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郑州市地理学科高考质量分析会发言提纲1
2010年郑州市地理学科高考质量分析会发言提纲 一、2010年文综全国卷(I)地理试题分析 1.试卷总体评价 2010年文综全国卷(I)地理试题设计的导向性明确,紧扣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能力要求,突出素质教育的能力目标与具体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以及地理学科所占的分值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尽管是老课程卷,但试卷充分还是展示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今后的教学与复习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考查知识点及能力层次分布 知识点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调动和 运用知识 描述和 阐释事物 论证和 探讨问题 分值 1-2,国土整治(盐碱地的治理)中所采取的措施 √ √ 8 3-5,(网络商业模式)区位选择的原则 √ √ 12 6-7,等温线的判读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 √ 8 8,城市热岛效应 √ 4 9-11,利用晨昏线判读季节及自然现象 √ √ √ 12 36(1),影响农作物种植的因素 √ 12 36(2),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 √ 8 36(3),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冲积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16 39(2),中国河流名称 √ 4 39(3),河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 √ 16 3.试题特点 第一,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地理试题看,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国土整治、等温线判读与温度差计算、区位条件分析、地球运动状况分析和光照图判读、河流地貌的形成及水文特点对航运的影响分析、气候特征描述等内容。试题易、中、难比例合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 与2009年相比,整体难度基本持平,但区分度更大。选择题第1~5题难度比较适当,第6~7题难度稍大,第8~11题是中高难度题。综合题看似容易,但难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得分情况不佳,如第36题的第(3)问和第39题的第(3)问失分率很高。试卷考查知识过分集中于高中必修上、下两册的内容,选修1基本没有涉及内容。自然地理中的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空间物体投影与经纬网、晨昏线相结合)、气候、河流、地形成因等涉及较多;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影响农作物种植的自然因素、交通运输等。 第二,突出能力考查。 (1)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如第6~9题,根据城市不同时段的气温检测结果,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知识,实在考查学生对地理要素时空整体性关系的动态分析能力。再如第9~11题,通过空间R点所观测到的晨昏线与纬线视形状,考查学生对光照图相关知识的理解,局部空间图与无图空间的结合,实则在考查学生的时空转换分析能力。 (2)突出考查考生的区域自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第36题和第39题第(3)问,要求考生从区域图中获取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水系水文特点、气候类型等有效信息,运用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规律和原理,探究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图表中有效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突出考查考生对地理要素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3)强调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如第6~8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又如第36题,题干告诉学生“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提出来的问题,体现高中新课程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4)注重考查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如第36题,以法国罗纳河流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和下游葡萄树、鹅卵石景观图为材料呈现,考查区域中自然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对社会经济要素(农业生产)的影响,答题前要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联系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多层次(气候及其要素)、多角度(光、热、水、地)进行分析回答,集中体现出考查学生对区域综合性的分析能力。 第三,图文并茂,地理学科特点鲜明。 地图是地理信息最佳载体,也是地理学科所拥有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试卷共有5幅图,图型形式多样,内容也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全国卷开始出现了景观图,使地理的学科特点得到极好的体现。把地图作为丰富信息载体,既考核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还考核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意考查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第一组选择题考查的是国土整治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改良土壤。第三组选择题考查了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图和城市“热岛效应”,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第36大题考查的是法国的葡萄种植园,与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第39题(3),说明古代黄河的水文、水系特点对粮食运输的影响,这四组题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考生明白地理学科是一门广泛用于农业、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的学科,在指导社会生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二组选择题以网购商业活动为背景,考查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活动以及考查商业的区位选择。这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刚刚出现的新的购物方式——网购,说明地理知识是生活中有用的。 总体来看,今年高考地理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体现了全国卷I的一贯风格。 4. 答卷总体分析 (1)各种题型得分情况 选择题 综合题 总分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全卷 140 68.5 0.489 160 65 0.406 300 133.5 0.445 地理 44 21.9 0.496 56 22.74 0.406 100 44.64 0.446 (2)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 第二,审题不清,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36(1)题目要求很明确,请学生分析有利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但仍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在作答时列出全部有利与不利条件。有很大一部分的考生对地形、气候理解模糊。