法上的义务,但目前这项义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 或有负债是会计负债的一部分。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其定义为 “可能会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现存的不确定的状况,这种状况将因未来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多个事项而得到证实。” 根据谨慎性原则,只确认损失。 或有负债的确认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 1 )负债发生或资产减损是可能的; ( 2 )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给出的例子是产品担保和未决诉讼事项。或有负债的定义与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定义和附加的关于计量可行性和可靠性的限制性条款是一致的。 最后是关于递延贷项的问题。尽管在最近的定义中没有特别的提及,但是在现行会计实务中,递延贷项仍然是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递延贷项 : 一种类型是代表预收收入,比如杂志或报纸订阅费。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提供未来产品或劳务的合同责任,显然存在一项负债。 另一种类型的递延贷项比较模糊,主要产生于递延的损益表项目确认的收益规则。 总之,会计负债包括五种不同的类型 :合同负债、推定义务、衡平法上的义务、或有负债和递延贷项。 与资产一样,在负债项目中也包括相当多的变化,但还远未达到像资产的那种程度。在剩余的非契约性负债中,或有负债被单独地披露,递延贷项在资产负债表中也是可以进行确认的。结果,存在一个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轻易地推断出来的负债的层级分类,而资产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10.3.2 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第 4 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和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指出,负债以交易中确定的金额来计量,该金额通常是未来应支付的金额,有时是折现后的金额。 一般的原则是,负债按交换确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对于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代表了将来偿付的债务面值。对于非流动负债,计量代表了基于现行利率计算的现值。 以应付债券为例,它是以实际收到的净收款来入账,净收款代表了以现行市场利率折现的一系列利息支付额和本金偿还额。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等于现行利率,那么现值、净收入和面值在发行时都相等。如果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不相等,就会产生折价或溢价。对流动负债不进行折现主要是考虑到非重要的理由,也就是说现值与非折现终值差别并不大。 ( 1 )低于市场利率的应付票据 根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1 号意见书的规定,低于市场利率的应付票据必须折现。折现的目的是将票据调整为与市场利率等价的票据。为了将期间内的利息费用调整为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折价应在票据期限内进行摊销。 通过这一过程,交易的真正经济价值是按市场价格进行计量的,并且与以市场利率折现的非流动负债的一般原则相一致。同样,这一过程也适用于低于市场利率的应收票据。 ( 2 )应付债券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债券是以交易的净收入初始记账。 净收入等于以市场利率折现的未来利息支付和本金偿还的现值减去债券发行成本。如果票面利率不等于市场利率,必然会产生折价或溢价。期后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的账面价值等于债券的面值加上未摊销的溢价或减去未摊销的折价。这就是债券的账面价值,与计提折旧资产的账面价值有些类似。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是又一个独特的会计属性的范例。 债券的账面价值必须进行计算而不是直接计量,在债券初始记账以后 就不再对债券进行计量。 在债券的有效期内,折价和溢价按实际利率法被摊销计入收益中。实际利率法具有将利息费用调整为是按发行时存在的市场利率计算的效果。直线摊销法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按直线摊销法计算的结果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 , 也允许使用直线摊销法。 ( 3 )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可能具有允许将债券转换成普通股的特征。 可转换债券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票面利率比常规的债券利率低。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愿意为这种转换的选择权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以低利息率的形式付出的。由于这个原因,可转换债券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双重性质。放弃的利息可以被认为是在交换这种特权中捐赠给企业的资本。 可以用两项政策来解释可转换证券 : 一种方法是视可转换债务为常规债务,直到转换事项发生时 , 这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4 号意见书要求采用的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将这一负债金额分离出来,将其视为由于转换特权所付出的代价,并将这一金额加入到投入资本中。 负债票面金额的利息可用发行时非转换债务的市场利率进行估算。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0 号意见书采用了这种较为复杂的方法 , 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2 号意见书又将其立即中止,被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4 号意见书中规定的方法所取代。 中止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计量的困难,这种困难产生于选择市场利率中存在主观性的概率。只要存在主观性的选择,其结果的可靠性就会值得怀疑。由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4 号意见书确立了一个较为简单的会计方法,即视可转换债务为常规债券。 可转换债务突出了会计分类体系(见图 10-1 )的局限性。资产负债表对精细的分类无能为力,如相对于常规性债券的可转换债券的隐含分类而言。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5 号意见书要求,在每股收益的计算中要求明确可转换债券的特征。每股收益的规则可能更容易地克服会计分类体系的局限性,因为每股收益不是财务报表的具体内容,而是对会计信息的补充披露。 当可转换债券进行转换时,通常不确认利得或损失。不确认利得或损失的基本原理在于,既然这种证券具有负债和权益的双重特征,那么这种转换仅仅代表将这种证券从负债到所有者权益进行的重新分类。这个程序与第 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不一致。 第 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主要处理债务提前清偿的会计问题 , 因为可转换债券最初被视为常规债券,所以确认转换的利得或损失是合乎逻辑的,转换的过程等同于提前清偿。 换句话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4 号意见书隐含了两项单独的交易:首先是作为常规债券入账,然后用债务提前清偿的等价物和发行的普通股来清偿债务。 ( 4 )附认股权证的债务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4 号意见书要求,应该给可以和债券同时发行的可分离认股权证赋予价值,这项政策与可转换债的处理不一致。政策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可转换债券在任意的一个时点或者是负债,或者是权益,不能同时既是负债又是权益。 而可分离的认股权证允许持有者同时拥有债务和权益的性质 , 因此一部分收款可以被认为是投资者为购买股票权利的直接支付 . 由于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比较容易确定,因此还未出现可转换债务遇到的计量问题。 在理论上,可转换债务与附可分离认股权证债务差别并不大 . 在这两种情况下,为获取购买股票的权利都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但是在市场上交易的可分离认股权的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确认为这种特权支付的货币。而在可转换债务的实例中,货币数额的计算相对更主观一些。所以,可验证性的考虑已导致了对相似会计领域的不同的会计政策。 ( 5 )可赎回优先股和其他混合证券 财务经理总是试图将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在此领域中,一个相对新的形式是可赎回优先股。这是一项重要的负债,但它却试图归为所有者权益。 比如, Nair,Rittenberg 和 Weygandt 考察了 Toro 公司的可赎回优先股。这种股票无投票权,有一个强制性的按账面价值定期赎回的计划表,公司也可选择提前偿还。 股利是累积的,享有对普通股股利的优先权。 股票具有固定的年股利率,没有额外的分红。 Nair,Rittenberg 和 Weygandt 强调的要点是强制性可赎回的特征,因此,他们将这种股票作为负债处理,这实质上也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立场。 新近发行的可赎回优先股的强制性赎回特征已明显地有些弱化了,比如允许转换成普通股。 Kmmel 和 Warfield 观察到,在 1980 年以前发行的可赎回优先股中,大约有 15% 具有可转换成普通股的特权,但是这一比例在 1988 和 1989 年增加到大约 662/3% 。 普通股转换特权、投票权以及其他可能特征的增加都会使得运用负债与权益二分法变得困难起来。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证券真的适合在负债和权益之间的 “无主领地”,但是人们总是希望能够避免这种复杂性。 不幸的是,以一种客观的可计量的方式克服可赎回优先股的负债和权益的双重特征要比在可转换优先股的情况下困难的多。 另一种混合证券是信托优先股。 最先由 Texaco 于 1993 年发行。发行公司创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 Texaco Capital ,它向投资者销售信托优先股。反过来,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附属公司债券。这些债券在企业合并时被消除 , 但是 Texaco 支付给 Texaco Capital 的利息是为了税收目的的可扣税项目。信托优先证券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在负债和权益之间。 债券等级机构将这些证券视为 “相似权益”,是因为它们具有期限长、附属性质和具备一些延付股利的能力的特征。 ( 6 )证券化 证券化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出让人是否让渡了资产的全部权利。 如借方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如果资产的全部权利已让渡,出让人则贷记资产,就如同任何其它类似的资产销售一样。 但是如果出让人保留资产的权利,如重购计划,那么出让人没有让渡资产的全部权利,受让人则不能以它认为的适当方式去任意地使用或处置该资产。在后者的情况下,其经济业务看起来像抵押贷款业务,出让人必须贷记恰当的负债账户。 证券化交易的极端情况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更加复杂的交易使人分不清出让人是否已经真的处置了资产,出让人的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将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第 12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有几个较为复杂的交易的范例。 10.4.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被定义为股东在企业净资产中的剩余利益,这一定义代表了业主权益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股东被认为是企业的所有者。我们可以回想起在第 1 号会计名词公告中,在对负债的定义中没有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清晰地区分。 但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和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却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提供了一个消极的所有者权益定义,即企业的资产超过其负债的部分。 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进行了类似的定义,两个定义都暗示了股东拥有企业的业主所有权的含义。 10.4 所有者权益 在独资企业中,所有者权益能够用单一的所有者权益账户反映。所有权的公司形式导致了投入资本和盈余资本(留存收益)的法律界限。 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分类已经变的没有以前重要了。无论如何我们还将坚持做一般的分类,即使所有者权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 全部所有者权益可以划分为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两大类。 投入资本又可以再分为法定资本和其他资本。 法定资本 代表了股东的有限责任。如果股份全部付清,那么额外的股东负债就不存在了。法定资本以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但如果股票没有账面价值,需以股票的发行价格来计量。 其他的投入资本 包括股票溢价、捐赠资本、库藏股再发行取得的资本和发行股票期权以及认股权证取得的资本。 所有者权益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大部分代表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项目在过去都是计入股东权益中,但目前都已计入了全面收益中。而与雇员股权计划相关的递延补偿费用则是一个例外。 10.4.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所有者权益交易可能有两种类型 — 资本交易或收益相关交易 . 资本交易主要是 指 所有者直接投入或抽回资产的交易。 收益相关交易是指损益表交易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所有资本交易计量的一般原则与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一般原则相同:采用交易时的市场价值,这些价值在期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保持不变。 投入资本以股东投入资产的价值计量。只投入劳务而不是投入资产的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在投入劳务情况下,投入资本可用劳务的价值来计量。 ( 1 )库藏股 美国允许公司交易他们自己的股票。但是,州法律和会计政策禁止确认这些交易上的收益。这项禁止性规定主要是为了阻止股票价格的操纵。股票回购被作为发行在外股票的对销账户,这种股票仍被认为是合法的发行,但不再被认为是发行在外的股票 . 库藏股收购已经被视为向股东传递未来预期信号的一种方法 , 特别是在向股东进行股权收购与在开放市场回购的相反情况下更是如此。 库藏股收购的其它原因包括: ( 1 )通过拥有更大比例的股票更有力地巩固其管理的欲望; ( 2 )股票期权的行使需要有可利用的股票; ( 3 )因为资本成本超过了投资的边际报酬,需要削减企业的投资范围; ( 4 )支持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 库藏股有两种计量方法 —— 成本法和面值法,两种方法只在使用的账户方面有所差异。既然可以自由地选择会计政策,那么 , 这是灵活性的又一个例子。但是如果只对所有者的层级分类有影响,那么这种灵活性也无关紧要。当库藏股再发行时,库藏股的再发行价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被记入投入资本账户中。在某些情况下留存收益可以被借记,但是在库藏股交易中留存收益决不能被贷记。 ( 2 )股票股利 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讨论了取决于股利大小的两项不同的股票股利会计政策。那些 25% 以上的股票股利被定义为大额的股票股利,并且对基于发行股票的面值将留存收益重新分类转入投入资本进行说明。小额股票股利被定义为那些小于 20% 的股票股利 . 会计政策是按发行股票的市场价值将留存收益再分类转入投入资本的,股票股利的市场价值是用股利发放前的市场价格进行估价的。从 20% 到 50% 存在一个灰色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有两项政策都可以采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 124 号会计系列公告将小额和大额股票股利的划分界限提高到 25% ,以代替 20% 到 25% 之间的“无主地带”。过去在这个地带中,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 出现了这样一种论点,会计程序委员会指出,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实际上是表明了管理当局的意图。 有两个主要目的: ( 1 )管理当局是否愿意向股东提供他们在留存收益中的利益凭证; ( 2 )管理当局是否想如同股票分割一样,用股票股利降低股票价格但并不改变股票的票面价值或核定股份的数量。 即使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如果允许会计按照管理当局的意图行事,将会导致类似的交易有着不同的会计处理。另外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告也承认,出于第( 1 )点的目的,股票股利作为真实财产的分配是完全错误的。 人们已经尝试使用股利的大小来界定相关环境。但是由于发行在外的股票总市值不会因股票股利而发生变动,所以对使用发放股利前的每股市价对交易进行估价的观点尚缺乏有力的支持。所有的已经发生的事项仅仅是股份总数的增长,每股市价应该严格地与新股的稀释效应成比例的下降。如果价格没有被稀释,其他新的信息的存在将会引起投资者修正他们的股票估价。 考虑到流行在外股份的总市值不应改变,使用面值去计量股票股利会更有意义。从原则上讲,股票股利与不发生变化的被记入所有者权益的股票分割没有什么区别,这个观点需要进行讨论 . 虽然有证据表明小额的股票股利(低于 20% )和大额的股票股利(留存收益被予以权益资本化)能向股东传递未来股利和收益预测的信号,但是要证明建立在股利大小基础之上的有限统一是很困难的。看起来没有一个相关的环境表明这两种方法是合理的,未来获得较大的收益和较多地支付股利的可能性太小,以致于不能足以证明这两种会计方法的合理性。 此外,两种不同的方法不影响收益、资产或负债。只有所有者权益中的混合物才会受到影响。对大额的和小额的股票股利,每股市价应该严格地与股票股利的稀释效应成比例的下降。因此 , 使用发放股利前的市场价格是一项很难辩护的政策。 金融工具是包括一个主体的金融资产和另一个主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的合同。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金融工具定义为现金,某一主体中所有者权益的证据或合约包含下列两个内容: ( 1 )使某一主体承担如下契约性的义务: ①将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交付给另一主体; ②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 ( 2 )将契约性权利转让给另一主体: ①从该主体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 ②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该主体交换其他金融工具。 10.5 金融工具 10.4.1 衍生工具 ( 1 )衍生工具的类型 ①远期基础衍生工具。 远期基础衍生工具产生于两方关系人之间,由于构成工具基础要素的价值发生变化,使一方获得利益 , 而另一方则遭受损失。远期合约包括具有明确价格的外币或商品 , 在合约日有指定的价格,在指定交易日由于价格变化产生利得或损失。 ②期权基础衍生工具。 期权持有者支付一定的 “上限价格”,获得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标准商品或金融或权益工具的权利。买进期权的最普通的例子是股票期权、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美国的期权可在期权的有效期内的任何时点行使,而欧洲的期权只能在特定的日期行使。期权的持有者拥有行使期权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但是远期类型的合约却要求履约。 ( 2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衍生工具的公告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了几个有关具体金融工具的公告: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有关杠杆租赁的会计问题,第 7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讨论关于附追索权应收账款的出让问题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 85-2 号技术公告讨论抵押按揭债务。 现存的金融工具虽然已经数量众多,但是新的金融工具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几个颁布较早的有关衍生工具的准则已经被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取代了。这些准则包括第 80 号、第 105 号和第 11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目前是第 10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补充。第 10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所有的金融工具,资产和负债,无论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都应以公允价值计量,或者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或者在附注中披露。 如果公允价值不能确定,则必须提供面值、实际利率和到期日以及公允价值不能确定的原因等方面的信息。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明显地扩充了第 10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还要求嵌入衍生工具应该与主合约分离出来单独地估价。嵌入衍生工具是主合约的次要方面,在与主合约本身分离的特定事项出现时,它将可能需要现金流。 提到披露主体,要求他们必须表明其持有衍生工具和套期工具的目的和政策。同时也鼓励他们提供关于包含的各种各样市场风险的数据信息。 第 13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造成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执行困难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澄清性的修正。例如,不涉及金融工具或衍生产品的正常的购买和销售不适用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而如果价格是建立在与购买或销售的资产不紧密相关的基础之上,那么它将适用于第 1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要求根据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 . 使用两种分类 —— 流动和非流动。 流动被定义为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营业周期是指从原料采购到取得销售收入收回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营业周期因企业不同而不同,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尽管没有特定的任何会计准则要求,在流动和非流动项目中通常也进行流动的等级划分。 划分流动与非流动的方法仅仅是对企业的流动性给予了一个粗略的揭示。流动资产不能用来评价关键的现金流量能力,因为营业周期可能是一年或更长。另外,流动资产项目中包括一些不能对本期现金流量产生任何影响的资产。 10.5 资产负债表中的分类 例如,递延费用或递延贷项。而其他分类对于评价流动性或许更好,例如,结合了流动与非流动分类的货币与非货币的分类体系,就能够更好的理解现金流量。 对资产进行再分类的另一种方法是,将资产划分为那些为交换目的而持有的资产,那些为使用目的而持有的资产和那些代表递延费用的资产。这将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实现经济利益和实现的不确定性的额外信息。 一般来说,来源于生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要比来源于交换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更具有不确定性。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分类体系将传递有关利益如何实现的相关信息,揭示有关利益实现的相关风险。 会计负债包括五种不同的类型: 契约性负债、推定负债、衡平法上的义务、或有负债和递延费用。 根据其类型进行的单独的分类将有助于评价各种不同类型负债的性质。正如本章前面所提到的,将负债划归入这些分类中是相当容易的。这种分类法也有助于资产负债表的读者了解,在破产事件中,哪些负债在法律上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哪些负债是不可以的。与资产一样,负债也具有不同程度实现的不确定性。 最后,从纯计量的观点看,根据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分类可能有助于理解资产负债表中折衷计量的性质,数目众多的资产属性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计量和报告。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对在资产计量中存在多少变化,并不总是很清楚的。依据传统观念,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该进行相加。但根据计量理论的观点,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要素不具有可加性,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这并不意味着资产负债表或财务比率会因此缺乏相关性。但是,可加性问题确实提出了一个关于有用性的重要议题。 第 11 章 损益表 11.1 收益的定义 11.2 收入和利得 11.3 费用和损失 11.4 未来事项和会计确认 11.5 当期经营业绩观与全面收益观 11.6 营业外部分 第 11 章 损益表 11.7 每股收益 11.8 关于收益计量的具体问题 11.9 盈余管理 11.10 损益表的发展 会计收益以下列方式被正式地定义为: ●收益和利润 --- 从收入或营业收入中减去产品销售成本、其他费用和损失得到的数额 ….. ●净收益(净损失) —— 一个会计期间内收入与费用的差额 …… ●全面收益是在一个交易期间内,从所有者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中所产生的某一主体的权益变动(净资产)。 源于 《 第 2 号会计名词公报 》 和 《 第 4 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 》 的前两个定义,明显地反映了收入 - 费用观。当把主要重点放在收入和费用的计量上时,需要有准则来定义这些要素和详细地说明它们的确认和计量。 11.1 收益的定义 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第三个定义明显地反映了方向的转变,即转向了资产-负债观,这好像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行动的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的转变,对损益表的影响是不可预见的,至少这种影响在近几年内可能是轻微的。 11.2 收入和利得 收入是这样定义的: ●收入是通过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取得的,它是以向顾客、客户或承租者提供产品和劳务收取的费用而进行计量的。 ●收入导致了资产总额的增加和负债总额的减少,这与那些以利润为导向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所进行的确认和计量是完全相符的。 ●收入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因销售或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持续的主要或中心的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现金流量或其他的资产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或兼而有之)。 从 《 第 2 号会计名词公报 》 的第一个定义中,反映出了收入-费用观,它强调了产生收入活动的直接确认问题。 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的第二个定义则略有不同。收入被定义为产生收益活动而引起的净资产增加。乍一看起来,似乎意味着向资产-负债观念转变。但是收入的计量是建立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基础之上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仍然坚持收入 - 费用观念 。 最后,从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三个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将收入定义为净资产的增加,反映了资产-负债观,这与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全面收益的定义是相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在财务报表中分别进行列示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以下是有关利得的定义: ●利得是指销售产品、货物或者提供劳务以外取得的收入。 ●利得是指除了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或所有者投资以外,由不重要或偶然的事项引起权益(净资产)增加的那部分收入。 收入和利得之间的区别曾经是一个激烈争论的话题。 一种思想学派认为,只有收入才应该在损益表中报告。利得的不重要性或偶然性的本质,意味着它们并不代表会计主体的主要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重复性的收益,因此应该被排除在损益表之外。这种思想学派被称之为当期经营业绩观。 而相反的观点则被称之为全面收益观。它的支持者认为,所有的收入和利得,不管其来源如何,均被包括在损益表中。 11.2.1 收入的确认 收入在何时予以确认?从理论角度讲,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清楚的: [ 收入 ] 应该与其会计期间相联系,在该会计期间内,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和分配所必需的主要经济活动已经完成。 这个定义的实际问题是对那些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客观计量的能力。除非进行了可验证性的计量,否则收入不能被确认。 不幸的是,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和分配所必需的主要经济活动的完成与对这些活动完成能力的客观计量,常常会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报告期间。最后,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确认中所产生的问题没有太大的帮助。尽管第 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号称是关于确认的概念框架问题,但它所做的仅仅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以前概念的重复。 会计文献中所讨论和在会计实务中可供选择的确认收入的时点有四个: 1 、生产过程中 2 、生产完工时 3 、销售时 4 、收到现金时 生产过程中的收入确认主要是针对长期合同而言。对于农业和采矿营运收入而言,收入是在生产完工时予以确认;而分期付款方式则被用于不动产销售业务,在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 尽管收入确认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得比较激烈,但事实却依然如故:一般在法定所有权转移的销售时点确认收入。 这项标准在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告第一章中被清楚地表述为: 在一般经营过程中,销售的实现意味着利润(收入)也得以实现,除非出现销售价格不能被合理预计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传统交易模式的新型交易已经出现,所以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会出现很大的例外情况。在许多例子中,这些交易对于特定的行业是特殊的。 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的一般原则的例外情况已经被专业文献认可。如果对工程进度和完工的成本能可靠计量的话,并且存在收回款项的合理保证,那么长期建造合同收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予以确认。对计量单位可替代的产品,如果存在即时适销报价的情况,收入可以在产品完工时予以确认。如果不存在估计可收回的根据,那么应按现金制确认收入,或允许实施分期付款或成本补偿。 许多人建议使用另外两种确认收入的基础,但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 尽管收入确认是以销售时点为准,但是在实务中适用的收入确认的主要标准是盈余形成过程的完成。 换句话说,当形成盈余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应该确认收入 . 但是在收入确认之前,计量问题必须要首先解决。 可计量的属性是: ( 1 )销售价格; ( 2 )收回的现金; ( 3 )未来成本。 如果所有这三种属性都能被合理而准确地计量或估计,那么当盈余过程完成时,就应确认收入;否则确认必须递延,直到它可以进行合理的计量。 收入确认的唯一致命的弱点在于,在收入确认中可能会产生盈余管理的企图。 费用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从广义上讲,费用包括可以从收入中减去的所有的已耗成本 …. ●费用导致资产总额减少和负债总额增加,这与以利润为导向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所进行的确认和计量是完全相符的。 费用是在一定的期间内,为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或从事构成会计主体的主要的或重要的其他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产的耗用或债务的负担(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经济利益流出。 《 会计名词第 2 号公报 》 的第一个定义,反映了传统的收入 - 费用观。在第二个定义中,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界定了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关系。 11.3 费用和损失 但是计量仍然是建立在收入-费用观的基础之上。第三个定义,来自第 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强烈地反映了资产-负债观念,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再一次希望应用这个定义。尽管如此,在实务中费用的确认仍然被强有力的收入-费用正统观念所引导着,在这种观念下,费用与确认的收入相配比。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和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以损失与利得相对应的方式进行定义。损失意味着净资产的减少,但这种减少并不是由费用或资本交易引起的。如同利得一样,在全面收益观下,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并不重要,但这也曾经是会计中的一个主要的焦点问题。 现行的费用确认规则的总结可以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公告中发现。费用被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与当期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 2 .与本期的某种基础相关的成本,而不是直接与收入相关的成本。 3 .实际上不能与其他任何期间的收入相关的成本。 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层次,并且它是以配比原则为基础的。如果可能的话,成本应该与其直接产生的收入相配比。如果一个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不存在,成本应该以一种合理的和系统的方式与收入相配比。最后,如果即使连一个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也没有,那么成本在发生时应被确认为期间费用。 很典型的是,第三种是唯一的不产生重要确认问题的类型。本期发生的不能提供可识别的未来收益的成本和过去期间发生的不再提供可识别的未来收益的成本应该立即予以费用化。相关的事项通常是可以确认的:它不能产生未来的收益。 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确实产生了计量问题。 第一类基本上是配比观念的应用。换句话说,将成本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比。一些项目,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相对比较清楚,而其他的项目,如要求按照某种基础分配到制造产品的间接费用,在缺乏收入和费用相关联的情况下(因和果),成本必须在“系统和合理分配”的基础上与会计期间相关联(第二类)。费用的确认问题主要会涉及到那些本期发生的未全部消耗,但又不与特定期间清晰相关的成本。 从费用确认到分配的标准,并不能像收入那样,对引发会计确认的事项提供指南。收入确认标准不仅具体规定了确认的收入金额(销售价格),而且还明确了收入确认的时间(销售期间) . 费用确认标准有助于确定未来被分配的费用金额,即摊销的成本 . 但是,那些标准既没有阐述资产是如何带来未来的收益,又没有阐述何时带来这些收益。因此,它们无法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南。 在现存会计模式下,不可避免的是,需要在多个会计期间内系统地、合理地分配成本。与现值计量基础会计模式不同的是,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必须分配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是指折旧费、开办费、商誉摊销、债券溢折价摊销和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大部分会计人员所使用的分配方法仅仅是一个主观决定。 这一主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后, Thomas 得出结论,在可供选择的方法中选择特定的分配方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一种分配方法相对于另一种分配方法的优势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驳倒,这意味着没有明显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的分摊,因为没有哪一种分配方法能够被证明是优于另一种分配方法的。比如,直线折旧法比加速折旧法更合适,抑或先进先出法比后进先出法更合适,这在逻辑上都不能得到证实。 描述这种窘境的另一种方法是说,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分摊方法能够完全站的住脚。基于这个理由,所有的会计分摊最终都是主观的,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观点,它动摇了历史成本会计的逻辑核心。 尽管分配具有主观性的这一说法属实,但是存在费用分摊的损益表却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我们对资本市场研究的讨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超越了分配问题的演绎逻辑。 虽然如此,在历史成本会计方法下,大部分费用计量方面的计算问题,是不可能轻易得到解决的。或许在应用缺少富有意义的有限统一的情况下,更应奋力地争取严格的统一。但是需要记住的是,尽管存在着众多的分摊方法,但是会计收益数字对外部信息使用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 11.4.1 未来事项某些方面的问题 ( 1 )对过去事项的理解 过去事项的确认有时受 “单事项观” 或 “双事项观” 的左右。 例如,假设一个雇主向员工发出要约,旨在对提前退休者给以奖励。单事项观支持者将在发出要约后就确认该交易事项的发生,而双事项观的支持者则是在直到员工实际接受要约时才确认负债。请注意,单事项观的学派在要约接受程度的概率估计上要可靠的多,而双事项观的确认在概率估计上既慢而且也不可靠。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与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资产-负债观相一致。 11.4 未来事项和会计确认 ( 2 )未来事项的概率性质 显然,未来事项的概率性质是未来事项以及它对事项确认影响的主要问题。在资产确认的多数情况下,基本上都是假设成本至少将从未来的经营中收回。对于负债则基本上假设它们在到期时偿还。在资产成本不能充分补偿和存在或有负债的情况下,概率问题可能是相当的模糊。这种情况在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被描述过,是关于或有损失的。当损失变得极为可能而不仅仅是“适当地可能”或“不大可能时”,或有损失应该予以确认。 前面提到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近来的会议也考察使用单一形式观(单一的最可能发生的事项)、加权概率法(各种结果与事项发生预计概率的乘积之和)和累积概率法进行确认。累积概率法是一种形式概念的一种扩展,因为这种方法合并所有成功的结果,将它们的合并概率与不成功结果进行比较。 概率问题也明显地与计量问题紧密相连,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在事项确认方面将取得巨大的进步。 ( 3 )管理当局意图 与会者拒绝将管理当局的意图作为事项确认的一个基础。 不仅管理当局的意图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它的释义也可能受制于代理理论。如果两个公司拥有相似的资产,资产的价值明显低于其成本,那么一个企业管理当局可能会打算立即处置资产,而另一个企业管理当局则没有这个打算(或至少说它不)。这样的事实不应该导致不同的事项确认。两个企业或者减记资产的价值或者可能直到具体事项 —— 资产销售发生时才减记资产的价值,考虑管理者意图将可能导致较低的可比性。 ( 4 )市场价值 Beaver 已注意到,市场价值是丰富的未来事项信息的宝库 . 证券价格经常被视为根据风险报酬调整的证券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它应该与市场相吻合。而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市场价格可能是从很少交易的证券中产生的,或者是在代表资产真实性或产生数字可验证性方面出现问题的证券中产生的。 ( 5 )稳健主义 尽管人们希望在会计理论和准则制定中弱化稳健主义的作用 , 但对这一点 Beaver 做出了机敏的观察。他陈述到,通过财务报表报告“坏消息”(稳健主义)要比通过其他途径披露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在财务分析师的报告中可能会营造出一种总体有利的偏袒,因此,会计稳健主义可能是对流向使用者的财务信息总量实施的一种谨慎性的平衡。当然稳健主义的例子有很多,包括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报告存货,确认可能的或有损失而不确认可能的或有利得。 Beaver 也提到,将稳健主义确立在一个贯穿所有准则的连续基础之上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 Beaver 对稳健主义的分析相当有趣,但在解决未来事项方面的进步几乎肯定地起到弱化稳健主义的作用。 ( 6 )未来经济状况 未来经济状况的变化经常能够增加或减少资产的价值。如果现在的经济状况损害一项资产的价值,那么就会产生是否应该改进状况的问题,而状况的改进允许回避资产减值。很明显,没有任何人可以对经济预测做出保证。结果,准则制定会议的与会者就无需考虑未来经济状况变化的问题达成了一致,除非出现未来经济状况变化的压倒性证据。 ( 7 )未来法律规定 与未来经济状况一样,与会者反对预测未来的法律变化,除非这些法律变化已经被通过。这种情况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关于所得税分配的问题。 除非未来税率变化已经被制定进入法律条款中,否则就要假定未来税率与现行税率是相同的。 ( 8 )未来事项的总结 我们开始考察如何一致地对待未来事项在会计确认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充满了许多计量困难,毫无疑问需要细致地权衡像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样的质量特征。尽管存在着其他的诸多因素,问题的答案可能主要地体现在质量特征上,这可能会增加刚刚萌芽的披露功能。 11.5 当期经营业绩观与全面收益观 当期经营业绩观的鼓吹者主张,如果剔除与当期管理决策无关的项目,损益表在业绩评价和预测未来年度业绩方面更为有用 . 他们相信,大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只看损益表末行的净收益 , 以此来评价当期业绩,以及对以后年度的经营业绩进行预测。如果不重要的、无关的、非经营的和不经常发生的项目在损益表中报告,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将会被严重地误导,结果可能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第一,当期经营业绩很容易被管理当局操纵,因为管理当局可以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属于异常的; 第二,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被误导,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有实质价值的利得或损失已经被隐藏在留存收益表中; 第三,列示在损益表中某一期间全部收益的总和应该反映该期报告主体的净收益; 最后,他们指出,损益表内的恰当分类允许正常的重复发生的项目和异常的、不经常发生的项目在同一报表中分别列示。 当期经营业绩观主要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Gonedes 从事资本市场研究发现,非经营收益项目没有信息含量,这表明股价的相关信息包含在经营收益数字中。年度之间收益平滑研究表明,经营收益比全面收益能更好地预测企业经营状况,这也是对当期经营业绩观念的支持。 但是,后来的资本市场研究发现,一些非经营收益明显地与证券价格的变化相关,尽管结果与预期正好相反。代表坏消息的非经营项目与股票价格正相关,这些结果的一个解释是所谓的巨额冲销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当企业发布完坏消息,市场会有积极的反应,因为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最终承认了主要问题的存在,它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1987 年 Citicorp 意外地承认其在境外放款遭受巨额 30 亿美元的损失,宣布的第二天公司的股价增长了约 5% 。 11.5.1 全面收益 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建议使用一个盈余表和全面收益表覆盖除了所有者投资和股利分配以外所有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事项。因此,全面收益将全面收益观念推向它的逻辑结论。它也进入了业主理论的范畴,因为至少在理论上,所有的权益变动(除了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全部进入了全面收益的计算中,全面收益会影响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全面收益也被视为非常适合于预测和权益的估价。 11.5.2 全面收益的要素 除了上述净收益的定义,全面收益还包括那些超越损益表的利润和损失的要素。列示在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这些要素包括外币折算调整,其中功能货币并不是美元和可销售证券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 此外,作为无形资产的最低退休金负债,现在也调整为全面收益的一个部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改变中止经营、非经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的位置,尽管这些项目可能被认为是全面收益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可能不想过分地打乱现存的损益表的次序,委员会同时也不想改变前期调整的位置,它可直接计入留存收益中 . 维持前期调整位置不变的理论依据是,以前年度收益的追溯重报也会导致以前受到影响期间的全面收益随之重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指出,由于全面收益的原因,每股收益也不应计算 . 部分的理由在于它的灵活的报告政策:如果全面收益在权益变动表中列示,那么每股收益的计算将是不一致的和令人费解的 . 尽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转向全面收益观是及时地和恰当的,但它却是相当的谨慎,可能是想采取演进的方式。 11.5.3 报告全面收益 ( 1 )在一个财务业绩合并报表中报告; ( 2 )在一个单独的全面收益表中,从净收益开始报告; ( 3 )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 但是,委员会偏爱的方法是第一种,即在财务业绩的合并报表中报告。委员会的两名成员不同意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 他们认为绝大部分企业应使用第三种方法,即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 三种可能的报告模式很可能会使全面收益的重要性变得模糊起来,这三种模式简直是太具有灵活性了。 尽管在列示要素项目方面存在着稳健性和在列示的内容上存在着灵活性,但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宗旨是能够为收益呈报带来纯净的、有益的影响。 