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计划总结之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
体育计划总结之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当前,更新教育观念,明确长远性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坚持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满足学生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21世纪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造力 培养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以“健康第一” 为指向,努力构造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康新格局,适时融入身体健康、重在参与、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学内容,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识、情感、意志并重的人格教育;倡导启发式的教法和创新式的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体育的促进 体育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源泉,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更进一步影响着将来新的教学观念的产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了学生主体才可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反过来促进体育教学的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能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深层动机,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变得丰富多彩。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学生最大的能力,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个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始人的创造潜力,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控索性。让课堂充满创造力,即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 行为,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教学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体育教学中倡导学生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属于技艺类课程,其思维特征是以主体体验为依据的求同思维。例如:前滚翻,当人体处于滚翻中时,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平时正常情况下就不一样了,怎么掌握教师教给的动作要领,达到团身紧、滚动快、流畅连贯不侧倒等要求,就要通过身体练习,在体验中建立动作感知。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默会知识”着一概念,提是指必须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后才最终掌握的知识。默会知识无法用传媒手段来传递,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就是最为典型的默会知识。我们日常所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通过体验习得运动技术的真实写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着一门道,往后就要通过自己不断地体验并对照教师及友伴的动作,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感知,以获得新的感悟。 4.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创造力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1)激发动机 教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该课时或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何必要,有何益处,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亲历。并在此范围内发展、创新。 (2)预设铺垫 教师根据身体练习的内容确定相匹配的准备活动,设定相适宜的运动负荷,铺设逐步加大练习难度的台阶,作好相适应的安全保护工作,并通过尝试、展示等激发学生的想像。 (3)创设情景 情景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也包括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景。利用和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积极体验,能促使学生的身体认知和主观感受。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 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尝试、探求、研究,激发学生的动机,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充分体会到创新的愉悦。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学校的体育教学,同其它文化课一样,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初中生是民族的未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广大教育、体育工作者要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在锻炼中强健体魄,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感受体育的永恒魅力,感受校园的勃勃生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释放青春少年的热情和朝气,把握生命的健康和活力,让体育成为生活中的美好经历,成为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体育也不仅是力的展现,力与智的结合贯穿在几乎所有体育活动中,力与美的结合更是体育独特的魅力,体育集中的展现了人类的力量、创造性智慧、人类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体育的内涵、体育的文化、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杨贵仁。完全人格 首为体育。北京:中国学校体育,2008(2) 孟文蚬。中小学体育应倡导体验式学习。北京: 中国学校体育,2007(8)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9 李祥。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