例如,地形与气候颠倒回答,很多学生将甲地日照时间长、光线充足的原因归结为河谷地形,而不是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形成;将夏季光照强烈表述为全年光照强烈。 36(2)学生没有审清题意就下笔书写答案,结果答非所问,导致出现了很多零分或无效答题。如题中要求“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很多同学回答的是“地表鹅卵石堆积对葡萄生长的有利影响”,或者是“鹅卵石形成的原因”等等。 39(3)撇开题干,不分东西两河段,错答成“孟津附近黄河整体水运对粮食运输的意义”(此类错误较多)。位置描述用语不专业或偷换描述对象,例如:“上段、下段”,“左段、右段”,“前段、后段”,“以上、以下”,“左侧、右侧”等等。第三,答题用词不准确,描述能力差。36(1)如将地形平坦,位于河谷表述为平地、峡谷;将光照充足表达为光照好、太阳照射好、阳光毒;将利于糖分积累表达为利于葡萄质量提高,使葡萄更甜等。把“灌溉(排水)条件好”写成“河流众多”、“河流丰富”、“紧挨河流”、“川流不息”;把“昼夜温差大”答成“昼夜温差正好”、“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积累”、“昼夜温差适宜”“有温差”等。 39(3)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影响描述模糊,地理语言不规范,不会表达,如“有一定影响”、“对运粮影响大(小)”等等。水运对运粮影响分析不全面,不能从利弊两方面分析问题。 第四,思路不清。36(1)同一要点多次重复;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混着答,层次不清;既答不利条件,又答有利条件;既答自然条件,又答人文条件;既答甲地又答乙地。多个要点罗列,因果关系不对应,如答成“夏季炎热,利于糖分积累”、“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 第五,错别字多。地形(型);地势低(底);炎(严)热;温(湿);⑤糖(唐);“冲积作用”写成“冲击作用”,“堆积”写成“堆集”,“上游”写成“上流”等等导致失分。 二、2010年文综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 1.试卷结构与分值权重 今年的课标卷同全国Ⅰ、Ⅱ卷在能力的考查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同时延续了去年的宁夏卷命题规律,只是试题形式上略有变动,增加了选做题。 选择题:1—11题,每个4分,共44分; 综合题:36题(学科内综合),26分;37题(学科内综合),20分 选做题,三选一,41题(旅游地理);42题(自然灾害与防治);43题(环境保护),每题10分,任选一题。 2.考查知识点及能力层次分布 知识点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调动和 运用知识 描述和 阐释事物 论证和 探讨问题 分值 1-3,降水量、气温与融雪量之间的关系,天气系统与天气 √ √ 12 4-5,人口的自然增长 √ √ 8 6-8,工业的区位选择 √ √ √ 12 9-11,降水量的分布及其变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2 36,地形分布特点、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影响土壤侵蚀度的原因分析 √ √ √ 26 37,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区位分析 √ √ √ √ 20 41,旅游地的区位优势分析 √ √ 10 4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 10 43,沙尘暴多发的原因分析 √ √ 10 3.特色亮点 (1)从课程目标上看,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生态度。 表现:试题取材脱离教材,如第二组题(4—5题),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用年龄对概念描述。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考查则立足试题信息,要求学生考场自学,并理解概念,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例如,第4题要求计算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考生若抛开材料答题,将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弄清楚2001年对该国的转折性意义。新出生的人口在刚好达到18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刚好达到65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照应的题目已知的“定义”信息。这样的思维过程,不是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它需要学生的主动思维、正确思考。 (2)从新课程设置来看: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表现:今年试题中增加了选修模块,试卷中就选修教材《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分别设计了一道分值权重相同的综合题,供考生选择。不同省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决定了考生选做的题目,当然随着选修课程开设范围的扩大,考生的选择余地也会更大。考场上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优势选择,也可忽略课程的影响,以得分为最终目的。从选修试题的题量来看,由于是第一年在文科综合中增加选修模块,只有一个设问,而且三个问题难度相当。但注重学生的思维的质量,学生得满分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另外,在第37题的第(3)问探讨“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从所给答案来看,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3)就新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表现:①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如第36题的题图背景为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很明显这属于气象研究资料。第1题的题干”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聚升,出现了洪灾。”这是建立在天气实际观测基础上的再现。②侧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如,强调地理知识的主干性,以及基本地理技能的考查。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天气与气候、河流、地形与地势、人口问题、产业问题、季节变化、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 (4)关于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我们知道考试是一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的个体活动,是不能互动与合作的,但可以检测学生平时“互动与合作”的学习成果。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在考场主要表现为能力考查,如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试题难度:以湖南省为例,选择题平均得分17.58,难度为0.4,非选择题平均得分31.25,难度为0.56。陕西二卷均分:27.65分,难度:0.49。以后命题难度要控制在0.50左右。 三、地理学科2010-2011学年高考备考指导意见 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程试卷,现根据2010年全国新课程试卷命题特点,对2011年高考备考提出备考建议,仅供参考。 (一)新课程高考试题特点 1.结构与分值的设置: 考试形式为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其中地理100分。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模块,共90分;选考内容为选修5、选修6两个模块,考生从两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共1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11题,非选择题36、37题为地理必考试题,第41、42为地理选考试题,任选一题做答。 2.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地理试题凸现主干知识,注意基础,不偏不怪,不回避重点。试题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有所选择地体现重点知识的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起伏大,2008年自然地理58分,人文地理42分 ;2009年自然地理44分,人文地理56分; 2010年自然地理47分,人文地理53分。