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9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套资料31篇汇编(意见决定、经验交流、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经验信息、领导讲话等)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套资料31篇汇编 (意见决定、经验交流、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经验信息、领导讲话等) 目 录 一、意见决定 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关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水平的决定 二、经验交流 整体谋划 试点带动 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推进新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对标“两高两化” 探索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红色引领 联动融合 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着眼现代化 奋勇争先进 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 探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强化三大举措 筑牢安全基础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调研报告 关于多元协调共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四、理论文章 “五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厚培文明 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经验信息 法治统领 信息支撑 一体运行 高效治理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实施“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六增六提持续推进全区基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领导讲话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1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2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3 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切实把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落实到省域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治理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党中央《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目标,立足实际,在能先行的领域奋力先行、能突破的领域率先突破,努力推进治理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三、总体要求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全面落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引的方向前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理实践中落地生根。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鲜明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各项制度得到人民拥护、充满生机活力。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遵循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严格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持续完善“大学习”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总结提炼主题教育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2严格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 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项制度规定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优化党委议事协调机构,确保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三四八”贯彻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贯彻落实深入具体、持之以恒、全面到位,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3坚决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认真落实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各级各方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落实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健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各方面重要工作的制度规定,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市县机构职能体系和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4认真落实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 坚持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彻到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制度机制,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乡村干部服务群众等制度,推动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服务群众质量和效率。深化群团改革,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5建立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健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深化落实省委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二十条措施,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体系。推动容错纠错具体化、制度化,建立为被诬告陷害的党员和公职人员澄清正名机制。深化“十个专题”培训,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6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推行蹲点调研、一线考核、专项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和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制度。用好古田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性教育,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品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行领导班子运行和政治生态评估机制,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立健全解决党自身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充分运用法定监督方式,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法律实施和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机制,推进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规范化建设,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不断优化代表结构。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完善县级人大组织设置,推行人大主席团“1479 工作法”。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落实各级民主党派委员会直接向同级中共党委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努力建设“政协大省”。健全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机制,提高协商议政质量,促进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和反馈。调整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推动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形式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持续深化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3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完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健全专题会议、请示报告、督查检查、重大事项统筹协调等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沟通联络机制,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重要作用。优化与港澳、海外重点社团和代表性人士常态化工作联络机制。健全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4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健全对口挂钩帮扶民族乡、民族村机制,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支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5增强基层群众自治活力。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完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创新“互联网+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政府与工会 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形成省、市、县、乡镇、社区(村)企业五级贯通、上下联动的职工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持续深化法治建设 1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红色文化传承、保障和改善民生、闽台融合发展等特色立法,加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海丝”核心区等先行先试区域的立法。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畅通立法渠道,扩大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规规章。 2完善宪法法律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备案审查能力建设,确保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制度,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执法尺度统一规范。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建设,构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的执法机制。深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行政执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3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防范和纠正机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平台融合发展。 4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和执法规范化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利益驱动执法等行为的追责力度。加强和改进公益诉讼工作,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着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 型政府 1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加快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2健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机制。 健全“马上就办”服务标准,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四同”,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审批。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健全完善便民审批服务机制,全面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打造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马上办、掌上办”,提供 24 小时不打烊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3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行业经营许可办理时间。建立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实行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实行行业准入、资质标准等无差异监管机制,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完善营商环境评估机制,补齐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 4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 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推动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完善违法严惩制度。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建设诚信政府。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领导 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综合改革“双百行动”、员工持股等改革试点,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施国有企业集聚发展战略,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企业主业集中。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资本共同设立发展基金。 2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实体经济“百千万”行动,加快推进百亿龙头成长计划、千亿集群培育计划、万亿有效投资计划。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完善“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智造”工程,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体系,完善省技改基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完善园区建设标准化体系,构建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新体制。完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完善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5G 商用、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快形成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3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创新研发平台体系,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加强省创新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建好省创新研究院,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完善创新支持政策,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机制,健全科研机构、项目、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加大产业领军团队支持力度,打造柔性引才模式。 4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省委统一领导、市县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体制机制。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推进村庄分类与村庄规划。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完善促进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5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健全对外贸易多元化机制,深入实施“百展万企”、“助力万企成长”工程,积极对接国家多双边合作战略成果,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强化主动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完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工作机制,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人文海丝”、“生态海丝”、“海丝茶道”等重点工程建设。 (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完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制度机制,健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通俗化的理论宣讲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学科建设、学术评价、教学考核等制度机制。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决打赢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机制。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制度机制,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时代楷模、八闽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典型推荐选树和学习宣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健全文化和自然遗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延续文脉,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诚信建设。 3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施文艺高峰工程,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扶持机制。以办好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为抓手,健全影视繁荣创作机制,扩大影视等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老区苏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健全“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投入等机制,建好百姓大舞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文化服务。 4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广电”,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新闻通气、新闻发布机制。健全出版管理制度。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5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创作体系,建立健全戏曲传承保护机制,打造一批闽派文艺品牌。创新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评价机制,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加快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工程,打响“全福游、有全福”品牌。 (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1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劳动关系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办园体制和投入机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教育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启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发挥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完善面向人人的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 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筑牢兜底保障制度防线,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机 制,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和落实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4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医疗“创双高”项目建设,提高“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水平。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三医联动”走向“全联”、“深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健全妇幼健康、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八)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 1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发挥平安建设责任制龙头作用,健全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同责共同抓、行业部门联动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体系。完善专项治理机制,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广“互联网+群防群治”等创新手段,建立平安建设实绩与群众获得感挂钩制度。建立健全长效常治机制,依法严打黑恶势力,深挖彻查“关系网”、“保护伞”,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土壤。 2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深化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四门四访”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约访和带案下访、包案落实制度。全面推广“最多投一次”阳光信访工作机制,有序推进“信访评理室”建设,广泛推行信访评理和初信初访事项简易听证评议机制,完善“诚信建设+信访”综合惩戒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巩固提升特色的海上“枫桥经验”。整合各类便民服务热线,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应急流转调解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信访风险预测、合法性审查等制度。 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弘扬新时代“漳州 110”精神,创新完善打击违法犯罪新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滚动 排查机制,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三单”管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组建专职巡防队伍。建立现代科技辅助治安防控机制,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平台、“雪亮工程”等应用平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战化运用,打造“智慧天网”。4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危险物品“一体化”等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健全安全监管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防止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5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广完善“六要群众工作法”和军门社区“13335 工作法”,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和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机制,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6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规制度体系。构建党委(党组)领导、专业机关指导、有关部门主责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 1构建严密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硬性约束措施,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生活垃圾全过程管控体系。完善生态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 2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木兰溪治理的重要理念,全力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共抓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大保护大修复。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强化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监管,深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 3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提升生态云平台功能,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创新发展“长汀经验”,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实行全省水系治理“一张图”,严格水源地环境治理。持续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善臭氧污染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健全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制度,强化重点海域污染防治,严管违法违规用海行为。 4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激励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化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探索企业资源环境权益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不同资源禀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5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促进机制。 坚持生态产业化,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创建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区。坚持产业生态化,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绿色产业引导机制,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转变,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6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 (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1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健全完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牢牢把握“两个维护”首要任务,丰富和完善监督在一线跟进的方式方法,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健全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巡视巡察整改日常监督机制和报告制度,规范省直单位内部巡察,巩固提升市县巡察。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化“五抓五重”制度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加强派驻机构制度建设和服务保障。积极探索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的制度,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作用,促进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2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 坚持权责法定,科学配置权力、明晰权力边界、严格职责权限,完善机构改革后的权责清单。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的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3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作用,建设工程领域招投标在线监管平台,延伸拓展“1+X”监督机制,推动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管的衔接联动。完善一体推进追逃防逃追赃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天网行动”。创新廉政教育机制,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五、组织保障 1全面对标对表,严格责任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责任,对党中央《决定》部署的目标任务,逐条逐项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具体方案,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构建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推动工作落实的责任链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推动各项工作落深落细落实,推动各方面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2突出领导带头,抓好制度执行。