11.6.1 非经常项目 如何报告非经常项目问题已经争议好多年了,这是会计准则中由有限统一转向严格统一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一转变是有必要的,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有限统一观念在会计实务中最容易被滥用。为遏制这种滥用,严格统一便成为了一项标准。 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非经常性项目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报告主体的经营成果和未来营运预测的影响。评价现在与过去的经营成果和预测未来经营状况,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将全面收益中正常的、重复发生的项目与那些不能重复发生的项目区分开来的能力。 11.6 营业外部分 实际上,会计原则委员会发表了非经常项目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专门声明。对于一个具备非经常性资格的项目,它在性质上必须是异常的,而且是不经常发生的。 会计原则委员会将这些条件定义如下: 异常性质 —— 考虑到主体的经营环境,基本(潜在)的事项或交易应该具备高度的异常性,是明显地不与或只是偶尔与主体正常和典型的活动相联系的类型。 发生的不经常性 —— 考虑到主体经营的环境,基本(潜在)的事项或交易应该是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 主体经营的环境通常是指应用这两项标准中的控制因素。 非经常项目一旦发生,它在损益表中应被列示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称为非经常项目。这个位置刚好就在净利润的上方。所有的项目都是以税后净额来列示的。 异常或不频繁发生的,但并不是既异常又不频繁发生的事项或交易,应该与正常重复发生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一起列示。如果这些项目的金额不大,它们不需要单独地列示。如果它们的金额较大,在非经常项目前收益(或损失)项目的上方来单独列示,它们可能不以税后净额来列示。无论如何,正常的披露活动包括对这些项目的脚注解释。 11.6.2 会计变更 会计变更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会计政策变更 —— 产生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但又不同于以前的以报告为目的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会计政策变更的一个特征是从一个以前使用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变更到另一个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 — 例如从直线折旧法变为加速旧法。 会计估计变更 —— 由于掌握了更多的会计估计方面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需要对以前估计的项目进行变更 — 例如计提折旧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的变更,以前资产的折旧年限定为 10 年,而 5 年后估计该资产只能再使用 2 年。 报告主体的变更 —— 产生于当近期财务报表汇编以来,报告主体发生了重大变更时 —— 例如,当组成报告主体的特定子公司群明显地不同于以前报告期报告的特定子公司群时。 对于所有的会计政策变更,除了那些被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0 号意见书和以后陆续出台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具体排除在外的会计政策变更,其新的会计政策变更的期初累积影响数均包括在变更当期损益表的的全面收益中 , 这一数额在被称为会计变更的那部分中列示。 这个部分列示在非经常项目的下方和净收益的上方,所有的项目都以税后净额列示,以前的财务报表不重报。但是非经常项目前收益和在惯例基础上计算的净收益在所有期间都要披露,相当于新采用的原则在以前期间也被使用过。采用新会计政策对非经常项目前收益和变更当期的净收益的影响应在附注中披露。 会计估计的变更不像会计政策变更那样需要单独地进行披露 . 如果变更只影响当期,那么变更的影响只在变更的当期报告 ; 如果预期变更影响到当期和未来期间,那么变更的影响应在当期和未来期间报告。 假设一项已使用过的资产计提折旧,其折旧年限为 10 年。 在第 6 年年初,使用年限被调整为 8 年。 那么从第 6 年到第 8 年的折旧费用只需要在第 6 年年初将未计提折旧的成本在剩余的 3 年内的进行摊销。 实质上,最后 3 年折旧费的多报抵消了前 5 年折旧费的少报。 对于报告主体的变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0 号意见书要求,为了更好地披露财务信息,以前所有期间的财务报表都要重新申报,这样以来,好象新的报告主体在所有的期间内都早已存在。变更当期的财务报表应该描述变更的性质及原因,而且变更对非经常项目前收益、净收益和每股收益应该在所有的期间进行披露 . 解释会计变更是简单的,有清楚的定义和报告要求。这个严格统一的例子在会计实务中看起来运行得良好。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越来越赞成对会计变更进行追溯重报,并发布在新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大多数主要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要求或鼓励对会计变更进行追溯重报,而不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0 号意见书所要求的那种会计方法。 11.6.3 前期调整 根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的规定,前期调整的分类是这样划分的,事项和交易必须是: ( a )明确地与特定的前期相联系,不可归因于在前期期后发生的事项; ( b )主要地由管理当局以外的人来确定; ( c )在确定前不易受估计的影响。 这个标准相当地明确。但是,证券交易委员会全体成员却越来越开始怀疑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的应用。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成员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的行政解释中和最近的第 8 号会计人员公报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排除了诉讼产生的借记或贷记的前期调整,即使这个项目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被作为前期调整的具体实例。 作为该问题和其他问题的结果,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了前期调整的概念,第 1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则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的结果,它将前期调整限定如下: ●前期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更正。 ●被收购子公司结转的收购前经营损失而实现的所得税利益产生的调整。 第 1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不影响那些为会计目的而进行前期调整的会计变更的报告方式。一些特定的会计变更要求进行这样的处理,包括从后进先出法变更为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长期建造合同变更说明和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使用的完全成本法的变更 .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频繁地要求或允许会计变更,这种变更产生于对新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运用,被视为前期调整。 综合指数 ( 归纳指标 ) 这一术语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明的。当以单独的项目能够传递相当多的有关企业业绩或财务状况信息的方式进行汇总时,这个项目就是一个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包括每股收益( EPS )、投资报酬率和负债权益比率。毫无疑问,至今最常用的和最吸引会计政策制定者注意力的综合指数是每股收益。 11.7.1 第 12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1993 年发布了一个关于每股收益的指南。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5 号意见书进行评价主要有三个原因: 11.7 每股收益 ( 1 )增强同其他国家在每股收益领域的可比性; ( 2 )简化每股收益的计算; ( 3 )修改披露的规定。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这个项目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5 号意见书到新的准则,主要的变化是取消了对每股基本收益的计算,这一类也可以称为 “部分稀释每股收益”。它不仅计算困难,而且对使用者来说也难于理解。 每股基本收益将可转换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包括在发行在外股份的分母计算中。如果在发行日实际利率等于或小于 Aa 债券利率的三分之二,则假定这些证券的实际利率太低以至于急需转换 . 因为该公告规定利率比较日期是可转换股票的发行日,由此可见 , 它忽视了利率变动的情况。 第 12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带来的主要变化是简单地将每股基本收益种类剔除。现在要求的是没有稀释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最大化的稀释每股收益。没有人为的、令人费解的每股基本收益的计算,使用者能够理解全部稀释金额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每股基本收益的剔除也使得美国在每股收益规定方面,基本上与所有的其它国家取得了一致。 不同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5 号意见书的另一个变化是, 3% 的规则也被取消了。这个规则规定,如果充分稀释每股收益比没有稀释的“简单”的每股收益下降了 3% 或更少,那么只公布简单的每股收益。根据第 12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都必须披露。这不仅与其它国家对每股收益计算的要求相一致,而且也使得使用者能够评价每股收益的充分稀释效应 . 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必须列示在损益表上。 第 12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还要求,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之间的分子和分母要保持口径一致。 第 12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5 号意见书的明显改进。每股基本收益的剔除是一个以少量的信息能够产生更多的有用性的范例。 11.8 关于收益计量的具体问题 11. 8.1 发展阶段的企业 将发展阶段中发生的成本和经营损失进行递延的理论依据是,他们认为这些成本: ( 1 )还没有产生收入; ( 2 )为企业的生存和经营能力提供了未来的经济利益。 发生在发展阶段的成本明显地与财务计划、开发自然资源、开发新产品和销售渠道、建立原材料供应渠道相关。 第 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相似性质成本应该有相似的会计处理,而不管发生成本的企业所处的阶段。换句话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是由成本的性质而不是由企业的性质来决定采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发展阶段中的企业所发生的成本,为多种会计理论共存于同一情景下将导致不同答案的这种情况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这个问题上无疑做出了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它 : ( 1 )要求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充分披露以避免报表使用者被巨大的初始的损失所误导; ( 2 )在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性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发生交易或事项的企业的性质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这个问题仍是一个分配问题,注明这一点是有趣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选择解决方案中明显的选择了严格统一,反对有限统一,在有限统一中相关环境可以被视为企业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将是相关环境观念的宽泛解释。 11.8.2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无论在何时发生,“出于对债务人财务困难的有关经济原因或法律原因的考虑,债权人对债务人给予让步,这种让步在其他情况下是不予以考虑的”。 第 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债务重组准则,是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从陈述真实性的角度考虑的。影响金额(利得或损失)的计算是按照债权人和债务人债务重组前直接的债务账面金额与重组后总的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来进行计量。 自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1 号意见书要求折现以来,现值观念被普遍地接受,在计算中也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现值却不适用于债务重组。 当债务条款被修改,并且它仍然是一项负债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只要总的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大于或等于债务的账面金额,就没有任何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 双方不需要记录任何利得或损失。如果总的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小于债务的账面金额,那么债务金额应减至现金流量数额。债权人记录减少发生的损失(不是非常性的),而债务人记录因债务减少而产生的非常利得。 第 1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现已改变了在修改债务条款的情况下对债权人制定的规则。 重组的现金流量现在是以交易开始时的最初实际利率折现,贷款账面价值的任何减少数都作为额外的坏账费用予以核销。这种业务有关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改变,既确认了利息收益,又减少了坏账费用。 第 1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 : 第一个主要问题是,当原始交易明显无效时,依照重组的概念来看,原始交易却仍然有效。新重组的现金流量的折现率采用的是现行实际利率,而不是采用历史实际利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成员都因为这个原因而投票反对第 1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通过。他们认为,新重组的现金流量应该以现行实际利率而不是以不可用的历史利率折现。 第二个主要问题是,第 11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只适用于债权人而不适用于债务人。 债务人仍按第 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执行,因此他们不折现重组的现金流量。由此看来,如果未折现的现金流量超过原始债务账面价值,他们将不予以确认利得。按照第 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实际利率是在令新重组的现金流量与现有债务的账面价值相等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可见,债权人和债务人在修改债务条款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上是完全不对称的。一个折现,并通常反映所发生的损失,而另一个不折现,不需要反映实现的利得。很显然,尚有许多关于债务重组未完成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发展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艰辛的过程。 11.8.3 债务提前清偿 债务提前清偿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变更准则及其对损益表影响的例子。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6 号意见书之前有三个公认的债务提前清偿的利得或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 1 )在债券初次发行的剩余年限内摊销; ( 2 )在债券新发行的年限内摊销; ( 3 )在当期损益表中确认。 会计原则委员会选择第三种方法,并声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的标准适用于确认利得或损失是否是非常性项目。 会计职业界的一致意见是,利得或损失符合非常项目分类的要求。 最后,会计准则委员会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第 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它宣布债务提前清偿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如果重要 , 像非常项目一样以适当的税收影响净额报告。 债务提前清偿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的报告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 : 准则制定机构在单行财务报表项目上让步于其支持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改变了整个准则(符合非常项目的标准)。 11.8.4 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是一种管理者补偿工具,它受到媒体方面的过分关注。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向管理者提供补偿 —— 通常在持有 3 到 5 年后,股票的价格超过执行价格的条件下,股票期权才被视为将管理者利益与普通股股东利益结合起来的工具。这当然是代理理论在实际产业环境中的一种应用。 在实践中,股票期权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工具。 由于在许多情况下期权的数量极大,并且这些期权在比较短的期限内就被行使,因为并没有规定最新取得的股份必须在取得后持有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出售,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结果 , 管理者频繁地试图以盈余操纵的方式影响股票价格。因此,股票期权已经不断地引发了失职的管理行为,而不是最初的协调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的目标的职能。 而且,股票期权是否是费用的问题也引发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股票期权提供者之间的摩擦。后者主要是一些正在兴起的高科技公司领导,他们不愿意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记账,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希望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入账,因此,股票期权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经济后果的问题。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被迫退却,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实通过了第 12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在附注中披露股票期权费用。因此,接下来我们考察的关键问题就是,股票期权是否是一项费用,如果是,那么它在损益表中应如何反映。 目前,股票期权是从有限统一的视角来看待的。市场价格超过期权价格或履约价格的无条件股票期权被作为一项费用处理,其金额等于市场价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差额乘以计量日股份数量 . 但是,如果在计量日期权价格等于或超过市场价格,则目前没有费用入账。 ( 1 )无条件股票期权 如果在计划中确定了廉价购买价格,雇员股票期权计划被认为是对雇员延期补偿的一种形式。如果廉价购买确实存在,会计确认和计量则集中在廉价购买期权的价值上。这个价值代表了额外的补偿,相应的金额贷记其他投入资本账户。 文献中讨论了四个不同时点上的计量,这四个日期分别是授予日、员工接受日、初次可行使日和实际行使日。而对员工的实际价值的确认,只有在实际执行日才能确切地知道,如果较早地进行计量,那么计量必须建立在员工期权估计值基础之上。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5 号意见书要求将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从授予日开始在整个服务的期限内分配计入期间费用,这种股票期权被称为无条件认股权。内在价值以计量日较大的市场价格与股票期权执行价格之间的差额计量。 计量日被定义为已知期权数量和执行价格的时点。通常授予日和计量日是同一天,在二者相同的情况下计量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借记延期补偿费用账户,对于总的廉价购买期权价值应贷记投入资本帐户。延期补偿费用在要求执行期权的期限内进行摊销 , 借方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的一个对销账户。 如果在授予日股份的数量或执行价格是未知数,那么每年必须对二者进行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估计未来计量日的股票市场价格也是必要的。进行了这些必要的估计后,必须确定由于期权产生的预计增加的补偿费用的每年应计数额。 入账时,借记费用类账户,贷记投入资本账户,这样的会计处理仅仅是为了估计当期的成本。整个廉价购买期权价值不能被确认。但是,这个估计数是由廉价购买价格以及与其成比例的每年补偿费用构成的。在计量日,实际补偿成本通过从当日的市场价格中减去期权价格的方式来计量。 在计量日,雇员股票期权计划的实际交易价值减去以前每年在估计基础上确认的费用,应借记延期补偿费用账户,然后在要求执行期权的剩余服务期限内进行摊销,相应的金额贷记投入资本账户。这个过程反映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0 号意见书对会计估计的变更和预期的任何调整的要求。 对于雇员股票期权计划中的内在价值,应贷记投入资本账户 . 这项政策的依据是,雇员提供服务实际上就是取得了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股票的机会。可以认为,内在价值是这些股东为雇员股票期权计划中购买股票的权利而补偿的一部分金额。 ( 2 )激励性股票期权 1986 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了其重新解释雇员股票期权计划的意图。会计准则委员会探索的基本依据是,将费用确认扩展到激励性的认股计划。 在激励性认股计划中,市场价值和执行价格在授予日是相等的。因此,根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5 号意见书规定,费用无需计算。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的推理是,激励性认股计划与无条件认股权计划相似,也是补偿的一种形式,因此,费用应该予以确认。 1993 年 6 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既然期权对雇员具有价值,那么在计量日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项资产从授予日到执行日都将继续存在。 征求意见稿中主要问题之一是涉及到了在授予日如何计量资产的价值。 尽管允许使用近期开发的二项式定价模型,征求意见稿也必须依靠 Black- 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 ( 3 )股票期权与权益理论 理解股票期权是否属于费用的关键问题在于,对股票期权与会计主体理论和业主权益理论相关联的问题是否有清楚的认识。 毫无疑问,股票期权是员工的报酬,但是根据会计主体理论 , 股利和利息是向资本提供者的分配。根据这个定义,既然股票期权的接受者在企业的所有者之中,那么股票期权也应适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对企业来说,唯一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其金额等于每股市场价值和每股期权价格之间差额乘以本期执行股份。但是由于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采用历史成本法,所以机会成本一般并不被确认为费用。 而在业主权益理论下,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对于外部股东来说,股票期权代表了非常真实的成本,由于期权价格小于市场价值,他们所持有的股份的价值被稀释了。 据此,我们建议应该重新设计损益表,但需要保持目前的 “底线”,然而有一个例外:利息费用不应该从计算的净收益中扣除。这种改变应该归因于会计主体收益。 从会计主体收益中扣除利息费用和股票期权成本得到业主收益,使用者将从看到的会计主体理论和业主权益理论的两组收益数字中受益。这种新方法揭示了企业收益和股东收益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培养了信息使用者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收益的含义。 区分会计主体收益和业主收益的另外一个益处就是,能够改善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利息费用是筹资活动而不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一个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的恰当的位置上列示。而单纯地根据业主权益理念,利息费用则恰恰又是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目前利息费用的错位 , 主要是因为只单纯地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损益表勾稽起来。 如果计量股票期权成本的可验证性问题能够克服,那么我们相信这里推荐的方法可能相当的有益。 Schipper 将盈余管理定义如下: “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 ( 而反对这一说法者强调,仅仅是便利报告程序的中性运行 ). 很显然,代理理论研究常常归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企业管理当局可能为了: ( 1 )报酬最大化; ( 2 )避免违反债券负债的债务契约(这会妨碍股利的支付) ; ( 3 )如果企业具有很高的政治远见,可能将所报告的收益最小化,以减少政府干预的可能性。 11.9.1 管理者报酬 11.9 盈余管理 管理者报酬合同试图将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权益结合起来 , 因为这两类群体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管理者报酬合同可能相当的复杂,除了现金报酬,还包括收益和 / 或股票价格基础上的奖金激励和经常利用股票期权计划的长期激励。对于奖金而言,收益通常比证券价格更重要。 收益基础之上的奖励计划通常设有上限和下限。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奖金通常是收益的百分比。在上限时,奖金予以最大化 , 而低于下限,则没有奖金。 Healy 在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研究中,发现在上限以上和在下限以下,收益被推迟到以后的期间。尤其是交易时间选择,特别是年终的应计项目,可能将收益从上一个期间转移至下一个期间 . Holthausen 、 Larcker 和 Sloan 在很大程度上同意 Healy 的观点,除了当企业的收益在下限以下时,他们并没有发现企业采用收益减少的策略。 Gaver 和 Austin 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同意 Healy 的观点,除非他们发现当企业的收益在下限以下时,出现了收益增长可斟酌性的应计项目。 管理者通过操纵斟酌性的应计项目,完全可以随其意愿调整收益。斟酌性应计项目是管理者在短期内有能力控制的应计项目 . 它们包括改变坏账费用百分比、增加计入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的生产投入和变更售后担保成本的估计。可以说,斟酌性应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对来自非斟酌性应计项目的操纵目前还很难估计和区分开来。 非斟酌性应计项目是指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的应计项目,而其成本是指在短期内管理者没有能力控制的费用。它们包括广告费和研究与开发成本。不同于斟酌性应计项目,这些成本是业绩导向的,包括真实的要素而不仅仅是在各期之间进行的分配。 在会计研究中很有可能不会轻易地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成本,为了报酬目的的盈余管理不能轻易地与收益平滑区分开来,的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接着要转向下一个话题 ―― 收益平滑。 11.9.2 收益平滑 收益平滑能够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1 、交易的时间选择。 2 、分配方法或程序的选择。 3 、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之间的平滑分类。 交易的时间选择是一项管理者的选择而不是会计选择,但它可能是最直接的和最有影响的操纵利润的方法,会计研究集中在其他两种方法上,平滑可以通过选择会计分配方法的方式实现。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之前,平滑是通过将收益划分为经营和非经营收益实现的。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之后,对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的划分缺乏谨慎。 几个实证研究支持了这样的假设,即收益平滑是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分配)和收益分类来实现的。这项后来的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会计原则委员会针对非经营项目,选择使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0 号意见书的严格统一,而不是选择使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 号意见书的有限统一。 Chaney 和 Jeter 发现,进行收益平滑的企业在规模上往往比不进行收益平滑的企业要大。 它们具有更高的股票回报和更多的斟酌性应计项目。 尽管实证检验已经证实了收益平滑行为,但这一研究主体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没有足够清楚地详细阐述收益平滑的基本理论和动机 , 不能对平滑后收益的范式进行有力的预测。因此,使用的是相当简单的收益趋势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然而,这个假设不能详细地说明被平滑的收益序列,最终会产生误导的结果。 第二,既然企业整个的一系列会计方法以及交易的时间选择会产生累积的收益结果,那么我们就不能轻易地确定未被平滑的收益序列的范式。如果我们不能计算出未被平滑的收益,那么,确定收益是怎样平滑的,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毕竟收益已被平滑了。 第三,由于存在通货膨胀高估收益平滑的固有偏见,也就是说,仅仅因为一般的通货通胀效应,收益序列中存在一个年年向上的趋势,因此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证明普遍的收益平滑行为的证据并没有乍一看起来那么令人信服。 有关会计收益时间序列特性的更为广泛的研究显示,序列最好被描述为略带上升趋势的随机游走。这意味着尽管年年有轻微的上升趋势,本期收益的最好预测基础是上期的收益。这些更广泛的时间序列研究并不支持平滑假设,如果平滑正在发生,趋势线效应应该占据主要地位。而在解释会计收益序列问题上,移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将优于随机预测模型。 11.10 损益表的发展 11.10.1 现金盈余 Howell 已经建议使用“现金盈余”经营报表来替代损益表。经营收益是由现金收入减去为顾客提供劳务的成本、转换成本 ( 制造成本 ) 和开发管理成本等经营现金流出。 将非现金流量费用和应计费用如折旧费、摊销以及利得和损失再从经营收益中扣除,就会得到“现金盈余”。非现金流量项目要从经营收益中扣除,如此来看,现金盈余是一个蹩脚的名称。 经营收益应与现金流量表中第一部分相似名称一致,利息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中将成为负债筹资成本的一部分,类似于第 12 章中和本章前文所提到的建议。 我们赞同 Howell 强调的现金流量的重要性。但是也应该指出,应计项目(连同现金流量)对于预测未来盈余也很重要。或许更好的方法是改进冲销长期资产的方法,而不是如今所采用的弹性系统。 Howell 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再强调收益的应计会计计量的重要性似乎有些不现实,然而这种局面终究会得到改善的。 11.10.2 预计的盈余和分支 预计盈余是对公认会计原则收益的补充计量,它是专门向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为了预测的目的,排除特殊的、一时的事项,或许对投资者会更有用,这是预计盈余的基本思想。预计盈余的方法似乎是前文讨论的现行经营理念的产物。 不幸的是,管理者经常将预计盈余视为消除利坏消息、提供利好消息的一种途径,致使报表出现偏倚和误导的结果。 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要求,在公司年报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部分中充分讨论和披露要求,预计盈余与基于公认会计原则的收益要协调一致。证券交易委员会还要求制裁遗漏“一时”事项的行为,如每年发生的重组。鉴于财务报告的不良状况,必须使管理层尽可能地坦白和公平地披露预计盈余。 G4+1 报告建议采用由三部分组成的单一损益表: 1 、经营或者交易活动的结果; 2 、与筹资和其他司库活动相关联的结果; 3 、其他利得和损失。 G4+1 报告可能包括全面收益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既然 G4+1 报告关心预测能力目标,那么它感兴趣的是所谓的 “盈余持续获得能力”,这意味着将永久和暂时(一时)的收益因素分离开来,但这也可能会混淆收益的经营和非经营要素。这项任务并不容易实现,美国会计学会( AAA )委员会的报告也明确了这一点 . 例如,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必要的重组活动应该与企业的经营有关,尽管它是一个不予以资本化的一时的费用。 11.10.3 报告回顾 尽管其他方法的进展试图改进会计信息的预测目标或使收益更接近现金流量,但 Lundholm 还是采用了回顾报告的方法。 他建议应报告财务报表上出现的各种会计估计的事后精确数字。这些会计估计包括对坏帐费用、担保费用和养老金受益负债计划的估计。 Lundholm 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各种各样应计项目的借项和贷项实际上要在一年以上的期间才能结清。尽管如此,这也是一个好主意,应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检查监督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应计项目的可能途径,加强管理层的责任应是一个受欢迎的进步。 11.10.4 盈余的质量 最后我们注意到,盈余的质量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这个定义其中的一层含义强调了非经常项目前收益一词,认为非经常项目前收益是预测未来收入的一个很好的指示器。因此,这个定义关心盈余持续获得能力,前文我们曾经对此讨论过。盈余质量的另一层含义则将其看成是盈余管理的对立面。 因此,盈余质量常常被间接地以其对立面概念的比照来加以定义。 多样化的可接受的会计方法(例如,存货和折旧)的出现以及选择方法相当大的自由,比如直线折旧方法下预计使用寿命和残值,让我们直接又回到涉及的统一性问题上。 盈余的质量似乎涉及有效契约的选择和试图达到能代表 “真实收益” 的收益数字。但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必须继续采取渐进和稳定的步骤,不断地改进收益的质量。 第 12 章 现金流量表 12.1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基本逻辑 12.2 向现金流量表转化 12.3 现金流量表的要求 12.4 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分类问题 12.5 现金流量表的用途分析 12.6 现金和资金流量的研究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9 号意见书说明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报告有以下三个目标: ( 1 )完成财务状况变动的披露; ( 2 )总结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 ( 3 )报告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流量。 上述这三类信息不能直接从损益表和比较资产负债表中获得 , 因为这两个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采用了累计的方式,因此,财务状况变动表只能报告新的信息,即使财务状况变动表汇总了在损益表和比较资产负债表中报告的相同的经济业务。换句话说,财务状况变动表采用的是不同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和报告方式。 12.1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基本逻辑 但是如果财务状况变动表依赖于其他两个报表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计量,那么财务状况变动表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衍生的财务报告。 基本逻辑可以总结如下: 经济业务借方 = 经济业务贷方 (12.1) 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有两个对称的部分,分别被称为资源来源和资源的运用。 资源来源被记入经济业务贷方。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和资产的减少列示在经济业务的贷方。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代表了从企业外部筹集的新的可用资本,这些资本有的是来自企业外部,如举借债务和发行股票;有的是来自企业内部,如净收益 . 资产处置收入(资产减少)也是产生企业可用资源的内部来源。 资源运用被记入经济业务的借方。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列示在经济业务的借方。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代表了企业资本的减少。这些类型的经济业务包括债务清偿和包括库藏股的购买、股利支付、当然还有净损失等许多来源的减资。资产增加一方面代表了新的投资 ,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资源的运用。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下,经济业务借方最终会使企业的可用资源减少。 等式( 12.1 )概括的基本结构形成了财务状况变动表的逻辑 . 但是,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更早的被称为 资金流量表 的继承者。在资金流量表中,一定的资产负债表账户组成了所谓的资金平衡表 . 这个报表的目的是展示资金平衡账户是如何因收益与其他来源而增加,如何因损失与其他运用而减少。资金流量表概念代表了流动的、可用的和可得到的企业资源。 如此看来,它是更接近于现金流量会计而不是应计制会计的经营报表,将资金平衡账户定义为营运资本账户是具有代表性的 . 在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来源和运用两部分中,经济业务又被分为影响资金平衡账户的经济业务和不影响资金平衡账户的经济业务。净收益对资金平衡的影响也要进行单独地报告,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复杂结构列示在表 12-1 中。必须强调的是,基本逻辑依然如等式( 12.1 )所定义的那样。 表 12-1 中的更复杂的格式,仅仅是对经济业务借方和贷方进行更详细分类的格式,它将资金流量表合并到财务状况变动表中 . 从资金流量表到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强制过程看,它代表了报告信息的扩展,资金流量表包括的仅仅是在表 12-1 所列示的 1a 类 和 1b 类中。 表 12-1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标准格式 资源来源 (经济业务贷方) 1 .“资金平衡”账户增加 a 、来自净收益 b 、来自其他来源 2 .资源的其他来源 3 .可能减少本期资金平衡账户 资源运用 (经济业务借方) 1 .“资金平衡”账户减少 a 、来自净损失 b 、来自其他来源 2 .资源的其他运用 3 .可能增加本期资金平衡账户 而经济业务对资金没有影响的账户却被剔除在外,这个结果只是一个在资金平衡变动方面的报告以及对变动原因的说明。由此看来,资金流量报告主要强调更狭义的流动性。 通过增加表 12-1 中第 2 类所列示的经济业务,对财务状况的所有变动,而不仅仅是属于资金平衡账户的变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一方法被称为总括或全部资源财务状况变动表。第 2 类所列示的经济业务类型属于不影响资金账户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例如包括可转换债券转换成普通股、非货币性资产换股、以非现金资产支付的股利、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9 号意见书选择总括观而不是较狭义的资金流量报表,但资金流量报表还是明显地包括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需要有四个不同的步骤 : 最初的步骤是定义那些组成资金平衡账户的资产负债账户。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9 号意见书允许使用四个定义中的任何一个:现金、现金等价物(短期有价证券和其他临时投资)、速动资产和营运资本。 下一个步骤是确定损益表经济业务对资金平衡账户的影响。 对于任何不影响资金平衡账户的项目,必须仔细地分析和调整收益(或损失)。比如,如果资金被定义为营运资本,那么,没有相应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贷方和借方的所有损益表的借方和贷方都将被剔除。折旧费用就是一个例子,贷记累计折旧是一个非资金账户,在对收益进行调整后,如果金额是一个贷方余额(调整后的净收益),调整的数字被划为资源来源,如果金额是一个借方余额(调整后的净损失),调整的数字被划为资源的运用。这个分类与表 12-1 中第 1a 类相对应。当资金被定义为营运资本时,对收益的主要调整列示在表 12-2 中。 表 12-2 当资金被定义为营运资本时,非资金收益调整的例子 损益表贷方的剔除 1 、资产处置,债务清偿和债务重组产生的全部账面利得(正常和非正常) 2 、债务溢价摊销 3 、投资折价摊销 4 、会计政策变更所产生的非常利得 5 、超过现金股利的权益会计投资收益 6 、递延投资税收减免摊销 7 、售后回租经济业务递延利得摊销 8 、递延税款产生的超过应交税金的税收费用 损益表借方的剔除 1 、资产处置、债务清偿和债务重组产生的全部账面损失(正常和非常) 2 、债务折价摊销 3 、投资溢价摊销 表 12-2 当资金被定义为营运资本时,非资金收益调整的例子 ( 续 ) 4 、折旧、折耗和租赁摊销 5 、无形资产和递延费用的摊销 6 、相对于递延税项转销的税收费用减少 7 、会计政策变更所产生的非常损失 8 、权益会计投资损失(减现金股利) 9 、售后回租经济业务递延损失摊销 10 、发行雇员股票期权产生的报酬费用 第三步是分析非资金账户中所有的非收益表经济业务。 这些经济业务有两种可能的类型:涉及一个资金账户和一个非资金账户的经济业务和涉及两个非资金账户的经济业务。 当经济业务涉及一个资金和非资金账户时,经济业务的分类对应于表 12-1 中的第 1b 类。 当经济业务涉及两个非资金账户时,即借记和贷记两个非资金账户的经济业务被作为资源的来源和资源的运用。借方代表资源的运用,贷方代表资源的来源。这种类型经济业务的典型例子是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会计处理是借记应付债券,贷记投入资本 . 这个借方被归为资源的运用,贷方被归为资源的来源。这些类型的经济业务可以对应于表 12-1 中的第 2 类。它们代表投资和筹资活动,但却有别于第 1b 类的类型,因为它们对资金账户没有影响 . 最后,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平衡项目是资金平衡本身的变动 . 该变动被划分为资源来源或资源运用,主要取决于余额的减少或增加。资金平衡账户相当于一个资产账户,因此该变动是以与其他任何资产相同的变动方式来报告。贷方(减少)代表了资源的来源,借方(增加)代表了资源的运用。这个项目与表 12-1 中的第 3 类相对应。 非资金账户中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被包括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 . 即使经济业务对资金账户没有直接影响,也是如此。当资金被定义为营运资本,非资金经济业务仅限于非货币性经济业务,比如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可转换债券转换成普通股。 当然,当资金被定义为现金时,有更多的经济业务不影响现金。因此资金的定义越狭义,单独报告的非货币性经济业务的数量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将资金定义为营运资本,会使生成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成本最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2.2 向现金流量表转化 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指出了财务报告的三个主要目标。 第一个是很粗略和简单的陈述: “财务报告应该向目前与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理性的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另外的两个目标可以被认为是实现第一个目标的具体手段。 它们是: ( 1 )报告关于企业净资源和那些资源变动的信息; ( 2 )报告在评价未来现金流量中有用的信息。这两个报告目标促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现金流量表。在第 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现金流量表作出了如下声明 : 它提供了企业通过经营产生的现金,以偿还债务、分派股利或再投资,以维持或扩大生产经营能力等活动的有用信息;提供了企业负债和权益的筹资活动、企业对外投资或现金支出、企业目前现金收付等重要的有用信息,以帮助评价企业的流动性、财务弹性、盈利能力和风险等指标。 一个较早期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备忘录表明,现金流量数据是有用的补充披露,因为它们: 1. 提供实际现金流量的反馈信息; 2. 有助于确认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关系; 3. 提供关于收益质量的信息; 4. 改进财务报告中信息的可比性; 5. 帮助评价灵活性和流动性; 6. 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从某种程度上看,前面这几点恰恰弥补了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是说应计制数据就没有信息含量,而是说现金流量数据能够补充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很显然,在评价过去的现金流量时,现金流量是必需的(第 1 点)。 继而现金流量对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也是必要的(第 2 点)。也就是,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也与会计收益的现金流量内容有关。收益质量是财务分析师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名词。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收益的质量越好。收益质量概念反映一种意识,即会计收益包括许多非现金应计项目和递延项目,它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揭示流动性。 第四点涉及统一性问题。由于在一些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灵活性,公司之间的可比性或许不能实现。正如在第九章中所揭示的那样,会计的许多领域无法实现统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一个简单的计量,它较少地受制于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基于这个理由,现金流量的计量比收益的计量更统一,并产生更高水平的可比性。因此,现金流量表作为一种处理收益计量主观性的方式已经被提倡。 与会计收益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相比,现金流量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性。 第五点涉及到使用现金流量数据帮助评价企业财务弹性和流动性。弹性是企业适应新环境和机会的能力,流动性是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产生于内部经营活动的现金揭示了流动性和弹性。现金流量代表了可用于债务支付和偿还、新的投资和向股东发放股利的内部资源,这就是最初需要资金流量表的主要原因。 第六点,也是最后一点,它揭示了现金流量数据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有用性。现金流量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是有用的这一说法是合理的,但是,现金流量、资金流量或会计收益,究竟哪一个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更好预测者,这一点还不清楚。扩大披露的哲学思想是撇开成本问题,主张应披露所有的潜在的有用信息 . 然而,在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情况下,它仅仅是本期会计业务汇总和分类的不同方式。所以,呈报的信息中只有最小限度的成本。 前面的讨论指向了这一重新发现:收付实现制会计是应计制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因此,有必要明确现金流量取代资金流量的更一般的原理。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考虑引入现金流量表时,大家一致认为资金应该被定义为现金而不是净营运资本,主要是因为净营运资本不能较好地反映其流动性。