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书香征文范文五篇与优秀党员事迹五篇
书香征文范文五篇与优秀党员事迹五篇 书香征文范文五篇 【篇一】 夜深人静,当全世界都在梦中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在黑暗中睁大双眼、胡思乱想——失眠的痛苦,难以言说。有人戏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我醒着,而你却在梦中。 怎样才能有一个优质的睡眠?《睡眠革命》教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R90修复方案。 本书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是一名运动睡眠教练。他是全球关注职业竞技运动的第一人、全球首个将睡眠修复室引入运动员训练基地的运动睡眠教练;他曾为包括NBA、英国天空车队,英超足球联赛选手和奥运金牌得主在内的诸多顶级团队和运动员如大卫·贝克汉姆等提供长期咨询服务。 要想调整睡眠状态,首先你得清楚自己的睡眠类型。睡眠类型一般有三类:猫头鹰型(晚睡星人)、云雀型(早起星人)、中间型,根据自己的睡眠类型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奏。 作者指出,8小时只是人均需要的睡眠时间,有些人需要长一些,有些人则不需要。而衡量睡眠质量的,不是时长(8小时),是睡眠周期。本书最核心的知识点是提出了“R90”概念。意思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完成了一定的周期睡眠,就可以达到身心修复的目的。 既然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起床时间反推上床时间。比如,如果你希望每晚获得大约8小时的睡眠(8小时=480分钟,480分钟÷90分钟≈5个周期),那就相当于睡5个周期。如果你早晨起床时间是7点30分,那么就应该在0点入睡(0点到7点30分,是450分钟,450分钟÷90分钟=5个周期)。如果你在床上需要20分钟才能入睡,那么应该提前20分钟(晚上11点40分)上床。 一定要睡足5个周期吗?不是!我们应该计算的是每周的睡眠周期,而不是每天的睡眠周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周拥有35个睡眠周期就可以恢复身心。每周的睡眠周期不要低于28个,否则就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根据R90方案,白天的工作中,可以每隔90分钟休息一下。如果晚上睡眠时间不足,白天一定要小睡。日间半小时的睡眠即可为你充满电,最好的方式是在睡前喝一杯咖啡,咖啡因会在20分钟后起效,这样,当你小睡后即可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同时,作者也指出,睡前、醒后的一段时间(大约90分钟)和睡眠本身一样重要,会有效影响睡眠质量和自己第二天的状态。 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如果你也有睡眠上的苦恼,可以参照本书的建议来执行。祝你好梦。 【篇二】 什么是故乡?从地理上说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故乡,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是余光中的《乡愁》;故乡,是回不去的时光,是大部分人心中难以名状的情怀。 熊培云自诩为故乡的囚徒,写下《追故乡的人》,也写下了他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思考。 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 同许多人一样,熊培云对于出生地充满着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老家江西修水是他的诞生、哺育与启蒙之地,于是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池塘、山坡、校舍等家乡“地标”,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思维成长发展的根基。这个乡土情结,一而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这本书,是熊培云用他细腻的文字加丰富的感情加几十张随手拍的照片构成。相较于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此书追求的是文本上的轻盈。近百篇文章里,熊培云细细描摹了他的故乡生活,写下了他对生命万物的疼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考。他在故乡回忆故乡,在异乡也回忆故乡。 在他看来,“故乡”并不仅仅是生养他的故土,不仅仅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生天地间,天地和自然是故乡;人是思维的存在,以思维为故乡。故乡不只在过去,还可以在将来。这一种“大故乡”观,何其开阔,何其豁达。 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我小时候最想攀爬的不是高山,而是屋顶。那是尘世的顶端。虽然那时村里大多已是瓦屋,但没有哪个孩子敢爬上去,主要是因为大人不允许:一来怕踩坏了瓦片,二来担心孩子从房顶掉下来……我盼望有朝一日在屋顶上行走,像是一次短暂的远足。不是向着大地,而是向着天空。那一刻,人仿佛挣脱了尘世的束缚,身心是彻底自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的消退,我越来越觉得故乡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然而我的灵魂并没有衰老,我希望我能继续活在时间里--我有两个故乡,一个在过去,一个在将来。”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细细读着熊培云的文字,看着那些黑白的大自然照片,不由得想起我的故乡,在故乡度过的时光。故乡造就了每一个人,人处于时间的长流中,处于大自然的荒芜中,是何其伟大,又何其渺小。 我喜欢书中的这一句:“我相信我的故乡就是我走过的道路,以及我所持久关注的人与世界的命运。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天涯,我愿意平等的对待万物,我愿我是故乡的,我愿我是自由的。” 【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半夏老师的《与虫在野》,不觉身中这“八万户虫”也蠢蠢欲动起来。在半夏老师那里,虫的形象是那么美好,人与虫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一位女同学。据说,她对蟑螂的态度得分场合:有男生在,她就尖叫抓狂,做小女人状;没男生在,她反而毫无畏惧,大展手脚,直接弄死!读《与虫在野》,回忆高中趣闻,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反差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害怕或表现得害怕虫子?