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强化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 3强化宣传教育,坚定制度自信。 运用各类宣传平台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故事,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干部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新时代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进新时代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决定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作出如下决定。 一、学深悟透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构建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站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把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部署要求对接好,一体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 12 号文件精神,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把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定信心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得更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使命、阶段目标。 四中全会对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的阐述,既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又指明了时间表、路线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总方向和总依据。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承担着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制度层面深入推进“三区一中心”各项措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目标的 2020 年、2035 年、本世纪中叶的时间节点与四中全会明确的总体目标时间节点高度一致,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融入到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的要求中,一体推进,做好先行先试,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 3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进一步牢牢把握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 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具体体现在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十三个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更是我们建设自由贸易港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决不允许利用自由贸易港的高度开放作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跳板,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打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谱写美丽新篇 章;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4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牢牢把握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充分体现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指示要求。 四中全会聚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这“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展开,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注重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经验,体现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要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自由贸易港建设要瞄准世界、放眼全球,把“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作为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全球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国际双边及多边贸易投资协定的成熟规则,充分体现国内扩大开放领域的最先进做法,顺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利益的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我国更好融入全球贸易投资体系开辟新通道。 二、强化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5紧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领导水平。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机制,确保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各项政策部署落好地、不走样,坚决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6紧扣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式,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经济人士工作,扎实做好宗教工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 7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持续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用好用足地方立法权和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快推动自由贸易港法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法规架构。积极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争取,赋予更大立法权,授权对有关重点领域进行立法创新或者对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调整。加快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优化公安管理体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省群众基础。 8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完善和优化机构职能体系,巩固深化党政机构改革成果,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稳妥开展法定机构改革,逐步建立符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展需求的行政架构。优化省与市县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和市县财政关系。加强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突出主体功能定位,高效配置行政资源,强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补齐东中西城市发展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极简审批制度,实现事项办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加快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集约监管、综合监管、精准监管。建立健全有效激发基层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持市县建立责权匹配、奖惩清晰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 9紧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制定实施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 30 项其他自贸试验区施行政策落地实施。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构建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开放制度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和部分重点园区启动实施早期安排,推动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运输自 由便捷有序跨境流动,实现数据跨境便捷流动,力争取得早期收获。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加快建立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建设“五大平台”,构建南繁、深海、航天“陆海空”立体式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开放条件下的创新能力。科学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完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园区,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自由贸易港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质升级光电路气水“五网”基础设施,重视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形成对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有力支撑。 10紧扣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广泛凝聚全省人民拼搏实干的强大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把好方向、管好阵地、带好队伍。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的长效机制,深化拓展“五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优势,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琼剧等地方戏曲,传承好非遗文化,开展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1紧扣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四不摘”政策,坚持“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美丽百镇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公共资源配置体系,持续抓好“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统筹城乡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构建健康制度体系,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乡村医生“县属乡用、乡属村用”机制。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培育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继续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大力解决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加快完善住房制度和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工作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完善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体现工作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政 策。 12紧扣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全方位“管得住”的新型管控体系。 根据自贸港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控圈,实现对进出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全天候全方位精准管控。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构建国家安全风险、贸易风险、税收风险、金融风险、数据流动风险、事中事后监管等六类风险防控体系。大力推进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新机制建设,加强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建立健全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制度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安全生产机制。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13紧扣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加快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改革任务落实,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制度体系,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和联合惩戒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实行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完善天然林、三大流域和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出台实施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建设“清洁能源岛”。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14紧扣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军地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共用共享,完善南海救援保障体系,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深化空域精细化改革,探索空域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军地共商、联合管控的运行模式。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大力支持港澳台侨琼籍社团建设,完善便利港澳台居民在琼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与港澳台侨交流合作,谋划建设琼港、琼澳服务业合作园区。服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对外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高水平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教育、农业、旅游交流平台,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沟通交流机制,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领事机构。打造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和洋浦国际贸易陆海新通 道新支点,建设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15紧扣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把政治监督摆在首位,加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重要任务、重要事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和重要岗位干部监督,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防止权力异化、变质、滥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司法等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重点整治工程领域腐败问题,决不允许在工程项目上暗箱操作、搞假投标、搞围标串标,决不允许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决不允许把建设工程搞成人情工程,决不允许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打招呼,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三、加强组织领导,以“我为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为抓手,推动四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落细 16抓实学习培训宣讲。 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点内容,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习,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等形式,集中一段时间对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全员轮训,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从现在起到明年初,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宣讲,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按照中央“八个讲清楚”要求,结合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全面准确宣讲好全会精神。改进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注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17抓实宣传舆论引导。 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要精心策划、集中报道,开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专栏,深入解读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社论、评论文章。坚持网上网下宣传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推出更多具有特点的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态势。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制 度故事,有效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加强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对错误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加以批驳。 18抓实理论研究阐释。 省委党校、省社科联、各高校、各智库要组织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阐释,抓住干部群众关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着力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现实基础、显著优势讲透彻,着力把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弄明白,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理论深度。组织召开系列理论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不断深化认识、增强研究效果。 19抓实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好配强各级党组织班子,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建立“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正向激励体系,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培育,落实好中组部等七部委《关于支持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以良好体制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增强“八种本领”,提升站在人民立场想事、谋事、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更好推动自贸港建设。 20抓实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 12 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和“我为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结合起来、与各市县各部门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结合起来,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充分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整体谋划 试点带动 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省级推动,通盘谋划 抓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立足省情,充分发挥省级在规划设计、政策配套、整体推进方面的作用。 一是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法治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市域责任。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先后 4 次深入城乡基层,调研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建设等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整体联动。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治理职能,出台 8 个专门工作意见,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省委组织部就城市社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区域化党建分别印发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四德工程”建设,促进“以法立德、以德润法、法德共进”;省民政厅推动各地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出台《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政法有关部门将推进诉源治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法律“六进”活动等纳入民生实事工程。 三是试点带动。 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将全省 16 个市根据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分为东、中、西三类,全面开展试点。 二、市级主责,全域推进 抓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在市级。必须充分调动市域内各类社会治理资源,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一是压实市级责任。 明确要求各市党委、政府承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目前已有 8 个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政法委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6 个市出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和配套方案。 二是发挥市域优势。 各市充分依托市域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资源调配职能,用好用活在立法、司法、行政、人事、资源等方面的决定权和决策权,努力把市域打造成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烟台市率先为全部乡镇配齐专职政法委员,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实行“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 三是打造市域品牌。 省里提出指导性意见,下放有关政策、权限,给予各市充分运用地方事权的空间,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建设。各市按照开放性、实践性、竞争性要求,自选几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工作,聚焦放大本市优势开展试点,形成品牌,互相学习借鉴。 三、立足职能,狠抓落实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委政法委把握职能定位,积极牵头抓总,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组织推动、经验总结、督导落实等职能,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一是强力推进。 省委政法委定期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片会,及时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4 月份、7 月份两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具有典型性、引领性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形成相互学习、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规范。 省委政法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大力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雪亮工程”、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等规范,并写入《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条例》,纳入整体规划,在政策、保障方面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支持。制定《基层社会治理“双星双优”主题活动方案》,对全省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星级动态管理,每年推选表扬优秀综治中心干部、优秀网格员,并充分运用新媒体讲好网格故事、树好队伍形象。 三是督导考核。 省委政法委按照“四不两直”方式,聚焦工作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市交叉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省委政法委汇总通报,指出问题不足,促进各市攻难点、补短板。调整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年度考评体系,加大市域社会治理考核权重分值,营造全省上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浓厚氛围。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我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主要做法是“五个一”: 一、编制“一套方案”,绘好试点工作“路线图” 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将试点作为全省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的标志性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试点方案》,确定试点工作总体框架。组织领导上,省委决定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5 个试点市均成立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法委牵头、20 多个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领导工作格局。建设内容上,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法治氛围、道德风尚、群众自治等 6 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完善共治格局、打造工作、优化治理方式、建强支撑保障等 4 个方面内容,确定20 项重点任务,设置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群众安全感等 5 项否决性指标,强力予以推进。分类指导上,统筹考虑经济、地域、民族等特点,确定 5 个市进行试点,要求试点市在全面完成重点任务的基础上,省会城市突出示范引领,民族地区突出宗教和顺等,努力探索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设立“一个体系”,树起试点导向“指挥棒” 积极探索创新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平安建设责任制考评奖惩办法》,省委、省政府与等 204 个部门单位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第一次实现平安建设责任制全覆盖。始终把考核奖惩指引作为“指挥棒”,将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定考评细则,增加试点工作在平安建设中的权重,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定量考核、评价奖惩制度。第一次研发平安指数,设置公共安全、矛盾纠纷调处、便民服务等 9 大类 133 项指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社会治理成效,实现精准化预警管理,指导试点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 三、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 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发挥好服务群众、信息收集、预警督办、矛盾化解等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省上抓规范指导,制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建设规范化、实体化综治中心,做到有机构编制、有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省已有 50%的市(州)成立事业编制的综治中心,82%的县(市、区)、97%的乡镇(街道)建成综治中心。一些地市为所有乡镇(街道)增加一名党委委员兼任政法委员,统筹指导综治中心工作。市县抓集成应用,试点市将综治中心打造为汇聚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整合司法、人社、国土、民政、住建、信访等部门单位力量,推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 到”等工作协调制度,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四、搭建“一个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 为解决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功能不一等问题,第一次统一建设平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首先在 5 个试点市布建运行,逐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打破信息壁垒,建设 1 套标准规范体系、1 个政法大数据中心,打通信息联通渠道,将 200 多个部门单位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全部接入,实现政法综治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涵盖社会治理各要素的政法基础业务、平安专项业务等 5 大应用平台、400 多个子系统,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持续支撑。