原因在于: ( 1 )递延费用和贷项被包括在净营运资本中,但不产生现金流量; ( 2 )如果企业的经营周期超过一年,那么流动资产的转换可能要花费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 3 )一些项目,如存货都是在成本基础上记账,因此不能明确地揭示存货的现金流量潜力。考虑到这些模糊性,现金流量报告正合心意,因为它的简单直白和字面解释 —— 现金是现金是现金(向 Gertrude Stein 道歉)。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将现金流入和流出细分为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这与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来源 / 运用框架相对照 . 但是,三项分类法将现金流量更清晰地划分为功能意义上的经营活动流量、净筹资活动流量和净投资活动流量三类。相比之下,来源 / 运用结构则机械地集中于如表 12-1 所列示的狭义的借贷关系。 现金被定义为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的等价物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投资,可转换已知金额的现金,期限也短(一般为三个月或更短的到期日)。 下面是建议的报表格式,见表 12-3 。 ( 见教材 P274 页 ) 12.3 现金流量表的要求 12.3.1 直接法与间接法 准则强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呈报。 直接法是指报告与损益表分类(收入、销售成本等等)有关的现金流量。比较而言,间接法或调整法是从应计制净收益开始,对净收益中包含的非现金项目需要进行调整。 使用直接法能够报告更多新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比较偏爱它。但是,在两个征求意见稿和最后的会计准则中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承认,直接法可能会使成本过高,因为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以产生必要的数据的方式来组织其会计记录 . 如果使用直接法,无论如何将采用一个单独的表格,从净收益调整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如表 12-4 所示)。 ( 见教材 P275 页 ) 换句话说,间接法或调整法必须单独使用或作为直接法的一个补充。 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几个成员认为,允许使用间接法将妨碍使用者的理解,从而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 虽然如此,在 1996 年,美国企业中约有 98% 的企业都采用了间接法。从对间接法强烈的偏好中可以看出,编制者已经受到成本问题的影响。 两种方法都可以产生同样的经营现金流量数字,但是得到这个数字的信息却不同: ( 1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类似对应项目的现金流量数字; ( 2 )从应计制会计收益调整到同一类别现金流量的一个调节过程。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信息的成本收益问题。而有限的实证研究却显示,人们偏好直接法,却不愿意选择间接法,尤其是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 表 12-4 也列示了所要求的非现金投资和筹资活动的附表,无论直接法或间接法都是用来揭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主要手段 . 12.3.2 非勾稽关系问题 最近出现了一个与间接法相关的重要问题。 一项详尽的研究发现,在使用间接法来确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下,会产生非勾稽关系问题,即来自合并企业营运资本账户变动的现金流量不等于列示在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部分中的营运资本调整数。非勾稽关系问题可能会妨碍分析师对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部分中的基本数字的理解,因为它好像使现金流量表与基本的资产负债表不一致。而且,研究者样本中包含的 75% 的情况中都出现了这种不一致现象。 出现非勾稽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年发生了子公司的购并业务。 当子公司购并业务发生时,被并企业营运资本期初余额没有被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余额之中。为了勾稽关系,这些缺失的余额必须予以考虑。 除了购并问题,当涉及营运资本账户的经济业务不影响现金时也会出现其他的非勾稽关系问题,这些经济业务对合并企业和非合并企业都有影响。 这些类型的经济业务的一些例子包括如下: ●营运资本项目的增记或减记 — 特别是存货 — 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企业时; ●生产性存货的摊销分配; ●营运资本账户在流动和非流动种类之间的任何类型的再分类,如当目前到期的经营活动的应付票据准备再筹资时(假设企业具有再筹资的能力和意图)。 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三个成员提出了异议以外, Nurnburg 和 Munter 也提出了关于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现金流量表结构的重要问题。 对于经营、筹资和投资三分法, Nurnburg 声明,这种结构分解符合财务文献,应该能够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 Munter 指出,三部分分解的内容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分类和损益表的确认。 在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分类的问题中, Nurnburg 提出 , 利息、股利收入和利息支出分别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但是,根据财务文献,利息与股利收入清楚地被划分为投资活动,而利息支付则属于筹资活动。 12.4 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分类问题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遵从损益表形式,将利息收入与费用和股利收入作为经营活动符合业主观 ; 而将所有这些要素作为投资活动(利息和股利收入)或筹资活动(利息费用)则符合主体观。 正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是遵从会计收益观(业主理论)还是遵从财务观(主体观)进行艰难选择时,更需要实际考虑的事项可能已经影响到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银行业机构倾向于将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划分为经营活动项目 — 他们袒护银行 — 为了避免报告经营活动产生的负现金流量。 因此维持与损益表和银行业问题的一致性,可能已经影响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利息费用(经营活动)和收入以及本金偿还(筹资活动)的划分决定。 但是,在利息与股利收入 ( 经营 ) 和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 ( 投资 ) 以及借入或偿还本金(筹资)之间的分类导致了更多的问题 . 在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票据的情况下,产生了关于如何处理溢价或折价的问题,溢价或折价是对利息费用的调整,但也是借入本金的一部分:在溢价的情况下与利息费用为同向调整,而在折价的情况下与利息费用则为反向调整。 Vent Cowlings 公司和 Sevalstad 公司在公布的年报中已经发现处理这种情况的四种方法。 假设某公司将期限为四年期、面值为 $10,000 、票面利率为 8% 的债券于 2000 年 12 月 31 日发行,发行价格为 $11,000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采用直线法摊销溢价。这样,每年利息费用应是 $550 ( $800 减 $250 溢价摊销)。 下面将四种不同的方法列示在表 12-5 中 : 方法 1 , 是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与直接法一起使用的方法应注意经营现金流量不等于应计会计利息费用,因为 $1,000 的溢价属于 2000 年的筹资现金流量的一部分。 方法 2 和方法 3 , 将溢价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取出,正确地放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方法 2 将溢价在偿还年度,即在 2004 年分配给经营活动。而方法 3 在 2000 年,即在发行年度就进行这种分配。 方法 4 , 将溢价在债券的整个期限内进行分配。我们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尽管应计利息费用与现金流量数额不相一致。方法 4 是最不合理的,因为它将溢价作为筹资现金流出在四年内进行分配,从而将每年的现金流量从 2001 年到 2004 年将 $800 分成了两个部分。 方法 1 几乎肯定地与直接法一起使用,而方法 2 - 4 都是可能与间接法一起使用的。 表 12-5 在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溢价分配 方法 1 方法 2 方法 3 方法 4 经营流量 筹资流量 经营流量 筹资流量 经营流量 筹资流量 经营流量 筹资流量 年份 2000 11,000 11,000 1,000 10,000 11,000 2001 (800) (800) (800) (550) (250) 2002 (800) (800) (800) (550) (250) 2003 (800) (800) (800) (550) (250) 2004 (800) (10,000) (800) (11,000) (800) (10,000) (550) (250) 2004 1,000 (10,000) Munter 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根据第 3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如果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那么它将从经营活动中剔除,作为固定资产购置成本的组成部分,属于投资活动的范畴。 这就会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事项是应该根据收入或支出的基本性质进行分类,还是在事项的基本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租赁经济业务有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之分,类似的划分也反映在租赁经济业务中。在经营性租赁的情况下,整个现金支付金额被划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在资本租赁的情况下,利息部分被划分为经营活动范畴,而本金减少的部分则属于筹资活动范畴。事项的基本性质和经济业务的基本分类,究竟哪一个在现金流量表中占统治地位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2.4.1 呈报的灵活性 呈报的灵活性在第 10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它是对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修正。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套期活动被认为是投资活动。但是如果套期(远期合约、期货合约和期权或掉期)与特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如存货有关联(比如 , 预防存货价格上升),第 10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允许资产负债表上的该项目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 Nurnberg 和 Largay 认为,在第 10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套期交易的会计处理中所增加的灵活性将导致可比性的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为精确性的增加予以辩护。因而第 9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考虑,根据套期经济业务的性质将其严格划分为投资类型的业务(严格统一观念 ) ,而第 10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则允许考虑套期与特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关联性。 12.5 现金流量表的用途分析 尽管存在分类和非勾稽关系问题,但现金流量表仍然不失为一个非常有用的报表。这一点已在 Ingram 和 Lee 研究的一个独特的例子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这个例子中,他们将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结合起来使用。 他们断定,正在成长的企业将具有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现金流量,这是因为随着企业的扩张,正在成长的企业将具有不断增长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存货和应收账款将被应付账款的增加所抵消,但是每年的收益变动超过实际的和最可能相关期间的经营现金流量变动则体现出营运资本增长的净效应。随着企业的扩张,购置固定资产会产生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出。虽然筹集新的债务和发行股票会产生现金流入,而发放现金股利又可能很快地使现金流出。 对于正在收缩的企业,与正在扩张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销售额和收益下降,但随着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通常是增加的。另外,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也将下降。类似地,随着股票回购的增加,债务偿还或清偿的增加以及现金股利的发放,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也在不断地增加。 12.5.1 现金流量的复杂性 尽管现金流量表不象损益表那样容易被人操纵,但现金流量表依然存在着问题。既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被认为是现金流量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就应该投入相当多的活动以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同时减少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或增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些业务对现金总流量的影响并没有改变,但这种重新安排无疑会取悦于信息使用者。 有关这个问题可以 Tyco 国际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个家庭安全警报系统的销售商,顾客每月为这些服务支付将近 $30 ,合同经常延续超过一年。 Tyco 国际公司提供这些服务,同时也从其他经销商那里购买这些服务合同。 看起来, Tyco 国际公司用于发展安全警报系统销售而花费的现金与从其他公司获得服务合同而支付的现金应该有相似的处理 : ( 1 )用于家庭安全警报系统销售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当年收益中确认; ( 2 )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那部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在未来期间确认。 购买合同和 Tyco 国际公司自身销售合同的相似处理是当之无愧的严格统一的例子。 然而, Tyco 国际公司显然也灵活地处理了这些相似的现金流量情况。 Tyco 国际公司购买的经销商合同作为 “购置” 业务处理 , 这些现金流量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在现金流量表中确认,其基础确认要比内生家庭安全警报系统产生的现金流出平稳的多。 现金流量表上这种类型分类的不统一性绝不是偶然的。 12.6 现金和资金流量的研究 两个长期从事研究现金流量报告的倡议者, Lawson 和 Lee 坚持的观点是,现金流量报告对报告企业的业绩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流动性(现金流量)是企业业绩的必要组成部分。 Lee 表述得更强烈:“现金流量不是利润,而是企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利润是一个抽象概念,现金是物质资源。” 现金流量报告到底是优于应计制报表,还是只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报告? 如果对现金流量报告的作用还不明确的话, Lawson 和 Lee 无疑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 正如在第 8 章中讨论的那样,财务经济文献中的现金流量股价模型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而不是应计制会计收益。然而大量的资本市场研究证据表明,相对于公司证券价格而言,会计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优于平淡的现金流量。 这些大量研究的一个结论是,将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两者结合在一起要比任何单独的一项都有用,也就是说,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未来前景时,两者都是必需的。 从这个角度讲,现金流量表是应计制报表的补充,通过对计入现金流量中的应计制数据的分解和应计项目的内容,能够提供更新的信息。 最终,大量的对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调查一致表明,现金(资金)流量数据主要应用于投资分析。而建立在应计制基础之上的传统盈利能力分析,在透视现金或资金流量的流动性方面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即使在会计收益数字被操纵以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证券报酬率也具有重要的补充说明的作用。所有的这些显示,现金流量在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和未来前景中扮演着从属但却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 13 章 通货膨胀及物价变动会计 13.1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颁布前美国 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历史 13.2 物价指数的确定 13.3 通货膨胀会计概述 13.4 收入计价基础 13.5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及其在 第 82 号、 8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被废弃 13.6 计量与估价中的特殊问题 在过去的 75 年间,美国会计人员已经很强烈的意识到了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数据的潜在影响,包括总体的以及个别的物价变动。实际上,在二十世纪 20 年代的时候就有一些公司因为特定物价的变动而对其基本财务报表进行过重新表述。会计组织,例如美国会计学会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其著作中讨论物价变动对会计影响的严重后果。 三十年代中期,这两个组织都强烈支持采用历史成本模式。 AAA 做过这样的表述: “会计 …… 不仅是一个估价的过程,而且还要将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及以后各期进行分配。” 13.1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颁布前 美国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历史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引用以下的一段话作为其首版六大规则之一:“当一项销售在正常的业务程序中受到影响时即被看成实现利润,除非在销售价格不能合理确认的情况下。” 但是到五十年代早期,美国会计学会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开始修正他们的立场。 1951 年,美国会计学会发布第 2 号补充报告,“物价水平变动及财务报表”。这份报告建议,在提供历史成本信息的基础上,财务报表应按一般购买力进行调整并作为补充报表进行披露。 1950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起了一项对不断变化的收益概念的研究。 美国会计学会在 1957 年和 1966 年的报告中一直支持用物价水平重新调整财务报表。同样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 1961 年的第 6 期 《 会计研究 》 和第 3 号 《 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 》 中也支持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后的财务报表。 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没对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及现行价值调整进行任何评价,但重申了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物价变动影响的必要性 .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不久,它便发布了一项名为 《 一般购买力单位财务报告 》 的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用一般购买力对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重新表述,以作为补充信息进行披露。由于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推迟了其征求意见稿的实施。在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中改变了证券交易委员会长期以来坚持的除历史成本外不允许披露其他信息的观点。 在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中对重置成本的披露要求与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要求是不同的。总体说,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的重置成本信息必须能够反映重新购置更新的、效率更高、生产能力更强的资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陈述似乎可以认为,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近 40 多年来,大多数文献讨论的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用一般物价水平重新表述历史成本财务报表的可能性,而不是在讨论是否应采用一个新的计价基础。用物价水平重新表述财务报表实际上还是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只不过是改变了历史成本报告的方式,也就是说,使用等值货币单位而不是名义货币单位。但是,现行成本方法改变了原始的计价基础,由采用历史成本变为使用现行价值。 一般部门及会计组织中的会计人员,如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戏剧性地颁布了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之前,一直赞成用物价水平重新表述历史成本。 关于为什么会计职业组织会倾向于用物价水平重新表述历史成本而不是直接采用现行成本的原因一直只是单纯的猜测,但是也确实存在几个可能的原因。在物价变动时用货币单位对历史成本进行重新表述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说要比直接采用现行成本计价更简单,它只涉及到从外部获取物价指数,例如消费品物价指数 , 然后用其与历史成本数值相乘。 然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做法改变了美国物价变动会计的演变进程。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迅速使得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了自己的做法(即当时的用物价水平重新表述),并且直接导致了在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双重方法的采用。这一发展(第 190 号会计系列文告)极大地促进了物价变动会计的进程 . 这不是演进过程中简单的一步,而是当时证券交易委员会首席会计师约翰 ·C· 伯顿思想的反映。 伯顿是具有学术背景的,他坚定地认为如果因为物价变动的原因需要对财务报告做一些改动的话,那么应该改动的是计价体系本身,这样这一个体系可以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他的愿望是建立一个采用现行经济成本的计价系统。在这种方法下,费用将依据特定资产销售或使用时的重置现行成本来确定。因此,配比过程也将以业务发生时的现行成本为基础提供长期的平均现金流。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用一般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在应用上确实比较简单,因为它不需要采用新的经济计量手段,但伯顿对这种计价基础是否能带来任何好处提出了质疑。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伯顿的观点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影响。如果伯顿不担任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首席会计师,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很有可能将不考虑现行成本法的应用。 物价指数 是商品或劳务现行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这些平均数与基期商品的价格有关,使用的目的是确定物价变动的幅度。 从狭义上来讲,物价指数可以是指确定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物价的变化,比如在钢铁行业中使用的设备的物价变化等; 从广义上来讲,是指确定某一经济中所有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 一般可以把第一种称为特定物价指数,把第二种称为一般物价指数。 对于任何一种物价指数的确定,都必须使用相当多的统计样本来进行,因为涉及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以及业务发生的数量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13.2 物价指数的确定 因此,发生样本差错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当某一特定交易类型的权重在业务发生的这一期间中并不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时候 . 在理解物价变动会计中物价转换的会计程序方面,使用一个简单的确定物价指数的例子是非常有用的。假设一个经济中只生产并消费两种商品: X 和 Y 。这两种商品在三个期间内的价格和数量如表 13—1 所示。 我们的说明涉及到两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物价指数。拉氏物价指数是依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的: 以 P 0 作为基期,将商品 X 和 Y 的实际数值代入公式,可以得到 P 1 和 P 2 分别为: 表 13—1 三个期间内商品 X 和 Y 的价格及数量 商品 X 商品 Y 时间段 价格 数量 价格 数量 P0 2.00 100 1.00 100 P1 2.20 95 1.05 105 P2 2.42 90 1.10 115 计算结果表明, P 1 的物价比基期高出 8.33 个百分点, P 2 比基期高 17.33 个百分点。与 P 0 相比, P2 的价格上升了 9 个百分点( 117.33-108.33 )。 与 P 1 相比, P 2 上升了 8.3 个百分点 [ ( 117.33/108.33 ) -1] 。后一项数值是将 P1 作为基期计算得出的结果。 另一个比较常用的物价指数是派氏物价指数。它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的: 同样,以 P 0 作为基期,将表 13—1 中的数值代入公式,可以得到 P 1 和 P 2 分别为: 派氏物价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 P 1 的物价比基期高出 8.22 个百分点, P 2 比基期高 16.71 个百分点。与 P 1 相比, P 2 上升了 7.84 个百分点 [ ( 116.71/108.22 ) -1] 。 后一项计算仍是以 P 1 作为基期计算得出的结果。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拉氏物价指数只使用基期商品的数量,而派氏物价指数则采用当期的数量。尽管由于拉氏物价指数这样计算而使得其结果更加“纯粹”一些,但是派氏物价指数的计算将商品价格相对来说已经更便宜的事实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正如我们在这个例子中看到的一样。 另一方面,由于拉氏物价指数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数量的变化,因此其确定成本更低。批发商品价格指数(商务部)以及消费品价格指数(由劳动部设定)都是拉氏物价指数。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要求使用拉氏物价指数进行一般物价水平调整 . 在讨论通货膨胀影响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那就是一般购买力调整和现行价值之间的区别。 调整方法是用某一项目的历史成本乘以一个分数,该分数以当期一般物价指数作为分子,除以该项目取得时的一般物价指数 . 现行价值, 又称为现行成本或公允价值,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间内为取得资产、负债、费用以及收入等所付出的特定价值 . 现行价值分别叫做投入价值和脱手价值。 投入价值, 是指企业可以正常获得的资产、负债或费用等的市场重置成本。 脱手价值, 是指在“有序清算”体系中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可变现净值或清算价值。 13.3 通货膨胀会计概述 13.3.1 投入价值 支持投入价值的有力证据之一就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重置成本可以最好地代表企业的使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资产 “使用价值” 的含义,我们必须区分三种估价模式: 可归属到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现值( PV ),投入价值或重置成本( EV )以及脱手价值或可变现净值( NRV )。 (1) 可能出现的排列组合 ① NRV > PV > EV ② NRV > EV > PV ③ PV > EV > NRV ④ PV > NRV > EV ⑤ EV > PV > NRV ⑥ EV > NRV > PV 我们的分析将主要集中在存货和固定资产方面。 只要 PV > NRV ,一项资产就应该被拥有。 如果 NRV > PV ,则该项资产就应该被出售。 因此,在③、④和⑤三种情况下,资产应该被拥有; 而在①、②和⑥这三种情况下,资产应被出售。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③、④和⑤三种情况应适用于企业大多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由于生产性用途(用 PV 代表)占主要地位,因此只要是在第③、④两种情况下,资产就应该被继续使用以及更新。 实际上对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来说,第③种情况应有望成为唯一占主导地位的情况,第④种情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由于 NRV 比 EV 要高,所以尽管由于 PV > NRV 的原因使得该资产的主要用途应该是继续生产,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即可以被出售也可以继续使用。 在第⑤种情况下,资产应继续按照生产性用途使用,但是不应该更新。 在③、④和⑤三种情况下, PV 代表企业的使用价值。 然而,由于 PV 是基于估计以及对未来价值折现进行计算的,因此它的可验证性必然比 EV 或 NRV 要低。如果要在 EV 和 NRV 之间选择一个数值代表 PV 的话,则必须牢记,由于以下三点原因的存在 , 一般情况下 NRV 都要比 EV 要低: ① NRV 包括隔离成本以及其他与清算有关的因素的影响; ②由于企业只是零星地出售生产性固定资产,因此它只能同有限数量的潜在资产买主进行联系; ③由于企业不经常对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因此一般来说,企业不会将重点放在 NRV 的确定上。 EV 和 NRV 之间的区别是由一些特定因素所导致的,而这些特定因素与 PV 所代表的生产性用途完全无关。因此对于生产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来说, EV 应是一个比 NRV 更好的经济价值指标。 对于这些资产, EV 在某些方面有更大的用途,如预测能力及确定会计责任等。 应进行资产出售的①、②和⑥三种情况适用于存货。第⑥种情况表明,该项目应被出售,而不是被更新。 NRV 代表存货的售价减掉完成销售所发生的成本。 NRV 和 EV 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未实现收入,尽管二者都采用现行价值的形式。如果采用 NRV 对存货进行计量将导致资产多重计价基础同时存在,而这又将导致其他更多问题的出现。 因此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对存货及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时,如果只选择一种计价基础的话, EV 将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 如果采用多重计价基础,则会导致现行价值(又称为使用价值或资产对企业主的价值)的产生。现行价值的取值过程是:首先选取 PV 和 NRV 中较高的一个,然后用在上一步中 NRV 和 PV 比较后的剩余者同 EV 进行比较,其中较低的就是现行价值。 Barth 和 Landsman 认为现行价值比 EV 和 NRV 都更为可取,因为尽管现行价值和单独的 EV 或 NRV 相比,其可验证性会很差,但是它将不同的管理技巧以及资产的组合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除可验证性问题以外,如果管理者想要在资产处置方面控制其持产损益的话,现行价值还很容易受到故意高估或低估的影响。 (2) 估价问题 在确定现行投入价值时存在很多估计方面的困难。直接估价方法比间接估价方法更为可取,因为其陈述的真实性更强、可验证性更强,而且通常成本也更低。 对存货的直接估价方法是取得在该公司通常获得商品的市场上的现行售价,如果该公司是自己生产的产品,则取现行生产成本。对于通常情况下可以取得的项目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如果有生产商品的情况则会复杂一些。 原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制造费用的现行成本都是比较容易取得的,但固定性制造费用,特别是折旧的取得相对来说就很困难。因此还需要采用间接估价方法,即用特定物价指数对已产出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进行调整。 对于固定资产,直接估价方法是取得相同类型资产在旧货市场上的售价。相对来说,合适的二手估价只对一小部分固定资产适用,大部分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还是要按照间接估价方法用适当的特定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13.3.2 脱手价值 脱手价值的基本原理与投入价值的完全不同。 脱手价值的拥护者认为,企业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企业要对它的大部分生产性资产进行周转。脱手价值资产负债表能够通过促使其资产结构向新机遇转化的方式提高企业的适应性。脱手价值表示一个企业的资产在有序清算过程中可能获得的销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继续进行经营,而不象在强制变现的情况下会有大量的折扣存在。 在脱手价值方法下,资产负债表成为最主要的财务报表。 损益表表现的是企业在该期经营所产生的适应能力的增加。因为在一项资产取得以后,迅速不成比例地从购买价格下降到脱手价值,因此脱手价值损益表很有可能严重地限制企业的预测能力及会计责任。实际上,脱手价值的强烈支持者也正在试图否认会计数字对预测能力的重要意义。 脱手价值是一种机会成本的形式。它代表的是企业要牺牲现存的资产。虽然脱手价值的支持者坚持认为这一计价系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 Larson 和 Schattke 还是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资产负债表中各个不同组成部分计量的独立性及分散性的问题。 尽管存在数量不多但影响较大的脱手价值支持者,但是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标准制定机构的成员其占优势的意见还是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使用重置成本(投入价值)。 投入价值的优点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两种数值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对于资本预算分析来说,要求的是现在拥有的将要被处理掉的资产的脱手价值以及将要获得的资产的投入价值 . 毋容置疑,两种计量方法都具有相关性。我们对它们的判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 尽管脱手价值有其重要性,但实际上企业的大部分资产在给定的短期时间内是不需要转换成现金的。而且,我们还已经讨论了以脱手价值为导向的损益表在使用者目标而不是适应能力方面的局限性。相反地,使用价值分析,尤其是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方面的,确实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对现行价值的讨论将主要集中在投入价值上。 13.3.3 购买力损益 购买力损益 是在一定期间内,当物价水平发生变化时由于持有净货币性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 货币性资产或负债 包括现金本身和其他以固定货币数额收回或支付的资产或负债。 这些项目包括应收应付账款、应收应付票据以及长期负债。 购买力损益是由货币性项目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化时获得或丧失购买力而带来的,因为这些项目将要收回或支付的货币数额是固定的。 潜在的购买力损失和收益汇总如表 13—2 ,在表中,“净货币性资产” 指的是货币性资产总额大于货币性负债,相反的情况即“净货币性负债”。 表 13—2 购买力损失及收益 经济形式 企业情况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净货币性资产地位 购买力损失 购买力收益 净货币性负债地位 购买力收益 购买力损失 购买力损益的确定是先计量一个企业可以得到的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然后将其与企业的净货币性帐户的实际数额进行比较 .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其计量方法。 假设某企业有关货币性项目的业务汇总如以下 T 型帐户: (略)(见教材 P298 页) 不论是一般购买力调整模式还是现行价值调整模式都将购买力损益作为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计量模式本身使用的则是一般购买力或者特定购买力的概念。对这两种购买力的区分将被认为是非营业收入的组成部分。 13.3.4 持产损益 就象货币性项目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要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一样,非货币性项目(我们称之为实物资产)由于其自身价值的变动也要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 实物资产上的持产损益可以分为两部分: ( 1 )货币性持产损益,是一定期间内纯粹由于一般物价水平变化所带来的; ( 2 )真实性持产损益,它是一般物价水平调整数额与现行价值之间的差额。 货币性持产损益仅指的是资本调整,它们不是收入的组成部分。对真实性持产损益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将影响收入的确认,我们将简要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对持产损益的分类也可以按已实现和未实现的角度进行划分 , 这是按照传统会计的意义进行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略)(见教材 P299 页) 13.3.5 资本杠杆调整 与持产收益有关的问题是资本杠杆调整,其在英国被用作通货膨胀会计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资本杠杆调整导致权益资本的收益,因为债务资本对持产收益没有任何要求权。同样,如果是净持有资产损失,则也要由权益资本完全吸收。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所有的真实性持产收益都不确认为收入,假设该企业的长期资金有 40% 来自于债务资本,那么资本杠杆调整的计算应为持产收益总额 750 美元乘以 40% (或 300 美元)。 资本杠杆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很明显,资本杠杆调整是以业主权理论而不是以会计主体理论为导向的。但是,我们不太容易把它与任意一个资本保全的概念联系起来。而且,对资本杠杆调整进行计量的方法有很多,并且各种方法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在通货膨胀会计中要求使用业主权方法,就需要仔细地对资本杠杆调整进行重新考虑。 13.4.1 一般物价水平调整 除第一章中讨论过的一般物价水平调整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所提供的资本保全的类型。历史成本按照未调整的货币计量资本保全。 一般物价水平调整更进了一步 :按照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后的货币计量资本保全。 13.4.2 现行价值法 以下将要讨论的现行价值的三种方法都是以投入价值方法为导向的。三种方法都将体现现行营业收益。这三种方法在对真实性持产收益的处理以及资本保全计量类型方面存在着差异。 13.4 收入计价基础 ( 1 )可分配收益 在可分配收益方法下,真实性资本收益被看作是资本的调整额。它所导致的资本保全是基于实物基础上的保全概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收益等于收入超过按重置成本计量的费用。购买力损益使用派氏物价指数进行计算,用来计量企业所使用的经营性资产重置成本的变化。 ( 2 )已实现收益 正如该概念的名称所示,真实性持产收益的已实现部分被认为是收益的组成部分。它所导致的资本保全与在一般物价水平调整方法下提供的大体是一致的,尽管两种方法下的报告在其他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在于,按照定义,以重置成本计量费用要高于已实现货币性及真实性持产收益的历史成本。 ( 3 )盈利能力收益 在盈利能力收益方法下,一定期间内所有的真实性持产收益 , 不论是否已经实现,均作为收益的组成部分。 提倡这种方法的原因在于真实性持产收益对使用者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指示器或 “信号”,它表明企业未来真正的收益将会增加。在这样的假设下,即真实性持产收益意味着由某一特定企业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将上升,则未来的收益有望随之上升。盈利能力收益也正是因为其预测能力而被极力推荐的。 但不幸的是,盈利能力收益的基本原理有若干缺陷。如果生产性资产及资源被若干行业使用,那么对某一特定行业最终产品需求的上升将会导致所有企业投入品成本的上升,也自然会包括那些最终产品需求不会上升的企业。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收入上升的信号,真实性持产收益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不可靠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真实性持产收益可能会源于供方条件的变化而不是需求方。 盈利能力收益方法下的资本保全是将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所有真实性持产收益作为收益的组成部分(它们也可以被表示为可实现的真实性持产收益)。 13.4.3 示例 (略)(见教材 P301 页) 13.4.4 资本保全问题 让我们再回到资本保全检验。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及已实现收益计量的是财务资本保全(以一般购买力调整后货币计价),而可分配收益提供的是实物资本保全。后者在其收益中不包括任何真实持产收益,在净货币性资产及负债购买力损益的计算上使用对企业实物资产适用的物价指数。围绕哪一种资本保全计量更恰当的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两种计量方式比较,财务资本保全的方法争议性更小。 这是因为这种计量本身是以货币计价的,而且这些货币以一般购买力来命名。这种计量方法,尤其是当使用消费品物价指数时,对投资者(所有者)的适用性将比对企业本身更强。因此,财务资本保全是坚定地以业主权理论为导向的。 从其本身的含义来说,实物资本保全比财务资本保全更模糊 , 因为,它主张保全的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尽管它是用货币计量的,但是很难将实物生产能力转换为货币。 因此, Carsberg 认为实物资本意味着 : ( 1 )非货币性营业资产实物数量的保全; ( 2 )为保证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的能力而必需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保全; ( 3 )为保证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的能力而必需的非货币性营业资产及货币性资产的保全。 围绕实物资本保全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去争取与现在所持有的全然不同的厂房及设备的投资,而这些现在持有的厂房及设备是用于进行实物资本保全计量的。 但是正如 Milburn 所阐述的,如果资本保全可以被视为代表上一期间的繁荣而不是关心企业对将来的设想,那么对这个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实物资本保全涉及到的是保全实物生产能力,因此它是以会计主体理论为导向的。因此现在的选择实际上就成为业主权理论及会计个体论之间的选择。 Milburn 个人比较倾向于支持财务资本保全,但仅是从定义的基础上考虑:真实性(及已实现的)持产收益应该被解释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以名义货币的历史成本作为基本财务报表的基础。 SFAS NO.33 指明,物价变动的影响应该被列示为年度报告的补充信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识到,在到底应该采用哪种会计方法这个问题上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等值货币方法的支持者与现行成本方法的支持者都强烈地认为他们所支持的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为有用。 其结果是, FASB 得出结论: 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量方法下公司都应该报告补充信息。 13.5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及其在 第 82 号、 8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被废弃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遵循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规定。需要遵循其规定的公司有: 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准备其基本财务报表的公共公司。这些公司还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在提供财务报表的财务年度年初拥有以下条件之一: a. 存货、地产、厂房及设备 [ 不包括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 ] (扣除累计折旧、损耗以及摊销之前)总额超过 1.25 亿美元; b. 资产总额超过 10 亿美元(扣除累计折旧以后)。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 [ 公共公司 ] 定义为: ( a )其债务或权益证券在本国股票交易的公开市场或本国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仅在国内或地区内进行报价的证券)交易; ( b )其财务报表在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记录在册的公司。 大约有 1200 家公司受到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直接影响 . 另外,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鼓励不受其影响的公司尝试物价变动信息的披露。 对于等值货币报告,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披露以下内容: a. 现行财务年度持续经营带来的收益,基于历史成本、等值货币的信息; b. 现行财务年度净货币性项目上的购买力损益。 净货币性项目上的购买力损益不应该包括在持续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中。 对于现行成本,下列各项是必须披露的: a. 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计量的现行财务年度持续经营带来的收益信息; b. 现行财务年度末存货、地产、厂房及设备的现行成本数值 ; c. 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外,现行财务年度存货、地产、厂房及设备现行成本的增加或减少数额。 在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所采用的分散而不是综合列示的总体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委员会自身并没有决定是否应将真实性持产收益及购买力损益纳入持续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之中 . 同时,它指出委员会在披露机制方面的信心,是基于对市场有效性的信任,而不是基于对特定信息收集的信任。它将信息归集与综合的问题留给了使用者。 