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音乐论文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 音乐论文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 音乐论文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 音乐论文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 音乐论文之创造着并快乐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 ‎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任之一,本文从小学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入手,通过“营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有启动的空间”“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的基石”“探索创造性表现的形式,让学生创造音乐美”“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互动探索”“激励评价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延续、升华”等策略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欣赏教学,想象,创造性表现,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动方向,如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奥尔夫教学、柯达伊教学、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等,无不渗透着一个主题——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创造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说起音乐每个学生高呼喜欢,但提起音乐课,喜欢的学生不是很多,因兴趣不高,也就更不用谈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了。分析不喜欢音乐欣赏课的原因有几点:从教材看,音乐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和感受在不断更新,但教材却原地踏步,这样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显得跟不上时尚的步伐。从欣赏教学现状看,不少音乐教师不愿冲出原有教学模式的限定,总放不下“主角”的身份,引之有多,导之有余,过分强调“安静聆听”、“模糊聆听”、束缚了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参与、体验、表现、创造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课题组确立了“小学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主体进行音乐创造性表现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参与了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会产生的赏心悦耳的愉悦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在快乐中创造着,显然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会不断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一、营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有启动的空间。 1、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我们认为音乐欣赏教学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性表现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调整座位组合,改变传统的“秧田型”座位,为圆形、半圆型、梯形等等,或席地而座,我坐在学生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让学生觉得自由自在。提倡课堂讨论、争辨、质疑,让他们自由想象,可以提倡“七嘴八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富有个性的见解。2.给学生一种安全氛围。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语或挑剔,使他们消除对批语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激励。因为激励对创造性表现的发展具有最大的刺激。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同时,要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既要承认学生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3.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首先,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副师道尊严,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退缩,哪敢去创,去想呢?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会把老师的关心,迁移到老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吧!”“请”、“你的想象比教师还丰富”等语言。并能经常到学生中去走走,聊聊,倾听他们心声,视学生为伙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松解这个思想“金箍咒”。激起学生想说敢说,想听、想表现的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是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的基石。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视它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想象的回味和小结,丰富的想象必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语言对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灵感,促进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抵估的作用。1.说标题。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然后说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更深入领悟作品内容,更深入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重陶。案例: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一:好像看到许多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学生二: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学生三: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展开想象,尽情的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展开学生这样的联想翩翩,这么深刻的理解,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设悬念。