文化塑造是如何系统性发生的? “防虫”“打虫”“扫虫”“杀虫”“除虫”“灭虫”这些斗争意向主导着大多数人们对虫子的情感。虽然我们也知道虫大概有“害虫”和“益虫”之分,但我们到底没有发展出对应的同样有力的“爱虫”“护虫”理念。“消灭即合理”是“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延伸,这个“理”到底是什么理呢?是谁的理呢?一切存在物该找谁说理去呢?人若不先开口,哪个虫儿能出声呢?人类永远是合理的,将自身合理化是理性本能的冲动。虫子面临着“总体的污名化”,与“以虫之名”将他者污名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如“臭虫”“懒虫“淫虫”“民之蟊贼”“国之蛀虫”等负面形象。说来“道理”也很粗暴:塑造正面,也需要塑造一些反面。高尚化一些东西,同样需要污名化一些东西。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蚕吐丝是为了人,蜘蛛吐丝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学习蚕的精神”,我至今也没搞不明白什么叫“为了”。修辞力量大,但这股力量尤其需要逻辑作为平衡。 有时走在路上,看到路上被踩死的虫子,内心总有一丝悲凉,生命无常,死去的也许是另一个自己。我想何谓“人道”?只有人说,只让人走是人道吗?虫挡踩虫,狗挡骂狗是人道吗?人道应是道法自然,曲成万物,克己复礼,行道让道,而非霸道地恣意直线狂飙,有时,绕个弯,慢几步,反而是真正的大道。相比于“爱护花草”理念的深入人心,虫儿的境遇实在太可怜了!《与虫在野》正是一部带我们重新审视虫儿的“人道”作品,文以载道,道法“自然”,我们太需要这样“文学+自然”的作品了!作者为虫说话,给虫开道,在那里虫是有尊严的生命,人是有道德的物种,这样的思想境界让人由衷赞叹。 但是,说实话,书中个别虫图我是一时欣赏不来的,总感觉哪里“不爽”,然而一切让人不爽的事物,都值得认真反思:到底是该对象让人不爽?还是对该对象的认识让人不爽?这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缺省配置”。我知道自己仍有太多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熏习而积淀下来的成见,这些成见太久太深了,即便有批判的自觉,它们仍会时不时地主导我的头脑干扰我的判断。其实“爽”这个字就很耐人寻味,古义为差错,今义为舒适,也许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近乎“生即是苦”的命题:“爽即是错”。世间一切让人爽的(很可能)都是错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当然,严谨地讲,“错”应有其限制范围。人类应该对“爽”保持警醒,太爽了,可能会爽死!人类应该对“不爽”保持反思,一切不爽的背后都深藏着对自身的无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爽与不爽,谁知其极呢?那只虫儿让我“不爽”,但那只虫儿又有什么过错呢?对于喜欢虫儿的朋友,我推荐读《与虫在野》,对于那些无感甚至反感虫儿的朋友,我更推荐读《与虫在野》,因为“系统脱敏”更有助于完善心智。 读《与虫在野》产生共鸣绝非偶然,其中缘分颇深。与半夏老师相识是因为刘华杰老师,半夏老师在写《看花是种世界观》时采访了我这个资深读者。我们都深受刘华杰老师的影响,半夏老师写出了《与虫在野》这部佳作,我则主要把精力放在分形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思考“神秘世界”的真谛。一边是博物-文学,一边是分形-哲学,可以说是从刘华杰老师那里“一心开二门”,因此读《与虫在野》产生强烈共鸣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推崇共生,与虫同乐。 目前博物圈的朋友们可能较少关注刘华杰老师的哲学研究,对其早期关于混沌、分形的研究不是十分了解。当然,不了解分形不妨碍博物,但如果了解的话无疑会更好玩。分形之父芒德罗在其《分形:自然界的几何学》中谈到分形与博物学:我们的分形模拟著作从少量的人类智慧和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开始。人类智慧从观察某些事物入手,像立体派画家那样做观察。“云团不是球形,山峦不是锥形,海岸线不是圆的,树皮不是光的,闪电不会沿直线行进。”所有这些自然结构都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它们是自相似的……博物学知识涉及对自然结构事实的收集与分类。例如,当你测量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测得越精细,海岸线长度便会越长,因为你不得不计入沿海岸线长度越来越小的不规则性。(见《分形理论的哲学发轫》p5)分形与观虫有何联系呢?大有联系!而且非常美妙。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就描述了不可思议的分形世界,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众生本一体,故破除我执,不落于二边,乃趋向大乘。经中讲“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这一洞见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和“深化”。有诗为证:学者观察惟仔细,蚤身复有小蚤栖。小蚤之血小蚤啖,循环无穷不止息。(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p9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高安秀树在《分数维》中这样观虫:“大多数树木和草的分岔构造具有分数维性质……树枝大约为1.5维的分数维构造。植物的分数维性质,与住在植物上的节足动物的个数有关。小虫可以有效地利用大虫钻不进去的植物的表面的缝儿。在同一棵树上,小虫能利用的表面积比大虫所能利用的表面积要大得多,因此,越是小虫越能多活下来……”(高安秀树《分数维》,p39,地震出版社1994) 虫儿虽小,但一虫一世界,观虫,我与半夏老师同乐。因此赋得一首五律以赠之。诗曰:万物本相亲,虫儿自可人。和君同在野,与我共分身。意妙文章老,华严世界新。一中含一切,无量等微尘。 半夏老师在书中指出“虫”字有泛指一切动物的含义,故《与虫在野》讲述了她与虫儿的故事,更呈现了万物共生的图景。半夏老师说,这本书是她的单眼与虫虫的复眼对视的结果。那种饱含深情的对视一定是“相看两不厌”吧!如果虫儿会唱歌,那么在野的背景乐一定是“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万物皆有可观,风物长宜放眼,相看人虫,其乐融融。天人“融洽”,没虫怎行! 【篇四】 在全球化、城市化进程高跟猛进的今天,受到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重夹击,乡村文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覆灭性冲击。与成人文学里有意识地不停地回溯乡土经验有所不同,今天的儿童文学在“舶来”和“都市”的路上似乎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背对“精神故乡”的时间太久。