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心得体会 10篇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心得体会 10 篇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一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采访实录,我感触良多。采访 实录中,厦门大学 1982 级校友张宏樑回忆了大学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他的书信 往来、探讨《资本论》学习、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往事。其中,习近平总 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等谆谆教诲,寄托了对 当代青年的殷切嘱托。一方面,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期 望,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平易近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我们遇到的困难、吃过的苦比上一辈人少了许多,但新时代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 业的新生力量,理应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不贪图安逸,不回避困难,主动 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茁壮成长。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祖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坚实力量,应学习“自找苦吃”的精神,主动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提升 能力。青春不息,奋斗不止,敢于直面困境,勇于迎难而上。我们当代青年应怀 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 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的交流,不管是书信来往,还是面对面谈心,往往都 能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许多大学生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引 导,或长期扎根基层,或坚持调查研究,但都培养了强烈的国情怀。习近平总书 记的战略眼光、深厚积累和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让大学生朋友们感受到了震撼与 钦佩。这张海报是根据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一个大学生面对面竖起大拇指的照片。 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正如 32 年前报道的那样:领导关怀负笈者,学生不忘故 乡情。我相信,青年学生一定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期望,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 康成长。 篇二 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的期望 之大和青年一代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很多优秀大学生对问题的把控 也十分精准,了解自我应该修炼的方向,这不仅仅是对于他们而言,于每个青年 而言,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地希望青年能形成有个人特色 结合国家特色的方法论,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锻炼自身,切实地解决基层问 题,这不仅仅是对选调生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要求。 如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无论是技术的推陈出新还是人才的选用替代,都 呈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要想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崭露头角,我们中国青年人,应 该秉持着不怕挑战、正视自我,在实践中检验自我方法论的态度。改革求变是大 势所趋,能否在变革中把炎黄子孙的风范演绎出来,对于我们来讲,应该以肯定 的态度回复,并且以笃实的作为去践行。 进入基层锻炼或是参与实践,不仅仅是要青年人对于基层问题形成有时代意 义和自我创新的方法论,也可以帮助青年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控,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一种保护。始终待在教育体制构 建的象牙塔内,尽管努力地通过自身的体悟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渠道,也可以提 升自己,但是当直接被抛入社会的熔炉后,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剧变而产生一些心 理上的障碍。而实践的意义,既能让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产生更为深入的切身 体会,同样也是一种过渡,让青年能在完全进入社会之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处事技 能和实干技巧。 在我个人看来,进入基层锻炼或是参与社会实践,无论于个人还是于国家, 都大有裨益,它给予青年人一个空间,去独立地从搜集信息到解决实际问题,让 青年人明白脚踏实地做好工作的因与果。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淬炼,那么这样的 一批青年,一定是能与时代接轨、保持本心、展露出炎黄子孙风范的精英人物。 篇三 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的故事之后,我深有感悟。在系列报道中,习近 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的重要性,要求大学生“老老实实地调研”“调研报告 要写得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我们要守着一颗实心,不管到哪里, 都要实实在在,都要付出实际行动。古人教导我们,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纸上 谈兵,终不知从实践中获取真知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 之者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 5%的精彩,5%的痛苦,更多的 90%是平淡。只 要我们踏踏实实,实实在在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度过,只要本着务实的精神经营 好人生百分之九十的平淡,才有百分之十的精彩。 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报道后,我还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 一代的热切期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于我们当代中国青年来讲,青年 一代必须倍加珍惜今日的生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就是 当代中国青年对国家和民族、对我们自己和后辈所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理想指 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每一个青年,都应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 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此,青年 心中才有阳光,眼里才有远方,脚下才更有力量。我们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 加瓦。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国家的富强等着我们去建设,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 一定别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我道 德修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四 在这系列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习近平总书记,他与大学生们的亲近、 对大学生的看重、对大学生的期盼,让我暖在心里。我对系列报道一的感触尤为 深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倡导正定大学生回乡调研,希望毕业 的大学生人才们能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看着文字,我能想象到当时 的学子们读着县委书记的来信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多么热血澎湃。而我也有 同样的感觉,我的家长在一个盛产枇杷的农村,每年只能低价将囤积的枇杷卖给 前来收购的商户,否则大量囤积只会白白导致浪费。在当前网络发达网购盛行的 时代,果农们因为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错过了这一最好的销售渠道。这就需 要我们能够主动回乡调研,帮助果农们设计可行性高的策划书,与政府协调销售 事宜,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建设家乡。这系列的文章让我懂得,不只是单 一做调研,而要延展做社会调研,研究出一定结果,能够真实地解决问题。 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由于懵懂无知而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 为我们青年大学生指明了前进方向。飞鸟代表青年人的理想,山川代表远方,理 想向着远方,而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展望着未来,心中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 导。与伟人对话,和智者同行,当代青年定不辱使命,担起时代重任! 篇 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时代不同追求不同,可我 们追逐理想的脚步却是一致的。在五四青年节之际,青年活跃用户最多的视频平 台之一哔哩哔哩平台推出了视频《后浪》,让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就好似我是那 浪中的一朵花,不断前进,不断激昂地挺起胸腹往前看。中国青年报也刊登了《习 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报道。如果说《后浪》让我充满了前进的信心,那么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系列报道就是让我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心,脚踏实 地的前进。 