例如,已实现收益可能是根据以下步骤估计的,即先计算累计折旧、商品销售成本的现行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调整数额的差额,然后将这些已实现的真实性持产收益加入到持续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当中来。 简言之,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由于一些原因的存在最后失败了。 首先,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早期通货膨胀出现了戏剧性的下降趋势。另外,还存在计量的问题,即对预测目的有用性及可理解性存在质疑。 13.5.1 第 8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8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在 1984 年底发布的,取消了之前在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要求的等值货币收益的披露。这一作法看起来似乎使使用者产生了迷惑,同时,类似现行成本的收益披露可能会造成 “信息负担过重”。因此委员会认为,很明显,等值货币收益披露的成本超过了其信息提供所带来的好处。 13.5.2 第 8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可以说,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规定的其他内容在第 8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布约两年后也失败了。 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的其他内容,即现行成本收益计量方法、购买力损益及持产收益信息是被 “鼓励”但不是被要求的。因此,委员会将物价变动会计的问题轻率地停滞了下来。对于那些认为财务报告需要将物价变动会计纳入考虑范围的提倡者来说,值得欣慰的是,在附录 A 中规定的一项标准指南反映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这项指南对那些仍被要求提供补充信息的公司适用。在附录 A 中规定的内容很少是新的,一般都在之前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附录 E 中有过类似的内容。 第 8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最有趣的是,它仅是以四票对三票的比例通过的。反对者的意见正在迅速减少。 David Mosso 认为一般及特定物价的变动问题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本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他反对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但是也反对将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余内容自动转入第 8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尽管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有缺陷,但 Mosso 认为它是未来进行研究的基础,将其内容自动转入会从根本上破坏这一坚实的基础。 Raymond Lauver 同意这一观点。另外,由于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存在缺陷, Lauver 认为在第 3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发布后五年内没有被得到广泛运用是很容易理解的。 Robert Swieringa 与 Mosso 及 Lauver 的意见一致,同时他认为该机制本身及数据连贯性存在缺陷,特别是对固定成本进行初始及追踪的现行成本数据方面。因此,如果重新发生通货膨胀,则这一已被废除的机制将会重新被采用。 13.6 计量与估价中的特殊问题 13.6.1 折旧及部分技术陈旧 对于很多固定资产来说,对已使用固定资产价值(及其与之相关的折旧数额)的直接计量方法是不存在的。另外,当技术陈旧发生时,对固定资产及折旧的现行估价就变得非常困难。 技术陈旧 是随着新机器、新设备及新硬件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些机器、设备及硬件能够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总额提供类似现存固定资产所提供的生产服务。 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进行折现现金流分析时,有一些企业会选择更新的技术,而其他的企业还将保持其原有的资产。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持有的资产就是部分过时的资产。 在折旧费用方面,问题的焦点在于在重置成本折旧的计价上是应该依据市场上可得到的最好的技术,还是应该依据公司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一般会使旧机器或设备的价值贬值。 实际上,在一个有效经营市场中,市场将对旧技术的成本进行压价,以使得新、旧技术提供的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相同。 关于重置成本估计价值的确定及技术陈旧资产的减值,必须注意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可验证性的问题。年均产量及使用年限是预计的,因此,对它们的验证将很难做到。很明显,在重置成本计价方面,相关性及可靠性的权衡将非常关键。另外,我们这里所列举的方法仅适用于产量同一的固定资产。在缺乏市场价值报价的情况下,从可验证性的角度出发,现行价值折旧的确定就将是一个更模糊的问题。 13.6.2 长期债务的购买力收益 对于以下的假设曾经有过非常严重的质疑,即由于债券持有者将以更廉价的货币偿还债务,因此一个公司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它的长期债务上会产生收益。 债券持有者当然理解,如果通货膨胀持续发生的话,与原来借给公司时的货币相比,对他们偿还的面值将包含更低的购买力。因此,利息率一般包括两部分: ( 1 )要求的报酬率,包括无风险利率及基于发行者信用考虑的风险补偿率; ( 2 )与债务发生期间预计通货膨胀率相等的补偿率。 其结果是,只有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计通货膨胀率时才会发生收益。相反地,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计时将会发生损失。对这种损益的实质以及资本保全计量的含意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例题见教材 P312 页(略) 第 14 章 所得税与财务会计 14.1 所得税分摊 14.2 修订的加速成本回收制度 14.3 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资产 —— 负债观 公司所得税的分摊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曾经出现的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将公司所得税的分摊付诸实施,以经过 40 年热烈争论后形成的观点来看,其所用的措辞在今天几乎是既过时又无知的: 所得税是一种在必需和可行时应该分摊到收益和其他会计科目中的费用,其分摊方法像其他费用分摊一样。在这一项目下,损益表应反映的是本年损益表中能被恰当地分摊到收益中的费用 . 由于收入或费用项目在公开财务报告和纳税申报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二者之间形成的时间性差异使所得税分摊成为必要。 在这些情况下,所得税费用是以公开的税前收益金额为基础的,这一问题也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 14.1 所得税分摊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税收基础和会计基础是不同的。因此,所得税分摊程序在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负债之间起着一种平衡轮的作用,其差异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我们将严密地考察来自于所得税分摊程序的所得税费用金额和资产负债表账户的含义。 会计准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继续延伸了第 43 号和第 44 号(修订版)会计研究公报的观点。只要时间性差异存在,尽管存在相关环境的差异,但所得税分摊必须进行。符合这一要求的方法被认为是全面分摊法。 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继续采用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96 号意见书的全面分摊法,但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税款资产时过于保守。 1992 年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取代了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并且对于递延税款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确认,在按照更为公平的方式处理方面恢复了一致性。 公开的报告和纳税申报表之间的永久性差异不受分摊程序影响。至于像市政公债利息这类的非应税项目对于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负债均没有任何影响。 所得税分摊的另一种情形是期内所得税分摊。在期内所得税分摊中,前期调整、非常项目、会计原则的变更,或者企业中非持续经营分布的营业活动都产生了纳税影响,这些项目以纳税影响的净额列示。因而,在所得税和非常项目之前,将全部所得税费用的余额列示在净收益的下方。所得税期内分摊相对比较容易使用,而且很可能与使用者相关,因此,看起来,其使用收益大于成本。 14.1.1 所得税分摊的基本原理 正如名称中所清楚表示的,所得税分摊真正是一种分摊。事实上, Thomas 已经用非常简练的术语概括了它的特征: …… 所得税分摊以它的一种最不合理的方式体现了分摊问题 . …… 或许,所得税分摊被理解为使得分摊遵循一致性的一种尝试 , 它的分摊问题是其他分摊问题的后果。 尽管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语言表述不是那么明晰,看起来所得税分摊是以配比观念为基础的。但是,配比在所得税分摊中的应用,与配比的其他应用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费用与收入相配比,结果至少应该大致描绘出努力(费用)所引起的成就(收入)。可是,所得税分摊下的配比试图用税前会计收益使所得税费用标准化,因此,税后收益和税前收益也是相关联的。 与其他费用的配比相比,由所得税分摊带来的配比实际上是在更低的水平上在损益表上出现的。 按照 20 世纪 90 年代的观点来看,配比为所得税分摊提供了一种不牢固的基本原理。然而,在历史成本法的框架下,在分摊程序的任意性不被质疑的时代,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应该进行所得税分摊。 所得税分摊可能会平滑收益,但是由于当时间性差异存在时它是被强制使用的,所以,它不能被解释为一种平滑手段 —— 因为管理层除了依据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和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来使用它,别无选择。 全面分摊法就是这样一个严格统一的例子。 我们了解一下所得税分摊在其最重要的应用中的运作方式:税收中加速折旧法和财务报告中直线折旧法的使用。 14.1.2 所得税分摊和加速折旧法 在对所得税分摊讨论的早期,支持分摊的案例经常是使用实际上的单项资产情况来设计的。 例如,假设一项资产使用年限为 5 年,成本 15 000 美元,期满无残值,所得税率 40% ,税收中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财务会计中采用直线法计算折旧。 结果见下表 14-1 。第 5 栏显示了第 1 年和第 2 年递延税款的增加,第 4 年和第 5 年显示递延税款的结转和抵销。如果这一模型是真实情况的代表,那么在所得税分摊中就很少会出现问题。高于那些来自直线折旧法的额外纳税收益,在资产使用寿命的前期收到,在后期得到补偿。 另外一种情况以下表 14-2 表示,这种情况是在企业达到稳定点以前,每年获得一项新资产。 ( 见教材 P322 页 ) 表 14-1 单项资产的递延税款 (1) (2) (3) (4) (5) 年份 年数总和法折旧 直线法折旧 超额税收折旧 递延税款额(所得税率 40%× 第 4 栏) 1 5 000 3 000 2 000 800 2 4 000 3 000 1 000 400 3 3 000 3 000 0 0 4 2 000 3 000 (1 000) (400) 5 1 000 3 000 (2 000) (800) 15 000 15 000 0 0 假设第 6 年后每年获得一项新资产和处理一项旧资产的方式仍与以前相同,成本和折旧方法与第一个例题中相同,第 5 年后全部加速折旧额和直线折旧额相等,那么,以总的观点来看,第 1-3 年发生的纳税收益变成永久性的了。 当然,如果企业继续扩张,或者如果新资产的成本增加,递延税款额就会增加。实际上,大量经验证据似乎表明递延税款科目真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事实上,当永久递延可能存在时,根据对永久递延贷方的解释甚至对所得税分摊的整个程序提出的质疑,永久递延的情形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理论家提供了一道难题。 14.1.3 解释递延税款贷项 无疑地,所得税会计中使用加速折旧法不会导致任何法定负债。联邦政府期望限定各种不同种类资产的税收年限数,这一期望是指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和较短的行动准则年限,该期望已经开始通过提高资本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刺激经济增长,并使国家生产能力现代化。没有任何事情会像所得税中采取的“超额”折旧备抵的结果一样亏欠政府。 此外,如果企业所得税和会计中都使用加速折旧,这一问题就会完全消失。然而,法定负债的定义对会计目的来说太过于狭窄,当然,会计目的与依照使用者的目标和需要描述的经济现实相关。 考虑这一问题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将每一项资产分别看待,而不是考虑递延税款贷项账户的累计余额,这通常被看作是滚动法 . 从单项资产的角度看,即使在取得一项新资产时收到一笔新“贷款”,“负债” 被还清了,从而随着税收折旧的减少而抵销了旧资产的回报。因此,转滚法的支持者可能认为即使在原有账款已付清可能被新的应付账款代替时 , 应付账款也应确认。但是,转滚法的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旧资产上的每项贷款的付清不能和应付账款情况相比,这是由于债务被单独支付,这当然不是和所得税一致的情况。 递延税款与应付账款不同的争论削弱了将递延税款解释为负债的全面税收分摊法。因为这种不确定的状况,递延税款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中被看作递延贷项。结果,在配比观念的掩盖下,损益表优先于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贷项法与全面分摊法下的负债解释不同,即递延税款贷项法下的递延贷项账户不是随着税率的变动而调整,而在负债法下的递延贷项账户随着税率变动而调整。这一区别是在账户自身的解释之外的。 14.1.4 所得税分摊的定位 关于所得税分摊问题可能有几种政策观点。 一种认为分摊是不恰当的。换句话说,所得税费用等于所得税负债。一些支持无分摊理论的合理解释是,所得税支付是收益的分配,而不是一项费用。然而,这种观点一直不受欢迎,也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所得税是利润的一项分配而不是在计算利润时的一项抵减因素,与这一观点有点关联的是 Graul 和 Lemke 提出的 新的权益形式 . 根据他们的解释,所得税分摊下出现的贷方代表了联邦政府在企业中的一项次要的权益投资,政府对企业进行这一投资的原因是为了刺激企业的投资。递延税款贷项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会被作为投入资本的一个要素列示。这一观点的确有一些逻辑性,但它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释,而没有更多的涵义。 宏观经济政策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纳税利益,这一事实不会使政府成为企业的一个投资者,除非在最有限的程度上。 另外一种可能是 税后净额 法,这种方法中所得税费用等于所得税负债。然而,会计折旧的增加(或减少)则基于下列公式,在任何一年中根据收到的超额纳税利益高于(或低于)来自于直线折旧法的超额纳税利益来确定: 因此,如果某一特定年份的加速折旧是 500 美元,而直线折旧是 400 美元,税率为 40% ,则税收折旧的净额是 440 美元。 由下式得出: 440=400+ 0.40(500-400) 税收折旧净额给出了和全面分摊法一样的最终净收益结果,只不过将递延贷项移到资产方作为累计折旧的一项附加要素。 这无疑消除了全面分摊法中的一块大绊脚石 —— 对递延税款贷项的解释。而且,在历史成本法下,所得税折旧净额在理论上有一些被认为正当的理由。假设摊销应和收益的获得同时发生,在固定资产情况下,可假定两项收益: (1) 可能来自于生产能力利用取得的收入或避免发生的成本 ; (2) 税收减免。 所以,如果一项资产在其寿命期内提供相对平均的服务,获得加速折旧收益,那么,一定会存在一些理由认为税后净额是正当的。不过,这一过程仍然是一种分摊,而不是一种估价方法;同时,金额不能被转化成现行价值计量或者任何和现行价值相关的计量。不过,他们可能被转化成一般购买力表示的折旧数字。 关于时间性差异问题,还有另一种可能的观点,被称为部分分摊法。在部分分摊法下,只有那些在可预见的未来按累计基础预计才能被合理地抵销的递延贷项被记录在账簿中。因此,给定年份的所得税费用被限定为归属于给定年份经营活动的全部税收成本,这一成本在现在和未来年度,都按总的或累积的基础,向企业征收。所以,递延税收贷项明确地被界定为一项负债。 递延税款账户的余额代表将来预期支付的金额,这一金额按总的基础归属于现在和过去年度的经营活动。 举例说明部分分摊法。(略) 可见,部分分摊法下,第 1 年的负债是基于第 3 年和第 4 年税收折旧小于会计折旧的事实。其结果是产生了预计负债,因为这两年支付的税额大于以会计折旧为基础的预计 “正常” 数额。 部分分摊法下的负债与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负债定义相一致,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 )将负债定义为 …… 特定主体转让资产的现行义务引起的经济利益的可能的未来牺牲 …… 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来自全面分摊法下的递延税款贷项是否与前面负债的定义一致并不完全清楚。当然,部分分摊法是有限统一的例子,其相关条件是在任何给定的年份税收折旧是否小于会计折旧。 在计划周期的期间内如果这一条件预计存在,也只有这一条件成立时,分摊才会进行。 既然部分分摊法预计到现金流量的变量,那么与其相关的最明显问题是关于可验证性问题。 Buckley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他发展了一种包含适当变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涉及的变量有 : 计划周期内预期资本投入、不同寿命期的税收折旧和会计折旧的差额、以及所得税率的预期变化。在为这些变量建立矩阵后,矩阵代数被用来解决递延税款负债账户每年的预期变化。 对洛杉矶地区的五家企业进行检验后发现,这一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准确度;毫不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企业发现,预测结果对现金预算和计划编制是有用的。近期的一些著作已经为部分分摊法提供了一些支持。 另外,本质上,英国从 1979 年 1 月 1 日开始已经使用部分分摊法,至今已有很多年,尽管,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转而使用全面分摊法。 提及部分分摊法,也必须考虑代理理论。在未来偶然事件的基础上,管理层有多大可能会支持能减少当年收益的会计方法?而且,管理层也会用可验证性问题作为一种附加证据来支持他们根本不想减少当年收益的想法。 关于部分分摊法的另一重要的理论考虑是未来事项问题。 未来事项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能够成为会计理论探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未来事项的讨论见第 11 章)。 按照部分分摊法和综合负债法的观点还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计算结果中的的贷项被解释为超过一年的负债,那么这些价值的折现是否恰当? 14.1.5 递延税款负债折现 像应付债券和不可取消租赁合约之类的长期负债那样以它们的现值记录。将未来的支付额按实际或内含利率折现可得到现值 . 相类似地,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1 号意见书要求不附息应收票据必须以其内含利率进行折现。所以,看起来一致性显示了税收负债(但是,不是递延贷项)无论在全面分摊法还是部分分摊法下同样应该折现。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下的税收负债都是无息贷款。可是,来自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学说已经被作为按内含利率折现的正当理由:如果不能通过较高的折旧备抵以较低所得税的形式从政府取得资金,那么就需要从其他途径借入资金。 从次优途径取得资金的利息率就是它们的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学说有时候在财务会计中使用。 例如,如果企业接受一项捐献资产,那么资产以公允市场价值来记账,对应贷方是捐赠资本。所以,从经济学的观点看,递延税款负债以现值列示好像非常合理,这一现值的计算所使用的利率是和贷款人承担的具有相似到期日、补偿计划和风险的贷款的利率。内含利率应该以税后为基础。 我们假设内含利率为 10% ,部分分摊法和全面分摊法下的递延税款折现分录列示在表 14-5 中。(见教材 P327 页) 在全面分摊法下,所得税费用包括本期所得税负债和用单项资产滚动解释的未来负债的现值。而使用部分分摊法时,所得税费用包括未来负债的现值,未来负债包括实际支付高于未来各期的负债额,因为目前拥有资产的会计折旧预期超过税收折旧,该税收折旧不能产生来自于未来获得资产的避税效应。这当然是除了本期所得税负债之外的。 在 《1981 年所得税法案 》 颁布之前,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要求的综合递延法下,美国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有上千亿美元的递延税款贷方。无论递延税款贷方有什么经济上的优点,由于税款回收期的进一步缩短,在 《1981 年所得税法案 》 下,递延税款贷方的情况变得更趋恶化。 在 《1986 年所得税法案 》 中提出的被称为修订的加速成本回收制度( MACRS )的新制度,改变了来自 《1981 年所得税法案 》 中的比例。修订的加速成本回收制度( MACRS )去掉了有用应计折旧年限概念,而代之以有规定年限的六类资本资产,而且,不考虑残值。其结果是消除了国内税收总署和公司间关于有用年限的争论。 14.2 修订的加速成本回收制度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的不满意导致了对所得税分摊的重新思考。 经过大约五年评估和分析,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 1987 年 11 月出台。这一准则保持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的综合所得税的观点,但以债务(资产 —— 负债)法代替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的递延法。 但是,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以下转变中使用了一些例外的限制性假设,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中作为综合递延法的基础的配比概念转变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而对于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保守确认递延税款资产的不满意,导致了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被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代替。 14.3 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资产 —— 负债观 在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放宽了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确认递延税款资产的一些限制性条件。 14.3.1 一个例子 ( 略 ) 14.3.2 营业净损失和所得税分摊 第 9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其前身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一样,也采取了将税损移后抵减作为资产的消极观点。这种观点允许通过损益表上营业损失的减少来减少现存递延税款负债 . 税损移后抵减超过递延税款负债的任何超额部分都不能登记入账 . 对于登记税损移后抵减,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采取了与其前两个前身完全相反的做法。现在,税损移后抵减按照先前为递延税款资产讨论的相同的计价备抵程序登记。委员会的见解 —— 非常确切地说 —— 是递延税款资产和税损移后抵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及二者都具有概念结构中规定的资产的特征的事实 . 如果应税年份的扣除额超过总收入就会出现营业净损失。在 《1954 年国内税收法规 》 中,国会认识到,在盈利年份时对企业课税,而在亏损年份却不允许企业获得任何利益这是不公平的。因此, 1954 年法规包括营业净损失移前抵减和移后抵减的备抵。目前,移前抵减包括 2 年的期间,移后抵减的期间是 20 年。 从 1986 年开始,国内税收总署对于被并购公司的税收损失移后抵减确认的限制更为严格,关键是持续经营企业的要求。为了使用税收损失移后抵减,亏损公司或并购公司必须继续从事亏损公司的传统业务或者使用业务中亏损公司资产的重要部分。尽管国内税收总署制定了限制更为严格的条款, 20 年的移后抵减为大多数案例中将税收损失移后抵减作为资产提供了一个很充分的正当理由,就像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出现的那样。如果不能确定税收损失移后抵减会实现,可以设置减少应收递延税款资产和所得税贷方的估价账户。 14.3.3 所得税分摊的实证研究 两项早期的研究是由 Beaver 和 Dukes 作出的。他们在第一项研究中发现,使用所得税分摊的收入相比无所得税分摊的收入来说,其与证券价格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他们的第二项研究表明,使用远高于现存现行税率的所得税税率的税收净额法相比使用现行税率的所得税分摊来说,其与证券价格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更多近期的研究也普遍证明,在目前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资产 —— 负债观下,使用所得税分摊是有利的。 Ayers 使用截面回归分析发现,当将证券价格与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递延税款负债净额及其他资产负债表衡量指标相联系时,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供了高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的附加价值相关性。 同样,他发现在 《1993 年收入调整法案 》 下,当所得税税率提高时,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比其前身能更好地将递延税款负债净额与公司价值相联系。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高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的改善的价值相关性,被 Ayers 归因于递延税款资产、税率变化的调整和递延税款计价备抵的产生的分开确认。 对 Ayers 研究的一些补充是由 Espahbodi , Espahbodi 和 Tehr anian 进行的。他们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从事证券价格对公司所得税税率降低的反作用的研究,随后又从事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转向资产 --- 债务法的前景研究,该方法由于递延税款负债的潜在降低将给企业带来一倍的重要意义的收益增加。收益预期增加一倍,尽管会增加企业的政治成本,以及造成公司高级职员报酬增加的状况,但也会降低债务契约违约的可能性。 作者恰好在第 96 号和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发布前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前后使用了追踪证券价格的事项研究法,正如所预计的,他们发现,有利的价格反作用于超出政治成本和公司高级职员增加的报酬的潜在增加这类事项。 Cheung , Krishnan 和 Min 研究了所得税分摊的一个不同方面 . 他们对使用递延税款分摊的现金流量预测感兴趣。 为了得到所得税现金支付的一年前的预期,他们论证了所得税现金支付额的一年前的预测额,考虑前一年所得税支付加上递延税款净增加,一个模型能预测后一年所得税支付,这一模型要比仅仅使用将前一年支付所得税与后一年支付所得税相联系的模型好得多。他们也在劳若克-威廉哲多变量现金预测模型中使用他们的预测,劳若克 --- 威廉哲多变量预测模型能提高模型的现金流量预测能力。 尽管通过伴随本年所得税现金支付的递延税款负债的增加会提高后一年所得税支付的预期,尤其是,如果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支付正在增加,但是这一点绝对不会贬低他们的研究的重要性和有用性。 另一项重要的发现是由 Givoly 和 Hayn 做出的。他们也使用了集中于与 《1986 年税收改革法案 》 相关的重要公告中的截面分析法。作者发现个人确实将递延税款负债看作一项真正的负债,由 1986 年税收法案的预先发布引起的递延税款负债的下降被看作是导致了公司权益的极大增加。因此,投资者好像将递延税款看作一项负债。 请注意,在这项研究从 1984 年到 1986 年所包含的期间内,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和其递延贷项法是有效的。也应注意到本项研究对 Espahbodi , Espahbodi 和 Tehranian 的研究的补充作用请见前面的讨论。 关于能用于抵销递延税款资产的计价备抵的两项有些狭隘的研究。 Miller 和 Skinner 发现,给定较大的递延税款负债或者较大的预期未来应税收益,计价备抵趋向于更小,较大的递延税款负债和较大的预期未来应税收益这两者都可以用来分摊转账递延税款资产的冲转。 Behn , Eaton 和 Williams 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与 Miller 和 Skinner 的研究结果普遍相似的结论,也注意到了由记录计价备抵引起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 一些实证研究质疑了所得税分摊的有用性。 Chaney 和 Jeter 发现了存在于递延税款和证券收益之间的负相关性。他们发现,递延税款余额发生大的变化,可能预示盈余管理的存在。 Chandra 和 Ro 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得出了有些相似的结论。 他们的解释是,市场看来将递延税款看作永久性的转让,因此它确实掩饰了权益。市场可能以大额递延税款余额奖励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好像要最小化它们的税款支付。 应该指出的是,在所有的研究中所考察的年份都没有超过 1986 年,而这正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生效的期间。 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总的看来第 109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 (a) 有用的; (b) 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1 号意见书相比是一个改进。 第 15 章 退休金与其他退休后受益额 15.1 退休金计划概述 15.2 退休金会计标准的发展 15.3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 15.1.1 限定分担额和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 退休金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涉及到受益额公式和分担额的分类问题。为了说明收益额的属性问题以及说明筹集基金的渠道,有两种类型的广泛的计划,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与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会计处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 是根据雇员的利益将受益额限定为退休金基金分担额终值的计划。由于它依赖于退休金基金投资的未来收益,其真正的价值无法了解,受益额只是累积分担额的一个函数。基于这一原因,该计划被称为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 受益额的价值是可变的,它依赖于分担额的标准和从投资分担额上获得的收益。 15.1 退休金计划概述 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的分担率通常被规定为周薪或月薪的百分比。这一计划可能是 非分担性的 ,即所有分担额由雇主负担 ; 或者是 分担性的 ,即退休金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分担。 大多数计划中的退休金基金都有一个强制的分担额,这意味着仅仅为了支付退休金受益额的目的要单独地留出一部分资产。 实现这一点的技术性安排是,为了雇员利益,通过正式退休金计划信托基金的建立或者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年金合同进行的 . 退休金基金这一术语将被用于指代这两种情况。 退休金计划的另外一种类型被称为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 在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 中,退休金受益额被限定为特定的美元数额,或者通过基于薪金的一般公式来规定。受益额可能被表达为特定的美元数额,通常用计算基数与计划中成员人数的年限相乘以确定受益额的价值。 当受益额由一个一般公式规定时,存在着两种选择:受益额可以基于职位的平均薪金,选择这种类型的计划时,退休金受益额是用服务年限乘以基于职位的平均薪金。 可供选择的另一种类型的计划是指最终支付:退休金受益额使用服务年限乘以基于最终薪金的基金收益(通常是退休前几年的固定报酬的平均值)。在所有选择类型的限定退休金受益额计划中,退休金受益额的价值直接和雇员的服务年限相关联。与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的成员人数相比,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中的成员人数是逐渐下降的。 在所有受益雇员中, 1991 年有 59 %是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的成员,而到了 1997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50 %,同时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的成员人数增加了 9 %。 21 世纪初垂直下降的利率的确会使这一趋势继续沿着同一方向发展。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中的受益额可以在两种方式中任选一种来支付。受益额可以在退休日以单一总额的形式一次性的支付 ; 作为一种选择,受益额也可以以终身年金的形式支付。一些计划允许雇员选择支付方式中的任何一种。 当受益额以单一总额的形式一次性支付时,支付额表现为限定基数的倍数;例如,将最终定期薪金在 5 年内予以平均,然后 , 在每一服务年限中,再乘以 15% 求出。有 40 年服务年限的雇员会收到 40 倍的 0.15 (即是最终平均薪金的 6 倍)。 当受益额被限定为终身年金时,使用同样的原则处理。不过 , 受益额要在每一固定支付期支付,并且受益额表现为最终平均薪金的一部分。例如,每一服务年限 1.5% 的比率和 40 年的服务年限会产生相当于最终平均月薪金的 60% 的终身月退休金。 15.1.2 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 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 是指在保留退休金计划成员资格的期间内,必须在退休金受益额合法存在之前具备退休金计划成员的资格。退休金受益额在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要求得到满足之前不会合法地存在。一旦受益额被保留,在计划和雇员之间就会存在一种正式的职责,正如计划条款中所列示的。 被保留的受益额可以如下计算:用薪金基数(如受益额公式中限定的)乘以计划成员资格的信用年限。 例如,在最终支付计划中,薪金基数是最终的平均薪金,而不是最近期间的平均薪金。因为受益额直到退休才可以支付,保险精算师按照退休金基金投资中赚得的假定利率进行折现,计算出保留受益额的现值。既然退休金受益额会随着每年的服务而不断地增长,那么,保留受益额的价值也会随着保留退休金权利后的每一额外年限的服务而增长。 在退休日,保留受益额的价值将理所当然地等于退休金受益额。如果,雇员在退休前从一个计划中退出,法定要求规定,受益额必须在基金中冻结,并且当雇员退休时进行支付。一个可容许的选择是将等于保留受益额精算现值的资产转入雇员的新的退休金计划中。 15.1.3 单雇主和多雇主计划 退休金计划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可能是单雇主计划,也可能是多雇主计划。多雇主退休金计划是受集体谈判协议支配的计划 , 在集体谈判协议中,两个或多个雇主是计划的赞助人。在法定要求下,一个雇主只能分担 50% 的最初分担额,以后也仅仅负担 75%. 这两种类型的赞助资格之间存在着调整差异,这一点确实包含了某种会计含义,这些问题将在后面会提到。 15.1.4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的精算基金 当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中的受益额是基于职业平均薪金或最终平均薪金时,关于未来受益额的价值就变成了某种推测,此时,应该咨询保险精算师来确定每年的分担额标准。 精算基金的原理是,给出一个年退休金基金分担额的时间序列,该时间序列将累积产生足以弥补预计退休金受益额成本的预计退休金基金净额,就目前而言,要做到这一点还没有单一的正确的方法。 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精算基金模型,每一个模型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衍生出不同的基金模式。但是,给定同一套计划条件和精算假设,每一种方法为满足预期退休金受益额的要求,都会使退休金基金增加到未来所需要的相同的余额。精算基金的极端对立面被称为 终结基金 。在终结基金下,赞助人只有在退休时才为受益额筹集资金,而精算基金能够得到更为平均的现金流量。 精算基金法与折旧方法相类似。折旧方法在特定的年限内分摊一定的数额。每一种折旧方法产生不同的折旧费用时间序列,但它们的合计数则是相同的数额(资产成本减去估计残值)。 按照一种稍微更复杂的方式,精算基金会面临同样的情况。每一种精算基金法会产生一个未来分担额的时间序列,该分担额可以复合成同一个未来金额。精算基金法之间的数学差别在于,受益额如何被假定随雇员服务年限而累积(增长)。 强调为有序地筹集退休金基金而单独做出的任意假设是重要的,即,退休金受益额的价值直到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要求得到满足时才随时间推移得以合法累积或增长。但是,为了筹集基金,假定受益额即使在被保留之前也逐年累积。精算术语将每期累积受益额的增长看作是劳务费用或正常成本,并将累积受益额约定为精算负债。 尽管如此,被反复重申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年劳务费用和精算负债的精算都是任意的,并且每种精算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的数额。 15.1.5 筹集基金的复杂性 在三种情况下,筹集基金会变得更复杂: ( 1 )当开始一个计划,并且过去的劳务信用交给雇员; ( 2 )当计划的改进改变了受益额标准,且改进追溯到服务信用的过去年份; ( 3 )当精算假设不同于计划的随后实践。 在所有这三种情况下,存在着累积受益额,但没有完全筹集基金。 当着手一项退休金计划时,通常,因为雇员过去年限的服务而授予他们信用。 从精算基金的观点看,存在着归属于以前服务年限的累积受益额,但并没有筹集基金。这导致产生了所谓的未设基金前期劳务费用,也被称为未设基金受益额和未设基金精算负债。当受益额改进时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这会导致产生所谓的前期劳务费用。例如,每一服务年限的累积受益额的比率会增长。如果增长率同样适用于未来服务和以前的服务,那么就会存在没有筹集基金的累积受益额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累积受益额超过了现存的退休金基金余额。 保险精算师选择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处理未设基金的累积受益额问题。 一种方法是,假设退休金基金的筹集日期从最早的过去服务的信用被授予开始,并继续计算未来分担额(未来劳务费用),这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 但是,在这么做了之后,由于未来劳务费用不足以筹集预期退休金受益额,因此,补充分担额是必需的。所以,全部分担额将是劳务费用加上年补充额(直到不足部分全部筹齐)。 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在剩余服务年限内计算年分担额(劳务费用)的一个新的时间序列 —— 累积满足预期退休金受益额需要的退休金基金。因为未来劳务费用是被重新计算以弥补不足部分的,所以补充分担额不是必需的。 精算收益和损失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在运用精算基金法时,保险精算师必须做出有关以下几点的假设: ( 1 )来自计划的未来提取额; ( 2 )未来薪金标准对预期退休金受益额的价值(尽管这一假设不是总是做出)的影响; ( 3 )从退休金基金投资中获得的利息率。 如果退休金计划的实践与这些假设不同,退休金基金就会过高或过低。如果基金低于所需要的基金,其差额就是精算损失;如果基金高于所需要的基金,其差额就是精算收益。 精算收益和损失的使用与其它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相同的一般方法处理。例如,如果精算损失的存在是由于基金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那么,在年份内的任意期间都可以用每年补充分担额来弥补不足部分。可供选择的方法是,精算损失能够通过计算未来分担额的一个新的时间序列而暗中筹集到基金被弥补,而该分担额能够为预期的退休金受益额提供全部的基金。 15.1.6 精算基金法 精算基金法有两种广义的类型: 累积受益额 和 预期受益额 。 按前面讨论的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的累积受益额法可以用来处理未设基金的累积受益额: 计算个别分担额可以补充劳务费用,或者劳务费用可以重新计算,按照不足部分暗中筹集基金,以作为未来劳务费用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之所以命名为累积受益额法,是因为受益额的累积是用现行薪金标准和服务年限估计现行受益额来度量的,这种方法是计划中基于受益额公式的现行累积受益额价值的精确度量,该方法因为没有将未来薪金的增加合并到计算中而受到批评,因为,实际的情况是,最终的受益额应该是基于未来薪金而不是基于现行薪金的。然而,这种方法中的一个变量确实是用了预计未来薪金来计算服务费用。 预计受益额基金方法更复杂。每一种方法代表了随着时间的延续预计受益额成本的可供选择的方法。在这组方法中,第一个区别存在于个别法和总计法中。个别法为个体提供了分担率,个体分担额总计后可以得到计划的总分担额;而总计法将计划的基金计算作为一个总体。 其他的区别涉及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取得基金的方式。预计受益额法可能有不同的叫法,这主要依赖于处理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时是否需要补充分担额这一问题的答案。 对精算基金法和退休金费用确认法加以区别是必要的。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五种累积受益额法中的任意一种都可用于退休金费用的确认。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转化为一类预计受益额法,该方法必须被用于退休金费用确认目的。 通常,与预计受益额法相比,累积受益额法将更多的成本分配到工作的后期,而将较小的金额分配到前期;在预计受益额法下,分担额标准更加平均。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不是明显不变的,成熟的退休金计划因为年轻和年老的雇员的混合而倾向于平均的结果。但对于非常不成熟的退休金计划和非常成熟的退休金计划,二者的区别则显得比较大些。 对于非常不成熟的计划,累积受益额法比预计受益额法每年确认的成本要少的多;而对非常成熟的计划则正好相反。 15.1.7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 立法主要影响了四个方面: ( 1 )成员资格的合格和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要求; ( 2 )强制筹集基金的要求; ( 3 )投资多样化的要求; ( 4 )计划终结事项中某一保留受益额的保证。 第一个方面试图提高参与标准以及改进接受受益额的可能性 . 通过对雇用资格年限设置最大的时间期间达到 —— 先加入计划,然后取得获取退休金受益额的资格。 不能将成员资格合格的条件限定为: 最小年龄大于 25 岁,服务期间长于 3 年。 雇员保留退休金的权利须遵循三个可供选择公式中的一个: ( 1 )有 10 年成员资格后保留 100% ; ( 2 )按等级保留退休金受益额, 5 年后受益额保留 25% ,下一个 5 年增加 5% ,以后每一年增加 10%—— 所以 15 年内保留受益额为 100% ; ( 3 )“ 45 公式”,一个有 5 年或更多年成员资格的雇员,当雇员年龄和成员资格年限的合计为 45 时,保留受益额必须为 50% ,每一服务年限有 10% 的额外保留受益额(服从于 10 年后保留受益额 50% 和 15 年后保留受益额 100% 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的目标是在退休金计划中不考虑任意性基金条款 .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要求每年必须筹集基金,并且以可接受的精算基金法基础上。 另外,在 1974 年 1 月 1 日存在的单雇主计划,对于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必须在 40 年的最长年限内筹集基金;在 1974 年 1 月 1 日之后制定的计划,筹集基金的最长年限为 30 年;而对于多雇主计划 , 筹集基金的最长年限为 40 年。由于精算损失的存在,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必须在 15 年的最长年限内筹集基金。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证券投资组合多样化。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规定退休金基金经理应该关注投资多样化。但是,唯一特殊的要求是,将投资于赞助公司的投资额限制在总退休金基金的 10% ,这个原则试图使计划在财务上独立于赞助人,如果一个赞助公司破产,公司退休金计划的累积受益额不会遭遇危险。 按通常的做法,多样化也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加了退休金基金中持有资产的安全保障。 最后,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创立了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退休金补贴保证公司作为退休金计划的全国保险商,获得授权从计划中筹集保险费以支付终结保证受益额。 如果一项计划终结,参与者的保留受益额由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进行部分地担保。单雇主计划和多雇主计划有不同的担保。如果一项退休金基金不能满足担保保留受益额的要求,任何不足的部分由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支付。 于是,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相对赞助人而言,具有了法定留置权,这是因为保留受益额不足部分最大达到了赞助人净值 30%. 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筹集的保险费试图包含受益额,该受益额不能从终结计划的赞助人那里得到补偿。 有关退休金的大部分争议集中在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对赞助公司的退休金计划的性质和退休金计划的适当的会计是否有任何影响方面。 另一项正常的操作是退休金受益额的减少,越来越通常的做法是将现有的计划转化为 现金结余计划 。 这些计划将重新分配受益额,使之远离那些随着进入雇用的最后阶段受益额急剧增长的资历较老的雇员,转给较年轻的雇员 . 受益额转给较年轻的雇员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使现金结余计划更为“轻便”:这些计划一般能随着雇员进入新的工作而变动。这种类型的重新分配带来了全部退休金受益额的减少和退休金负债的减少。但是,现金结余计划受到了 1967 年就业法的年龄歧视规定中的年龄歧视的挑战。 结果, IBM 正允许以下两种雇员选择新的现金结余计划或者保留旧的计划: (a) 年龄至少 40 岁; (b) 服务年限至少 10 年。 15.1.8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中的法律关系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当事人包括赞助雇主、退休金基金、计划参与者以及受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支配的计划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 退休金计划由宣布雇主和雇员权利和义务的正式文件管理,计划中有使赞助人负担每年退休金基金分担额的义务的条款,典型的条款是规定基金的筹集必须根据保险精算师的建议。但是,通常存在开脱责任的条款,这些条款给予赞助人决定自己的分担额标准、完全暂停分担的权利,甚至是不承担更多的分担额的义务而终结计划的权利。这些条款的作用是保护赞助人免于承担法定退休金负债。 退休金计划也表明,受益额的支付只能来自退休金基金资产 , 而不是来自赞助人的资产,这是建立退休金基金的一个原因。有关开脱责任的条款将退休金受益额的支付限制在退休金基金的现有资产上,而不管依照计划的受益额公式计算的受益额是多少。 同时,这些条款也使赞助人免于承担法定退休金负债。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没有改变赞助人和雇员之间的基本关系 , 赞助人仍然有权利终止计划,有关开脱责任的条款仍然保护赞助人免于承担对雇员的退休金受益额的直接的法定负债。但是,现在,存在一个每年筹集基金的最低标准和由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保证的保留受益额的法定债务。 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是计划中的第四方,它担保在计划终止前的一定的退休金受益额,并且声明,如果计划终止使退休金基金不足,将反对计划的赞助人得到偿还。对于继续进行的计划,由于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的保证,也存在基金筹集的义务。如果一项计划继续执行,不预提基金的退休金受益额最终将通过每年法定分担额变成必须筹集基金。这样,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保证了退休金受益额必须筹集基金。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赞助人对于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担保的退休金受益额具有法定的不可避免的基金筹集义务。 