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 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 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能够结合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做出解释的学说,仍然不失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市场经济 公有制 现实意义 根据过去的理解, 我们通常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多角度分析, 因而不能解释我们目 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 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 赋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 一、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剩余价值理论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 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 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 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 是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 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 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 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 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二、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剩余价值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多方面的, 它既体现马克思着重强调和分析的特定社会生产关系, 同时又体现了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关系、 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和多元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 因此,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剩余价值, 就必须突破过去所认为的, 剩余价值只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剥削关系, 是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的狭隘理解,以便我们能从发达商品经济一般角度, 认清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的必然性 按照过去的狭义理解, 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唯一条件来判断,社会主义经济中当然不可能存在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关系的剩余价值。 然而通过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唯一条件。 也就是说, 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生产关系条件之外, 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生产力条件;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经济关系条件; 多元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源动力条件。 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是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只要存在市场经济, 就存在剩余价值。 因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样,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即剩余价值, 来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来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剩余价值。 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 它抽象掉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属性。 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价值增值的目的既是满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 支付国家公用经费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的需要, 也是应付偶然事故和自然灾害、 为社会弱势群体设立社会保证基金, 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2、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 社会的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各部门、 各产业, 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 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 生产过程社会化、 产品社会化, 因此, 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 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 利息收入、 创业劳动收入、 租金收入、 风险收入等, 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的秘密就在于, 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 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 引进外资企业, 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 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所有这一切, 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 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来自 全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国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主体, 不论是私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 还是个体经济、 股份制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 受我国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受社会主义经济的制约, 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由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其资金和生产资料归企业主占有, 劳动者的部分剩余劳动通过“按资分配” 为企业主所得, 因而它们又具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同的特性, 具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资关系的部分属性。 邓小平在做出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决策时, 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 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 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制定了 一系列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 鼓励个体、 私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发展, 我国还引进外资企业,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引进外资, 把社会资金和闲散货币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和生产经营, 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增加就业, 扩大税收, 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国际市场, 同时让他们获取适当的利润, 是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其理论意义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 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一, 必须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 构成相对剩余价值形成机理的一系列规律的作用, 依赖于产权独立、 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只有具备这样的市场主体, 才会在资本增值动机的作用下, 形成广泛的竞争关系。 在资本增值与竞争压力下, 价值规律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追求技术创新才具有持久的动力。 但是, 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 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与这一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 因此, 国有企业的大多数明显缺乏持久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动力, 缺乏市场竞争力, 使国有资本不能有效增值。 这就需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同时, 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创造多种有效的具体形式和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第二,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促进企业间的有效竞争。 竞争机制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机制, 为此, 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产品市场竞争、 经理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市场竞争。 这些市场的竞争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 就必须消除地区分割与垄断, 消除部门分割与垄断。这样才能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社会劳动生产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这方面不仅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应当加快政府部门职能的改革。 第三,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提高企业效率。 降低资本个别耗费离不开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 这就须要建立起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在这方面, 我国企业同样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四, 建立有效的技术进步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会不断促进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 也离不开不断的技术进步。 不断的技术进步需要有相应的机制, 包括企业自发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安排、 完善有序的市场竞争、 国家的宏观调控、 引导与必要的投入、 有利于科技转化的体制和中介、 发达的技术市场以及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 所以, 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五, 根据资本张力的思想, 在资本规模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通过发掘资本构成要素的潜力来提高资本利用率, 使资本发挥更大效能。 发掘资本构成要素的潜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 不断运用科学技术。 我国目前的融资体制仍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通过发挥资本张力、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来解决资金问题。 实事上, 我国企业, 主要是国有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浪费现象。 资本潜在张力十分可观, 因此, 运用资本张力思想对提高我国资本运营效率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概念的准确解释, 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 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 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在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 要正确区分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一般剩余价值和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剩余价值, 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