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自由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从带领学生开展海滩艺术创作中想到的
美术论文之自由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从带领学生开展海滩艺术创作中想到的 自由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从带领学生开展海滩艺术创作中想到的 陈行夫 玉环县沙门镇中学 317607摘要 本文试图从带领学生开展海滩艺术创作来探讨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在美术教学中出现几种不良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如学生不能“自由”地支配时间来进行艺术创作。要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做好“以人为本”,必须把握好以下方面:第一,脉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需求;第二,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第三,支持和信任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关键词 自由 以人为本 艺术创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不管是从面对面的班级授课来看,还是从新课程继续教育培训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冲击和洗礼。笔者曾在农村初中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十余载,经历了这场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但带给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以往的美术教育理念,反思新课程中如何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美术教学细节中去。在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利用海滩美术课程资源”的课题研究中,笔者曾三次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海滩” 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现出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成就感,是任何时候在校内班级授课制下课堂中从没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真正的愉快的生活体验,是学生人生中最为深刻难忘的一次创作活动。探究其根源,是什么导致学生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呢?是自由,是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后释放出来歇思底里的艺术创作的喷射,是沙漠中一泓“天赖之水”的甘泉。本文所指的“自由”是一定意义上的发自学生内心深处主体的自由。所谓“自由”,《近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②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做自由。③不受拘束;不受限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主体性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主要特征,它是人类作为主体自由决定,自由创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特性,是人主动发展的主要前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决定,独立活动,就能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创造能力、创造意志,那么学生自主、自理、自制、自立才能真正主动地最优发展。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向往独立、自主、自由。在古希腊人看来(也是现代西方人的观点),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自由是其人文理想的核心,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地参与自我活动,在与他人和事物的交往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其实就是还学生以真正的自由。陶行知先生在论述课堂教学时曾说:“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所指的 “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笔者以为,学生在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作业(或练习)时是不自由的,师生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被动”应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小学宋颖瑶老师执教的《远古的呼唤》(湖南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中的一课)曾获南山区特等奖,并于2002年6月由广东省教科所再次录制。笔者曾两次观看录象,也曾亲自执教过这节课。但总感觉学生的自由是不真实的,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好象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学生创作热情的发挥。这正如宋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所说的那样:“尤其到了最后,学生满怀热情地包装完角色、装饰完自己后,我却被教室里的热闹弄得不知所措,原本可以体现学生对原始的理解的表演流于形式甚至还没有好好地把它‘形式’完,一堂体现‘综合.探索’的课又落到一个‘制作.展示’的俗套里。”剧本的表演是那么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这些都是在宋老师的事先设计安排下开展的。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针对美术课堂中出现的“轰轰烈烈”的场面,有人曾直面指出新课程改革领域的尴尬与困境,那些“ 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所体现的只是单一的生活模式,缺乏生活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快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情”的课应该舍弃,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它给自以为已经体现了新课标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我们以当头一棒。因此,做到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由”,让我们的学生不再为别人(老师和家长)而活,不再为成绩而活,而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高喊:“我为自己的幸福而活”、“我为自由而活”。“我们一个个把憋了很久的兴奋全部给释放出来了。瞧,我们一到了海边,就照着陈老师说的话,开始做艺术品了。”这是笔者从学生海滩艺术创作心得中看到的一句话。在活动前交代清楚活动的主题、目的以及注意的安全事项,而更多的创作空间由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解决。有的学生体会到了苦中有甜的滋味,正如学生们所描述的那样:“在炎炎烈日下,我们顶着太阳埋头苦干,虽然很苦,但我还是挺高兴的,挺开心的。因为这样既能让我们这颗紧张的心得到放松,又能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开拓我们的创新思维。”