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 根据机关业务培训的安排,这次安排我们讲课,主要侧重提高同志们的文字水平和办事能力。今天我想围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谈点看法和体会。这是基于工作实践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机关干部,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无论是写内部材料还是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抓问题的能力”实在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在领导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人与人之间素质能力强弱的重要参照系。 ‎ 一、 增强抓问题的意识 13‎ 不触及问题,文章或材料就不会有深度,工作实效性也好不了。这里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弄清抓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和问题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教育大辞典》上说:“问题亦称难题,泛指机体不能利用现成的知识(包括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境。”而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或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更多地具有客观性,是客观存在见之于主观认识的东西;而问题意识更多地具有主观性,是主观感受加之于客观存在的东西。概括地说,问题具有奠基新说和开拓新知的价值,具有推动创造和牵引发展的价值,具有激发想像和启发智慧的价值,问题意识是有为之人的良好思维习惯,问题导向是有为之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既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新起点,也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抓问题是一个人提高能力素质不可忽视的要素。‎ 哲学上讲,矛盾是问题的源头。毛主席曾经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对于我们确立关于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广泛性决定了问题的广泛性。那种无视问题的存在、回避问题甚至掩盖问题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是缺乏辩证思维和客观态度的表现。其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本质特征,人类只能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进步。正确的工作方式应该是主动地揭露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在1842年5月写的《集权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接着他又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再次 13‎ ‎,具有问题意识应该成为领导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只有确立了问题意识,才能够有效和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对问题敏锐的头脑,问题才能够被纳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才能够实现它应有的价值。爱因斯坦在《物理进化论》中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历史上有影响、能传世的文字材料都是触及问题、观点鲜明的篇章。‎ 13‎ 如写祖逖的“闻鸡起舞”,写孟母的“孟母择邻”,写匡衡的“凿壁偷光”,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曹操的《观沧海》、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虽已流传数代,但仍经久不衰,有些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概因为这些作品揭示的是世间规律、探寻的是人生真谛,时间越久越显示出其人文价值和魅力。而那些无病呻吟、不痛不痒、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有的写出来尽管刻在名胜古迹的显眼处,也不会引起人们重视,更少有人去咏颂、记牢。如故宫墙上当年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下的那些“万寿无疆赋”,即便写得再华丽、对仗,也无人问津,真可谓过眼烟云。康熙皇帝一生写的诗词有洋洋四集之多,但流传开来的竟没有一首。最近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之前下发的参阅材料,古田会决议、谭政1944年在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的决定作为重要文献收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人们反对文山会海,纠治“五多”,不大爱听讲长话。但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会议、文电、报告,从来不排斥,而是持欢迎态度。人们厌恶的是不解决问题、文过饰非、人与亦云的假大空的会议、文电和报告。‎ 党的领袖人物和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都是抓问题的能手、高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始终关注当下的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根本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以问题为牵引,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认识和处理不同阶段的问题,创造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他写的大量的论著包括《人民日报》的社论、诗词作品,更是为人们所称道。邓小平同志讲过,理论研究就是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胡锦涛同志深入研究和考察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社会实践和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论。习近平同志早在担任地级省级主要领导时,就特别注重学习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宁德工作时所写论著《摆脱贫困》、在浙江工作时所著《干在实处 13‎ ‎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就是最好例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更是以问题为导向,已经和正在解决一大批长期以来似乎没有办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注意研究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就会发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向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子,开诚布公、一针见血,有的放矢。他的讲话中,问题始终是个导向、是号角,既登高望远,又落点很实,解渴过瘾,振聋发聩,能引起共鸣,产生强烈反响。我还看过党内几位“才子”邓拓、胡乔木和田家英等同志的传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写作的高手,很大程度上,高就高在会抓问题、善抓问题上。‎ 如果说文字材料有主线、有灵魂的话,我觉得问题就是主线和灵魂。问题是文章的脊梁和脉络,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贬斥什么,作者的思想、观点、灵魂,都渗透在对所触及问题的认识与阐述之中了。而且一定程度上讲,对问题了解得越多、越深入、把握得越得体,文章的针对性就越强,成功的机率就越大。问题触及现实越尖锐、越直接、越突出越好;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越普遍、越有代表性越好;触及的问题越没有被人发现、越难解决越好。