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寻求高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与成绩质量的契合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寻求高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与成绩质量的契合点

数学论文之寻求高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与成绩质量的契合点 ‎ ‎  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通过开发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来实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上,教学的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灵活化。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  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素质教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被聚焦在教育的核心地位上。应试教育被时代的需求远远甩在身后,退居到时代的角落,成绩不再是评判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绩在素质面前可以无限度的让步,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素质”一词内涵广泛,成绩是组成个体素质的元素之一,是体现个体素质的一个方面,这是两者统一关系的体现,然而两者的关系又充满了矛盾。‎ ‎  1.素质教育与成绩质量的矛盾点 ‎  1.1 时间矛盾 ‎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中学的课堂时长调整为四十分钟。面对教学计划,课容量要达到一定程度,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高层次的要求便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数学语言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会遗忘,但素质不会磨灭。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素质的培养很重要。恩格斯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过来,数学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包括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对知识的记忆,在探究活动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四十分钟课堂长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不再是简单的一切向成绩看齐。当素质和成绩都向四十分钟要结果时,矛盾就出现了。有一种课堂很活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热火朝天”。下课铃响了,教师看到教案上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多半还没有讲,学生发现激烈的讨论过后好像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什么;有一种课堂不活跃,没有分组讨论,很少有交流,课堂像平静的湖面,没有涟漪和波光。下课铃响了,教师讲完了教案上所有的知识点,学生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只是知道了“其然”,对“所以然”的理解并不到位。该如何平衡知识的讲授与学生课堂主体性探究过程对时间的要求,一节课结束后,使得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1.2 评价矛盾 ‎  课程革新化,教育素质化,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同步改革和完善。新课改实施以来,有的地方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有的地方的新课改只是口头上的课程改革,口号响亮,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课改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评价机制的实施力度不够。尽管评价机制在新课改的进行浪潮中在不断地完善,评价标准多维化,可是成绩仍是评价标准中的一颗“重磅炸弹”,与其相比,其他的评价标准似乎变得无足轻重。在没有一个新的选拔人才机制出现之前,高考是大学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改,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大心理障碍。面对新课改,不能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对高考,不能放松成绩质量,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顾忌,在保证成绩质量与实施素质教育之间迷茫徘徊。‎ ‎  2.素质教育与成绩保障的契合点 ‎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不得不思考解决这些矛盾的策略。‎ ‎  2.1 发掘隐性课堂,筛选疑惑,提高课堂针对性 ‎  拓展课堂长度并不是拖堂,多讲几分钟,而是把握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抓好课后的完善工作。四十分钟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这是我们所能看得见的课堂,姑且称其为显性课堂。课前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课后的完善过程,是一种隐性课堂。如果能较好地把握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时间矛盾。‎ ‎  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包括其成绩、思维灵活度、反应灵敏度、创新意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个组有一个“领头羊”,在数学的学习上起到榜样和激励的作用。数学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课前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培养其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学案辅助预习,跟踪检验预习效果,充分发挥学案导学助学的功能。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与课代表以及各组组长交流,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学生自主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基本能掌握学生对一节新的数学课的疑惑在哪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较强。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启发学生思,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数学的积极态度。‎ ‎  2.2 借助现代技术,整合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  现代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在陆续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多学习这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多维的感官刺激要比单一的感官刺激效果强烈的多,所以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以及其具有直观形象展示的优点,辅助课堂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帮助理解。‎ ‎  2.3 贯彻新课改理念,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标准的多维性 ‎  数学教学要培养具有数学综合素质的人才,那么评价标准也应该体现衡量个体的综合性。不能只用成绩定格一个学生一学期或是一学年的价值。比如数学学期末的考核中,可以实行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作为对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及其灵活运用程度的考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实践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课本中某个探究活动或是阅读思考的变形或拓展,也可以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题,合作研究。最后根据所选课题,各小组或以实物的形式,或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进行课题的结题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的学生应试能力较强,成绩较优秀。有的学生成绩一般,但动手、研究能力较强。多维评价标准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才能客观的展现个体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