确实如此,学生平时紧张的学习压力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由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综上所述,本文所指的“自由”并非是庄子式的“逍遥”、“自由” ,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以控制,而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深处能触动其艺术创作欲望,随自己意志活动并能不受限制地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的一种状态。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首先改变了美术老师的教学理念。但笔者以为,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更有甚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由”常被剥夺。那么造成学生不真正“自由”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笔者以A县为例来探究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先从评价机制来看:如今,中考成绩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美术学科又是非中考科目,只是一门副科。每到临近期末考试时就被其他功课占用,甚至有的学校,初三年级的功课安排上就根本不开设美术课,这是从教育部门来看。而从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看学校中考上重点线人数的多少,并且,每年的中考成绩还会影响到初一新生的招生工作。另外,从老师的角度来考察,美术老师所取得的成绩与其它主课老师在学校的聘评制度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的少。因此,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和学校的评价直 接影响了美术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向和思维。一位美术老师曾说:“我们美术老师就是命苦,你拼命工作,什么先进、职称、优秀……都轮不到你。那我们只好上课不出乱子,不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了,你教得最好又怎么样?”还有人说:“现实就这样嘛,我们美术老师要适应新形势啊!要多参加优质课评比,多辅导学生参加比赛,抓好几个优秀的学生就可以了。”我想,这两位老师的话语虽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当今功利主义的现实社会中广大美术老师不得已而采取的“应对之策”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美术老师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他们还会去考虑学生的“自由”吗?这是其一。其二,在美术教学中出现几种不良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种是“以师为本”型。有的老师捧着新教材进行老教法,满堂灌,练习或作业死板单一。这是教师为主体观念在作崇,有人说过:“在以知识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作用下,教师成为社会正统文化的化身,造成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成了教师心目中的产品。”成了教师“精雕细刻”的对象。第二种“虚伪”型。有的美术老师在学生非现场绘画比赛中完全由老师画底稿设计色彩,学生仅仅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意图象征性地画一下,甚至还出现教师冒充学生的作品去参加比赛。这种现象既给学生造成了不诚实的品德,又没有给学生以“自由”地去参赛。第三种是“放任型”。有的老师误解新课程的理念,整堂课学生自由的玩,自由的画,自由的讨论,自由的回答,似乎看起来是显得多么得“自由”,其实这是误解了“自由”的本质涵义。其三,一方面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驱使,另一方面受到家长的殷切希望,大部分学生即使对美术很感兴趣也不能“自由”地支配时间来进行艺术创作,而在课堂上受老师教学的影响,学生也不能“自由”地自主选择练习(或作业)来进行艺术创作。笔者以为,要做好这一点必须把握好以下方面:第一,脉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需求。学生腻烦于天天扑在书本上进行“题海战术” ,对美术艺术创作都有一种向往和憧憬,只是困于创作技艺水平低劣。因此,教师除了研究教材外还要研究学生。特别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有意义了。如沙地画,雪地画,棉花杆小制作……就是很好地把当地区域素材与学生美术学习结合起来,找准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需求。第二,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的美术基础、创作水平以及捕捉生活的能力都存在差异。“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消泯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活动之大忌。”(《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精神创造活动。”这主体的精神创造活动是有强有弱的。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在艺术创作活动场所之前,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来决定,而应当主动地掌握学生的创作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做到“量力而行”,学生都能凭自己的实力满意地完成任务。笔者曾在海滩艺术创作之前,先把学生切合实际的创作方案列成一份“彩单”,然后让每一位学生来选择,最后允许学生把选择的方案加以“自由”地改造和调整。第三,支持和信任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在开展艺术创作活动中,笔者以为,教师只是一个配角,别过多地指手划脚,要充分支持和信任学生,做好必要的服务性的后勤工作。即使在现场创作中有困难也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而不去干涉。在几次的海滩艺术创作中,笔者仅仅做好有组织有秩序安全 地将学生带进海滩,仅仅拿着照相机拍摄下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过程,其余的都“撒手不管”,把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从他们创作心得中透露出他们对老师的“不干预”是非常满意的、非常开心的。以上几个方面可归纳为一句话:创作前是有组织有选择性的“自由”,创作中是“撒手不管”式的“自由”,创作后是相互评价交流心得体会的“自由”。 让宗白华的话来结束此文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底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感,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7] 参考文献:吴永军.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A].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发展,2001,.、张熊飞.诱思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践.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公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页.李如密,韩祥伟.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宗白华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89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