只要善于研究问题,不会写材料的人就很快会写材料,写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较快地提高写作的质量。或者说,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考量的一个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把握抓问题的本质 13‎ 我们生活在矛盾无处不在的世界,每天都要遇到各种问题。抓问题必须懂得抓问题的本质,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抓问题,必须掌握这个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坚持在解决部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具体到我们政治工作、文字工作上,抓问题,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要“吃透两头”,这是政治机关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没有对上头精神的透彻理解,就会走偏方向;不切合下头的实际,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有人形象地说是要围绕“两个转”,一个是围着中央转,看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有什么问题;另一个是围着中心转,看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 一是抓问题要能够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项。深化理解上级指示要求,客观看待工作形势,学会查找本单位、本领域工作实际存在的差距。特别是要弄清楚影响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究竟在哪里,短板究竟是什么。补齐短板才能有整体效益,这是“木桶理论”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和好人主义严重的人、人云亦云,就看不到差距,进而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需要指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项,不见得就直接反映事物的原貌,把一个时期的问题统统暴露无遗,而是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尔后有的放矢地采取从正面去宣传、引导,这种方法运用是大量的、经常的。‎ 二是抓问题要善于抓隐患、苗头和问题。‎ 13‎ 在平时的工作中,机关干部始终存在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类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想在党委、领导之前,谋在党委、领导之先。“先于首长,高于部队”,做到这一点就要时刻关注形势,善于见微知著,具有超前思维。要锤炼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极强的创新意识。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未发。要求机关干部要有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认真研判形势,深入分析问题,不为表象所迷惑,不为经验所束缚,不以偏盖全,盯着问题想事情、提建议、做文章。‎ 三是抓问题要注意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看待问题提出过“古今中外”的方法,意在既要历史地看,更要发展地看。习主席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时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告诫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和解决问题。看我们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既要看它是否对全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否是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是否是带有倾向性的难点,但最关键最紧要的是看它是否有新意。只有新,才能有时代价值和现实针对性,才能给部队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实践启迪。这一点,对于抓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军报原副总编刘书忱在讲到新闻宣传要抓问题时说,求新是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新闻就是“喜新厌旧”,就是要盯着新现象、新载体、新观念、新经验、新角度、新典型。这对于我们抓工作落实、写内部材料同样也是适用的。‎ 13‎ 以上三点是从部队建设需要出发抓问题的方面,无疑用的是战斗力标准。实际工作中,在抓问题上,还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差:一是当涉及问题与个人利害有冲突时,是否能实事求是破题,是以事实为重还是以一己私利为重?这一点,对于写那些涉及切身利益敏感问题材料或起草有关政策规定时尤其重要。说假话,隐实情,回避矛盾和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维护或争得私利,这叫“利益标准”。二是当自己先入为主时,往往把已有经验和第一印象当做定论,排斥后来的不同意见,陷入主观唯心主义,阻碍了对真实情况的了解,自然也就提不出真知灼见,这叫“成见标准”。三是当领导已有看法时,或一起写材料时老同志提出意见时,往往以上为是、以老为准,明知上级领导和老同志的意见不符合实际,也不敢申辩和纠正,将错就错,这叫“资历标准”。‎ 四是当书本上特别是文件中已有结论时,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同样把它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一图省事,二不敢担当,不是针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去修正错误,这叫“书本标准”。‎ 五是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倒性舆论,不敢正视事实,坚持真理,而屈服于舆论压力,这叫“风向标准”。‎ 总之,把握抓问题的本质,需要有担当的精神、分析的能力,敏锐的嗅觉、锐利的眼光,以及求实求新的作风,一定要跳出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始终坚持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要防止和克服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努力使我们的认识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真实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三、夯实抓问题的功底。‎ 13‎ 抓问题需要有抓问题的本领,这个功底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随着职务和岗位变化自然而然产生,需要大家在长期实践中勤学、善思、笃行,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 ‎(一)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13‎ 思想理论水平的高度决定着看问题的深度。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而这种智慧和聪明获得的途径,其实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和追问,学会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有了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想问题了,也就接近于哲学的思维方式了。有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你就能够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平淡处发现新奇的问题,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重大问题。恩格斯在为德文版《资本论》作序时指出,马克思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正是问题所在。革命导师这种问题无所不在的意识,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思维决定创新能力。