发挥平台功能,积极对接市域需求,设置开放端口,鼓励各地进行自主性、差异化设计,不断完善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辅服务等功能,为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有效支撑。 五、完善“一套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 指导试点市积极推进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工作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综治中心牵头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试点市在各县(市、区)依托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前调解、专业调解以及信访化解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完善“六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网、常态化治安巡逻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多元化社会共治网、专业化处突维稳网,目前全省全面建立治安户长、网格员、群防群治以及专业化应急处突 4 支队伍。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机制,将公共服务方面 48 部热线全部纳入 12345 民情热线,整合政府服务职能,实行“一号受理、分类转办、跟踪回访”;将民生服务和呼叫平台融入综治中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中心办结”。完善公众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多元参与,畅通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协商议事渠道,建立“和事佬”协会、“邻里帮帮团”、民情“连心扣”等机制和模式,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让身边人解身边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推进新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社会治理取得了新 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大局持续保持高度稳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挺起主心骨,靠统筹有力打造共建新格 新区辖区内海域、陆地兼备,港区、油区、园区兼有,既有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端社区,又有经济欠发达、管理难度大的渔村、乡村,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要素多样、治理结构复杂。特别是新区由 3 个行政区合并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衔接不顺、运转不力等问题凸显。针对新区社会治理之难之痛,区委区政府坚持打造北方经济新引擎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双轮驱动”。 一是靠科学理念来引导。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区域社会治理实践,突出加强党对区域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央对新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从健全治理体系入手,从新起点、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来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二是靠坚强的组织来主导。 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区、街镇、社区村都成立了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三级书记担任组长,完善了十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做到党委主导、属地主责、部门主管、基层主抓,统筹调度辖区各类组织共商共管共建。 三是靠刚性的责任来督导。 制定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规则清单“三张清单”,完善考核办法,全区 92 个驻区单位、区直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各开发区、街镇全部纳入区域社会治理考核,以责任落实倒逼区域社会治理任务执行力。 二、盯住问题抓,靠边干边立构建共治新体系 针对区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难点焦点,坚持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盯住问题治、形成合力抓。 一是抓实“四防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无缝对接,组织直升机、无人机、海上舰船、公安武警、保安辅警、平安志愿者等力量资源,实现了海天地立体巡防巡控全覆盖,人地事物组织风险防控无盲区。 二是抓实“四门行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开展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组织万名党员干部下街 镇、进村居、入楼门,面对面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完善访调、公调、检调、诉调对接机制,建立工会、企业、仲裁、司法“四方共助”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构建起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历史积案化解攻坚,261 件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 三是抓实“三大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体系。 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聚焦聚力“三大攻坚”:强力推进扫黑除恶,围绕创建“无黑”城市,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地区,深挖彻查“官伞警伞庸伞”;强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统筹公安、边防、渔政、海事、港航等 21 个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海域生态修复、港口船舶污染监管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危化企业整治,建立危化品全流程监控平台和运输专用车道,不漏一库、不漏一车、不漏一物,确保了区域安全。 三、推动力量下,靠精细服务搭建共享新平台 按照市委抓区带街镇促社区村的要求,确立由区来统、街镇来抓、社区村来办的思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一是依照三级职能分层构建基层治理标准。 区级层面实现“四全”,组织体系全建立、协调机制全完善、工作平台全联通、保障力量全到位;街镇层面实现“五能”,充分为街镇赋权减负,优化机构设置,强化能统筹、能调度、能治理、能管理、能服务的职能作用;社区村层面实现“六有”,有组织、有场地、有平台、有服务、有队伍、有保障。 二是建成三级贯通的网格管理指挥中心。 做实做强区、21 个街镇、441 个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机构,统筹整合区域内党建、民政、城市管理、环保、食品安全、禁毒、消防等各类网格资源,打造 743 个“全科网格”。 三是打造三级联动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 整合街镇司法所、信访办、公共安全办、网格管理中心和综合执法合署办公,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综合执法联合查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重点工作“最后一公里”五项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将109 个印章审批合一,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区、街镇两级 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区域社会治理效益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 对标“两高两化” 探索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我市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照中央政法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要求,对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全力驱动市域社会治理格局转变、方式转化、重心转移、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 一、理念驱动治理格局转变:从“单一管”到“多元治”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是多元参与、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我市推动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和基层群众同向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党委政府引领治理。 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主动创稳、铸魂创安、强基创先“三创工程”,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主抓手。健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治理机制,对“三创工程”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社会力量协同治理。 积极引导公证机构参与司法体制改革,全国首创“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的司法辅助事务外包机制,并逐步向“公证+”延伸。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推动社会组织优胜劣汰和村(居)全覆盖,为刑满释放人员、失独家庭等提供 70 余项常态化专业服务。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志愿队伍。 三是基层群众民主治理。 立足国际化定位,积极探索将外来人员、台胞台商、外籍人士等纳入自治组织,开展协商自治。创新“政府补一点,大家捐一点”机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结对共建,鼓励居民开展社区书屋、小区绿地认捐认养等共建活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 二、目标驱动治理方式转化:从“被动防”到“主动创”着眼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固化提升金砖安保经验,在风险防控中化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精准预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 一是推进“主动创稳”工程。 紧盯房地产、涉众金融等热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进“常态创稳”。建立情报动态掌握、形势动态研判、策略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动态创稳”。发动社会力量上报隐患、参与治理,推进“专群结合创稳”。 二是建立“主动防控”体系。 构建站卡查控、海域管控、街面巡防、社区安防、单位内保、安保警卫六 大立体防护圈,探索应用各类新技术,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确性。 三是实施“主动警务”战略。 运用现代技术,延伸工作触角,对流窜作案前科人员和治安高危人员及时发送普法信息,关注活动轨迹,必要时上门查访警示,提高预测预警各类风险能力。 三、需求驱动治理重心转移:从“粗线条”到“微治理”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瞄准小单元、着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在小单元推动大治理。 立足城市小区这一“最小单元”,健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治理架构,推动机关党员 100%到社区报到,让社会治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开发小区治理平台,推动业委会网上选举、小区事项网上投票、风险隐患网上填报、民生服务网上办理。 二是让小平安凝成大平安。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平安小事抓起,完善小区安防系统,塑造“家安”;开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专项整治,打造“路安”;推进食品药品网格监管全覆盖,保障“食安”;整治 28个重点行业乱点乱象,推进“业安”;提升“心灵绿洲”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覆盖面,保障“心安”。 三是从小细节做好大文章。 以推广中小学“延时服务、午餐工程”为切入点,带动破解校园周边摆摊设点、交通拥堵等治理难题。依托警方“e 政务”平台,推广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旅游签注立等可取等“微服务创新”,努力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四、科技驱动治理动能转换:从“数据多”到“数据活” 发挥数据治理效能是激发社会治理动能的关键。在数据聚起来的基础上,推动数据新起来、跑起来、活起来,以数据的生命力提升治理的生命力。 一是让数据新起来。 推进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时对接公安、卫健、住房等系统和小区门禁、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数据,搭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高速路”,确保数据动态更新,鲜活准确。 二是让数据跑起来。 把公安、社保、教育等 50 余个部门的 400 多项社会治理服务事项,全部装进“iXX”手机平台,努力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三是让数据活起来。 加快市域社会治理协同平台建设,努力为部门提供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服务。比如,汇聚法院、房产、公证等部门数据,打击房屋“套路贷”犯罪。通过大数据的充分运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红色引领 联动融合 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我们立足“中国之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战略部署,按照中央和湖北省委政法委工作要求,从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治什么、靠什么”三个方面开展系统攻坚,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全域共建、四级贯通、多元共治、科技支撑的工作格局。 一、高位谋划、全域推进,创新齐抓共建的组织体制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市委统筹谋划,在全域推进“三大工程”。 一是着力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做实“领”。 发挥红色资源富集、时代楷模众多的优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根基为目的,着力在街道、社区(村)厚植“红色头雁培育、红色阵地建设、红色物业打造”等八大红色基因,强化街道、社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让党的旗帜在城市基层高高飘扬。 二是着力推进“民呼我应工程”,干实“事”。 市委明确将解决好“城与人”的关系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关键问题,强调城市治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建立起“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体系。市区层面适应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态势,在党委部门增设“网上群众工作部”,全面受理和处理市民网上报事;在街道社区层面提升综治中心功能,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快速联动为市民网下办事。 三是着力推进“绩效评估工程”,明实“责”。 市委坚持每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具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 “四张成绩单”评价各区和市直部门全年工作。其中,市委政法委负责统领全面依法治国绩效考评工作。在这其中,区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和群众安全感均作为重要考核评估指标,占有较高分值。市委统筹谋划“三大工程”,初步构建起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聚焦问题、综合施策,创新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域重大风险和居民最急最盼最怨问题,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联动共治的工作局面。 一是政府重在防范重大风险。 将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置于社会治理的首要位置,严守政治高地,确保本市域不发生危害政治安全的案事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每月市委书记、市长和市区街三级党政班子成员下沉社区(村),面对面接访群众,直接听取居民诉求,推动案结事了,将防范重大风险工作做在防微杜渐。 二是社会重在维护公共安全。 坚持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全市域、全覆盖做准“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一格一员”原则配齐网格员。推行“万名警察进社区”“千名律师进社区”“辖区单位街道社区报到”等制度,将公共安全责任压实到社会各方面。 三是街区重在化解内部矛盾。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头戏在街道社区。我们下沉市区执法权限,在街道设置民政、社保、城管、水务、房管等 10 多个区级部门的工作席位,由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迅速解决居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 四是居民重在协商解决身边事。 坚持市域社会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百步亭、青和居群众自治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市,每个社区发动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成立“邻里守望”“江城管家”“天天敲门组”等志愿队伍,开展“温馨家园、共同守护”行动,营造平安建设、幸福生活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三、科技支撑、提质增效,创新集成共用的智慧平台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靠什么”,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高效运转的治理平台。 一是数据互联一体化。 以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政务网、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数字城管,实现全市 50 家市直部门和 15 个区数据互联互通,日均数据交换服务达 15 万条。 二是系统应用实战化。 搭建市、区、街道、社区(村)指挥系统,创新基于信息化的问题发现、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办考核等运行机制,提高统一指挥效能,实现“全数据流转、全流程覆盖、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监督、全方位预警”。 三是服务功能便民化。 设置自下而上报事模块,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对接政务一张网,覆盖市级 1230 项、区级 726 项、街道 94 项政务服务,其中 153 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掌上办理,35 项实现由网格员代办,形成报事、办事、议事以及党务、政务、法律、生活、文体、志愿服务“三事六服务”体系。 着眼现代化 奋勇争先进 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通道的地缘市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域层面的行政司法、资源调配和统筹协调优势,精心谋划、整体设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争先,努力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条块结合”压实责任链 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高效联动,强力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抓。 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N”工作专班,下设 1 个办公室和多个专项工作组,办公室抓统筹协调、当好“发动机”,工作组抓工作落实、当好“作战部”。 二是上下联动推。 市级负责统筹协调,着力解决重大问题;县级负责整体推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乡(镇、街道)负责固本强基,着力解决具体问题;村(社区)负责落细落小,着力解决服务问题,打造贯穿市、县、乡、村四级,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推动资源力量下沉,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落实好每人每月 1200 元的政法津贴待遇。 三是创新机制干。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督导考核、通报问责等机制,画出时间表、路线图,以实的举措、硬的作风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二、“三个融合”构建共治体 立足于共建共治共享,最大限度整合资源、集合要素、集中力量,努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推进阵地融合。 结合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创建,推进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4+13+72+N”党群服务阵地集群,推进 4 个区、13 个中心城区街道、72 个城市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和多个重点区域“红色驿站”建设,扎实开展公交“学生号”护学送学、便民惠民、志愿服务等行动,最大限度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探索出的“老年人幸福餐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获评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网格融合。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全科网格建设部署,整合分散在调解员、护林员、交通管理员等 8 大员身上的职责、待遇,推动“钱随事转、减员增效”,着力打造一支能力精干、责任心强的网格员队伍。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网格员工作效能,让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 三是推进三治融合。 坚持以“自治”强活力,指导各地制定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自治树立勤俭节约新风。成立由居民小组长、网格员、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的“居民议事会”,推动社区成员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区多元协商共治。坚持以“法治”强保障,有效利用地方立法权,制订出台《城市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整治,收到了显著效果。坚持以 “德治”强教化,组织开展以“爨文化”为代表的文脉传承活动,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四控并举”破解老大难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非访、安全事故、命案、毒品等四大治理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引,以“四控”为抓手,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四降”的突出成效。 一是聚焦控非访,打好组合拳。 针对矛盾纠纷突出、信访量居高不下的问题,我们“两手抓”,一手抓合理诉求的解决,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赋予信访部门“第一交办权”,督促第一时间就地化解;一手抓依法依规治理,坚持“一案双查”,既查合理诉求是否解决到位,又查失职失责问题。 二是聚焦控事故,打好创安牌。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产业加速转型过程中安全事故多,尤其是矿难频发的实际,持续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关闭小散弱煤矿,专门成立公安矿监队伍加强巡查、监管,连续 5年未发生重大以上煤矿事故。全面推广煤矿安全治理经验,开展所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2%、23%。针对山区道路安全隐患多、基础差的实际,实行客运车辆安全管理卡及驾驶员信息卡“双卡”管理,提高从业门槛、预防事故发生。 三是聚焦控命案,建好防控网。 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各类社会治安问题聚集,牵住命案防控这个牛鼻子,以数字防控网建设为抓手“控线”,在重点部位实行“警务亭+骑警+群众”的专群结合“保点”,盯住生活失意、心态失衡等高危人群建立信息库“盯人”,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治安防控网,命案发案总数逐年下降,今年以来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 47%。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应对的准备,也是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大决策行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围绕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化,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精神要求与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勇于作为,走出一条探索新路。 一、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树立科学理念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的体现,没有科学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科学的步骤与方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保障。我市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着力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市域社会治理领域中绝不能虚化、弱化党的领导。我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市域社会治理规范有序进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我市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细化和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风险等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治理基础和资源优势,有效破除现有体制机制下的制度壁垒、机制障碍等难题。我市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各项任务,优化整合市域层面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配置,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民呼我应”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聚力“五治”融合,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上新台阶 “五治”融合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我市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力做好“五治”融合文章,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精准、精细、精致方向不断迈进。 强化政治引领。 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以 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领域大部门、大网格、大平台、大执法组织基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加强政治教育覆盖、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保持社会治理正确方向,推动治理的协同联动。 强化法治保障。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科学立法、狠抓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全民普法,促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强化德治教化。 充分挖掘市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狠抓德治教育、健全德治体系、加强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提升社会治理文明指数。强化自治基础。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明确基层自治边界,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丰富自治形式、建强自治组织、提升村级自治,凝聚社会治理群众智慧。着力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打造“有事好商量”品牌,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强化智治支撑。 采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通了全市的治理单位,汇集了全市市域治理资源,形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覆盖体系,打造“一体化”智慧指挥体系、“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张网”智慧管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升级。 三、致力一体化平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效运作 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战略定位,致力打造集成研判信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的一体化平台——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效运作。 融合七大功能,主打智慧治理。 