有悬念,才有扣人心弦,有扣人心弦,才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案例: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设悬念“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到了哪里,你听到、看到了什么?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然后聆听乐曲《苗岭的早晨》,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       学生一:我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一幅溪水在唱歌,花儿怒放的画面。学生二:我觉得是春天来了,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三:我觉得的是农民伯伯在田间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3.取题目。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地进行探究、创新。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案例: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教师不告诉学生乐曲题目,也不作任何的讲解让学生欣赏、引导“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们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 于是就有了《喜洋洋》、《农家乐》、《赛马会》等这些富有想象、创意的名字。案例: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题目,结果有了《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丰富多彩的名字。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三、探索创造性表现的形式,让学生创造音乐美。音乐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在欣赏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用各种创造性表现活动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在音乐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编体态律动。体态律动的创编是请学生听着音乐,感受音乐并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变化,有节奏地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重新表达出他所听到的乐曲。这种动作,即有利于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受,又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每种音乐节拍,都有自己的强弱规律,在音乐表现特点上也各有特色如:2/4拍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或矫健、有力。3/4拍适于表现优美抒情或轻歌漫舞。4/4拍表现庄重、稳健更为合适,学生体态律动时,把握节拍的特点是很关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律动中体验和培养节奏感。教师在让学生创编体态律动时,要求学生根据所欣赏的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变化,创作出协调而合乎节律的动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发展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现,在自我表现中进一步体验情感及其音乐要素,在自我表现中发展创造力。如:欣赏内容《红星歌》《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我们多么幸福》《快乐的罗嗦》《采茶扑蝶》等等都是一些可以进行律动创编的欣赏内容。2.创编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创作与体态律动不同,它要求学生合着歌曲或乐曲,发挥联想和想像,,用身体做出美感的姿势与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所创编的舞蹈动作和要尽量与所表达情绪相吻合。音乐像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又像看得见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学生自由地将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自我流露出来,用形体表现出来,用表情表达出来 ,让学生尽情地体现音乐的美,抒发音乐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让学生随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创编舞蹈动作,就应缓慢轻盈、柔美。随着《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创编舞蹈动作,就应是热烈、奔放、幸福的。对于那些二段或三段体的欣赏乐曲,训练学生听辨各乐段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并随之变换舞蹈动作。创编舞蹈动作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创编:小组合作创编——组际交流——改编加工。让学生在创编中进一步感受音乐,激发情趣,发展创新能力。3.创编故事。学生用语言表达或文字描述来再现音乐的形象,烘托音乐的意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验、生理条件及对音乐敏感度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音乐在不同阶段的感受也有所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予肯定,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的翱翔、驰聘,让学生在这二度故事创编中,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案例:欣赏《羊肠小道》,在不告诉乐曲名字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学生一:题目《森林之王》,故事概况:森林里,一头狮子霸占森林,让所有的动物称它为王,聪明的小兔,凭着智慧最后战胜了狮子,最后狮子灰溜溜地走了。学生二:题目,《恐龙之战》,故事概况:霸王龙和三角龙之间的恶战开始了,他们在恶中不分胜负,最后两败俱伤,不分胜负。稍作片刻,他们之间又投入了这天昏地暗的恶战中。‎ ‎              还有如《神秘的旅行》、《小鹿历险记》、《海底探宝》等等故事。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通过这一具体形象,生动的故事再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音乐的内涵,体验了情感,并发展了学生的创编能力。4、声势参与:参考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用捻指、拍手、拍腿、踩脚),把身体当作乐器,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发展学生对音响节奏和身体音响节奏的灵感,达到能用感官能直接反映情感,让学生在身心参与其乐无穷中感受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如欣赏教学中《红星歌》《我们多么幸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节奏鲜明、有动感的歌乐曲等等都是声势创编的最佳场所,让学生在创编中体验情感,达到“玩中创,创而乐,乐而学”的最高境界。5.创编节奏:为欣赏歌曲或欣赏乐曲的主题音乐创编节奏并进行演奏,从而地进一步体验歌乐曲的情绪及音乐要素。