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主动学习:小学生语文学习品位的内隐诠释
语文论文之主动学习:小学生语文学习品位的内隐诠释 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 陈灵云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融入情味,引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转变方式,积淀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品质;体验成功,提升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持久力。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主动学习 语文学习品位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好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现在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更是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走出这困境呢?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究,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融入情味,引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内驱力即内在的动力,内在的动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意味着他将要对其投入最大限度的精力与智慧,因此也就很容易成就某事或获得某物,反之则黯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和措施都会成为泡影。因此,如何重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教人”需先“会心”,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将人情味融入教学细节中。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以得“芳心”。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而学生乐于接受某一位老师的教育,自然也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这位老师上的课了。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行为很反感,或那位老师由于某事伤害了学生的心,那么即使她的课上得再怎么生动,也会难以博得学生的“芳心”。 因此,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平时,笔者会在闲暇时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谈心,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倾听他们的真实感言;课堂上,笔者更是满怀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向语文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之火。 (二)走近学生生活,以求“共鸣”。 记得在执教老舍的《猫》时,考虑到学生往往都会对一些可爱的动物情有独钟,课堂伊始,笔者就抛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为什么呢?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争着要起来回答。有的说喜欢小白兔,因为它温柔可爱;有的说喜欢小狗,因为它尽职尽责;有的说喜欢小猫,它虽贪吃却通人性……学生的兴致高涨,请了多个学生发言后,该是引入正题的时候了,本人便趁机牵引道:“有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他也很喜欢一种小动物,你猜他的爱好会跟你一样吗?请看--”(多媒体课件显示猫的各种可爱图片)“这位大作家的爱好果真跟你们其中的几位相同,也算是志同道合吧!”(生被幽默言语激笑了)“这位作家就是老舍。那大作家眼中的猫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去他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吧!”就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被激发了,为整堂课的快乐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上所述,笔者借助了一巧妙的导入设计,先设疑激趣,给孩子以引力;再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推波助澜,接着以“探究大作家眼中的猫”为“诱饵”,将学生引入该课的学习中。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喜欢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引入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 (三)走入学生的心坎,以促“乐读”。 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决定着小学生们总是容易接受一些生动有趣的东西。而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古诗时,笔者总会先跟学生们聊聊诗人的一些轶事,一则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二则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心境,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奠定了基础,达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语文的学科性质还决定着课堂上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在课上引领着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基于本篇课文文质兼美,是一篇可以进行朗读训练的精品文。为了让学生能读好本篇课文,笔者首先以身士卒,让其闭上眼睛,配上悠扬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起来。学生们陶醉其中,随即,也纷纷示意来大展身手。伴着此起彼伏的朗读,学生渐“入其境”,渐“会其意”。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读懂学生的心理,把兴趣培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转变方式,积淀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品质。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效益很不好。其实,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好学者”,所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从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也就是能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是作为教师该引起重视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番尝试。 (一)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兴致盎然。 如在教学《乌塔》时,笔者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课堂模式来展开教学,而是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安排了一场小型辩论赛。课堂伊始,笔者将课前准备的一段精彩的辩论赛录像播放给同学们看,引发了其对于辩论赛的兴趣。接着,本人就一些辩论赛的基本要领跟他们讲了一番,并着重指出论据(即材料)积累的重要性。此时的学生,一个个呈跃跃欲试状。笔者随即揭示了出自《乌塔》中的辩题:正方的观点为“该学习乌塔的说法做法”,反方的观点为“乌塔的说法做法不可学” 。从中还特地指出:如果你能将这一课书钻研透彻,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据理力争,辩论赛会举办得很精彩。这么一说,学生们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课文的研读中个个都表现得格外认真。果然,此次辩论赛开得很成功,学生们也过足了瘾。以上教学,笔者尝试着突破传统的五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作笔记、回答极少的简单问题这一学习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变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课堂结构既有利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而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乐在其中。 创设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变教材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为学生搭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并引导他们对之论证说明,让其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使之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成长。如上述《乌塔》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该不该学习乌塔的做法?从而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辩论的平台,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在辩论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研究与交流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三)注重正确引导,让学生得益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乌塔》这节课里的辩论赛举办之前,笔者先后透入了两点信息:一是收集材料这一准备活动对整场辩论赛的重要性,一是研读好本课教材后,对于本次辩论赛的重要性。以此来引导学生潜下心来钻研教材,为下面的辩论赛做好铺垫。当学生们都为了双方的观点据理力争时,我先是以“旁观者”的立场静观其“辩”,顺其唇枪舌剑,在他们“辩”得不分胜负的当头,我再适时地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乌塔,但并不是模仿她外出,而是学习她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克服我们在生活中的依赖思想。从而使得整篇课文的思想得以升华,让学生从中深受启发。 如此的课堂教学,在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同时,我也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变,克服了在课堂教学中那一沉不变的模式,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体验成功,提升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持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 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一)参与活动,享受成功。 我们可以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挂钩的,并会让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如办手抄报,知识抢答,讲故事,演讲、歌咏比赛等。笔者在教了《白鹅》一课后,让学生给高傲的白鹅设计名片;学了《飞向蓝天的恐龙》后,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恐龙家族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了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上了《小木偶的故事》后,大家又演故事,又讲故事,还要当作家为其续编故事,真是忙得不亦说乎……在学生的活动中,笔者也很好地完成了本人的教学任务。显然,多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亮点,召回自信。 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本班学生林镇宇,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这是老师和同学们所公认的,但他也是让我最头疼的学生--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爱动必然带来很多麻烦--杂乱的书桌、破损的作业本以及课上同学们的投诉,因此他会经常得到我的“特别关照”--批评或惩罚,可效果却并不见好。直到有一天,因为他答对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懂的问题,我很恰当地表扬了他,后来我又在他的作业本中写到:“你的智慧是别人不具有的,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你会成为班级的骄傲,老师的骄傲!”此后的语文课上,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那敏锐的思维,不同的见解而感染,赞许的目光、表扬的语言使他与我的距离拉近了,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也进步了很多。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何况是学校的几百名学生,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严管、严要求,而应该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被表扬、被认可的心理,一味的否定,训斥会使林镇宇同学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但是采用鼓励性评价,捕捉一些“浪子”的闪光点,使他发现自己的优点,赞许的目光,表扬的语言让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这是多么庆幸的一件事啊! 因此,对于学生的进步,不管大与小,我们一定要给予表扬肯定。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的,但有时候闪光点可能是瞬间的,所以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用鹰一般锐利的眼光去捕捉它。因为人在被肯定的情况下,潜在的兴趣便会被悄然唤醒。 综上所述,要让语文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使得语文充满活力,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把握时机,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读书的能力,使得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李克东。《改善学习》。 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o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5年4月。查看更多