汇聚共享功能,通过归集全市域数据打造市域治理 1 张总图和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政务服务等 16张专题图,动态展现市域治理工作全貌;智能搜索功能,聚合业务专题关键信息,形成智能搜索引擎,以鲜活的数据、图文并茂的方式提供辅助技术支撑;集约服务功能,借助 12345 的集成服务优势,构筑群众与政府快速对接通道,打造“群众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分析研判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经济社会全覆盖分析研判体系,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监测预警功能,搭建人工智能预警分析模型,实现常 态监测预警和突发风险防控,推动市域治理从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联动指挥功能,建立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高效联动、平战结合;行政问效功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和公众服务全流程监督评价体系,有力提升行政效能。 健全三级体系,推进常态治理。 11 个县(市)区、96 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形成“1+11+96”的立体化指挥体系;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市、县两级整合优化“12345”、网格化以及数字城管等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和机构,设立县、乡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立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建立部门进驻、指挥长负责、人员管理、考核问效等系列运行制度,实现指挥中心制度化管理。 严格规范运行,完善制度治理。 建设“部门进驻、联席会议、分级指挥、应急响应、跟踪问效”等闭环工作流程,落实指挥长负责、考核问效等制度;采用覆盖全市范围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优化整合基层行政审批、执法管理、公共服务、市域治理等力量,为全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奠定体系基础。 四、全力组织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首创必成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各地各部门合力去推进。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势推进、奋勇争先,全力确保试点首创必成。 高层次强化组织推动。 市县镇三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压实推进责任,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平安、法治、信访等责任制紧密结合,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组织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实施“责任五进”工程。 高水平健全考评机制。 坚持以考促建,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情况纳入全市考核体系,对各类责任主体完成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考察评估,明确结果性指标,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评先评优挂钩,以严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实。 高定位推进争先创优。 激发“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壮志,勇闯“无人区”、推动“新突破”, 推动社会治理成为群众信得过,充分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的过硬品牌。 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 探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镇既是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这一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发达镇改革为基础,探索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基层治理模式。 一、聚焦基层需求,打造“1+4”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探索实践,我省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子。目前,全省 48 个经济发达镇围绕建立“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结构,形成了“1+4”基层治理模式。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通过统筹优化执政资源、选优配强村书记、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等举措,实现党的领导覆盖、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了“镇党委—21 个党建联盟—154 个基层党支部—377 个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体系,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打造“两赋两强”的街道集成改革模式,探索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二)审批服务一窗口。 直接赋予经济发达镇面向群众、企业的审批服务权限,驻镇机构审批服务事项同步进驻。在此基础上,将原先住建、城管、人社、卫计、市场监管等 20 多个条线窗口整合成 10 个左右的综合窗口,实行窗口“全科受理”“一窗办结”。同步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推进便民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开展“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一般事项“ 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多数事项“可代办”。经济发达镇全年办件量平均达 10 万件以上,最多的镇日均办件量达 3000 多件,办结时限缩短了 60%以上。同时,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做到了审批事项“一批就管、审管同步、无缝衔接”。 (三)综合执法一队伍。 赋予镇政府城管、安监、农业、劳动监察等 10 大领域、300多项行政执法权限,组建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按照“队长专家型、队员复合型、队伍全能型”的要求,设置“全能型”执法中队,按照镇域面积分片进行综合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健全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鼓励举报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了执法的公开、透明、可追溯。 (四)镇村治理一网格。 将镇域内 20 多个条线部门的管理网格横向整合为 1 个综合网格,网格内整合了原城管、安监、人社、民政等 30 多个部门的 200 多项便民服务事项、80 多项社会管理事项、700 多项执法处罚事项,涵盖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巡查执法三大领域。每个网格配置“一长五员”(即网格长、网格员、督查员、信息员、联络员和巡查员),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职责上肩、巡查落地、奖惩严格”,真正实现“上面千条线指挥、下面一张网兜底”。 (五)指挥调度一中心。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数字城管、12345、综治、安监、生态环境等部门专网以及各类数据,开发一体化平台,建立管理服务综合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各类问题,形成“信息归集—预警研判—分派处理—联动协调—督查考核”事件处理闭环,成为镇党委政府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的神经中枢和基层大数据交汇集中、分析应用的智慧中心。省级层面以“免费开发、无偿使用、有偿维保”为原则,组织开发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力争整合基层 21 个平台、77 个 APP,预计可为基层节约 20 多亿元。 二、聚合群众诉求,突出“四大转变” (一)从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 新体制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的价值理念和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需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在管理理念和机构职能上,由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由便于管理向便于服务转变,回应企业和群众诉求,注重改善用户体验,做到“让企业创业受尊重、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二)从碎片行政向整体政府转变。 通过机构综合设置、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再造行政流程、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碎片化行政”现状,以整体简约政府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努力做到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内部消化。 (三)从局部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 一方面吸收借鉴全国各地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网格化管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等做法;另一方面注重改革配套和协调,制定审批执法规范、服务资源下沉、人员管理使用、财政分成支持等配套措施,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 (四)从疲于应付向快速处置转变。 由于权力小、人员少,乡镇对域内的各类问题疲于应付、四处灭火,群众也很不理解。通过赋权力、改体制、统一网格加等措施,提供“24 小时不打烊”服务,乡镇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精准回应企业群众诉求。 三、聚力改革要求,注重“四个同步” (一)与加强基层党建同步。 改革启动之初,就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无论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还是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都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与推进“三治融合”同步。 改革中同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组建自治组织“三会”,即爱心基金会、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法治组织“三团”,即法律顾问团、普法宣读团、乡贤裁判团;德治组织“三队”,即志愿服务队、村规监督队、矛盾调解队。在党建引领下,厘清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形成了“事情一起干、好坏村民判、矛盾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三)与精准赋权赋能同步。 将 300 多项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发生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审批服务事项和行政执法权限,依法赋予乡镇政府统一对外行使,相关人员同步划转。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向基层倾斜,为改革落地见效提供保障。 (四)与运用信息技术同步。 将“互联网+”运用于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针对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综合设置一网格”“统一部署一张网”。指挥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确保依法、安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序共享部门数据,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使管理更精准、服务更方便、执法更高效。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省 760 个乡镇、500 个街道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进一 步拓展改革领域、落实改革举措、强化改革保障,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 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积极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人大制度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人大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政治引领 夯实治理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入践行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以人大工作新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围绕中心大局,贯彻落实县委重大决策部署。 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重要活动请示报告制度。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确定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确保人大工作与县委决策部署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县乡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把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弘扬宪法精神,着力推进法治建设。 每年以“七五普法”“江淮普法行”“12•4 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集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宣传周活动,在“乡镇人大、人大机关、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四个层面上推深做实,不断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工作推向深入。同时,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积极践行依法治国新要求,加强法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二、强化监督实效,提升治理效能 紧扣党委部署,精准推进监督。 县人大常委会将推进县域治理工作纳入工作全局、列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主动发力发声。围绕工业强县战略、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猪虾菌鹅草”五大产业组织视察调研,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同 时,紧盯民生民心工程,对脱贫攻坚、社保基金管理、公共卫生防疫等工作进行监督,听取和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听取和审议预决算执行、财政收支审计、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计划等报告并提出意见建议。发挥财政预算联网监督功能,依法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为人民管好“钱袋子”。健全完善依法监督国有资产的机制和制度,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瞄准法治重点,突出监督实效。 今年,县人大常委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执法检查活动,通过县乡两级人大联动监督,督促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创新。同时,注重增强监督实效,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既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常规性监督方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日常监督,又加大专题询问等刚性监督力度,完善交办、研办、督办、测评等监督程序和方式,做好做实监督工作,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切实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书面述职制度,树牢宗旨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能力。 依法作出决定,推动决策落实。 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决议》等重大决定决议。强化跟踪监督,确保决定落实。加强跟踪检查,强化监督问效,推动人大决议决定有效执行,确保决而有行、行而有果,以决定促监督,以监督促发展。采取专题调研、代表视察、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涉及国家治理领域的各项决议决定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国家治理主体责任、工作措施的具体落实,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国家治理工作出成果、见实效,确保县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有效贯彻落实。围绕县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决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专项报告,组织县内视察调研、县外学习考察,撰写高质量考察学习报告,为县委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三、强化代表作用,释放治理活力 搭好履职平台,深化治理体系。 深入开展代表联系群众“提档升级”活动,突出标准化、化、多元化,着力打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全新履职平台。全县建立了 22 个乡镇和 1 个园区的合计 105 个基层“代表活动室”,1 个“人大”代表履职 APP,为各级人大代表有序参与基层国家治理提供阵地保障。持续深化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参与国家治理,不断完善和深化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鼓励各乡镇人大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开展代表履职活动,让代表履职呈现“一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 创新履职机制,激活治理能力。 一是让代表履职“动起来”。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等形式,组织人大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切实提高代表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履职能力。围绕当前国家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选择议题,组织人大代表经常性开展走访选民、调研视察活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切实推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让代表履职“实起来”。充分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邀请代表列席相关会议,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切实体现人大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2019 年,安排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 87 人次,组织代表参加工作评议、履职点评、专题询问、执法检查 213 人次,旁听人民法院案件庭审 103 人次,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137 条。三是让代表履职“亮起来”。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机制,进一步加强县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接待选民常态化。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分级分批组织全县 1800 余名代表深入 70 个贫困村,走访调研扶贫车间等项目建设运营、资金使用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依托“代表活动室”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利用 QQ、微信、抖音等平台,搭建贫困户农产品网销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蔬菜、水果、畜禽、蛋类等农产品累计 36 万元。四是让代表履职“活起来”。创新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全面推行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领衔督办等做法,以办理实效和代表满意度作为目标,创新议案建议督办模式,建立议案建议督办“清单制、督察制、函询制”,完善领衔督办和跟踪问效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督办,年终听取县政府办理工作专项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向社会公开测评结果。回应代表要求,适时开展议案和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让代表议案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强化自身建设,发挥治理能力 始终坚持讲政治。 坚持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理论素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做到常态化、规范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努力将县人大常委会建设成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各项职责的政治机关,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始终坚持守规矩。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相关规定,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做到令行禁止。检视反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问题,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提振务实高效、苦干实干、精益求精的精气神,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人大工作队伍。 始终坚持践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发挥代表联络机关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替人民发声、为人民代言。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无论是调查研究、视察检查,还是评点述职、专题询问,都要以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衡量标准,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 始终坚持勇担当。 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完善基层人大制度。加强乡镇人大联络指导,配齐配强乡镇人大副主席和专职人员,全面提升乡镇人大整体水平。设立人大工作研究会,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推进基层人大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 强化三大举措 筑牢安全基础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教诲告诫,是我们坚守安全红线、发展底线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和不懈追求。我市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强力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为抓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学习贯彻重要论述,扛起安全生产政治责任 “发展是大事,安全生产也是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空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系统部署。市应急管理局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紧紧抓住责任制落实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通过建立健全明责、考核、督查、问责机制,构建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扣紧了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的责任链;通过强化综合协调和全面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杜绝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不游离于“三个必须”之外;通过依法严格监管执法,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安全生产。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真学真懂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实现全市工贸领域安全生产“零死亡”,创下本地安全生产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二、强化重大风险防范,扎实开展三年整治行动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安全生产领域的头等大事。我局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来完成。系统精准整治。强化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精力放到真找问题、找真问题上。宏观上整体谋划、顶层设计、举纲抓目,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保障机制。微观上拿出放大镜和显微镜,“人、机、环、管”齐头并进,筛网排查,辨识评估,精准整治。方法上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找准重大风险,成立专班、挂图作战、清单销号,让“黑天鹅”飞不起、“灰犀牛”冲不动。化解重大风险。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聚焦风险高隐患多、事故易发多发的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冶金、特种设备、渔业船舶、旅游、燃气、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等 14 个行业领域,坚持“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找深查透,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务必见行动见成效。坚持制度先行。立足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按照边整治、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的工作要求,抓住事故隐患在岗位、关键点在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盯责任悬空、制度虚设、“三违”屡禁不止等顽疾痼瘴,通过改进监管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安全文化,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构建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试错”,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深化双控机制。持续推进风险辨识控管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建设,通过实施制度、技术、工程、管理等措施,超前辨识预判岗位、企业、区域安全风险,加强过程管控,实现闭环管理,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应急保障。推动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上的深度融合,加强安全生产各环节和应急管理的衔接,科学编制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打造专精尖队伍,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深化系统治理。将安全生产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严密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推进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管控的网格化管理,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社会共治。坚持用常态化地宣传教育培训牢固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我市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新旧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同样处于最为关键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黄金阶段,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上带好头、走在前,以“讲政治、勇担当、抓落实、促发展”为工作导向,勇担职责使命,只争朝夕奋战,加快推进新时代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 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多元协调共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历来是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基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使农村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乡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乡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难题。 一是人才短缺,乏人治理。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 28836 万人,比上年增加 184 万人,增长 06%。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 年底,在全国 31422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者占比高达 917%,55 岁及以上者占比为 336%。相关统计资料也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不到 5%。同时,当前农村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们党在农村地区的基本力量。但是,一些农村地区尚缺乏年轻有为、愿意做群众工作的“能人”,而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明显不足。总之,“缺技能人、缺年轻人、缺带头人”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难题,农村人才相对短缺是推进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短板。 二是制度分割,亟须整合。