在自愿终止的情况下,按照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的规定,赞助人对所有的应计受益额,无论是保留的还是未保留的,都规定了法定债务。只要计划是非自愿的终止,其债务就只限于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担保的保留受益额。非自愿终止通常只有在赞助人无偿付能力或者破产时发生,并且可以由公司或者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发起。目前,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在强烈的财务压力之下运行,这些财务压力来自于公司破产的浪潮。 15.1.9 与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相关的会计问题 限定分担额退休金计划没有提出较难的会计问题,按照计划条款,应该为赞助人分担额确认一项费用。由于归于雇员服务到期享受的退休金受益额被限定为过去分担额的累积,所以不存在更多的义务。 换句话说,只要每年提取所要求的分担额,则累积受益额由赞助人提供全部基金。本年要求的分担额应该计入费用和负债,并且当提取分担额时,债务将被解除。 限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中形成的主要会计问题是: 当限定受益额不受分担额标准影响时,赞助人是否有义务(契约规定的或者暗含的)补偿来自雇员服务到期的退休金受益额的预计成本? 其含意是现有的分担额(退休金基金资产)可能低于工作至到期日的服务年限有关的累积受益额。任何低于累积受益额的筹集基金都需要在未来期间弥补,以使基金有足够的资产满足预期退休受益额。那么,可以认为,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引起了一项应该确认的会计负债。这一主张撇开了实际计量累积受益额价值这一难题。 另一个会计问题涉及年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现金被分摊到退休金基金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是基于累积受益额的年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应计问题? 如果是复杂的应计问题,那么,该问题是退休金受益额每期如何进行累积的一种解释。 退休金费用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就如同会计标准中的具体规定一样,这一点将会在下一部分详细地探讨,它将为退休金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历史的前景。 15.2 退休金会计标准的发展 15.2.1 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被整理成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 见第 13 章, A 部分) 在有任何会计标准的规定之前,退休金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退休金费用等于退休金基金的现金分担额。 第一个退休金会计标准是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它在 1948 年颁布。后来它被整理成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见第 13 章, A 部分 . 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是对财务报告中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来自于计划的启动)的确认。 有三种可能的方法可以用于解释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 : 一种方法是做前期调整 —— 原因是累积受益额与过去给定的服务相关;遵循同一基本观点存在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法,但是前期调整应该归于本期收益,并且将前期调整归为非常项目,这两种方法分别代表了本期经营观和总括观。而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采用了第三种方法,即在本期和未来期间分摊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 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观点是,提供退休金受益额的成本应该在雇员的剩余服务年限内进行分摊。如果由于计划的启动存在着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那么雇主提供这些受益额的成本应该与雇员劳动产生的未来收入相配比,配比概念是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基本原则。既然雇员未来的成本会因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的未来筹集基金而增长,那么未来销售收入会有一个基于更高退休金分担额的涨幅。在过去,服务引起产生受益额的事实并不重要 , 但未来的分担额和收入会受到公司设置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的决定的影响。 第 36 号会计研究公报并没有必然地改变退休金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如果公司花费了退休金基金分担额的金额,并且如果现金分担额包括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的要素,那么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仍然存在。 《 会计研究公报 》 所做的所有事情旨在减少在损益表中的处理与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相关的成本的灵活性。 15.2.2 第 47 号会计研究公报 在第 47 号会计研究公报中,第一次提出了退休金负债这个概念。这一规范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有关未设基金保留受益额方面的信息,同时,它也暗示了损益表也应该报告作为期间最小退休金费用的未设基金保留受益额的增加。 在第 47 号会计研究公报中,事实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对大多数公司仍然继续成立,因为退休金基金在正常存在的期间内通常会超过保留受益额。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退休金改革运动之前,退休金计划有冗长的保留期间并不罕见。结果,计划通常能为保留受益额筹集充分的基金。这是由于以下事实:如果存在冗长的保留期间,累积受益额将是最重要的未保留受益额。受第 47 号会计研究公报影响,一项计划需要在总额上低于筹集的基金。 15.2.3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中,退休金会计有了一个重大的改进。在这里,如果不考虑现金分担额,标准退休金费用可用五种可以接受的累积受益额法中的任何一种进行计算。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代表了灵活性的一个例子。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代表了从简单的现金会计向较复杂的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对于遵循精算基金建议的公司来说,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并未造成任何问题,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真正关心的是没有一贯遵循精算基金建议的公司。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是使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在遵循精算基金建议的公司和未遵循的公司之间保持一致的一种尝试。 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在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发布之前,年退休金基金的会计处理可能是任意的。 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退休金费用逐年变化,它取决于管理层筹集基金的决策。公司可能在业绩较好的年份多筹集基金,而在业绩较差的年份少筹集基金。这些情况已经在一篇研究论文中得到了验证,该研究论文是以以前引用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的数据为基础的。 强制使用应计制要有一个前提:不论实际筹集了多少基金,未来退休金受益额的可计量部分都随着每一雇佣期而累积。会计师的任务是对累积退休金受益额的年度成本给出合理的估计。既然这是精算基金法真正做的,那么为什么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支持在退休金费用估计中使用应计制就是可以理解的。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会计规范 . 它利用一篇研究论文作为会计规范的基础,并使得退休金会计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使用的期间 , 它影响了基金筹集极端任意自由的公司。 但是,在应计退休金费用的计量上仍然存在一个主要的一致性问题 —— 这是因为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允许用于应计退休金费用的精算基金法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基金法在年正常成本的计算上变化很大,在特定条件下这些差别是具体的,并能从本质上影响报告收益。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与收入 —— 费用法及费用计量的一般原则相一致。应计会计对雇员工作期间的退休金成本做到了“合理的和系统的”的确认,这正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中使用的语句。如果无法做到与收入直接配比,那么人们就会以一种合理的和系统的方式来确认费用。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中,退休金成本被分摊到雇员服务的期间,运用这种方法 , 人们则认为,成本和收入已达到了间接的配比。 15.2.4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 3 号说明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 3 号说明是为了响应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的条款而颁布的。它重申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并且得出以下结论: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除了在计划可能终止时,不会产生退休金负债。只有终止可能发生和担保终止受益额超过退休金基金资产时,才要求记入一项负债。这一必要条件是要求合法的、无法避免的退休金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第 18 段的重复和解释。 但是,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产生了一项为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筹集基金的无法避免的负债。无论计划终止与否,这一负债都依然存在。如果一项计划不终止,负债以未来每年法定基金要求(包括代表未设基金累积受益额的基金筹集要素)的形式仍然存在。 15.2.5 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退休金计划定义为一个报告实体 , 并为计划资产和计划负债的计量和报告建立了会计标准,这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标准。因为它为一个新实体与赞助公司相分离和区别的退休金计划,设立了会计标准和报告标准。计划资产以现行市场价值计量,计划负债被限定为累积受益额并且用未考虑的未来薪金增长的累积受益额基金法来计量。 明确将计划(退休金基金)和赞助人分开这一话题在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退休金受益额支付中 , 小心地避开了赞助人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本质,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表示了报告公司退休金负债的微妙方式。报告计划的退休金负债相比报告赞助人的负债更不可能引起争议,负债问题的间接法贯穿于第 3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始终,它要求应将 “计划”负债作为赞助人财务报告中的附注信息加以报告。 15.2.6 第 3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3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修正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第 46 段中的补充披露要求。 第 3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特定披露要求如下: 1. 基本计划描述; 2. 基金筹集政策的一般声明(不要求精算基金法); 3. 期间内任何影响可比性的重要问题;例如,会计方法的改变,精算假设或基金法的改变,计划修正,以及精算受益或损失 ; 4. 按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要求(市场价值)计量的计划资产; 5. 按照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计量的精算计算的累积受益额分为保留受益额和未保留受益额; 6. 在精算计算时使用的利率; 7. 精算计算的日期。 最重大的改变是按第 3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计量的累积受益额的披露,以及将这一数额分为保留受益额和未保留受益额的分类披露。留给读者去解释的问题是:数据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数据与赞助人的关联性。于是,披露被作为处理有争议话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15.2.7 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第 88 号 《 财务会计准则公 告 》 :向负债导向转变 直到颁布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为止,收入 —— 费用导向始终支配着退休金会计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的发布,大多数企业筹集基金额和应计的金额相似。 那么,从现金流量意义上说,其会计处理可以说已经在公司之间达到了一致;但是,从应计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一致性,这是因为应计会计可以基于五种不同精算法中的任何一种 —— 除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使用的不同精算假设的影响。每一种精算基金法以不同的(和任意的)方式应计累积受益额,这种情况和在可供选择的折旧方法下成本的任意分摊有些类似。 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作为现行的规范,已经通过使用一种精算方法 —— 受益额或服务年限法(使用预计未来薪金),在计量应计退休金费用方面取得了极大的一致性。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使用 “正常成本”这一术语,而不使用 “劳务费用” 这一术语。 应计期间退休金费用被界定为以下各项之和: ( 1 )使用应计受益额精算法(使用预计未来薪金)的年份的劳务费用(正常成本); ( 2 )与使用应计受益额精算法(使用预计未来薪金)和假定折现率计量的累积受益额精算现值增加相关的年份的利息成本; ( 3 )计划资产公允价值超过分担额和支付额的期间净值的增加额(或如果公允价值降低,费用的增加)的减少,或者,更简单地,计划资产预期收益的影响; ( 4 )未确认前期劳务费用(来自于计划的采用和修正)的系统摊销,这些成本在雇员服务的剩余期间分摊; ( 5 )精算收益或损失的系统摊销,使用 1 除以积极雇员的平均服务量得到的最小比率,或者如果大多数计划参与者都不积极的话,用 1 除以平均剩余预期寿命得到的最小比率。 只有累积精算收益或损失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和预计受益额负债的较大者的 10% 时,摊销才会发生。这种方法被称为走廊摊销法; ( 6 )采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时,过渡期的 “未确认负债净额” 或 “未确认资产净额” 的直线法摊销,如果平均服务年限低于 15 年,摊销如前面第( 5 )点所述,服从于可供选择的 15 年期的选择。 如果年基金低于期间费用,确认退休金负债,如前面计算的 , 如果年基金超过基金费用,确认退休金资产。 在计算退休金费用的第一个组成部分 —— 劳务费用时,有几个重要的假设是必需的: 第一,必须估计未来薪金标准。 第二,要求关于周转、死亡率、早退休等 —— 所有这些和退休金负债存在的可能性相关的精算假设。 第三,必须假定折现率(货币时间价值)以进行计算。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假定,折现率基于要求用于支付退休金受益额的现行利率。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每月公布这种利率 , 这可以被用作选择假定折现率的指南。 退休金受益额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利息成本,在应计累积退休金受益额的利息时,也要求使用假定折现率。 退休金费用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 计划资产的预期收益,要求估计退休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非清算环境下被界定为市场价格,没有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为资产市场价值的估计金额。计划资产的预期和实际收益的任何差异成为按照走廊摊销法计算的精算收益或损失的一部分。 计划资产的收益率也是一个长期平均利率,尽管从 2000 年开始掩饰令人失望的作为真正的退休金收益率的利率突然下跌,但是这一长期平均利率仍然保持很高。 对于退休金费用的第四个组成部分 —— 未确认前期劳务费用的摊销,没有详细加以说明。相反,要求采用系统分摊,并且将简单直线摊销法作为一个可接受的运算法则。退休金费用的第五个组成部分 —— 精算收益或损失的摊销,以系统摊销的一般术语作了类似的详细说明。 另外,摊销只有在未确认收益或损失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 10% 或应计退休金受益额的 10% 这二者中较大者时才是必需的。原来打算平滑精算收益和损失的走廊摊销法却导致了精算收益和损失的隐瞒,对于这一事实的挫折感已经被表达出来了。事实上 , 有人建议精算收益和损失不应该包括在营业收益中,这当然会使减少或者消除平滑方法变得容易一点。 退休金费用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 转换净资产,将由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预计受益额负债的差额产生。 而转换净负债将由相反的情况产生。预付或应计退休金成本账户的余额也被作为转换金额的要素。转换净资产或负债可以被立即确认为会计原则的累积影响变化,并且伴随着预付或应计退休金成本的相应借方或者贷方;或者它可以在 15 年和受保护雇员的平均剩余服务年限两者中的较长年限内摊销。如果选择转换金额的摊销,那么应该借记或者贷记退休金费用。在摊销期末,预付或应计退休金成本账户应该有相同的余额,这一余额由企业使用应计薪金而不是要求的预计未来薪金产生的。 退休金费用的后面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结果是平滑年退休金费用的应计额,并降低可变性,该可变性是由未设基金过去或前期劳务费用、精算收益或损失、转换期采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与最小退休金负债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引起的。 但是,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代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经常造成由退休金费用而不是由退休金贷方产生的计划资产收益的大金额的贷方。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指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退休金负债类型:使用收益法或服务年限法的预计受益额负债、累积受益额负债和授权受益额负债。 向资产 —— 负债导向转变的显著证据来自于当累积受益额负债超过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对确认最小退休金负债的要求。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因为如果累积受益额小于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时,资产不予确认的规定。 另外,最小资产负债表负债只用本期工资水平而不用预计未来工资水平来计量,这低估了与劳务费用的精确计算相关的负债 . 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披露导向朝退休金计划资产和负债发展。计划中筹集资金的状况必须予以报告,目的是分别反映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退休金受益额负债的所有三种计量标准。 同样要求做的还有未确认前期劳务费用、未确认精算收益或损失和未摊销净资产或负债的披露。这些披露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因为它们传递了关于满足退休金负债要求筹集基金的未来可能水平的信息。 万一退休金计划被终止,或者受到重大的限制时,第 8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引出结算成本后,给赞助人提出了确认和计量收益或损失的单独标准。会计收益或损失是来自于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资产负债表余额,加上从退休金计划中取回的任何资产,减去任何要求用于结算或缩减退休金负债的公司资产的结账余额的净影响。 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有两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 第一个方面涉及在正常成本(劳务费用)计算中,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要求使用本期工资到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使用未来(预计)工资的转换。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退休金负债应该出现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题(本期工资相对未来工资)在关于概念框架的第七章中已经进行了讨论。未来工资在本质上是未生效的,它们以诸如现有职员的升迁和雇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之类的要素为基础 . 未来工资的决定可能不是当期管理层的职责,但是,评估当期管理层的业绩是以这些未来事项的现行费用为基础而进行的。转换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使用者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第一,流动负债是否是否以本质上未生效的未来事项为基础(相对于为贡献于退休金基金的现金帐户,负债来自于退休金费用账户的增加),这一点值得怀疑; 第二,因为当期管理层缺乏对本质上未生效的未来工资成本的控制,目的在于帮助未来现金流量预测的未来工资的使用与财务报告会计责任的使用相矛盾。 15.2.8 评价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在对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记录退休金负债的要求评价之前,我们将简要地回顾会计负债的定义。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会计负债定义为 “ …… 由现时义务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牺牲 ……” 。 Obligation 一词,故意被用于定义会计负债,且它比合同中的法律强制执行主张要求权的负债表达了一种更广泛的负债定义 . 负债“ …… 指法律或社会强加的义务;义务是由合同、承诺、道德责任等规定的必须履行的 ……”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定义中识别出了三种类型的负债 : ( 1 )来自于合同的法律强制执行的要求; ( 2 )建设性义务; ( 3 )公平的义务。 第 36 段中给出了三种检验标准: ( 1 )存在在未来转换资产的义务(不论是出于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日期,还是在特定事项发生时); ( 2 )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义务; ( 3 )负有义务的事项或交易已经发生,在负有义务的事项或交易发生的期间确认负债。 会计负债的定义可以与已经用于评价退休金负债本质的劳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相联系。在这本文献中,给出了外在负债概念和内含负债概念的区别,对每一种负债都进行了讨论,并且和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负债定义以及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会计要求相联系。 15.2.9 法定负债和外在退休金契约 如果退休金计划自动终止,那么按照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的规定,赞助人对于所有应计受益额,不论是保留受益额还是未保留受益额的,都承担一项法定负债。对大多数计划来说 , 终止价值可以用累积受益额基金法很好地估计。终止或法定负债也被称为外在契约观,因为累积受益额以计划的外在条款作为表面应计项目计量。当然,这是按照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确认的最低退休金负债,并且与法定负债的定义相符。 即使终止是不可能的,赞助人在 1974 年退休职工收入保障法案的筹集基金准则下仍然对累积受益额筹集基金负有负债义务。那么,任何一种方法下,一项法定限制或负债事项按照计划条款 , 每年都作为受益额累积发生,并且是存在于转换资产中的实质上无法避免的义务。 事实上,赞助人破产和退休金补贴担保公司对计划的自然终止或许是摆脱负债的唯一方法,当然,这当然意味着持续经营假设将是无效的。因此,不管存在怎样的批评,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确实在企业保持偿付能力的通常假设下仅仅确认传递资产的法定强制负债。 15.2.10 经济负债和内含退休金契约 可供选择的一种观点是,将退休金契约的特色表现为,试图用调整了通货膨胀后的 “真实”美元支付退休金受益额的一种长期内含契约,这种内含经济负债的计量不是直截了当的。 尽管,通常情况下,筹集基金法的一系列预计受益额为内含经济负债提供了合理的近似值。因此,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计算应计退休金费用时假设了一项内含契约。 既然退休金负债将用未来工资计划来计量,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初提出的 1982 年退休金建议表现了内含契约观。这种内含负债或经济负债可以被解释为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下的一种建设性债务或者公平债务。 争论基本存在于以下问题上:退休金契约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一种长期关系,并且预期是雇主为了满足其承诺的受益额将为计划筹集足够的资金。表现退休金契约的证据可以在受益额通常与未来工资水平相联系的事实中发现。 从本质上看,赞助人正承诺通过将受益额和未来工资水平相联系,按照 “真实”调整通货膨胀后的美元提供受益额,这种与未来的联系反映了退休金契约的长期内含本质。 既然会计负债被定义为包括这类建设性债务或者公平债务,那么可以了解这样一个事实: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仅仅通过要求基于本期工资水平的最低退休金负债而低估了退休金负债。 当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可能已经被牵扯到与筹备者的幕后交易中:用未来工资决定劳务费用,但是限制资产负债表提供最低退休金负债。可是,在最低退休金负债计算中使用现行工资水平有其理论上的依据。计划资产只能用当天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以未来的市场价值来表示。为了达到最低退休金负债的目的,如果以预计工资表述退休金负债,会为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提供一种不恰当的比较。 15.2.11 第 13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与特定的披露相关,第 13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修正了第 87 号、第 88 号和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这些披露试图实现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未来净收益的预测,并且分析本期净收益的质量。这些披露包括: 1. 对预计受益额负债和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期初和期末余额的调整; 2. 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受益额( OPEB )费用的组成; 3. 未摊销前期劳务费用的余额和未确认收益或者损失; 4. 折现率、计划资产的预期收益和卫生保健趋势率。 这些披露适合可应用的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情况。 委员会保留了来自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于假定的卫生保健成本趋势比率提高和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影响的披露。第 13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的额外披露对使用者应该是有益的 . 15.2.12 经济影响 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以下问题:企业的未设基金退休金受益额是否应该被解释成 “好像” 它们是负债。如果它们是(负债),那么在存在未设基金受益额时,股票的价格应该较低,因为未设基金受益额会降低剩余股东权利的价值。几项研究已经将此报告整理成案例。如果未设基金退休金受益额被解释成 “好像”它们是负债,那么它们的出现也应该影响公司债券等级和债券利率。 很明显,在未设基金受益额存在时,债券等级会较低,债券的利率会较高,这与他们好像是负债的市场行为相一致。 这些研究结果,看起来与资产负债表对于退休金负债的确认相比,来自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经济影响可能会很小。但是, Francis 证明了最初的 1982 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 218 家公司的退休金建议的资产负债表影响,这些影响游说议员反对负债确认:平均起来,新的债务将大约是资产负债表资产的 8.9% ,类似的发现也在其他的研究中作了报告。 退休金负债这一较大的增长在现存的贷款协议中能很容易地影响到债务契约。 对于利润表,主要因为弹性的丧失而受到了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影响。 Beidleman 报告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发布之前,退休金费用被用于平滑每年收益的证据, Hagerman 和 Zmijewski 发现,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8 号意见书下,对未设基金前期劳务费用的摊销期间的选择与为有高杠杆作用水平的公司提供的收益增长战略和为大型公司提供的收益减少战略相关联。这些发现相比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是赞同经济影响的。 最后, Francis 和 Reiter 发现长期退休金费用政策,不只是关于前期劳务费用的一部分,分别与债务和政治成本的假定收益增长和收益减少的动机相关联。给定这些研究结果,弹性的丧失与许多公司游说议员反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退休金建议作为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准备是相关的。 退休金会计的另一个方面是企业在决定劳务费用以及保留受益额、预计受益额负债和累积受益额负债的资产负债表表外账户时使用的折现率。在 1987-1993 年期间, Blankley 和 Swanson 已经发现,为了上述目的, 306 家公司所使用的折现率保持高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的诸如退休补贴担保公司所使用的折现率。 当然,折现率越高,导致劳务费用和负债额越低。作为对 Bl ankley 和 Swanson 的工作补充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面临较低的收入和较高的杠杆作用时,利率的变化经常被用作收入管理的工具。 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达到顶点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退休金计划可以被看作准则制定政策中的一堂实物教学课。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最初的 1982 年建议是如此有争议以至于它以独特的标题 “初步的见解” 而发布。 甚至,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前,收到了关于它的 500 多封评论信,并举行了两轮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稿也有争议,并且导致了相似程度的负面作用。在做出妥协后,这些标准随同提高退休金基金资产价值的股票市场的幸运反弹的一起,使受影响公司更加容易接受。并且,与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租约一样,关于最低退休金负债的确认允许一个长达四年的过渡期。这会允许公司在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强制负债确认之前减轻潜在不利的财务报告的影响。 在 1987 年股票市场动荡之后,许多退休金计划发现,它们自己又一次地低于应筹集的基金,并且许多公司尽可能长地拖延提供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的最低退休金负债准备。 15.3.1 外在卫生保健趋势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的技术中心在于,估计未来卫生保健成本的外在方法,然后将这些成本折回为它们的现值以确定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费用和负债的年增长。 这一过程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的实地试验中作了描述 : 首先,确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类别和人口统计学的类别。 最终确定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有六大类: ( 1 )住院病人医院服务; ( 2 )门诊病人医院服务 ; ( 3 )医师服务和独立实验室业务;( 4 )麻醉剂和医学杂项 ; ( 5 )其他专业服务; ( 6 )所有的其他项目。 15.3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 然后确定人口统计学的类别以及估计每一服务类别的成本。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它通过考虑每一类别利用率的服务和人口统计学的类别来估计每人的花费,正如特定服务单位的混合或内容的服务强度这类服务单位所衡量的,诸如病人住院天数或者医生观察,包括住院天数、医师观察、特别颁布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卫生保健价格等这些指标。然后,通过考虑每年利用率、服务强度和颁布的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在每一未来年份应用的明确的卫生保健价格指标的估计变化来为未来年份做出估计。 最后,将结果折现回本期以确定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费用和负债的增加。作为计算过程的一部分,对于死亡率、发病率、周转和提前退休这类要素需采用精算法进行估计。 很明显地,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会计处理包括重要的可验证性问题。 15.3.2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结构 假设企业只有一个雇员,他将受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保护。计划约定日期是 1999 年 1 月 1 日,并且立即生效。有一个积极的计划参与者(被保护的雇员),现年 58 岁,在 2002 年 1 月 1 日,当她履行完所有为获得享有退休后受益额的资格必需的服务时,她完全符合享有受益额的条件。 该雇员预期将在 2002 年 12 月 31 日退休, 2003 年 12 月 31 日的退休后受益额预计是 5 000 美元, 2004 年 12 月 31 日是 7 716.83 美元 . 可应用的折现率是 10% 。将两项支付额折回到 2001 年 12 月 31 日,导致这一日期的价值是 9930 美元 [(5000×8264)+(7716.83 ×7513)] 。然后将 9 930 美元折回到 1999 年 12 月 31 日和 2000 年 12 月 31 日的现值。 1999 年 12 月 31 日和接下来两年同一日期的现值的三分之一成为 劳务费用 。 然后,加入同一日期的利息,可以得到全部的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费用,如表 15-1 举例说明。 ( 见教材 P356 页 ) 请注意,劳务费用每年不相等,而是年末现值的三分之一,尽管在第 43 段和第 246 段中讨论了在 归属期间 内每年的相等金额。 2002 年只有利息费用。全部符合条件的日期与退休金中雇员保留退休金权利的日期相类似。不过,退休金劳务费用将在 2002 年 —— 雇员退休的年份处理完毕。 因此,关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问题,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尝试了资产 —— 负债方法。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即在直到退休点的全部工作期间内,是否应该承担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的份额。 因此,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应该在雇员的全部工作寿命期内。 而不是仅仅在全部符合条件的日期分享,因为是退休行为“引起”了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换句话说,雇员要想获得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保护的资格,就必须真正退休。 因此,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经济业务的解释是 : 提供受益额是为了换得直到退休日的服务。在大多数退休金计划中,全部受益额并不是直到退休才获得,尽管在一些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中,全部受益额在退休前的一个日期获得。因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87 号和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将归属期间看作是一致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退休日和全部符合条件日可能一致。 15.3.3 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主要特色 ( 1 ) 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是一项负债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退休后受益额是否是负债的疑问,第 152-158 段清楚地表明退休后受益额负债确实是负债。即使负债在本质上是公平的,而不是合法债务,它也存在着未来牺牲资产的义务或者要求。 进一步说,即使雇主可能终止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但他们如果不使诸如负的雇员商誉的真实成本发生,就不可能容易地终止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 关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征求意见稿的大多数法人回答者认识到,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是一项负债,不过关于可验证性的疑问也被强烈地表达出来了。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被假设为受保护雇员全部补偿组合的一部分,这一假设清楚地将它们表示为可归因于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 ( 2 ) 精算假设 很明显,我们所举的例子尽可能地简单化。典型的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不但非常复杂,而且它们必须以众多的精算假设为基础。退休后受益额应该重视卫生保健成本的趋势,例如,医疗保险受益额的预计改变也会增加成本,医学成本通常会不断地上升,不过医学技术的改变会降低一些成本。 例如,血液中的甘油三酸酯和其他的脂肪物质将来可以依靠药丸而不是依靠昂贵的脉管整形手术(“气球”)来清除。明显地 , 在计量成本和估计的可靠性方面,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是不太容易被确定的。 如果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水平以工资为基础,那么它们应该反映预计工资水平而不是本期有效的工资。因为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使用预计受益额法而不是累积受益额法,因此,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适用于退休金会计。 全部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费用可以因为来自于计划资产的收入而减少。计划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被分离的投资 —— 大概在信托中 —— 唯一的目的是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做准备。计划资产的预计长期收益率应该以它们的市场价值为基础。如果基金收入是应税的,那么也应该对此加以考虑。几乎没有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在这时筹集基金,因为和退休金情形不同,税法一般不为计划分担额提供抵减优惠。 为了以现值列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所使用的折现率应该以当前市场上可得到的、其现金流量在数量上和时间选择上通常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支付额相似的、高质量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率为基础。 美国会计学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在极大程度上是不固定的,并且,因此,折现率应该与雇主的具有相同偿付结构的不固定借款的利率相一致 . 后面的利率很可能比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的更高,这可能使企业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导致了的现值较低。第 42 段也注意到,折现率应该包括与预计一般通货膨胀率适合的通货膨胀成分。前面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是应该在每个雇员的全部工作期间内分摊?还是应该随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选择后者而只分摊到全部符合条件的日期中? 最后,还有很多其他必须考虑的精算假设,包括雇员周转、死亡率和从属地位。再一次,必须声明,计量成本不是便宜的,并且,可验证性和可靠性的其他方面不应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 ( 3 )计划修正和前期劳务费用 当计划修正增加雇员受益额,并且这些成本明显地归属于现行计划参与者的未来期间时,它们将会对未来的期间负责。如果计划修正提高了以计划修正本身或者甚至计划开始之前的服务为基础的受益额,正如退休金一样,这些被称为前期劳务费用。 第 51 段为这些成本在直到现行计划参与者的全部符合条件日的剩余服务年限内的确认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些成本可以按直线法为基础,也可以按现行计划参与者直到其全部符合条件时的剩余服务年限为基础,按加速摊销法,在未来期间内进行摊销。 在雇员已经退休或者超过其全部符合条件日时,前期劳务费用按照参与者的剩余平均寿命为基础进行摊销。 可是,当相对于计量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涉及前期劳务费用时,也就是说,当计划修正时,在计量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时应该考虑前期劳务时,使用有追溯力的摊销基础。 ( 4 )收益和损失 来自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划的收益和损失,主要产生于计划假设中的假定经验或者变化的差异。净收益或损失不是立即确认,而是摊销至净额超过累积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和年初时计划资产的与市场相关价值的较大者的 10% 的程度。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收益或损失的这一摊销过程,被称为走廊摊销法,它与第 8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关于退休金净收益或者损失的会计处理非常相似。 15.3.4 第 1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这一准则应用于以前的雇员或者尚未退休的怠惰雇员。因此 , 经过对比可以知道,这一准则应用于雇佣后受益额,而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则应用于退休后受益额,尽管首字母缩写词 OPEB 是应用于两者。雇佣后受益额应用于当期不工作但还没有像以前的雇员一样终止工作的怠惰雇员。怠惰雇员可能预期有回报 , 也可能没有。在第 1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几种方法被用于确认任何可应用的雇佣后成本。第 1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重申,雇佣后成本必须按照保险精算制,并且不以末期基金或者现金类型为基础进行处理。 15.3.5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会计理论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对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几个理论因素进行讨论。集中在退休后受益额状况的焦点问题是成本和可靠性问题。 大家对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确实是一项负债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疑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非常固执地坚持关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和负债在财务报告中确认的重要性,它反对在附注进行披露。因此,有效市场假说没有被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受益额将大于准备成本,并且将克服可靠性问题,这的确令人满意。 与退休金一样,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存在一个过渡期。转换资产或者负债 —— 累积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和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 可以按照会计原则被立即确认一项变化或者在现行计划参与者的平均剩余服务期间内摊销。如果后者低于 20 年,相对于退休金的 15 年的最小转换摊销期可以使用 20 年的摊销期。与退休金相似,如果使用转换,借方或者贷方将成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费用的一部分。 15.3.6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确认的经济影响 财务报告提供者强烈反对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确认。除了准备成本外,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负债意味着更高的负债 —— 权益比率,这会威胁到关于债券发行的债务契约。同时,管理报酬也受到了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影响。虽然我们对需要确认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和负债的观点非常赞成,但如果递延税款负债也允许折现,那么它很容易打击企业的经济业务。在确认和计量不同负债时,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 , 更有效地使用概念框架不会太迟,尤其是在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建议更加广泛地使用现值法的情况下。 强调的另外一点是,当了解了企业持有负债的金额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的记录很可能会导致企业持有负债的大量减少。 这是对传递坏消息者的有力打击的典型例子。 Wyatt 非常准确地将问题集中在负债确认和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作为一项会计责任的应计会计问题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考察了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成本和负债的工作,其在考虑收益或成本模型时保持中立,我们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 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受益额是否降低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不应该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有一些证据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Mittelstaedt , Nichol ,和 Regier 发现,在 1989 年到 1992 年之间有 71 家企业减少了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受益额 . 