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写有“诗意”的记叙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写有“诗意”的记叙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语文论文之写有“诗意”的记叙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王奇新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作文实际情况,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试图从“艺术性 ”这一角度打通记叙文与诗歌的界限,借鉴中国古典诗论中的“诗言志”“诗缘情”“意象”等理论,确定记叙文写作中 “艺术性的传递情感”的核心思维,以期引领学生从“完整清楚”的写作低级阶段,走向“诗情画意”的写作高级阶段,最终写出有“诗意”的记叙文。关键词:  写作教学  古典诗论   诗言志  诗缘情  意象   缘起这篇小文章缘起于两年前一个学生半开玩笑的抱怨。“老师,为什么要写《我的父亲》啊?从小到大写了N遍了。你想知道他长什么样我可以给你看他的照片,你想听听他的声音我给你他的手机号,如果你想了解他有什么感人事迹,你让他来写肯定比我写的清楚些……”当时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还记的当时是这么回答他的:“好啊,你让你爸爸来写吧,到了高三再让他替你去高考。”回到办公室,这个小插曲被我当做笑话和一屋子的语文老师分享,大家都乐不可支。然后,这朵小浪花就湮没在繁忙琐碎中。然而,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批作文时批改到那些枯燥无味,乏善可陈的“流水帐”,或者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戏说文”,还有生搬《读者》,硬套《文摘》的“化用文”,以及那些强说愁苦,故做深沉的“才子文”‎ 时,每当我和其他语文老师一起慨叹学生作文怎么这么“难看”时,这段对话总会不由自主的从心头响起。他的问题很尖锐,带着对作文价值的深刻怀疑。我的回答很苍白,用现实的无奈强迫他就范——“我为什么要写作文?”“因为你必须写,不写不行。”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能写出好作文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作文由60分上升为70分的今天,在“高考作文的36种开头,72种结尾,108个经典论据”等说不清到底是“实用”还是“功利”的“作文指导”之外,给学生一些立足点高一些的,直指文学基本特质的,至少要能回答“为什么要写《我的父亲》” “怎样写好《我的父亲》”的东西呢?思考了很久,终于在诗歌教学中找到了灵感。我把目光投向了传承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论。思考一: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 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因为孔子的推崇,这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的工具性的诗论,在中国影响深远。   “诗缘情”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它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其“吟咏情性”的主张突破了“言志”的束缚。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体现了我国古典诗学观念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趋势,而古典诗论从重视工具性到重视艺术性的发展历程,也对我们高中写作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启示一:高中写作教学应开始强调艺术性我国诗歌发展的早期,“诗言志”的主张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的社会功用,重视其工具性;而随着诗歌发展渐趋成熟,“诗缘情”的主张就成为主流,重视其艺术性。那么,一个学生,从小学初学写作,到高三参加高考一篇作文决定小半个人生,其写作能力的发展历程是不是与诗歌发展的历程有共通之处?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写作就象诗歌发展的早期,应该重视写作的工具性。对小学生的记叙文来说,能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历程写的清楚完整,那么就可以认为是一篇很不错的习作了。如果在这个阶段硬要他有文采,有感染力,恐有揠苗助长,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之嫌。而在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积累和过渡之后,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必然要开始关注学生习作的艺术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学性,必然要关注作文中的情感。这一点如果有疑问,请看每年的高考。一方面,高考阅卷专家再三强调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每年放出的高分作文的艺术性、思想性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篇高考考场记叙文只能达到记事写人清楚完整的程度,那么结果如何,不言而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在高一刚开始时就向学生强调:“‎ 高中生作文不同于小学生的作文,仅仅是清楚完整已经不够了,必须要能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了,不是说你带着情感去写就行了,而是要让阅卷老师让读者读出你文章里的真情实感,通俗点说就是打动人,能让读者跟着你的文章喜怒哀乐。这就难了,这就不是个态度问题,而是个技术问题了,以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这个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高中生来说,文缘情,文传情。“情感”应该是一切记叙文的起点,无情感,不作文。“能不能很好的传递某种情感”或者说“能不能打动读者”就成为了衡量记叙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二:“意象”——“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周易》中的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为什么需要意象?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1)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2)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总之,意象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意象理论对于高中写作教学特别是记叙文教学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启示二:“言不尽意”——单纯直白的情感表达是苍白无力的意象的产生,最大的原因就是“言不尽意”‎ ‎。古人发现,想要直接描述无比复杂无比细腻的情感时,语言和文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要说情感,即便就是一个苹果的味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吃过,你告诉他一万遍“甜”他也不会真的理解。