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计划总结之《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音乐计划总结之《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在《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听、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索。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设计的听音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在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即兴发挥创造打击乐器的不同打法。学生在探索中不仅认识了打击乐器,同时也知道了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听并理解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依据这一思想在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教师有意不说出曲名,而是让学生自己听乐曲并给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并说出理由。学生在认真听完乐曲后,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起名为《暴风雨之夜》,因为他听到了打雷的声音,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有的起名为《暴风雨交响曲》因为他听出了雷鸣电闪,刮风下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还有的起名为《暴雨雷鸣跳起舞》因为他除了听到电闪雷鸣外,好像还听到有人在跳舞的声音…… 真没有想到,学生竟有如此精彩的回答。从学生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许多同学在初听乐曲后,对乐曲都有所感悟,但还不够深刻、具体。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刚听过的乐曲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有意激起学生的听觉记忆。2、你是否也能尝试用打击乐器创造自然界的音响。听到问题学生纷纷回忆刚听过的乐曲,并争先回答:“鼓、锣、镲……”等,兴趣极高,听到第二个问题后,课堂更加活跃了,学生有的用双响桶模仿屋檐上下落的雨点声,有的用大镲相互磨嚓模仿出远处滚滚的雷声,有的干脆就用嘴巴模仿呼呼的风声,还有的……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各展才能,尽情的创造着大自然的音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美育和美的创造》这一篇文章中写道:“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审美素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每个人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音乐的旋律美,语言美,而这种感受则有赖于他的积极行动,所谓积极行动是指可以感受、创造和评价美的那些劳动和创造,思想和情感。”以上活动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吗。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乐曲有进一步的理解,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领略乐曲的旋律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请同学们想象如果自己遇到雷鸣电闪这样的恶劣天气,你会怎么做? 2、在这首乐曲中人们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逃避、躲藏、胆怯呢? 3、音乐中的人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在复听乐曲和回答问题后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在学生充分理解乐曲的基础上,教师又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打击乐器。请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内容各小组自定。并且要求能够正确评价对方。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创造的空间,学生们积极地讨论着、研究着,结果让老师都出乎意料,学生竟有如此的创造性,如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他们每一组的表演都恰到好处,每一位同学的点评都头头是道。一节课在轻松、愉快、唱唱、动动、想想、做做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生学的高兴,老师教的轻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