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

‎  【导语】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是由XXX为大家整理的“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篇一】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 ‎  2018年7月伊始,随着上任连心小分队驻村两年工作时间届满,我们这些新队员又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了新一轮的下乡驻村精准扶贫工作。‎ ‎  接到通知后,6月29日,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就来到了驻点的小璜镇孙圳村,熟悉了解村情民情,并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进村入户与贫困户见面,了解其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随后的一些日子,为迎接省第四督察组来我区对扶贫工作的督察,我们连心小分队又忙着核对数据、整理资料、熟悉政策、上户走访,星期日都加班加点,忙得是不亦乐乎。这一次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驻村工作带给自己身心上的压力和疲惫。‎ ‎  驻村扶贫2个多月以来,我都在努力适应角色的变化,从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等不知不觉中都有了一些改变。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深入一线与群众交心谈心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而我自己,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向“乡村干部”的转变。‎ ‎  怎么精准扶贫,这还真是一个技术活。过去,扶贫说白了,那就是给钱,给了你钱,这脱贫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你拿了这些钱有没有脱贫,那是你的事。这样的扶贫,显然问题很多。精准扶贫就是中央给这毛病开出的药方,他不是让你给钱了事,还要帮助、引导老百姓通过什么途径脱贫。‎ ‎  精准识别贫困户老弱病残家庭居多,在孙圳村,因病致贫就占到贫困户总数的50%,他们大多没啥文化,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成了他们奔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因此,扶贫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讲求精准谋划、因户施策。就长远来看,帮助村民转变思想,授人以渔的助民致富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从源头上破除贫穷。当前,要立足产业扶贫,在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上做文章,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补齐产业短板,强化发展支撑。要引导农村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积极支持、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方式,有劳力的贫困户还可在产业基地从事劳务,从而既避免了贫困户因缺劳力而致土地荒芜,还能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确保其收入来源稳定。‎ ‎  实现困难户脱贫,不仅要求我们要和他们拉得住家常,做得住朋友,耐得住性子,更要求我们要和他们结交上“穷亲”‎ ‎,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唯如此,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扶贫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扶贫之路,崎岖而又泥泞,我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和自身的努力下,相信贫困的雾霾终将被暖阳驱散,开往小康的车终将驶上坦途,想到此,不觉有些慰藉,有些温暖。‎ ‎  【篇二】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 ‎  扶贫攻坚,这是当前全国全面奔小康的大基调,也是当前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自从有幸担任披砂镇务旭村第一书记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如何在岗位上发挥能力?如何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从第一天开始我便带着疑问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对扶贫工作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  一、要有良好心态 ‎  贫困村需要的是一名能吃苦能坚持的第一书记,做好扶贫工作,心态是第一道坎,进村入户搞调查,面对的是农村贫困老百姓,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习俗不一样,环境条件很差,交流也不一定通畅,从行走在泥泞道路、跨进农户门,到与农户打招呼、自我介绍、坐下来交谈,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长大的人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做不到的。‎ ‎  二、要自我勉励 ‎  因为我曾经在乡镇工作过,有两年基层经验,所以农村的环境和交流的对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身负脱贫重任,工作量也大,从摸底调查了解全村基本情况,到理清思路提出规划发展意见,再到逐项落实各类扶贫工作,各个环节都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自我勉励,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若不能调整好心态,扶贫工作便无法开始,若不能自我勉励,扶贫工作便不能继续,我认为这是干好扶贫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  三、要积极主动 ‎  我们**县要求在**年底全面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扶贫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大,上级安排下来的工作和自己需要做的工作都要同时开展,有些时候会出现忙不过来的情况,但这只是开始,是这种工作本该有的节奏,我们若是只会抱怨加班加点,每天就把安排的事做了就休息,不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去想想自己需要做的事和做做自己能做的事,不会主动把工作做到前面,就会失去自我价值,拖扶贫工作的后腿,所以,扶贫工作需要我们更加深入角色,更加积极主动。‎ ‎  四、要发挥自我价值 ‎  “第一书记”‎ 来自各个单位部门,所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而扶贫工作要求大家都做同一件事,这就需要发挥自我专业技能知识,良好运用到工作中去。以我来说,我学的是工程管理专业,披砂镇务旭村自从定下了要修建农家乐,走旅游发展路线后,我就着手设计第一家农家乐,这不是简单的画个房子,而是要考虑地理位置合理性、建筑实用性、布局协调性、规划前瞻性等因素,反复斟酌完善,才能体现价值。其他专业也应该对应发挥特长,学农业的要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学工程的要监管施工建设,学财务的要帮助做好扶贫项目预算等等,既能熟练巩固专业知识,又能帮助扶贫工作,发挥自我价值。