在大多数孩子的世界里,乡村经验几乎为零,建立在乡村文明之上的传统伦理价值也被简化为《三字经》《弟子规》上冰冷的字句。陶耘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梦想天空》恰恰以乡村为场景,通过对汾河之畔丰依村里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生活与梦想的描写,希望为小读者们讲述一个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的中国故事,搭建精神的原乡,寻找文化的基因,让那一双双看惯了高楼大厦、虚拟科技的眼睛从书中体会到乡土中充盈的自然物象之美,人伦之美,童趣之美,人文之美。 《梦想天空》虽然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儿童文学小说,却完全没有初涉这一领域的生硬与晦涩,陶耘从自己的童年经验中获得灵感,叙述细腻而轻盈、平静而节制,俯首可拾的鲜活细节和灵动修辞,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童趣童心。凭借自己在出版界、文化界的多年浸润以及文学博士的学术修养,作者将自己的感悟和积累游刃有余地运用到了创作中,更为难得的是,作家有着为儿童写作的自觉,为未来建构希望的自觉。他在后记中写道:“我选择了儿童视角,或者说,是以儿童小说的形式,呈现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我看来,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年龄,他们眼中,所有的判断也只有真善美的标准。小说的责任,或许不仅仅是眼光犀利的批判,更要有满怀希望的建构。通过文字,我想阐明我的理想,尽管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是一部关于希望和梦想的小说。顾小麦梦想成为丰依村飞上蓝天的第一人;顾穗子梦想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进城务工的爸爸梦想着能为家人在城里买楼,安家;曾经不遗余力地促成儿子远走打拼的爷爷,却在儿子生意刚有起色的时候,盼望着儿子能返乡置业。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梦想的书写上,而是用三代人的梦想将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支教、扶贫、乡村振兴、返乡创业等一系列今天中国社会、中国乡村的现实流变自然地串联了起来。因为儿童真善美的视角,作者在这些对现实的描写中寄予了自己的美好愿景,但却也不乏对于时代之变的理性之思。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想象力对于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事实上,表达现实、思考现实的能力,对于儿童文学同样重要。儿童文学不应只停留在与世隔绝的“童话世界”,亦或是花花草草、小猫小狗的“小世界”,同时也应该与整个社会环境、时代洪流、国家命运等“大世界”建立联系,关照到带有当代人体温、气息、泪水、汗水的那些鲜活而坚实的当下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今天的孩子书写今天,应该是儿童文学的责任之一。儿童需要了解正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了解那些他们熟悉或不熟悉的生活,了解那些跟他们一样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让儿童对他们身处的世界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消除他们与现实社会的精神隔膜,增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能力,应该是当前儿童文学努力的方向。《梦想天空》无疑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梦想天空》里乡土被作者视为对城市的修正、补充、甚至是对立,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与诗情画意。这生机和诗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对乡村里自然物象之美和在自然之中孕育的童趣之美的描写。繁花凌空的高粱地、蔚蓝如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汾河、郁郁葱葱的芦根草,池塘里捉蜻蜓,庙廊上捅蜂窝,自然的丰美孕育着生命的灵动和最本源的诗意。在这里,生命是雀跃的也是饱满的,诗意是萦绕的也是踏实的,以深厚宽广的天地为依托,作者笔下的乡土既井然有序又蓬勃万象,自然与童心在这里相得益彰,又互为映衬。即便作为一名成人读者,书中诗意的乡村经验亦或是妙趣横生的童年经验,都会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和乡土生活的乌托邦式的幻想,成为对抗城市里拥挤、喧嚣的一剂良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并不是靠法律或制度运行的,而是依赖于乡贤和家族的治理,传统和乡约的规束,所以对伦理教化、民俗传统都是十分看重的。作者在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描写中,努力寻求一种文化返归,希望将这种对乡土的回望延伸到文化的层面。在《梦想天空》里,邻里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亲缘关系也没有因日渐淡漠而疏于走动,它为我们展现了父慈子孝、祖辈慈祥、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的乡土人伦世界。即便儿女都不在身旁,受伤的爷爷得到了全村人的照顾,家里出现了“每年农历二月村子里赶集时才会出现”的场景,“满院子人”,“备车的备车、抬担架的抬担架,买生活用品的买生活用品”。乡村的人伦关系就这样将爱与美,将生命连接起来,让世界充满了温情和友善。 我们常说乡土是精神的原乡,但另一方面却又很难知行合一,在工业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早早切断了与乡土的联系。当我们的孩子只会隔着电脑屏幕偷菜,却分不清四季时令;只会弹奏贝多芬的《田园》,却从不曾体会那份宁静与安逸;只知道名校投行,却丝毫不了解一直默默滋养他的乡土中国,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我们总说良好的教育是为了扩大孩子的视野,但殊不知这个视野应该是双向的,不仅是向上的,是上海纽约,是国际的,是先进的,也应该是向下的,是乡村田野,是自然乡俗。只有双向的的维度才能构建完整的视野,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发现更多的可能,才不会在一味努力向上的过程中迷失、挫败,不会因为那些所谓的唯一目标而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有意识地在文学的世界里为孩子搭建完整的世界,既是对过去和故乡的追念,又是呈现给未来的人性人情,在实践儿童文学本土化的同时,让文学也有了自觉地归依和生长。 