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领的案例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领的案例研究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领的案例研究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领的案例研究 莲都区囿山小学     付丽芳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走向和谐。但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教师的引领只有其“形”,而无其“实”。本文从教师如何在动态生成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个角度,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为教师正确处理生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预设理论依据与事实案例,并为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如何把握时机、适时引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可依据与选择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动态生成  引领  案例  语文教学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 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走向和谐。‎ 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变得无序起来,教师给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给了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却退居一旁,成了现代媒体的操纵者,成为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人,甚至完全被学生思路牵制着。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教师的引领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主要问题如下:‎ ‎1、没有对引领措施作预设或考虑不周;‎ ‎2、引领的随意性较大,操作性不强;‎ ‎3、引领语言空洞笼统,流于形式;‎ ‎4、引领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真正实现有效引领,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所指的“引领策略”,是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活动中现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或非预期性的因素,采用科学的手段在最佳的时机实施引领的办法或措施。其目的是使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在课堂上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教师灵动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在新旧知识冲突处、在学生的经验与探索疑惑处、在不同探索结果的差异处,都需要教师把握学情、相机引领。从引领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讲,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生成性教学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在动态生成教学中实现有效引领。‎ ‎[案例1]捕捉学生认知错误,提炼顿悟 教学片段:‎ 一学生读《林海》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他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生:大不一样。‎ 思考与引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案例2]挖掘绝妙教学契机,因势利导 教学片段:‎ 在《画风》一课学习中,有个一向顽皮的学生举手问:“老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画呢?是不是课文弄错了?”‎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不少同学附和,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于是,我没急着去让学生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风吗?你是怎么知道这时候有风的呢?”这一问掀起了议论高潮。‎ 学生甲:我去放风筝的时候看见风,风把风筝吹上天了,‎ 学生乙:我坐在妈妈的电动车后,看见妈妈的长发飘起来,我知道这时候有风。‎ 学生丙:有一次刮大风,把学校操场边上的大树的树枝都吹断了。‎ 受到这几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 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然后我们也来画画风好吗?”‎ 以下就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从中体现出的独特思维是多么让人惊喜:‎ 风来了,风把风筝吹上天了,风藏在飞舞的风筝里。‎ 风来了,风把妈妈的长发吹飘起来了,风藏在妈妈的长发里。‎ 风来了,风把柳枝吹动了,风藏在飘动的柳枝里;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把开水吹凉了,风藏在凉凉的开水里。‎ 风来了,风把蜡烛吹灭了,风藏在冒烟的蜡烛里。‎ 思考与引领:‎ 民主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我们对学生在课前、课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新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教师捕捉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感觉困难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案例中教师采用的策略是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接住学生抛来的球”,随机调整思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挖掘出绝妙的教学契机。‎ ‎[案例3]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转危为安 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看图写作课。跟往常一样,我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孩子们完成作文。每到这一时刻是我都很快乐,因为我的故事总是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可是今天,尽管我把故事说的有声有色,却发现一双双小眼睛总是偷偷瞄向窗外,有个别学生还边看边跟同桌在叽咕着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用眼睛的余光瞟了一下窗外,哇,原来外面下雪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也难怪学生分心,因为天气变暖的原因,学他们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雪了,更何况是如此罕见的大雪。我该怎么办?是批评他们强制他们认真听讲?还是……‎ 我也没有多想,随口叫出:“哇,下雪了!好大的雪啊!”‎ 其他的孩子也纷纷喊了起来:“老师,我早就发现了!”“雪下的真大啊!” “哇,好漂亮的雪啊!”“老师,现在是春天怎么还下雪呢?”……那神情,那语气,充满着激动和疑问,一声连着一声。孩子们都沉醉在漫天飞舞的雪景中,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此时,在他们的眼中,那片片飞舞的雪花是那么的神奇,就像是从天而降的精灵。‎ 忽然,一位细心的女孩子叫了一声:“同学们,快看哪,桃花上的雪,白里透红,好美啊!”结果,大家都挤到窗前,伸长脖子看窗前的那棵桃树。“是啊,是啊,雪下在桃花上,桃花更美啦!”我惊讶于孩子感情的直白,更惊讶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更意想不到的是,阙似男小朋友冒出一句:“老师,我们课文中说,春天来了,柳绿花红。第二课《春雨的色彩》也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春雨,桃花才红的。现在是下雪天,桃花怎么也会开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也都七嘴八舌地表示了相同的疑问。‎ 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我不动声色,把问题抛还学生:“是啊,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下可好,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我认为现在是冬天,人们不是说冬天才会下雪吗?”“‎ 我认为是春天,因为桃花开了,只有春天,桃花才会开”“我认为是春天,你们看,小草绿了。柳树都发芽了,还有,前几天是植树节,老师说,只有在春天种下小树,小树才能快乐地成长”……‎ 大家讨论的不可开交,特别是谁也不服谁,最后大家一齐把目光对准了我:“老师,你说呢?”我首先肯定了孩子们爱观察,善于动脑的精神。接着说:“其实,现在已经是春季,前几天,因为天气暖和,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开了,这是正常现象。可是,为什么春天也会下雪呢?这是因为我们这里的空气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天气突然变冷,所以就下起雪来拉。最后,小朋友们能否把我们今天看到的,想到的东西作为材料写一篇文章呢?”‎ 孩子们很快动起手来,再也没有往日的抓耳挠腮,咬笔杆摸橡皮,或埋头沉思。不大一会儿,有些写得快的孩子就已经完成了作业,还把自己的文章大声地读给同伴听。‎ 思考与引领:‎ 这是一次看图写话,但我觉得最美的图就是大自然的真实美景,而不是教师手中那些死板的教材。所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去看、去说、去想、去写。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吗。这时孩子们的思想才是最纯真的,发自内心的。所以也就有了朱瑞雪写的:“春天怎么会下雪呢?好奇怪呀!那片片飞舞的雪花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吧……”‎ 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正是新课程下课堂资源生成的一种体现,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事实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新问题,而这些事件、问题又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为教师始料未及的。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问题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就会使课堂出现更多的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案例4]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突破常规 教学片段:‎ 在教学《锄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出示诗题《锄禾》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诗呢?(教师完全能预设到这首诗部分学生已经会了)‎ 生甲:我上幼儿园就会背这首诗了!‎ 生乙:每次我吃饭浪费时,妈妈就背这首古诗教育我,我再熟悉不过了!‎ 师:会背了?可以当老师了!请你们教教这两首古诗,好吗?‎ ‎(生将信将疑,确信后,兴奋不已)‎ 师:要想当老师还得读懂古诗。你们可以查查农民伯伯种田的资料,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爱惜粮食的例子来读这首古诗。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 ‎……‎ 思考与引领:‎ 学生已有知识也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回老师,让这些“先富起来”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性、目标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在“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原则的指导下,将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情感的交流,也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情绪的体验,学生投入多,也收获多,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性教学,一是在教学中必须做到适时、适人,合情、合理,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为立足点,去导向、导法、导思;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预案,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三是要追求课堂的真实性,即敢于暴露、善于应用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教学生活情景。‎ ‎ ‎ ‎ ‎ ‎ ‎ ‎ ‎ 精彩的课堂缘于“动态”,缘于“生成”,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是精彩,过后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是精彩,最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更精彩。课堂教学是否能动态生成,并能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产生更多的“增量”,关键取决于我们教师。我们只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就会在课堂上生成越来越多的“引领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去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