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解读历史“人”生百味,感悟伟“人”个性魅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物史教学方法例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解读历史“人”生百味,感悟伟“人”个性魅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物史教学方法例谈

历史论文之解读历史“人”生百味,感悟伟“人”个性魅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物史教学方法例谈 ‎ 解读历史“人”生百味,感悟伟“人”个性魅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物史教学方法例谈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想把人物讲透,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尤其显得重要。本文试图从宏观把握人物个性、微观介绍人物事迹、升华品味人物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伟“人”的魅力,探究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解读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键词】 高中历史; 人物;  宏观;  微观 ; 品味 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延续者,伟人则更具代表性。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模块旨在通过对有限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决不是想通过这一模块而穷尽全部的历史人物,使学生误认为伟人都是复制品。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个人魅力?对有限的历史人物进行个性的剖析,是解读人物的关键。在课堂上笔者尝试着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介绍给学生,和学生一起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宏观把握人物个性”、“微观介绍人物事迹”、“升华品味人物精神”,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三个方面逐渐深化。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感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伟“人”的魅力,最终达到学会品味“人”生的终极目标。一、宏观把握人物个性“人物个性”是建立在教师充分研究《课标》、《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了解学情和充分了解该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等基础之上。正确把握人物教学的方向,突出设计特点,准确合理人物个性“历史人物个性”,这是上好人物课的必要条件。1.参悟真经,量体裁衣《课标》、《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教参》对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认真研读,可以有效防止教师任意增减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节,从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看,知识目标落实比较容易,重点在于情感目标的一种突破,即“如何感受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因此,笔者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授课中充分考虑到课标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孙中山生平革命事迹的基础上,感受革命先驱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的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不解的奋斗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2.掌握学情,因材施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所选人物学生大多不陌生。因此,定位“‎ 历史人物个性”时,既要和学生原有知识相衔接,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有新的突破点,使学生有新奇感。而了解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我们一般都是通过翻阅初中教材与高一必修教材的内容。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节,初中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过程。“必修一”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都涉及到一些于孙中山革命历程相关的知识。必修三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中,更是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排在第一课,可见其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阶段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已学过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后,再回到选修四教材,细细品读内容时,教材中“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毅然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他来到檀香山,开始在当地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这些句子更能跃入我的眼帘。总觉得除了让学生明确孙中山一生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及近代化进程做出重大的贡献外,更应该让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3.走近人物,解读人性解读历史人物,教师脑中必须有人物的完整的、具体的形象。而人物的品质往往是通过行为或言论表现出来的,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对所教人物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笔者读了《元首传》其中“吾办人事,无论胜败,于处事外一有余力,当立事他事,毋令成败之道,稍留于怀,若略遇失意,即介介不自释,颓然现于颜面,殊非丈夫本色,吾人当立矫此弊,终于有成。”‎ 难怪孙中山能从一次次革命的险境中脱险,能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经验崛起,能一次次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因为他具备了矢志不移、遇事不乱、镇静自若、侠骨丹心的英雄气概。在他的性格中还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真正的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因此他才会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名利,自愿放弃大总统职。4.同类对比,凸显个性对比同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和《圣雄甘地》,在肯定两人在推动本国民族民主斗争中的作用外,值得我们备课中关注的就是两人采取的手段完全相反,革命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为什么会不同?除了基本国情不一样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从他们两人个人的品质出发去分析。孙中山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从依赖帝国主义到联俄反帝,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次重大转变;而甘地从一开始领导印度人民斗争到死为止都坚持“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手段同英国斗争。对比甘地,学生更加容易感受孙中山所具备的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二、微观介绍人物事迹定位了历史人物个性后,微观介绍人物事迹,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材料,和学生一起剖析材料、设置问题、品味人物精神。1.史海选材。有了课标和指导意见的指引以及对人物个性核心品质的剖析,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把它介绍出来。材料是介绍的道具,是学生“发现”‎ 历史的重要载体。但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每节课中都有大量的材料可供选择。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只有一个,选用的材料如果与主题无关,或过滥、散乱就会影响人物的刻画,影响主题的深入。因此,必须要捕捉经典材料。在导入新课时,可引用以下材料: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用最直接和最具震撼力的材料导入正题。看到材料的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仰视伟人的敬畏之情。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用几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在讲述孙中山革命方式转变时,可引用以下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两端材料非常清晰的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孙中山对清政府的不同态度,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卖国求荣行径,由此体会孙中山的爱国、忧国情操。这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情景创设,对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你是兴中会的一员,在进行革命宣传时,你会遇到什么情景?”