【篇五】 家庭教育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父母的哪些教育行为能带给孩子一生的益处?……这些看似属于基本常识的问题,在不同家庭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解读。翻阅《父母教育行为的50个细节》,仿佛听到50个亲切靠谱接地气的专业碎碎念,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生活实际链接,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等宏大视角化为家长和家庭教育指导者拿来就能用的操作指南,到位、可读、好用。 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俄国文豪伏尔泰的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情境中,好像是在提醒我们,生活教育的痕迹就是细节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这件细碎又重要的事情上,真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日常言语细节、主动教育细节、回应教育细节和自我约束细节这4个板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常言语细节。一句句我们平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几乎每天都会用来催促孩子的“快点快点”,要求孩子专注于学习时的“认真点”,经常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你看……多好”,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时的“我都是为了你好”,还有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冲口而出的“我跟你讲话,你听不见啊”……俨然一面面冷静又真实的镜子,照出不少家长带给孩子的伤害和禁锢。 50个家庭教育细节是精心挑选的,又是常见的,许多来自见诸报刊的真实案例。很欣慰不少故事来自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更高兴看到作者从案例分析中梳理出了中肯细致的“为什么”和“怎么办”。 书中列举的很多细节,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无论当时的客观效果是激励了孩子还是委屈了孩子,父母常常是不由自主地说出来、做出来的,有时甚至说了、做了都没有觉察。因为细节是教育的自动反应,折射的是父母可能很少思考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 接孩子放学时,是接过孩子的书包帮他背还是让孩子自己背,考量的是父母是否重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考试没有发挥好时,是拉下脸来批评、打骂,还是安慰、开导孩子,反映出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发现孩子收到情书时,是生气还是惊喜、是说教还是放任,关系到父母是否知道“早恋其实是早练”;当孩子有心事跟你交流时,是积极回应还是敷衍了事,体现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尊重孩子……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张口就来的话、不假思索的行为,都是由父母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决定的。 小细节有大能量,尤其是父母的脸色和语言,对孩子生命的影响不可小视,具有造就或者摧毁孩子的能量,就像催眠一样,牵引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温和的笑脸、轻言细语的声音、将孩子抱在怀里亲子共读、容忍孩子学做家务时笨手笨脚而不责备他“帮倒忙”等等细节,都会在孩子的童年留下或深或浅、或甜或苦的痕迹。孩子长大后,这些童年生活中与气味、声音、味道、触觉、温度等相关的细节,像一颗颗小小的钻石,闪烁在心灵和岁月的深处。 优秀党员事迹五篇 优秀党员事迹五篇 【篇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严谨求实、兢兢业业,按照“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全体同事一道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赢得领导及同事给予的荣誉。 一、政治坚定,维护党员形象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工作形象、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工作中发挥了积极模范作用,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就维护了党员形象。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三会一课”学习,时刻领会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努力学习好本室的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当的光荣称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拖拉、不推诿、不扯皮、不误事。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爱岗敬业,勤奋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做到随坏随修,既为学院节省了维修经费,也方便了老师同学们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也算是为教学科研进一点自己的贡献。 三、努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除了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认真,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时刻保持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外,还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恪尽职守,认真细致,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服从组织安排。