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低效提问与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低效提问与对策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低效提问与对策 ‎ ‎  邓国群 ‎  语文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学生问,教师答;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 ‎  近几年来,我校课题组就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课上根据评价量表,对提问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或统计,课后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对提问活动的质量状态做出价值判断时我们发现——许多问题只问优等生,忽视大部分,教学进程得到了保证,却是多数学生沦为看客;问题方向不明,或者难度失当,学生能够摸不着头脑,只能猜测老师的心思;只问不评,不求反馈,以致于问而低效;不顾学生答案,以问代灌,推销所谓标准答案……‎ ‎  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低效提问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改进呢?笔者 ‎  一、提问语言的指向偏立造成提问低效。‎ ‎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读一读。”老师让孩子们做什么呢?很显然,是想让孩子直奔课文中“调达背信弃义”部分。果不其然,孩子们很快就找到并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针对不同文本,针对不同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的孩子,他们在读《九色鹿》这篇课文时,体验是不同的,显然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这是一个个性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孩子一下子就找对了我们做老师的指向。再者,引导孩子们找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他首先可能思考的不是自己最关注什么,而是老师关注什么?老师想让我关注什么?即便是他在思考自己关注什么,也仅仅是关注故事的情节那里是高潮,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学生关注的是老师的关注,是外在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思考与体验。这种指向使得学生课堂此时的劳动是低效的。‎ ‎  对策:提问指向明确  问题切中要害 ‎  课堂上如何设计提问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意并思索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读一读。”这个引导语方向变一变,变成:“课文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读给我们听。”或者是“课文里哪些词句令你有所感悟呢?读给我们听听”这样一来,孩子们关注的是词句,是文本语言,而不是课文的这个故事情节本身了。老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感悟。‎ ‎  二、问题数量控制不当造成提问低效。‎ ‎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 ‎  师:水的大自然的兄弟是谁?‎ ‎  师:雨水有什么弱点?‎ ‎  师:雨水与水滴,你们更喜爱谁?‎ ‎  其实,教师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唯有了解雨水与水滴的特点,悟出水滴虽力量小但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提问时要明白我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自己必须心中有数。漫无目的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  对策:控制问题数量   直插问题主旨。‎ ‎  提问要抓住文本的关键与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这就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训练项目了然于心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能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 ‎  三、问题:对学生估计不足造成提问低效。‎ ‎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识字6》“牛郎、织女、北斗星”词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设计了如下问题:‎ ‎  师: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谁来讲一讲?‎ ‎  生:有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但那个凶恶的老太婆将他们分开,‎ ‎  师:这是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谁能讲讲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 ‎  生:没人举手。‎ ‎  师:从前……‎ ‎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我们不难看出,教者的问题属于低效问题。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造成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从老师的角度,牛郎织女的故事肯定孩子们听家长讲过并能讲出来。教师没想到现在的动画片、漫画书充斥着对传统故事的歪曲。如果在提问语中加入“民间故事”,可能学生的答案不会这么离谱。当然更没想到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应该每个孩子都知道的故事。‎ ‎  对策:充分估计学生   精心酝酿问题。‎ ‎  教师的提问应当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后能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问,使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超出学生应知应会的能力让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使多数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解答。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  四、问题:为赶进度造成发散提问低效。‎ ‎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学习文中姥姥给我剪的两幅牛兔图后提问:‎ ‎  师:你头脑中还会出现什么图?在姥姥的剪刀下还会剪出哪些奇妙的图?‎ ‎  生:中秋节的夜晚,姥姥在月光下剪出了一轮皎洁的圆月下小兔依偎在老兔身旁,凝望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 ‎  生:花红柳绿的春天,姥姥在和煦的春风中剪出了一老一少的兔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乡间小路赏景。‎ ‎  师:对,此时我不仅对活泼的兔子产生了好感,对憨厚的老牛产生好感,对姥姥的剪纸产生好感,对姥姥也产生好感。‎ ‎  教师的这一提问设计极其巧妙,但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如林的小手只待两人问答后便自己总结。‎ ‎  对策:加强语感训练   流畅环节处理。‎ ‎  课堂上教师在处理发散性的问题时应坚持各抒己见的原则,不能因为所谓的赶教学进度就限制学生答问的数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面。教师应加强语言节奏感训练,提高教学环节处理的流畅度,实现预测学生的答问程度,。‎ ‎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大的教研课题,但我必将以我的实践不断地去实践、探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