尽管还存在其它的问题,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是由于契约成本问题而减少了健康保险费,独立于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发挥了作用。 要考虑的最后一个经济影响是,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否会在资本成本和产品定价这些方面将美国企业置于相比外国企业更恶劣的竞争中。我们倾向于将一个问题看作是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结果,这一问题来自于对类似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减少潜力问题的看法中。真正的问题不是指产生的一种坏的经济影响,而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调和或者趋同 .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应该正在使用与应用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似的那些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技巧。 15.3.7 关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实证研究 我们已经讨论了关于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量的可验证性问题。 Choi , Collins , Johnson 用一种有代表性的权益估价模型表达了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计量比退休金计量 “更嘈杂”(有更多的计量错误)的观点。 也有证据表明,有更大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和更大杠杆作用的企业,选择估计参数以减少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最终减少违反债务偿还契约的可能性。 研究学者对早期运用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情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 106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早期采用者的有关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负债要比晚期采用者的 OPEB 负债更小一些,并且早期采用者较少地涉及到计划的修正 . 另一方面,晚期的采用者要比早期的采用者更倾向于持有相对多的负债,并且不得不经常地重新协商契约安排。晚期采用被解释为“坏消息”,并且经常伴随着证券价格的下降。 最后, D’Souza 已经发现了受管制的企业有动机为不同于退休金的其他退休后受益额的计量选择费用增长参数的证据,因为这些参数可以以利率增长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 第 16 章 租 赁 16.1 租赁合同 16.2 租赁资本化 16.3 租赁会计标准的演变 16.4 评估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16.5 租赁资本化的经济影响 16.6 G4+1 组织关于租赁的报告 租约是传达固定期间的资产的使用以交换租金或者其他报酬的法定文件。从法律的角度看,租约既是一种转让证书,也是拥有主要契约要素的一种合同。它之所以是一种转让证书,是因为在一个固定的期间内承租人从财产中得到了利益;它之所以是一种合同,是因为出租人承诺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内持续使用这一资产,以换得承租人承诺的定期支付额。 尽管,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一项真正的租约是不可能的,但表 16-1 列出了一些作为真正租约的指标的特征。表 16-1 所列出特征的实质变化可能会导致租约被认为是有条件销售协议或者金融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租约。会计准则中的资本化标准与这些特征中的很多方面有关。 16.1 租赁合同 表 16-1 真正租约的特征 下列因素被认为是一项租赁协议,毫无疑问是真正租约的指标: 1. 缺少将权利转移给承租人的条款; 2. 在租赁费用中没有提及将利息作为一项因素; 3. 租赁费用与其他出租人租赁相同设备收取的费用相竞争; 4. 租赁费用与由于承租人的使用导致的价值磨损合理相关,或者以产量或使用量为基础,但与购买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5. 出租人损失风险的假设; 6. 出租人被要求承担保险费用、维修费用和税金; 7. 出租人保留了租赁期内检测设备的权利; 8. 如果承租人拥有购买选择权,则: a. 选择权价格近似于行权时设备的预计公允市场价值; b. 租金不能用于选择权价格中; 9. 在没有选择权的租赁计划下收取的租金与在有这种选择权的租赁计划下收取的租金近似; 10. 政府机构将出租人作为租赁资产的所有者; 11. 由承租人的行为可以断定,承租人是一个承租人而不是一个购买者。 16.1.1 租赁合同的未生效性 租赁合同的法律形式是一种未生效的(未实行的)合同。一个固定的期间内,出租人(法定所有者)将占有的租赁资产转移给承租人以换取一系列租金。承租人未履约是因为未来的租金在某个时间的某一期间内是应付性质的;而对于出租人履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对其区别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合同是双方未履行的还是单方未履行的。正如第 10 章所指出的,传统上双方未履行的未生效合同被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 根据讨论,在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时,租赁合同由出租人完全履行。在默认的情况下,这会使得租赁合同是承租人单方面未履行。这种合同之所以在资产负债表进行确认,是因为对承租人来说,占有租赁资产一方面负债增加,另一方面资产也增加。 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资产定义为,由过去发生交易引起的能带来未来的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负债被定义为由过去发生交易产生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通过固定期间租赁合同获得资产的使用权,可以创造未来的经济收益,即使资产所有权并不存在。在同样的方式下,租赁合同也使承租人负有未来支付租金的义务。 如果租约被解释为双方未履行的未生效合同,那么有争论的是,对于承租人来说,资产和负债并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租金由承租人支付时,在一定时间内的各期间,允许出租人使用租赁资产。这仅仅会导致本期租金支付额的费用化。双方未履行未来承诺会被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因为这些是尚未发生的未来交易。 如果承租人默认将租约作为双方未履行的未生效合同,则出租人可进行法定修正。 在默认的情况下,承租人对未来租金的支付不负责任。出租人必须首先通过销售资产或者重新租赁减轻租金损失,承租人只有当出租人减轻损失后存在任何剩余损失时,才能对出租人负有法定义务。这使得租约与其它债务契约有很大的不同。 租赁合同的未生效方面的重要性在第二套租赁会计准则-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得到证明。作为租赁资本化基础的基本假设是,租赁合同或者诸如议价购买选择权或者其他实际产权要素,其他实际产权要素的不可撤销性,诸如议价合同更新选择权的出现。 有争论的是,不可撤销契约条款的存在真的代替了租赁合同的未生效性吗?如果租赁合同下的承诺是不可撤销的,那么未生效性仍然存在,但它已经被减轻到了某种程度;并且如果另外一方未履行的话,那么就为承租人和出租人创造了额外法定权利。 尽管租赁合同的未生效性是一个重要的法定特征,它的重要性已经被与租赁合同的经济实质相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代替。这种基本的方法是政策制定者从 1949 年第一项租赁会计标准出现起就采用的一种方法。 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建议,当租赁合同很明显地在本质上是一项购买时,在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都应该加以确认。后来的租赁会计标准中继续沿用了这个一般的主题。 16.1.2 与购买契约相比较的租约 真正的租约和购买契约间存在着法定区别。购买契约包括完全的现金销售、信用销售、分期付款销售、担保信用销售或者附有条件销售。在除了租赁和附有条件销售之外的所有情况下,权利转给资产的使用者。因此,租赁和附有条件销售在这一点上非常相似。 在附有条件销售中,权利在最后支付时转移,但是对于租赁来说,这点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关于法定所有权,权利在租赁期末转移或者议价购买选择权存在的租赁实质上与附有条件销售相同。对于充分的全部租赁资产经济寿命期存在的租约问题,事实上也与要求在资产经济寿命期内分期付款支付的附有条件销售契约相同。 对于租赁的资本化,可以象附有条件销售契约一样进行充分的辩论。当然,从法律的角度看,很多租赁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租赁。可是,即使在法律上,真正的租赁和销售之间的区别也不总是明显的。国内税收总署和法院经常处理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 他们根据附有条件销售契约解释了一些租赁合同。实际上,附有条件销售契约的租赁的资本化,将会与经济业务的真正的法律本质而不是与导致租约的经济业务的表面形式一致。资本化会像处理其他附有条件销售一样,处理隐蔽性的附有条件销售。 在破产或者默认的情况下,信用销售和分期付款销售是等同的。在信用销售和分期付款销售下,销售者只是购买者的一般债权人。担保信用销售给予销售者一种优先权或者对资产的留置权 , 并且,任何数额负债的一般债权人的身份没有包括在资产的价值中。在破产或者默认时,附有条件销售契约中的销售者拥有重新获得资产的法定权利,因为权利还没有转移。 另外,销售者对未支付负债和资产价值之间的任何区别的拥有一般债权人的身份。出租人的权利被限定在可证明的赔偿金金额(租赁支付额的损失),但出租人必须首先减轻这些损失,无论通过销售还是通过重新拥有资产的新的租赁。 在后一种方法中,租约与附有条件销售契约不同。 从承租人的观点看,租约必须被说明为: (1) 一项租赁协议; (2) 与举债筹资相似的购买。 对出租人来说,经济业务必须被作为: (1) 一项租赁协议,或者 (2a) 与举债筹资相似的销售,或者 (2b) 贷款等价物。 选择 (1) ,对承租人和出租人来说,租赁合同被解释为经营性租赁,并且确认租赁合同的双方未履行的未生效性;选择 (2), 将租赁作为融资性租赁,并且确认租赁的转让证书和筹资方面。 基本会计分类系统的简单性迫使租赁必须以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说明。 16.2 租赁资本化 反对租赁资本化的主要论点之一是由于可验证性问题。 特别地,有些人认为,现值折现技巧的运用使财务报告中引入了更加缺乏可靠性的会计数据。可是,这种担心被夸大了,因为现值计算只是被用于使租赁筹资看起来像拥有相等支付额计划的贷款等价物。对于应用于租赁会计的现值技巧我们将在本章的后面加以阐述,并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只存在一个可验证性问题:用于折现租赁支付额的利率选择。在确定承租人利率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但是这么做比较容易接近折现率的近似值。对出租人来说,缺乏主观性是因为租赁内含利率的使用。 今天,可验证性不再被认为是租赁会计的一个主要问题。 16.2.1 承租人的资本化 众多标准被提议用于支持租赁资本化。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租赁的讨论备忘录中有一项很好的调查,表 16-2 做了概括 . 概括地说,租赁资本化的辩论运用了一定的推理:即租赁本质上是用举债筹资进行的购买,一项租赁仅仅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另一种类型的法律工具。不同的论据和标准被用于定义购买等价物,但是对于区分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这些论据和标准之间的区别也仅仅在于它们是可供选择的定义方法。 许多观点可以被简化成三种主要的方法: 法定方法、实物产权法和所有权收益和风险的真正转移法。 表 16-2 租赁资本化标准 1. 承租人在租赁资产中形成实物产权; 2. 对承租人来说,租赁资产是用于特殊目的的; 3. 租赁期实质上等于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 4. 承租人支付成本通常与所有权相关; 5. 承租人担保出租人关于租赁资产的债务; 6. 承租人为税收目的将租赁作为一项购买事项; 7. 租赁发生在相关的各方之间; 8. 租赁将一般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人; 9. 承租人为租赁租金采取一项无条件负债; 10. 出租人缺少独立的经济实质; 11. 租赁期期末预期剩余价值是名义上的; 12. 租赁协议为出租人提供了投资的收回以及公平的收益; 13. 在任何时候,承租人都有为出租人的未收回投资购买资产的选择权; 14. 租赁协议在长期内是不可撤销的。 16.2.2 法定方法 解决租赁分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像表 16-1 中所描述的那样 , 将真正的租赁作为经营性租赁对待,而对非真正的租赁作为融资性租赁对待。这种租赁资本化的方法是通过求助法律定义和概念来解决问题。 可是,这样一种方法并没有真正地解决租赁是否应该资本化的更为基本的问题。根据辩论,所有不可撤销的租约创造了应该在承租人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法定财产权和负债,即使它们确实产生于一项租赁合同。 16.2.3 实物产权法 从历史的观点看,租赁资本化的辩论依赖于 实物产权 的概念 . 这意味着租赁条款是,承租人的支付额明显地多于资产本期租金价值。换句话说,承租人通过定期租赁支付额,得到了租赁资产中的内含权益。这种情况的证据是,租金支付额超过议价购买选择权的年经济价值,其差额部分代表了对租赁产生的内含财产权的支付额。不可撤销性和考虑资产经济寿命重要部分的租赁条款也会支持实物产权论点。 像过去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样,实物产权将资本化限定在少数租赁上,这些租赁实质上是分期付款的附有条件销售协议。结果,法定方法和实物产权方法之间差别甚微。 16.2.4 所有权收益和风险的转移法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于资本化的辩论采取了更为宽泛的方法。实质上转移了 “ …… 所有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收益和风险”的租赁“应该由承租人作为资产的取得和负债的发生予以记录 , 由出租人作为销售或者筹资记录”。 当前的定义已经不再将不可撤销性作为资本化的先决条件讨论,也不再强调实物产权的概念。尽管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试图将准则与早期的准则相分离,资本化论点的本质仍然像自从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时认为的 —— 已经发生的购买等价物一样。 当然,困难在于,在什么时候予以资本化这一问题上难以取得取得一致意见。实物产权概念已经完全被有点广泛的概念和一系列检验所代替。 16.2.5 出租人的资本化 出租人资本化的基本问题与承租人会计处理相对称。对称意味着由出租人和承租人对于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一致的会计处理。有些人觉得在本质上对称是没有必要的,其他人认为,融资租赁的基本特征应该由出租人和承租人一致性地记录。缺少对称性表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基本分类是不一致的。会计准则已经向对称性方向发展。 对销售型租赁来说,建议由出租人将适用于承租人的同一套标准用于其资本化,因为,如果销售型租赁对承租人来说是购买等价物,那么它对于出租人来说必须是销售等价物。 可是,在一项销售确认之前附加的标准也必须存在。这些标准包括构成收入确认基础的一般假设,主要是收取现金的确定性和与销售相关的关于未引起成本的不确定性的缺乏。 筹资型租赁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情况,资本化类似地将这种租赁作为举债筹资的等价物来处理。筹资型租赁没有销售收入,只有由负债等价物赚得的利息收入。筹资型租赁资本化的辩论更多地与租赁的负债特征而不是销售特征相关联。被提议的主要标准是全部支出的概念,全部支出是指回报出租人租赁资产的投资加上投资的合理利息的一系列支付金额。 16.3 租赁会计标准的演变 16.3.1 承租人会计 ( 1 )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 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是 1949 年发布的第一部租赁会计准则。后来它被整理成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第 14 章。这一准则建议对本质上是分期付款购买的特定租赁应予以资本化。尽管它特指类似分期付款销售的情形,但它对事实上是附有条件销售协议的租赁更为适用。下列任何一项都是资本化的标准: (1) 租赁到期时议价购买选择权的存在; (2) 允许将租赁租金用于购买价格的契约; (3) 支付如此高的租金以至于很明显是一项购买计划。 第一项标准使租赁几乎不能成为与附有条件销售相区别的租赁条款。第二项和第三项标准指的是实物产权论点,并且能够与分期付款销售或附有条件销售相类比,尽管从法律条款上看,其相似之处更接近于附有条件销售。 ( 2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 作为会计原则委员会最初采用的研究步骤的一部分,接受了关于租赁的一项研究的委托。这导致了 1962 年发表了会计研究文集第 4 辑,会计研究文集第 4 辑采用了一种尊重法律的方法以确定租赁是否在实质上属于一种购买事项。 会计研究文集第 4 辑认为,租赁合同的不可撤销性成为法定财产权资本化的正当理由。另外一个会计准则是发布于 1964 年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没有接受会计研究文集第 4 辑的基本论点,而是重新确定了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实物产权论点。可是,除了那些可能性极小的事件以外,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确实引进了不可撤销性作为资本化的前提。正如本章早就提到过的,这一条件可被解释为减轻租赁合同的未生效性。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也修改了资本化的标准,尽管 , 做出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阐明会计研究文集第 4 辑的第 14 章,而不是改变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任何产生实物产权利益的租赁予以资本化。下面分别列示两种主要的标准: (1) 包含使用经济年限的重新选择; (2) 议价购买选择权的存在。 同时,也列示出了一些次要的指标: (1) 由出租人特地购买以满足承租人需要的资产; (2) 租赁期相当于使用年限; (3) 承租人引起的尚未履行的成本(保险费、税金和维修费 ); (4) 承租人对关于租赁资产的任何出租人负债提供担保; (5) 在税法下承租人将租赁作为购买处理。 ( 3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0 号意见书 发布于 1966 年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0 号意见书给出了一种混合性的观点。有一处段落涉及租赁的处理,并且要求要求将特定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些子公司相对于其母公司主要从事资产租赁业务。这一准则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第 12 段的部分修正,并且关注相关各方,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租赁合同 .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0 号意见书要求必须对母公司的从事销售型租赁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在这种方式下,通过让松散的附属公司做出租赁合同以避免报告租赁资产的不可能性。 可是,从事筹资型租赁的子公司的合并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作为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0 号意见书的结果,筹资型租赁可由承租人区别对待,这完全取决于出租人是一个附属公司还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有些租赁需要资本化,而有些则不用。证券交易委员会试图用 1972 年发布的第 132 号会计系列公告来解决这一矛盾。 ( 4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 有关承租者问题的下一个会计准则是发布于 1973 年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这一准则详细阐述了非资本化租赁的披露问题。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因为排除了很多本应资本化的租赁,受到了批评。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要求的披露包括未来租金的未折现额和现值额。这一披露要求的影响是产生充分的补充披露,以允许使用者如其所愿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资本化一些非资本化的租赁负债。尽管这一披露详述了关于非资本化租赁负债信息的报告,但还不至于正式地将这些信息纳入资产负债表中。 证券交易委员会迫使新形成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回顾租赁会计处理。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被废除后不久,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第 147 号会计系列公告。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现存的租赁会计准则提出了批评,而第 147 号会计系列公告为法定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修正了租赁的披露。第 147 号会计系列公告主要是关于筹资型租赁的。 像前面所提到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和第 10 号意见书被认为已经导致了筹资型租赁的不一致的资本化。第 147 号会计系列公告要求在与资本化相当的基础上对非资本化的筹资型租赁进行补充披露。 ( 5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通过第 9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修正的)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1974 年发布了一项关于租赁的讨论备忘录,经过慎重考虑后,于 1976 年发布了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承租人资本化的标准又进行了修订。在这个时期,概念和资本化标准都有了改变。 不可撤销性和实物产权被抛弃,而赞成代表所有权收益和风险的实质转移的更广泛的检验 —— 尽管,早就暗示过根本的目的仍然是购买等价物的确认。或许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和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间的区别被更好地描述为:在划清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界限时的一项变化,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很明显试图将更多的租赁予以资本化。 下面有四个目前适用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资本化检验标准有四个,列示如下: 1. 租赁期末权利转移给承租人; 2. 租赁合同包含议价购买选择权; 3. 租赁期至少是估计使用年限的 75% (对于新的租赁,租赁期包含原始的经济年限的 25% 以上) 4.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是租赁最初的租赁资产公允市场价值的 90% ,减去任何适用的投资税收减免。 承租人使用的折现率是增值借款利率。可是,租赁中的出租人内含利率如果能够取得,并且如果内含利率低于承租人的增值借款利率,那么应该使用出租人内含利率。这表现了谨慎原则,因为一个较低的利率会造成较高的现值,并且在 90% 规则下会导致租赁资本化。出租人内含利率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5k 段中作了界定,这点在本章的后面的部分加以解释。 如果满足这四个检验标准或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承租人必须将租赁作为融资租赁来处理。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详细地说明了租赁是如何予以资本化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用前面确定的利率计算。其数额借记租赁资产或者贷记租赁负债,该数额取决于租赁起初时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的上限。如果满足检验标准 (1) 或者 (2) ,那么资产在其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否则,折旧期是租赁期,该租赁期拥有相当于资本化金额减去租赁期期末任意担保余值的全部摊销额。在租赁期内,每一支付额在利息费用和租赁负债的减少额两者中分配,使用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1 号意见书中描述的实际利率法。 最后,任意未履行成本像已经发生一样计入费用。如果租赁付款额包括这些成本额,它将被分摊至各期,在各期中计入费用 . 按照这样的方式,规定的会计处理寻求使租赁类似于用举债筹资进行的资产购买。 租赁资产如果在几乎整个使用年限内被租用,那么就要在整个使用年限内对其计提折旧。如果在较短的期间内租用资产,这一较短的期作为摊销期。未履行成本按照同样的方法,象购买中将会发生的一样被分摊并计入费用。最后,每期租赁付款额被分成等额本金和等额利息。 类似购买的租赁在表 16-3 中用一个数例解释。 ( 教材 P380 页 ) 不动产租赁的记录多少有点不同。只包括土地的租赁如果满足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检验 (1) 或者检验 (2) ,那么应该资本化。否则,土地租赁被归类为经营性租赁。租赁中的土地除非权利预期会转移,否则它不会被作为购买等价物处理。 这一更具限制性检验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的不可折旧性。当一项租赁既包括土地又包括建筑物时,资本化检验就会更加复杂。 如果不满足检验 (1) 或者 (2) ,以相对的公允市场价值为基础在土地和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那么它们就应分别予以资本化。 如果包括土地的不动产租赁不满足检验 (1) 或者 (2) ,但土地部分的公允市场价值小于总额的 25% ,为了应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检验 (3) 和 (4) ,租赁应完全作为建筑物来处理。 如果满足检验 (3) 或者 (4) ,租赁被资本化。如果土地部分达到 25% 或者以上,那么土地和建筑物就分别地处理,如果满足检验 (3) 或者 (4) ,那么土地被作为经营性租赁来看待,而建筑物却被作为融资性租赁来处理。 这些准则表现了在不动产租赁中处理不可折旧土地的方法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判断。 除了融资租赁的会计规定,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还要求增加许多补充披露: (1) 融资租赁下的资产总额; (2) 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排除未履行成本)总额和随后 5 年中的每一年的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 (3) 在不可撤销的转租中将收到的最低转租租金总额; (4) 各期发生的全部或有租金。 在资产负债表中,租赁资产和租赁负债应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报告,租赁负债按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分类。 在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的任何时候,如何执行会计政策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租赁的资本化,应允许一个宽大的逐渐采用的期间。对于 1976 年之后签订的新的书面租赁,如果满足新的检验标准,则要求资本化。可是,对于现存的租赁,直到 1980 年 12 月 31 日,才允许公司对租赁追溯资本化和重申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 在逐渐采用的期间内,如果 1977 年之前的租赁资产和负债已经被资本化,则要求补充披露它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存在一个很长的过渡期的原因是,租赁资本化对一些公司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不像预期的那样给人深刻的印象,因为新的准则在服从新的要求方面允许公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 公司有时间去减轻租赁资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下,针对承租人会计处理的一种批评是,有些租赁应该资本化但却没有资本化。根据辩论,所有超过一年的租赁都应该予以资本化,因为租赁中产生的资产和负债与第 6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一致。 避免使用这一政策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如果对所有的租赁予以资本化,则租赁资本化的成本将由公司承担。在这一点上,很明显的妥协就是采取补充披露的形式。 对于超过一年的不可撤销经营性租赁,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进行下列补充披露: 1. 未来最低租金付款额总额和随后 5 期中每一期的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 2. 不可撤销的转租下将收到的最小租金总额; 3. 最小租金、或有租金和转租租金的各自总计的租金费用; 4. 承租人租赁合同的一般描述。 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非资本化租赁的补充披露不像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中那样重要。不可撤销性的要求将会排除一些经营性租赁,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不要求现值信息。 为什么自从不可撤销性不再作为资本化的标准,它就被引入成为经营性租赁补充披露的最重要的标准? 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下有更多的租赁将被予以资本化,可能对补充信息的需要不像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发布之前那样强烈。 为什么非资本化租赁的补充披露减少得如此之多?这点仍然令人困惑。非资本化租赁的披露不足产生了用这样一种方法安排租赁以避免资本化和补充披露的动机。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租赁的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仍然是可能的。 16.3.2 出租人会计 租赁资本化的最初推动力是通过对承租人资产负债表的关注而引起的,特别是希望将租赁负债披露成负债等价物时。只有在延迟资本化时,会计准则中考虑租赁交易中的出租人一方。 ( 1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 发布于 1966 年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是处理出租人会计的第一个准则,规定了租赁资本化的等价物,但其标准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的不同。另外,存在适用于销售型租赁和筹资型租赁的单独标准。 如果满足下列三个条件,销售型租赁资本化: (1) 信用风险可以合理地预期; (2) 出租人(销售方)没有保持所有权上的相当大的风险; (3) 租赁合同中没有关于成本或者收入的重要的不确定性。 这三个条件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确立的承租人检验标准不同。结果,由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而不是由双方,对租赁合同予以资本化是可能的。但是承租人会计和出租人会计之间的不对称受到了批评。 筹资型租赁是那些包含订立租赁合同的第三方的租赁。 出租人是第三方,另外两方是承租人和租赁资产的制造商。所有的筹资型租赁由出租人按照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下予以资本化;然而,按照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和第 10 号意见书 , 承租人对一些筹资型租赁不能予以资本化。像本章早就指出的,筹资型租赁的承租人会计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和第 10 号意见书下是不一致的。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下,资本化租赁金额被确认为未来租金总额减去每笔租金内含的利息,这代表应收租赁付款额的净现值。如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1 号意见书中所描述的,实际利率法被规定为利息收入确认的基础。每笔支付款被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就像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对承租人要求的那样。 在发生的租赁合同中,由出租人引起的初始的直接成本被递延并且按照与租赁收入的确认相一致的比例基础确认。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租赁,并且是将与租赁相关的成本和租赁期内产生的收入相匹配的尝试。 ( 2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7 号意见书 对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中的有关许多销售型租赁非资本化的批评导致了 1972 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7 号意见书的发布。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7 号意见书的目的是扩大资本化的标准。 新的标准是: ① 付款额的可收回性可以被合理地担保; ② 租赁中围绕成本尚不会产生重要的不确定性; ③ 以下标准中的任何一个: (i) 租赁期末权利的转移; (ii) 存在议价购买选择权; (iii) 租赁资产或者类似资产是为了销售,要求租金(排除未履行成本)的现值加上任意投资税收减免等于或者大于一般销售价格; (iv) 租赁期实质上等于资产的剩余经济年限。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和第 27 号意见书的要求中有两个是相似的,并且涉及一般收入的确认标准。当应计收入在收到现金之前,一般假设付款额可以收回和租赁中围绕成本没有不确定性。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7 号意见书的第三个要求代替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意见书的第二项标准,即所有权风险的转移,并且对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感到了满意。 前两个条件重申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的承租人的资本化标准;后两个条件是新添的,提供了附加条件,表明了从出租人的观点来看,租赁是销售等价物。 这两个条件的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了与实物产权论点的背离,并且在交易的经济实质上看起来更宽广。然而,出租人的新扩大的标准与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确立的承租人的较狭窄的标准还是有分歧的。 ( 3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最后,承租人会计和出租人会计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基本上是对称的。以前讨论过的四个资本化检验标准,只是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27 号意见书的稍微改动,被应用在承租人和出租人。对于出租人会计,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7 号和第 27 号意见书的两个附加的收入确认检验标准也被保留在了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这两个附加标准的存在意味着,承租人予以资本化的有些租赁被出租人作为经营性租赁来处理是可能的。然而,这一点不可能经常发生。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排除了筹资型租赁的资本化。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第 7 号和第 10 号意见书为不一致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点我们将予以回顾。 在出租人会计和承租人会计之间,关于计算租赁资本化价值所使用利率的选择仍然存在一些不对称。出租人使用内含利率,它等于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超过任何担保额和资产销售价格的未担保余值减去任何适用的投资税收减免。承租人使用承租人的较低的增值借款利率或者出租人的内含利率,并且只使用担保余值 . 结果,对同一笔租赁的计量,在承租人财务报告和出租人财务报告中可能不同。虽然较低的利率会增加融资租赁负债额,但是从稳健原则出发,可以认为这种不一致性还是正当的。 这种观点也可以受到以下论据的支持:各方可能由于涉及不同的风险而没有相同的利率。 出租人会计中明显不一致性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初始直接租赁成本的问题上,即在安排租赁时发生的成本。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如果租赁是销售型租赁,应该使初始直接租赁成本费用化。可是,对筹资型租赁,这些成本间接地通过实际利率法在租赁期内摊销。必须计算一个新的内含利率用来确认剩余未实现利息。理由是,在筹资型租赁的例子中,这些成本与利息收入能够很好地匹配,因为出租人从租赁筹资中赚得了收入。 另一方面,对于销售型租赁,认为成本是指安排举债筹资的销售成本,它是进行销售所必需发生的。这是有限统一的另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相同的成本因为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环境要与出租人处理的本质和将初始直接租赁成本分为销售成本或者未来利息收入的抵减相联系。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对于出租人融资租赁的计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第一步是计算租赁中的内含利率:最低租赁付款额与租赁资产的原始的公允市场价值减去任何出租人投资税收减免所得差额相等时的利率。最低租赁付款额被定义为未来租金,加上议价购买选择权下的支付额。当更新不可能发生时,要加上不可更新的罚款支出,如果资产归还出租人,加上担保余值,再加上任何未担保余值的和。 租赁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一般是销售型租赁和筹资型租赁的现金销售价格。应收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未担保余值以总额确认 , 并且产生一个抵销科目确认未实现利息;净额表示应收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未实现利息于每期确认,利息部分通过实际利率法与租赁付款额分开。 筹资型租赁中的出租人会计处理在表 16-4 种阐明。 ( 见教材 P385 页 ) 相同的程序可以用于销售型租赁中以进一步说明租赁的筹资方面问题,计算最低应收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付款额被分为本金和利息部分。不过,另外,收入按照与租赁资产原始的公允市场价值相等的金额确认,通常租赁资产原始的公允市场价值将是现金销售价格。对于租赁资产的成本确认和商品销售的成本确认一样。因此除了应收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和租赁付款额的利息收入以外,还要确认销售型租赁的毛利。 依据租赁的类型不同,初始直接租赁合同成本的处理也不同 . 如果租赁是销售型的,则它们可以直接费用化。 其基本原理是,成本代表销售成本,而不是筹资成本;如果租赁是筹资型的,成本被加入应收租赁付款额,并且必须计算一个新的内含利率,以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剩余未实现利息。 后一种程序在表 16-5 中阐明。 ( 见教材 P386 页 ) 对所有的非资本化租赁,出租人必须披露租赁资产的成本和账面价值。对于出租人的其他补充披露要求与对承租人的要求一样,并反映了融资租赁合同的对应性。这些是来自不可撤销租赁的最低的未来租金合计额和随后 5 年内的每年金额,以及或有租金收入,正如所被确认的。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了许多关于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修正稿和说明,所有这些都是关于技术性问题和特殊问题的。一般而言,这些附加准则已经阐明了来自租赁合同复杂条款的租赁资本化的执行。对这些附加准则没有加以回顾,因为它们适合于更狭窄的技术问题,而不是一般准则。 16.3.3 售后返回租赁 售后返回租赁是指在资产所有者合法地卖掉资产,再制定一项租赁协议将资产租回时发生的租赁。 出租人和承租人都使用权威的标准将这一租赁分类为经营租赁或者融资租赁。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确立了一项原则 , 对于承租人在这一交易中可能记录的任何书面收益或者损失不应立即确认。一般的原则是,任何收益或者损失应该由承租人摊销 , 如果租赁是经营性租赁,摊销额应该作为租金的调整额;如果租赁是融资租赁,摊销额应该作为租赁折旧的调整额。 递延收益或者损失分别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递延贷项或者递延借项报告。这一原则的一个例外是,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租赁返回时的公允市场价值,应确认损失。可是,这仅仅是通过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传统的会计稳健原则的应用。 不确认收益或者损失的原因是售后返回租赁被认为是一项交易而不是两项交易。所以,任何账面收益或者损失源于人为地将交易作为拥有两个单独部分处理的会计必然性。 有争论认为,既然承租人像以前一样有相同的资产,不应确认收益或者损失;要确认这一收益或者损失,将是将某物卖给自己并确认这一交易的收益或者损失的虚拟等价物。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保留了这一方法。如果一项租赁是经营性租赁,则递延收益或者损失需要按照租赁付款额的比例确认。如果一项租赁是资本化租赁,则递延收益或者损失需要按照租赁折旧的比例确认。包含账面收益或者损失的售后返回租赁的例子在表 16-6 中阐明。 ( 见教材 P387 页 )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确实确立了返回租赁中可能立即确认收益或者损失的条件。这些检验是有关原所有者实质上保留一小部分总资产的使用权的租赁的。有争论认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确实存在两个单独的截然不同的交易,因为承租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拥有资产。 16.3.4 杠杆租赁 杠杆租赁是一种包括三方而不是通常的两方的特殊类型的筹资租赁。这一方式是为了使出租人获得一项资产,然后将其出租给承租人。可是,出租人从第三方(通常是一群贷款人)为本笔交易借入了一部分款项(通常超过 50% )。这项对第三方的负债无追索权,不过出租人分配了租赁付款额的一部分用于负债和利息的偿还。对第三方的负债也可以用租赁资产担保,有时用来自承租人的抵押品来担保。 有争论的是,这笔交易是应该被作为有附加负债交易的常规的筹资型租赁来说明,还是作为保证单独处理的独特交易记录。 从承租人的观点看,杠杆租赁和其他租赁没有任何不同。更困难的问题是,杠杆租赁对于出租人的影响。 一个可能的影响是,杠杆租赁和有附加负债交易的常规筹资型租赁在出租人和第三方之间是一样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将杠杆租赁看作是保证特定规则适用于特定环境的独特类型的租赁。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得出结论 : 筹资型租赁加上与负债交易类似的交易不足以报告杠杆租赁。 有争论的是,将杠杆租赁报告成两项单独的交易,即一项筹资租赁和一项贷款,能否显示出出租人在租赁中的净投资? 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则是以净额报告杠杆租赁的所有方面的复杂程序,就好像杠杆租赁是一项交易。这代表了有限统一的另一个例子,例子中相关环境决定适当的会计程序。 租赁会计长期存在的批评认为,许多租赁本应该资本化但却没有资本化。这点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象它在第 38 号会计研究公报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5 号意见书中一样正确。 有限统一的一个固有的缺陷是,涉及到一些会计方法问题,管理层可能比其他人可能更愿意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会诱使公司利用相关的情形以得到预期的会计结果。对于租赁,承租人继续认为通过租赁的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有优势,这总是会诱使公司设法使租赁会计准则中的资本化检验不成立。 构造一项租赁合同使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四项检验不成立并不很困难,因为这四项检验不严密。 16.4 评估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虽然如此,使租赁资本化检验不成立的任务对承租人来说是一项具有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然而却能令出租人感到满意。通常地,出租人期望租赁资本化,并且确认销售收入,但是承租人更喜欢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的处理结果。 做到两全齐美,达到两个目标的一种创新方法是,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余值的使用:这一程序减少了承租人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检验 (4) 下的负债,并且如果足够重要的话,能导致非资本化。不过,这一点对出租人并没有影响,因为出租人会计用估计余值处理总额。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之间没有区别。 无论何时,如果会计政策强迫公司接受不愿接受的结果,都会出现围绕不受欢迎的政策的创造性行为。对于租赁会计,也是如此。因为现存 “让我们打败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态度,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严格统一性,一种解决方法是将所有超过一年的租赁予以资本化。 我们已经提出建议,要求建设性地资本化经营性租赁。明确的政策会消除博弈,也会消除仍然存在于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之间的一些人为的区别。 正如贯穿本章已经提出的,在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之间划分界限带有点主观判断。所以,对所有租赁资本化的严格性政策是一种可辩论的改善,因为它消除了划出界限的主观判断性和围绕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确立有限统一的动机。而且,在准则制定圈内支持这一立场的观点不断出现。 16.5 租赁资本化的经济影响 从编制财务报告的公司的观点来看,租赁会计至少有两类经济影响。 一类是服从租赁资本化的成本。在将租赁归类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时,公司和其审计师要求更多详细的分析。第九章回顾了这一点,我们看到有限统一相比严格统一总是强加更高的税收执行费用。 另外,如果租赁被予以资本化,则每期的会计分录会更加复杂,关于这些类型的费用不存在直接的研究;可是,在 1973 年,一个大公司估计安装一个资本化系统将花费 40 000 美元,每年的运行费用将在 25 000 美元到 35 000 美元之间。 更重要的问题是租赁资本化是否为租赁本身设置了障碍。从承租人的角度看,租赁为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的大多数租赁提供了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的可能性。一项对承租人的调查指出,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租赁的主要原因。 来自澳大利亚的最新证据显示 : 当要求租赁资本化的澳大利亚准则颁布时,企业削减了租赁筹资,而代之以除了使用更多的权益筹资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负债 . 租赁的非资本化相比购买 / 负债选择提高了负债比率和会计收益率。有些承租人也认为,租赁的非资本化增加了可得到的资本,因为这些租赁没有影响债务契约的借款限制条件,并且非资本化达到的较低的负债比率会导致更好的负债等级和资本市场上的较低利率。 关于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前的租赁会计的一项研究发现,有高杠杆水平的公司更可能地将租赁报告成经营租赁而不是融资租赁,这与赞成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的辩论相一致。 反对租赁资本化的论点被以下列方式提交给会计政策制定者 : 将租赁作为负债对待的影响将越过承租人扩展到消费者和经济中的其他各方。 报告负债的增加将趋向于导致利率增加和对更高的要求收益率的权益资本投资需要的增加。这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在现代化、扩张的厂房和设备投资中担当威慑的作用。 中立派倾向于缓和前述的争论。在评论租赁会计时,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得出如下结论: 我们将租赁的有用性确认为一项融资工具。两方的经济目标 —— 排除税收考虑 —— 相比购买或者销售,经常能更好地被租赁合约满足。 但是,不应仅仅因为租赁被说明的方式而使它比其真正的情况更不具有吸引力。 不应该是会计本身使得租赁具有吸引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赞成租赁的论点就是徒具其表的。 研究取得的证据没有完全支持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表外筹资的优势。例如,分析师的一项调查指出,非资本化租赁的负债含义是公司估价中应考虑的一项因素。特别地,对于租赁密集的行业,即使是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分析师已经很好地理解了租赁的负债等价物的含义。 