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淡泊名利,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做到不利于单位、集体形象的是不做,不利于单位、集体形象的话不说,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形象。 四、严于律已,强化廉洁意识 日常生活和平时工作中,我牢固树立并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有为。自觉加强对《廉洁从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等廉政知识的学习,分清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警示案例进行自我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拒腐防变意识。同时,我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将工作、娱乐、学习、休息有机结合,端正自己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思想上筑起廉洁自律的防线。 【篇二】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一直严谨求学,刻苦认真,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时时刻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支部书记,本人始终牢记职务即是责任,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管理。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党建工作的决议、决定和部署,严格进行贯彻实施。二是坚持党建工作与实际本职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坚持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议事制度,健全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机制。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深知自己就是党和群众的纽带。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学以致用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认真履行“两学一做”,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具备了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严格把好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质量关,为党输入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严格按照《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规定》要求,按时足额缴纳党费,确保了党费收缴的及时规范。三是做好“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系统管理工作。对系统操作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并对系统进行管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进行党员教育学习。 (二)积极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建设 组织定期集体学习。坚持每双周二下午集中学习制度,积极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等,及时掌握党的政策理论。二是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年初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坚持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三是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大会召开后,组织观看十九大会议,组织党员跟进学习十九大报告、新党章、习总书记十九大重要讲话,并将十九大精神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指导中心各项工作开展。 本人在一年中将组织下发的所有材料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并通过灯塔、学习强国等APP对国内外时政进行密切关注,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己的思想不掉队。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以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提高自己,更加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不辜负老师、同学们对我的期望。 【篇三】 我于**年6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年9月份开始担任**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一职。一直以来我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委赋予的各项任务,为党建工作和党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上级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一、 思想进步,政治合格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一名政治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 刻苦钻研,素质过硬 认真学习贯彻“两学一做”,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并做好宣讲,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伴随着“两学一做”的深入学习,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提高。 认真学习学科专业和管理知识, 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工作上从大局利益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团结和依靠同学,秉公办事,求真务实,恪尽职守,看到问题能直言,不揽功,不推过,工作勤恳,作风扎实。 