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论文之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应该在教学中多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因此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出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下面我从拼音,识字、阅读、写作四个方面来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语文课程带来的好处: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拼音教学学习语文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一般采用口授的方式,这样教师累,而学生也感觉的枯燥乏味。加上汉语拼音字母本身就比较抽象,所以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学好汉语拼音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鉴于此,根据所在学校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进行拼音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如教单韵母“ɑ”时,可用生活实际情景(如录像)导入:小芳感冒了,医生在给她做检查时要她张大嘴巴发出“ɑ”的声音。小芳发出了“ɑ”的声音。借此机会让小芳当“老师”,一起读“ɑ”的音。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通过镜头的特写和反复等技巧,轻松掌握“ɑ”的读音,并根据鲜活的画面记住“ɑ”的字形。又如在教学声母“k时,创设动画情境:一群蝌蚪在池塘里玩耍,几只蝌蚪在水草玩耍,两只蝌蚪和水草就组成了k的形,蝌蚪的蝌念轻一点就是k的发音。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k的字形和读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如复习时就设计“游园闯关” ,拼音字母都是游乐园中的售票员或者是导游,学生们读准了他们的音,认准了他们的形,拼音售票员就开门让他们通过,拼音导游就给他们介绍游乐园中的各种有趣的知识。(都用拼音做桥梁)还有其他的如“摘苹果”、“找朋友”、“破译密码”(即读出拼音字母的音或者是补充没有写完全的音节等)、“捡蘑菇”(即把蘑菇上的拼音字母放入相应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篮子里)等情境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进行有趣的拼音教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拼音教学难点。 拼音教学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单韵母 ü 和j q x 相拼时以及和y组成整体认读音节时省略两点的规则。因为学生直观思维强,看到 ju、 que、 xuan 、yue 等音节时往往认为是jq x y 和 u 交朋友。这里可以专设一个故事动画:字母 ü 和 u 是好朋友,可是每当他们碰到j (鸡)妈妈、q(戚)老师、x(西)奶奶、y (易)爷爷时,头上带着两个圆圆角的帽子的小 ü 总会很大胆地迎上前有礼貌地拖下帽子向他们问好;而小u 却因为胆小,老是躲得远远的,从不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所以j q x y 特别喜欢小 ü 。在这个充满童趣的动画故事中,学生明白了j q x y 不和u 相交的规则以及和 ü 相拼时 ü 要省略两点的规则。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规则新的色彩和趣味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级识字1300个,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念、读、背、写,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乏味。如果能够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则会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射气球。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箭射中气球,气球就会爆炸,读对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2)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3)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拼一拼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教学“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再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识字面。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马”字,可以列举出和它相近读音、相近字型的一组字,“妈,吗” 等,每出现一个字,在大屏幕上就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图画,既形象又生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很深刻,以后也注意区分。学生逐渐地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渐渐的就能自己去识字。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生情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在用课件执教某些描写景物的文章时,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再加上实景拍摄的春色图,让学生醉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奇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黄山的各种形状的石头,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奇石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教师在上《画杨桃》一文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杨桃的一些资料;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杨桃,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理解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课后延伸。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这是个不低的要求。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书籍都买回家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远古,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说话”训练中,教师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说话”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儿童主动说、积极说,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在教学《自己去吧》口语训练时,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这样一段动画场景:草地上走来一直小鸭子,小鸭子来到妈妈身边叫妈妈带它去游泳,妈妈轻轻的抚摸着小鸭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去吧”。结果孩子学会了游泳。在播放这一段时将他们的对话也播放出来。(这里我将他们的对话的声音都不播放)然后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它们都说了些什么?②我们可以吸取什么经验?3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纷纷要求发言。这样,我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学生习作引路。 即借助投影和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借鉴作文。小学生写作必须先模仿,后创作,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文模仿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通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由仿到作,循序渐进。例文要选准、选好,要与画面相配合,还要把例文写法上的优点用精练、简洁的文字总结出来,为学生的模仿提供信息。教师还可采用超文版的形式,把例文中那些好词好句,用鼠标点出来,图文对照,师生一起分析,欣赏。如我在上《描写你喜爱的动物》这一课题时,让学生看课文《小白兔》录像,边看边听边思考:课文从那两方面向我们介绍小白兔的?读了文章后,你觉得作者喜爱小白兔吗?然后让学生讨论,再板书(外形 生活习性 喜爱之情)。这样分析与引导,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信息:应该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喜爱之情这三个方面来写自己喜爱的动物的。这样,自然地由模仿阶段进入到创作过程。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