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对课堂中“应声虫”现象的思考
小学科学论文之对课堂中“应声虫”现象的思考 对课堂中“应声虫”现象的思考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 辉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科中心 刘柱石 提问的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课堂上的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不尽人意。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教师问“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会很整齐地回答“懂了(知道了)”。表面上看学生学习效率高、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是一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这让我想起一个古代故事,一个人得了怪病,去请教医生。医生问他病情如何,他回答:“每当我说话时,肚子里总有一个声音要重复这句话。” 医生说:“此乃应声虫在作怪。”在我们的课堂中,这种应声虫现象并不少见。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让学生评价某个同学的发言时,总有一些学生不加思考,随口以“好”、“对”、“知道了”等简单词语作答,至于别人是不是真正答得好,是不是答对了,他对别人的回答是否真的听明白了,那可说不定。这类学生他们也许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只是对教师问话的一种回应而已,此乃课堂中“应声虫” “现象之一;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特别想找一个学生替己作答,以避教师包办代替之嫌,有的甚至不惜用“穷追猛问”的方式找答案, 请看下面这例。有位教师上《面包发霉了》一课,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时间一问一答地 “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是否与“光线”、“水分”、“温度”有关。现摘录其中的一段对话。师:如果我们要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研究?生:把面包装在塑料袋里,然后一只放在水里,一只放在水的外面。师:为什么?水里和水的外面,什么不一样?生:温度不一样。师:其他都一样吗?生:一样。师:水里和水外的温度不一样吗?师:有没有哪里温度差异比较大的?生:一个放冰箱里,一个放阳光下。师:冰箱里和阳光下,除了温度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吗?生(全班):不一样。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生:水分。。师:水分?生:冰箱里有水。师:面包用塑料袋包住了,冰箱里的水能进到面包里吗?师(教师的声音开始大起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生:光线不一样。师:光线不一样,那光线也来捣乱了,能行吗?师:冰箱里没有光线,阳光下有光线,怎么办?生:把冰箱抬到阳光下。(现场听课的教师们哈哈大笑)师(教师急了,大声说):把冰箱放到阳光下?阳光能进得去吗?……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想通过学生的口来说出“光线”、“水分”、“温度”三个词。此乃课堂中“应声虫”现象之二;更有甚者,有机灵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夸奖、同学的掌声,还很会揣摩老师的心思来个一语中的,积极响应老师的回声,此乃现象之三;还有其它种种,不一一列举。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现象的呢?我们来分析之。现象一,学生木然地应答老师的提问,这里可能有几种情况。或许教师的问题本来就无思维容量,学生无需思考,用“好”、“对” 简单作答就可以了;或许学生心不在焉,思想不在课堂中,只是随口附和,纯属奏热闹;或许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太难了,他们不知怎么回答,但为了不被老师看出挨批评也只好滥竽充数。这种现象总的来说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出现现象二的原因主要有在于教师。教师过多地考虑到教学能顺利进行,在学生中寻找代言人,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早已设计好的话,看似启发诱导,实则是一种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尽快地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往往会不得不打断孩子的表达,当然地把孩子们的表达往自己设计的意图上靠。这让孩子们不知所措,导致他们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转而去揣测老师的意图,从而不能较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这种高效率的答问中,学生的回答常常是未经思考的。这种不对问题进行深刻理解,深入思考的回答,往往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比较肤浅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对于现象三,学生纯属投其所好,我们姑且不说学生回答得怎样,单就人格的发展来看,对学生显然不利。从小就学会揣摩别人的心思说话、办事,长大后还会有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吗?连人格都不健全的人又何谈创新呢?如果我们把学生都训练成这种人,这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呀!通过对上述“应声虫”现象的分析,不难 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症结在教师。与教师未能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提问、诱导,重形式,轻质量,重共性标准,轻个性发展有直接关系。要彻底根治这种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来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问要有针对性,千万不能随意问一些没有意义、缺乏价值、内容肤浅、思维量低的问题,这样容易产生“应声虫”,降低课堂效益。例如:“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对吗?”诸如此类问题,学生不假思索能随口一两个字回答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能培养一批“应声虫”。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要全面了解,向学生发问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切忌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问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形式上也要打破顺序,有目的地“随机”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2、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提问不是为了训练应声虫,不是希望学生只说一些他们认为教师想听的话,或者只回答他们认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的提问应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应提高提问的质量和思维容量,为达其目的,不防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指导性的问题。 “开放性” 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也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开放的同时,还要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积极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 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指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有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指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收敛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3、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技能“应声虫”现象的产生与教师的提问的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提高自己提问的技能。。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能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交流、质疑、评价,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学生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教师在发问语态方面也应注意有关技巧,尽量采用诸如“你认为如何?”、“你同意这种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等亲切和谐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回答。总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群孩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探究 ,互相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