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而且更加注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强调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围绕乡村治理问题,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受到城乡差异及人们思维惯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制度碎片化、城乡分割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制度之间的整合不力,影响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比如,在处理城乡关系中,一些地方仍以城乡“二元”思维推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一,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存在分割,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三是执行不力,参与不够。 长期以来,在乡村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和传统落后观念的共同影响下,一些乡村居民法律知识较为匮乏,有的人存在畏法和不信法现象,乡村法治推行困难。其主要表现是,虽然党纪国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对乡村治理中的许多事项有明确规定,要求涉及农村的事务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利,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的实践中,并成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但在现实中却存在不少偏差,甚至是“时冷时热”,影响有效乡村治理的实现。另外,不少乡村管理者还是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乡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及其治理中的参与度。 四是文化阻断,传承不足。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村地区差异显著,风俗习惯不尽一致。为此,乡村治理既需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也需要借助道德、习惯和文化的力量,尤其是考虑到正式制度和正式组织难以覆盖和无缝贴近千差万别的广大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弥合作用,传承并弘扬乡村文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有序治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封闭静止的乡村形态逐渐走向开放流动,既往单一的农业劳动者已经分化,原先联系紧密的村庄共同体开始瓦解,传统价值观念的精神束缚被打破,但新的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和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合法与合理的纠结、情感与理智的交织伴随着乡村的发展,成为现代乡村治理的顽疾。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治理涉及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摒弃传统思维,创新发展,多元协调,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第一,加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 2018 年 10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英德市视察时明确指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加快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按照产村人融合的要求,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第三,充分发挥“三乡”人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返乡、回乡、下乡等“三乡”人员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施展才干的平台和机制,才能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推进乡村制度融合,破解二元结构难题。 一是推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融合。 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挖掘乡村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合理成分,尤其是注重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是实现涉农政策和制度的有机整合。 避免政出多门,有效缓解涉农制度碎片化难题,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实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单制,为村级组织减负,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是推进城乡制度融合。 加快城乡基本共同服务一体化进程,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再次,整合多元社会资源,实现公众全面参与。 其一,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让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治理者,才能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才能长期可持续、行稳致远。 其二,发挥党和政府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需要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加快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已成为许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失的内容。为此,要充分认清互联网技术运用在乡村居民中普及的现实,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及监督等作用,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督平台建设,加强群众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让乡村治理现代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三治”体系。 推进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正式制度和正式组织,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乡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契机,做好文化传承,挖掘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活力,推进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比如,可以进一步利用好百姓议事平台、乡绅协调机制在化解乡村矛盾及推进乡村民主建设进程中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发挥忠孝廉洁、家和万事兴、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优秀文化在破除不良习俗、建设乡风文明中春风化雨式的效能。 关于如何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时代命题。近年来,我市在落实“三个如何”的过程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持续推动“三个如何”落地落实,我市近期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验证了“三个如何”在守好社区中的重大意义,再次深刻体会到“三个如何”的为民真谛。 一、社区治理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党建引领更有力。 建立“街镇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党建网格体系,依托 318 个社区党委,统筹带动 7396 个基层党组织,形成全面覆盖、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党建新格局。通过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结项验收,受到民政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便民服务更高效。 打造集就业、民政、计生、社保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大厅和窗口,并与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街镇便民服务中心贯通。梳理 102 项服务事项,开设 149 个受理窗口,搭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工办理和就近办理、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 ——诉求疏导更畅通。 整合群众诉求集中的职能部门,创建 12345 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打通便民软件、在线咨询、微信上报等诉求渠道;设立居民恳谈日、居民论坛、调解委员会等载体,实现 488 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培育 351 家社会组织,实现 线上线下同步受理,确保群众全天候无障碍表达诉求。 ——平安幸福更凸显。 实施社区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治理创新多样化。落实社区级群防群治巡逻力量,常态长效开展路面巡逻、应急处突等,构建全覆盖的平安群防体系;运用物联网、远程监控、智能监测等技术,推进城管、环保等 12 个部门 300 余个事项纳入社区网格管理,实现条块同步为民服务。 二、社区治理现代化仍存短板 社区协助 38 个党政部门的工作事项多达 107 项,但人财物等资源未同步,社区干部有心无力。特别是疫情防控中,社区作为防疫抗疫的最前线,工作量激增。业委会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群众参与治理意愿不强,物业公司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全市 90%的社会组织员工少于 10 人,无法满足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社区自治功能缺失,主动服务、积极作为不够;部门提供的单一标准服务和群众的多元需求不匹配;群众对群租房、幼儿托管、老人关怀、无物业小区管理等问题反映较为集中,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有较大提升空间。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短板背后的成因,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治理主体、运行机制、干部队伍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化治理要求。 ——社区运行行政化。 社区“两委”承担过多的行政性工作,成为乡镇(街道)的延伸机构,“坐班制”变成坐等群众上门,主动深入群众开展工作不够。有的社区除了承担低保、医保等大量服务事项,还要承担环保、安全、维稳等任务,但社区干部平均约 12 人,力量与任务不相匹配,疲于应付。有的社区群众反映,一年到头社区很少组织活动,平时也很难看到社区干部的影子。 ——治理机制没有理顺。 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很多,少则 5 个,多则 20 个以上,经常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掣肘。居委会名义上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基本上变成了政府的“腿”。物业公司将自身置于管理者地位,把小区业主当成被管理者,用管理而非服务的方式履行职责。多数业主处于“散沙”状态,“集体行动沉默”的困境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协调制约机制,导致小区治理效能低下。 ——社区干部队伍薄弱。 一方面,缺乏城市基层治理专业知识,想问题、办事情凭经验,管理方法、工作手段等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另一方面,年龄总体偏大,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不及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社区治理情况不理想。大多数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靠财政下拨的经费维持运转,薪酬待遇不能吸引优秀人 才,服务群众“手长衣袖短”、有心无力。 三、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社区稳社会才稳,必须驰而不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要突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精神,明确划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职责,统一制定对应职责清单,健全完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努力为居民提供单一窗口对接更多服务的便利。 (二)建立多元共治新格局。 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议事协调机制;强化社会组织共治,推进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社会组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系统整合社会组织力量,强化居民公众参与,组建矛盾纠纷、环境保护、文体活动等服务队伍,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以楼组自治为基础,借助议事会、评议会、听证会、协调会等载体,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三)加快推进治理手段现代化。 整合部门资源,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完善“互联网+社区”服务,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延伸到社区;打造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宜居小区、智能网上社区居委会,同时开发居民投票决策系统,延伸社区服务触角、拓展服务空间。 (四)坚持服务供给精准化。 主动对接居民服务供需,开展自选特色服务,提高治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梳理服务群众的基础事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切实为社区减负。推广“社区吹哨、街道(部门)报到”,试点探索社区对街道(部门)评价的制度设计,完善社区服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机制;鼓励与驻区单位共建,制定项目清单,建设各具特色的共建示范点;结合换届,提高本社区居民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比例至 30%以上,促进人岗相适;推行“离案办公”,建立社区错时上下班、节假日轮休等制度。 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省委政研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省内外进行调研,经过研究提出,我省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做好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 一、深化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是对社会事务进行的全面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在不同时期采取了各具特征的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我国社会经历了从管制到管理、再到治理的发展进程,有力保障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社会建设领域制度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进入了新时代。根据党中央新要求和发展新形势,2017 年以来,省委安排省级领导和省有关部门、各市州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全省上下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可行性、紧迫性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做好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眼全局和长远,看到做好社会治理,关乎国家安全大局,关乎长治久安,关乎“一优两高”落实,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抓住社会治理与改善民生同为社会建设“一体两翼”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社会治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清方向、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正当其时、条件充分。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领会,看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有方向,前进有基础,技术有支撑,面临加快推进的大好时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大力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构建了“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了“班玛经验”“村寺并联治理”“社会治安状况五色分级评估”“三规三约”等一批社会治理创新品牌,维稳工作实现了由应急向常态、粗放向精细、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全省迎来了社会秩序最为平稳的新阶段,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新时代、新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这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期,也带来严峻风险挑战期。我省省情特殊、责任特殊,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治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比以往任何时期情况更复杂,风险和挑战更多。全省上下应充分认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维护人民安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活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人民幸福安康,通过创造性地做好“三护三促”工作,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以“三护三促”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促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为建设营造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一)着力推进治理理念现代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更加充分,更好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坚持融入全局。 牢固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思想,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双赢。 三是坚持多元共治。 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开放治理体系。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忠实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把群众工作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和最终评价者。 五是坚持依法治理。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有效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六是坚持统筹联动。 社会治理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社会、千家万户的群众、千头万绪的社会事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协调推进,形成省级重设计、市州抓统筹、县区负主责、乡村强能力的工作局面,实现各方面工作任务的贯通、各项政策制度的集成、各类资源力量的整合。 (二)着力推进治理体制现代化。 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各级党委(党组)应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积极协调各大班子、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横向构建社会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社会治理指挥链,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责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主导社会治理工作,强化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治理机制,加强社会治理规划、资源、力量、手段整合,主动开展社会治理,切实搞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群团组织应协助党委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事务管理,加强基层群团协同化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的独特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共治作用。 现代社会更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更强调不同主体之间协商合作。应打破社会治理“自上而下”的线型治理模式,健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的网状治理结构,充分释放微主体大能量。我省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应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使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 (三)着力推进治理布局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布局工作、综合施治,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是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关键在于完善工作机制。应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评估过程真正成为协调利益、取得共识的过程。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发挥信访工作源头性、基础性作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联动,推进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有机衔接,增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效性。 二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有效防控的原则,加强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加强情报信息搜集,强化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健全实战指挥机制,推进部门联动、区域协作,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处置水平。 三是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必须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型。主动适应党政机构改革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构建大公共安全格局。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推动平安细胞建设全面深入发展,构筑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 四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抓基础,在各类基层单位有序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抓关键,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抓重点,提供多样化心理服务,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防范,重视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 五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应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县级部门下放权限,强化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村(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把行政管理的更多事项从村(社区)一级剥离出来,把服务群众的更多事交给他们去做,并同步落实“费随事转”制度。借鉴“街巷吹哨、部门报到”的先进 经验,研究制定县级以上部门及时响应群众要求、支持基层工作的办法措施。当前,全省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应顺应趋势,把基层组织往细里设,把服务群众往实里做。加快业委会建设,在贯彻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法、业主大会规章等法律法规框架下,选择开展试点工作,赋予业主委员会更多自治功能,使之成为社区居委会指导下的下一级居民群众自治机构。网格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网底”,现在全省网格化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也存在网格划分过大、服务管理不够精准、网格员保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应以小区、楼院为基本单元,合理设置网格。应建立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费随事转”制度,逐步落实网格员工作补助,让他们有心劲有条件治理网格、做好服务。 (四)着力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必然要有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是发挥自治基础作用。 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注重发挥调委会、治保会、关工委、红白理事会等下属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广泛推进村务、居务、厂务、校务等基层单位公共事务公开。 二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抓好“关键少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各级法律顾问作用。加强社会治理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对用“习惯法”替代法律法规的现象坚决进行整治。 三是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柔性治理社会、道德教化群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持续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广泛树立先进典型。文化能够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淳朴民风,应用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振奋人民群众的精气神。 (五)着力推进治理手段现代化。 坚持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 必须坚持规划引领。 研究制定全省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必须坚持统筹为要。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应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办事。 必须坚持基础先行。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最突出的短板。应加快城乡光纤入户,实现移动通信全覆盖,提高电子门禁、视频监控普及度。同时,加快老旧楼院水表电表改造、解决无人防物防技防的“三无”问题。 必须坚持规范运行。 重点是抓好“一中心、两平台”实体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一中心”即综治中心,省级以下综治中心可由市州一级负责统筹建设,按需整合基层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社保等部门有关资源和力量,并与各级居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进行融合。“两平台”,即以“雪亮工程”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运行指挥平台;由政法委牵头,信息采集以公安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协助,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并适度纳入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共享使用。 三、充分激发社会治理新动能 新时代,治理主体协同、市州重点统筹、现代科技支撑、基层勇于探索创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都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动能,创造了新空间。全省上下应重视培育和激发新动能,努力实现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中央的新要求新部署,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是统一思想共识。 郡县治,天下安。市域既是人文地理概念,又是行政管辖范畴,在国家治理中处于中观定位。以市域范围推进社会治理,有利于在市州范围内统筹社会治理资源,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 市域社会治理处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省级应加强总体指导,各市州应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研究、来部署、来推进,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方法路径,走出各具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三是开展试点工作。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是一个新抓手,应围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病”治理等突出问题抓好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四是注重统筹联动。 统筹联动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明显优势。抓好市州、县区、乡镇不同层级共同发力的纵向统筹,抓好部门共同参与、资源有效整合的横向统筹。现在,我省各市州都有对口援青、东西协作帮扶关系,应用好对口支援力量,突出抓好内外统筹,使之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动力。 (二)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特殊的省情和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治理要协调推进。对具有特色的城市、农村、牧区三种治理模式,应认真总结、不断提升。 一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模式。 城市社会治理关键要精准。