我们的机关干部一定要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经验思维为理性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同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使智慧的源泉竞相涌流。提高思想理论修养,还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历史为镜鉴,学到对今天事业有益的知识和智慧。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求我们在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上下功夫。的确,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凝结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也汇聚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许多“秘诀宝典”“经典美文”“金玉良言”,不仅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有益指南,也是著书作文、从事写作的精道示范。‎ ‎(二)深入调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资料。‎ 13‎ 不要以为我们经常到基层部队去,就真正了解基层情况,要知道,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对问题司空见惯、视而不见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身入而没有心入、人下去了心还在上边的情况在机关大量存在着。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思考,问题才能够成为我们认识、观察和思考的对象,问题才会产生意义和价值。毛主席有句名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多人都了解或自以为了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但只有毛主席提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最主要的问题,并对中国最复杂的阶级问题和社会构成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从熟知达到真知,进而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抗日,但毛主席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有理有据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得出了“只要坚持持久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结论,拿出了怎样打持久战的办法和措施。不仅很快统一了党内思想,也令蒋介石心服口服,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革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机关发文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问题抓得准、针对性强,才能收到实效。而捞到问题,包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依赖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涉深水者得蛟龙,掘深井者得甘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三)增强强军兴军责任感,勤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原始问题的关注,正是因为具有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理想和勇气,他才敢于去碰那些原始问题,才能够从那些原始问题中发现创新的契机。前些天,我在《文艺报》上看到几篇纪念作家徐迟的回忆文章,当年徐迟为了写出《哥德巴赫猜想》这篇长篇报告文学,抓紧在自己并不熟悉的数学领域“恶补”,最后写出来的东西既符合科学的要求,又让读者大众看懂、感动,那要需要什么样的功力!有怎样的责任感呢?毋庸质疑,我们这一代军人,赶上了实践强军目标、深化改革、军队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工作各个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要像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作家那样,有一种攻坚破难的闯劲儿,增强强军兴军的责任感,有在本职工作领域当中坚、挑重担的勇气,抓住军委、总部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部队建设需要解决的难点棘手问题,积极研究和探索,力求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没有这样一股劲、一股气,就难出具有开拓性、原创性、实用性、有效性强的研究成果,也锻造不出文字材料的精品力作。‎ 13‎ ‎(四)善于观察和总结,提高认识和发现问题的洞察力。‎ 13‎ 问题既然是矛盾,而矛盾运动又蕴含着规律,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说,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就接近了规律。过去有句话讲,“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那么也可以说:问题只青睐有心人。毫无疑问,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人更容易发现问题,掌握到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澡盆中发现浮力定律,瓦特从壶盖被开水冲开而发明蒸汽机,鲁班从草叶剌破手发明了锯子,张仲景尝变百草成药圣等等,都是善于观察、具备很强的洞察力的例证。我们平时下工作组也好,大家在一起写材料也好,总能发现,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了解同一个单位的情况,研究同一个问题,有的同志能够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有的同志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研究问题插不上嘴。这就是一个积累、提高的问题。应养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做到眼勤、耳勤、嘴勤、脑勤、手勤。据说,唐朝诗人李贺每天清晨出门都要背一个锦囊,每当看到、听到、问到或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到纸条上存入锦囊。每天天黑归来时,锦囊中总是满满的、鼓鼓的,待夜幕降、万籁俱寂时,他便在油灯下进行选择、整理,反复琢磨,精心构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创作出不少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过去我曾听一些老首长讲过,战争年代,连队指导员的兜儿里经常揣着一个小本子,是专门记问题用的。一位老报人介绍经验,抓问题有八种途径和方法:能看到的文件要多看,积极主动参加工作组,尽可能多地接近领导,坚持“三不一吹”(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扯淡,吹问题),多交几个能开门见山谈问题的朋友,处处留心,情况问题记卡片,学会看报纸。这些好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种好作风,多么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啊!‎ 提高抓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应该说通过努力,人人都会有提高的。最后,我想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课程,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也是探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问”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思”是学与问的保证,韩愈说:“行成于思”,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辨”是去粗存精、除伪存真的法宝;“行”就是实践,只有把所学知识和本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具体到提高抓问题的能力,那就是要多写、多练、多实践,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