一般的感觉是,即使在考虑租赁的影响时,通常地承租人也在合理债务限额内。因此调查证据表明,尽管公司管理层看起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分析师没有被资产负债表表外租赁筹资所欺骗 . 与这些看法相一致的是,实证研究的证据支持了租赁在股票和债券的定价中 “好像” 是负债等价物的看法。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委托制作了一份关于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经济和行为后果的全面研究报告。一个发现是,公司财务比率和会计收益率显示了归功于租赁资本化增长的预期变化,尽管这一变化要小于预期。 研究表明,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影响比预期的要较小 , 这是因为 1977 年之前的租赁直到 1980 年才予以资本化。这就使公司有时间把租赁重新构造成经营性租赁并且改变资本结构,以减轻资本化对比率的影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类行为发生了 , 它反映了在市场中的一种信仰。但是在同一项研究中调查的分析师声称,不要被租赁会计差别中没有现金流量差别这一点所欺骗 . 成熟使用者的观点也受到资本市场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包括在显示租赁资本化中没有新的信息含量证据的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评估中;也就是说,没有异常的证券价格响应租赁资本化要求。这与有效市场假说相一致,尤其是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下,自从要求将相似的信息作为附注披露时。换句话说,披露的形式并不像披露本身的存在一样重要。 另一项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关于租赁会计的额外证据。 一项发现是,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的披露要求导致关联公司价格的下跌。这可以被解释为以下意思,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的新的租赁披露有信息含量,以及投资者通过租赁筹资对隐藏负债的揭示做出相反的反应。因为大多数租赁的负债等价物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之前没有被很好地报告,所以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惊讶。 第二项研究发现是,在 1974 年后期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租赁的公众听证会期间的消极价格反应。有争论的是,如果租赁被资本化,消极价格反应可能是因为已经违反的限制性债务契约 , 这种情形被假设对企业和其股东可能产生不利的间接现金流量影响,这是代理理论类型的论点,也确实是分析师被选择性会计政策欺骗的相互矛盾的调查证据。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之前,可以作如下解释:由于对租赁较少的报告而使得分析师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租赁;但是 ,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之后,是在附注中披露还是在资产负债表主体中披露没有差别。 另一项研究是在破产假设下估计了租赁资本化的有用性。如果能够更好地预计租赁调整率,那么,无论是有租赁资本化还是非资本化,财务比率通过比较加以确定。 这项研究是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31 号意见书和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做出的,因此,租赁资本化的影响不得不从更为有限的附注信息中近似得出。其结果是有趣的,因为它们为破产预计提供了暗示,至少租赁资本化对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没有重大的影响。这一发现与以下调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矛盾,该调查研究指出了使用者认为租赁资本化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评估偿债能力方面是有用的。 对租赁资本化的不利后果的关注好像已经被夸大了,尽管四年的逐渐采用的期间可能已经允许公司减轻预计的对资产负债表的不利影响。管理层继续认为,非资本化提供了一些优势,尽管使用者的调查和一项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租赁资本化没有不利影响。撇开租赁资本化对债务契约的可能影响,有争论的是,租赁信息是作为附注披露还是作为资产负债表的主体披露是不相关的。可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学者评论说,附注披露会使人产生连会计师都不知道如何记录租赁的印象,因此,他们通过广泛的披露宣布自己排除了这一问题。 棘手的会计问题不应该仅仅因为披露是权宜之计并且争议较少就通过披露解决。由于准则制定主体在确定争议性会计问题方面的技术能力和专门知识,所以他们拥有权限。如果他们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决心,这一权限将很容易地被废除。 关于所谓的准则超载问题在租赁中引起的混乱很强烈。在一项私营公司的调查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报告说,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所调查私营公司的所有者和审计师来说引起反对最多的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不时地在租赁会计的全面回顾中加以暗示,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生;尽管最近由主要准则制定组织发起的一项研究必定会受到关注。 16.6 G4+1 组织关于租赁的报告 Nailor 和 Lennard 为 G4+1 组织准备了关于租赁的立场报告。 G4+1 组织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美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准则制定主体。 立场报告表明,这一话题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不能保证报告中的建议会被任一组织成员实施。不过,作为 G4+1 组织的立场报告,它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 G4+1 组织在 2001 年被解散。 报告可以概括为它会通过将所有租赁作为融资租赁而消除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之间的区别。它将把租赁从有限统一转变为严格统一。另外,对承租人来说,报告会导致将现在归为经营性的租赁列示为资产,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它们包含了概念框架中给出的资产的定义,即包含 “由特定实体控制的 …… 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 ;同时,租赁也是负债,因为它们导致了 “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 ……” 。 因此,企业将租赁合约作为经营性租赁而在资产负债表上不反映负债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如果不隐瞒负债,资产负债表会更令人信服,而且可比性也会增强。 Nailor 和 Lennard 通过将租赁从前面讨论的它们可能被归类为未履行合约中分离出去开始研究。一旦出租人将资产交给承租人,他就履行了合约中自己的那一部分义务,承租人有责任为资产支付租赁款,因此,就会产生负债。他们的处理方式的其他方面也需要仔细加以审查。 16.6.1 承租人的更新和购买选择权 Nailor 和 Lennard 通常反对在对承租人的初始资产和负债估价时包括更新和购买选择权。其原因,据 Nailor 和 Lennard 说 , 是在租赁的租金中对于估价选择会有所反映。 在选择以预计公允市场价值购买的情况下,选择权不会被过度估价,尽管过度估价对承租人会有一定的用处。我们赞同 Nai lor 和 Lennard 对这一类型的选择不予记录的观点。 可是,我们不赞成他们关于议价购买选择权的观点。 租赁付款额能够反映这一类型的选择权是对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如果不包括议价购买选择权,租赁付款额必然会较低;但是如果资产在租赁期末被归还给承租人,租赁付款额必然会较高 . 当然,在租赁期初对于选择权是否会被行使,我们并不清楚 , 但是议价购买选择权的出现必然表示行使的可能性很高。 很明显,我们处在未来事件的领域中,但是,我们相信,财务报告的有用性要求包括这些实现可能性相对较高时呈现的价值 . 我们关于在实现可能性相对较高时记录租赁选择权预期价值的立场与美国会计学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一致。 16.6.2 出租人会计 正如 Nailor 和 Lennard 所正视的,出租人会计一般是承租人会计的镜像反映。当然,经营性租赁将会成为过去。 在资产存在适用于出租人的剩余收益时,资产包括金融性资产 —— 应收租赁 —— 和使用剩余价值的财产型资产。以存在担保余值还是未担保余值可使用不同的利息率,其中未担保余值要求较高的利率,这是因为出租人要承受较大的风险,该风险与租赁期期末资产的价值相关联。 16.6.3 G4+1 报告的其他方面 承租人用于折现资产的利率是增值借款利率,该利率会将租赁资产和负债减为公允市场价值,因为利率中包括承租人所固有的风险。如果( a )承租人知道出租人的利率,以及( b )出租人利率低于承租人的利率,则该报告没有规定承租人应该使用出租人的利率。在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使用了承租人折现率的第二个方面,并且试图更强调稳健性(较高的负债置存价值)而不是由这个利率产生的可比性。 Nailor 和 Lennard 继续讨论了前面已经讨论的售后返回租赁交易的单一交易观。由承租人销售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看来由承租人立即确认,而不是采用 《 财务会计准则公报 》 第 13 号中稳健确认法,即损失立即确认,而收益在租赁的期间予以摊销。 Nailor 和 Lennard (以及 G4+1 组织)对于租赁会计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我们不赞成承租人对其重大选择权的价值不予记录这一观点,但很明显地,这是一份重要的报告,该报告将有希望引起对租赁会计全部情况的仔细审查。 第 17 章 公司之间的权益投资 17.1 相关环境 17.2 合 并 17.3 比例合并法 17.4 权益法 17.5 公允价值法 17.6 定义报告主体 证明公司间权益投资的差别会计合理的相关环境依赖投资者施加影响的水平。 在一项启发性的研究中, Moonitz 评估了几项标准,诸如拥有的有投票权股份的百分比、对董事会的控制性影响和经营业务或者管理控制。他断定,没有一个方面可以用来确定投资者影响的水平。然而,毫不令人惊奇的是,准则制定主体已集中在对一个单一定量的判断方面,即拥有的有投票权股份的百分比作为评估影响水平的基础。为了方便,我们将这一点称为控制水平。 伴随着每一种水平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报告方法定义了三种控制水平。 传统上,完全控制大部分的有投票权的股份已经成为合并报告的标准。 17.1 相关环境 事实上,证券交易委员会禁止子公司的合并,除非存在多数股权。第 51 号会计研究公报采取了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认为如果所有权是暂时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多数股东没有拥有控制权,那么拥有多数股权并不表示拥有控制权。另外,第 51 号会计研究公告特别提倡单独报告不同种类的子公司,而不是进行合并报告 ; 并且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告第 12 章允许国外子公司存在相似的例外。这两项例外的基本原理基于以下论点: (1) 不同种类的子公司 —— 如制造企业下设的金融公司 —— 只会扭曲合并主体的主要业务的报告; (2) 在有国外业务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国外资产具有某种程度的危险直到美国所有者关注这些资产的最终实现。 这些例外代表了基于业务的同种环境的相对异类环境和是否包含国内子公司或国外子公司的更进一步的有限统一。 在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否决了这些例外的论点,现在要求所有的多数股权公司应合并,除了当控制只是暂时的或者如果多数股权所有者没有实施有效的控制之外。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造成的影响是为合并资产负债表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后果:先前已经转移给子公司的大量负债。 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没有详细阐述暂时控制的问题,但是它指出,如果子公司是合法重组或者破产,或者在外汇管制或其他的政府强加的大量的导致对所有者实施控制的能力产生怀疑的不确定条件下经营,会发生多数股权所有者的非控制。 为维护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声称 , 如果母公司的投资者真正作为一个整体对一组联营公司投资,这样在对这一组联营公司报告时,合并报告会更为相关,并且因此特定子公司的遗漏不能将这一组联营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真实反映(陈述真实性)。 Beatty 和 Hand 发现了一些证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在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平衡竞赛范围”,这就要求公司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些财务报告使用者在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可能没有意识到由不合并子公司带来的负债 . 对于拥有少数股东权益的公司,可采用权益法或者公允价值法进行恰当的报告。相关的环境是投资者是否能对经营和财务政策实施重大影响。换句话说,有效控制导致了两个公司似乎是一个主体的合并报告。但是也存在一个次要水平的控制,在这一控制中,存在着重大影响但不存在有效控制。 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8 号意见书中,假设 20%-50% 的有表决权投票的所有权是实施重大影响能力的初步证据,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 35 号说明阐明,相关环境是实施重大影响的能力以及 20% 的所有权水平只是一个指导,而不是严格忠实的规则。 合并报告是将两个或者多个独立的主体组成一个普通会计主体进行报告的一种技巧,也被称为企业合并。 要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必须将各个主体的个别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得到合并总数,调整的程序详细地包括在高级财务会计教科书中。而此处的焦点是为企业合并会计建立概念基础,而不是合并调整程序本身。在全部会计文献中,有关企业合并的术语是不一致的。 在本章中,使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的术语如下: 合并企业: 由企业合并产生的会计主体。 被联合企业: 合并中除了联合企业之外的子公司,从中可以确认联合企业。 17.2 合 并 联合企业: 加入合并的子公司,其股东(所有者)作为一个群体以对合并企业表决权股份(所有者利益)的控制而告终。 子公司: 加入企业合并的各个独立企业。 在企业合并中重要的会计问题是,为了报告目的,对将要被合并的单个主体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估价。在一份 1976 年的讨论备忘录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列出了三种可能的会计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合并主体的账面价值,这种方法被称为权益结合法; 第二种方法是假设一个主体,即母公司,”购买” 其他公司,即子公司。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时以市价估价,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以账面价值进行估价,被称为购买法; 第三种方法,有时被称为新主体法,这种方法导致所有主体的资产和负债在合并发生时被重新估价为市场价值。 准则制定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是否存在相关的环境证明使用不止一种方法记录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是正当的。 当我们强调合并会计时,对于有关剥离问题 —— 处理子公司中的控制股权应该简单地说明一下。 Cumming 和 Mallie 描述了四种类型的剥离 : 1. 当子公司股票被卖掉以得到现金、资产或者清偿债务时发生的证券的跌价。 2. 当子公司股票被作为股利分配给联合企业的股东时发生的以产易股。 3. 当以子公司的股份而交换的母公司股票的股份被分配给联合企业的股东时所发生的股本转移。 4. 当为了交换所有的母公司股份,母公司然后被清算,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股份被分配给联合企业的股东时发生的股本分割 . 17.2.1 权益结合法 企业合并的权益结合法概念是以子公司之间并没有发生真实的交易这一前提为基础的。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仅仅是联合各自的所有者利益并且继续作为一个单独的企业。权益结合法概念的最初应用类似于内部重组而不仅仅是企业合并。 例如,同一母公司企业的两个子公司的合并。在这种情况下 , 并没有因为合并而形成了新的主体,即只是将两个独立的相关主体以前单独的财务报告合在一起而实现的合并。权益结合法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但这种方法最终又开始用于不相关子公司的合并。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权益结合法会计处理的问题开始出现。 认为权益结合法在概念上合理的理由是什么?权益结合法被认为只是以前分离的两个所有者群体的正式联合,两个主体同意合并或者结合他们的权益并且继续看作是一个单独的企业。 也就是说,存在一项权益性股份的交换,联合企业用其股份交换被联合企业的已发行股票。不存在一个子公司购买其他子公司的问题;因此,假设没有发生交换业务,那么,资产和负债以其账面价值进行合并。权益结合与固定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概念比较相似,并且,结果是,联营资产和负债在合并中所使用的会计基础和它们在合并前使用的会计基础相同。合并后,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将正好等于合并之前联合企业和被联合企业的各自账面价值的总和。合并企业股东权益总额也将恰好等于合并之前子公司权益的总和。 在个别组成部分中可能存在一些变化,这依赖于交换率,但是合并股东权益总额应是合并前全部组成部分的金额的总和。当然,可能恰好有人认为,权益结合法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新主体 , 并且在这一新主体的合并会计中应该使用完全新的会计基础。 我们认为权益结合法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权益结合法希望避免购买法的特定分歧: (1) 通过按照历史成本合并资产,未来收益会较高,因为这会避免按照通常比被联合企业的历史成本高的购买价格记录取得的资产; (2) 避免记录商誉 —— 购买价格超过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 它将从未来收益中核销。 所有的会计准则都试图去区分权益结合和购买的概念。这些准则包括第 40 号会计研究公报、第 48 号会计研究公报和更为广泛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6 号意见书。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6 号意见书建立了一套广泛的标准以区别权益结合和购买。 第 14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已经在新的并购中废除使用权益结合法。 但是,作为权益结合说明的原有并购不会被改变,因为,如果改变,这将是一件费力的工作。因此,合并报告通过使用两种不同方法 ——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 合并被并购子公司的资产而存在一些差异。同样的原则适用于分部报告。当然,消除这些差异的唯一办法是转为现值会计,使用现值会计,资产将被不断地更新为它们的现值。 17.2.2 购买法 在购买会计中,假设联合企业是购买被联合企业(子公司)的母公司,并且必须将购买表述为某种资产的取得。资产,是在被联合企业的投资,由联合企业在合并完成的日期确定的被联合企业的成本中予以记录。这就产生了合并日被联合企业的净资产按照其市场公允价值的合并报告。 可是,合并会计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复杂的: ●如果在本质上是以非现金的形式去支付部分款项,那么,被联合企业的全部成本不可能显而易见。 ●被联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容易得到,因为其财务状况报告只报告账面价值,并且事实上或许没有报告全部的资产,如内部研发的资产。 ●在联合企业购买被联合企业的普通股权低于 100% 的合并中,产生少数股东权益。 ●被联合企业全部成本通常不等于其个别资产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总和,并且购买差价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处理。传统上,这一差额被称为商誉。 随着第 14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权益结合法的废止,准则规定的企业之间可比性将会改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因为新并购的资产将会以被联合企业的公允市场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记录 . 在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之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考虑缩短商誉的注销期,在 1999 年 9 月 7 日的征求意见稿中,商誉的注销期从最长期限的 40 年缩短为 20 年。下一步我们将转向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它背离了商誉注销的过程。 ( 1 ) 商誉 与第 14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同时颁布的还有关于商誉的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基本内容是:商誉被转换成不确定年限的无形资产,但当价值变得 “减损”时,会作为费用来注销。必须以年度为基础对商誉进行价值减损测试。 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应将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进行详细地区分。被并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应立即予以费用化 . 其他无形资产,包括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相关的无形资产、以合约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和以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在数字上,商誉被定义为被并子公司支付的金额和为被并购企业单项净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商誉表示企业作为整体的价值与其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所以,商誉可能被定义为并购的超额获利能力。 价值减损的测试。 并购后基本的价值减损测试将对( 1 )并购的公允市场价值,和( 2 )并购后年度计量日的净资产加上商誉的历史成本这二者加以比较。如果( 1 )大于( 2 ),则商誉没有价值减损;但是,如果( 2 )大于( 1 ),则商誉发生了价值减损。价值减损的数额被作为持续经营中不能由收益弥补而出现的损失注销。 损失不能超过商誉记录的金额,而商誉一旦注销,也不能被恢复。如果环境有利,应该更经常地进行价值减损测试,而不是一年一次。 价值减损测试报告单位的确定应该与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有关分部报告相一致,并且也应该与管理层本身如何评估其报告分部相符合。报告单位可以是企业的经营分部,也可以是被称为下面部门的一级。如果能获得可区分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并且经营分部有规律地对这一信息加以评论,则部门就是其报告单位。一个经营分部的两个或者多个部门如果具有类似的经济特征 , 那么它们可以结合起来。 有时,为了分部报告的目的,被并购的主体可能被分开,或者被并购的主体可能和已经拥有的主体合并。在这些情形下,商誉需要在部门单位之间(或中间)进行分配。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当进行价值减损测试时如何计量报告单位的公允市场价值。如果仍然交换报告主体的股份,那么就会给分部的公允市场价值一种反映真实性和高度可验证性的计量标准 . 在缺少来自上市证券价格的市场价值的情况下,将使用根据未来现金流量决定的折现现金流量,或者甚至可能使用报告单位收入或收益的倍数。很明显,后面的这些量度标准可能存在反映真实性和可验证性方面的缺陷。 对于并购或者报告单位的净资产的价值,需要价值减损测试日单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值,但是这种方法被认为代价太高。因此,相对于报告单位作为一个主体的公允市场价值,委员会为计量包括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报告单位分配购买价格。 最后,如果发生出售被并购子公司的情况,任何可归于子公司的商誉必须被排除在账簿记录之外。 ( 2 )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评价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商誉的概念定义为:没有确定的年限但需要经过价值减损测试的资产,这一概念不是这一类型无形资产的不切实际的概念。 当然,多年之前,长期持有的观点认为商誉应该加以分摊。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问题是认为它有点像替代品:自从第 14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停止使用权益结合法,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就被认为是为丧失了权益结合法的企业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 实际上,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学院的退休教授 Abraham Brilo ff 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长期批评者主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放弃了备选方法,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停止抵抗公司注重实效的一面,它们想要提供自己产生的最高水平的收益数字。 因为价值减损规则通常会产生 “棘手” 的数字,尽管美国在线服务公司,时代华纳的购买者,最近注销了 540 亿美元的商誉 , 但仍然有人质疑注销处理的存在。 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超出了商誉有一个有限的期间要求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尽管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第 14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比其前身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7 号意见书而言,它的确提供了一种理论上更令人满意的解释。 ( 3 ) 新主体法 企业合并的另一种可能的会计方法是将合并企业看作一个完全的新主体。这种方法导致在合并完成日所有单独主体的资产和负债使用现行价值。使用这一方法的原因是,企业合并产生了一个完全新的会计主体,换句话说,并不是只有一个主体涉及购买其他主体和将其它主体合并入其自身的经营中的情况。 合并的真正本质可能是已经存在全新的业务。在实务中不使用新主体法记录企业合并,但是,这种方法在 1976 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企业合并的讨论备忘录中被作为一种可能的方法。 新主体法并不是不合理的。不过,它看起来确实是现行价值导向的借口,在现行价值导向下,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被定期地按照公允价值或者现行价值数额进行重新估价。 17.3 比例合并法 已经提出的合并的另一种方法被称为比例合并法(也被称为按照比例创立合并)。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合并只是母公司取得股票的比例。 表 17-2 列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将合并会计与母公司取得子公司 80% 的账面价值的比例合并法进行了比较。 表 17-2 合并会计与比例合并的比较 母公司 下属公司 合并 比例合并 资产 $10 000 $6 000 $16 000 $14 800a 对子公司 80% 的投资 4 000c -- -- -- 合计 $14 000 $6 000 $16 000 $14 800 负债 $ 6 000 $1 000 $ 7 000 $ 6 800b 股东权益 8 000 5 000 8, 000 8 000 少数股东权益 -- -- 1 000 -- 合计 $14 000 $6 000 $16 000 $14 800 a $10 000+0.8($6 000)=$14 800 b $6 000+0.8($1 000)=$6 800 c 本例中,假设按账面价值并购被投资者,并假设账面价值等于市场价值 . 在比例合并法下,并购的资产和负债只有一部分被合并。全部合并中暗含的假设是联合企业控制了所有被联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而在比例合并法下,只有实际并购资产的部分,像股票购买时所表示的部分被合并。 Bierman 讨论的比例合并法的一个优势是,在取得 50% 股权时,比例合并法下不存在假设拥有控制的主观特性。因此,相比 80% 实际使用的股权,列示的表 17-2 能够很容易地反映子公司中的 40% 的股权。 从理论上说,一个企业在所有权范围内可以使用比例合并法 . 因此,比例合并法是严格统一的例子。这可以与将所有长期租赁资本化相类比,而不是与以 75% 的估计经济年限为主观潜在突变点使用融资性租赁还是经营性租赁相类比。在不使用比例合并法并且对于以流动资产列示的股票投资使用公允价值时,将可能存在相当低的所有权比例。这一点和将除了那些一年期或更低年限的租赁之外的所有租赁资本化相类似。 比例合并的另一个可能优势是,不会出现少数股东权益类别 . 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中被作为一项负债,而在合并报表中,它在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出现,被作为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概念框架中采取的主要观点和见解,以及最近的讨论备忘录采取的观点都是将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来处理。 少数股东权益也可以在所谓的创业型股权 分离 中产生。当联合企业出售其在被联合企业的权益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子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稀释其股权时,出现创业型股权分离。 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第 51 号会计人员公报中,分拆上市收益可以被直接放入股东权益中或者作为营业外收益记录。这种不寻常的选择是否被继续允许采用仍然可以预见,尤其是在关于全面收益的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 可是,关于比例合并法相比现行的方法是否更为有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Bierman 认为,比例合并法是有用的,但是研究财务报告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委员会 的最近报告反对比例合并法,因为在他们的调研中发现,使用者更喜欢分别披露各个部门的风险和机会的数据。 根据该报告,不管使用权益结合法还是使用全部合并法,关键在于有关部门的单独信息是否具备有用性。比例合并法的问题之一是,尽管所有权低于 100 %,联合企业可能已经真正地完全控制了被联合企业的净资产,如果使用比例合并法,就会因此低估联合企业的控制权。然而,比例合并法仍然是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会和充分的分部披露相结合。 17.3.1 权益结合法和购买会计法的研究 在本章的前面我们声明,权益结合法被看作企业合并的一个重要的动机。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项调研发现,在已经合并的企业中 , 有 66% 被调查者认为,如果已经要求使用购买法,那么合并就不会发生。正如所预期到的,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随着权益结合可能性的增加,由于商誉对收益的不利影响,潜在商誉会更大。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避免违反以杠杆作用为基础的债务契约需要增加企业资产,那么就更有可能使用购买法。因为合并资产不重新估价,权益结合法一般会比购买法产生更有利的财务报告 . 既然折旧、商品销售成本等将不会按照较高估价的资产为基础计算,也不存在购买差价(商誉)的任何摊销,权益结合的财务报告也因此将报告较高的收益。另外,由于较高的收益水平和较低的资产基础,投资收益也会较高。 已经进行了研究以确定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两种会计方法的态度。有趣的是,两种方法受到同等地支持。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项调研发现,有 40% 的被调查者更喜欢权益结合法; 45% 的喜欢购买法; 15% 的更喜欢联合企业和被联合企业的一种新的会计基础。财务分析师的另一项调研发现, 46.7% 的被调查者更喜欢购买法,而 43.3% 的喜欢权益结合法。 尽管一些理论研究者已经对权益结合法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有趣的是,许多财务分析师仍然追随这种方法。 《 会计趋势和会计技术 》 报告称,在他们选取的 1996 年的样本中,有大约 89% 的最近几年的合并被记录为一项购买。 最后,还有一些有限的研究以确定两种会计方法如何影响联合企业的证券价格。一项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联营会计法导致了较高的股票价格,换句话说,股票市场看起来并没有被权益结合法下报告的较高的收益所愚弄。这一发现与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复杂性的资本市场研究相一致。 可是,在一项包括 113 位买方分析师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购买法下,相比权益结合法,分析师价格判断的能力要低,这通常和市场能“看穿”应用于交易的记录的观念相反。 也存在一些证据支持这一论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6 号意见书限制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会给联合企业有关债务合同的契约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这一潜在的经济后果能进一步解释公司对联营会计法的偏爱。 实证研究为购买法 / 权益结合法问题提出了什么见解? 管理层好像更喜欢权益结合法,因为它产生有利的财务报告影响。可是,证券价格研究通常表明,市场没有被单独地来自于企业合并中记录的账面利润所愚弄或欺骗。如果市场没有被愚弄 , 可以认为:只要对使用的方法予以披露,那么使用哪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有效市场学派的观点。 然而,如果真的没有任何差别,那么为什么又要为存在两种会计方法说明的相似性但有细微差别的现象而烦扰,既然已经证明了难以详细阐述可以证明这两种绝对不同的会计方法是正当的相关环境。因此,在第 14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废止权益结合法看来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都是相符合的。 17.4 权益法 在产权证券中,当投资者有能力对被投资者施加重大影响时 , 使用投资会计的权益法。如果投资者的投资不能实施控制(也就是说,所有权不超过 50%) ,那么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更适当的说法是,出现了通常所称的单行合并:投资账户被用于反映投资者对被投资者的基本权益的账面价值。 合并财务报告要求的很多机械调整方法在单行合并中也需要 —— 只是除了那些经过调整的净影响在投资账户中报告,而不是对实际涉及到所有个别账户合并报告。因此,权益法下的利润表是相同的,就好像已经使用了合并报告。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控制,不报告被投资者的资产和负债,而是假定它们随着合并报告发生而被完全拥有。更恰当的说法是,投资账户只是反映了被投资者账面价值的净变化。 投资以成本加上交易费用记录。在投资时,投资者必须决定支付的价格高于(或者低于)购买的基本账面价值。 例如,假设 P 公司以 100 000 美元购买 S 公司表决权股份的 25% , S 公司的账面价值是 300 000 美元。 P 公司超过 S 公司基本账面价值,多支付了 25 000 美元 [$100 000-($300 000)(0.25)=$25 000] 。 应该尝试确定 S 公司的哪项特定资产被低估了,可是,正像经常出现的情况, 25 000 美元被主观地假设归为商誉,并且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17 号意见书中允许在不超过 40 年期限内进行摊销。同合并中的处理一样,权益法下的商誉不是被注销,而是被归为“减损”。 在投资会计的每一个报告期内,必须记录两种事项: (1) 期间内被投资者收益或者损失的比例份额; (2) 期间内被投资者现金股利的比例份额。 投资者在被投资者净收益中的比例份额在投资账户的借方和权益投资收益的贷方记录。投资者在被投资者现金股利中的比例份额在现金的借方和投资账户收益的贷方记录。 在合并过程中,公司之间的利润和损失被抵销掉,同时也要编制其他业务的调整分录。 结果是,一项金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投资账户中,一项金额在利润表的权益投资账户的收益中反映,就好像合并已经发生一样加以报告。 在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方面,人们对权益法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投资账户表示的既不是投资的成本也不是其市场价值。而且,在利润表中也不能确定从投资中收到的实际股利的金额。但是,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权益法下的信息可能会像用购买会计法将金额报告为收益那样重要。市场价格估价法会优于权益法,因为它能显示投资的现行价值和其当前产生现金的能力,实证研究已经得到了一个相似的结论。 当权益性投资中不存在重大影响时,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取代了第 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股份分类为交易证券或者可出售证券的公允价值法在第 10 章中已经作了讨论。 当销售价格可以从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交易所得到或者销售价格由场外交易证券的公认的国家公布系统公布时,公允价值可以很容易地被确定。 当国外证券在与使用公允价值的美国市场相似的市场上交易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其公允价值。如果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投资将以成本反映,而收到的股利将被贷记为收益。 目前公司间股票投资存在太多的估价方法。 17.5 公允价值法 在不存在重大影响和可以容易地为大约 20% 或者更低的投资确定市场价值时使用市场价值对投资进行估价。市场价值的提高或者降低将计入收益还是全面收益,这完全依赖于管理层在最近期间销售它们的意图。在认为权益法适合低于 50% 的投资时,使用调整过的成本基准。 在权益结合法下,对联合企业单独地报告,并且在合并报告中使用历史成本。被联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以被联合企业的历史成本显示。 在使用购买法进行合并时,使用联合企业的并购价格,如果可以应用的话,并购价格中包括购买商誉。所有的这些不同的估价方法能否被证明是正当的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仍然会对权益法和合并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证明所有多数股权投资的强制合并为正当时,重申了第 51 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基本原理: 合并报告的目的是,主要为了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而提供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母公司和其子公司这一群体本质上好像是一个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支和分公司的单独公司。存在这样一个假定:合并报告要比单独的报告更有意义,并且当群体中的公司有一个公司直接或间接在其他公司中具有控制财务股权时,它们通常需要公允地表达。 这样,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张合并报告是最恰当的报告方式,但是这仅仅是一项声明或者假定。 合并问题的核心是关于报告主体定义的比较深奥的问题。 17.6 定义报告主体 值得称赞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承认了这一点并在 1986 年将报告主体问题列入了其议程。可是,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关于报告主体的结论得出之前就提早发布了,这显然是破坏了准则的逻辑性。然后,合并报告认为与一组主体的会计假定相比,用法律术语定义报告主体要有意义的多,也就是说,因为母公司是独立的,或许会被拥有多数股权的其他公司的单独的财务报告所补充。 因此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只是声称而不是证明,相比报告主体是法律主体的单独主体报告,合并报告。合并报告的有用性已经受到 Walker 的质疑。他否决了合并利润表比单独的母公司报告为报告母公司利润提供了更好基础的主张。 从补充预期的观点来看,它否决了这一论点:合并利润表和子公司的利润表一起比子公司单独的利润表能为预测那些子公司的收入提供更好的基础。 前面的讨论表明,合并问题不应该被简化为它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是唯一的报告方式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合并是总结所有结果的有用方式,就好像一个联营群体是一个法律主体。但是 , 这一方式毕竟不能以真正单独的法律主体来报告,基于这一原因 , 必然存在关于单独的法律主体的信息缺失问题。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承认,合并报告通过合并过程确实导致了细节上的损失 . 事实上,许多研究发现,分解的数据在预测收入和企业估价方面更为有用。因此,有关财务报告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委员会 —— 强调分解数据的重要性 —— 这与产生第 131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研究相一致。 考虑到不存在母公司和多数股权公司之间债务相互担保的情况,合并报告中关于母公司的债务状况会令人误解,因为母公司的资产完全受子公司债务持有人的负债要求权的保护。 事实上,这是企业建立子公司结构而不是建立分部结构的一个动机。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阐明这一问题。 假设拥有 60% 所有权的子公司资产为 2 000 000 美元,负债为 1 000 000 美元,母公司资产为 2 000 000 美元(其对子公司的投资除外),负债为 1 000 000 美元。在单一母公司的基础上,即考虑母公司法定负债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为 38.5% (母公司负债 1 000 000 美元除以母公司资产 2 000 000 美元加上母公司在净资产 1 000 000 美元中的 60% 的权益的和)。但在合并基础上,这一比率增加到 50% (母公司负债 1 000 000 美元加上相同数额的子公司负债的和除以母公司资产 2 000 000 美元加上子公司资产 2 000 000 美元的和)。当然,在存在债务交叉担保时,伴随而来的是合并报告比单独主体的报告能提供 更多的 信息。 也应该记住相反的情况会出现:负债完全可以由投资者担保 , 非合并被投资者只在附注中提及。 确实存在一些证据表明,债务交叉担保可能会,至少部分地会,导致在规则要求之前主动地采用合并报告。 这里的观点是非常简单的,假设在所有情况下,合并报告总是优于单个主体的报告的想法是天真的。但是,在美国,合并报告却是被认为总是优于单个主体的报告。合并报告伴随着控股(母)公司的增长而出现在 20 世纪早期,到 1933 年和 1934 年证券法颁布时为止,合并报告已经代替了单一母公司的报告。比较而言,控股公司和合并会计在早已存在的规则框架 ——《 英国公司法 》 的时期登上英国的舞台。结果,合并报告没有代替单一的母公司报告,但是被要求作为单一母公司报告的补充。 事实上,单一母公司报告仍然需要,并且单独的子公司报告仍然能够被合并报告代替,尽管合并实质上是报告子公司的普遍方式。 此外,出现了准备扩展合并报告的提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否将扩大“控制”的定义并要求 50% 所有权以下进行合并,这是一个公开的问题。不过,新的和有趣的建议即将来临。 King 和 Lembke 将扩展基于以非所有权控制情况为基础的全部合并,例如,在长期不可撤销租赁下租赁另一企业的全部资产和在确定的未组成公司的联营企业情况下。他们在控制不很清晰的情况下提出比例合并,诸如参股控制的合资企业中,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经营是相关的状况。 King 和 Lembke 在投资者拥有使用权的财务利益和能够” …… 在持续经营基础上对被投资者施加重大影响或者共同控制。 ……” 时将使用权益法。在少数权益控制的情形下,他们将使用成本法,但是关于市场价值的第 115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仍然没有出现。 King 和 Lembke 正试图依靠扩展有限统一的范围将反映真实性扩展到公司投资方面。虽然以他们的方式会产生财务报告利益,倘若对他们的组合标准施加足够的控制,那么关于定义报告主体应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 18 章 国际会计问题 18.1 国外业务经营的折算 18.2 国民会计差别 18.3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所有三个准则制定主体都主张将国外的业务经营和资产折算为美元。 关于这一主题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两个会计研究公报(第 4 号和第 43 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6 号意见书,并在 1971 年详细讨论了这一主题,但是没有发表声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了三个 《 财务会计准则公报 》 (第 1 号、第 8 号和第 52 号)。 在以美元表示的合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会计问题是,如何报告以外币计量的业务经营。因此,汇率差异是关键。 1944 年布雷顿森林协议从本质上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给那些在协议上签名的国家提供了“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 18.1 国外业务经营的折算 在货币行为的特定限度内允许汇率的波动,例如金融主管机构买卖黄金或者计划保持允许波动范围的外汇。 1971 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瓦解,导致了此后更加自由和更为不稳定的汇率波动,这一发展已经使国外的业务经营应该如何处理变得更加重要。 在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如何确定汇率?汇率被假定为是以下两个因素的结果: (1) 不同的名义利率,由在不同国家发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别产生的; (2) 一个普通“市场篮子”的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比率,用两个特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除以第二个国家的价格水平表示。 购买力平价 —— 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水平比率的不变性 —— 预期是稳定的,但是现在看来,购买力平价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难以把握。 作为不同国家的不同预期通货膨胀率和缺少购买力平价的结果,外汇汇率存在着不稳定性,具有产生外币折算损益的较大的潜力。因此,使用什么汇率以及如何处理由折算过程产生的差异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国外业务经营的折算方法有许多,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是由采用的基本导向产生的。 美元的导向 要求一个企业以美元记录国外业务经营,就好像那些业务经营真正地以美元发生一样。也就是说,外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就好像最初就是以美元记录那样报告。 另一方面, 外币导向 承认国外业务经营按照外币发生,并且那些业务经营不会影响美元;所以,会计应该与业务经营的外币经济影响相一致。 外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被假定用外币计量,但是为了报告的目的应被折算为美元。与外币导向相一致的是,汇率变动直到交换净资产时才会影响业务经营或者现金流量的观念 , 所以,改变外币这算率的影响只有在净资产被折算时才予以报告 . 18.1.1 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以前的准则与美元导向相一致。 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采用 时态法 进行外币折算: 以现在或者未来交换价格反映的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要以现行汇率来折算,而以过去价格反映的项目按项目取得时存在的汇率折算。利润表项目按照报告期的平均汇率折算 —— 与按照历史汇率折算的资产负债表账户相关的项目除外,这些项目也按照历史汇率进行折算。 汇兑调整,由于不同的折算汇率要求结平报告的数额,每期在利润表上作为汇兑损益报告。这一复杂的折算是将外币账户余额转化为它们的美元等值所必需的;也就是说,得到相同的美元数额就好像美元一直被作为会计基准。 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忠实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但是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它产生了一个不合逻辑的结果。 