必须狠抓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做好自然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各领域安全工作,不断提升居民的公共安全感。狠抓居民精细化服务,狠抓楼院社会治理,狠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二是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应整合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村医村教等多方力量,有效强化治理合力。农村是老人社会、熟人社会,应该注重发挥乡贤的特殊作用。建好村级服务中心,把“最多跑一次”项目逐步往村一级落。加快农村小技防建设,抓好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三是提升牧区社会治理模式。 牧区居住分散,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治理难度更大。应强化思想教育,注重感恩教育和典型引领,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全力维护稳定,持续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推动重点乡镇综合整治,加强自媒体管理,依法、精准、妥善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步推进牧区“放管服”改革进乡到村,注重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生改善,更好凝聚人心。 (三)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 必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空间,绝不能在网络社会失语、失势、失控。 一是牢牢占领网上阵地。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应用力建好舆论阵地,坚决赢得网上主导权。 二是加强舆论引导力量。 建强网宣员、网评员队伍。领导干部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学网、上网、用网,认真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三是加快融媒体建设。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加快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 四是推动空间共治。 建立新型互联网管理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让互联网共治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四、加强和改进对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工程、德政工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为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 必须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社会治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好“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三护三促”各项工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了解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听党话、跟党走,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落实好社会治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社会治理重要工作。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驻青部队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各级领导干部要肩负起保“一方平安”的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完善好平安建设机制。各地应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做好与原综治、维稳、反邪教等议事协调机制和成员单位的工作承接,统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工作。发扬好斗争精神。社会治理既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又要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善于斗争,不做绅士做斗士。年轻干部必须加强斗争历练,到社会治理一线经风雨、见世面。 (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打造社会治理坚强阵地。 加强基层党建是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应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模式,构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把基层党组织覆盖得更加全面。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党委(党总支),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产业链中设立党支部,在城镇小区、楼院建立党支部,推 动下设一级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特别是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把各类基层组织凝聚在党旗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一些村(社区)“两委”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保守的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基层党建联动发挥得更加有效。着力推动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积极促进相邻两地之间党组织的合作联动,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基层党员的形象树立得更加鲜明。结合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鼓励引导乡村、社区党员在社会治理一线开展建功立业、承诺践诺活动。持续整治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党员“双重信仰”。 (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治理根本立场。 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运用到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治理要服务群众需要。坚决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问题,让各族群众感受到社会安全、办事方便、社会温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要动员群众参与。总结推广“百姓说事”“乡贤参事”“百姓随手拍”“12345 电话热线”“城市管理 App”等做法,让人人都做网格员、监督员。社会治理要接受群众评判。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总结西宁社会治安评价机制的经验,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社会治理效果的根本评价标准。 (四)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保障。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加强基层各方面的保障。加强力量保障。认真贯彻政法工作条例,配备乡镇(街道)党组织政法委员,探索派出所、司法所所长进入乡镇(街道)党委领导班子。严格遵守基层干部管理规定,严禁违规占用基层单位编制,严禁借调基层单位人员。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十条举措”,让基层干部有精力抓治理。加强能力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作用,加强社会治理专题培训。在各州推广玉树基层干部学院的成功做法,并积极发挥我省社区干部学院、农村干部学院作用,加大对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的培训。加强工作保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相关保障。 (五)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落实社会治理各项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一步一个脚印把社会治理现代化变为现实。实行目标化管理,把社会治理现代化蓝图分解为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实行项目化推进,研究确定一批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项目,一项一项抓实施。实行责任化考核,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实行立体化宣传,创新社会治理宣传方式,形成多媒体立体化宣传格局,营造社会治理良好氛围。 “五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这“五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一、“政治引领”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中国道路的特色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政治引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要求我们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引领国家治理方向,需要科学的政治理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要坚持不懈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引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党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凝聚起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厚植国家治理优势,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更好把民主集中制优势转变为国家治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工作优势;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体制、政府负责体制、社会协同 体制、公众参与体制,横向构筑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增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 凝聚国家治理力量,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我们制定执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政方针、部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研究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措施,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保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夯实国家治理根基,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拥护是国家治理的雄厚根基。站稳人民立场,务必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务必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广参与者。接受人民监督,务必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国家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评判者。优化国家治理环境,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持续性工作。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也是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突出位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保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同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优良的政治生态引领社会生态,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当前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依纪惩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二、“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入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获得良法的正确路径。为此,必须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 方性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和社会规范体系,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当前,立法的重点要放在那些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法规上,加快立法进度,以良法保障善治。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如果有了法律却得不到严格执行,其结果必然是摧毁人们对法律的信心,危害甚于无法可依。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得到有效维护。从现实看,执法领域主要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有的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必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激发法治政府建设内生动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着力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当前,要聚焦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秩序领域、黄赌毒拐骗等社会治安领域、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等生态环境领域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质效,让执法成为“长牙齿”的社会治理利器。特别要坚持主动服务、平等保护、规范执法,努力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因为它“污染的是水源”。必须规范司法行为,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司法不公正、不廉洁、不透明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科学完善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是公正司法的可靠保证,而这需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实现。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要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完善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制度,加强检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时,国家治理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权威。各级领导干部是带动全民守法的“关键少数”,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政法队伍是执法司法的专门力量,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当好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排头兵。人民是法治的主体。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三、“德治教化”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 精髓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平、求大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了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做“中国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用“中国精神”推动“中国之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德治教化功能,必须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德治体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各级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创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道德教化,自律是根本,他律是保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当前,个别领域和一些人道德水准退化,有必要发挥法律的惩戒和震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把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诚实守信等内容纳入各类规则,实现以德促法、以法立德的良性互动,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诚信是立人之本、文明之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有利于强化诚信规则约束力,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目前,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签署了 28 个信用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制订了 100 多项联合惩戒措施,初步构建了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和出境,促使数百万人自动履行了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必须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严重失信行为披露、曝光、举报制度,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道德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的力量。古谚云:“敬一贤则众贤悦”,采取多种形式褒奖和弘扬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风尚,对激发全社会的德治能量具有重要作用。道德的能量激发出来了,神州大地就会处处充满新风正气。河北省石家庄市岗上村持之以恒推进道德建 设,从 1982 年至今,用《功德录》记载村民好人好事 14 万余件,积小善成大德,连续 30 年没发生刑事案件,村里无人上访,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我们应当发挥道德引领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工作,形成崇德向善、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社会风尚。 四、“自治强基”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 作主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都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全体中国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两大自治制度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完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 “五个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提高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基层群众自治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的一种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民主实践,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农村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在社区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水平。要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方式,按照协调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丰富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将基层社会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 五、“智治支撑”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科技正在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我们要把 握大势、抢占先机,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现代治理方式——“智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先进安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治理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空间。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加强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数据资源创新生产、经营和服务模式。 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广泛依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场景运用。应当推进“智辅科学决策”,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推动依靠经验决策与依靠大数据决策相结合。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国扫黑办开通“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精准分析举报线索,精准跟踪案件办理,精准监测黑恶犯罪动向,推动依法打击更准更透。应当推进“智防风险挑战”,加强政治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等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平台建设,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应当推进“智助管理服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刷脸办”,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广东省政府开发微信小程序“粤省事”,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上线政务服务 500 余项,网上办事率从 20%提升至 81%,一年为群众节省费用 50 亿元。 用好“智治”方式,确保安全是前提。近年来,一些 APP软件带来用户肖像泄露、制作非法视频、实施电信诈骗的重大风险,一些超级互联网平台掌握着海量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加强安全监管迫在眉睫。应当坚持技术创新与安全监管同步推进,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筑牢国家治理智能安全屏障,维护国家在现实领域和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健全重点领域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工业、能源、金融、电信、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大数据安全保护,提高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重视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现代科技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优先在无人机、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较成熟的技术领域确立法律规则,加大对代码数据、算法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管控力度,研究建立主动免疫的信息技术架构,确保科技智能与人类智慧和谐并存。严厉打击黑客、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互联网企业和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做好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和监管,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隐私。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治理议题日趋复杂多元。新形势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亟须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和人民需求,着眼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坚持党建引领 城市治理体系由众多子系统构成,需要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种治理主体才能形成合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搭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也需要构建有效管用的制度机制,实现党建引领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衔接,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依托街道、社区、楼宇等,建设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使之延伸到基层末梢、贯通到基层治理,夯实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坚强堡垒,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以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创新,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构建市、区、街道、居民区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推动各级各类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互融共通。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聚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合力,下好纵向联动、横向互动、融合共治的“一盘棋”,实现服务精准对接、治理精准落地。 二、推动重心下移 城市治理的立足点在基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瞄准并打通影响基层治理效率的痛点、堵点,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与实效,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落实到“最后一米”。推动管理下移,理顺条块关系、明晰权责边界,推进街道内设机构职能整合和功能优化,将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和涉及居民基本权利与生活的事务纳入责任清单,规范社会管理事务的分类和分流,进一步强化主体实施责任,推动办事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推动服务下移,针对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的服务诉求,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精准投送至千家万户,探索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以“微治理”畅通基层社会的“微循环”。推动资源下移,加强基层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加大基层社区的时间、精力、重心投入,保障管理、服务下移的效率和效益。 三、强化科技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治理提质增效,需要实现智能化。当 前,智能化正在成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治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助推城市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城市治理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区感知设备改造,合理布局服务配套设备,维护好通信设施设备,提高系统集成与共享能力。以 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全方位高效采集,确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有效整合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社会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区管理数据库等功能,让数据在各种应用中充分共享,最大程度避免“信息孤岛”。针对居民需求建立广泛参与的社区网站和论坛,提升系统活力。 厚培文明 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方考察时,因地制宜为城市治理把脉开方。其中,文明与文化一直是高频词、关键点。文化是城市治理的深厚支撑,文明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应当对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多一份思考和谋划,赋予城市治理更多的文明与文化视角。 一、用好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社会文明程度高”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加强城市工作的综合抓手,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既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应紧紧抓住用好。 一是深刻领会文明城市创建的丰富内涵。 多年来,中央在城市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文明城市创建则是其中的“重头戏”。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整治环境脏乱差到当前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创建活动内涵不断丰富,“文明”二字承载分量不断加重,且与城市治理的总要求一脉相承、具体任务内在贯通。应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以创建促治理,融合推进、一体提升。 二是精准把握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指向。