这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是一样的道理。为了向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我曾经举了“梁祝”的例子。“梁山伯爱祝英台么?”“爱!”“那马文才爱祝英台么?”“当然,不然干吗缠着人家不放。”“那么梁山伯和马文才对于祝英台的感情一样喽?”“不对!一个天,一个地!”“可是我们描述他们俩的感情用了同一个字——爱,在我们的描述中,他们俩的感情是没有差别的。”“不能这么简单的描述……”“那怎么描述?梁山伯特别特别爱祝英台,超爱!马文才有点儿爱祝英台,但不是特别爱?”“……好象也不太好……”“想想古人是怎么描述的?”“蝴蝶!一对翩翩飞舞,生死相依的蝴蝶!”“看,这就叫‘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经过这样的点拨以及配套的写作实践,学生就会发现,他们以往的作文写的太简单了。他们就会明白:复杂的情感是不可能用语言直接描述的,必须借助于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人物或事件——来表达。如果学生真的理解了“言不尽意”,我相信我们教师批改到的幼稚,枯燥,通篇大白话的作文将会减少许多。 启示三:“立象以尽意”——选择最能表现感情的人和事来写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言不尽意,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复杂的情感。那怎么办呢?古人天才的想出了“立象以尽意”的方法,用意象来代替直接描述的语言——‎ 既然直接说说不清楚,那我换个法子让你自己来体验我体验过的滋味。苹果什么味道?给你一个自己尝。我对他有什么感情?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对他的感情就象你对你父亲的感情。看,简单明了,又完全做到了准确的传递情感。就是在这种思路之下,当李白想表达他对于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惊叹时,他没说:“啊!真大啊!”而是说 “疑是银河落九天”。同样的道理,当刘禹锡站在乌衣巷为历史变迁而不胜唏嘘时,他也没说 “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而是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他诸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是这种思想的结晶。所以王国维才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总之,记叙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上,不能直接描述,必须借助人物或事件来表达。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和事件呢?答案很简单,要写一篇记叙文之前,先确定你要用这篇文章表达、传递怎样的情感,是悲是喜,是感激还是憎恨。然后问问你自己的心,哪个人哪件事最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情感,再然后,用心的去描写这件事或这个人吧,抓住一切让你感动的细节。只要能让读者如见其人、身临其境,他肯定会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情感的。 实践为了实践自己的思考,我设计并实施了以下的作文指导课。首先,布置了学生都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作文题 “当中考成绩揭晓以后”。没做任何指导,直接写。收上来批了批,不出所料,满意的作文基本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讲了一节课“诗缘情”“意象”‎ 后,问了他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中考成绩揭晓以后,你最强烈的情感是什么?用一个词或短语表达出来。学生很快确定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以“失望”“悔恨”“坚强”具多。第二个问题:带着刚才你确定的情感回忆中考成绩揭晓以后的那段时间,哪些事情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索回忆,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拿到成绩后全家人吃饭时压抑的场面;爸爸妈妈大发雷霆责骂自己的场面;在家躲了许多天被妈妈拖到外面散步开导自己的场面;出去散心许多人问自己考了多少分的场面;电话查分后开心的把所有课本从楼上扔出去的场面等等。趁着学生思维全面激活,我问出了第三个问题:在最让你感动的事件中哪些细节最能传递情感?我告诉学生,构思的最后一步,就是从确定的场面中寻找最能传递情感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带着某种情感的人的自然流露,是带着某种情感做某事的必然结果。比如经典的《背影》,父子之间有许多故事无数画面,作者单单选取了“车站送行”这个场面,为什么?——“多情自古伤离别”,站台上,车窗前,就是亲情友情最集中表现的地方。又为何选择“爬栏杆”“背影”两个细节?——“爬栏杆”这个细节是父爱的自然流露,是父爱的必然结果,只有为了儿子一个父亲才会这么做。这个细节默默表现着父爱。而“背影”这个细节则是儿子对父亲的爱的自然流露,只有带着这种感情,那平凡无奇甚至是笨拙的“背影”‎ 才会引起长久的凝视和眼泪。我的问题问完了,你们能用一个场面和若干细节来表达你在中考成绩揭晓以后的心情么?一阵沉默后,几个人举手,然后是更多的人。以下是经过后来润色加工过的两个场面。 场面1:成绩揭晓的晚上,全家看电视。细节:爸爸的眼神“屏幕上五彩变幻,爸爸的眼神却是定定的,宛如雕塑一般。主持人动作滑稽,语言幽默,一阵阵掌声和笑声从电视中传出,回荡在客厅中。可爸爸的表情却象钢浇铁铸一般。”        场面2:分数单发下后的教室细节:我眼中同学的细微动作“分数单到手的刹那,耳边的一切嘈杂声响都好象突然被调低了音量。我茫然的看着同学们变幻的表情和动作,就象在看黑白无声电影。”“小A的大嘴巴一张一合,两眼笑成了一条缝——他的分数肯定很高——她手中的水笔一下一下的敲着桌面,就象敲在我的心脏上,一下一下的刺痛。” 最后我说,认真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之后,“当中考成绩揭晓以后”这篇作文就已经完成了最重要最出采的部分,再加上适当的铺垫和抒情或议论,以及一个合适的开头和结尾,就大功告成了。一天后,重写的作文交了上来,我很满意。 那位同学,对你提出的问题,现在,请允许老师再回答一次:“‎ 之所以让你写《我的父亲》,是因为看照片,打电话,看不到情感,你的父亲文笔再好也不能写出你对他的情感,这件事必须也只能你来做,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做好这件事情的人。你只需要沉浸在你对父亲的情感里,把那些第一时间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场面,那些铭刻在你记忆深处的细节,用你的方式使它们在稿纸上重现,不一定需要华丽的排比和比喻。那篇文章将是一件艺术品,你可以在父亲节、你父亲的生日或者随便什么时候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他,然后一定要让他当场看,在他看文章的时候请仔细观察他,你看到的事情或许会让你铭记终生,你会为你用这样的方法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而感到无比的庆幸。现在就去试试吧!”  注释:(1)《周易•系辞》借孔子之口,阐明了卦象(亦即意象)的性质:“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2)[明]王廷相语。(3)[北宋]梅尧臣语。参考文献:(1)    网络文章《从“诗言志”到“诗缘情”——中国诗学自觉化历程》(2)    网络文章《诗的意象》 (本文获江苏省第十届“五四杯”一等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