‎ ‎  五、要听从工作安排 ‎  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各项扶贫政策、各类扶贫项目、各种扶贫资金都会陆续安排和下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听从上级的安排,认真做好各项扶贫工作,大家都是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没有特权,坚决不能随意的变动工作任务,不能有“我这儿不存在这种情况,可以不搞这类工作”的思想,面对任务和实情有分歧,要向上级反映汇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做我们该做的事。‎ ‎  我们作为全州脱贫攻坚第一梯次的成员,时间紧任务重,就像是按了快进键,把之后几年要做的事憋了一口气在一年内做完,这个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更体现的我县的雄心壮志和综合实力,我们“第一书记”只有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才能最终向群众递交一份合格的“脱贫”试卷。‎ ‎  【篇三】个人下乡扶贫心得体会合集 ‎  赴对口帮扶村开展学习交流实活动后,支部及时召开了小结会,会上,大家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  一是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到农村基层的参观学习实践活动,使大家受到深刻的触动,充分认识到党员教师肩上担子沉重。有的党员教师谈到:到贫困农村看一看,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经济的落后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的滞后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很难摆脱贫困,更谈不上科学发展。作为高校党员教师,要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做好本职工作,多为农村为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家乡、服务基层紧密结合起来,与振兴贵州基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到基层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贫困山区的早日脱贫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  二是增强了对贫困山村的感情,提高了认识,转变了作风。有的党员教师谈到:我们的普高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多数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境与联合村一般村民家庭经济状况都差不多,我们应该对贫困生给予特别的关爱。例如,各位班主任在落实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项工作的时候,工作责任心应更加强一点,心应更细一点,工作效果更公平一点,力争把国家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国家对贫困生的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要通过对口帮扶活动,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的教风学风建设,只有把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 ‎  三是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要改变贵州农村的贫困面貌,我们必须努力担当好为贵州基础教育服务的职责,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好改制迎评的攻坚战。有的党员教师谈到:联合村地处黔南州东北部,属此次全国凌冻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在村前村后仍可以看到被雪凝压倒堆放的树木。村干部介绍,两个月的雪凝天气造成停电停水,交通中断,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灾难。但面临严重灾害,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在最困难的时刻,人民解放军来了,武警部队来了,全国各路电力抢修大军来了,自愿者队伍来了,政府的救灾物资资金到了,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救灾重建任务一个月就完成了,村民们转忧为喜,称赞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办到。有的党员说:这种抗凌冻精神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我们深受这种精神激励和鼓舞,作为共产党员,在学院发展的最艰难时期,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当前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应该理解为院党委霍书记提出的“八论”要求,即:论精神、论观念、论时间、论学习、论正气、论责任、论实干、论细节。‎ ‎  我们一定要落实“八论”‎ 要求,一定要坚定迎难而上的决心,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党支部通过对口帮扶交流学习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自觉性,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积极探索。‎ ‎  扶贫慰问活动结束了,可是我的心却一直难以平静,连续几天晚上久久难以入睡,眼前不断的浮现出原来只有在电影电视里才得一见的画面:风一吹好象就要坍塌的歪歪歪斜斜的茅草屋,屋里是黑乎乎的木头屋顶;厨房里是黑乎乎的锅灶,边上放着一个没有了上半截的带着高低不平的碴的缸,是用来装水的;炕上摊着黑乎乎的最少得二、三十年的被褥;除了黑乎乎的老式的木头柜子外,没有见到任何家具和电器……‎ 整个屋子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黑乎乎的,很平民、很压抑、也很艰辛。在这样的小屋里,墙角的最上方张贴着三、四幅毛泽东的画像,纸已经发黄变旧了,估计也是有年头的了,也许这就是这一家人生活的支柱吧。这就是在活动中我见到的最贫困的一户人家,家里三口人,70多岁的老两口带着一个30多岁的没有自理能力的傻儿子。见我们去了,老两口眼里满含泪水,我知道那是感激的泪、辛酸的泪、无奈的泪;老人的手好象老树皮一样,一道道深深的黑色的沟,那是艰辛的劳作筑成的。从老人的口里得知,他的儿子由于小时候一次意外摔伤,大脑受损,因为没钱医治,越来越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不只是傻,还要不断的闹腾,半夜经常起来闹,把家里的炕刨得都是坑。对于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两口,傻儿子是的心病。老人说,他只能把苦水吞在肚子里,出门在外时装也要把笑容挂在脸上。穷点没关系,精神上的折磨让老人心力交瘁,无路可走。‎ ‎  看着饱经风霜的老人不断用袖口擦眼泪,我心酸极了。没想到还有这么穷困的家庭,这么令人辛酸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生活一辈子,把儿子养到三十还得继续,却没有任何盼头和出路,这需要多么大的承受力。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为老人的生活担忧和唏嘘。我们的到来多少能为老人送去一丝慰藉,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就好了,就比如想办法治好老人儿子的病。‎ ‎  回到单位,与其他组的同志们交流,也都见到如老人一样的困境,大家都说“穷,真穷啊!”只是穷的原因不一样。我盼望国家能够尽快的建立起全民的医疗、养老保障,给这些新世纪仍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善良的穷苦百姓们一点点依靠和慰藉!‎ ‎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已所能,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尽一点力。哪怕是一个盛水的桶、一件御寒的衣裤、一套半新的被褥,都会给那些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人送去一丝温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