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考什么、怎么考”,涵盖和体现了中央对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经过历年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各地城市面貌和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应把测评体系的鲜明导向转化为务实落实的工作指向,立足城市实际,紧扣发展定位,高质量打造更好更优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 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增创优势。 三是乘势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我们连云港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从“要我做”转变为“一起做”,加快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与此同时,策划开展“新时代连云港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把征集过程变成广大市民关心港城发展、支持港城建设,并积极参与创建的过程,进一步内聚力量、外树形象。 二、激活城市治理的文化力量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人文之治,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为城市治理注入更加充沛的文化力量。 一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 2000 多年前,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就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等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走好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应持续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养分,使之浸润于市民心田,流淌在城市脉络,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滋养。 二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基因。 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革命文化既是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可靠保证。作为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我们把革命文化作为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用好抗日山、开山岛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寻爱国印记”主题教育、“红色小讲解员”大赛等活动,持续把红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汇聚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释放先进文化的动能。 当前,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应紧紧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大部署,切实抓好一项根本制度和四项重要制度建设任务的落实落地,进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文化发展赋能,同步推动文化动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三、夯实城市治理的工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文明与文化,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应着力发挥文明与文化聚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将之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一是夯实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力量之源。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要同心同德向前迈进,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推动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在推动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走深走实走心上下更大功夫,在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作用上做足文章,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广大干群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是夯实道德基础。 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做好城市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相互补充、协同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也是贯穿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主线。连云港市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同时,注重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走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三是夯实群众基础。 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追求。应在文化领域着重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着力推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不断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用情用心绘就文化民生多彩画卷;在文明创建上把为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创建活动,办实办好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四、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水平 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上。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应注重将文化更深层次融入城市肌理,将文明更宽领域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让文明成为城市底色,让文化为城市增添亮色。 一方面,让文明扮靓城市“颜值”。 整洁有序的环境,健全完善的功能,既是城市文明的基础,也是城市治理的重点。近年来,连云港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着眼群众实际需求,切实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特别是加快补齐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方面的短板,推动解决路不平、灯不亮、下水道不通、分 类垃圾箱配备不到位等问题,着力让城市文明更具质感,同步为城市治理赋能添力。 另一方面,让文化提升城市“气质”。 城市之美,美在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们把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作为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注重利用西游文化、徐福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在厚植城市人文根脉上聚焦用力,在打造城市文化精品上做好文章,不断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增强城市的对内向心力凝聚力、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当前,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首先,强化问题意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既关乎理论又关乎实践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里的问答,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努力探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第一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决策部署,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联系,也蕴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过程中。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奔着问题去”,即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或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努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其次,坚持系统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很多,要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方法。2020 年既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同时,充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随时可能触发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使得某些国家治理活动在原本的系统复杂性上增加新的变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战略大局,也要重视关键细节,更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运用系统方法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决策与实践过程中,既要针对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也要在不同要素相互叠加的系统中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从而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次,善于辩证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证地来看,当前的一些艰难困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应对得当,完全有可能转危为机。辩证法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思维,足见其对于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风险考验。在顺境之中时,我们可能发展得很好;当处在逆境时,我们要稳得住心神。其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善于辩证思考。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能源技术等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这给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还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善于辩证思考,才能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战略定力,才能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化危为机的有效途径。 最后,注重强基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优化我国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更需要扎实做好城乡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是要动员和组织好基层群众。从历史上看,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其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20 世纪 60 年代的“枫桥经验”之所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群众基础。今天,我们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亟须从城乡社区的第一道防线入手,践行群众路线,着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这不仅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国家治 理能力的有力抓手。 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因需而新。 因时而进:适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要妥善处理各类国际风险与挑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需要适应时代之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因事而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着眼于时代舞台,又着眼于世界舞台;既着眼于继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历史底蕴,又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自信,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 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国家治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都必须依靠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来实现。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 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伟大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越来越显示强大的发展活力。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深化改革的能力。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引擎,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着力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决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互衔接、相互协同,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因需而新: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一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导向。 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中,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顺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二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需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要依靠人民智慧。 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法治统领 信息支撑 一体运行 高效治理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立足省会城市定位,高起点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试点工作强势开局。 一、压实治理责任 率先在全省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级 40 个主要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并运行协调机制、评价体系等规范标准,切实提高试点工作运行效能。 二、明确治理任务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的实施方案》,围绕发挥“五治”作用、防范五类风险、提升五种能力、完善五项机制、加强五大建设等 5 大课题,确定25 项总体任务,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瞄准治理体系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大目标”,制定试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量化 101 项任务指标,实施项目管理、挂图作战。 三、夯实治理基础 深入推进以“四化四有四联”为标准的四级综治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配齐配强全市 58 个乡镇、54 个街道 112 名政法委员,组织开展政法委员“线上培训”,全覆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四、提升治理水平 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为平台,进一步细化 8304 个网格、配备 11044 名专兼职网格员,全面动员、全员入格,织牢织密社会治理防控网;同时,依托“红色矩阵”“十户六联”“红袖章”等基层治理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参与联防联控,有力淬炼和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并不断完善提升。 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科技优势,依托“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三维数字系统、综治信息系统、“雪亮工程”等社会治理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打造法治化统领、信息化支撑、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治理的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中心城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2020 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精神,乘势而为、乘胜前进,推动平安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护航添彩。 一、坚决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 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锚定平安坐标、彰显平安作为、展示平安形象,全力争创平安中国示范市、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让更多人既能在我市“看见美丽中国”,更能“感受中国之治”。 二、全面落实“两手硬、两战赢”的各项要求,以更大力度服务保障高质量赶超发展 针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输入风险持续增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等态势,全力以赴防疫情、保平安、稳发展。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织密精密智控网;化危为机提升护航水平,研究应对 “疫后综合症”,继续保持对涉疫情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为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主动靠前优化法治服务,深化“三服务”、奋战“五个年”活动,深入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诉源治理,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营商环境。 三、全力冲刺平安建设“十四连冠”的既定目标,以更严标准打造平安中 国示范区的先行区 聚焦关键处、找准着力点,筑牢筑稳风险底线,全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矛盾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决战决胜扫黑除恶,持续保持强大攻势,强力推进“依法打深打透大要案”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大专案攻坚、线索核查、“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及行业整治力度,健全打击、整治、管理、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两个见底”行动,牢牢守住少出事、不出事的平安底线。 四、牢固树立“最多跑一地”的改革理念,以更实举措争 当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 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调研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力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牵引,做好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品牌文章”,并以此为“牛鼻子”工程,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金名片”;努力做好智慧治理的“赋能文章”,推动市域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转变;努力做好基层治理的“深化文章”,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深入开展“基层治理深化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坚持“打一仗、进一步”的理念,及时总结疫情防控中的有效做法,探索以法治为保障、以网格强基础、以管理求实效、以动员增合力的“社治四策”,有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紧扣“依法”见真功,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一是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夯实依法防控基础。 制定《关于加强法治保障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的意见》《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实施意见》,在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主动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构建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氛围。 坚持以线上持续推送和线下广泛普及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浓厚氛围。发布《依法防控疫情系列科普文章》,引导支持全市 27 个律师事务所组成律师法律服务团,围绕依法防控主动开展法律服务。三是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保障复工复产。 制定下发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意见,提出 12 项具体工作举措,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紧盯“网格”做文章,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一是建强网格指挥中心。 成立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科学划分 16161 个单元网格,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群众诉求“接诉即办”。采用市场化招聘方式,组建 190 名市级、1100 名县级网格专职监督员队伍,开展常态化检查和监督,确保网格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评价。 二是精准落实网格职责。 创新“大数据+网格化+跟踪随访”的方式,建立拓宽范围延伸管、单位履责协助管、社区居民自主管、干部下沉兜底管的工作机制,确保联防联控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三是积极打造智慧网格。 在市级网格指挥中心搭建集“数据维护、信息采集、综合展示、动态跟踪、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网格防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增强网格防控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积极推广运行“刷脸办事、刷脸出行、刷脸住宿”等信息化社会治理新举措,提升服务民生的效能。 三、紧抓“管理”想办法,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结合疫情防控,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行政编制 5 名,实体化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建设,在全市配备 4409 名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 二是创新三非人员查处模式。 针对作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流入中转地、集散地的实际,采取“关卡查缉+落地查访+网格排查”的方式,全面加强对“三非”人员的查控,为实现全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盘棋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创新病残吸毒人员集中收治模式。 创新建立“公医、公卫”双向治疗合作模式,实行“一站式”收押,确保病残吸毒人员应收尽收。同时,率先建立“即参即保、即保即结算”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收治人员“全员参保”。 四、紧贴“动员”出实招,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 组建市委社会治理工委和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推行“党建+”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16601 个党组织、108718名党员加入战“疫”一线,成立 253 个临时党支部,组建 6410支志愿服务队、发动“红袖标”治安志愿者 104 万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夯实基础强动力。 在市综治中心配备 20 名事业编制人员开展工作,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按照“平台+内容+制度”的模式,建立居民会议、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引导基层单位和村(居)民广泛参与区域社会治理事务。 三是社会参与增活力。 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 2000 万元项目激励资金,积极引导帮扶、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增智添力,成立社会治理研究院,组建社会建设工作专家智库、社会治理本土人才库,成立志愿服务组织 4614 个,实名注册志愿者 1147 万人,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68 万个。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镇以“聚焦问题、探索创新”为主题,统筹夯实“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个保障和一张答卷”6 方面基础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一、凝聚强大合力,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 纵深推进“五治融合”,形成党委统揽、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构建行之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二、坚持依法治镇,以法治建设规范秩序 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重点巩固提升好镇综治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三类接访、两项服务、一次办好”的大综治格局,用法治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 三、弘扬崇德向善,以德治建设抓源治本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系列和“十星级文明户” 等评比活动,重点用好“诚信红黑榜”激励引导和惩戒约束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递正能量。 四、夯实基层基础,以自治建设激发活力 推进和规范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管好用好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认真落实网格化管理,重点制定务实管用、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有事好商量,让众人的事情众人说了算。开展村规民约法治体检,专门邀请两家律师事务所对全镇 10 个村(社)开展村规民约法治体检,对法律法规已明确的进行剔除,对与法律有冲突、不适应发展的进行更正,对利于发展需要的进行补充,有效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自治工作新常态。 五、坚持多元推进,以智治建设增强动能 抓能力提升,抓服务提质,抓平安创建,抓治安管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点,时刻拉紧平安建设警戒线,不断拓宽全民共享覆盖面,从而打造“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共同体,筑牢“乡村善治”一道防线,落脚到“服务人民”一个中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一、抓住党建引领核心点,强化乡村组织保证 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我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层次。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在基层党组织开展“星级争创”活动,推荐 4 个村党组织作为省级党建示范村,评选出 150 个农村“五星党支部”和 50个“五星党支部标兵”。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119 个,有效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培强过硬干部队伍。 突出抓好带头人队伍、基层党员队伍、第一书记队伍“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领头雁”,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务工创业能人、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拔储备村干部,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后备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聘请监察联络员 930 名,推进监察监督。以乡镇干部、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开展常态化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推动危房改造、低保救助、组织建设等专项治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拉紧平安建设警戒线,夯实乡村安全根基 安全稳定是美好生活的前提。然而,基层情况错综复杂、工作烦琐,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抓好统筹、综合治理,才是破题关键。我市把综合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构建起一道维护乡村社会平安稳定的善治防线。 ——严打基层黑恶犯罪。 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彻查“保护伞”结合起来,今年新打掉农村黑恶势力团伙 10 个,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 49 件,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严防非法宗教活动。 