其中重点考查的知识有: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地图知识、地理图表判读及计算、地球运动意义、气候分析、地形(地质、地貌)分析、河流水文、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城市区位和城市化及交通区位、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等。2009年和2010年试题没有考查较难的“地球运动”。 3.注重图表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也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把地图作为信息载体,既考核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还考核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试题图形形式多样,内容也相当广泛,使地理的学科特点得到极好的体现。其中选择题2007年试卷共六组,六幅图;2008年共五组,五幅图;2009年共四组,两幅图;2010年共四组,三幅图。非选择题36、37题三年的试卷都配有两幅图。 4.突出能力立意为主的指导思想。 四套试卷都是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文综四种能力的考核。每一道试题都是依据新材料、新情境而命制,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在2009年和2010年试题中,能力立意的思想体现尤为突出,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突出考查考生的区域自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开放性得到加强。 (二)高三备课建议 高三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 时间: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上旬 教学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考内容(选修5、选修6) 教学要求: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题变化趋势。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每个高中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校选拔人才对考生的要求。高考命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要有利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高考命题必须尊重《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新课程《考试大纲》与旧《考试大纲》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诸如考试内容、难度要求、各部分比例等。复习时要认真逐条对照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2.研究新高考,重构复习模块。 旧有的高考模式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许多老师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现在增加了选修内容,必修内容没有涉及初中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考核内容和要求与大纲卷相比较没有大的变化,必修3的不同版本教材中选用的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建议大家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整合知识结构,重构复习模块,形成知识体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增加选修5、选修6内容,努力做到选修和必修知识的融合。 3.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这在高考当中一定会有所体现,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构建新的师生关系,使高三的复习课充满活力,高效。 4.指导学生学会绘图、填图、记图、读图、析图、用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注意加强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识记,加强重要经纬线穿过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的学习,编制区域训练图,复习中要加强对地图类型、读图方法的研究,加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加强地形剖面图和等值线面的研究,注意图的变形研究等。 5.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减少非智力因素导致的答题失分。 活动安排: 1.2010年9月,召开高考质量分析会。届时将对新课程卷进行全面分析,请我市优秀教师进行高考复习经验介绍。 2.2010年11月,召开备考研讨会。届时将聘请宁夏银川专家给我们做指导,我市优秀教师经验介绍。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时间:2011年1月中旬—2011年3月下旬 教学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教学要求: 1.指导学法,建立答题模型,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2.精讲精练。讲清概念,讲清分类,指导学生利用课本的材料理解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反复应用学过的原理解释课本上的、地图册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小试卷限时训练,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检测试卷要体现教师的教研成果,要精挑细选资料,进行加工整合,使资料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要求。 3.重视考后分析和试题讲评,切实上好讲评课 。 4.加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训练。 活动安排:4月上旬,召开高三复习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时间:2011年3月下旬—2011年5月上旬 教学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考内容(选修5、选修6)、模拟训练 教学要求: 1.加强模拟训练。要充分利用郑州市提供的考前题,精选各地高质量的模拟题,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要注意构建适合学情的讲评课课型模式,充分发挥考试、讲评、矫正、迁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2.回归教材,查漏补缺。高三复习越是到最后阶段,越要重视回归教材,复习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彻底解决其中积累、积淀的易错、易混知识,归类解决其中的方法技巧问题。 3.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到最后阶段,学生心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既要避免学生考前出现浮躁、松懈情绪,又要消除学生紧张、烦躁心理,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高三质量预测安排 第一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1月上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考内容(选修5、选修6) 考试形式:单科试卷,满分100分。 第二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3月中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考试形式:同2010年新课标卷(适用地区:宁夏、海南、吉林、黑龙江、陕西) 第三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5月上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考试形式:同2010年新课标卷(适用地区:宁夏、海南、吉林、黑龙江、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