在创编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1、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创编。案例: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为乐曲第1部分主题音乐创编节奏,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分组创编,并用打击乐器表现。创编活动积极的展开了。第1组: x  o | x  o| x  o| x  o | x  o||--小钗第2组: x  o | o  o | x  o | o  o ||--大鼓第3组: xx xx | xx xx | xx xx | xx xx ||--双响桶第4组: x   | x   | x   | x   ||--铃鼓展示活动:小组齐奏——集体合奏——改编加工。         ‎ ‎ 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气氛热烈,在创编中进一步体验了情感,明了了乐曲的段落结构,进而也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2.运用课堂乐器(口风琴)进行创编。案例:欣赏《歌唱祖国》,要求为乐曲第1部分主题音乐创编节奏和伴奏音型并用口风琴表现。创编结果如下:第一组:音型     节奏 x  o | x  o | x  o | x  o ||第二组:音型     节奏 o  x | o  x | o  x | o  x ||第三组:音型     节奏 x  x | x  x | x  x | x  x ||第四组:音型     节奏 x  xx | x  xx | x  xx x  xx ||展示活动:分组齐奏——集体合奏——改编加工。3运用人声(号子、衬词)进行创编。案例:欣赏《打夯歌》要求为歌曲创编合适的劳动号子。创编结果如下:第1组号子:嗨呀佐罗   节奏: XX XX  | XX XX   |第2组号子:嗨呀 嗨呀  节奏: XXXX XXXX| XXXX XXXX||第3组号子:嗨         节奏; X — |  X —|| 第4组号子:吭  唷     节奏; X  X  | X  X || 6、创编歌词。作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歌曲,一般都是比较经典和优秀的作品,学生不太可能把改编歌词做得更好,但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改编去模彷,使学生在心理上拉近与名家之间的距离,体验“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尽量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进而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案例1  把欣赏歌曲《大家笑笑笑 ‎》改编成:王旭东,我问你,你是怎样笑的呀,请你告诉我,请你马上告诉我,嘻嘻嘻,我的笑声好听吗,大家快点说,大家快点说。案例2  把欣赏歌曲《我的祖国》的第2部分改编成:这是伟大的祖国,是我骄傲的祖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通过改编歌词的活动,学生的那份欢喜,那份快乐,那份自信溢于言表,充分感受到创编成功的喜悦。7、自构画面。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图画紧密相连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自由想象构思构图,以获得富有个性的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升华情感体验,发展创新能力。案例:欣赏《渴望春天》出示标题聆听音乐,用图画自由地构图,10分钟左右。一张张富有创意,一幅幅春天的图画诞生了。图画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音乐作品标题含义,都统一在春天这一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8、自构线条、色块。利用线条,色块与音乐情绪、情景、力度、速度、音响等音乐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进行的一种音乐二度创作,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如下表: 情绪 色块 线条 速度 力度 欢快 黄色、粉红   快 强  ‎ ‎ 慢 弱 热情、奔放 红色、黄色   快 强   慢 弱 幽默 紫色、橙色   快 强   慢 弱 悲伤 黑色、灰色   快 强   慢 弱 抒情、优美 蓝色、绿色   快 强  ‎ ‎ 慢 弱          9、创编演唱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为欣赏歌曲编排更好的演唱形式,然后来唱唱,以加深对欣赏歌曲情绪、力度、速度段落结构的体会,感受。案例:欣赏歌曲《赞歌要比星星多》,熟悉歌曲后,要求为歌曲创编编排更好的演唱形式,分组进行,创编结果如下:小组1:对唱,小组二:领唱、齐唱,小组三:加衬词“啦”合唱,小组四:轮唱。然后小组展示一组际交流一再改编一汇报展示。小组合作进行创编,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因为演唱形式是自己创编的,所以他们的演唱会更投入、更有表现力。10、创编旋律。即为欣赏歌曲加引子或尾声的创作活动,因有些难度这样的活动最好放在小学高年级中进行,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案例:欣赏歌曲《赞歌要比星星多》为歌曲《赞歌要比星星多》创编引子,分组创编,结果如下:小组一:5 3  | 6 5  ||啊小组二:1 1 1   5 5 5 | 3 3 3   1||呀儿哟 呀儿哟呀儿哟 呀小组三:1   5  |  3 —||        啊小组四: 5  6  |   5  3  ||啊展示活动:小组演唱—组际交流—改编活动—‎ 唱唱活动。11、创编音乐剧:音乐剧因为融入了场景,道具、情景、对白、表演、歌唱等多种形式,所以也有了让情感升华、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更大的空间。案例:欣赏《彼得与狼》,熟悉乐曲后,让学生创编音乐剧,分组(自由组合)创编,学生们积极的在教室里编排表演开了,以下是学生即兴创造出来的道具和场景。老爷爷的驼背——在背中塞了一件衣服以作驼背。爷爷的胡子——白纸撕成碎条。爷爷的烟斗——笔措枪——口风琴的外壳。池塘——用椅子围成的。小屋——学生造型。森林里的树——学生造型。枪声——鼓声,节奏:鸟叫——口风琴吹奏,乐谱:鸭走音乐——口风琴的低音区,乐谱:  看着学生们在惟妙惟肖、滑稽、可人的表演,及其活动中的那份热情。这不都是创造带来的审美愉悦吗。12、创编指挥动作。学生根据乐曲情绪、意境、速度、力度等等的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指挥,不要求指挥动作如何规范,只要求指挥的动作能体现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注重于情感的体验。案例欣赏乐曲《军队和老百姓》在了解了2/4拍的指挥图式和了解了、分析了乐曲的情绪、情景、段落、速度、力度等等后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指挥。看看学生的表现吧!指挥动作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小、时而大、时而富有弹性,时而舒展,动作千姿百态、富有创意,还伴随着身体的“优哉优哉”‎ ‎,那形象犹如国际级的指挥家。而这一指挥表现与乐曲各乐段的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相吻合。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乐曲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创造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13、创编演奏乐器的姿态。在了解了乐器基本的演奏姿势后,进行模彷,并能根据乐曲的情绪、意境、速度、力度、节奏等等表现不同的演奏姿态,创立一种在参与中体验情感,在创造性活动中升华情感的教学新模式。案例:二胡独奏《赛马》,在了解模仿了二胡的演奏姿势和了解、分析了乐曲的情绪、情景、段落、速度、力度后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模拟演奏。瞧!学生在这模拟性的演奏中,动作时而舒展,时而跳跃,时而热情,时而含蓄,时而激昂,动作幅度时而小,时而大,身体状态“前俯后仰”“摇头晃脑”“如痴如迷”等等富有创性、创意、情感的演奏姿态。