三、工作勤恳,作风扎实 作为党支部书记,我注重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贯彻民主集中制,团结班子成员,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建工作要点,落实党支部各项工作。 在班子建设上,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班子成员责任担当。抓好党员干部学习和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学习自觉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来促进工作能力的增强;坚持班子成员每周一碰头,使班子成员凝聚共识,形成共同干事创业的领导集体。 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作为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守纪律、讲规矩。用严格的制度落实党支部的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 在抓党建工作上,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以认真履行好“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职责为己任,明确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以领导重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抓好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基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党员该做的事情,党组织却给予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用良好的作风和工作业绩造福群众,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篇四】 自**年12月2日加入党组织以来,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这两年来经历了特别多的事情,特别是担任中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第一支部委员会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以来,紧张而又平淡,但就在这一个个紧张平淡的日子里,我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健地走来。我积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负责完成学院党委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年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汇报总结,剖析自身的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以备本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让自己各方面完善和进步。 一、强化思想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本人在工作之余,积极组织党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坚持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二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三是坚决按照上级的指示,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予以整改。 二、立足本职、认真工作在工作上,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踏实进取,认真谨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在工作中,始终牢记本职岗位的服务宗旨;在学习上,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一直认真学习,当然压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学的课程学习并不是很重,但是老师的宽松对我来说就像是无形的压力。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所以我不敢放松学习,希望在有限的学生生涯中更多地学到点东西,为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准备。所以,我课堂上认真听讲,当然学习之余也应该劳逸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在工作方面,还存在浮躁情绪。二是对一般性的、事务性的工作,缺少创新和开拓精神,三是对有些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不力。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克服不足,更进一步改进工作态度,积极协助领导做好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勤奋工作,让自己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升华,积极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努力向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方向发展。 【篇五】 **,女,汉族,199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0904班团支书以及本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过“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团员”、“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获得过“高教社”杯数学建模省级一等奖、**大学SRT优秀奖、“易来泰”奖学金和“拉法基”奖学金。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很喜欢这句话。《菜根谭》中有言:量弘识高,功德日进。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意即我们的品德会随着气度的扩大而增进,而气度会随着见识的增加而增长,所以,我努力做一个真正博识而有气度的人,以厚德,进而可以载物。 思想端正 爱国爱党 **年的金秋,满怀着期待,我来到了**大学。