‎ 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能切身的体会到孙中山不畏强权坚持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在讲述孙中山对列强态度转变时,可引用以下材料: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在讲述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时,可以用以下材料: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变,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这些材料的选用,一是非常典型,可以介绍人物的一些事迹;二是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突出了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伟人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有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每一次失败的困境中走出来,并从失败中攫取经验教训,使自己始终保持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与时俱进”‎ 的精神。2.物尽其用。材料选好了,如何设问,这是能不能发挥史料作用的关键。一般来说,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根据材料,可以设计角度比较新颖的设问,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的良机。在导入时,通过孙中山遗嘱这段材料,引出孙中山后,笔者就设问:先生念念不忘的革命任务是什么?他的一生为了这个革命任务做了哪些努力?这些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后,就要把设问的时机放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了。要设计核心问题,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①“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目中,问题可以设计成:孙中山为什么会从改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什么说兴中会的成立是孙中山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查一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你有何感想?通过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同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这些史实的落实。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前辈艰苦的革命环境、曲折的革命历程、勇于冒险的探索精神。②“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一目中,问题可以设计成: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却能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通过第一个问题落实了孙中山当时在革命党人心中的领导地位,这里可以追问“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如何形成的”;第二个问题落实了颁布《临时约法》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环节问题的设置,学生会感受到孙中山作为一名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所具备的先进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③“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一目,问题可以设计成:“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能说明孙中山是“不谙中国国情”的“老玩童”‎ 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你认为孙中山该何去何从?通过这些问题解决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史实,能突出孙中山百折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在革命前途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最终选择了与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合作,说明他为了坚持革命勇于接受不同思想的开阔胸襟。④“促成国共合作”一目,问题可以设计成:从祈求列强援助到坚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又何特点?在这个阶段孙中山实现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一个转折,就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同时也真正的认清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本质。通过这样精心选材和设问后,孙中山一个“善于坚持和与时俱进的革命先驱”形象在学生脑中悄然形成。三、升华品味人物精神1.细嚼慢咽,让人物散发味道。人物的个性,也就是人的特殊品质,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体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悟到呢?单纯的课堂说教方式肯定不行。其实人物的某些细节是最能展现人物的品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介绍“人物”之前,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布置相关任务,责任分工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去寻找相关的材料。       基本步骤:①.确定研究小组;②.确定每一个研究小组的主要课题;③.成果展示。④.评价与讨论;⑤‎ ‎.总结升华。通过分工协作再汇总整合,学生既可以锻炼查找资料的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2.学以致用,让人物突出味道。学而致用,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孙中山后,通过出示相关试题,来提升学生对孙中山人物的理解。(2007年广东深圳)(1)孙中山曾对蔡元培说:“我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愈失败,我的精神愈焕发”试举例说明孙中山的“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通过本题的实践,让学生明确孙中山有着强烈的革命意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考虑辞去大总统一职。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贪恋权力,但在他认清袁世凯反动本质之后又毫不犹豫的投身到革命浪潮中去,并在这过程中完成了革命生涯中的又一次转变---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同时这段材料也可以反映孙中山的“人”味,因为“人无完人”,是人就一定会受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保留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生百态,面对局限、困境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孙中山在这里的表现恰恰突出反映了他的与众不同。他能够努力克服自身局限实现与时俱进,所以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位“伟大的人”。3.课堂延伸,让人物留住味道。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典型的人物,进行人物主题探究活动课。如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后,可尝试布置“孙中山是伟人还是凡人”‎ 为辩论题目。学生通过认真地查阅文献、推荐阅读资料,认识到孙中山作为一个凡人他也有他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他的成长经历和大多是人一样都是通过求学、实践、探索逐渐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伟人他有凡人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秀品质,如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为国为民的君子精神、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不屈不饶的探索精神。这些精神在他直接或间接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都能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活动,学生会更清晰的感受到伟人的魅力 当然,宏观把握人物个性,微观介绍人物事迹,升华品味人物精神,只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还有很多种可以尝试的教学设计与安排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实践。但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应忽略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人”。在解读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有很多共同的生物特征和精神品质。在了解基本前提之后,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不同的伟人,让学生品味到伟人的不同之处,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类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2次印刷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毛建清《中国的民主革命行者孙中山》 教学设计  衢州二中赵白生主编《元首传》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7年5月第2版第1次印刷谢芳青 刘红丽 《生命之约:彰显人物史教学的人文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52-54张聿军 倪丽侠《什么样的历史对健全学生人格更有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24-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