开展规范农村基督教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非法宗教渗透活动。加强基础摸排、专项调查,依托村居警务工作,大力宣传宗教政策法规,群众对非法宗教活动的防范意识显著增强。 ——创新丰富建设载体。 深化“一村一警”制度改革,配备社区民警 158 人、专职辅警 637 人,为各类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提供强大服务支撑。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心理咨询室,建立171 人的心理咨询师和 1600 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新增专职兼职巡逻队 18 支、981 人,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 ——维护农村信访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探索“一评四会”工作机制,将邻里家庭矛盾等 14 类情况纳入说事评理会调解工作范围,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聘请老族长、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五老人员”665 名,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三、拓宽全民共享覆盖面,提升乡村服务质量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市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准,持续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建立服务机制。 搭建矛盾排查及事件处理平台,组织网格员将矛盾纠纷和事件通过平台处理上报,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指引服务导向。探索推进“治安防范、社会管理、便民服务”的全科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坚持全员下沉织网治网,用“一张网”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服务零距离。 ——搭建服务平台。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便民服务、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创新建立“党建+”党群和合共同体,设立“两代表一委员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多个群团服务平台,成立民情服务调查中心,建立民情收集、梳理交办、督查通报和回访归档等机制,有效回应民情、民生和民意。 ——全力帮困解忧。 结合“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百日会战”“四大一送”活 动,深入开展矛盾隐患问题排查,共排查乡村较大矛盾纠纷 716起,成功化解 651 起,化解率 91%,经验做法被报道。 四、打造五治融合共同体,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我市坚持把“五治”作为基本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力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突出政治引领。 推进“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带动基层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省率先为所有乡镇(街道)配备政法委员,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强化法治保障。 开展“三进村”“四到户”活动,在每个村设立 1 个法治辅导站、聘请 1 名法治宣讲员、开辟 1 个法治图书角、建成 1条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宣传一条街)、培养 1 个家庭法律明白人。聘请法律顾问 144 名,累计为村民提供专业法律意见 1467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注重德治先导。 组织“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等宣讲活动,开展 中国好人推选,靳月英、徐光、张彦光、董嘉荟等 4 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坚持移风易俗厚植淳朴民风,全市 779 个行政村已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区、乡镇(街道)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达到 683%。 ——夯实自治基础。 探索村规民约传承创新,引导村民全面参与乡村治理,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指导浚县新镇镇创新推出“户团工作法”,构建户户关联的互联互保机制,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力推智治支撑。 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及应用水平,全市视频监控建设联网总数达到 7000 余路,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为实现精准打击、精准管理、精准服务提供强大基础信息支撑。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为全省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市通过补短板、固底板、优长板、树样板,努力探索具有岛城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补短板,构建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 市级层面负责统筹协调,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形成责任共负、任务共担、机制共建、平安共创的工作体系。区市层面负责组织实施,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提高协同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压实各方责任、聚焦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镇街层面负责强基固本,制定政法委员职责规范,完善镇街综治中心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村居层面负责有序运转,全面理清村居职责边界,加快基层网格融合步伐,推动网格员队伍规范化管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 二、固底板,创新风险防范的治本之策 主动创稳,汇聚社情民意“晴雨表”,摸准摸清群众关注点,扎实搞好大调研、大摸排、大访谈、大化解四大行动,加大矛盾纠纷隐患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苗头隐患。源头维稳,拧紧社会稳定“安全阀”,抓准抓牢防范基本点,推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风险双评估,实现稳评工作规范化、评估领域多元化、评估参与社会化。调解促稳,打造纠纷调处“终点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最多访一次”、信访“三无”镇(街)和“无讼村庄(社区)”创建活动,确保老百姓对矛盾纠纷调处的态度、过程、结果“三满意”。 三、优长板,提升公共安全的防控能力 打造网格样板,按照“依地划格、依格定责、权责一致、赏罚分明”的原则,把不同部门划分的 12 类网格融合起来,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创建“智防”特色,推动雪亮工程建设提档升级,运用人脸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构建起全域覆盖、智能感知、动态预警的防控体系。勇当“心防”标杆,启动“心智谷”建设,健全市、区(市)、街(镇)、社区(村)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促进疫情后的心理重建,激发社会正能量,消解社会负能量。趟出“共防”新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关怀帮扶和管理救助体系,落实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以奖代补、救治救助等政策,落实“3 个 100%”制度,确保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安全监管到边到底。 四、树样板,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作亮点 强力推进“一区市一特色,一部门一亮点”创建,支持具备优势、条件成熟的行业和领域,先行先试,率行突破。建设好一个中心,高标准建设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按照“综治中心+综治信息系统+N”的模式,打造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维护稳定、网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开展好一项活动,深入开展“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广泛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倡导本地的事就在本地解决,做到“门要全开、单要全收、事要全解”。推进好一场攻势,紧扣“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的目标,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攻势。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近期,我县在城区打造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处级干部分片负责、驻区单位统筹联动、机关党员报到服务、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构建协同机制,打造“社区共同体” 立足城区规划布局,结合各区域人口规模、发展布局、功能定位等因素,以县城区 11 个城市社区和 7 个城郊社区为基础,科学划分 18 个城区治理片区,全县 110 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下沉联系 1 个片区,3100 余名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参与社区工作。对 18 个“社区治理共同体”实行由 1 名县处级干部牵头抓总、1 个县直单位统筹主抓、其他驻区单位全力配合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定期议事、集中会商、联系沟通等制度,实现片区内的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 二、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优秀“领头羊” 着眼城市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对现任社区“两委”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不合格、不胜任、不称职或达到退休年龄的社区“两委”干部予以调整,选拔一批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社区“两委”干部,确保每个社区“两委”干部达到 5 至 9 人。县委从县直单位中选派乡科级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社区第一书记,乡镇(区、街道)根据工作需要设岗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培养 2 名以上后备干部,全方位充实社区力量。 三、创新治理办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融共建,建立双向组织生活会制度,推行联合主题党日,开展各类共建活动。结合党员到社区报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服务、环境治理、文明创建、应急处置、治安管理等工作;推行“居民按需点单、社区归类收单、部门认领交单”为内容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对入户走访和开展服务时收集到的居民诉求、发现的问题,规范提交、汇总整理、分类办理、及时反馈,有效畅通服务群众渠道。“七•一”期间,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在社区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300 余场,开展“昼访夜谈”活动 80 余场,社区报到党员开展志愿服务 2000 余人次。 六增六提持续推进全区基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决策部署,切实提升行业领域治理能力,区民政局以“六增六提”行动措施为抓手,持续推进全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增设优化社区居民委员会,确保管理服务“精准化” 以近郊乡镇为主,依法设立社区居委会 6 个,采取调整、回购、新建的方式,确保新成立社区阵地面积均超过 750 平米。采用大学生村官转隶、公开招聘的方式选配社区工作者 30 名,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二、增加充实社区工作服务人员,确保社区治理“网格化” 按照因素法对社区“两委”职数提出新的增核意见,科学设置城市网格 361 个,农村网格 771 个,建立以村(社区)“两委”成员为主体的一岗多责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形成部门、乡镇、村(社区)、网格员四级网格化管理格局。修订区网格员管理考核制度,落实网格员补助资金 1325 万元,实现服务管理网格化。 三、增加社区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社区治理“优质化” 以落实“五联五化”机制为抓手,新增财政预算 410 万元,每年为每个社区安排党建为民服务资金 5 万元,城市社区办公经费 10 万元,用于保障社区党建工作,培育新华社区、永昌社区、金花园社区等党建示范点 5 个。近三年来,市区两级整合资金 2689 万元,认领“百姓事”624 件,改造老旧小区 43 个,配备健身器材 128 套。 四、增大社区服务设施面积,确保社区阵地“标准化” 以各乡镇(街道)为单位,对所辖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摸排,同步摸清社区辖区各部门(单位)闲置房屋资源、尤其是 2015 年以来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项目落实开发建设单位配建社区服务设施用房等情况,集中开展社区用房清偿调配工作。指导各城市社区对当前社区内部功能室进行优化调整,力争 2025 年前全区 28 个城市社区在功能设置上全部实现“一室八中心”建设目标。 五、增强社区减负工作实效,确保社区治理“规范化” 按照《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和《关于保留和取消的证明事项清单》,统筹部署社区开具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实行社区服务事项清单式管理,清理取消各类创建考评 61 项,规范准入 26项,将社区开具证明的事项规范为 15 项,进一步明晰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权限职责,争取在 2020年底前完成初步治理,并按照三年治理方案持续抓紧抓实。 六、增加社区法治工作力量,确保社区治理“多元化” 目前全区 12 个乡镇 106 个村实现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区成立专业(行业)调委会 7 个,全面推行社区民警指挥负责、若干辅警和各种社会综治力量参与的“1+X+N”工作模式,新增村(居)警务人员 165 人,全区 12 个乡镇司法所和综合执法大队均配备副科级领导干部。加强人民调解“四张 网络”建设,建立各类调解组织 1499 个、培养人民调解员 8670人,实现了综合执法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力绑捆,执法方式从“事后执法”向“前端服务”转变,从“处置问题”向“发现问题”延伸,治标与治本齐头并进。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1 一、强化“党建引领”理念,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 中外抗疫的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强化政治引领。 引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方向永不偏离。 ——强化组织引领。 总结推广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的经验,把党的建设延伸到社会最小单元,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总结一些地方“红色物业”发展经验,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机嵌入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平台、有抓手。 ——强化机制引领。 创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枢纽,各类组织力量有机耦合的组织体系,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打通基层治理经脉。总结北京石景山区坚持党建引领、压实四方责任的经验,健全党建引领下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强化“全周期管理”理念,塑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要用“全周期管理”理念统筹谋划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时间、空间和层级再造,形成系统、协调、完备的治理体系。 ——加强全程治理。 把社会治理各环节作为完整链条,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有机闭环,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的动态治理、系统治理。准确把握社会矛盾风险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源头、传导、转化等关键环节建立风险防控整体链条。 ——加强协同治理。 “全周期管理”涉及到各个社会治理主体,必须构建权责清晰、系统有序、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治理机制。横向上, 借鉴河南开封市“一中心四平台”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的经验,推动各主体、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纵向上,解决好层级过多、贯通不畅的问题,构建扁平化治理模式,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 ——加强源头治理。 “全周期管理”的要义在于“治未病”。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治理、早期控制,努力把小矛盾小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大问题大风险解决在市域。认真总结浙江台州市对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实行“三色预警”的经验,补齐基层风险治理短板,不断提升对各类风险预警防范、源头化解的能力。三、强化“平战结合”理念,释放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从这次疫情防控看,基层治理还存在组织动员、协调配合、应急处置、服务供给等短板和不足。要牢固树立“平战结合”理念,立足平时、着眼战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实战水平。 ——立足平时强基础。 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政策导向,把更多资源、管理和服务下沉到基层。借鉴江苏南京市建立专职网格员“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和网格学院专业培训体系的经验,做细做实网格员、志愿者日常培训、管理、激励等工作。总结湖南常德市建立众创平安机制的做法,通过网格微信群、APP 搭建群众参与的新平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认真总结云南西双版纳州等地建立责任捆绑机制等经验,打造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和网格三级社会治理“责任共同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精准考核评价办法,真正做到各项任务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价,推动工作措施落地见效。 ——着眼战时补短板。 坚持实战实效标准,通过日常培训、实战演练等,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群众专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结黑龙江大庆市、贵州六盘水市等地推动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力量下沉社区网格经验,建立完善战时状态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和资源力量下沉机制。总结河北唐山市发挥综治中心实战效能、打造疫情防控“指挥中枢”的经验,不断健全战时状态有效指挥、快速响应机制。完善战时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危急时刻冲锋在前、担当作为。 四、强化“大数据治理”理念,跑出基层社会治理“加速度” 疫情防控推动了健康码、智能巡控、远程服务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凸显了大数据治理的巨大威力。要适应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思维,推动基层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让社会治理更聪明、更智慧。 ——提升智慧决策水平。 借鉴数据赋能、智慧战“疫”的经验,加快推进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中心建设,打造社会治理“超级大脑”,提升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发展、预警社会风险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社会治理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合法使用。 ——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总结经验,努力实现精准施策、精细治理,不断提高政策执行的精确度和靶向性,提升社会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匹配度。 ——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优势,打造“指尖生活圈”,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总结推广“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等经验,持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线上公共服务产品和体验。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2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六个方面的要求和四个方面的准则: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平安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平安建设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夯实基层、筑牢基础,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平安建设的过程变为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平安建设规律特点、研究解决平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维护政治安全为底线、以确保社会稳定为追求、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导向、以保障安居乐业为目的。 一要深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机制建设。 要强化源头预防机制建设。完善落实维稳工作监测预警、联动协作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涉稳信息 分析研判制度。要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统筹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切实加强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重点的调解组织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调解组织,积极推进调解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健全完善各类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率和调处成功率。要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主导、规范化处置、常态化保障、长效化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逐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处置工作机制。 二要深入推进现代化治安体系建设。 要切实加大打击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特别要注重对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的防范打击,加强对社会治安、危爆物品、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场所、食品药品、寄递物流等重点行业的检查监管整治。要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深挖保护伞、整治乱象上下功夫,在长效常治上见成效。要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专项斗争新打法,深入推进线索、案件、伞网、逃犯等“六清”工作,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要着力提升智能化防控建设水平。持续抓好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三项建设”,形成“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区域城乡覆盖”的智能化防控整体格局。 三要深入推进公共安全监管建设。 要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结合当前形势,围绕系列平安建设活动,如期完成平安建设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深入实施文明交通、道路安全、消防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建设,切实加强对枪支弹药,危化物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强化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重点行业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质量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要进一步深化信息管理。全力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信息管理体系。对网上重点人员、论坛、公众号等建立信息库,严格落实网上有害信息监管和查处机制,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安全事件。 四要深入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要持续完善社会治理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组织建设,提高乡镇(街道办)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等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推进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到 2022年全面达到建设标准。要不断壮大社会治理队伍力量。建立健全人民警察、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人员的日常管理、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推进专职群防群治队伍正规化建设。要全面开展“六无”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将村(社区)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 案、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的创建要求,纳入本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总体布局,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力度,确保创建活动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五要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 要切实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推进“一村一网格”建设进度,抓好网格力量整合工作,加强网格力量配备。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构建以流动人口为重点、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要加大对特殊人群动态管理服务力度,按照“六位一体”的监护责任,切实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要扎实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坚持把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建立“心理卫生人才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干预机制。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讲话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先后作出具体部署。今年 5 月 29 日,市里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对于我们县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发展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为高质量富美朝歌建设增光添彩。 一要勤学习。 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厘清思路。要坚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走出去学,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加快工作推进步伐。 二要明责任。 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各项复杂的子系统构成,包含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推进。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分工》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列出任务清单,细化内部分工,明确职责任务。要具体到事、责任到人,层层压实责任,挂图作战,逐事逐项落实,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要形合力。 无论是社会治理指挥平台的搭建,还是数据资源的联网共享,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数据信息不匹配、部门数据联网共享不积极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统筹谋划,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通力配合。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家人思想、一盘棋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进展。四要严问责。要严格督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工作的督促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实行周交流、月通报、季度分析研判,及时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及时通报表扬;对推诿塞责、工作滞后的单位,该约谈的约谈,该批评的批评;对工作不力,没有按时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的单位,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该问责的问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