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岱庙导游词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岱庙导游词范文

山东岱庙导游词范文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 -- 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 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 记载。唐开远十三年 ( 公元 725 年) 增修宋祥符二年 ( 公元 1009 年) 又 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 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 天门中轴线上。 南北长 405.7 米,东西宽 236.7 米, 呈长方形 , 面积为 9.6 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 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 划分为东、 中西三轴。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 东御座、花园 ; 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 ; 中轴前后建 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 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 高踞台基之上, 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 之外,彼此独立, 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 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 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 透中相映成趣, 完整一体。 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 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 8 个门,向南开的 5 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 ; 右为西掖门,再右 名见大门 ; 向东的名青阳门, 也叫东华门 ; 向西的名素景门, 也叫西华 门 ; 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 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 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 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 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 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 更 为珍贵的是还有 184块历代碑刻和 48块汉画像石, 成为我国继西安、 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 蔽日的银杏, 玲珑精美的盆景, 争奇斗艳的花卉, 又为古朴典雅的亭、 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 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 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 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 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 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 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 庙的初阶。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 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 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 嘉靖十三年 ( 公元 1534 年) ,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 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 ( 公元 1770 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 另有旗杆高竖, 左右铁狮蹲列。 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 (公元 1880 年) 开建,方石垒砌,引 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 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 池南是通天街, 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 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 四字。 1992 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 63 米,以保护文 物。 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 北侧立有 “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 , 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 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 52 米,南北长 66.2 米, 总面积 3442.4 平方米。 正殿五间, 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 宽 10.8 米, 进深 7.75 米, 通高 7.9 米,为四柱五梁、 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 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 于它的存在, 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 这种既独立 又统一的建筑风格, 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 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 是不多见的。 遥参亭在唐代曾叫 “遥参门” ,民间曾有 “参拜泰山神, 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 迎面而立的“岱庙坊” 是清康熙十一年 ( 公元 1672 年) 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 12 米,宽 9.8 米, 深 3 米,为四柱 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 8 个 石狮,姿态各异 ; 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 鹤闹莲”、“天马行空”等 20 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 纹样。 整座石坊造型别致, 刻镂透细不凡, 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 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 生万物 ; 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 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 ; 掺群灵之 总摄, 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两副楹联扣人心弦, 先声夺人, 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 使人未进岱庙 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 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 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 城楼也俱被 * 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 现在的正阳门是 1985 年按照宋 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 8.6 米, 上面的城楼高 11 米, 共五间 , 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 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 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 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 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 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 1009 年) ,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 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 白虎、 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 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 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 出入将相, 而奉自愿厚养” 的分国公杜宗的。 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 “仁 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 至元四年 ( 公元 1338 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 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 20 块,最著 名的是 <>和 <>,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 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 的唐槐,民国年间, 兵燹战乱, 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 1952 年, 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 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 国年间。 1984 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 48 间,内藏泰 山历代珍贵文物 4000 余件,古书籍 3000 余册。 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 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 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 公 元 1009 年) 。公元 1008 年,宋、辽在澶渊 ( 今河南濮阳 ) 交战,宋真 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 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 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 “天降昭书” 的骗局, 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 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 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 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 43.67 米, 南北宽 17.18 米, 高 22.3 米,殿阔九间, 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 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 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 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 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 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 1984 年重 塑的,坐像高 4.4 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 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 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 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 太祖登基后, 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 “渎礼不经” ,故去掉所有封号, 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 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 (公元 1684 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 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 <> 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 62 米,高 3.3 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 时的浩荡宏伟场面, 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 整幅壁画 以大殿后门为界, 东为 “启跸图” ,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 ; 西为“回 銮图” ,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 整个画面共有人物 697 人,其装束、 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 组成一幅瑰丽无比, 气势雄伟的场面。 画面笔力遒劲流畅, 结构严谨, 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 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 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 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 但整幅画 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 它仍为中国绘画史、 道教壁画史上的 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 雕栏 环抱,站在大露台上, 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 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 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 露 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 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 围 9 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 ( 公元 1209 年) 泰安县令吴衔 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 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 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 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 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 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 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 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 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 发达, 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 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 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 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 公元 1012 年) 诏封泰山神为“天 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 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 * 为了达 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 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 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 上追 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 ; 颜柳欧 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 <>、<>; 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 <>; 造形新颖, 书法相异的 <>; 泰山佛教记事名碑 <>等共 19 块, 均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 48 块汉画像石是自 1960 年以来,几次清理大 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 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 ; 有的描述神话故事 ; 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 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 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 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 年) 封禅泰山时所植, 距今已有两千多 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 1959 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 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 十分壮观。 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 ( 公 元 1749 年) 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 <>和 <>等名人诗刻。 登上亭子 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 约计 90 余块。 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 的<>、曹植的<>,有后人篆书陆机的 <>、谢灵运的 <>以及宋朝大书法 家米芾 <>、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 <>、乾隆皇帝御制的 <> 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 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由 汉柏院向北行, 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 这里 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 因座落在东华门内, 故称 “东御座” 。 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 ( 公元 1347 年) 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 五年 ( 公元 1770 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 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 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 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 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 著名的“温凉玉雕花 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 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 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 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 刻石之祖”秦刻石。 <>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 书写。 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 字迹刚劲挺 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 222 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 存 29 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 唯剩 10 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 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 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 (公元 1533年) ,原为 13级, 现仅存 3 级, 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 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 4.4 米, 阔 3.4 ,明万历四 十三年 ( 公元 1615 年) 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 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 1972 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 亭之一。 “厚载门” 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 是 1984 年重建的。门上有 “望 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 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 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 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 泰山的山门 -- 岱宗坊, 由此起步, 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 直至登“天” 。 导游词结构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 点讲解三个部分。 1. 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 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 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a 、开头语 (1) 介绍自己或旅行社 (2) 介绍司机和车型、车号 (3) 介绍旅游时间,地点和行程安排 (4) 表示欢迎。 b 、告别语 (1) 总结旅游情况 (2) 感谢游客配合 (3) 希望提出意见 (4) 表示依依惜别 2. 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 范围、地位、 意义、 历史、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 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 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 可长可短, 可详可略 ( 可根据 需求所变 ) 。 3. 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 文化背景、 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 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 保管好自己随身的物品,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