还如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等等,都能用以创编乐器的演奏姿势从而进一步体验情感的乐曲,让学生在这二次创作中也把乐曲的情绪,各段落的速度、力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四、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互动探究,创造表现。在创造表现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以更好的达到创造性表现的目的。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在轻松、自由的合作氛围中,小组成员为达成目标,必然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辨、探究,从而营造了一种“创造活动最大限度发展的创新氛围”,它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大大的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意识。如在以上创造性表现活动中的创编表演活动:,创编节奏、声势参与、创编旋律等等,放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将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五激励评价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延续、升华。1、倡导创造性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创造性表现要注重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必强调其创造所得的成果,要注重学生在“创造“‎ 过程中所获得的创造性音乐的体验,而不能以其成果的艺术价值高低来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2、运用发展的眼光期待学生,让学生在自信中发展创造力。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激励评价学生。而这激励性地评定对学生创造目标的达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情感、在自信中发展情感,发展创造。“在老师期待的眼神中让自己看到未来”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创造鞭策。3、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实现情感。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多元化评价的总旨。在创造表现达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家庭社会等许多环境因素的不同,学生本身的情感、创造能力就存在一定的的差异,教师应重视这一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对后进生的评估放低要求重在鼓励,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对优等生严格要求重在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己创造性目标,并得以实现。效果及反思:1、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在音乐欣赏教学创造性表现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模彷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活动都统一在其共同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在创造性表现的过程中热情高涨、创新意识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从学习的对象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         2、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著名音乐教学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颂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手段。在创造性表现活动的课堂中,学生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轻松、愉快的创造性表演活动,如:说话、律动、唱歌、演奏、玩耍等等,产生美妙的音乐感受,使课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真正的构建了“创在其中,乐在其中”的新课堂教学模式。3、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创造性表现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感受、想象、体验、创造的能力,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案例1、施琪琪,五年级,女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音乐课上显得很拘谨,在创造性情表现活动的实践下,发现她渐渐地变得爱说、爱笑、爱唱了。案例2、陈梦醒,六年级,男生,出了名的“捣蛋鬼”提到音乐课他总说没劲、没意思。经过一年的教学他的变化最大了,不但上课守纪律了,而且在合作小组的学习创编中,他是那样的投入、积极,现在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原来音乐课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学习态度端正了,连他的班主任也反映陈梦醒现在很少在上课捣蛋了。反思:1、创造性表现要与欣赏教学的其他领域,前面提到的根据欣赏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创编律动时,教师首先把原教材歌曲通过聆听,演唱之后才能进行,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横向”的相互联系。2、创造性表现要注重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必强调其创造所获得的成果,要注重学生在“创造”‎ 过程中所获得的创造性音乐体验,而不能以其成果的艺术价值高低来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3、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创造性表现必需是“围绕音乐”“体验音乐”而展开,避免脱离音乐的创造。4、小组合作学习的创编活动中,总有一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学生不愿合作,不爱合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活动是音乐特长生的专利,值得深思探讨。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突出这一主题一创造。把创造纳入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新的领域,本在这尚新的领域里初步探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实践。——奥尔夫的课堂,学生感受音乐创造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学生虽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参考文献:《中国音乐教育》    2004.1——2004.11《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1——2004.11《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创新教育》         阎立钦《音乐教学》         邵祖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