例如,假设一家美国企业的一个瑞士子公司借入 100000000 瑞士法郎,目的是为筹建一家需花费 120000000 瑞士法郎的工厂筹措资金。新工厂投产所产生的瑞士法郎收入将被用于归还瑞士法郎债务,所以,不使用美元。 如果法郎相对美元增值 10% ,那么债务将被记成 110000000 瑞士法郎,依照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在合并财务报告中将报告 10 000 000 瑞士法郎的“会计损失”,因为工厂的成本按照历史汇率折算。 不过,对于这一事实没有确认:按照工厂将用于偿还债务的以法郎计量的未来净收入流,工厂有可能 “价值” 更大。 前述的交易可以以两种方法经济地看待: (1) 发生了 2000000 瑞士法郎的收益,因为建筑物 “价值” 多了 12000000 瑞士法郎,而所欠债务只多了 10000000 瑞士法郎; (2) 没有发生损益,因为瑞士子公司是独立的,并且其业务经营不影响美国母公司的现金流量,汇率的变化也不影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按照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尽管忠实于历史成本模式,但是并不必然反映国外业务经营的已经察觉到的经济影响。 在美国跨国企业中作了许多关于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尽管这些研究集中于课题的许多方面,但是被发现有任何可能影响的唯一一个方面是,涉及外币兑换风险和关于阻碍外币披露的管理层政策。外币披露可能被定义为会计披露或者经济披露 . 会计披露 是将外币反映的财务报告折算为美元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的披露;而 经济披露 是由外币计量的交易和委托事项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的披露。 一般而言,会计披露不影响外币现金流量,也不影响报告货币现金流量(也就是美元)。更确切地说,它导致了“纸上”的借方和贷方。就以前述例子中的 110 000 000 瑞士法郎债务的折算为例,它将导致报告 10 000 000 瑞士法郎的损失,但是不会影响瑞士法郎现金流量或者美元现金流量。换句话说,会计披露会导致经济后果:非现金流量损益会导致出现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将消除非现金流损益对收益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披露确实直接影响合并现金流量。典型的例子就是 110000000 瑞士法郎债务是用美元而不是用瑞士法郎结算 . 许多研究发现,跨国企业通过套期交易行为采取最小化会计披露的政策。不幸地是,会计披露和经济披露经常是相反的。例如,可能存在大的潜在的会计损益,如果要披露现金流量含意,经济损益是小的。结果,许多企业正在冒现金资源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过远期汇兑合同阻碍产生真正披露的非现金披露。本质上,那些企业是将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下的外币汇兑损失转化为利息成本,并且同时冒更大的经济披露风险。 18.1.2 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1978 年 5 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其委托人提供关于对最初的 12 个 《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 的评论。收到的评论中有 88% 的要求委员会重新考虑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对于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主要抱怨和前述例子中阐明的那些问题基本相似:报告汇兑损益,如果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明显地改变了外币业务经营的会计方法。它采用功能货币导向而不是美元导向。 功能货币 是子公司“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在这种环境中主要收现和付现。 如果国外实体的货币是功能货币,以外币计量净收益,然后以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美元重新说明。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在期末以现行汇率折算。按照不同的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产生的任意汇兑调整被列示为股东权益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表的损益,从而在关于全面收益的第 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通过之前导致了不连续的状况。 由此可见,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下折算的目的是避免报告以下项目: (1) 当不发生经济汇兑损益时的会计汇兑损益; (2) 好像以美元发生而以外币计量的业务经营。 因此,如果外币计量的业务经营不会影响美元现金流量,则不记录汇兑损益。而且,以外币作为计价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以该种货币计量,然后折算成美元。 Bartov 发现,当功能货币是外币时,货币折算调整和企业股票价格变化之间有相当大的正相关;但在美元是功能货币时,则二者间没有关联。 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的关键问题涉及功能货币的确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当企业业务经营 “ …… 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内是相对独立的和一体化的时,功能货币一般就是国家的货币”。 可是,这并不总是事实,尤其当国外业务经营只是母公司业务经营的一种扩展时。 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没有提供确定功能货币的 “不含糊的” 标准,但是它确实提供了广泛的指导方针。 六个指导方针或者经济因素确实有不同的现金流量导向: 1. 现金流量指标 a. 外币 —— 和国外实体独立的资产和负债相关联的现金流量主要使用的外币,并且不直接影响母公司的现金流量。 b. 母公司货币 —— 和国外公司独立的资产和负债相关联的现金流量在现行基准下直接影响母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且容易得到母公司的汇款。 2. 销售价格指标 a. 外币 —— 国外实体产品的销售价格在短期内并不对汇率的变化作出根本的反应,但是其确定则受本地竞争和本地政府管制的影响较多。 b. 母公司货币 —— 国外实体产品的销售价格在短期基准下对汇率的变化作出根本的响应。 3. 销售市场指标 a. 外币 —— 国外实体产品存在活跃的本地销售市场,尽管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口数额。 b. 母公司货币 —— 销售市场大多数在母公司的国家或者销售合同用母公司国家的货币表示。 4. 费用指标 a. 外币 —— 国外实体产品或者劳务的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主要是本地费用,即使也可能存在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 b. 母公司货币 —— 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下,国外实体产品或者劳务的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主要是从母公司所在国家得到的要素的成本。 5. 资金筹措指标 a. 外币 —— 资金筹措主要用外币表示,由国外实体业务经营产生的资金足以清偿现存的和通常预期的负债义务。 b. 母公司货币 —— 资金筹措主要来自于母公司或者其他美元表示的债务,或者在没有母公司的额外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国外实体业务经营产生的资金不足以清偿现存的和通常预期下的负债义务。为扩展业务,母公司额外资金的注入不是一个要素,假定由国外实体扩展的业务产生的资金预期足以清偿额外筹措的资金 . 6. 公司间交易和业务安排指标 a. 外币 —— 存在少量的公司间交易,国外实体和母公司的业务经营之间不存在广泛的相互关系。但是,国外实体的业务经营可能依赖于母公司或者联营公司的竞争优势,诸如专利和商标。 b. 母公司货币 —— 存在大量的公司间交易,国外实体和母公司的业务经营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关系。 另外,如果国外实体是能够容易地在母公司或者联营公司账簿上反映的控股投资、负债、无形资产等的装置或者空壳公司,则母公司货币一般是功能货币。 Evans 和 Doupnik 给出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报告发现,这六项标准为功能货币的确定提供了足够的指导。而且,这项研究的响应者非常赞同这一准则作用良好的说法。 在这六项指标中,最具有重要性的四个指标是上文讨论的最初的四个指标。在很多例子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参与者难以确定功能货币。在不得不确定的功能货币数的范围方面,最大数在较小的 50 个中,中间数是 14 个。因此,确定功能货币和实际进行折算是极端重要的问题。 如果国外业务经营的功能货币被断定为美元,将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如果一个美国母公司的国外子公司事实上是母公司的业务扩展(即:它只不过是销售美国母公司的产品并将销售收益汇给美国母公司的销售分部),那么尽管子公司以外币记录,其功能货币仍是美元,并且会计报告必须转化为美元,那么这就被称为 再计量 ,并且遵照前面讨论的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方法处理。结果,从记账货币折算为功能货币的汇兑损益将在利润表中确认。因此,在确定的情形下,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会产生与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同的报告。 尽管再计量看起来与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采用的方法不一致,但在理论基础上却完全一致。隐藏在功能货币概念后的理论是,一些国外子公司是独立的,并且汇率的波动只有在现金兑换时才既影响他们自己也影响他们的美国母公司。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功能货币真的是美元,那么前提假定是国外业务经营不是独立的,而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展。因此,汇率的波动会影响现金流量,并应和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处理一样,并将之在利润表中报告。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的再计量是有限统一的一个例子。 在功能货币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即不能被用作计量基准时 , 功能货币的概念和现行汇率的使用会出现问题。这一问题是指“消失的资产问题”,在功能货币经历的快速通货膨胀大大超过报告货币所能经受的水平时出现。 例如,假定一个阿根廷子公司在 1974 年 12 月购买了一项固定资产,当时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汇率是 1: 0.20 。资产成本是 20 000 000 比索,被折算为 4 000 000 美元。到 1982 年 9 月,汇率为 1:0.000040 ,从而资产被折算为 800 美元。 对于消失的资产问题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 可以将其忽略 —— 因此资产被折算为 800 美元。作为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准备的最初的征求意见稿采用了这种观点,但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收到的大多数的评论信反对这种观点。 在第二次的征求意见稿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按照比索记录的资产成本调整以取得变化价格的影响,并且以现行汇率折算调整金额。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听起来合乎情理,但是它也遭到了反对,因为这种方法会导致在美国合并财务报告中介入某些方面,这些方面在以美元表示的价格变化中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最后,在第 5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详细说明了在高通货膨胀经济中,美元应该作为功能货币使用,就好像它原本就是功能货币。因此,折算方法与第 8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方法相似,并且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汇率折算。 18.2.1 英美模式 ( 1 )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会计根源非常深厚。最古老的职业会计团体在 19 世纪中期出现在联合王国的爱丁堡的苏格兰城、格拉斯哥、阿伯丁。但英国会计的基本内核却是在 1844 年开始制定并延续到近期( 1989 年)被发现的的各种各样的公司法中。在 1981 年之前,公司法大部分是关于披露方面的法规。从 1981 年开始制定的法律中 , 前期的公司法是统一的,并且又采纳了欧盟的几项指令。 联合王国中没有等同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组织。联合王国的会计职业界包括六个主要的团体。 他们是: 18.2 国民会计差别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 ●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S) ●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I) ●注册会计师协会 (ACA) ●成本和管理会计师协会 (ICMA) ●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 (CIPEA) 尤其有趣的是,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I) ,在领土瓜分之前建立,仍然包含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在 1970 年以前,英国没有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的几项丑闻导致了政府对会计准则管制的可能性。 第一个准则制定团体被称为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 (ASSC) ,在 1970 年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 组织起来; 另外五个团体后来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赞助下加入其中。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有点不实用,因为它的准则必须经过六个赞助组织共同批准。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来说,更相似于会计原则委员会,其成员在兼职的基础上提供服务,不领工资。 作为 1988 年 《 迪林委员会报告 》 的结果, 1990 年会计准则理事会代替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理事会按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方式作了更多的工作,有一个全职领取报酬的主席,一个全职领取报酬的技术指导和七个在兼职的基础上提供服务并领薪水的委员会成员。会计准则委员会利用自己的权威发布会计准则,这就避免了需要六个赞助团体赞成的尴尬局面。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平行的会计准则理事会由独立于职业界的财务报告理事会这一团体监督。 自从 1989 年 《 公司法 》 要求主要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任何背离会计准则的行为以来,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执行机制相比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就要强很多。伴随着会计准则理事会组成的另外一个新的团体是紧急问题特别行动小组,它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美国的新兴问题特别行动小组。 在联合王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由于横跨大西洋而受到一些影响时,也有一个来自大陆以欧盟的形式存在的很强的拉力,关于这点将在后面讨论。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英联邦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者已受到联合王国模式的影响。 ( 2 )美国 在这里,有关美国的准则制定安排不需要多说。尽管美国职业会计组织不像其英国对手那样的古老,但在这些年里,它已经证明了其极大的影响和领导能力。 当然,美国准则制定者已公开宣布其调节路径集中在私营部门。在美国首先鼓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或者其前任)之间政府 / 私营部门 “合伙” 方式,证券交易委员会极大地利用了其监督特权。尽管美国国会在极少的场合威胁通过立法规范会计准则(著名的投资信用案例),但它却有极好的理由置身于会计监管舞台之外。美国也是第一个提出设立可行的概念框架的国家,从它开始,已有几个受英美模式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紧跟其后。 关于美国会计需要说明的另外一点是,美国审计事务所主张的表述公允术语和真实公正的观点并不一样。 表述公允 的基本意思是财务报告与公认会计原则相一致,从此背离的情况极为罕见。会计职业界之外的其他人,包括法律上 , 偶尔将表述公允的观点看作和真实公正的观点相似。 Zeff 将对公认会计原则不经常地背离看作是来自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政策。当然,美国准则制定被假设导向于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定位于债权人保护和对于所得税法尊重法律的强调。 ( 3 )加拿大 加拿大,像英联邦的几个成员国一样,最初指望联合王国为财务报告提供指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多地受美国方式的影响。因为安大略湖在加拿大联邦中的重要性, 《 安大略公司法 》 在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很重要。美国对加拿大的影响可以从 《1966 年安大略证券法 》 中看出,该证券法给予安大略证券委员会高于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的监督权利和类似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关于准则制定功能的地位。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已经使用委员会建立准则。 1973 年,建立了两个重要的组织:审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研究委员会。这两个组织的会计和审计 “建议” 发表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手册上。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建议经常与美国的准则类似。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 1988 年建立了新兴问题委员会,这一委员会与美国的新兴问题特别行动小组相似。 会计研究委员会包括加拿大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国际性组织和加拿大工业会计师协会的成员。而从这点上来说,它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类似。加拿大的这两个委员会为了从受影响的各方接受输入信息,也使用征求意见稿制度。这两个委员会在一项建议颁布之前也需要三分之二的投票表决通过。 ( 4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情形非常复杂。在依赖英国公司法的同时,澳大利亚不同的州也有他们自己的公司法,这些公司法强调披露而不是强调计量规则。 每个州都有自己独立的公司法,它往往与其他州不完全一致 , 公司法的最终统一是在 1987 年由 《 联邦公司法 》 实现的, 《 联邦公司法 》 适用于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从此以后,每一个州都采用 《 联邦公司法 》 。在这些法律中要求坚持真实公正的观点,但是从 1991 年开始,由于采用了更加尊重法律的观点而使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在准则制定领域存在一种同等复杂的二重性。 在澳大利亚有两个主要的会计组织: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和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在 1966 年以前,这两个组织独立地颁布他们自己的公告。 1966 年,他们共同地组建了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该基金会负责起草和颁布被称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准则。这些准则以所有赞助组织的名义发布。在 1984 年,政府创立和组建了会计准则评论委员会,仍然将其作为另外一个准则制定机构。 由于会计准则评论委员会资金不足,政府指望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作为准则的主要起草者,尽管会计准则评论委员会没有自动批准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的准则,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混乱的局面。 1988 年这两个机构合并, 1991 年合并后的组织被重新命名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 ( 5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组织。 该联盟是 1967 年建立的,发起人包括马来群岛、印尼、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共和国。新的成员包括文莱(婆罗洲岛的一部分)、越南、老挝和缅甸。东南亚国家联盟打算在地区内外鼓励贸易和发展。 一般来说,创立成员国相比新成员国经济上更为发达,并且有更强大的会计组织。 一般而言,政府机构更关注创立成员国组织间由私营部门组织制定的准则制定规则和审计规则的披露。会计准则在美国、联合王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得到更多地利用。因此我们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国家归类到英美一组。东南亚国家联盟组织的地区协调努力没有取得特别的成效,但是对于国际准则的兴趣已经很高,尤其是在马来群岛和新加坡。因此,我们可以预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国家很快就会采用国际准则。 ( 6 )其他国家 两个其它国家,荷兰和新西兰,非常有趣。荷兰,尽管是一个小国家,但是拥有令人感兴趣的政治和经济历史。这一国家原来是一个主要欧洲国家的一个殖民地,它也拥有坐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和荷属西印度群岛以及南美洲沿海的相当大的海外帝国,这是由它丰富的海上历史产生的。 此外,像捷克斯洛伐克在 1993 年分裂成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一样,较大的荷兰分出比利时,使得现在的荷兰由我们通常所说的荷兰组成。 荷兰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其会计状况很大程度上属于英美模式,公司法和会计职业界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荷兰学术界对于财务报告的影响。因此,该国成为现行价值报告的先行者。重要的荷兰公司,诸如巨大的荷兰飞利浦电气公司,在其公开财务报告中实质上就采用了可分配收益法。今天仍然使用可分配收益的唯一的公司是喜力,一家著名的啤酒制造商。 尽管新西兰是英美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的追随者,但是和其较大的邻居澳大利亚不一样,其准则制定权仍保留在私营部门中。新西兰的会计师职业组织是新西兰会计师协会。该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已从 1951 年开始颁布关于会计实务的公报,到 1961 年一个新的团体 —— 研究委员会组成,开始由它颁布关于会计实务的公报 . 最后,在 1973 年新西兰社会的立法班子开始颁布其现行的一系列公报,称为 《 标准会计实务公报 》 ,相同的名字曾经在联合王国用过。 1991 年,三个主要的组织 —— 新西兰会计师协会,新西兰股票交易所和证券委员会 —— 建议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运行应有些类似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不同,它没有试图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公正观点。还有建议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应该将他们的准则制定机构联合起来。 18.2.2 大陆模式 正如其名所暗示的,遵循大陆模式的国家包括西欧的主要国家,像法国和德国,以及既不是欧洲的国家也不是大陆国家的日本。 在西方国家看来,这些国家的财务报告是相当原始的,因此,他们不包括在我们的研究中。 ( 1 )法国 法国有最接近国民统一会计体系的模式。法国的模式 —— 被称为会计总计划 —— 包括一张会计科目的国民统一图表,专门术语的解释,以及会计科目应借记或者贷记的解释。该计划最初在 1947 年提出设想, 1957 年作了修改, 1982 年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 而 1986 年作了进一步的拓展。除了该计划外,对法国会计有重要影响的还包括商法和税法。法国提供了大陆模式的一个好例子。 法国会计职业界相对要小并且脆弱,它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真正开始发展的。主要的股票交易所,巴黎交易所,没有接近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性。因此,法国对会计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国民政府,而最近则更多地来自于欧盟。 ( 2 )德国 大陆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德国银行相比他们的英美对手来说,是公司筹资的更重要的来源。 美国和英国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准则在德国根本就不存在,其职业会计行为主要和审计职能有关。 但是, 《1965 年公司法 》 在要求更多披露和最大公司合并的限制数量方面有些转向英美模式;不过,德国仍然稳固地保持在大陆模式中。从那时开始,第 4 号、第 7 号和第 8 号欧盟指令已经通过 《1985 年综合会计法 》 被编辑成德国会计的法典。 存在一些由欧盟第 4 号和第 7 号指令产生的德国转向英美观点的迹象。拥有国外子公司的更多的德国公司正在列示分部收益和资本投资数额。而且,虽然不是强制性的,更多的德国公司已在公布现金流量表。尽管在合并财务报告中已经尝试不再使用保守估价原则,但这还是被看作导致侵蚀保守的德国取向的一个因素 , 德国取向的侵蚀是由个别财务报告和合并财务报告的差别产生的 . ( 3 )日本 日本是大陆模式的一个相当特别的例子。这个国家坐落在远离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在 1853 年海军准将佩里驶入东京海湾之前,日本非常孤立,并且自给自足,之后,导致日本对西方开放贸易、商业和产生其他的影响。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恢复起来是令人极为惊奇的,但是这个国家仍然保留了它的岛国性质和重要的孤立方面,正如限制性进口政策所表示出来的,而对于这一政策,美国和其他国家已经尽力去改变它。 在海军准将佩里远征之后,从 1868 年君主统治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工业快速扩张。包括主要企业和银行的大工业银行团被称为财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控制着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被称为综合商事集团的较不正式但强大的组织支配着日本经济。 在这种极端寡头垄断控制下的经济支配类型中,日本会计职业界保持着并不引人注目的形象。 政府已支配了日本会计界。影响会计的第一批重要法律在 20 世纪后期制定,并且以法国和德国作为他们的原型。税法可能已经对日本会计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对债权人的保护而不是为投资者提供信息已经导致了资产负债表优先于利润表。 在日本,通过日本银行系统进行举债筹资要远比权益筹资重要。美国对日本的一项重要影响是以 《1933 年证券法 》 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 》 为基础的证券法律的制定,它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的较早时期。 此外,日本正在转向英美会计模式,这是他们的财政部强制要求的。有些日本企业正采取收益 “采样数”,因为与第 94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类似,在对企业拥有 “有效控制” 时,他们现在必须合并子公司。当持有土地的目的是转售时,土地价值的下降超过历史成本的 50% 也必须予以记录,以反映市场价值的下跌。 ( 4 )国情状况的总的看法 从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简要调查中,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这种分类之间出现的会计和财务报告的主要区别,以及分组内出现的重要差别。差别的关键因素好像在以资本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和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市场之间,以资本为基础的金融市场的长期投资由资本市场上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支配,而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大量的长期资金由政府或者金融机构提供。 在前一种情况下,财务报告更多地导向在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保护债权人是财务报告的更强的推动力。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私人和国家的调整以及会计职业界对准则制定的参与的区分也很重要。 另外,财务报告以国家的法律体系为基础。 例如, 《 公司法 》 支配着联合王国,因此,审计后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股东批准,并且审计师必须由股东委托。 可是,在欧洲大陆国家,与税法相一致是一个主要因素。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简要差别以表 18-1 列示。 表 18-1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会计差别 事项 国家 租赁的非资本化 法国 部分所得税分配 联合王国 经常对土地和建筑物重估价值 联合王国和澳大利亚 非常有限的合并(在 《 第 7 号指令 》 前) 法国、德国和其他大陆国家 不使用后进先出法 联合王国和澳大利亚 非常收益和损失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 大多数大陆国家 一些开发成本的资本化 联合王国 如果合理疑问之外能保证收回,研发成本的资本化 澳大利亚 非常有限地使用所得税分配 日本 商誉冲减股东权益 联合王国 软件开发成本(包括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成本) 日本 更广泛的资本化 a 18.2.3 国民会计差别中产生的问题 有些研究者已经考虑了通常有社会学基础的文化因素和差别 . 其他的研究者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国民会计差别的经济 / 政治 / 职业方面,这些方面对会计职业界本身已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国民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范围内的许多证券交易所已经通过将外国的股票上市交易而 “正在走向国际”。 对于欧盟,将做一简短讨论,它对于在每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他欧盟国家重要公司的证券已经采取了重要的措施 . 在美国和加拿大,互惠体系在将其他国家的证券上市交易和通过新发行证券筹集资本方面已经发挥着作用。 另外,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大多数以色列和日本企业在他们的主要财务报告中使用公认会计原则。 对于其他希望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但其主要财务报告使用他们自己国内的公认会计原则的企业,必须进行 20-F 表格的调整。这是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种表格,它要求调整企业国内的财务报告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收益和股东权益。 随着外国股票在国内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人们已考虑对一些主要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类问题包括诸如 20-F 表格的填制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以及在国内和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是否具有相似的或者不同的回报。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国民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是否会导致不同的收益回报结构,这暗示了世界资本市场既不是完整的也不是信息有效的。 一定的国际贸易的水平提高,跨国公司的增加,以及将世界拉近的普遍尝试,促使人们努力地调节不同国家和地区集团的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差别。 交通和通讯的革命性发展已经正在将世界拉近,朝着所谓的“地球村” 的方向前进。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家间其他形式的独立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意义。一般来说,这些发展对于许多风俗、实务和制度产生了均匀化的影响。在商业中,几项特定的条件已经导致了国家之间协调会计准则的要求。 协调是指各种国家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方法及格式之间的调和与相似程度。 协调已经被分为两个方面: (1) 实质上的协调 :是指不同企业会计实务之间的协调,不论这种实务是否来自规则; 18.3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 形式上的协调 :是指不同国家和集团提出的会计准则和规则之间协调的程序和程度。 实质上的协调也可称为事实上的协调,而形式上的协调也被称为权利上的协调。 在所有的因素中,准则协调要求的基础要素是跨国企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和程序的普遍相似性会促进跨国企业不同部分的调和。 特别地,如果适用于跨国企业不同部分的会计准则更加一致 , 那么合并财务报告必定会更加容易。对跨国公司增加的补充是公共会计职业界国际化的出现。许多企业在全世界都有办事处和实际业务。协调程度越高,审计功能就越有帮助。 最后,跨国筹资随着外国企业证券在许多国家的主要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已经增长了。 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证券委员会的一个组织,积极关注促进会计准则的协调。简而言之,协调鼓励调和与效率。 许多研究已尝试度量协调的进程。在越来越多的近期研究中 , Emenyonu 和 Gray 发现协调从 1971-1972 年到 1991-1992 年已取得适度的改进。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他们考察了五个国家(美国、联合王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 293 家公司的年报,涉及包括计量和披露的全部的 26 个问题。类似地, Archer , Delvaille 和 McLeay 发现在 1986-1987 年和 1990-1991 年之间在递延税款和商誉事项领域的协调程度几乎没有提高,并且对于协调的度量也是很粗浅的 . 他们的研究包括八个西方欧洲国家的 89 家企业。一般的结论好像是, 虽然已出现了协调,但是协调的步伐是非常缓慢的。 不过,协调的步伐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领导下急剧加速 , 对这一点将作简短讨论。在考察这一组织之前,我们考虑欧盟,一个重要的政治集团,它在成立后,就尝试协调会计准则和报告 . 18.3.1 欧盟 两次破坏性的世界大战的主要部分都是在西欧进行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试图保持这一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完整。起初,有关完整性的各种尝试就是在 1952 年随着欧洲煤炭和钢铁委员会的形成出现的。欧洲煤炭和钢铁委员会的目的是允许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法国和西德的煤炭和钢铁企业中进行劳动力和资本的解放运动。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集团是欧洲自由贸易委员会,它包括奥地利、挪威、瑞典、瑞士、英国、葡萄牙和丹麦。这两个集团有时候分别被称为 “内部六国” 和 “外部七国”。 欧洲自由贸易委员会的国家同意和欧洲煤炭和钢铁委员会的国家相互之间取消关税。最后,欧洲委员会,现在称为欧盟,于 1967 年组成,并且最后包括欧洲煤炭和钢铁委员会的国家加上来自欧洲自由贸易委员会的英国、葡萄牙、奥地利和丹麦以及爱尔兰、希腊、芬兰和西班牙。 来自欧洲自由贸易委员会集团的挪威不包括在欧盟中。在欧洲巴尔干半岛有领土的土耳其已在尝试加入欧盟,可能最终会取得资格。苏联集团在东欧的原成员国也正在成为欧盟的成员。 欧盟,在其朝向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下,也已经开始关注其成员国家会计准则的协调。欧盟国家部长级会议已经签署了几项关于会计重要含意的指令。 指令已经开始约束成员国家,尽管他们可能并不完全按相同的方式执行,因为每个国家的立法主体必须审查这些指令。 指令也包含了一定的弹性和选择,这要留给各个成员国家去判断。 《 第四号指令 》 和 《 第七号指令 》 这两个指令包含了重要的会计问题。 1978 年采用的 《 第四号指令 》 是关于应用于欧盟团体内的公司中的财务报告的基本问题。 指令除了为财务报告提供标准的格式,它还声明财务报告以四项概念为基础:一致性、持续经营、谨慎性和应计会计。这一指令准许除了历史成本之外的现行价值财务报告,也支持真实和公正观点的应用。既然真实和公正观点提倡超出会计准则之外描述经济现实,那么它如何使组成欧盟的国家间的定义、解释和应用的既定差别生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此外,主张真实和公正的观点在欧盟国家按照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加以解释。 真实和公正的观点日益被看作从需要转为完全披露的 “代理” 公认会计原则,这是为了真实地显示企业认真应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的事实和条件。 1983 年通过的 《 第七号指令 》 将合并会计扩展到欧盟成员国家的企业中,这些企业处在一种非常广泛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企业实质上控制了一个或者多个其它的企业。这一指令和 《 第四号指令 》 一样,要求真实和公正的观点。成员国家的立法机关到 1992 年为止都已通过了 《 第七号指令 》 。虽然国家的法律不完全相同,但很明显, 《 第七号指令 》 在各成员国的合并范围方面已加强了协调。 但是, 《 第四号指令 》 和 《 第七号指令 》 中允许进行选择,准许在某些领域存在差别,诸如,在最终母公司不是欧盟企业时 , 子公司免税和合并免税的定义。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虽然 《 第四号指令 》 和 《 第七号指令 》 帮助改善了协调的状况,但是对于欧盟委员会来说,其步伐并不够快。 欧盟委员会发现了这一需要:提供给欧盟成员国获取主要权益资本的渠道 —— 即纽约股票交易所。但是证券交易委员会准则要求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或像前面讨论的 20-F 表格这类复杂的调和表。 欧盟成员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诸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其他集团一起工作的结果是,欧盟成员国到 2005 年为止必须在其合并财务报告中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因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领域的主要制定者,我们将在下面对其加以考察。 18.3.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 1973 年由来自九个国家的职业会计组织组成的,这九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联合王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拥有成员资格的美国组织。 目前,有来自 103 个国家的 133 个会计组织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成员国保证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在他们的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 2001 年该组织被重组并且其名字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术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指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部主体。单项准则仍然被称为国际会计准则,并且我们将继续使用这一名称。 到 2002 年秋天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 41 项国际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将在表 18-2 中列示。 ( 见教材 P437 页 ) 许多职业会计基础组织受限制的较不发达的国家使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全部准则或者至少是多数准则。 一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已经作了修订,但是旧的准则仍然保存着。因此,后来的准则可能会被较早修订的准则所代替,就像第 5 号和第 13 号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一样。 经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和 G4+1 集团(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联合王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这类组织作了相当多的工作以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提出了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财务准则。先前,我们提到欧盟国家到 2005 年为止必须在其合并财务报告中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 类似地,美国股票交易所到 2005 年为止将在国内股票上市中毫无缓和余地的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 另外,到 2005 年为止,澳大利亚将在其国内和国外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不久,加拿大也将加入了这一行列。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努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它极大地减少了特定业务范围中处理方法的数量,也增加了披露的要求。因此, d’Arcy 从协调的立场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和美国的准则非常接近。不过,现在被称为 趋同 的协调工作仍在进行中,在退休金会计、所得税会计、分部报告和价值重估等领域正在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有关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之间差别的选择性比较已列示在表 18-3 中。 ( 见教材 P438 页 ) 表 18-3 中的比较是选择性的,并且试图包含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之间的显著差别。脚注 55 中的引用对于理解差别的详细性和广泛性极为有用。而基准一词是指国际会计准则给予优先处理方法的名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公布了一个概念框架。 Agrawal , Jensen , Meador 和 Sellers 已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概念框架和美国的概念框架之间的类似之处。 他们报告称可以识别出几个使用者团体,但是只强调那些目标和所有使用者相同的团体。主要的性质特征类似于 《 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中的那些特征。同样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列出了几种可能的计量基础,例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脱手价值和现值,并且注意到历史成本是最普遍的一种基础,虽然它可能和其他方式结合使用。 最后,还有其他几项尝试实现准则协调的新近的工作。例如 , 关于租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带头发起了一项对所有长期租赁予以资本化的运动,该项运动与第 16 章中提出的租赁的严格统一性相符合。接下来我们将考察关注国际会计问题的其他组织。 18.3.3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立于 1977 年。按照其目标,它完全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补充。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的会计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参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教育和会计人员的注册发证事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员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 , 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指导方针不能强加给任何成员组织或国家。 自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如此紧密地相互补充地关注国际会计问题,就出现了它们合并的可能性,虽然他们尚未合并,但他们会继续合作并为相互的利益而工作。 18.3.4 联合国 联合国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的兴趣由来已久。但有关针对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尚未提出任何重要的规则。 联合国也对国际会计准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只能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起着次要作用。 在联合国 1999 年举行的一次大会上,它表现出了对于规定会计课程和决定参加职业会计考试资格的兴趣。但与会各方反应冷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由地方会计委员会处理 . 来自联合王国、法国和美国的成员都希望接手联合国已经终止的在会计课程和职业资格认定领域中的工作。 18.3.5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关注推进准则协调的另一组织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该组织主要由来自大的工业化西方国家的 24 个成员组成。尽管该组织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财政和经济问题上,但是它已经开始对会计实务感兴趣。 1978 年它成立了一个会计准则特别工作小组,参与为跨国企业制定准则的工作。 它已经开始和其成员国中的准则制定机构以及由其支持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起工作。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行动之一就是保护跨国企业免受联合国可能尝试采用的极端调整建议的影响。 18.3.6 概念框架 对推进协调的动力产生次要的但是积极的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概念框架的使用。我们已经在第 7 章中讨论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尽管对美国概念框架的反应是矛盾的,但是已经产生的与之相似的概念框架的数量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加拿大、联合王国、澳大利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提出了概念框架,这些概念框架一般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类似 . 或许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和其后继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文件的主要使用者群体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其他的概念框架采用了更加广泛的、更具社会化导向责任的方式,提到的团体包括诸如雇员、供应商和一般公众。 正像我们所看到的,概念框架并不是完善的工具,它们在起草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给定它们的一般相似之处,概念框架在朝向会计准则协调推进的进程中会起到积极但稍微有限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