在系列专题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地同青年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对他们 进行殷切指导,鼓励他们返乡调研,扎根基层,“自找苦吃”,在谈话与信件中, 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人民的无限关怀,针针见血地指出现阶段所存在的不足和错 误,以此激励同学们和自己不能留恋于一点成就,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利益。 我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 80 年代的大学生的写的信件,心中想着如今新时代 的青年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在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刻,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不 再设置经济发展目标,全力保障全国人民生命财产健康。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 更需要我们青年人扎根基层,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巩固祖国的发展基础, 为祖国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特别是我国现在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特殊阶段,况且我国的全面脱贫攻坚战正是处于“骨头”最硬的地方,这时候更 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热血奉献,来源于群众,奉献于群众。 作为青年人,尚未为建设家乡贡献己力,每每想来愧疚难当。学“习”之路, 任重道远,永无止境。我将不断激励自己,快速成长,以所学回馈家乡,以自己 的实际行动来展现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篇 6 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的交流,不管是书信来往,还是面对面谈心,都为我 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在阅读《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这篇专访 后,我触动很大。“自找苦吃”要吃得苦中苦,青年应当有艰苦奋斗精神。入学 以来,我为自己定下了每天不论睡多晚都必须至少看一个小时的理论书籍的目标。 一年来的坚持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扩展了个人视野,丰富了我的思想,提 升了眼界与境界。“自找苦吃”还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出父母、学校为我们营 造的舒适圈,到社会中去实践去锻炼。在我看来,我所有的“自找的苦”,都是 我人生中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让我成为现在更优秀的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青 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应该勇于‘自找苦吃’,做信念坚定的守望者、赤诚丹心的爱国者、勤 学储能的践行者、奋发有为的追梦者,以青春之朝气,青春之热血,青春之梦想, 投身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作为一名大一学生,作为一名时代 青年,在总书记的思想引导下,努力学习、注重积累,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练就过 硬本领,做优秀大学生,成就精彩人生。 篇 7 习近平总书记口言之、身行之。他用他的点点滴滴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从他的身上我学习到的东西不能用几句话简单地来概括,那些可贵的精神溢于言 表。但令我最深刻的还属那句:“要学会吃苦,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 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要坚持多学多干,多到艰苦 的地方去锻炼自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而缺少精神追求和道德自律, 就会逐渐腐化,从而信仰迷失。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如果信仰迷失,没有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立场和志向,即使下沉到了基层,也可能会受 困于世俗名利、个人得失,不能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在基层忍耐、牺牲、奉献, 更不可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机时刻获得出去。由此,对于那些有志于奔赴 基层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最大的敌人,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因此,新时代青年作 为新兴力量,需要“自找苦吃”,筑牢信仰基石。 剑不磨砺不锋利,人不历练不成才。在安逸的环境里呆久了,苦干历练少了, 思维陈旧了,知识不够了,不仅会导致能力不足,更会使人精神涣散,信仰崩溃。 青年要积极主动投身到基层,到广大人民群众去,找点儿“苦”吃,吸取斗争智 慧,增强斗争经验。通过实践不断练就过硬的本领。苦以养德,苦以立业。青年 要坚持在“苦海”中奋勇前行,点亮信仰的灯塔。 “自找苦吃”其实就是居安思危的进取精神。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 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变好了,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青年要 牢记“自找苦吃”的进取精神永远不能弃,坚守信仰的本心永远不能丢。 篇 8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在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感 觉受益匪浅,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 际中去,对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的解决就一定大有裨益。 在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间,各个村庄封村封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我跟着父 亲在村口做一些简单的志愿服务,为防控疫情工作贡献绵薄之力:为来往的车辆 登记,主动劝退一些走亲戚串门的外村人等。这些经历让我对习总书记的基层调 研工作有了些许共鸣。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 情,要有韧性、有耐力,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只有肯 吃苦,心怀奉献精神,才能把工作干好。 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相信,心怀热 忱和强大的意志力,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的工作 中,一定也会碰到阻挠,但他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调研”,“调研报告要写得实 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我们要守着一颗实心,不管到哪里,心里装 着家乡,更要付出实际行动。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 而要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背后的机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脚踏实 地、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我,激励了我,让我在遇到困难也要有直面挫折 的勇气和无畏。学习不应该只集中在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上,而是应该学有所用, 灵活运用,才算真的理解透彻。遇到不懂的难题,实在解决不了,要多向他人请 教,“不耻下问”是一个学生的素养和态度。 篇 9 今天的青年,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时代,因为今天的丰足状态在人类历史上 从未出现过。我们在知识上、技术上是强大的,在实践上、感性上又是空乏的。 青年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尽管今天我们可以不事稼穑、不问 炊事,可以通过汪洋恣肆的想象来在脑海中建构社会理想。然而,理想从来不应 该是空洞的,这是一切时代的共识。唯一的问题在于:今天的青年,要如何走向 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们的回信给予了我们答案— —搞调研。正如当年河北农大师生所说的一句话“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 能探精微。” 搞调研,既可以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发现很多课堂之外的事情。“要 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 能把‘水分’挤掉”。诚然,只有在调研中,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我们才能 从课本中走出来。重视调研,既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 要,也是完成当前党和国家重要任务的需要,更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青年成 才需要增强自身本领,而去基层多调研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实现个人 的成长。 当代世界是属于青年的。年龄和经验不足以带来任何优势,这在今天的技术 进化环境下尤其体现着真理性。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而要通过表面的东西 发现背后的机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 就一定会用到大家所学的知识。 篇 10 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 望。我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拥有青春的满腔热血,就不能因为现实复杂而放 弃梦想,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志存高远,“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 贤则贤矣”,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便是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 脚踏实地,正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不光要树立理想,更应脚踏实 地、慎思笃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最后,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借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结尾:“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