我深深地知道,大学是一个人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努力地去感受、理解、消化各种精彩新鲜的事物,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一上学期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年12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光是要从思想上入党,也要从行动上践行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我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关注时政,时刻以先进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泛舟学海 自强不息 正如我的名字,我渴望知识一如那攀山逐日的苦行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前行。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日常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学习时间要比别的同学少了许多,但我不甘在学习上落于人后,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光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毕竟学习是一个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这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可我坚信只要自己肯吃苦,就一定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工作之余,就转战自习室,及时消化新学到的知识,有时候在晚上八点多工作忙完,逆着从自习室出来回宿舍的人群,总显得自己那么格格不入,但于我而言,到十点自习室关门的这两个小时是何其重要。大三之后,我们就不用天天点操了,但为了争取学习时间,还是坚持早起学习,这些经历每每回想起,总是弥足珍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执着着自己的信仰,我连续三年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 坚持创新 励志钻研 大学的学习,决不同于简单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被动的学习,更多的需要我们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思考,自主认知,自主实践的能力。 为了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经历,我报名参加了**大学大学生计划训练(SRT)项目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SRT项目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专业,加深了对本专业的热爱,我学会了遇到问题要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实践中要敢想敢做,用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而在数学建模整个看文献、找思路、实践、重建思路、再实践,看似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与同学老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共同进步,让我乐在其中。我渐渐明白这样的学习才有真的意义,渐渐明白科研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且无限接近于完美的过程,而我乐于经历这样的过程。**酬勤,在两项竞赛中,我分别获得了“**大学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优秀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 积极参与 全面发展 作为团支书,我认真负责,协助老师做好学生工作,完成老师分配的每一项任务,在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面前,起到带头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在**—**学年,我班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校级优秀团支部”,这无疑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作为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让我可以更好地将团支书的职务衔接起来,做好支部的工作,我鼓励同学们递交入党申请书,慎重做好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工作,不断为党支部输入新鲜血液。我的努力,老师和同学们看在眼里,三年来,获得了“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此外,我还多次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全面地锻炼自己。大二升任为材料学院自律会办公室副部长,积极组织并创新了许多活动,增强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会组织的“完美班级”活动中,获得“优秀笔记二等奖”,在**大学自律会组织的“风采在济大,就业我先行”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志存高远 自强不息 内心倾注过的地方最不容易丢弃,唯有真正对每一件事情倾注过心血,才会真正感觉到感召的力量和一种一往情深的专注和热血,才会在人生的路上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回首往事,三年的大学时光,我努力为自己打造一个没有遗憾的过去,如今我站在这辆驶向终点站的大学列车上,我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但是我会带着始终饱满的激情和不懈努力的态度,集中所有的精力欣赏完最后的沿途的风景。而之后,继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师长点评:**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学习自主性强,成绩优异,富有挑战意识和创新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领导组织和沟通协作精神,兴趣爱好广泛,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